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讀後感

《故鄉》讀後感合集15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19W

讀完某一作品後,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何不寫一篇讀後感記錄下呢?你想好怎麼寫讀後感了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故鄉》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故鄉》讀後感合集15篇

《故鄉》讀後感1

當天真自由的童年走到盡頭,比利心中留下的,不僅有老丹和小安,還有它們墳頭充滿傳奇色彩的紅色羊齒草,以及那美麗紅葉下掩埋的童年記憶。

書架上,一本藍封皮的書總放置在那,這本書就是《紅色羊齒草的故鄉》,第第讀起它,我總會情不自禁地流淚:男孩比利最大的心願,就是擁有一對心愛的獵犬。他在2年艱辛的存款後,終於如願以償地得到了老丹和小安,他和它們一起穿越山頭,尋蹤冰河,捕捉浣熊。

勇敢忠誠的老丹和小安為比利得了捕獵大賽的金獎盃,捕獲浣熊鬼......然而在一次狩獵中,比利遭遇惡獅,生命危在旦夕,勇敢的老丹用生命守護了小主人,深情的小安更不願獨活於世上......

讀完故事,我竟發現,淚,不知什麼時候爬上了臉龐,是呀,比利所擁有的.愛,信仰,責任,誠實,勇氣與毅力,有廣度,有深度,更有分量,令人敬畏。在那個樸素,質樸的年代,人們平和,謙遜,卻扮演着凡人中的英雄角色。文中兩隻可愛的獵犬勇敢,聰明,在小主人遇到危機挺身而出,護主,愛主的情感洋溢在字碼之情。

放下書,將書慢慢放回書架,我踱步到窗前,回味書的內容,突然間,猛然醒悟:原來這就是生死與共的情誼......

《故鄉》讀後感2

每個人都有一個屬於自己的童年:金色的童年、快樂的童年、純真的童年······童年在我們的記憶中總是那樣的美好,每每回想都會不覺嘴角上揚。無疑,我們的童年大都是從故鄉開始的。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故鄉雖然比不上燕園聖地,但卻是人們童年的快樂記憶,是最寶貴的財富!古往今來,多少離家遊子寄情於明月,通過詩文表達自己對故鄉的思念,季羨林爺爺也不例外。儘管是那廣闊世界的大月亮,也萬萬比不上他心裏的.那些“小月亮”。而那些“小月亮”只不過是在蘆葦坑裏的蛋,卻能與那大月亮相提並論,可見那故鄉的“小月亮”在作者的心裏多麼重要啊!“暗淡輕黃體性柔,情疏跡遠只香留。”而這就好比在《桂花雨》一文中琦君母親説的,這裏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鄉院子裏的桂花。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在我看來,故鄉應是我們兒時的搖籃,是我們長大後的避風港,是我們一生最難忘的聖地。故鄉是一個儲存室,那兒儲存着我們的天真爛漫、朝氣蓬勃,儲存着我們的自由自在、無拘無束!

未來,當我們創造出一片屬於自己的天地時也定會對記憶深處的故鄉念念不忘!

《故鄉》讀後感3

文中的楊二嫂又是個怎樣的人呢?從全篇來看,二十年以前的她,曾經是一個擁有“豆腐西施”美名的女子,也是一個擁有很高修養的女子。但二十年後呢?她的樣子簡直讓魯迅都認不出來。而對於她的`樣子,魯迅也只

找到一個形容詞——“圓規”。不僅如此,她也不再像以前那樣有美麗的姿態,但是唯獨她那對美的追求還保留着。她有着當時社會中代表的特徵形象——自私、尖刻、貪婪、勢力、愛搬弄是非的小市民。

而水生和宏兒這兩個孩子,大概就是這個社會中唯一的希望。相比較而言,魯迅的希望似乎非常遙不可及——為讓人民從這種麻木不仁的社會中走出來。的確,這種願望對於魯迅一個人來説,實在是力不從心,很難實現。

