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讀後感

孤獨是生命的禮物讀後感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8.63K

孤獨是生命的禮物讀後感1

生活在這個花花世界中,人們與生俱來地喜歡熱鬧,嚮往繁華,但是,每個人最終有不可避免要和孤獨相伴。

孤獨是生命的禮物讀後感

我們的人生里程,不管是年少輕狂還是人到中年又或者是耄耋之身,都和孤獨脱離不開,每個人對孤獨的看法也不一樣,有些人面對孤獨,嚎啕大哭,自暴自棄,迷失自己;有些人把孤獨視為險山峻嶺,發誓用盡一切方法要翻越;有些人和孤獨為伴,看書,品茶悠然自得。

《孤獨是生命的禮物》一書由周國平、餘秋雨、陳忠實等人近期創作的散文作品。他們在書裏談論親情、談論友誼、談論失去的青春、久別的故鄉,還有珍貴的愛情。整個作品在平淡中講述了人生故事,我們可以隱隱的看到書中所都流露出或深或淺的孤獨感。本書一共五章(感謝那個愛上孤獨的自己,你是自己的陌生人,成長但永不變老,愛是讓你更好的理由,遠處的是風景,近處的才是人生),書中沒有心靈雞湯式的説服教育,只有在一個個故事中飄出的淡淡的香氣,讓人在不知不覺中陶醉。也許是開篇的緣故,在讀完整冊後,我對第一篇感悟特深。《租客》主人公自嘲是個租二代,講述了自己一次次租房經歷,在詼諧中房客和房客,房客和房東由於不同的原因而聯繫在一起,其中的奇葩故事更是讓人忍俊不已。沒有安定的住所,不停的遊蕩,透漏出主人公的孤獨,最後主任公終於在男友和雙方家長的傾囊相贈下,終於買房了,在寫誰的名字上,主人公似乎已經習慣並喜歡上了孤獨,放棄在房產證上寫上自己的名字。到此我看到了主人公外在的孤獨和內心的充實,同時也看到了有些錦衣玉食房叔房姐們的內心寂寞,也許我們還要不停的在為現實的物質需求不停的奔波和勞作,也許我們終生不能擁有一處寬大敞亮的房子,但是請在我們心中保持一份充實

如果我們能夠直面孤獨,它其實並不可怕,它能讓人頑強,努力,進取,讓我們不被現實所打到。我相信就像霍金所説的多層空間共存而構成了完美的宇宙那樣,獨立的精神世界,和現實的世界共同組成了人類世界。最後引用一句話,對美好事物的喜歡和執着,讓很多人嚐盡了孤獨,也包括寫下這些文字的作家們。然而這些生命底下的孤獨,卻終將會還給每個人更純粹的美好與真實。

孤獨是生命的禮物讀後感2

我今天大概花了兩個多小時,就看完了《孤獨是生命的禮物》這本書。之所以花的時間這麼少,是因為我是有選擇地進行閲讀。有些篇目看得一字不落,甚至重複閲讀,細細品味。也有些篇目一目十行,掃讀一下就過去了。

最讓我有啟發和思考的是這本書的序言——周國平寫的《閲讀與人生》。這篇文章中有許多觀點為我認同,引起共鳴。多讀一些書,我就發現最上等的書是那些值得一讀再讀的書,每次讀來可能都有不同的感悟和發現,書中的語言也很精練流暢,邏輯清晰。次一等的書是語言優美,有理有據,讀來受益不少,但是讀過之後就感覺好是好,不過沒有必要再讀,明白其中義理便可。再次一級的書是那些可有可無,純粹用來打發時間的書,或者是在碎片化的時間裏恰逢手邊無書,看看這些書便是,有意或無意間,也許有些觀點尚有興味,有些卻觸碰不到心頭。最次一級的書是不值得花時間閲讀的書,讀了反倒是浪費了寶貴的時間,這類書我是堅決不讀的。人的時間有限,總得有所不為。這就涉及到“讀好書”的問題了,周國平也説“讀書一定要有選擇,要去讀那些好書。我説的好書主要是指那些經典著作,或者説它們起碼是有定評的好書。如果你養成了讀好書的習慣,經常讀那些大師的書,你就會知道,它們和平庸的書的差別真是一條鴻溝,完全不一樣,你回過頭再去讀那些平庸的書就讀不進去了,一點味道都沒有了。”

