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讀後感

《人間草木》讀後感14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39W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後,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穫,為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後感了。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讀後感而煩惱吧,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人間草木》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人間草木》讀後感14篇

《人間草木》讀後感 篇1

我一向對散文是敬而遠之的,這種痛還是來自於高中時期,不管自己如何拼詞造句,作文分數始終保持在中下水平,成績很穩定。那個時候十分羨慕小笨同學,看似隨意寫出的幾句話,就可以拿到作文高分,十分不解。最近有些疲累,這天下班後,我打開了躺在kindle中有一段時間的這本散文集,打算讓我這個快禿了的腦袋切換一種模式,放慢一下,放鬆一下。

我在每開啟一本新書的時候,總會有種默默的小興奮,直到最近流行起來了盲盒,我才確認了自己的這種情緒。開啟一本新書,就像是打開一個盲盒,對此充滿了期待,同時又有些擔心其內容自己是否喜歡,在打開這本《人間草木》時,這種情緒更勝以往。

我的擔心多餘了,在一開篇,我就被文中的詞句所吸引了,越往後讀,越發感歎汪先生對細節描述的拿捏,對感情流動的捕捉着實是信手拈來,恰到好處。汪先生對食物的描寫實在是細緻入微,看其字,聞其香,品其味,尤其是在下班路上的`我,越看越餓。

汪先生的字裏行間中充滿了對生活的熱愛。是的,我們生活在的這個世界其實充滿了玩味。夕陽下,沙灘上,一人一狗;車窗外,大街上,一老一少;又或者是,新雨後,屋檐下,一草一木,每一張定格畫面的背後,都是生動的故事,都是百味的人生。快節奏生活狀態下的我們,無心留意身邊的美好。“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之過隙,忽然而已”,慢下來,適時地讓自己慢一些,感受一下世間的美好。

汪先生説北京人是愛喝花茶的,在我這裏是可以被印證的。記憶裏,爺爺那長滿茶鏽的茶缸,即使倒入一杯清水,也會伴有茉莉茶香;奶奶栽種的茶葉花,每次花開,我都會蹲在花盆前,鼻子湊上去,一口深呼吸,白色小花透着淡淡花香,沁人心脾。我也是愛喝茶的,但是沒有那麼講究,紅茶、綠茶、白茶、普洱什麼都喝,最愛是花茶。

今天對着茶杯發呆了好久,思緒千迴百轉,似乎想參透些什麼,卻又把握不住瞬間而過的靈動,於是我寫下了這篇關於茶的聯語,以結束今天的思緒萬千。

浮浮沉沉,世上福禍相倚;

釅釅清清,齒間甘苦留香。

《人間草木》讀後感 篇2

“星斗其文,赤子其人”這八個字,是汪老的老師沈從文去世的時候,張充和夫婦送來的挽辭中的。“不折不從,亦慈亦讓”,或許,在張充和的眼中,這幾個字,是頗能夠代表沈從文的一生的,而這我眼中,這幾個字,用來形容汪曾祺先生,也是十分貼切的。

這本《人間草木》,收錄了汪老三十餘篇文章,選擇的題材大都同生活中尋常花鳥草木有關,讀來分外感覺到濃濃的生活情緒,除了這些,還收錄了幾篇寫汪老當年在西南聯大時候認識的那些大師們的生活軼事,描寫詼諧有趣,栩栩如生,簡直彷彿見到了那些大師們本人。

汪老的一生並不舒暢,生於戰時,長於混亂,就算在名聲斐然的時候,也因遭遇那個動盪的年代被打成右派,然而最難得的是,就算遭受磨難,屢屢被人誤會,他也能夠隨時保持豁然達觀的心態,用一顆平淡寧靜的心去認真體會平凡生活的好處,去寫就着平凡生活的動人。

所以有人説:“他的一切都是詩。”

我想,能夠把文字寫得像詩需要非凡的才氣,而能夠把自己的`一生都過得像一首詩,則一定需要一顆永不熄滅的赤子之心了。

汪老的文字並不華麗,也不夠驚人,他從不刻意去説理或論教,他只是淡淡地,寫着自己眼中真真切切看到的那些花草—一顆芋頭,一把石頭下壓着的豆芽,紫薇,菊花,還有各種野花;那些鳥木魚蟲—比如北京遛鳥人,香港的遛鳥人,木芙蓉,車前子,瓢蟲,蟬,刀螂;那些最普通的人最普通的事,北京的國子監,衚衕,泰山上的擔山人……

