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讀後感

讀百年孤獨有感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87W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後,你有什麼體會呢?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後感如何寫了哦。怎樣寫讀後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讀百年孤獨有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讀百年孤獨有感

讀百年孤獨有感 篇1

“馬孔多正在下雨。”

正如馬丁在《冰與火之歌》中的一句輕描淡寫:“回憶如同用雨水盛接雨水。”可在這背後,又有多少個日與夜的掙扎。哭喊、絕望,以及不甘終被釋然,放下。這又何嘗不是孤獨的樣子?那孤獨究竟是什麼?

——孤獨是對社會的掙扎與無奈。

人本孤獨。

這一點在百年孤獨中體現得淋漓盡致:七代人始終重複着的兩個名字,何不正是隱喻着,生命周而復始的輪迴掙扎,出生就看到了死亡,開篇就註定了結局。可我們又何嘗不是呢?放眼古今,秦漢吳蜀魏晉隋唐宋元明清……羣雄逐鹿、君臨天下,王朝更迭,家國延承、此起彼伏,與布恩迪亞家族的興衰、終結又有何異?“陋室空堂,當年笏滿牀,衰草枯楊,曾為歌舞場。”

人本生為孤獨。

是啊,既然孤獨是人生的常態,那麼從某種程度上來説,人就是為了孤獨而生。你懂得越多,你就越像這個世界的孤兒。時空是一把巨大的枷鎖,無論是文明萌芽初起的蠻荒時代,還是滾滾車輪帶來的驚喜與憂慮參半,至始至終,都不過是接受了社會掙扎與孤獨的考驗。

那麼在這喜憂參半的生活中,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和麪對孤獨?

許多人選擇在失意時用酒精麻痺自己,也有許多人選擇與世隔絕,只為在被窩裏盡情地嚎啕大哭。可我們總忘了——物質是孤獨的寄託,精神才是孤獨的棲息地。

對布恩迪亞家族來説,沒有什麼可以永垂不朽。錢財不過幾張紙,風吹了就散;愛情不過幾句誓言,青睞的人每天都能換;權利榮耀、青春美貌,這些都太易碎易逝了。當餘音消散,人去樓空時,最終只留下孤寂與死亡相伴。從了孤獨,沒有什麼可以與你永久相伴。

物質都是虛假迷人的,只有精神上的解脱才配與孤獨較量。

可當餘音未散,人山人海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和麪對孤獨?

我的.答案是接納並挑戰孤獨。既然人生為孤獨,何嘗不接受孤獨的考驗去戰勝它呢?這才是孤獨存在的意義。許多人畏懼孤獨,其實是畏懼失敗,可我們越害怕,孤獨就越猖狂。這個社會、這個國家亦是如此,如果被孤獨威懾到了,它就一定不會強大,整個社會就會被孤獨的陰影籠罩着,成了一隻井底蛙。

就算是為了孤獨後的振奮,為了掙扎後的希望,為了不讓自己的人生那麼容易通關,我們也要去嘗試一番孤獨啊!這才是人生為孤獨的最真實的意義。

馬孔多在下雨,孤獨正審視着我們。

讀百年孤獨有感 篇2

在這個世界上,總有那麼些文學作品值得讓你用一生去閲讀,去思索,去品味,而《百年孤獨》無疑就是這樣的一部小説,它超越了時代的侷限,讓每一個閲讀它的讀者,都陷入了作者傳達出的那份情感和思想之中,歷久彌新,並在歲月的沖刷下愈加閃耀那份智慧的光華。

這部偉大的作品描寫了布恩迪亞家族七代人的傳奇故事,以及加勒比海沿岸小鎮馬孔多的百年興衰,反映了拉丁美洲一個世紀以來風雲變幻的歷史。作者用那份充滿着魔幻現實主義的文字,講述了一個個孤獨的人,孤獨的故事。

初讀這本小説,很多人可能會對其中反覆出現的人名以及錯綜複雜的人物關係望而生畏,從來喪失了閲讀的興趣,但只有真正靜下心來,通讀全文後,才發現這背後藴含的深意。這些重複的名字象徵着歲月的輪迴,代表了每個人都逃脱不了的宿命。

老何塞.阿爾卡迪奧.布恩迪亞,這位富有進取心的男人,帶領着村民們開闢出了馬孔多這個繁榮了百年的集鎮。但是他是孤獨的,因為他對科學的狂熱,幾乎沒有人理解他,甚至包括他摯愛的妻子—烏爾蘇拉。他最後陷入了自己的精神世界中,被拴在了栗子樹上,直到死亡。

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上校前半生一直在為自己的理想而戰,在經歷了三十二次起義失敗、躲過了十四次暗殺、七十三次埋伏和一次行刑隊的槍決之後突然發現,他竟然找不到自己所做的這一切的意義了,就連自殺也宣告失敗。他十七個兒子一夜之間死了十六個,第十七個也在隨後死亡,全部被人命中眉心,他最後只能孤獨的在自己的實驗室裏打造金魚,直到孤獨的死去。

老祖母烏爾蘇拉算是這個大家族中唯一算得上清醒的.人,布恩迪亞家族從她手中發跡,也隨着她的死亡,終於宣告衰敗。在此後一任又一任的家族掌權者,身上無不揹負了孤獨的使命,甚至終其一生都在和孤獨的宿命做着抗爭。