所以,讀了《故鄉》之後,我要更加珍惜如今優越的社會生存條件。讓自己不懦弱,與任何人都是平等相處,也要努力學習,讓我們整個國家和社會更向前邁進一步。

《故鄉》讀後感4

《故鄉》是一部很有名的小説集,裏面彙集了狂人日記、藥、故鄉、阿Q正傳等有名的小説。這本書的作者就是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的魯迅先生。

我想先介紹一下魯迅先生讓大家都認識一下。魯迅,原來的名字叫周樟壽,後改名為樹人,字豫才,是我國現代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之一。從1918年就開始用“魯迅”為筆名發表了第一篇現代白話文小説《狂人日記》後來又發表了《孔乙己》等多篇著名小説。

魯迅先生的作品很豐富,以小説為主,他的小説充滿了無數的藝術魅力,他語言表達得很精煉,對生活的描寫細緻入微,刻畫人物可以用一個成語來形容“入木三分”。

《故鄉》這本書主要寫的是平凡人的生活,一些也包含了對以前我們落後生活的諷刺。這本書以中國人的.生活最為貼近,卻意境深幽,外冷內熱。

這本書其中我最喜歡的就是《吶喊》這個部分了,吶喊中的作品,沒有很豐富華麗的語言,故事內容和情節簡練,卻再簡單中傳遞出強大的語言藝術和震撼力。

《故鄉》這本書是非常值得我們去看的,我在其中學會了許多做人的道理和寫作方法。但裏面的內容剛開始可能不會懂,可是多看幾遍就會自然明白了。

《故鄉》讀後感5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闊別二十餘年的故鄉,一朝再回,本該近鄉情怯的魯迅,卻“並不感到怎樣的留戀”,是如何的一種情感?

在默讀了幾遍《故鄉》這篇文章後,我漸漸體會到了這種情感。

我曾學過《少年閏土》這篇文章,裏面機智伶俐、見多識廣的閏土,是魯迅的朋友。但如今20年已逝,閏土見到兒時的玩伴,稱呼的卻是“老爺,一個勤勞善良的少年,變成了一個麻木不仁的人。我又想到了老舍筆下的祥子——老實厚那個活潑善良的祥子,上帝卻從未眷顧他,他也終究被社會的.苦難所打敗,成了一個社會上的行屍走肉。他與閏土的命運相似,社會的黑暗的摧殘,使普通的農民受到壓迫,思想上受到了束縛,連兒時的純真友誼,都在用金錢和地位衡量。

文章還刻畫了另一個生動的形象一楊二嫂,這個女子的言行都流露出一種小市民的斤斤計較、愛佔便宜,可笑又可憐,故鄉不是記憶裏温情的故鄉,在黑暗的現實中,變得陌生,變得腐朽。

所幸,文中的宏兒和水生,似乎讓我們看到了未來的希望,而魯迅也在最後提出:“希望本無所謂有,也無所無。”在現實生活裏,可以發掘出希望,因此,魯迅他仍要懷揣希望的火種,同漫漫長夜作鬥爭,秉燭為明,但以血薦軒轅。

《故鄉》讀後感6

在星期二的上午,姚老師同我們一起探究了《故鄉》這篇經典而又飽含深意的作品。

從魯迅的筆中,在我眼前彷彿出現了一面當時農村生活的鏡子,讓我從中看到了一少年閏土與中年閏土的強烈反差:一個是開朗、樂觀、健康的孩子,但是二十多年過去,卻已經變得與魯迅生疏起來,臉上也變得灰黃有皺紋,不在有兒時的開朗。這究竟是為什麼?我不禁要這樣問。