他誠實地記錄着生活中的一切,語言平淡卻又真味,閒閒地翻過他當年在被打成右派時在農場裏寫的這些文字,在某個北京的早晨遛彎時候想到的文字,在後來平反後作為一名作家四處雲遊寫到的文字,在作為一個傳統的中國知識分子走在美國街頭寫下的文字,在自己漸漸老去的時候回憶起西南聯大里的青葱歲月寫到的文字……

這些文字沒有一個句子是煽情的,卻不由得叫人感動。

這些文字沒有一個語句在刻意地給人打雞血,卻在不知不覺間讓讀者受到温馨地鼓勵。

《人間草木》讀後感 篇3

人世間,一草一木皆有情。春華秋實,萬物生長,秋收冬藏,哪怕只是落葉的飄零,都帶有極濃厚的感情在裏面,不得不令人讚歎大自然的神奇與美好。然而這些感情都是一些經歷過許多的人感悟出來的並賦予在人間萬物身上的,所以説,草木之情即人之情。

詩人張九齡説:“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汪曾祺先生應該是對這句話體會最深的人。所以一切草木在他的筆下才如此具有人情味和靈性,這是其他的散文所沒有的美。

汪曾祺在《人間草木》這本散文集中分別寫了花草景緻、各地風物、故鄉美食、遊記採風、難忘歲月、故人師長、平淡人生,篇篇都是精品。

我對文中關於葡萄的描寫印象極為深刻,汪老用他的.經歷和細膩的感悟寫出了葡萄的前世今生,那一株株葡萄在他的筆下有了鮮活的生命,我彷彿聽到了那葡萄飲水的聲音,甘泉在藤蔓裏流動輸送的聲音,如此的美好和沁人心脾。一串串葡萄飽滿誘人,水靈靈的惹人憐愛。

每當讀汪曾祺先生的《人間草木》我會產生這樣一種感覺:一位老者與你同坐在一個灑滿冬日陽光的小花園裏,時而指着那棵臘梅和你説起他從前的趣事,時而打趣地告訴你説,“煤塊裏竟然也能長出芋頭”。

汪曾祺先生對於這些“人間草木”只是一種單純的喜愛,一種寄託了自己的情思卻不願將之據為己有的喜愛。也許對於汪曾祺先生來説,一棵草木就是一件往事、一段深情。

在散文的後半部分,汪老回憶了他的生活經歷,在《隨遇而安》中,他將自己當右派的經歷看為三生有幸,這是何等的灑脱,令人豔羨。汪老的文字總是平實質樸的,卻又飽含了他的人生智慧。

在快節奏生活的今天,汪老的文字和生活態度是一股清流,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去細細品味,感悟人間草木,感悟人間情感,收穫豁達與灑脱。很感激我能夠讀到這樣一本令人平心靜氣的《人間草木》,彷彿喝了一杯清茶,通體暢快。作者:王夢晴

《人間草木》讀後感 篇4

看汪曾祺的《人間草木》,惹起我無盡鄉思。

他説:“莫碰臭芝麻,沾惹一身,嗐,難聞死人。”小時,上學前,放學後,就愛在亂草叢中鑽,有時會不小心,沾惹上那些臭兮兮的臭芝麻,粘在衣服上怎麼也揮掃不去,有時竟就帶着那身臭氣進學堂,好在那時有幾個孩子沒這樣被臭芝麻沾惹過呢,倒也沒覺得與眾不同。

他説捉天牛,他們也以為天牛頭上的觸鬚有一節就有一歲。想其小時,捉到天牛,用繩子系在觸鬚上,我們也是數它的觸鬚有幾節就認為它是幾歲,如果剛好是十節的話,那是很高興的事情,我們會很隆重的給它過生日,用很多的青草葉嫩樹葉來做生日禮物。天牛是童年時期的好夥伴呢。