他們的命運和馬孔多的命運,似乎早已經註定,雖然他們也曾想過要融入外面的世界,但是這一切努力都以失敗告終,在外來文明的衝擊下,布恩迪亞家族宛如在大海中孤零零懸着的燈塔,苦苦支撐,最終轟然倒塌。

“羊皮紙手稿所記載的一切將永遠不會重現,遭受百年孤獨的家族,註定不會在大地上第二次出現了。”每個人都在孤獨的宿命下孤獨的死去,布恩迪亞家族最終泯滅於這塵世,作者用這樣的一個悲劇的皆為表達了自己的憤懣。

這本小説為我們展示了一個又一個孤獨的人生,以及他們為了擺脱孤獨做出的努力,我們徜徉在作者筆下的文字時,更應該去尋找屬於自己的對抗孤獨的方法,活出不那麼獨孤的人生。

讀百年孤獨有感 篇3

這已是我第二遍讀完《百年孤獨》了,讀的時候廢寢忘食,深深沉浸與作者的文字之中。可是讀完之後心中卻充滿了荒涼的悲寂感。我驚歎於馬爾克斯的敍述能力,在他的小説裏創建了一個自己的世界,一個濃縮的宇宙,其中喧囂紛亂卻有生動可信的現實,不僅展現一個家族的起源、興盛和慢慢走向毀滅的歷史更映射了一片大陸及其人民的富足與貧困。

布恩迪亞家族一百年的歷史中出現了太多讓人印象深刻的人物。有精力充沛平凡而偉大的烏爾蘇拉;有高傲果敢轟轟烈烈的奧雷里亞諾上校;有純潔如天使的雷梅黛絲......但是其中最讓我感到唏噓和難忘的卻是那個不服輸,勇敢地對抗過命運但又最終失敗的麗貝卡。

麗貝卡11歲時帶着父母的骸骨來到了布恩迪亞家裏,她剛來的時候的樣子彷彿活生生的的出現在我的眼前——青綠色的皮膚,圓滾緊繃如一面鼓的`肚子......這是長期體弱多病,忍飢挨餓才會出現的狀況。看到她,我彷彿看到了世界上千千萬萬個在温飽線上掙扎的兒童們,我的腦海中浮現出老師經常教導我的話語“成功永遠是在歷盡艱險之後方能獲取,不要迷茫,不要糾結。現在有多麼艱苦,恰恰就代表着將來會有多麼的幸福。”在她兒童時期已經經歷了常人所無法承受的厄運——父母去世,跟着皮早商人跋山涉水、千辛萬苦才來到了馬孔多;以泥土和石灰牆皮為食;失眠症的折磨......可是幸好,生命中的苦難並沒有打倒她,反而讓她浴火重生。當她脱去孝服的那一刻,她展現在我們面前的是白皙明淨的面容,冷靜果敢的內心。此時此刻,我的心慢慢展露出一絲笑顏,我為這朵盛開在困難之中的花由衷的感到欣慰。

當她和皮埃特羅互相相愛時,我以為作者終於散發了他的慈悲之心,讓這個沒有布恩迪亞家族血統的女子能夠擺脱宿命,獲得幸福。但是我錯了,因為她的宿命也是歸於孤獨,然而她的孤獨與布恩迪亞家的孤獨,特別是上校和阿瑪蘭妲這樣的孤獨有本質的區別,上校和阿瑪蘭妲最終一個選擇徹底失去回憶以消除個人獨特性來結束孤獨,一個選擇抱着高傲的羞怯和處女之身下葬,他們都沒有超脱孤獨得到真正的平靜。而麗貝卡的孤獨是個人選擇而不是宿命,她雖然因為阿瑪蘭妲的種種阻攔和意外難以成婚,可是她突然間又愛上了回家的浪子第一代何塞並閃婚。在這一過程中,她的孤獨短暫的消失了,但是無情的意外殘忍的剝奪了麗貝卡的愛情,她於是投降認輸終於回到孤獨的本性,開始孤僻的吃土。

烏爾蘇拉曾在內心中對麗貝卡有過獨白。其實這獨白也是作者所真正想要展示給讀者——“擁有衝動心性和熾熱情慾的麗貝卡,才擁有無限的勇氣。”從克雷斯皮到阿爾卡蒂奧,麗貝卡的判斷更多出於本能,這也是烏爾蘇拉所認為的布恩迪亞們缺少的最重要的品質,他們不像麗貝卡如此敢於表達自己,甚至具有一種永不回頭的桀驁。麗貝卡的存在本身指出了關於孤獨的一種不同可能性,或者説是存在形式。

但是無論是麗貝卡,布恩迪亞家族甚至是整個馬孔多小鎮,都是命運悲劇的實踐品。經過對其的掙扎、反抗後最終還是屈服了命運的安排。在後來的人生中麗貝卡依舊有可以走出那件小房子的機會。可是她卻一直把自己緊緊地鎖在房裏。這大概就是作者最想傳達給讀者的吧:她的命運就是這個家族和小鎮的濃縮。孤獨充斥着她的內心,對孤獨的反抗是徒勞的,反而會使自我更加封閉。直至一場颶風將其抹去,至此命運悲劇終結。

讀百年孤獨有感 篇4

我的第一本《百年孤獨》是考上高中時表姐送我的開學禮物,一頁都沒讀,就再也沒見過那本封面是個老頭子的《百年孤獨》。現在想想,那時的我何來孤獨,又怎麼能看懂,縱使現在的我也不敢妄言理解孤獨。

