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讀後感

《烏合之眾》讀後感14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4W

看完一本名著後,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穫,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後感吧。可是讀後感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烏合之眾》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烏合之眾》讀後感14篇

《烏合之眾》讀後感 篇1

無論如何,我不應該屬於任何一方陣營。羣體的意識應不應該被嘲笑?這只是我搞不清楚的問題之一。很久以前就看過這本書,當時只是感覺勒龐説的挺對,也沒啥想法。只是最近突然覺得真實世界的發展彷彿就是那個樣子

很久以前,勒龐就預言了今日羣體中的大部分特徵:智商低於羣體中的任意個體,換句話説就是智商無下限。羣體總是受着無意識因素的支配,大腦活動的.消失和脊髓運動的得勢最後羣體既易於英勇無畏也易於犯罪這一切描述是不是很眼熟?

事實就是這是一個羣體的時代,要取得別人的認同那麼必須先認同一個羣體,無論你是否知道人格和智慧都將被磨滅。無論這個羣體對某事是認同還是反對,這都是一個個的羣體和陣營。對某一羣體的認同取決於羣體的言論和發佈的消息——至少我認為現在是這樣的——諸如微博等等,而事實告訴我們羣體的觀察往往是失真的。正像書中所講,羣體的情緒是單純的,誇張的。而羣體又是易受暗示的,於是這就催生了種種陰謀論,因為你不知道他們到底是不是被煽動了,是不是被暗示了。因為前面説到真實已經被羣體糟糕的觀察和分析能力磨滅掉了。如果你不進入某個羣體,你又很難知道他們的運作過程,而你一旦進入那麼就不能保證你自己還有智商這個東西的存在

而我們總會在一個羣體中,不是嗎?因為我們都有一個陣營,無論你是贊同還是反對,除非你對此事不聞不問不去選陣營。那麼好吧,又一個陣營出現了,人總是要有一個立足點來生存。羣體可以成就,也可以毀滅。

好吧,這只是一個開頭,不想再繼續複述,所以我不愛寫讀後感。鑑於越來越感覺周圍的人們普遍都不淡定了,都看看《烏合之眾》吧,應該看看這本書,至少現在都應該看看,羣體到底是一個什麼情況。

《烏合之眾》讀後感 篇2

《烏合之眾》的作者是古斯塔夫·勒龐,是一位法國人,他在書中層層分析,逐步推進,明確指出個人一旦進入羣體中,他的個性便被湮沒了,羣體的思想佔據統治地位,而羣體的行為表現為無異議,情緒化和低智商。他也在書中例舉了大量的例子來論證他的觀點,而我在讀完這本書後,針對他的觀點我也存在着不認可,但是回想起自己所在的社會,不也處處存在他所説的“羣體化”現象。

就從當前疫情來看,社會自發性的進行捐款,許多明星也參與其中,但總有人會跳出來説:“你一個大明星就捐這麼點?這麼摳門的!”慢慢地、種種話語接踵而來,形成羣體對捐款者人身攻擊,從而形成道德綁架,然而這些羣眾也是從個人觀點向輿論中心靠攏,思想慢慢被同化。但平心而論,這些明星捍衞自己的'財產有何不對,但公眾情緒此時處於高度敏感,他們只會覺得有錢人就應該多出錢,但是無論出多少錢,羣體只會認為出的少了,從而引發“眾怒”。這羣體中每一個人就如一滴水匯入了整個河流,河流依然在,但這滴水卻再也找不到了。

在這本書中作者總是用一種絕對性的詞語來敍述,雖然他在書中例舉了大量的例子來證明他的觀點,但我始終覺得還是比較武斷。並不是所有的羣體都能同化每個人的思想,個人的思想還是佔據主導地位,就如一顆沙粒他哪怕匯入了沙漠,可他還是那粒沙,始終都能找到。

讀完《烏合之眾》這本書讓我們接觸到了羣眾這種行為、心理產生的原因。但是我認為每個人都應保持自己的批判精神、懷疑精神,永遠不要隨波逐流,成為“烏合之眾”。

《烏合之眾》讀後感 篇3

《烏合之眾···羣體時代的大眾心理》是法國社會心理學家古斯塔夫·勒龐創作的社會心理學著作,首次出版於1895年。本書描寫了羣體心理、羣體的觀念與信念、不同羣體的分類及特性,其中有意思的是分析了社會教育問題和羣體領袖及其演講。