他説:“我每天醒在鳥聲裏。我從夢裏就聽到鳥叫,直到我醒來。我聽得出幾種極熟悉的叫聲,那是每天都叫的,似乎每天都在那個固定的枝頭。”我有何嘗不是呢,清晨在有鳥鳴做背景音樂的夢裏醒來,聽着熟悉的啄木鳥清脆的“篤篤”聲,喜鵲的嘰嘰喳喳聲,其它鳥兒婉轉的歌唱聲,一天就從此明快起來。尤其是早春時節,當幾天連綿的冷雨後,一清早能聽見窗外婉轉清脆的鳥鳴,就知道窗外肯定是一個陽光的明媚,心情一掃幾天的陰霾,彷彿所有的好心情都是鳥鳴所賜,聽着就是那般的喜悦

他説:“我愛逗弄含羞草。觸遍所有葉子,看都合起來了,我自低頭看我的書,偷眼瞧它一片片的開張了,再猝然又來一下。”似乎就是我小時逗弄含羞草的'一幅白描,舅公家在陽台上養的一盆含羞草,每次去時,就會粘住不走,一遍又一遍用手指輕觸柔嫩的葉,看她含羞的低頭,不勝的嬌羞,竟怔怔。

他説昆明人家喜歡在門頭上擺放一盆仙人掌以辟邪。我想起了我家門頭上那一盆長得極肥大的仙人掌,倒垂着披掛下來,肥綠的掌葉,猝然開出極燦爛極豔麗的黃花,很遠的地方就能看到那一片明黃,給遊子一種熨貼的温暖。

俗話説不當家不知,柴米油鹽醬醋茶來之不易。細一想所謂“柴米油鹽醬醋茶”全都指着人的那張嘴,這些也全都出現在了汪曾祺先生的散文之中。

《人間草木》讀後感 篇5

都説草木無情,不解凡憂。在我看來,能在“無情”的草木身上看到有情的人,方才是真正的有愛之人。

蘇東坡算一個: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他説,草木中有時光的無情和生活的無窮。

王實甫算一個:碧雲天,黃花地,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他説,草木中有愛的纏綿和惆悵。

龔自珍算一個: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他説,草木可敬,自有一種人生的慷慨。

不知什麼原因,儘管當代作品層出不窮,作家很多,文章更是海量,但文氣充沛的不是特別多,其中能將草木寫得風流藴藉、有滋有味的,數來數去,還就只有汪曾祺等寥寥幾人。

汪曾祺出身文人之家,他的父親和祖父,是鄉間的儒士,喜歡吟詩作賦,愛好金石書畫。汪曾祺耳濡目染,在傳統底藴上佔了先機;後來師從沈從文,盡得鄉土抒情散文的精髓;本人又喜歡戲劇詩詞美食書畫,經歷了人生的大起大落後,晚年似乎全是為彌補世間好文章的匱乏而活。儘管他一家幾口擠在湫隘狹窄的兩小間陋室裏,白天寫東西要把桌上的雜物堆到牀上,晚上睡覺要把牀上的雜物搬回桌上,周而復始,他卻怡然自得。每天,汪曾祺在公共區域的過道里燒開水後,提回屋子沏上一杯茶,再點上一支煙,裊裊煙火氣中,一篇篇佳作隨筆而出。其中描寫草木的一系列文章,更是在十分隨意中,寫出天地人間的一片茂盛和一片澄澈。

“桂花美陰,葉堅厚,入冬不凋。”

“梨花的瓣子是月亮做的。”

“梔子花粗粗大大,又香得撣都撣不開……”

“玉淵潭的.洋槐花盛開,像下了一場大雪,白得耀眼。”

而這片草木邊上的人間,無論是平淡還是悲苦、飄零或是惆悵,在汪曾祺筆下,總都不乏一種通透——花開花落中,他念念不忘的是有情眾生。淡而有味的字裏行間,隨處可見他潑灑的澄澈本心。

汪曾祺的《人間草木》版本似乎不少了,但我尤愛手中作家社這一版本:精緻,內容全、紙張潔白、表裏清新、厚薄舒服。裏面還有一個汪曾祺手繪的書籤,可以讓我每天隨意翻到哪裏,就在哪裏隨意地一讀,自在,清淨。

世間再匆忙,每天總有一會兒,我可以在這一草一木中,洗滌澄澈的本心,再讀懂一種愛惜,得到一絲精神的放鬆和歡喜。

《人間草木》讀後感 篇6

汪老先生那一篇《衚衕文化》是北京人的生活寫照,那麼樸實的語言,卻留下無窮韻味。是感慨?是懷舊?深深的文化氣息瀰漫在圖書館一隅。

離開浩如煙海的小説區,在散文專區的架子上搜尋。

終於,這個灼熱的夏日,我還有幸品讀了他的《人間草木》。

餘秋雨的散文多少有了商業的氣息,易中天的三國只品出自己的味道,韓寒郭敬明忙碌着展現80後個性。俗世匆匆,讀書,本應該是一種享受。

汪老先生這本集子,並不是一本純粹的花草鎖記,細品,他的筆墨下描繪的一草一木帶着盎然詩意,真可謂悠悠人間草木情!