後來聽説馬爾克斯他老人家仙逝了,才像富豪死了後代們搶遺產一樣,搶購了我的第二本《百年孤獨》。那一次我看了三分之一,便束之高閣。不是情節不吸引我,也不是翻譯的問題。而是剛剛離開校園獨居不久的我,看到這貌似子孫滿堂實則無一人懂我的文字,腦補給我的都是我晚景淒涼的畫面,使我有點害怕。加之我讀書和看電視劇有點像,經常"出畫",看到"鍊金術"幾個字我腦子裏就一直在想:如何鍊金呢?如何鍊金呢?到底如何鍊金呢?看到後來發現鍊金術不是重點,我就去找關於鍊金術的書看去了。

現在手裏這一本是我的第三本《百年孤獨》,這樣魔幻的緣分,促使我還是安安靜靜的把它讀完了。這本書被譽為"再現拉丁美洲歷史社會圖景的鴻篇鉅著",好宏觀的評價呀!然於我而言,歷史知識僅源於高中歷史課本和一個叫高曉鬆的胖子做的一檔説話節目。讀書不多的我也基本不區分作家流派,從瓊瑤奶奶的言情小説再到神魔小説西遊記,我更不關心一本書是如何推動社會、政治、經濟、人類意識形態發展的。

讀這本書我是做着筆記讀完的,書中男人們的名字相似度極高,以至於後來我把他們想成一個人,這樣就不去想誰是爸爸,誰是兒子,叔叔和二大爺是哪一個奧雷里亞諾或者全是。而且全書無章節,不管看到哪裏停下來回想,都有一種站在沙漠的感覺,眼前荒蕪,內心更是有種被擰乾的感覺。最後被螞蟻吃掉的.是肉體,被孤獨吃掉的是靈魂。

書開始的時候,看到痴迷於吉普賽人帶來的新鮮事物的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我的感覺是他荒謬的有點可愛。等讀到他的大兒子時,我覺得他太過生性魯莽,不那麼可愛了,二兒子對小金魚的痴迷很像他的父親,我喜歡這腦子發達的傢伙。從第三代開始我就不太注意分清楚他們的繼承關係了,而且有點作者是不是在中國生活過的錯覺,因為這些子孫有點某二代的代入感,無厘頭的有點討人厭。再到後來,整個家族的衰落,有點《紅樓夢》的感覺,猢猻都死了,樹葉也枯萎了,都是命運吧。

談談這本書裏的女人們吧,我最喜歡的是烏爾蘇拉,很多評論説她無私,偉大,這些詞語好高遠呀!這的確是我眼中的烏爾蘇拉,但是我更喜歡的是她永遠充滿活力,好像什麼問題她都能解決,我愛她,因為她總能讓我想起美好的東西。如果現實中有烏爾蘇拉,我想和她做好朋友;如果是朋友,我想成為朋友眼中的烏爾蘇拉。可現實中,我可能會覺得費爾南達的性格弱點在自己身上更突出,對現狀不滿卻沒有改變的勇氣。

全家族的人都是孤獨的,其實真實的世界裏每個人也都是孤獨的,每每想到孤獨面前人人平等,我想對這個世界好一點,想微笑,想説謝謝。這就是所謂好作品給人的感覺吧,先把你心掏空,然後再填滿。

讀百年孤獨有感 篇5

具體也沒計算是用了多少的時間,最終還是把《百年孤獨》這本書給看完了。首先裏面的名字真是讓我覺得好糾結,七代人的名字都是反反覆覆相同或者相似,好幾次讓我覺得自己身在凌亂的時光機裏來回奔波卻無法清醒。

“孤獨”一詞穿梭本書,不知為何,從頭到尾,只要我進入到裏面的內容,就會有一種無形的壓抑包裹着我,那種壓抑有時候把我推到難受的邊緣可是我卻沉溺其中無法自拔,還愈演愈烈。

這種孤獨讓我覺得是距離現實那麼的遙遠,可是忽然間在某一個節點又讓我深感此種孤獨和現實生活是如此之貼近。人之天性與人之慾望貫穿本書,可是裏面的人卻沒有把握好度,從而讓七代人在扮演着惡性循環的角色以至於最後銷聲匿跡。

伴侶真的是很奇妙的兩個字,兩個人要同時讓靈魂和肉體都相互依存,相互欣賞,隨時沒有鴻溝地交流真是世上的一大奇蹟。但是在當下的現實生活中,如果兩個人在一起,沒有過多的話,沒有最基本的溝通與交流,即使是發泄慾望的時候是有多麼的歡快,那這種關係也維持不了很久吧,因為無法分享或者無法分擔的.孤獨一旦產生,那兩個人就不再屬於同一個世界,漸漸地就成了兩條平行線,沒有交集。近期肯定不會再讀這本書啦,以後若是時間和興致使然,重拾此書,我想會有不同的一番感悟。又或許我此時壓根就沒有讀懂這本書,需要待我未來的某一天從書架上的最頂端的灰塵堆裏拿下來這本書,重新開始真正讀懂。

讀百年孤獨有感 篇6

這是哥倫比亞作家加西亞·馬爾克斯的經典作品,它是拉丁美洲魔幻現實主義的代表。它描寫了布恩迪亞家族七代人的風風雨雨,同時也敍寫了加勒比海沿岸小鎮馬孔多的歷史興衰,字裏行間你是否也看到了那美洲發展的滄桑?那百年的風雨變幻?

