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讀後感

《我的大學》讀後感15篇(經典)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43W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後,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穫,需要寫一篇讀後感好好地作記錄了。那麼讀後感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我的大學》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我的大學》讀後感15篇(經典)

《我的大學》讀後感1

《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三部曲是由蘇聯偉大的文學家高爾基所寫的 。

書中,四歲的主人公阿廖沙,因為父親的死亡,和母親跟着外祖母乘船來到了外祖母的家裏,那裏有阿廖沙的舅舅、舅媽、哥哥、姐姐等。但因為外祖父開的染坊被大火燒壞了,舅舅分了家。阿廖沙就住在了外祖母家。後來,阿廖沙因為忍受不了繼父對母親的打罵,他走了,自己在社會上用勞動養活自己。他當過鞋店的學徒,當過畫師的徒弟,還在船上打過工。他基礎時間來閲讀圖書。最後,他懂得了:社會就是最好的大學。阿廖沙無疑是一個苦命的孩子,他經歷了那麼多的困難,但卻沒有被生活打敗,而成長為一個意志剛強、有理想、有作為的人。

我讀了這本書,覺得我的`童年和阿廖沙的童年真是天壤之別,我的生活很快樂,而阿廖沙每二三天都要被打一頓。打得皮開肉綻、叫苦連天。

我們還有什麼理由不珍惜現在的時光呢?

《我的大學》讀後感2

這個暑假,我讀了高爾基的三部曲第3部——《我的大學》。

這本書講述了在作者十六歲的時間,便離開自我的'家鄉,獨自一人去喀山求學。但是作者高爾基並沒有上成大學,上大學便成為了高爾基的一個夢想。沒上成大學,作者為了能夠生存下去而四處奔波:住在貧民窟,賣苦力,和流浪漢接觸,在麪包店上班……後來,事有了一絲轉機,高爾基在和古裏。普列特尼奧夫,傑連科夫以及霍霍爾那樣的大學生和進步人士的交往中,高爾基進了一所廣闊的社會大學。在這所社會大學裏,作者歷程了許許多多:經受多要素的日常考驗,對人生好處和世界的複雜性去了最初的探索。

高爾基從小善良懂事,當他來到喀山,寄住在一個貧困中學生家裏。這個家裏便有了三個小孩,這位媽媽很可憐,高爾基也注重到了這一點,就算是“媽媽“給一塊小麪包心裏也覺得如巖石般沉重,後來,高爾基決定找個上班,讓這位媽媽緩衝些負擔。

《我的大學》是部自傳體小説,故事節簡便,突出。作者用美麗的語言寫出了他成長的片段。這本書是1923年完成的,作者此時已有55歲,年過半百。

讀了這本書,我瞭解了無論什麼狀況,多麼艱難,也要想方法克服。並且要懂事,學會隨時隨地為他人着想。

《我的大學》讀後感3

從五年級就開始讀的一本書,那時的我還很膚淺,並不理解其中的道理和作者所傾訴的感受,不知道如和開始,如何去讀。從而覺得無味,便丟擲一邊罷了。

直到國中時才再次拿起了這本書,想探出往日棄去的故事。這時,當我再次翻看這本書時,便再也無法自拔了。

似乎有一種魔力,語言深奧卻又想讓人探究,故事構思巧妙而耐人尋味,在作者的言語裏我想我可以深刻的感受到作者對那些骯髒污穢的事物表達的徹骨的憎恨,以至於讓我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我感受到俄國地下階級社會的昏暗,我感受到阿繆莎對俄國地下社會的諷刺和嘲笑,感受到阿繆莎內心的惶恐和不安,感受到阿繆莎對夢想的執着和追求……而其中最讓我欣賞的是阿繆莎對書的痴狂與熱愛,從書中的`字裏行間無盡的透漏着阿繆莎對書灼熱和澎湃的內心,書,似乎已經成為他的生命裏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了,在那樣的生活裏,書,成為了他唯一的精神寄託。

合上這本書的煞那間,我在想,如果一個人可以對書到達如此痴迷的境界,那他的一生將多麼的輝煌。

《我的大學》讀後感4

高爾基上大學這個想法來源於一個叫尼.葉夫列伊諾夫的中學生。他是一個帥氣可愛的青年,他的眼神如女人般柔和,原來住在高爾基的.閣樓上。他常看到高爾基手上拿着書,引起了他的關注,慢慢他們就熟了,沒多久他就讓高爾基相信自己“頗有科研天賦。” 他告訴高爾基,隨便考好幾門,就能得到大學的獎學金,再過五年就成為一個學者。高爾基來到了喀山,來上大學,到了喀山,現實生活為了避免餓肚子,常常找點活計。而跟我們現在比,高爾基的生活很艱苦,而高爾基熱愛讀書,所以我們應該珍惜現在的生活。

