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讀後感

燭之武退秦師的讀後感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4.01K

讀完一本書以後,大家一定都收穫不少,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後感了。那麼你真的會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燭之武退秦師的讀後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燭之武退秦師的讀後感

燭之武退秦師的讀後感1

該文故事背景是秦、晉圍鄭,發生在公元前630年(魯僖公三十年)九月甲午時。在這之前,鄭國有兩件事得罪了晉國。一是晉文公當年逃亡路過鄭國時,鄭國沒有以禮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魯僖公二十八年)的晉、楚城濮之戰中,鄭國曾出兵幫助楚國(《左傳·僖公二十八年》:“役之三月,鄭伯如楚致其師”)。結果,城濮之戰以楚國失敗而告終。鄭國感到形勢不妙,馬上派子人九出使晉國,與晉結好。甚至在公元前632年五月,“晉侯及鄭伯盟于衡雍”。但是,最終也沒能感化晉國。

晉文公(重耳)為了爭奪霸權的需要,還是在兩年後發動了這次戰爭。晉國為什麼要聯合秦國圍攻鄭國呢?這是因為,秦國當時也要爭奪霸權,也需要向外擴張。發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戰,事實上是兩大軍事集團之間的戰爭。一方是晉文公率晉、宋、齊、秦四國聯軍,另一方則是以楚國為主的楚、陳、蔡、鄭四國聯軍(鄭國名義上沒有參戰,實際上已提前派軍隊到楚國)。兩年後,當晉國發動對鄭國的戰爭時,自然要尋找得力的夥伴。這時的秦國也有向外擴張的願望,加上可以去“撈上一把”(實質這戰爭與秦國幾乎沒有關係),所以,秦、晉聯合也就是必然的`了。鄭國被秦、晉兩個大國包圍,危在旦夕,鄭文公派能言善辯的燭之武前去説服秦伯。燭之武巧妙地勾起秦穆公對秦、晉之間的矛盾的記憶,向秦伯分析了當時的形勢,採取分化瓦解的辦法,説明了保存鄭國對秦有利、滅掉鄭國對秦不利的道理,終於説服了秦伯。

燭之武退秦師的讀後感2

秦、晉圍鄭發生在公元前630年(魯僖公三十年)。在這之前,鄭國有兩件事得罪了晉國。一是晉文公當年逃亡路過鄭國時,鄭國沒有以禮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魯僖公二十八年)的晉、楚城濮之戰中,鄭國曾出兵幫助楚國(《左傳·僖公二十八年》:“役之三月,鄭伯如楚致其師”)。結果,城濮之戰以楚國失敗而告終。鄭國感到形勢不妙,馬上派子人九出使晉國,與晉結好。甚至在公元前632年五月,“晉侯及鄭伯盟于衡雍”。

但是,最終也沒能感化晉國。晉文公(重耳)為了爭奪霸權的需要,還是在兩年後發動了這次戰爭。 晉國為什麼要聯合秦國圍攻鄭國呢?這是因為,秦國當時也要爭奪霸權,也需要向外擴張。發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戰,事實上是兩大軍事集團之間的戰爭。一方是晉文公率晉、宋、齊、秦四國聯軍,另一方則是以楚國為主的楚、陳、蔡、鄭四國聯軍(鄭國名義上沒有參戰,實際上已提前派軍隊到楚國)。

兩年後,當晉國發動對鄭國的.戰爭時,自然要尋找得力的夥伴。秦、晉歷史上關係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這時的秦國也有向外擴張的願望,所以,秦、晉聯合也就是必然的了。鄭國被秦、晉兩個大國包圍,危在旦夕,鄭文公派能言善辯的燭之武前去説服秦伯。燭之武巧妙地利用秦、晉之間的矛盾,向秦伯分析了當時的形勢,採取分化瓦解的辦法,説明了保存鄭國對秦有利、滅掉鄭國對秦不利的道理,終於説服了秦伯。秦伯不僅撤走了圍鄭的秦軍,而且派兵保衞鄭國,迫使晉國也不得不撤兵,從而解除了鄭國的危機。燭之武臨危受命,不畏艱險,隻身説服秦君,解除國難,表現了他機智善辯的外交才能。

燭之武退秦師的讀後感3

燭之武是一隻千里馬,被伯樂佚之狐發現並推薦給鄭伯。通過“國危矣,假設使燭之武見秦軍,師必退”這句話從側面凸顯出燭之武是一個有才的人。再有“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這句自謙的話,更能説明他是一個機智聰明的人。但從中還是有一些責怪鄭伯當初沒有發現這隻千里馬的意思。又通過鄭伯説完那句話之,燭之武説“許之”可以表達出他是一個很愛國的人。之後為危難的國家,一個年已七十的老人,半夜行動,直入敵營,見到秦伯以後,他胸有成竹,隻字不提鄭國的利益,只是陳述鄭、晉對秦的利害得失。外表上看來是為秦國的利益着想,實際是在挑撥秦晉之間的關係,瓦解秦晉聯盟,解除鄭國的危亡。燭之武是一個愛國正君子、有膽識、機智聰明、有謀略、能言善辯的人。 成熟政治家晉伯

鄭伯是一個成熟的'政治家。當“秦國與鄭人盟,使杞子、逢孫、楊孫戍之”時“子犯請擊之”,晉伯卻十分冷靜,一口回絕,並從歷史和現實兩個方面説明了“不可”的理由。在過去,秦國幫助過我們,現在我們並不想去侵佔與削弱秦國。其實,晉伯心裏十分清楚形勢突變不僅圍鄭已無勝利的希望,而且還可能與秦國發生軍事衝突,他的幾句話都是以“仁義道德”來否認子犯。晉伯他是一個遇事沉着冷靜、明智、成熟的政治家、明辨是非的人。 時代鑄就英雄。燭之武、晉伯、佚之狐的時代早已過去,但燭之武、晉伯、佚之狐的人生之路,至少還啟示着今天的我們,在平凡的崗位上,應該愛崗敬業;即使暫處逆境,也應該不斷磨礪自己,以至終成大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