克林頓曾贊馬爾克斯是所有語言中最偉大的作家,正因為在這裏他創建了一個屬於自己的喧囂紛亂的世界,我們都知道它是虛擬的宇宙,可卻又那麼生動可信,不禁惹人深思,是否在世界的某個角落真的存在這麼一個家園。“有的.人想睡覺,但不是因為睏倦,而是出於對睡覺的懷念。”看到這句話,帶我進入了沉思。或許我並沒有真的讀懂它,但卻真真實實的改變了我的世界觀。一個無人問津的話題,在這裏卻吸引了眾人的眼球。人們都説,閉上眼睛,你就可以不再煩憂,在夢的世界裏沒有那麼多的愁苦。那些年,我們都是在睏倦中入睡,而如今,真的應該重新考慮一下它的意義究竟在何處。“她明知驛站的騾子每隔十五天來一次,但卻天天要等候,她相信總有一天他們會搞錯日期,提前送信來。但事情很不順心,有一次,預定的日子到了,騾子卻沒有來。她絕望得發瘋,半夜起來到院子裏一把一把吞吃泥土,貪婪之狀像不要命似的。她哭着,痛苦得發狂,她拼命嚼小蚯蚓和蝸牛殼,嚼得牙齒都快要碎了,然後一直嘔吐到天明,發燒、虛脱,沒有知覺。”

這是一段不可或缺的看點,看到這裏,打了個寒顫。彷彿看透了人性的悲哀和藏在人們內心深處枉為人知的祕密。那些人們不忍直視的東西在這裏全都表現的淋漓盡致,不必厭惡,或許這才是真正的人性。‘你在等什麼呢?”烏蘇拉歎了口氣,“時間都過去了。”’我們都在成長的路途中被時間追趕着,偶爾停下腳步回頭看看,那些曾經的美好都在一點點的散盡。如果説時間就是生命,那你是否珍惜了呢?無論多久,你都等不來逝去的青春。我不知道孤獨象徵着何物,也許是精神,也許是肉體。人類生而孤獨,死後靈魂也無法倖免。孤獨就烙印在我們的靈魂深處,你的態度決定它被印的時間。因此,知者無畏,勇敢生活!

讀百年孤獨有感 篇7

第一次讀《百年孤獨》的時候,讀到70多頁就停在那了。説實話,讀不下去。但是,這本書的各種評價其中包括餘華、莫言,讓我對這本書又產生了興趣。開始第二次從頭閲讀《百年孤獨》又沒有堅持下去,讀了一小半。

而這個假期我第三次從頭開始閲讀。或許是我頭腦簡單,對於作品所傳達的內容,實在是一知半解,讀書的時候凌亂、複雜、想不通。所以,只能夠根據我的一知半解來寫一篇讀後感。

這是一本需要耐心去讀的書,百年孤獨裏的情節跌宕、人物關係複雜、敍事結構又有些反覆。尤其是七代人物,名字類似,關係極其複雜。建議讀這本書的時候記一下人物關係筆記。

這本書裏的人物都有些孤獨,在我看來是。我從中挑出我印象深刻的人物。第一代人中的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一個充滿幻想腦洞極大的人,在猛然感到孩子的存在以及孩子妻子在受苦後,一種強烈的情感將他拉了出來。馬孔多的傳奇由他開始。當他接觸到梅爾基亞德斯帶來的文明,他驚訝同時也對自己無知的`害怕,對文化的自卑與對科學的自信,讓他逐漸執迷不悟。對於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會瘋,我也沒想太明白,還有他口中的星期一。最具有神祕色彩的人應該是梅爾基亞德斯,第一個死去的人,卻又回來,治療失眠症的人,還有羊皮卷。

而烏爾拉蘇我認為是這幾代人中較理性的人,一直為整個家族努力着,還是孤獨的奮鬥者,一直是一個人在努力。何塞·阿爾卡蒂奧是一個身強力壯、繁殖能力……很強的人。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上校,感覺他失敗的比較徹底。蕾梅黛絲認了他和庇拉爾的兒子為長子,和十七個女人生了十七的兒子,加入自由派,被暗殺。阿瑪蘭丹和麗貝卡從小一起長大,但為了一個男人互相仇恨。小何塞·阿爾卡蒂奧,回到馬孔多後發現了烏蘇拉爾藏起了外鄉人的金幣,因此而喪命。阿瑪蘭妲·烏爾蘇拉隨丈夫回到馬孔多,最後與奧雷利亞諾·巴比倫相戀併產有帶豬尾巴的男嬰後失血而死。烏爾拉蘇的第六代孫長大後研究各種文字和羊皮卷,卻也生下帶尾巴的男嬰。奧雷里亞諾巴比倫最終譯完了羊皮卷,布恩迪亞家族自此從大地上消失。

孤獨是這個家族的共同點,他們不斷的陷入孤獨、對抗孤獨卻離不開孤獨。最偉大而理性並且貫穿書本始終的人物是烏蘇拉爾。她很剛正,一直在做努力,但他們的子孫卻無一例外都走向孤獨。在這片馬孔多的土地上,是一個歷史的縮影,科技的發展,文化的推進,被入侵,反抗鬥爭到最後的聽天由命。