有一次,高爾基的小木棚着火了,他們把裏邊的油一桶一桶搬出來,但高爾基的書還在熊熊大火中,他當時很着急,於是就一本本的搬下來,但時間來不及,有一部分書,被燒掉了,讀到這,我都想幫他一塊去搬書。

讀了這本書,我才知道,高爾基有着上大學的夢想,但現實生活他上大學的願望沒有實現。但是最後經過自己的努力而成為了有名的作家。讓我知道,無論條件多麼艱苦,通往夢想的路不止一條!必須堅持不懈。

《我的大學》讀後感5

我非常喜歡俄國作家高爾基寫的自傳體三部曲《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在假期裏我又細細讀了一邊。越看越喜歡,把它介紹給朋友們。

高爾基生於俄國中部的尼日尼、諾夫戈羅德城,幼年時期父親就去世了,勤勞善良的母親因無法養活他,只好把他送到外祖父家度過童年。他只上過三年學,十一歲時就走向社會,開始了自食其力的生活。他當過學徒工、搬運工、守夜人、麪包工等。十六歲時,他自身來到喀山,進入了社會大學,在與命運的鬥爭中他深入社會的最底層,和各個階層、各種人物接觸,飽嘗了生活的艱辛,從而不斷的豐富了他的社會知識和經驗。高爾基酷愛學習,在艱苦的勞動之餘仍堅持寫作和閲讀。

三部曲最初發表於1913年,它既是作者童年至青年時期生平的自述,也是舉世公認的.藝術珍品,是作者根鋸自己親身經歷,對俄羅斯19世紀末期社會政治生活所描繪的一幅生動的歷史畫卷。作品中主人公阿廖沙的原形就是高爾基本人,這一形象既是作者早年生活的寫照,也是俄國人民,特別是處於社會中下游的勞動人民經過磨練後走向新社會的典型。

《我的大學》讀後感6

今天,我看了《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這本書的第十章。

這一章主要講了阿廖沙他們樓下搬來了一個眼睛烏黑的年輕婦人,她帶着一個小女孩和年老的.母親。她身邊經常圍繞這一羣駐紮在這城裏的軍官。每天晚上他們都來夫人這兒跳舞、唱歌、彈琴,一個叫奧列索夫的來得最勤。“我”經競主常陪她的小女兒玩,這個小姑娘非常討人喜歡,她的外婆很愛生氣。

有一次,小姑娘把“我”介紹給了她的母親,夫人要送“我”一份禮物。我説:“您能借我一本書嗎?”夫人爽快的答應了,夫人借了我一本普金森的詩集,使我全身洋溢着難以描述的喜悦之情。老太婆罵我我也可以用詩反擊。

從第十章中我知道了讀書要讀適合自己並且很有趣的書,不要讀枯燥無味的書,這樣書中的知識才能牢記。

阿廖沙是一個渴望讀書、熱愛讀書、可以把學到的知識學以致用、聰明、好學、能適應各種環境的人。

夫人是一個慈祥、善良、漂亮、有着豐富閲歷和文化底藴的人。

《我的大學》讀後感7

這個暑假,我讀了高爾基的三部曲第三部――《我的大學》。

這本書講述了在作者十六歲的時候,便離開自己的家鄉,獨自一人去喀山求學。但是作者高爾基並沒有上成大學,上大學便成為了高爾基的一個夢想。沒上成大學,作者為了能夠生存下去而四處奔波:住在貧民窟,賣苦力,和流浪漢接觸,在麪包店工作……後來,事情有了一絲轉機,高爾基在和古裏。普列特尼奧夫,傑連科夫以及霍霍爾這樣的大學生和進步人士的交往中,高爾基進了一所廣闊的社會大學。在這所社會大學裏,作者經歷了許許多多:經受多方面的生活考驗,對人生意義和世界的複雜性進行了最初的`探索。

高爾基從小善良懂事,當他來到喀山,寄住在一個貧困中學生家裏。這個家裏便有了三個孩子,這位媽媽很可憐,高爾基也注意到了這一點,就算是“媽媽”給一塊小麪包心裏也覺得如巖石般沉重,後來,高爾基決定找個工作,讓這位媽媽減輕些負擔。

《我的大學》是部自傳體小説,故事情節簡單,明顯。作者用優美的語言寫出了他成長的片段。這本書是1923年完成的,作者此時已有55歲,年過半百。

讀了這本書,我知道了無論什麼情況,多麼艱難,也要想辦法克服。並且要懂事,學會隨時隨地為他人着想。

《我的大學》讀後感8

“給永遠比拿愉快。”高爾基説的這句話在我的腦海裏迴盪着。今年寒假媽媽給我買了一本高爾基的著作《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