一羣具有什麼樣特性的人才能定義為羣體,是首先要討論的問題。他們也許是有着相同的宗教信仰,或者屬於某個階層,亦或是有着共同的政治立場,什麼樣的一羣人不是羣體呢,一個廣場上的人,一個國家的人,因為你沒法用一個共同的心理特性去描述他們。

羣體的特性是衝動的,可善良的也可以是邪惡的,他們對複雜的事情無法處理,哪怕他們是一羣大學生,平時理性和富有知識,成為一個羣體後,對複雜問題也是無法處理的,對羣體的任務是越簡單越好。

本書討論的教育問題,放到現在同樣是問題,一百多年了仍未解決。社會生產發展提高了基礎教育,但基礎教育的目的和社會就業的不穩定,讓年輕人羣體的'就業目標變成了公務崗位,又由於崗位的稀缺性,造成了大量的年輕人無法成為公務員,他們接受了公務員式的教育,卻無法獲得相應崗位。巨大的失落感,讓年輕羣體無所適從。前段時間看到消息,教育撥款傾向中職教育,好的中專學校錄取分數接近本科,希望以後的孩子,能夠從工科學校學到更專業技能,走出美好的未來。

本書講解了如何成為一個領袖,羣體領袖具有什麼樣的特質。羣體領袖一定要有威望,他在羣體的中演講,憑藉自己的威望就可以讓羣體安靜,演講稿也不需要有什麼具體的數據和理論支撐,他的演講只需要斷言,並把斷言不停的重複,將自己的情緒傳染給羣體。這樣的觀點就會深入人心,哪怕你回家後發現他講的就是一坨狗屎,但是身在羣體之中你一定會對此深信不疑。

這本書我剛讀完了第一遍,全憑印象寫的讀後感,其中偏見和誤讀望指正。

《烏合之眾》讀後感 篇4

8月17日週日上午在動物園咖啡廳參加了“不止讀書”會鄭州站第五期,實到26人,認識了很多新朋友,但由於時間匆匆,都沒有好好深聊,有點遺憾。第五期討論分享的書目是《烏合之眾》,雖然“事前讀完”是一個規矩,但還是有不少人沒讀/只讀了一半/隨便翻翻,讀書會的一半主題不是討論本書,反而變成了討論讀書會。很多人抱着瞭解“不止讀書會”的目的來感受,甚至直截了當地表達如果這個讀書會發展不好,我就不來了。其實大可不必,這個沒有任何盈利目的的讀書會,大家都是來這裏付出自己的讀書思想的,同時汲取別人的想法,互相碰撞,互相昇華。這是我的理解。

我讀完《烏合之眾》的感受,真的是震撼。成書於1895年以法國大革命(1789年——1799年)為大背景的這本書中,很多觀點至今我認為仍然適用於20xx年代的中國,如:

在羣體的靈魂中佔上風的,並不是對自由的.要求,而是當奴才的慾望。

個人在羣體影響下,思想和感覺中道德約束與文明方式突然消失,原始衝動、幼稚行為和犯罪傾向突然爆發。

如果説還有什麼事情能夠推遲自身的毀滅的話,那就是極不穩定的羣眾意見,以及他們對一切普遍信仰的麻木不仁。

一切文明的主要動力並不是理性,倒不如説,儘管存在着理性,文明的動力仍然是各種感情——譬如説尊嚴、自我犧牲、宗教信仰、愛國主義以及對榮譽的愛。

我想,時間和空間裏一個唯一不變的,就是人性。個人尤其需要做的,就是培養自己的獨立思考。

《烏合之眾》讀後感 篇5

是否能避免加入烏合之眾的狂歡?