書裏的每個人都有自己對抗孤獨的辦法,有的人蔘加革命,有的人遠航,有的人暴政,有的人沉溺於情愛……所有人都在對抗,卻沒有人能夠讓孤獨消失,就連我們自己本身也是這樣。總有一些時刻讓你感受到孤獨。

讀百年孤獨有感 篇8

在喧鬧中,人們時常尋覓寧靜;在不安中,人們時常尋親冷靜。他們卻在不知不覺中進入了孤獨的境界。

在模糊的記憶中,第一次觸及到這本書,還是不求甚解地揹着“守信是一種財富,不應該隨意虛擲”在無數次凝神的瞬間,就會想起這本書,可以稱得上與他神交已久。當我懷着虔誠的心靈翻開這本名著後“正入萬山圈子裏”的眩暈與迷茫感隨着頁數的增加而愈發縈繞在我心間——立刻就被書裏面各種複雜的人物關係以及人物名弄的思緒混亂。但唯—慶幸的是,整個布恩迪亞家族的性格正如題目所展示的一樣——孤獨。

孤獨,成為了他們家族的名片。但又會有人疑惑了,難道作為家中頂樑柱的個、烏蘇娜,也孤獨嗎?沒有錯,她眼睜睜地看着子孫後代一個個地陷入孤獨的深淵,她努力地料理着家庭,裝飾着房屋,難着這不是種逃避孤獨的積極表現?但她最終也無法擺脱寫在羊皮紙上的命運,遺憾而逝。家族的第一人被綁在樹上,家族中的最後一人被螞蟻吃掉的結局也不出意外地接踵而至。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悲劇性的結局與時代的改變有着密不可分的關係。就像前言介紹的那樣,這一本書映射的則是拉丁美洲的興衰史。這本書巧妙地領着我們去見證了拉丁美洲的歷史變遷:科技的發展,新道路的探索,現代化的推進,殖民者的入侵,原著居民的反抗以至最後對命運的安排舉手投降。在起於孤獨到歸於孤獨中,亦或有人以各種各樣的方式與孤獨鬥爭,亦或終其一生溺身於情慾,成了拉丁美洲興衰史的真實寫白。

這個興盛近百年的家族以及整個馬孔多在一夜之間消失在拉丁美洲的大地上,永永遠遠的與孤獨為伴。説到孤獨,孤獨是每個人的'宿命,愛與友誼不能根除它,只能安撫它。不要寄希望於消除孤獨,這是天方夜譚。孤獨在我們的生活中,無處不在,看看那些垂頭喪氣的,看看那些望洋興歎的,心中不免有着孤獨,連那些外表開朗的人,也會有承受孤獨的那一時刻。顯得忙碌的都市人,也不免孤獨,這時他們就三兩成羣,沉迷於燈紅酒綠,喧鬧繁華之中,然而最後一切又是歸於孤獨。

孤獨不是在山上而是在街上,不在一個人裏面而在許多人中間。即使不是一個人,我們也會感到孤獨。看着別人與同學分享暑期的趣事,聽着一些遊戲愛好者滔滔不絕地談論着遊戲。即使在眼前,在耳畔,也瞬間有着鄰若天涯的孤獨感,既然我們無法抵抗,為什麼不去好好地享受孤獨呢。《百年孤獨》中的家族,努力地抵抗孤獨,但心有餘而力不足,無奈的被孤獨埋葬。他們成了歷史,從上古到現在流淌了近千年的歷史被孤獨所侵蝕。孤獨不會隨着時光的滔滔江水而匯入大海,也不會隨着有佳人的陪伴成燭火焰影。不如以巨人的姿態站起來俯視它,去找尋孤獨,去了解孤獨,去適應孤獨。

孤獨,我們不妨將它看成是我們的朋友,一個能讓我們看清自己的朋友,一個會陪着自己一路走下去的朋友,一個在萬般喧鬧中讓你聆聽自己心跳的朋友,直至化成一抔黃土之後,他也會一直陪伴着你。

讀百年孤獨有感 篇9

家族中的第一個人被捆在樹上,最後一個人正被螞蟻吃掉。

該用什麼樣的眼光來看待布恩蒂亞家族?漫漫百年,整整七代,孕育了精力永遠旺盛的烏爾蘇拉,熱愛科學的何塞.阿爾卡迪奧.布恩蒂亞,勇敢堅強的奧雷里亞諾.布恩蒂亞上校,美貌絕倫的蕾梅黛絲,身體強壯的阿爾卡迪奧,意志堅定的阿瑪蘭妲求知慾旺盛的奧雷里亞諾……這個完美的家族卻遭受着上帝的詛咒,陷落在深不見底的孤獨的泥淖裏,點點下沉。這個龐大的家族,無論什麼樣的人,什麼樣的性格最後都必然走向孤獨,正如一開始羊皮捲上就寫好的文字,一場註定的悲劇。當那個豬尾巴的孩子剛掉落塵世,便是時候結束了——上帝之手伸來橙色光球裹挾着颶風,他們的生命,他們的後代和關於他們的記憶,一切都被抹去,但讀時卻感到並沒有什麼值得惋惜的地方,一切似乎理所當然。