他的散文已臻化境,其文字技巧用爐火純青來形容並不為過。他的散文沒有空泛的好為人師的大道理,也少有宏大題材,流淌在字裏行間的都是文人的雅趣和愛好,瀰漫着文人的情調。

其中的一篇《昆明的雨》詠道:

“蓮花池外少行人,

野店苔痕一寸深。

濁酒一杯天過午,

木香花濕雨沉沉。”

最後一句是我的摯愛。

抹着温潤光澤的`修長葉子,沁着花香的連珠花朵,木香花在絲絲細雨中柔情纏綿。纏綿中又不覺嬌柔,品茗,或斟酒,人間的閒逸之情淋漓盡致。

又如《花園》中寫道,

“在任何情形之下,那座小花園是我們家最亮的地方。雖然它的動人處不是,至少不僅在於這點。每當家像一個概念一樣浮現於我的記憶之上,它的顏色是深沉的。”

魯迅的《百草園》意趣豐富,汪老先生這篇則是鄉情四溢,咂摸幾遍更是意韻無限……

“巴根草,綠茵茵,唱個唱,把狗聽。”鄉土氣息撲鼻而來,展現的淳樸魅力並非在紙上褪了色。

再如《夏天》中“牽牛花短命。早晨沾露才開,午時即已萎謝。秋葵也命薄。瓣淡黃,白心,心外有紫暈。風吹薄瓣,楚楚可憐。”

真的是婉約唯美,頗有深情。

《山丹丹》、《枸杞》、《槐花》那幾篇,生活中淳樸的細節被藝術之筆披上了美的華衣。

讀一本好書當然需要幽雅的氛圍,且聽風吟,且聞雨露,且潤甘霖。

悠悠人間草木情,恰似一杯清茗賞沉浮,道盡世間滄桑幾多愁。

《人間草木》讀後感 篇7

他們都説,汪曾祺先生是中國最後一個純粹的文人。是的,每每拿起汪老先生的這本《人間草木》都會產生這樣一種感覺:一位温和慈祥的老者與你同坐在花園裏,時而指着一顆恣意盎然的菊花訴説中國人藝菊的歷史,時而打趣的告訴你説“螃蟹竟是橫着走。”

汪老先生的這本書,處處體現着汪老先生的做人方式:“我有一好處,平生不整人。寫作頗勤快,人間送小温……“那份隨和,那份安逸,那份喜愛,對於汪老先生而言草木便寄託着一切。一顆草木就是一件往事,一株花草便是一生……

他説:“桂花美陰,葉堅厚,入冬不凋“;他説:”比起北京雨後春筍一樣聳立起來的高樓,北京的花草樹木就顯得更慢。因此,要對花木更加倍愛惜。;他記得”北京見過最好的菊花是在老舍先生飲酒賞菊,都會“既醉既飽,至今不忘”

所以説:“他的一切都是詩。”文字也是,生活也是。

汪老先生在這本書裏對美食的.描述也下足了功夫。汪老先生對於生活中最常見的豆腐,米飯在這位資深吃貨下,都能轉變為好幾種美食,如那昆明的菌子——菌色似牛肝的牛肝菌,炒熟了會變成青綠色的青頭菌還有雨季的特產果子——火炭煤,都使我久久不能忘懷……

這本書還充滿了人情味,特別是汪先生對於生機的解讀。生機是什麼?不光是天涯芳草迷歸路中草的茂盛,更是病葉還禁一葉霜中葉的頑強。春意盎然,百花齊放,這是春的生機。在懸崖絕壁上豎起一棵高大的松樹,在沒有陽光的峽谷裏生長出一片地下森林,在沒有養料的石縫裏長出一株強壯的豆芽,這是堅強的生機。

