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讀後感

《沒有悲傷的城市》讀後感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2.6W

讀完一本名著以後,你心中有什麼感想呢?這時最關鍵的讀後感不能忘了哦。那麼你會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沒有悲傷的城市》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沒有悲傷的城市》讀後感

《沒有悲傷的城市》讀後感1

“他相信所有的悲傷都會消失。”這是《沒有悲傷的城市》的主人公祥弟無論處在怎樣的困境下都抱有的美好夢想。該書出自印度作家阿諾什·艾拉尼之手。文中講述了孤兒祥弟為尋找父親從孤兒院出走,在孟買的貧民區遇到以乞討為生的古蒂和桑迪姐妹,結下友誼,也誤入當地人頭阿南德的地盤,受其控制,自己的行為也與自己的夢想背道而馳,但他心中依然期盼着沒有悲傷的城市會出現,他總會迎來幸福。

掩卷沉思,我的心卻被那些殘忍的細節揪得很疼,説真的,儘管作者一再寫祥弟看到了美麗的三角梅,渴望着“卡洪莎”,唱着誰也聽不懂的嚮往“烏托邦”的.歌,可我還是觸到了滿眼不屬於祥弟這個年齡該有的悲傷:走出孤兒院,幾天沒有吃飯的祥弟拼命用自來水灌滿肚子;他洗澡時也不願解下圍在脖子上的白布,這有三滴血跡的白布是他爸爸將他送到孤兒院時留下的唯一信物,他要憑此找他的爸爸;古蒂和桑迪靠乞討養着他們的瘋媽媽,瘋媽媽手裏還有一個嗷嗷待哺的孩子;在種族衝突裏,祥弟親眼看到同伴桑迪悲慘地被炸死了;為了保護古蒂,祥弟不得不受阿南德的指使,把汽油瓶扔進了穆斯林的家裏……我不敢想象他們的生活,我感到了窒息,現實與夢想強烈反差令我不寒而慄。如果我是祥弟,這種種的一切又如何讓我能心懷夢想?幸福真的太遙遙不可企及了。

祥弟企盼的幸福是什麼樣的?他眼裏沒有悲傷的城市是什麼網樣的?我想是再簡單不過了:沒有種族仇恨埋下的惡果,和平安樂的人們就像孤兒院的孩子們一樣從容,有吃的、穿的,有自由,有喜歡的書看,有爸爸媽媽的陪伴與呵護,有老師的温暖的話語……

這就是他所企盼的幸福啊!可是,當我走出書本,環顧四周的時候,我發現有同學憤憤地在抱怨老師佈置的作業太多;同桌皺着眉頭,擦着油油的嘴脣説今天食堂的飯真不好吃;待在温暖教室裏的我剛才還在嘟囔天冷了學校還要我們跑步……這,這不就是祥弟所渴望的最簡單的幸福嗎?不,我們擁有的已經遠遠超出他所企盼的,這是一份被我們漠視的幸福啊!

借書中的話作為結尾吧:“美好的願望我們或許已經遺忘,但一定曾經擁有。它的美好因為現實的沉重和殘酷而愈發珍稀,珍稀到我們連回憶都不敢。生怕輕輕一觸就破碎,因為破碎的不只是一個夢,而是我們的童年。”讀一讀這本《沒有悲傷的城市》吧,回望一直被我們漠視的幸福,並懂得把幸福握在手中!

《沒有悲傷的城市》讀後感2

故事發生在尤.祥弟是一名生長在孤兒院的孤兒。為了尋找他的父母,他踏上了通往孟買城市的道路亦是一條不歸路。

在祥弟心中,一切都是美好的。在他的心底,有一個城市,叫做Kahunsha沒有悲傷的城市。但現實卻是一潑冷水。祥弟來到了孟買,遊蕩於因宗教信仰上的分歧而導致亂的孟買,無依無靠。在這碩大的城市中,最終向他伸出援手的竟是兩位孩子兩名小乞丐,桑迪與古蒂,一對兄妹。

從此祥弟過上了與他們一樣的乞丐生活。他漸漸接受了面前的現實,他看到了乞丐背後的一羣與利益捆綁在一起的`人們;他見識了殘酷、驚心動魄的場面,他與桑迪一起沐浴在午後的陽光下,分享着自己的幻想與理想。他在乞丐頭兒的強迫下扔出了炸彈,將無辜的生命送上了不歸路……可是祥弟仍然沒有忘記自己的那個沒有悲傷的城市,即使桑迪在爆炸中化作了翱翔的粉末、即使那把刀已碰到他的舌頭、即使未來灰暗飄渺無依無靠,他還是會去幻想自己的那個沒有悲傷的城市。

