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讀後感

《恰到好處的幸福》讀後感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89W

讀完一本名著以後,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後感吧。現在你是否對讀後感一籌莫展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恰到好處的幸福》讀後感,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恰到好處的幸福》讀後感

《恰到好處的幸福》讀後感1

《恰到好處的的幸福》是國家級作家、內科主治醫師、著名心理諮詢師畢淑敏的作品。文章從心理學、醫學、人文科學等多個角度引導讀者學習如何擁有幸福,引領讀者如何把握穩穩的幸福。

毫不誇張,讀到該書的序言部分我就被深深的吸引了。而後,展現在我眼前的是醒目的目錄——四十五個新穎的標題,瞬間讓我對此書愛不釋手。

本書有別於其他雞湯類的書籍。畢淑敏不愧是心理諮詢師,能抓住讀者的心,令讀者獲益、反思。文章語言時而犀利,時而和緩,時而凝重,時而柔和。平日裏,我讀書有時是為了消遣,有時是為了與時俱進,有時是為了過得充實。讀到《恰到好處的幸福》這本書,不得不承認,該書有很強的代入感。一個短篇,一句話,甚至幾個字,都讓我對號入座或陷入沉思。我堅信很多讀者都有同感、共鳴。真的就如白巖鬆所説:我們讀所有的書,最終目的都是讀到自己。

當我讀到感動是一種能力時,突然覺得很欣喜。有時候我會因感動而偷偷的落淚,然後悄悄地擦乾淚水,暗暗的指責自己沒出息。原來,感動不是矯情的表現,亦不是軟弱的表現。

在相交多年的密友眼裏,我們就如同沙漠裏的古陶,一旦摔碎,便再也找不到一模一樣的成品,便成了其心裏永遠缺失的遺憾;在相濡以沫的伴侶心裏,我們成了彼此的晴雨表,他(她)若安好,便是晴天。一個擔憂、緊張的擁抱雖然有時候喘不過氣來,但內心甜到開花;在家人眼裏,我們總是被呵護着視若温室裏的花朵,生怕被風吹着,被雨淋着,傷在我們身,疼在他們心。是的,我們都很重要!

我們被很多人珍愛着,但我們仍有煩惱與憂傷。常言道:家家有本難唸的經,其實更細化的説,懂事後的每個人都有本難唸的經。説不出的苦才叫真苦,不能輕言的憂才是真憂。有時候來源於工作,甚至有時候因為沉甸甸的愛。平日裏,一個自信、開朗的男孩告訴我,面對現在的`工作他很迷茫,有時候甚至連微笑都是裝出來的。我很震驚,也很心疼。我告訴他,只要我們時刻努力着,為光明奮鬥着,心中無愧無悔便可心安。祈禱祝願他一切順心如意。偶有失眠的我也很困擾、煩憂。我害怕消瘦,害怕家人為我擔心,害怕給家人帶來麻煩。真的希望自己成為經得起風吹日曬的野花。畢淑敏告訴大家一個解憂好方法——在紙上寫下你的憂傷。我們發現,有時候煩惱説出來或寫出來解憂很多,甚至突然間覺得那都不是事兒。

一個月裏二十二天我們都在泵站這個大家庭裏生活,我們彼此理應包容、寬恕、理解、友愛,這是家庭永遠常青的氣節,畢淑敏如是説。我相信,我們每個人都認可、贊同。弘揚家園文化——家庭常青的氣節尤為重要。面對這樣的大家庭我們應牢記:

分歧時,不必拍案而起;

爭執起,義正詞可不嚴;

有失誤,莫要聲色俱厲;

遇困難,攜手共赴家難。

《恰到好處的幸福》讀後感2

一直喜歡畢淑敏的文字,簡單而深刻,或許是她的經歷造就的文風吧。

她也是醫學生,和我們相似,與其説讀恰到好處的幸福,不如説是讀畢淑敏有感,這本書裏有她的許多作品,都是那麼深刻而又有哲理。她喜歡討論幸福,真誠,善良,平靜這些真善美的話題,同時又會對一些假惡醜進行批判,我喜歡這樣的作家。

回到書裏所説的幸福,幸福是一種心的富足,不以物質的多寡來衡量,他是付出、分享和愛的感受。恰到好處,是一種哲學的藝術的結晶體。它代表豁達和淡然,是幸福門前的長廊。輕輕走過它,你就可以拍打幸福的門環。