一朵帶着雨珠的緬甸花就能使汪曾祺先生心軟軟的,一點雨就能使汪曾祺先生想起《夜雨寄北》,引起淡淡的鄉愁,想起四十年前那富有情味的詩:“蓮花池外少行人,野店苔痕一寸深。濁酒一杯天過午,木香花濕雨沉沉。”

歐陽修説:“草木無情”但讀過汪老先生的這本書後,人間的草木啊,一草一木,都是家的氣息……

《人間草木》讀後感 篇8

接觸到汪曾祺寫的小説還是在學“端午的鴨蛋”的時候,他樸素而形象,生動而有趣的語言吸引到了我。特別是描寫吃鴨蛋的時候,寫到筷子一戳,紅油就流出來時,我的口水也跟着流出來了。於是我開始更多的關注他。

不出所料,《人間草木》這本書依舊是他那令人舒適的風格。他寫的都是生活中的常事,卻比我們多了一雙更會發現美的眼睛。像“故鄉的元宵”這篇文章,他會發現故鄉元宵時唱的歌前面都有個“格炸炸”,會發現燒香的老媽媽鞋底的牛屎,會發現外地沒有的習俗“看圍屏”,他的發現,都是些很與眾不同的東西,別人在欣賞煙火,他在觀察煙火的聲音。這裏可以體現出他的敏鋭。

我最喜歡聽他解説家鄉的那些吃的。他喜歡先表示要解説的東西有多麼多麼著名,又有多麼多麼美味,哪些人愛吃,哪些地方有賣的。讓我們瞭解到這些東西的名氣以後,再一一道來。先是它的色澤,胭脂紅的等等,再是它的吃法,烤着吃焯着吃等等。他簡直就是個美食家,面面俱到樣樣俱全,豆汁兒,豆腐,手把肉,貼秋膘,栗子······ 樸素的語言更能讓人親切感受到美食。我想只有享受並熱愛生活的人,才能知道這麼多。

再來就是他所描寫的季節。夏天,他直言不諱地表示很舒服,他甚至根據梔子花香味太濃,讓人難受的特點,再根據文人對梔子花的評價,把梔子花擬人化,於是我們看到梔子花怒罵文人:“我***就這麼香!你管得着嗎?”他用了俗語,讀到這裏,我感覺自己跟這篇文章更親近了。冬天,在他們家鄉里是非常愉快的`日子。可以進入暖烘烘,幸福的被窩,可以睡懶覺,打牌,玩雪,做“年燒餅”。我在想,這些體驗,幾乎都是因冬天的冷而導致的,如果冬天不冷,想必會更快樂舒適一些。可在當地人心裏,冬天被賦予了特殊的韻味。

汪曾祺的文章是接地氣的,我從他的文章裏讀到了他自己,他是一個平和,友善,寬容,樂觀,真誠的人,更是一個熱愛家鄉,生命與生活的人。我最後想起了他的一句話:

“生活,是很好玩的。生活,是充滿希望的。”

《人間草木》讀後感 篇9

一再拖延下,我終於將這本薄薄的小冊書看完了,歷時起碼3個月。起初的目的本是為了從人間慘事中脱身,也是為了多瞭解些吃的喝的玩的的雜學。沒想到一本看完,雜學相關的內容也就記得個零星半點,沒有受到的啟發多。

因為人間慘事而陷入政治性抑鬱的情緒已經有很長時間了。從結構之惡,到年初的魔幻現實大災難,加之從前便時有發生的糟糕事,今年的境況不得不説是令人愕然的。(其實生活裏令人愕然的事情還有很多,但這次的神經刺激實在是超過閾值了,神經細胞們一個個戰慄發抖)在這樣的漩渦中,每個人都或多或少地受到波及。旅行被取消,回國困難,出門也困難,去年的預定活動被取消,連我期待已久的解剖實驗都做不成了——這還只是像我這樣離旋渦算遠的人了。如果凝望再遠一些,低落的情緒就會隨着靠近而指數增長,掉進深淵。

躲進蝸牛殼裏翻閲這本書,我以為能被川北涮涮椒治癒,被金華的火腿治癒,被“何妨一下樓”治癒,被髮生在昆明的種種小事治癒。結果轉過頭來細細思考,原來治癒我的這些文字生長在一個硝煙多於鮮花的年代。當想到這裏,我不得不感到愧疚——我像一隻肥碩的鴕鳥帶着一雙經不起風沙的'眼睛躲在沙丘之下。