該書是作者勒龐最著名的經典作品,在大眾心理學和社會心理學領域皆享有盛名,歷經百年其地位依舊無可撼動。書中作者研究的對象是他所稱之為的“異質羣體”(由任意個體組成,不管他們的職業與智力),主要闡述了羣體及羣體心理的特徵,指出了當個體是一個孤立的個體時,它有着鮮明的個性化特徵,而當這個人融入了羣體之後,它所有的個性都會被這個羣體所淹沒,當個人有意識的人格和才智消失殆盡時,其無意識特徵就會佔據主導地位。

情感和觀念在暗示和傳染作用下趨同發展,並傾向將暗示觀念立即付諸行動;在作者勒龐看來,羣體具有智力低下、不加推理、缺乏判斷、易受暗示、輕信盲從、情感誇張、善於行動、道德或高或低等特點,一個人單是加入羣體這個事實,就使他在文明的階梯上倒退好幾級。勒龐這本著作在時間的檢驗下依然煥發光彩,書中涉及到的問題具有多樣性和持久意義,能幫助我們把握時代的脈搏並保持敏鋭的目光來審視當下的社會問題。

個人認為該書的精髓在於中篇——羣體的觀點與信仰,勒龐對於羣體在觀點與信仰這兩個方面的解讀非常到位與精準,有些觀點在現今社會依舊適用,提供了看待某些問題的獨到角度和成因解讀;其中使我印象深刻的是對教育的分析和批判,否定教育就是背書和服從,絲毫不訓練自己的判斷力和主動性,這種教育引發更為嚴重的'危險,它讓接受教育的人強烈厭惡自己的生活狀態,並極力想從中逃離。所以我們不應該成為知識的活體容器,這不會提高智力水平,人生成功的條件是判斷、經驗、幹勁和性格,書本當中是絕對無法提供的。

然而書中還有一些觀點使我不敢苟同,作者列舉的事實依據過於偶然,得出的結論又過於絕對,可能是作者所處的時代背景緻使一些觀點趨向偏激和片面。總體來説,該書在心理學領域的影響還是毋庸置疑的,雖然作者有些觀念具有時代的侷限性,但是瑕不掩瑜,該書值得反覆閲讀,需慢慢地把它讀透,拒絕成為烏合之眾的一員。

《烏合之眾》讀後感 篇6

讀勒龐在一個世紀前寫的這本《烏合之眾》,就像是在讀一本二十世紀的人類史。他以先知一般的洞見,察覺了羣體——人類社會最基本的單元——的各種特點及影響,並預見到,羣體在一個愈加明主的社會中必將扮演愈加重要的角色,但也因此必將造成更大的危害。

勒龐該是個種族主義者。恕我可能對西方大眾文化批判無知,但縱覽全本書,“種族”這個詞出現得最多次。勒龐認為:種族是決定人類行為最深層的因素。正是種族保留下來的“生理解剖學的”因素,決定了人類的無意識動機,而無意識動機又是羣體行為的動因。所以,即使羣體一律的無知、多變、衝動……但表現出來的方式又因種族而有所不同。

勒龐應該也是個精英主義者。在書中,他毫不掩飾對安德魯撒克遜民族的崇拜,深為認同後者個人主義的民族特性。而他卻多次地將法國大革命歸結於本民族羣體意識的主導,失望之情可見一斑。

看書時不時被他武斷、不加推導的結論所煩,認為其要是放在當代,可能連出版的機會都沒有,或是很快就銷聲匿跡。然而,這本書之所以面世百年之後,還能被人所關注,被許多社會學家尊為“研究社會心理影響力最大的一本書”,必然有其獨到之處。依本人拙見,還應歸功其對於未來強大的預見能力。二十世紀世界的兩次大戰,不都是羣體行為被誘導出、傳染、放大後的結果嗎?在看我們中國解放後的那場浩劫,不也是一場羣體的狂歡嗎?儘管勒龐的`論證缺乏依據,但他仍能不無預見力地指出:“那些領袖們,杜撰一個模稜兩可的詞彙,描述一個偉大的圖景,鼓動羣體……而這些新東西不過是過去的專制換了張面孔……”正是羣體最深層的無意識動機的穩定,人類一切看似美好的革命都像反覆過去——看看半個世紀前的中國,和封建社會有什麼區別?