幸福感曾經是一個社會話題,關於幸福感的大討論,曾經引起了不小的社會轟動效應,大家忙於奔波,為了生存而慢慢毀滅,早已忘記了幸福的感覺,"我姓曾"不是鬧劇,而是悲劇。在一般人的定義裏,幸福的標準往往是票子,房子,車子,位子,然而我們心靈深處需要的真正的幸福就已經被遺忘了。我們的心靈不再富足,甚至有些枯竭,所以許多人開始喝雞湯,然而心靈雞湯是沒有營養的,他會給你帶來短暫的感悟,為什麼説是短暫的呢?因為在這個碎片化閲讀的時代,我們的腦容量已經不能給他們留下存在的空間了,周圍的亂七八糟的事物已經佔據了太多的思想空間了。人的精力只有4,就是你只能最多同時做好4件事,不是4K,不是4G,也不是4M,而是4.我們最好一心一意的做一件事情,這樣會有最好的效率和效果。

既然雞湯無法救贖我們的心靈,是時候提醒幸福了。幸福挺壞,挺調皮的,來的時候不打招呼,走了又讓人悵然若失的。所以我們應該在幸福來臨的時候-------提醒它。

當我們一無所有的時候,我們也能夠説,"我很幸福,因為我們有健康的身體";當我們身體不再健康時,那些最勇敢的人依然可以笑着説,"我很幸福,因為我們有一顆健康的心";甚至當我們的心也不存在的時候,那些人類最優秀的分子可以説,"我很幸福,因為我曾經生活過。"幸福是需要被提醒的,提醒了,才會更珍惜。

這就是我想向大家推薦畢淑敏散文的原因吧,她的文字讓人不自覺地安靜,想看懂她寫的文字並不是一件容易的是,要洗去浮躁,靜靜的想,靜靜的'看,然後慢慢變成一個安靜的人。

當然這本書裏還有關於苦難,關於生命的意義的討論,人生路不會是平坦的,一帆風順的,讀一本好書,就是和智者交流,心靈的觸碰,或許會給我們的前進帶來力量,靈感,好運,又或是一絲温暖。我們或多或少的會感覺到自己在這個外界環境浮躁的世界裏難以靜下心來閲讀,或許你可以嘗試一下,在某個安靜的週末,拿起畢淑敏的《恰到好處的幸福》,感悟一下大家的思想和靈魂,就變得不那麼浮躁了。當然這是鄙人拙見,是不是真的有用,還需要"臨牀觀察".

《恰到好處的幸福》讀後感3

這次假期在旅遊途中,認識了一位小男孩,爸爸媽媽都喊他暖暖,這樣的名字不多見,我沒有問名字的來由,自己尋思着父母的用意,是希望孩子懂事一點,做事暖人心一點嗎?在我的教學中,遇到過各種各樣的學生,雖然中國教育的大環境是需要成績優異的人脱穎而出,但是在大家一起修學的路上,也不乏一些成績普通,卻深得老師同學喜歡的孩子。這樣的孩子到底是在怎樣的家庭中成長,見到過多少世面,最終在一個幾十人的班級裏與眾不同呢?人生路漫漫,離開國小,他們又會遇到什麼人,面對怎樣的人生呢?

回到家後,我翻開了畢淑敏的《恰到好處的幸福》,書上有這麼一段話,“幸福是一種心的富足,不以物質的多寡來衡量,它是付出、分享和愛的`感受。……”到底什麼是恰到好處的幸福呢?每個人對幸福的理解不同,簡單來講也許就是快樂地生活吧。在書中,我漸漸找到了答案。

當我們在忙碌、亦或是悠閒的生活中,我們經常被提醒,提醒出門帶傘、提醒防賊防盜,提醒各種可能發生的事兒,有的甚至根本不會發生。我們對不可知的災難總是警覺,而我們卻太忽視提醒幸福,幸福出現的時候我們甚至都不曾好好珍惜。於是,我反思,我有沒有忽略過幸福。是的,我有,我曾經忽略過幸福。在潘瑜老師分享的教學日記中,提到了有次暴雨,大早上,蔡媽就發消息給她,告訴她上班路上哪一段被淹了,提醒她要繞路而行。這樣暖暖的消息我在班級羣裏也看到了,自己也補充了一條及時路況,而在收發訊息時,我都不曾提醒自己,這就是幸福,這樣的幸福來得迅速而又樸素。直到聽到潘老師的發言,我才意識到曾經那個暴雨的早上,我是多麼的幸福,那一條簡單的訊息包含着幸福的味道。我實在太需要提高對幸福的敏感度了。