這前幾個月,我看完了《樑思成和林徽因》的紀錄片,還感慨説自己也想做一個擁有煙火氣的人,而對於這煙火氣的由來不予以半點關注。結果一句“為人天真,熱愛生活”一巴掌打在我臉上——我感覺我厚重的眼屎好像掉下來了一些。

我看生物學,我看座頭鯨,我看星空,我還看形形色色的人。一直在尋找我所愛,我的小糖人,我的煙火氣。

希望在以後的日子裏我也能學會兩隻手並用地划拳,寫得一手好字。

在“閉門不造車”的自肅生活中,我很感激自己選擇了這樣的一本“雜學書”。

《人間草木》讀後感 篇10

超越人生的殘缺和不完美,似乎只得藝術和宗教兩條路徑。前者,周寧在《人間草木》第二章裏多以“審美”一詞加以表述。

不知是單純評價蘇曼殊還是統概藝術創造和藝術化人生,周先生在文章裏提出審美在經過“失重”、“放縱”後卻難免“落空”的過程窘境,並進一步指出其原因是審美是通過主體內心的充實、更新,彌補人生的殘缺,這較之大部分宗教捨棄自身、拋棄身外的修行過程輕薄了許多。

真如周先生所言,那麼藝術創作或者詩意化生存就只是徹頭徹尾的短暫醫學專用,如不能從藝術生活過渡到宗教生活,感性便成為自加的罪過。

也有道理。

宗教是決絕的,割裂因而能不再受困。與之相比,審美更像是徒勞的修補。

開始“嚴肅”地思考自己的生活,深感自己的感性真是萬分險惡。

讓我我試着很感性(很裝)地描述寫一下與這本書的遭遇:

我陷入北京路附近的.一仄小巷子,“學而優”書店的燈箱廣告有些漫不經心地亮着。只有兩個店員模樣的女子蜷在一樓正堂的藤椅裏,不大的正堂因為燈光暗淡似乎有將她們淹沒的態勢。我想這正該有咖啡的香味,於是連步走上窄窄的樓梯,並對綠色的牆面致意。

二樓亮堂點,我告訴店員我要買一本叫作《人間草木》的書,周寧寫的。

另一店員去找的時候,我隨手翻看擺在當前的《書屋》。因為惰性,我已有一兩年沒買這本雜誌了。

一分鐘後,店員好像剛完成了一次長跑,手裏正拿着《人間草木》。她有些抱歉:先生,書名是“人間竹木”吧?我一下被擊倒,但我像士兵生疏了用槍的方法但篤信自己開火的能耐,很快鎮靜下來。説,那是仿篆書的“草”字。書脊上偷看到的“草木”二字消除了我的遲疑。於是兼收得書後的滿足和獲勝後的喜悦,交錢下樓。

頭一天,我在《南方都市報》上看到《人間草木》書評。

用很熟悉的狀態、裝模作樣地寫上面幾段描寫的文字,過程中我很感自由。過後會怎樣,真用不着想。現實還容不得你像寫字一般遊戲對付。

還得感性下去。因為刻意改變自己無異於又加大殘缺的可能。

《人間草木》讀後感 篇11

《人間草木》中描寫的各個地區真是美極了,從前從未見過的一些風景,在看完此書之後,我彷彿親眼看見了這些風景,啊!真美。

四川的成都是最乾淨,最安靜的,使作者感到輕鬆自由。樂山的大佛更是栩栩如聲。新都有有桂湖,桂湖皆植桂,開花時香的不得了。福建也是一個風景秀麗的'地方。福建的漳州多三角梅,有紫色、紅色、桃紅色、淺紅色、紫銅色、白色,真是美不勝收。福建的雲霄是果鄉,到處是果樹:蘆柑、荔枝、枇杷。枇杷瓣大,味甜無渣,真是美味極了。

武夷山也是風光壯麗。玉女峯,大王峯,壯麗極了,還有好多優美山水,真是世外桃園。

作者把這山水、特產描寫的如此醉人,不免勾起我想去遊覽一番。

《人間草木》還描寫了作者在聯大上大學的一些歲月,他和幾個朋友總是愛泡茶館,而且一泡就是大半天,作者的一些優秀小説,散文,都是在泡茶館時寫下的。啊!作者真是不同凡響。