是他多子、饑荒、苛税?還是賓、匪、官苦得他?他確實被苦得像一個木偶人。是當時腐朽的封建社會制度還有他內心的階級差別。社會的冷漠無情讓人的'內心都被冰冷的枷鎖封閉了,使得人與人之間不再那麼親熱,而產生了太多的阻礙,太多的階級差別,這差別,遙遠的讓人拒之千里。人心真的不可變,就像閏土與魯迅之間,從前,他們一起捉角雞,一起看跳魚兒,一起拾貝殼……而現在,一句看似恭恭敬敬卻冰冷無比的“老爺”,使他們之間“隔了一層可悲的厚障壁”,也使得閏土被封建社會的禮教牢牢束縛住,變得麻木不仁。還有他那迷信神的封建思想也是這其中的一個原因。人們的內心變化讓魯迅對故鄉的那份美好的記憶都破碎了。

《故鄉》讀後感7

想必大家都明白這本《故鄉》是魯迅先生寫的。在那裏,每一個靈動的文字都是一節美妙的音符,每一篇動人的文章都是一道永駐心底的風景。

作者魯迅:1881—1936,原名周樟樹,後改名周樹人,自豫山、豫亭,然後改名魯迅。我們明白,毛主席對他有很高的評價: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被稱為“民族魂”。

此書中,有很多文章。讓我記憶深刻的,就是阿長與《山海經》了。阿長是魯迅兒時的'保姆,這篇文章記敍了“我”兒時和長媽媽相處的七件事,刻畫了一位雖然沒有文化、粗俗、好事,但心地善良,熱心幫忙孩子解決問題的保姆形象,我覺得魯迅先生對她充滿了尊敬、感激和還念之情。

還有魯迅與兒時閏土的喜愛,可真趣味!但中年閏土可不一樣了,閏土説出來的第一句話就是:“老爺!……”我們就明白,他們之間已經隔了一層可悲的厚障壁了……變化真大。

在那裏還有許多著名的文章:瑣記、吶喊,狂人日記、阿q正傳、仿徨……

這本書使我印象深刻。

《故鄉》讀後感8

拋開課本很多年後,再讀魯迅的《故鄉》——隨着吱吱呀呀的小船一起,再划進那個叫魯鎮的地方。

小時候對故鄉的印象總是特別的美好——親人,同齡的'夥伴,最熟悉的地方和無憂無慮的時光。我從國中開始便在外地念書,只有假期才能回家,一般離假期還有一段日子,便開始焦切的倒計着時間。記得有一次放假,我和同行的同學為了去幾公里外的地方趕最早的班車回家,我們半夜起身,校門未開就爬上靠牆的白楊,然後翻牆躍下,步行至車站還有一個多小時才開車。每每想起那份迫切的心情還讓人激動。

年小的時候讀魯迅的《故鄉》,也許無法完全理解一箇中年人的感受,那時我也時常為村裏一些外出的成年人而不解,不知他們為什麼出去後很多年不回家,難道他們就真的不想家嗎?他們在遠方又過着怎樣的生活呢?

《故鄉》讀後感9

故鄉是唯美的,它帶着一種無法改變的親切感;城市是現實的,它有着不同於故鄉的陌生。

《故鄉,或者城市》以“城市”作為這一本的主題,繁華或者古樸,快節奏或者悠閒,冷漠疏離或者熱情豪邁……每一座城市都擁有自己獨特的氣質,它無法復刻,而每一個人都生活在一座城市裏,它讓人感覺到漂泊或者安定,它是故鄉或者寄居地,它讓人充滿期待或者疲憊滿身……三類各具特色的城市風景軌跡,三種不同的生活常態,在作者郭敬明的筆下向我們展示了它們各具特色的景象。

我的故鄉,有着江南水鄉的柔美,又着東方人的豪爽和豪邁。依山傍水,山清水秀。

在他人眼裏,我的故鄉,是一座孤獨陌生的城。沒了故鄉給人的温暖,沒了那熟悉的景色,涼涼的,冰冷的一座城。

《你從沒來過這裏》這是我最喜歡的一個章節。他向我們介紹了上海這個巨大的商城。這裏面説到上海是一個明媚又悲傷的'城市,在那裏人們眼中只有商業的競爭,每個人都在忙於自己的生活,誰也不干涉誰。

流逝的日子像一片片凋零的枯葉與花瓣,漸去漸遠的是青春的純情與浪漫。不記得曾有多少雨飄在胸前風響在耳畔,只知道滄桑早已漫進了我的心爬上了我的臉。當一個人與追求同行,便坎坷是伴,磨難也是伴。

《故鄉》讀後感10

最近拜讀了魯迅先生的著名小説《故鄉》。讀完之後感受甚多故寫下此文!