就寫這些吧,大多數感想還是要邊看書邊才能蹦出來的。最後勉勵自己一句:保持自己的批判精神、懷疑精神,永遠不要隨波逐流。

《烏合之眾》讀後感 篇7

學完國學再讀西方一百年前的名著,對於我這種書蟲有點燒腦。讀這種純理論書,過程艱辛苦澀,極容易走神,需逐字逐句揪着讀,否則一不留神就要重讀。好在篇幅不長,初讀下來,作者很多觀念刷新了我的認知。

儘管書中的一些理論前後有些矛盾,有些觀點過於極端和消極,但這本書問世一百多年了,有些觀點放在當下仍然適用,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能為己所用吧。

書中講到“教育既不能讓人變得有道德,也不能讓人變得幸福,它無法改變人的本性和天生的激情”、“就知識而言,在大數學家和一個鞋匠之間可能存在着天壤之別,但就性格而言,他們的區別微乎其微,甚至往往可以忽略不計”,這或許就是智商與情商的區別吧,智商高不代表情商高。本來還指着多讀幾本書,提高一點情商,然後變得幸福一點點,看來沒戲了,扎心。或許真的是懂得越多越難幸福吧。

本書還有很多一針見血式的觀點,例如羣體不會思考,羣體沒有理智,羣體的善變、極端、殘忍、奴性,填鴨式教育的不足等等。

最重要的一點,本書的寫作風格正是一直採用羣體的特徵和手段,向我們這個讀者羣體進行“斷言”、“重複”和“暗示”,細思極恐。

“雪崩時,沒有一片雪花覺得自己有責任。”

我們必須承認,作為社會羣體中的一員,我們是無法擺脱羣體心理的.影響的。所以,不管我們如何特立獨行,當所有人都渾渾噩噩的時候,也難免不隨波逐流,成為烏合之眾。

那麼,我們是否還能在隨波的羣體之中堅持自我,發出屬於我們自己不一樣的聲音呢?

集體無意識,願我們撥雲見日,凡事主觀,謹慎,冷靜,深思做不一樣的自我!

《烏合之眾》讀後感 篇8

《烏合之眾》是法國著名社會心理學家古斯塔夫.勒龐的重要著作。該書深入淺出地剖析了羣體的種種特點及其成因,精緻地描述了集體心態,對人們理解集體行為的作用以及對社會心理學的思考發揮了巨大影響。本書深刻影響了弗洛伊德、榮格等學者以及羅斯福、丘吉爾、戴高樂等政治人物,至今仍在國際學術界有廣泛影響,是羣體行為研究者的經典。

沒有任何人是單獨存在於這個世界的,或者可以説,人無法脱離其他的事物而存在,每一個個體之間,彼此相互奉連,無外乎時間空間,貧窮富有,身份高低,每一個個體都是構成羣體的一部分。或許這也是個體無法擺脱羣體帶來的.消極影響的本質原因。書中從羣體的特徵、觀念等來説明人們由單獨的個體成為羣體的一員後是如何模糊了自我意識,喪失了主觀思考,邏輯與判斷能力,漸漸同化幹羣體智慧,進而做出無法想象,駭人聽聞的舉動。羣體可以奮起推翻專制的統治階級,呼喚自由與平等,卻也同樣可以彙集成烏合之眾,失去自我,失去基本的道德判斷能力,進行屠殺與清洗。

真相永遠都是冷酷又讓人感覺無力,所以那些有温度的控制儘管讓人喪失理性甚至自由,仍然很多人趨之若鶩,比如針對老年人的保健品騙局,比如針對慢性病患者的痊癒神藥……而對於我來説,那些枯燥的讀書時光正是為了讓自己對世界保持清醒頭腦的選擇,所以那些時光儘管枯燥,但卻讓我和現有環境保持一定距離。那些我們小心翼翼隱藏起來的醜惡,被作者冷酷的掀開,那些我們自認為的真實,也不過是統治者想讓你認為真實的真實。儘管認識真實讓人難過又絕望,但我還是想用無數的孤獨時光去了解,正如小波叔説的:人活在世上,快樂和痛苦本就分不清楚,所以我只求它貨真價實。

《烏合之眾》讀後感 篇9

很久以前,勒龐就預言了今日羣體中的大部分特徵:智商低於羣體中的任意個體,換句話説就是智商無下限。“羣體總是受着無意識因素的支配”,“大腦活動的消失和脊髓户外的得勢”……最後“羣體既易於英勇無畏也易於犯罪“這一切描述是不是很眼熟?