在聯大那時人們穿的衣服也是風格迥異。但大多數衣服都是非常破舊,還有人穿的鞋露着腳趾,後跟爛了。雖然那時聯大的師生破衣爛衫,但每天孜孜不倦的作學問,窮且益堅。這種精神,值得我們現在的青少年學習。

在聯大的那段歲月中,對於作者來説,還有一些激動人心的事情—跑警報。抗戰時期,一有警報就要往外跑,真是激動人心啊!那時自然也死了一些人,毀了一些房屋,意在嚇唬昆明人,施加威脅,使人產生恐懼,但是昆明人是不會被威脅到的,中國人都是堅強的,我們青少年也是堅強不屈的。

沈從文、金嶽霖先生、聞一多先生都是作者在聯大對作者有深遠影響得人。事隔多年,作者回想起來,仍歷歷在目,真是耐人尋味。

從《人間草木》中我瞭解到許多異域風情,優美動人風景,扣人心絃的故事。人間自有草木,更有動人心絃的情誼。所以《人間草木》猶為給人啟發。

《人間草木》讀後感 篇12

那天夜裏,下着小雨。隨手合了書本放在桌前,伴隨着思慕人間草木的雨的情懷,我在窗邊大夢一場。

一位少女,清逸出塵,入我夢來。“緬桂花是雨季的花。”她説。雨簾密密的叩擊着房瓦,水霧把她的髮髻都沾濕了,窗櫺邊滾下幾粒水珠,我倚着欄杆去聽雨聲,思緒飄遠。

初春的雨,沒有洋洋灑灑,也沒有潤澤大地的意思,就突然降臨了。石階下,藤架旁,滿園新鮮,雨聲作響。不由得想起書中昆明的雨,明亮,豐滿,易使人傾心,也極易萌生嚮往之情。

雨聲聽得倦了,再把書合上時,雨季的花兒,雨季的菌子,雨季的婀娜多姿,也就全數煎進了茶湯裏,細細的.啜飲了,甜到心坎兒裏去。

細看書名,就胡思亂想着參悟,就解讀些世事。懵懵懂懂的雨季中懵懵懂懂的靈魂,蹣跚前行彷彿孩童。古人云,人非草木,孰能無情?那草木真的無情如此嗎?

不是的。不是的,她説。草木本來就是至情至性之物,至少在此間如此。那隋唐盛世的瓊花,為了不讓昏君觀賞而自行敗落:嚴冬中的牡丹,違抗女皇而被迫遷入洛陽。相比之下可是世上有情之人的楷模。

“你講的那都是傳説,草木既不能動,又不能語,怎個至情至性法?”我笑道。無甚道理。她有些惱了,聲音就蓋過了雨聲,像細碎的木香花。

你看那竹林,自顧自密密的長起來,可曾阿諛奉承?那臘梅,大雪中朵朵的綻將開來,她是彎腰了,還是低下頭?我又不同你頑,草木的精氣神可遠遠超過你們的所謂正人君子,自成你那“世間”,也説不定。

自成世間的草木?雖然荒謬,到也真實。我心不在焉的叩着欄杆,看着雨幕漸漸停了。滿園春色也都醒過來,綠起來,葱葱蘢蘢,草木人間。

人間草木,寫着草木人間,人間本是嘈雜的喧鬧着,草木的乾淨又平添一筆清香。這是遊離於世外的香味兒,也許我們缺的就是這點兒清淨罷。

梔子花頭的純白呵,有款款清香自花架間飄蕩下來。一縷陽光從玻璃窗間劃過,我睜開眼睛。終歸是又回到了人間罷,夢裏人間草木,那般超然,大概也只有汪老先生可以成全並傾注於作品中。

枕邊是一朵開得正盛的緬桂花。

《人間草木》讀後感 篇13

《人間草木》這本書敍述,很散。但我認為,它是真正的形散而神不散,整本書都給人一種很放鬆的感受。讀上幾頁,你會感到十分的舒適,那是一種愉悦的感覺。

我以前似乎從來沒有讀過這樣的書:大到泰山、天下山水,小到一份小吃。這本書就像我們的另一雙眼,帶我們領略樂山大佛、泰山、伊犁等名勝古蹟。又讓我們洞悉了人間的一草一木一花一果……

整本書讀完,竟覺得意猶未盡。似一杯清茶,回味無窮。這本書不像漫畫書,有一種奇異的吸引力,而是一種淡淡的風味。讀《人間草木》像是外出進行了一次旅遊。

我在想:為什麼叫《人間草木》?作者寫的,絕不僅“草木”二字吧。但為何只有草木?他寫了山,寫了水,寫了人,寫了食物。又為何是人間之草木。

記得有一句詩,是寫草的:“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在字裏行間,我似乎感受到了生命的張力。由小及大,無一不是如此生生不息。“草木”二字,不就是生命的代表嗎?