我在學校有個小家,快樂的四(2)班,那三十二個孩子經常圍繞在我身旁,“黑板需要擦嗎?”“我來和你一起擦窗吧。”“現在需要我幫忙嗎?”“沒關係的。”等等等等,這樣簡單而樸實的話每天都會出現在教室裏,有時我會感動,有時卻又多此一舉的擔心這個小傢伙到底想要幹嘛。看着粗枝大葉的小尉,會主動承擔責任,那多交的一元錢始終讓我記憶深刻。活動積極分子小張為了班級榮譽竟然在報了4*100後還要報名200米,因為這個項目是我們班女生的弱項,這場運動會下來她有多累。小劉看到同學腳受傷,無法完成接力賽後,主動願意替同學上場,我們不怕輸,我們有強有力的凝聚力。挑食小王子每次和我換菜時,都會給我再留點,一開始,我還想着,嘿,小傢伙,分明是想少吃點啊。可是最後我卻慘敗,一次偶然他説出了心裏話,“給老師留點吃吃嘛”。當時我有多暗自慚愧,也只有自己知道了。這樣一個個簡單而又真實的小事不停上演,他們是由幸福喬裝打扮而來,他們悄悄地降臨,又悄悄地離開。

我會告訴我自己:我很幸福,因為我有一份不錯的工作;我很幸福,因為我有一羣志同道合的同事和朋友;我很幸福,因為我有一羣可愛的學生;我很幸福,因為我有一羣與我一起攜手共進的家長朋友們;我很幸福,因為我有愛我的家人。原來,幸福離我很近。謝謝你們,我很幸福。

《恰到好處的幸福》讀後感4

最近,我讀了畢淑敏的《恰到好處的幸福》。這本書的閲讀週期較長,因為讀完一小節總要思索消化好久,“恰到好處的幸福”並沒有那麼容易感受和尋找。

書中內容並不是高談闊論,滿篇雞湯,也沒有高高在上的説教,而是以平實細膩的口吻講述每一個故事,從作者自身的經歷與感悟出發,閲讀時,心靈彷彿會得到安撫與鎮靜。作者把探究生命和幸福這麼深奧的問題如春風化雨般潺潺道來,自然而然的讓我們思索生活的意義,讓我們感知幸福的真諦。

讀完這本書,我感觸萬千。我們忙於生活,奔於生計,幸福感彷彿越來越弱,我們見慣了高樓林立,琳琅滿目,心靈被物質和浮躁填滿,會心一悦的時刻越來越少。曾無數時,想逃離都市,深入山林,好像山野深處真有淨化心靈的神奇力量,其實不過是對自己所在生活短暫逃離的避世快感。回到正常的生活軌道,一切又是迴歸原初。所以我們真正要改變的是生活的態度,要卸掉生活的枷鎖,懂得如何與自我和解,如何與心靈對話,重新構建與定義關於幸福的理解。每一章細細讀來,都會刷新我對事物的看法,更加佩服作者對待生活的.態度。比如“對自己誠實一點”。我們好像有兩個自我,我們總是希圖表現的比我們實際的情況要好一些,按照世俗的標準總有更多的更,我們總是把不真實的自我呈現在別人面前,而那個真實的自我總是被掩藏和遮蓋,久而久之,我們就會變成一個分裂的人,壓抑自己的情緒,隱瞞自己的真實想法,其實這樣很累,如果你覺得自我不夠完善,應該讓自己變得完善起來,而不是敷衍、遮蓋和欺騙,不要浪費精力去織補一個不真實的自己,節省出更多的能量去做更多的事情,也許會事半功倍。還有“面對不確定性的忍耐”。我們總是在擔憂一些不確定的事情,比如房價越來越高,我們是否能負擔起,比如工作越來越多,到規定期限我們是否可以完成,比如孩子這麼調皮,將來的他是否會有出息等等..我們總是不自主的給自己添加一些煩惱,何必浪費精力在一些不確定是事情上,正如作者所説:“我不能確定我哪一天會死,但我可以確定活着的每一天都饒有興趣的度過,我不確定我的婚姻一定幸福,但我可以確定自己的誠懇和投入。”不確定是暫時的,確定是長久的。