事實就是這是一個羣體的時代,要取得別人的認同那麼務必先認同一個羣體,無論你是否知道人格和智慧都將被磨滅。無論這個羣體對某事是認同還是反對,這都是一個個的羣體和陣營。對某一羣體的認同取決於羣體的'言論和發佈的消息——至少我認為此刻是這樣的——諸如微博等等,而事實告訴我們羣體的觀察往往是失真的。正像書中所講,羣體的情緒是單純的,誇張的。而羣體又是易受暗示的,於是這就催生了種種陰謀論,正因你不知道他們到底是不是被煽動了,是不是被暗示了。正因前面説到真實已經被羣體糟糕的觀察和分析潛質磨滅掉了……如果你不進入某個羣體,你又很難知道他們的運作過程,而你一旦進入那麼就不能保證你自己還有智商這個東西的存在……

而我們總會在一個羣體中,不是嗎?正因我們都有一個陣營,無論你是贊同還是反對,除非你對此事不聞不問不去選陣營。那麼好吧,又一個陣營出現了,人總是要有一個立足點來生存。羣體能夠成就,也能夠毀滅。

好吧,這只是一個開頭,不想再繼續複述,因此我不愛寫……鑑於越來越感覺周圍的人們普遍都不淡定了,都看看《烏合之眾》吧,就應看看這本書,至少此刻都就應看看,羣體到底是一個什麼狀況。

《烏合之眾》讀後感 篇10

《烏合之眾》是在北疆之行返程的火車上讀完的。當時處於那樣一個嘈雜的羣體的環境中讀這本書感觸多少有一點,總是會自覺會不自覺地將書中的內容與當時身邊的羣體進行一一比照,發現真正做研究的人,真正在寫書的人不會譁眾取寵地,矯揉造作地出版一本又一本的書博人眼球,而是會將自己的思考,自己的所得娓娓道來,讓讀書的'人在閲讀的過程中獲得成長。

其實讀書並不是説你一定要認可該書作者的觀點,而是通過閲讀,你能在書中瞭解到這個世界上有人的想法是和你一樣,但也有人的想法跟你是截然相反,甚至會讓你覺得匪夷所思。《烏合之眾》恰恰就是這樣一本書。在我們所受的教育中,我們已經認識到人類其實是渺小的,但又是強大的,尤其是成為一個集體之時。很多人是關注到了人類的強大,因為科技的進步,確實讓人類創造了不少奇蹟,所以在為數不少的人眼中,人在整個系統中其實是佔據了主導的地位,認為人類是精英。《烏合之眾》卻並不這麼認為,其實從作品的題目中也能見端倪,在古斯塔夫·勒龐的筆下,所謂的羣體即使是天才們組合而成的羣體,也是烏合之眾。這樣的一個觀點在當時是頗為震撼我的,在閲讀之時一個勁地去尋找勒龐的依據。勒龐比較多地運用了法國大革命中所發生的事件來做佐證,當然也適當借鑑了其他大家的觀點與論據,環環相扣説服了我。

確實,羣體並不是説部分與部分整合,力量大於每個部分,有的時候羣體是英雄的,中國人民團結一致創建一個新中國就是很好的説明,但羣體有的時候也是兇手,正如《安妮日記》所言——世界二戰的爆發難道當時的德國民眾就沒有責任了嗎?雖然他們有被蠱惑。其實不管是英雄還是兇手,羣體的特點決定了它行事的方式,所謂的理智在那個時候是不存在的。

倉促讀完了《烏合之眾》,受到了比較大的震撼。腦海中存在的所謂感想其實也是碎片化的,所謂的讀後感也是隨手而就,找機會再讀《烏合之眾》,畢竟我也是羣體的一員,需要更多地瞭解到自身的特點。