人間有多少美好?説不清,也數不清。有一句話打動了我的心:“一定要愛着點什麼,恰似草木對光陰的鐘情。”讀完這本書,我明白了人間還有多少我們不知道的東西。

如今的人間尚存許多美好:一根野草,一朵小花,一坎山丘,都是人間的饋贈,生命的火把。世界上缺少的不是美,而是發現美的眼睛。

誤入世外桃源處,人間春風攬草木。走進自然,有的人會感到心曠神怡,悠然自得,正如“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而有的人卻會感到乏味。這是因為他們缺少發現美好的心靈。

《人間草木》告訴我,人間草本皆可令人動容。一花一木一果,都在作者的筆下,栩栩如生,讓人心生嚮往。一座山。食一味果,嗅一叢花,離自然近一點,眼的美好自然會令你動容。

人間草木,是簡單的`,是無華的。走進自然吧!那時,你會像那輕盈的芳草,被春風吹拂,隨風搖曳。高樓大廈的冰冷,無法阻擋我對人間草木的摯愛。人間的春風,總會拂照草木,吹進我的心中。

《人間草木》讀後感 篇14

就在今天早上,讀完了汪曾祺老先生所寫的散文集《人間草木》。本來想寫個梗概給大家看看,結果發現編後記中寫的很全,寫出了汪老被草木動物觀察的細緻,也寫出了情懷。那我只好沒得寫啦。轉念一想,我也是一個頗愛草木的人。所以也就寫寫我與草木的二三事吧。

花裏面我養過的花的品種搬着指頭就可以算出來……但是我最愛家裏的吊蘭。我記得那還是上國小時爺爺送給我的一盆。嗯,到現在還活着!

有啥趣事呢?就是我家那盆吊蘭本來好好的,後來不行了,葉子泛黃,有的枝條軟弱無力。施肥澆水……都不管用,還是老樣子。後來覺得是土壤不行了,我和媽媽就開始給花做手術。結果把土拿出來,把跟搬開,發現中間好大一個蛆。原來是它,換了新土,剷除了害蟲。我的花自然健健康康,活到了現在。吊蘭開花,花是白色的,白中帶點綠,有着黃色的蕊。一切是那麼淡雅素淨,一切是那麼有骨氣。這也是我這麼多年喜歡吊蘭的原因。

我也喜歡竹子,同樣也是喜歡她身上那股傲然挺立的氣質,怎一個美字概括!

後來去了南方,見的花更多了,長在高高的`大樹上的,或者長在盆裏面的,或長在地面上的,或者依偎在大樹旁邊的,顏色有紫的黃的紅的白的……但是我更加覺得花應該種植在人比較少的地方,因為那樣,少了喧囂,多了幾分安靜,該賞花的人還是會去賞的。

還記得學校桂16旁邊的那顆花樹,本該很美的,但就是因為種在了學生流量比較大的地方,少了幾分美,每逢下雨,踩着花瓣,泥與雨水混合在一起,簡直像一坨垃圾……

汪老給《草花集》寫了個序,還特別解釋了一下草花不是花草,草花專指那些不名貴,但是容易種的花品種。隨便把她丟在那個旮旯裏,只要給一撮土就得。

我就想,以後我的院子裏也要種滿花花草草,不需要多麼名貴,閒暇的時候,坐在她們旁邊,看看這些花花草草,聞一聞帶有青草氣息的淡淡的香味,也是一種樂趣,妙哉妙哉……

最後啦,改編汪老的一句話做個結尾。

有的寫,就寫幾個字;沒得寫,就空着,斷斷續續,長長短短。什麼時候意猶未盡,就收場。當然我與小動物的那些故事也可以寫成個《人間動物》但這名字些許就沒那麼雅緻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