回想着看這本書時跳動着的一幕幕,卻不記得自己看時有特別興奮或特別悲痛的心情,文字像水一樣在眼前流過,即便是難以理解的家族譜,時而現實時而魔幻的寫作手法,完全不熟悉的地方和歷史……這些那些打亂我讀書節奏的方方面面似乎理所當然地被我接受,我仍然以幾乎不動的姿勢一頁頁看下去,看的時候在想什麼我並不清楚,就好像小時候放暑假剛剛睡醒的午後,我躺在牀上看着牆上的時鐘一分一秒走過。我沒有起牀,也沒有在等待些什麼,我在幹嘛呢?我自己也不清楚,但是,很不可思議的,在讀這本應該不算是喜劇的.故事時,我竟然湧起一種類似於平靜恬然的快樂。就好像我知道人終究會衰老死亡,但在照耀到陽光的瞬間,仍然忍不住微笑。

關於這本書到底要傳達的真諦?我卻一點也説不準,只能清晰地感知到這是個宏大的命題。説是一本寫人類精神姿態的書也好,説是對整個苦難的拉丁美洲被排斥現代文明世界進程之外的憤懣和抗議也罷,我雖能瞭解這家族百年浸淫着的孤獨感,但始終沒有共鳴感,也許是我世事閲歷太淺了,有過寂寞無聊卻不知孤獨滋味。有人説“能在馬爾克斯字裏行間中讀到乖戾和憤怒(而不是魔幻)的人才是真正讀懂了這本小説。”這種孤獨滋味或許應當以一生生命為味蕾才能淺唱的吧!

讀完這本書,到卻有種命運的淡淡薄薄的淒涼感。看拉美文學有一點最頭痛——百年家族代代傳襲着相似的名姓,似乎也同時承襲了上一代的命運和永無拜託的孤獨。大地上在一遍一遍地重演着輪迴的人生,每個人都在用自己獨特的方式抵抗孤獨,參加革命也好,做了拆拆了做的小金魚也好,一遍遍縫着自己的殮衣也好,禁錮在羊皮卷中也好,沉迷於情慾也好……可終究逃不出淪落的命運,無力的掙扎。我看着這幾代人的命運從手中滑落,就像在看一部快進的文明史紀錄片。心情平靜如止水,任何興衰更替也掀不起一朵漣漪,可平靜之下,那種對命運的無奈,卻讓我的心皺縮不已。

孤獨,人類這尾巴。可對這轟轟烈烈的百年家族而言——除了孤獨,我一無所有。

讀百年孤獨有感 篇10

《百年孤獨》是一部眾所周知的魔幻現實主義作品,1967年一經出版,便引起世界轟動。到目前為止,《百年孤獨》已經被譯成四十多種語言,全球銷量已超過5000萬冊。作者是來自哥倫比亞的加西亞·馬爾克斯,拉丁美洲魔幻現實主義文學代表人物,1982年憑藉這一部作品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百年孤獨》於我而言是一部晦澀難懂的作品,可能其中原因除了小説本身故事有些無厘頭、荒誕以外,還有就是它是外國作品的因素,譬如人名對我來説實在是混亂不清,又長,又是由於一個家族的幾代人,所以有幾個人都叫同一個名字。再加上小説支線眾多、人物關係複雜,所以給我的閲讀帶來了很大的挑戰。

這本小説與一般我們所接觸到的小説有很大的不同,它的主角一直在變換,又或者説,我覺得這本書又彷彿沒有主角似的。整本書所述的故事繁多而複雜,但主線主要是針對一個家族七代人近百年來的興衰來描寫的。也可以説,主體是分為七個大故事的(但其實並不簡單),這七個故事總是沒頭沒尾的開始又結束,好不容易我們看到這個家族發展到這一代,開始有越來越興旺的勢頭時,但到了下一代卻急轉直下。敍事荒誕卻又總覺得發生在現實,這個家族讓我有一種很強的宿命感,關於布恩迪亞家族,在書中,這個家族的命運早就被人寫在羊皮捲上。那個羊皮卷對整個故事有很強的映射作用,羊皮卷是由一位跟這個家族關係很好的吉普賽人魔法師留下的,它上面清楚地記載了這個家族的歷史。但是,由於那個羊皮卷是有梵文寫的,所以需要破譯。到了家族的第六代的一位男性,就致力於破譯這個羊皮卷。但是就算破譯出來也沒有用,因為破譯這件事也被寫在羊皮捲上,也就是説,羊皮捲上所記載的事,總會發生,而且無法挽回。這也就是我所感到的強烈宿命感的.原因之一。

正如書中的羊皮捲上所描述的:“家族的第一個人被捆在樹上,最後一個人正被螞蟻吃掉。”書中有一個馬孔多的小鎮,整本書的故事都發生在這個被構建的小鎮上,馬孔多是由家族的第一代人創建的,也隨着最後一代人的死亡而消失。由於故事的複雜性,我在這就不具體的講述每一代發生的事情了。但講幾個對我來説很不一樣的細節。比如人名,為什麼我會這麼的強調名字呢?除了它的確讓人認不清誰是誰、搞不清誰與誰的輩分關係之外,很多名字會反覆出現在不同人的身上,而有些相同的名字的人往往有這類似的性格特徵以及相似的命運。這彷彿暗示了一個家族帶着輪迴的似的向着歷史前進,正如書中的一句話:“這個家族的歷史不過是一系列無可改變的重複,若不是車軸在進程中必不可免地磨損,這旋轉的車輪將永遠滾動下去。”另一個細節就是,到了家族的第五代,一位女性就跟自己的丈夫説,自己的兒子絕不能叫奧雷里亞諾或阿爾卡蒂奧,女兒不能叫雷梅黛絲。説明家族中的人也有意識對命運的反抗,也試圖有所改變。

《百年孤獨》是一部可以多讀幾遍的書,書的內容豐富,也易引人深思。我曾經看過書評,説這本書講的是整個人類的故事。我覺得很有感觸,的確,我們人類不就是在這樣一步一步的在抗爭與重複中推進歷史的嗎?