幸福大多是樸素的,它沒有轟轟烈烈,它是細水長流。感知幸福是需要我們慢慢學習的,人生是有很多的苦難,而我們總是容易記住痛苦的感覺,總是説幸福來之不易,因為它好像來的很慢,走的很快。其實是我們不懂得如何去感知幸福、去享受幸福。幸福是需要以一顆平和之心慢慢去體驗的,它是一種心的富足,不以多寡來衡量,它是付出、分享和愛的感受。人所處的環境不同,但凡禍福相依,苦樂參半,只要從容處世,看淡得失,積極努力發掘生活中美好的一面,不攀比,不自惱,相信幸福的感覺就會接踵而來。

《恰到好處的幸福》讀後感5

去年央視“你幸福嗎?”欄目調查中,引發了一場輿論狂歡。“你幸福嗎?”“我姓曾”、“我耳朵不好”、“我不姓福”……千奇百怪的回答、被調侃、被爭議、被反思。然而有個回答,讓你聽到了一種清新、簡單的聲音,讓你聽到了普通大眾對幸福的理解——“每天把該做的事做完之後,舒舒服服地玩就是幸福”——多好、多簡單啊。

有人會問,幸福究竟是什麼?也許幸福是一縷久違的陽光;也許幸福是一個定義;也許幸福是一根棒棒糖;也許……總而言之,幸福就是暖暖的,甜甜的。而恰到好處的幸福,就是一種藝術與哲學的結晶體。就如75%的酒精可以破壞細菌的膜,藥水滲透到內裏去,整個細菌就被殺死了。濃度更高的酒精,飛快地把細菌外膜凝固了,就像砌起一道牆,反倒阻止了藥液進一步滲透到細菌內部,殺不死細菌,有些東西,並不是越濃越好,要恰到好處。它代表的豁達和淡然,是幸福門前的長廊。輕輕走過它,你就可以拍打幸福的門環。書中提到的兩個字,是我們所需要的',也是我們所缺乏的。那就是“真誠”二字。

“真誠”二字,有一種巖石般的紋理和堅定,不風化,不流失,不油膩,爽潔清晰反射着鋼藍色的金屬光澤。

“真誠”是一種勇敢的生活態度,它是我們思想和行動的出發點和歸宿。真誠不虛張聲勢、狐假虎威。它似乎因清澈透明而軟弱無力,但它其實是強韌而富有彈性的,使我們簡潔明快、乾爽清正。

“真誠”是一門藝術,有一個執行的程序,這就是真善美。真誠可以分解為真實和坦誠,它本身是很有力量的,起碼比虛偽有力量,不怕對證盤查,經得起推敲和考驗……

“真誠”是有層次的。可以分為建設性和破壞性兩種。每個人要更多更豐富地向這個並不美好的世界,貢獻我們建設性的真誠。

我們要以自己的真實面目示人,沒有必要取悦他人,沒有必要委屈自己。經常會聽到別人説這個人剛進公司的時候還是勤勤懇懇的,幾天後就變得懶懶散散,絲毫沒有一個做員工的樣子。可見,虛偽自能短暫地掩蓋自己的缺點,遲早,這個缺點會暴露出來,最後吃虧的還是自己。

讀完這本書,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何為恰到好處的幸福的基礎之上,我開始審視自己所收穫到的幸福。我知道,幸福是一種付出之後的滿足;我懂得幸福是一種分享過後的喜悦;我明白,幸福是一種知足常樂的感覺。作為一名學生,我們更多的任務就是學習,但學習也不乏幸福感的存在。在和同學共同完成任務時,你會感到幸福;在你遇到困難時,同學的一句鼓勵的話語,一個激勵的眼神,你會感到幸福;在你幫助同學解決困難後,聽到一句簡單的“謝謝”你也會感到幸福、生活中簡簡單單的感受,簡簡單單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一絲一縷,一點一滴,那就是幸福。

成長的路上,雖然漫長,卻需要且行且珍惜。但我相信,只要有了對幸福的渴望,對幸福的認知,懂得恰到好處的幸福,我們所邁出的每一步,所經歷過的每一件事,所聽到的每一句話都必然會收穫到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