本文主要圍繞了三個人物來展開描寫,分別是進步的知識分子“我”,普通的農名閏土和平庸的小市民楊二嫂。他們三個分別代表了三種等級不同身份的人,在他們身上也展現出了不同的個性。

説“我”是一個進步的知識分子是因為我是一個對生活又思想有希望的人,“我”希望我的`小輩們可以有好的生活,不像我和閏土彼此之間產生隔膜。人活在世上就一定要有自己獨立的思想,人沒有了思想就相當於一個植物人,他的思想會慢慢禁錮麻木,所以人貴在精神!另外,我們應該對我們的生活有所希望,有所目標。但我們又不可把目標定在“月亮”上太不切實際,俗話説希望越大,失望也越大!所以我們要訂製合理的目標,在完成目標之後再繼續定製目標,這樣我們才可以挑戰自我,突破自我,讓自己儘可能的做得更好!

潤土的思想可以説是已經完全的麻木和呆滯,在他的眼中更多的是等級封建制度的約束。對於一些我們不可以改變的外界因素,我們只有接受但我們可以改變可以控制的只有我們自己。我們要在逆境當中找到希望,並有頑強的毅力,決不可隨波逐流。

《故鄉》讀後感11

今天我讀了《小鴨子尋故鄉》這篇文章。

這篇文章記敍了小鴨子一出生就尋故鄉的事。

小鴨子比其它鴨子都大,它老愛問問題。一天,鴨媽媽告訴它鴨子的故鄉在一個叫“河”的美麗地方,小鴨子發誓一定要找到自己的故鄉,於是它趁鴨場管理員不注意逃了出來。尋找故鄉的路上危險重重,它決定先找水喝。小鴨子發現了一小汪水,誰知這是一隻老龜的領地,老龜招待小鴨子喝了水,送小鴨子上路了。小鴨子在途中發現工廠裏都流出髒兮兮的水,再往前一點,小鴨子發現了一條“河”,它高興的跳了進去,卻又發現這不是河,而是黏糊糊的泥水,小鴨子馬上就要陷下去了,它大喊“救命啊!”,一頭大水牛把小鴨子救上岸來,大水牛聽了小鴨子的遭遇和經歷後,勸小鴨子回家,它的.家鄉已經沒有了。小鴨子卻倔強地搖了搖頭,它想:我一定要把這一切告訴人類,讓他們還我們美麗的故鄉。

這個故事給我很多感想,希望人類不要再濫伐森林、開墾荒地,造成水土流失這種現象,也希望工廠裏冒出的黑煙不再污染空氣,流出的髒水污染清澈的小河了。請還動物們一個美麗的故鄉,還給地球她原來美麗的容貌吧!

《故鄉》讀後感12

《故鄉》是魯迅先生寫的一篇小説,在這篇小説中,最深刻的印象就是閏土。

一開始閏土是一個天真可愛的孩子,是魯迅小時候一個十分要好的朋友,沒有什麼階級觀念,與魯迅是以哥弟相稱的,後來隨着時間的推移,他們都長大了,在當時社會下成長,越來越瞭解當時社會,當他們再次相遇也就是二十年後,閏土似乎變了一個人,沒有一點兒當時的活潑樂觀了,身上的穿着也變得破爛了,最可怕的是他稱呼魯迅為少年,他有了等級觀念,一種讓人厭惡的觀念,不過在當時就習以為常了,我想魯迅先生是想借此來批評當時的社會吧。

魯迅先生已經逝去多年,可他依然活着,他活在我們心中。“橫媚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沒錯,這就是魯迅一生的真實寫照。