讀百年孤獨有感 篇11

很難相信自己能看完這部人物名字又長關係又複雜的小説,和《霍亂時期的愛情》一樣,加西亞馬爾克斯的作品從來都讓你猜不中開頭,也猜不到結局,直到最後一刻才解開疑惑。如果説前者是我看過最震撼人心的愛情故事,那麼這部作品則是一次深入人心的精神之旅。

靜謐安寧的馬孔多小鎮映射着這個時代的縮影,勤勞的烏蘇娜盡其一生也沒能挽回家族衰落的命運;奧雷連諾的宿命在他的後代身上不斷重演;豬尾巴孩子的咒語並沒能阻止布恩迪亞和他的姑姑相愛;"家族中的第一個人將被綁在樹上,家族中的最後一個人將被螞蟻吃掉",吉普賽人的預言最終實現,伴隨最後一個人的離去,經歷了興衰榮辱的馬孔多小鎮也被一陣颶風捲走,只留下籠罩百年的孤獨。

劇情雖然荒誕不經,卻給人無限遐想。在最迷茫的時期讀了這本書,用了很長時間來思考,從小説回到現實,關於放棄和堅守,逃避和麪對,突然就釋然了很多。我們何嘗不是馬孔多小鎮的居民?我們孤獨的來到這個世界,駐足在各自的小鎮,有人安於現狀,有人拼命逃離,有人被吉普賽人的魔術勾起不安分的靈魂,有人永遠對外面的世界無動於衷。而最終,所有人仍舊不可避免的孤獨的離去。無論怎樣的人生,最後都殊途同歸。如果我們能夠活過百歲,或許真的能夠看見命運的驚人複製,而我們窮盡一生去追求的結果其實也早已註定。"過去都是假的,回憶是一條沒有歸途的路,以往的一切春天都無法復原,即使最狂亂且堅韌的愛情,歸根結底也不過是轉瞬即逝的現實,唯有孤獨永恆".

一切都會逝去,唯有孤獨永恆。這一生中,陪伴我們時間最長的,不是父母,不是愛人,也不是孩子,而是自己。可是我們身邊有多少人能真正靜下心來享受孤獨?曾經也害怕一個人,吃飯都要找個伴。直到那一年,獨自休婚假去南方,經歷了一次從害怕孤獨、適應孤獨到享受孤獨的過程。一個人的旅途,自由的呼吸,自在的行走,和內心對話,與自己相處,帶着憐憫出發,心懷感恩回家,感謝沒有人陪伴的.十八天,讓我看到更加堅強的自己。

現在每天忙碌的生活,真正屬於自己的時間並不多。於是在下班後,選擇一條風景最美的路回家,在週末的清晨慵懶的坐在窗邊曬太陽,心情低落時聽温暖的音樂,失去方向的時候讀一本好書。享受孤獨,成為我犒勞自己的方式。後來看到一篇文章:如果你想要實現自己的夢想,孤獨是你的必修課。每個人都避免不了孤獨,與其逃避不如面對,真正能平靜自己的只有自己。

感同身受,我們都只是旅客,暫時住在此生和此身。如果不能在孤獨中找到答案,那麼當答案昭然,我們往往措手不及。因為吉普賽人的預言實現的那一刻,便是生命終結的那一刻。人生短暫,不過百年。孤獨始終,如影隨形。

最後,用張楚的歌作為結束:生命像鮮花一樣綻開,我們不能讓自己枯萎。孤獨的人,他們從不尋找,從不依靠,非常的驕傲。

讀百年孤獨有感 篇12

第一次讀《百年孤獨》,還是16年,沒有看明白。在那時的讀後感裏就有了對馬爾克斯和《百年孤獨》的差評。再讀一次時,才發現自己真是年少輕狂,有眼不識泰山。

又一次捧起這本書,讀起來覺得是不一樣的。自己嘗試着畫人物關係圖,不再糾結於書中重複命名帶來的苦惱。故事甚是好看,脈絡其實挺清晰的,前後都有鋪墊。人物是活生生的,現實中摻雜着神奇的預言,一切都顯得合情合理。

雖然書中講述了布恩迪亞家族七代人的故事,但男人們事實上只有兩類:

“所有叫奧雷里亞諾的性格孤僻,但頭腦敏鋭,富於洞察力;所有叫何塞阿爾卡蒂奧的都性格衝動,富於事業心,但命中註定帶有悲劇色彩。”

而女人們重名的較少,寫得就各有特點了。有勤勞能幹的老祖母烏爾蘇拉,活到了第六代孫輩的時代,像《紅樓夢》中的賈母,她們兩人的死都宣告着家族的沒落;

有第二代人的共同“情人”庇拉爾特爾內拉,後代子孫沒有名分的祖母,也活了一百多歲,會卜點卦,見證了布恩迪亞家族的興衰;

還有因妒生恨、終生未嫁的阿瑪蘭妲,喜歡吸手指和吃土的麗貝卡,第四代中最美的人——迷倒眾生卻不知情為何物,最後昇天而去的蕾梅黛絲,還有軟弱的桑塔索菲亞,以及維護舊秩序的費爾南達等人……

