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讀後感

《世界攝影史》讀後感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85W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後,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後感了。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世界攝影史》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世界攝影史》讀後感

《世界攝影史》讀後感 1

自從手機有了拍照功能之後,影像的獲取變得輕而易舉。由先前的朋友圈美圖的爆紅,到現在短視頻的霸主地位的不可動搖,人們對拍攝這個活動總是愛不釋手。不管是短視頻也好,拍美圖也罷,都離不開攝影。

在日常生活中,一朵花、一碟美食、一道風景、一個倩影,都是我拍照的對象。對於照相機(手機的拍照),覺得這種存在是理所當然的,因為它與花草樹木、飛禽走獸的存在一樣的了,是這樣的`存在。那麼讀一讀《世界攝影史》,卻可以召喚起“原來這個不是自然之物”的小感歎。

攝影術的基本原理來自小孔成像這種光學現象。在中國春秋戰國時期,墨子在《墨經》中就已經記載小孔成像。不過,攝影技術在西方的進展更快。隨着對暗箱、捕捉永久性影像、“陽光攝影術”等工具、技術、材料不斷的探索,人們對新技術新事物的好奇之心,促使攝影技術發展起來。直到1839年8月19日,達蓋爾在法蘭西學院公佈了他的發明:“達蓋爾銅版攝影術”,這一年被稱為攝影術的發明之年。

攝影出現之初,曾有畫家驚呼“繪畫從此死了”,許是同類相斥的緣故,不免有點不可共存的意味。的確,攝影和繪畫有相同之處,就是能保留視覺形象的作用。雖然,有畫家排斥攝影,但也不乏一些對新事物抱着接納甚至喜歡的畫家。大畫家安格爾雖然一面在參與上書禁止攝影,一面卻悄悄地使用照片作為繪畫的素材。他的繪畫作品就充滿了攝影感,十分逼真。法國大畫家德拉克洛瓦的心態更為開放,他曾“不無惋惜地公開表示攝影術的出現對於他來説是太晚了點,因此沒有能夠充分享受攝影的好處”。現在,對畫家來説,參照照片來繪畫,已經是一件平常的事了。它的確帶來了方便,所以習慣於照片之後,我們不妨大膽參考照片,但不被照片束縛。在隨後的發展中,出現了畫意攝影,它因追求繪畫的感覺給人以一種美的感受,使其得到了極大的發展,也因此受限,視野越來越小,導致最終走向沒落。也受益於這樣的曲折道路,攝影如鳳凰涅槃般浴火重生,展開了新的一面,用其獨特的方式展現對世界的思考。所以,一種新的藝術形式的出現,自然有它的發展歷程,從萌發到獨立,走過的路總是曲折的,我們不知道它能走到哪一步,但一步一步地去做,最終達到獨立。

如果攝影單單作為一種藝術形式,總歸沒有發揮其最大的功能。法國政府是最早認識到攝影的實用功能,把它作為一種記錄文化遺址與展開文化調查的利器。如馬維爾通過他的獨特攝影方式,為巴黎市政府保留了比較完整的視覺文獻資料。因為攝影術有着精確性描述的能力,這為城市社會發展歷程提供了豐富的視覺線索。這又是繪畫所不能達到的領域。

《世界攝影史》讀後感 2

對於擔任《世界攝影史》課程的我來説,讀史是我的工作,就像偉大的“人情味”攝影師愛德華斯泰肯説過這樣一句話“每隔十年,人就應該鞭策自己,好使自己進入一個全新的境界!”讀史的過程,就是不斷反省不斷鞭策的過程,更是獲得創作源泉的過程。

當人類看到第一片樹葉留下的銀影,終於認識到我們是可以在世界上留下痕跡的。攝影術是19世紀人類重大的發明之一。攝影術不僅使人的視覺得以延伸,同時它使瞬間成為永恆,從某種意義上實現了人們想讓時間停止不再流逝的願望。在攝影術誕生至今,發展迅猛,它的發展主包括感光材料的發展和照相機的發展,派生出電影、電視、數碼攝影等。通過現代傳媒,使世界文明逐漸進入到一個“讀圖時代”。圖像文化時代是人類歷史發展繼圖騰時代、文字時代之後的第三個時代。

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俯瞰那些經年曆練所創造出來的奇蹟是多麼的幸運。安塞爾亞當斯會在腦子裏預想照片的最終效果,然後才是如何實現它,於是有了“區域曝光法”;亨利卡蒂爾佈列鬆相信“前一萬張照片永遠是最差的”;馬特哈迪認為攝影的精髓之一在於發現,之二在於表現,“萬物之中皆有美,能否發現和表現這些美是拍照和攝影的區別”。

好照片能讓自己説話,不需要文字幫忙。不要要求輕而易舉就能出好做片,至於最終目標是數量還是質量,這是個問題。

當然,值得思考的還有很多,例如數碼相機大行其道的今天,完善的數碼時代,人們的生活正在被數碼改變着,拍攝不錯的'照片變得非常的簡單,而後期的PS處理也是十分方便的,圖片獲得了更多的可擴展性,讓越來越多的拍攝者無需考慮就可以隨意進行拍攝。那麼如何在數碼時代保有攝影師的地位變成了非常值得探討的話題。也許對於攝影史的認知可以是盲從的數碼拍攝大軍冷靜幾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