《烏合之眾》讀後感 篇11

讀勒龐在一個世紀前寫的這本《烏合之眾》,就像是在讀一本二十世紀的人類史。他以先知一般的洞見,察覺了羣體——人類社會最基本的單元——的各種特點及影響,並預見到,羣體在一個愈加明主的社會中必將扮演愈加重要的角色,但也因此必將造成更大的危害。

勒龐該是個種族主義者。恕我可能對西方大眾文化批判無知,但縱覽全本書,“種族”這個詞出現得最多次。勒龐認為:種族是決定人類行為最深層的因素。正是種族保留下來的“生理解剖學的”因素,決定了人類的.無意識動機,而無意識動機又是羣體行為的動因。所以,即使羣體一律的無知、多變、衝動……但表現出來的方式又因種族而有所不同。

勒龐應該也是個精英主義者。在書中,他毫不掩飾對安德魯撒克遜民族的崇拜,深為認同後者個人主義的民族特性。而他卻多次地將法國大革命歸結於本民族羣體意識的主導,失望之情可見一斑。

看書時不時被他武斷、不加推導的結論所煩,認為其要是放在當代,可能連出版的機會都沒有,或是很快就銷聲匿跡。然而,這本書之所以面世百年之後,還能被人所關注,被許多社會學家尊為“研究社會心理影響力最大的一本書”,必然有其獨到之處。依本人拙見,還應歸功其對於未來強大的預見能力。二十世紀世界的兩次大戰,不都是羣體行為被誘導出、傳染、放大後的結果嗎?在看我們中國解放後的那場浩劫,不也是一場羣體的狂歡嗎?儘管勒龐的論證缺乏依據,但他仍能不無預見力地指出:“那些領袖們,杜撰一個模稜兩可的詞彙,描述一個偉大的圖景,鼓動羣體……而這些新東西不過是過去的專制換了張面孔……”正是羣體最深層的無意識動機的穩定,人類一切看似美好的革命都像反覆過去——看看半個世紀前的中國,和封建社會有什麼區別?

就寫這些吧,大多數感想還是要邊看書邊才能蹦出來的。最後勉勵自己一句:保持自己的批判精神、懷疑精神,永遠不要隨波逐流。

《烏合之眾》讀後感 篇12

實話實説看完之後不得不讓我把我們的國家和這本書連接起來,我覺得這與中國近代的歷史十分相似。五四運動後,工人階級正式登上歷史舞台,羣眾力量開始活躍。就像作者説的,羣眾是沒有意識的,但也正是在這種無意識之中,隱含着力量強大的祕訣。當壓迫一旦發生,羣眾就會在未來的某一天因為不堪其壓迫而做出反抗。

世界上的某一個國家的成功與滅亡都不只是因為政治環境的`改變,外敵的入侵等的原因。其內部的腐敗,人們思想的改變都是其中的原因。新的觀念雖然處於形成的過程之中,而且表現為羣龍無首的過渡狀態,但是也正是因為這種狀態,讓羣眾們獨自摸索,反而使其找到了讓他們更舒服的生活狀態。

還有對於作者在描寫中呈現出來的當時西方社會的種族歧視和性別歧視,可以説這與中國古代也是有些不謀而合的。就像中國古代,人們總是把帝王的失敗歸結到‘紅顏’之上,女人的貌美成了原罪,且不説古代社會,我認為在現代社會也有此類事件,就比如女生被侵犯,可是有一些人會説是因為女生穿的少,不自愛的原因。但是愛美之心人人有之,為什麼要把錯誤歸結到受害人的身上。這不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性別歧視還沒有消失,説什麼女生就不應該做什麼女強人,不過是他們的大男子主義作祟和其思想的封閉。至於種族歧視,我認為當今的中國是不存在的,我就是很好,不想美國種族歧視太嚴重。

我認為這本書是及其反映了當時社會,人們的思想的。還有對於作者的思想和武斷,我覺得作者作為當時那個社會的人還是受到了影響了。感覺他覺得的羣體與我覺得的羣體是不一樣的,我覺得羣體並不頭腦簡單,俗話説三個臭皮匠頂一個諸葛亮,那麼一羣人的智慧就會是無限的,羣眾雖然大眾化,但是羣眾中又有這其個人的思想。