不得不説,馬爾克斯真行。寫全了一百多年的歷史,描盡了形形色色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

故事之外,更多的是自己的感受。

第一就是世事的變更與人的延續性既對立,又統一。百年間馬孔多的居民們從閉塞走向了開放,新發明、新事物、異鄉人的湧入改變了馬孔多,小鎮升級為市,滄海桑田,白雲蒼狗,世事無常。但人呢?一代代的延續,人的生活環境不同了,但祖祖輩輩們的'性格卻依然在延續。阿爾卡蒂奧和奧雷里亞諾一代代死亡,一代代新生,應了句老話“老子十八年後,又是一條好漢”。祖祖輩輩的相似,讓老祖母懷疑“世界在原地打轉”。就算是前兩代人的缺點,書中的一些疾病傳了下來。(偶然得知馬爾克斯家族有阿爾茨海默病遺傳史才知道馬爾克斯寫的這些病的來源)

偶然也會想想我們,能不能跳出自己的所處的時間和地域,去以家族的面貌,以百年的歲月去看待時間,那些快樂,那些苦難是否都會顯得微不足道呢?會不會茅塞頓開、不再孤獨呢?

第二就是產生了自由的嚮往。書裏很少看到規矩,沒有三綱五常的束縛,人都是自由的,在大家庭裏有自己的隱私,可以做自己的事情,阿瑪蘭妲可以終身不嫁,麗貝卡長大後可以重拾吃土的陋習,蕾梅黛絲可以光着身子在家裏走來走去,第六代野奧雷里亞諾也逐漸逃脱了費爾南達的嚴密控制……自由地生活着,情愛也是自由的。甚至,孤獨也是自由的!

是啊,孤獨是最大的自由。奧雷里亞諾上校可以一個人在作坊裏打磨小金魚,麗貝卡可以一個人生活到老……。這些人不用擔心別人的打擾,也不用擔心自己會餓死,更不用在意別人的看法。

有時真感覺自己不自由,來自家庭和學校的壓力,也會擔憂看不清的未來。連孤單都害怕別人説成孤獨!

幸而讀了些書,可以不受時空的束縛,可以比身邊的人看得長遠一點,視域更大一點。“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自己的那點破事,在宇宙和世紀看來都不是事。

第三,人終究要學會忘記。打了多年仗的奧雷里亞諾上校學會了如何忘記戰爭,擺脱了那些痛苦的記憶。難過的是,馬爾克斯也沒有逃脱家族遺傳病,最後失憶了。馬爾克斯尚且忘了他的《百年孤獨》,我們又還有什麼記憶不能抹去?

記憶力太好不是件好事,很慶幸自己的記憶力不太好。鬼片中的鬼從不會想起,書中難過的片段也會忘卻,過去會被漂白得只剩些只鱗半爪的瞬間。自己那麼熱衷於寫日誌和公號也是為了留下些回憶吧。

最後,還是希望更多的人去讀讀這本好書吧。網上有更通俗易懂的人物圖的版本(只是更喜歡自己花時間畫出來的版本),結合着去看就能懂這本奇書。

讀百年孤獨有感 篇13

近日我讀了一本書,名字叫做《百年孤獨》,這本書對我的感觸很大。

初讀這本書時,我彷彿置身於了一個迷亂的世界,空氣中似乎都瀰漫着一股腐朽的味道。一座與世隔絕的小鎮,一個陷入了怪圈的家族,一場能下整整四年的大雨當作者將它們將一切都拼湊在一起時,就變成了這麼一個光怪陸離的世界。

故事的開始,講述了多年以後,奧雷連諾上校只要站在行刑隊面前,準會想起父親帶他去參觀冰塊的那個遙遠的下午。與許多小説不同,它從一開始便將時間立於一個模糊的多年之後,無法判斷離現在多久,而當我再次翻頁時,卻回到古老家族尚未遷徙的地方,時光的隧道,連通了過去,指向了未來,卻在最後一頁,將一切都抹去,原來孕育了馬孔多的肥沃黑土,也只剩了那片古老的土地,如同命運跟你開了一個玩笑,走了許久的路連在了一起,是個規矩的圓形。

圓,在許多宗教説法中都有特殊的含義,比較共通的意義是無限的循環,而布恩迪亞家族則是這個説法最真實的寫照,從第一代的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和烏蘇拉爾開始,它便是不斷被重複的下一代的名字,是無數後人像老一輩一樣醉心於性慾和迷茫,是子孫們死亡時面臨的種種離奇事件,更是對老一輩的孤獨和寂寞的.延續。

再次回到故事的開頭,又回到上校對冰塊的回憶。在全文中,‘冰’這個意像也重複的出現,第一代的何塞曾夢想建造一座冰之城市,而霍賽·阿·布恩迪亞在看到了冰塊之後才明白了夢中鏡屋的含義。也許,馬孔多就如同一塊真正的冰,在太陽下折射萬千光華投影到地上,就像在放電影一樣,然而呈現的卻都是虛影,是鏡中紅花的虛影,是水中明月的虛影。

而冰,其實也只是水而已,僅僅擁有美麗而夢幻的外表,美好而易逝。當冰融化時,就只剩下了水,再也尋不見那座虛妄之城,再也見不到眾生悲喜。而當寓指着聖經中摧毀一切的颶風來臨時,這座不曾存在過的幻之城市便再也不復存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