接下來文章中就談及什麼才是經典的著作呢?“美國作家馬克·吐温説,所謂經典著作就是哪類誰都希望自己已經讀過、但是誰也不願花力氣去讀的書。”記得列寧曾經説過一句類似的話,他説要讀一些能引起頭疼的書,而不要光是讀吸引眼球的書。顯然,能“引起頭疼的書”才是真正經過你思考,觸及你的心靈的書,多讀讀它們才是有價值的。而吸引眼球的書,現在市場上太多了,數不勝數,這是書籍行業的競爭,也不奇怪,許多書籍急於出版,不免影響其質量,“十年磨一劍”的大家現在不多了,為了生存和名利的作家遍地都是。現在網絡發達了,我們處在自媒體時代,人人都可以為自己代言,誰都可以寫文章,肯花錢不愁找不到出書的途徑,再掏腰包請媒體曝光宣傳,噱頭喊得言過其實。於是,暢銷書琳琅滿目,魚目混珠,受害的其實還是大眾讀者們,我們面對市場上茫茫書籍,不知從何處讀起。聶震寧在他的《捨不得讀完的書》一書中也講到現在的這一混亂的書籍出版社會現象,他是出版社編輯出生,也不由發出“每年出書十萬種,多如過江之鯽,可讀之書何從找尋”(聶震寧:《捨不得讀完的書》,商務印書館,第5頁)這樣的感慨。無獨有偶,周昌樂老師在他的《我的讀書生涯》一文中也提到:“可能是當時思想已經比較成熟的緣故,經常出現的現象是書讀不到一半就棄之不顧了。總會有一種書越來越不耐看的感覺,可能是學風日下,市面上銷售的圖書都比較急功近利的緣故吧!”(周昌樂:《博學切問》,廈門大學出版社,第5頁)

再回到起先談及的“何為經典著作”的問題,周國平説:“我比較欣賞意大利作家卡爾維諾下的定義,他説經典著作有兩個特點:第一個特點是你初讀的時候感覺好像是在重温,似曾相識。因為什麼?因為它們談的是呵每個人都有關的問題,是人性和人生的問題,你多少也想過,所以會趕到熟悉。第二個特點是你重讀的時候感覺好像是初次讀到,仍然有新鮮感,忍讓有新的發現,它們是一個寶藏,可以讓你不斷地挖掘,它們和你之間會不斷地發生作用。”

現在,用微信的人越來越多,不過微信微信,確實只能是“微微一信”。微博也好,微信也好,上面的文章大多數,雖然不能説得太絕對,大多數文章都是過於碎片化的,並不能算作真正的閲讀。而近期也很流行諸如“某某教授推薦書單”、“人生不可不讀的五十本經典書籍”、“十二月最佳閲讀書目”等等的各類書籍推薦的文章,其實稍微看看就好了,它們只不過是特定的個人在特定的時期對特定的那幾本書有好感,於是推薦給大家,這個過程是非常偶然的和充滿隨機性的。推薦的人尚不確定是否在今後回頭看來這些書仍能為他們所推崇,而大家的興趣是因人而異的,你喜歡的我可能不一定喜歡,反之亦然,所以看這類文章更是沒什麼意義。周國平總結得好——“一個真正愛讀書的人,最後一定會有自己所鍾愛的作家,一定會有自己的書單。”記得林語堂先生曾經也説,我們每個人在閲讀的過程中,會慢慢找到和自己的心靈合拍的作家,於是便可以多讀讀它們的書。

“‘薰陶’這個詞很準確,受好書影響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這個過程是不知不覺的,一定要弄清是哪本書哪句話影響了你,不可能,也沒這個必要。”的確,讀書是個薰陶的過程,只有感到安靜和休閒的時候才有可能沉浸在自己內心的精神世界裏,慢慢發現自我,提升自我意識和修養。馬惠娣研究員出版過一本名為《休閒:人類美麗的精神家園》的專著,這本專著的名稱就很有意趣,也指出了我們只有處在休閒愜意的時候,才能徜徉在精神世界中。

休閒愜意的時候,也通常是獨處的時候。古往今來,許許多多的藝術成就大抵都出自獨處的藝術家自由的心靈。為了與這本書的書名“孤獨是生命的禮物”相配,就用書中餘秋雨的文章《從一幀照片想起》中他對自己的評價作為本篇讀後感的結尾吧——“我是一個嚴格拒絕傳媒、拒絕集會、拒絕熱鬧、拒絕廣泛交往的人。”

我今天大概花了兩個多小時,就看完了《孤獨是生命的禮物》這本書。之所以花的時間這麼少,是因為我是有選擇地進行閲讀。有些篇目看得一字不落,甚至重複閲讀,細細品味。也有些篇目一目十行,掃讀一下就過去了。