《烏合之眾》讀後感 篇13

古斯塔夫勒龐,法國著名社會心理學家。古斯塔夫寫下一系列社會心理學著作,最有影響的就是《烏合之眾》。該書精緻地描述了集體心態,此書對人們理解集體行為的作用以及對社會心理學的思考發揮了巨大影響,是羣體行為的研究者不可不讀的佳作。作者對羣體進行了剖析和研究。作者指出個人一旦融入羣體,他的個性便會被湮沒,羣體的思想便會佔據絕對的統治地位,而與此同時,羣體的行為也會表現出排斥異議,極端化、情緒化及低智商化等特點。進而對社會產生破壞性的影響。

作者通過敍述的方式,就像平時與人講話一般的方式將自己的觀點娓娓道來,運用生活中簡單且容易理解的例子作為論據,簡單卻鞭辟入裏。

古斯塔夫在書中説到:羣體在智力上總是低於孤立的個人,但是從感情及其激發的行動這個角度看,羣體可以比個人表現得更好或更差,這全看環境如何。一切取決於羣體所接受的暗示具有什麼性質。羣體固然經常是犯罪羣體,然而它也常常是英雄主義的羣體。正是羣體,而不是孤立的個人,會不顧一切地慷慨赴難,為一種教義或觀念的凱旋提供了保證;會懷着贏得榮譽的熱情赴湯蹈火……這種英雄主義毫無疑問有着無意識的成分,然而正是這種英雄主義創造了歷史。如果人民只會以冷酷無情的方式幹大事,世界史上便不會留下他們多少記錄了。

通過這本書,我認為羣體不只是簡單的一個名詞。它涵蓋了社會的方方面面和人的`心理活動。同一種心理活動做得人多了就形成了羣體。羣體在不同歷史條件下,會有不同的表現。

古斯塔夫説個人一旦融入羣體,他的個性便會被湮沒,羣體的思想便會佔據絕對的統治地位,而與此同時,羣體的行為也會表現出排斥異議,極端化、情緒化及低智商化等特點。進而對社會產生破壞性的影響。

因為此書對人們理解羣體行為發揮了巨大作用,推薦大家閲讀。

《烏合之眾》讀後感 篇14

本書所謂的烏合之眾,是指羣體在聚集狀態下的選擇不存在理性。

不符合邏輯。其所做出的選擇基本只依賴情緒、感情。這種情緒、感情主要來源於民族的歷史習慣、維護團體利益的必要等。從這個層明而言,宗族、村莊之間的爭鬥和民族、國家之間的戰爭並無區別。

在做出選擇的過程中,羣體中的個體沒有主見,他們會盲目相信具有強權、威望、人格魅力的領導者。這些領導者的意見亦不必理性,空洞的、畫餅的、概括的意見遠比具體的、詳細的意見更容易被羣體接受。這種意見應該在具備確定性的基礎上留有被羣體自行想象的`空間,從而讓羣體達到自我認可的效果。這種意見必須不斷被反覆強調,且具有情緒上的感染性(所以民族主義是最有效的工具)。

作者在書中把這羣烏合之眾看成無用的羣體,然而現實似乎並非如此。特別是在民族主義、國家意識的影響下,這個羣體更容易通過自我犧牲去換取目標的實現。

關於烏合之眾在民主中的破壞力,因為羣體更容易被情緒而非邏輯打動,很多政策的出台只是為了迎合羣體而非惠於羣體,因而更注重於短期的出彩忽視了長期的利益。所謂的民主也在此過程中退化成了採取一切手段博取選票的街頭政治。

需要特別注意的是,語言的力量在其中具有最為重要的作用,用怎樣的詞語煽動情緒、批評對手的同時又不表露自己的主張、如何誇誇其談但又不明確許諾。

努力時刻保持警醒,避免落入情緒的陷阱。當然在一些無關大局的場合適當加入其中也無傷大雅,畢竟羣體間的社交人與人之間紐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