當我開心的拿着這本書時,媽媽對我説:“好好看,別隻知道玩。”“yes,sir。”我大聲的回答。

過了一星期,我才把這本書看完。在這一星期中,我沒事時看,吃飯時也看,睡覺前也看,就連上廁所時也看的津津有味。這本書寫了高爾基成長經歷,在他很小的時候,父親就去世了,他的外婆和母親都很傷心,可高爾基當時還很小,什麼都不懂,所以並沒有哭出聲,但書上描寫的很生動,我看了也很感動。

漸漸的,高爾基長大了,他總是被別人欺負,被人嘲笑。他曾經到財主家打過短工,在輪船上打過雜,在畫室裏當過推銷員……但他從來沒有氣餒,不斷的努力學習,全心的創作,最後終於成了全世界聞名的打作家。

讀完這本書,從中瞭解了當時社會的`醜惡,那時所謂的上層名流其實大多貪婪、暴力下流、無恥……就算再用一些更過分的詞來形容都不為過。但我更多的是被高爾基所感動,獨自一人,無依無靠,受盡屈辱,但他從不放棄,堅持不懈,這點是最值得我們學習的。我一定要以他為榜樣,好好學習,力爭將來成為對祖國建設有用的人才。

《我的大學》讀後感9

馬克西姆·高爾基生於俄國中部的尼日尼·諾夫哥羅德城,年幼時期父親就去世了,勤勞善良的母親因無法養活他,只好把他送到外祖父家度過童年。他只上過三年學,十一歲就走向社會,開始自食其力的生活。他當過學徒工、搬運工、守夜人、麪包工等。十六歲時,他隻身來到喀山,進入“社會大學”,在與命運的鬥爭中他深入俄國社會的最底層,和各個階層、各種人物接觸,飽嘗了生活的艱辛,從而豐富了他的社會知識和生活經驗。

高爾基酷學習,在艱苦的勞動之餘仍堅持寫作時間和閲讀大量書籍。

《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是作者自傳體三部曲,寫主人公阿廖沙從童年到青年期生活經歷和心理歷程,深刻而生動的描繪了俄羅斯19世紀末期社會政治生活的'歷史畫卷。作品種主人公阿廖沙原型就是高爾基本人,這一形象既是作者早年生活寫照,也是俄國人民。特是處於社會下層的勞動人民進過磨練後走向新生活的典型!

《我的大學》讀後感10

《我的大學》是文學巨匠高爾基所著的。這是高爾基上“社會大學”時批評沙皇統治黑暗的一本最佳的書。在這部長篇自傳體小説中,作者力圖以自己的生活經歷和感受為主線,塑造出一個努力探索生活的意義、尋找新的生活道路、內心充滿了激烈衝突的人物形象。

現代的一切,都與“科技”密切相關,而要“科技”就得日積月累的慢慢學習,學習的內容都在一本一本的.書裏面……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這句話永遠都會是真理。

高爾基(1868―1936年)是前蘇聯偉大的無產階級作家,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文學奠基人,無產階級革命文學導師,蘇聯文學的創始人。原名阿列克塞·馬克西莫維奇·彼什科夫,1868年3月28日出生於俄國伏爾加河畔的下諾夫戈羅德城(今高爾基城)。

高爾基的爸爸是木匠。高爾基童年喪父,從小寄居在經營小染坊的外祖父家。11歲就開始獨立謀生,高爾基童年和少年時代是在貧窮和受人欺負的家裏度過的。

苦難、辛酸,磨練了他的鬥志;他在為別人做保姆時,勤奮學習,次被主人罵;有時差點油燈被眼睛薰壞。

是啊!只有讀書才能使生活更美好。

《我的大學》讀後感11

在暑假裏我讀了一本書——我的大學。這本書裏有精美的圖畫,優美的詞句,豐富的語言等。

這本書裏的內容是:高爾基【1816——1836】生於俄國中部的尼日尼若夫戈羅德城,幼年時期父親就去世了,勤勞的母親因無法養活他,就只好把他送到外祖父家度過童年。他只上過三年學,十一歲就走向社會,開始了自食其力的生活。他當過學徒工,搬運工,守夜人,麪包工等。十六歲時,他一個人來到喀山,進入了社會大學,在與命運的戰爭中他深入俄國社會的最低層,和各個階層、各種人物接觸,包嚐了生活的艱辛,從而豐富了他的.社會知識和生活經驗。

高爾基酷愛學習,在1889年開始了文學創作,1892年他的一篇小説馬卡爾楚德長出版了。1898年又一篇小説出版了。讀完這本書,我知道了:只要堅持不懈,才能成功!