最讓我有啟發和思考的是這本書的序言——周國平寫的《閲讀與人生》。這篇文章中有許多觀點為我認同,引起共鳴。多讀一些書,我就發現最上等的書是那些值得一讀再讀的書,每次讀來可能都有不同的感悟和發現,書中的語言也很精練流暢,邏輯清晰。次一等的書是語言優美,有理有據,讀來受益不少,但是讀過之後就感覺好是好,不過沒有必要再讀,明白其中義理便可。再次一級的書是那些可有可無,純粹用來打發時間的書,或者是在碎片化的時間裏恰逢手邊無書,看看這些書便是,有意或無意間,也許有些觀點尚有興味,有些卻觸碰不到心頭。最次一級的書是不值得花時間閲讀的書,讀了反倒是浪費了寶貴的時間,這類書我是堅決不讀的。人的時間有限,總得有所不為。這就涉及到“讀好書”的問題了,周國平也説“讀書一定要有選擇,要去讀那些好書。我説的好書主要是指那些經典著作,或者説它們起碼是有定評的好書。如果你養成了讀好書的習慣,經常讀那些大師的書,你就會知道,它們和平庸的書的'差別真是一條鴻溝,完全不一樣,你回過頭再去讀那些平庸的書就讀不進去了,一點味道都沒有了。”

孤獨是生命的禮物讀後感3

在現代社會,代表孤單、孤寂、單一等意思的“孤獨”卻意外地成為了一個熱詞。這本身就是一個有意思的現象。“孤獨”現代漢語詞典的解釋為:“獨自一個人;孤單;孤立無所依附;不合羣;不喜歡跟人來往”。但是漢語也是一門與時俱進的學問,對“孤獨”這樣的解釋已經是遠遠不夠的。孤獨,其實是一種狀態,孤獨者都是思想者,當一個人孤獨的時候,他的思想是自由的。孤獨者,代表安靜、代表思考、代表自得其樂,代表了一種哲學的存在。

另外,通過對孤獨與寂寞進行對比來理解“孤獨”也是一種很好的視角。寂寞是一種迫於無奈的虛無,百無聊賴像困獸一樣踱來踱去,是一種焦灼的狀況,甚至是一種無所適從的可憐,這樣的狀況稱為寂寞,它跟孤獨不是一碼事。而孤獨是自成世界的一種獨處,孤獨是一種完整的狀態,所以,孤獨者是自成世界、自成體系,表現出一種“思考人生”的高貴,或者説,孤獨是一種境界。

上述這些想法,其實都得益於《孤獨是生命的禮物》這本書,這是一本以“孤獨”為主旨的散文集,收錄了周國平、餘秋雨、陳忠實、麥家、閻連科、王安憶以及楊瀾、周大新等人的作品,這其中,有直接寫“孤獨”的,如納蘭妙殊的《租客》一文,雖然寫了很多人,很多事,經歷了很多的搬遷與變動,但是骨子裏對於生活的一種“孤獨感”,甚至,作者買房的時候,作者都寧願只寫先生一個人的名字,她的“孤獨”代表了她的“存在”;有寫歷史的變遷所帶來的文化的“孤寂感”的,如塞壬的《悲迓》,寫楚劇與人生的悲歡離合,充滿了歷史的縱深感和命運的無力感;也有間接寫“孤獨”的,如阿來的《達古的春天》,純碎是對大自然的一種“獨有的享受”,字裏行間透露出來的是對自己獨享春色的一種得意。還有周國平先生在序言裏對“閲讀與人生”命題的深入解讀,讀書,遠遠不是當前全民陷入的一種“全民狂歡”,不是“讀書節”,不是各種“讀後感”,更不是“報告會”,讀書同樣需要讀出“孤獨感”。

在我們有限的生命裏,如果我們遇到了“孤獨”,千萬不好緊張,更不要無助、害怕,也許,我們離理解人生的真諦更近了一步。孤獨,是生命送給我們的禮物,不懂得孤獨不足以談人生,它是人生的催化劑。

孤獨是生命的禮物讀後感4

《孤獨是生命的禮物》這本書收錄了周國平、餘秋雨、陳忠實等人近期創作的散文作品。他們在書裏談論親情、談論友誼、談論失去的青春、久別的故鄉,還有珍貴的愛情。

這些作家裏有的還年輕、有的已是年過花甲。然而在他們娓娓道來的文字裏,無一例外地都流露出或深或淺的孤獨感。

不論愛情如何美妙、世界如何精彩,孤獨都是人類必須去面對和承擔的永恆宿命,沒有任何人任何事能夠將它改變。

其實孤獨並不可怕,它能讓人堅強,讓人自立,讓人構建起自己的精神世界。而這些真正獨立的精神世界,正是現實世界如此多元而豐富的原因。

人民常説,書籍是人類的朋友,有朋友的人,當然不會孤獨。

而當我看完《孤獨是生命的禮物》這本書時,才深深的體會到,孤獨不是寂寞,而是一生相伴的夥伴。只有學會與孤獨相伴,才能不妥協、有勇氣,有尊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