他和古蒂兩人坐在港口,他們的面前是冷酷的現實,但他們心中是炙熱的企盼。古蒂唱響了那唯美的歌聲;祥弟也在歌聲中找到了新的希望……

有時候,我會不禁回想起從前,那個一去不復返的童年。也許童年的許多事情都是幼稚的,但童年的夢想卻是純真的。那是我們對世界的最初理解,也是我們對未來最真的期待。那時候,我們無憂無慮地過着日子,享受着日月交替與窗外的世界。

然後我們慢慢長大,慢慢遇到了那些不悦的事情。我們開始抱怨、開始沮喪、開始悲觀,我們開始忘卻了孩提時代最純最真最初的願望,我們開始遺忘了那些動力的源泉。有時候,我們會自暴自棄,有時候,我們會怨天尤人……

我們會羨慕那些牙牙學語的孩童。因為他們能把所有的事情都看淡。有時候,也許不是這個世界過於繁雜,而是我們的要求過於苛刻。那些孩子,只要一根棒棒糖便足以樂開顏,我們卻不能。

至於曾經,那些夢想,那些期待呢?難道真的隨着歲月一去不復返了?難道真的被現實所湮滅了?

古蒂的歌喉唱響了沒有悲傷的城市。灰色包圍着城市孟買,血紅色凝固在城市的上空。但在這之下,卻是一顆也許不止是一顆,跳動的心。心中裝的卻是另一座城市。既虛幻又真實。

《沒有悲傷的城市》讀後感3

故事發生在孟買,一個動盪的年代。

從小成長在孤兒院裏的祥弟10歲了,他決定偷偷逃離孤兒院去尋找自己的父親,身上最珍貴的財產是一塊白布,上面有三滴血,是找到爸爸唯一的線索。當迷失孟買的時候他遇見了流浪街頭的可憐兄妹桑迪和古蒂。他們計劃着偷走神廟裏的錢然後離開骯髒又罪惡的孟買,但行動當天的一場爆炸破碎了他們的.希望。祥弟用白布包着桑迪的骨灰,白布裏的骨灰撒完了,祥弟鬆開手讓白布也飄走。從此陪伴他的只有古蒂的歌聲和歌聲裏的卡洪莎——那夢中的“沒有悲傷的城市”。

我們總是被脅迫着,這世界讓我們是什麼樣,我們就只能這樣。祥弟,一個善良聰明愛幻想的孩子,在還沒有睜開眼看過世界就被遺棄在孤兒院的門口;他相信總有一天所有的悲傷都會消失,孟買總會獲得新生,變成沒有悲傷的城市。但當見識了那麼多的苦厄後,“祥弟看着天空,明白自己全錯了。一個庇護這種行為的老天不會跟孤兒院的天空一樣,這根本就不是他的世界了“;他幻想着有一天自己的肋骨能變成牙,懲罰一切罪惡,”他編造了根本不存在的魔力,而在這樣的一個城市裏,他只能聽到痛苦的叫聲,而不是歡樂的叫聲“,就連祥弟自己也被脅迫着,親手燒死了一家三口無辜的穆斯林。

古蒂對祥弟説:”你剛開始在街頭生活,就會在幾天之內見到一切,在這幾天的功夫裏面,你就能見識到大多數大人一輩子見過的東西。“是啊,短短几天祥弟就見識了也許大多數人一輩子都見不到的殘酷、痛苦、不公、罪惡,還有絕望,強迫着他在10歲這一年就丟掉幻想和希望。

想起電影《賽德克·巴萊》裏的一句台詞:”我們死很容易,你們活下去很難。“桑迪變成一千片灰色的碎片,在太陽底下閃着光,從鐵道上掠過,自由自在。”桑迪自由了,“古蒂説,”可我們就困在這兒了。“所以沒有什麼希望,卡洪莎不過是祥弟編造的一個能支撐自己活下去的理由,除此之外他一無所有。

要麼是愛情?在這裏愛情勝過了親情,他放走了白布,抓住了古蒂的手。或者是隻能拼命抓住身邊一切可以依靠的東西,而不是去妄想那些美好卻不可及的。

我們又何嘗不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