《我的大學》讀後感12

《我的大學》是高爾基自傳體小説三部曲的第三步。小説敍述了飽嘗人間辛酸的阿廖沙,抱着進大學讀書的理想來到喀山,過了不久就參加了祕密的革命活動。貧苦的生活使他在伏爾加河流浪,和搬運工人、小偷、乞丐生活在一起。後來,他在麪包店找到工作,向工人們傳播革命理想,參加了大學生的祕密組織,鼓勵工人罷工。俄國的腐朽和個人的困境使他自殺未遂而受傷。傷愈後,他帶着新生力量,離開喀山,重新走上流浪的道路。

高爾基在他的大學裏無窮的吸吮着社會發展創載的.各種財富。在病態社會裏的毒瘤完全沒有腐蝕掉他童年歲月裏的思考。

高爾基的生平教會我如何從容鎮定的去面對人生的危機與挑戰;我受到了一次靈魂的洗禮,心靈如雨後的晴空,清新,明淨,一片蔚藍。

《我的大學》讀後感13

讀了《我的大學》這本書。我知道阿廖沙十六歲那年背井離鄉,懷着理想隻身去喀山求學。但現實並不像他想象的那樣,以他的條件要上大學只是一個夢想。希望破滅後,他不得不為生存而奔波。住平民窟,賣苦力、在伏爾加河流浪、在麪包店工作、與搬運工人、乞丐生活在一起。最後,他跟古裏·普列特尼奧夫、傑連科夫以及“霍霍爾”這樣的.大學生和進步人士的接觸中,他投身進了一所廣闊的社會大學。在這所大學裏,他經歷了精神發展的複雜道路,經受住多方面的生活考驗,對人生的意義、世界的複雜性進行了最初的探索。

從這我知道阿廖沙把社會當成大學,來學習生活的經驗。阿廖沙從小就受苦,但是他沒有放棄,我想我應該學習他,雖然人生的道路困難重重,但是隻要我們有決心一定會給自己開闢一條新的道路。我更要學他的品質和激勵向上的精神。時常鞭策自己,成為一名有用的人。

《我的大學》讀後感14

在暑假中,我閲讀了高爾基所寫的《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

《童年》反映了高爾基童年時父親不幸去世後,他在外祖母家裏度過的艱苦的日子。但同時在外祖父家的這段時間,他得到了外祖母的疼愛和呵護,外祖母經常給他講故事,鼓勵他將來多寫文章,使他對文學逐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在人間》則寫了高爾基由於外祖父的破產而外出打工掙錢謀生的經歷。他曾經在鞋店、輪船等許多地方做學徒,不得不忍受老闆的諷刺和有錢人的責罵,過着非常沉重苦悶的生活。《我的大學》則講述了16歲的'高爾基夢想進大學讀書,最終通過努力進入社會學習,受到了思想的啟迪和教育,社會這所大學為他展現了一個色彩斑斕的廣闊世界,使他的思想境界越來越高。

讀完這本書,我感悟頗多的,高爾基能有如此輝煌的成績是與他在如此艱苦的環境下還抓緊一切時間學習着,閲讀書籍有關。而想想自己作為父母捧在手中的寶貝,卻對學習不以為然,只是漫不經心的應付着老師和家長。從今以後我應該珍惜現在的大好時光,以高爾基為榜樣,奮勇拼搏,努力實現自己的目標。

《我的大學》讀後感15

拜讀完了高爾基自傳體三部曲中的第二部《我的大學》,似懂非懂。

高爾基,蘇聯著名作家。由於在文學中的開創性貢獻,他贏得了“無產階級藝術最傑出代表”的世界聲譽。

本書敍述了十六歲的'阿廖沙懷着上大學的願望來到喀山,不得不為勞碌奔波,住大雜院、賣苦力,與小市民和大學生交朋友。

但他利用了自己一切的零碎時間讀書,貪婪地吸收了書中的養料,豐富自己的頭腦,增長自己的見識。我想,他之所以對革命有着堅定的信念是因為他的長期思考與探索。

阿廖沙在那麼艱苦的環境下,依然頑強學習,那我們在這麼好的環境下,以及那麼多的關愛下,我們還有什麼理由不好好學習呢?

阿廖沙在來到喀山後,他也走進了一所天地廣闊的“社會大學”,他的經歷鼓舞着無數渴望光明和知識的年輕人奮勇前進。

用書中的一句話來總結就是:“苦難是一所大學,人是在艱難與困苦的環境中鍛煉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