提起故鄉,立即會想起了童年的`諸多往事。無論故鄉發生了多少悲傷難過,回想起來總是讓人感歎萬分。魯迅也是這樣,在《故鄉》一文中,魯迅多次寫了童年的歡樂。同樣的他也寫了長大後對當時封建社會的理解與厭惡。

它們扼殺兒童們的本性讓其變得殘暴無可理喻,然後再影響下一代,所幸這被魯迅給終結了。

《故鄉》不只是一篇小説,也是中國偉人——魯迅先生對擴大百姓的呼喊。

《故鄉》讀後感13

這篇小説寫於五四運動時期。讀懂這篇小説,先要了解故事發生的歷史背景:辛亥革命,推翻了幾千年的封建制度,建立了中華民國。但是一方面,由於領導這場革命的資產階級向封建舊勢力和帝國主義妥協,造成了革命成果的不穩固;另一方面,由於辛亥革命脱離了廣大人民羣眾,最終導致了革命的不徹底性。

這篇小説就是通過革命者的鮮血被愚昧、無知的老百姓當成藥來治病,深刻地指出了辛亥革命未能深入羣眾、未能驚醒底層人民的事實。

魯迅先生自己説,描寫了羣眾的愚昧??革命者為愚昧的.羣眾奮鬥而犧牲了,他們卻不知道這犧牲是為了誰,甚至利用了這種犧牲。

小説結尾,革命者夏瑜的墳頭被人放上了花圈,暗示了他的同志會繼續革命事業,是革命者堅強的象徵。試着體會文章中類似這樣的多處細節設置和前後呼應的寫作手法。

《故鄉》讀後感14

魯迅的文筆就是這樣。如一把利器,刺破了社會的黑暗,筆筆流露出自己對當時社會的不滿,跟隨着這力道的文字,我們走進了那個時代……

第一天,楊老師剛講過《少年閏土》,我便對這文章起了興趣,一定要看個究竟,回家後,就找老爸,拿出那本《魯迅全集》細細品讀起來……

霎時,那個紫色圓臉、項帶銀圈的'陽光少年浮現在我眼前,他帶領着魯迅去享受童年……每一次的拾貝,每一次的捕鳥,每一次的看瓜,都那麼鮮活,有趣……

三十多年,轉瞬即逝,當魯迅再次回鄉時已是物是人非,那曾經親熱喊他“迅哥兒”的閏土改呼“老爺”,兒時的那些友情彷彿遙不可及,正如他所説的,兩人之間隔了一展厚障壁,心,涼了……

哎!——本以為會有“相顧無言,唯有淚千行”的感人重逢,誰知,這結果竟是如此不堪。

不過水生與宏兒不是一樣無話不談嗎?!不是還有這純真的友誼嗎?但願,他們永遠這樣,不要重蹈覆轍……

《故鄉》讀後感15

魯迅的《故鄉》,我從上學就讀,現在教學了,仍在讀。以前也沒覺得多麼好。但是今年看了電影《突出重圍》後,再讀魯迅的《故鄉》時,突然佩服起魯迅的睿智來。

《故鄉》中閏土辛苦麻木的生活,楊二嫂辛苦恣睢的生活,“我”辛苦輾轉的生活。“我”不希望“我們”的下一輩像“我們”那樣生活。他們應該有新的生活,為“我們”所未經生活過。翻開中國近代史,為了這個新生活,中國的'許多革命志士犧牲了自己的生命。儘管歷史的長河中沒有他們的名字,但他們卻實實在在為之奮鬥過。電影《突出重圍》就是用音光聲的效果給我們視覺聽覺的衝擊,讓我們具體感受到這段普普通通的文字後面帶給當時以及後人的革命效果。

那一刻,我想到了我們現在的生活。我們今天可以人人平等的生活,得益於那些革命志士。

用魯迅《故鄉》的結尾:希望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變成了路。對那些有名字沒名字的革命志士致意崇高的謝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