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讀後感

《日本的餐桌》讀後感範文(通用3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2.07W

當閲讀了一本名著後,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穫,寫一份讀後感,記錄收穫與付出吧。那麼你真的會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日本的餐桌》讀後感範文(通用3篇),歡迎閲讀與收藏。

《日本的餐桌》讀後感範文(通用3篇)

《日本的餐桌》讀後感1

和食,起源於日本列島,並逐漸發展成為獨具日本特色的菜餚。主食以米飯、麪條為主,副食多為新鮮魚蝦等海產,常配以日本酒。和食以清淡著稱,烹調時儘量保持材料本身的原味。與食物的生產關係最深的就是風土,風土決定了當地人們的生產形式是畜牧還是漁業,決定了人們是選擇獸肉還是魚肉,這種料理的樣式表現了一個民族在漫長的時期內所形成的風土性的自我理解。

所謂文化,就是一個社會羣體共有的具有獨特性的行為方式。中國人喜歡聚餐,西方人喜歡分餐,中國人在餐飲的同時還注重食品色香味的審關效果,西方人則更看重食品本身的自然營養價值等,這就是在餐飲行為中表現出的集體差別性行為方式,這些具有集體傾向的行為差別屬於文化範疇。

當我們逐漸把飲食商業化、功利化時,根本沒有時間,更沒有精力去追究食物背後,這些食物由自然界的一種存在變成帶給我們存活下去能量的吃食的緣由。如果你在這麼忙碌的日常中還對食物抱有一點點好奇,石毛直道的這本《日本的餐桌》能夠解答許多我們關於一蔬一菜的疑問。

很多日本學者認為日本式的食物結構是“稻米加魚類’,石毛直道將稻米擴大理解為以稻米為主體的穀物和各類蔬果、魚類,當然也包括了海水和淡水中的各類水產品。與肉類食物的禽獸相比,穀物、蔬果甚至水產品的.生長期和品質受季節變化的影響要大得多。自古以來,長期處於濕潤温和、植被豐富、四季分明的自然環境中的日本人,對日月星斗、春風秋露的細微變化養成了非常纖細的感受力,對周圍植物的興衰枯榮傾注了非同尋常的關切,這使得他們對於食物原料的所謂“食材”有着十分細膩的分辨力。

就像有人議論的那樣,日本料理是一種用眼睛品嚐的食品,由於其造型極其精;是一種做減法的關食料理田地,由於其看待食品原本滋味的無比尊敬;是一種適合人體健康需求的食品,由於其更多考究的是食品相互均衡的準則;是一種通報文化信息的食品,由於其展示了日本孤佔的風氣和習氣。在得到健康的同時,感觸日本人對天然的尊敬,對美的尋找。

《日本的餐桌》讀後感2

説起“吃”,任何一個吃貨都可以滔滔不絕,説不定還能將美食説個遍,可對於食物身上的故事,有幾人知曉?其實,任何一種食物身上都有故事,它們或許來自世界不同的地方,千里迢迢越了國界,或是曾經被人誤解,認為吃了就會生病。想起來,也是頗為有趣,瞭解食物身上發生的故事,對於“吃”來説還真至關重要。

閲讀日本飲食文化權威學者石毛直道所著《日本的餐桌》,瞭解食物身上發生的故事,不僅能夠滿足人類的好奇心,還能夠暢遊餐桌上的風景,實在是一件妙事。《日本的餐桌》一書中提及了餐桌上的配菜、餐桌上食物的世界之旅,以及一些飲食中存在的偏見,除此之外,還講述了一些閒暇時光中的吃食和飲品,內容十分豐富,故事也頗為有趣。在書中,石毛直道對每一種食物都做了介紹,每一篇雖短,但每一篇都寫進了人心,讓人讀之甚為喜歡。

説起菊花,大多數人想到的是欣賞,但其實菊花也是餐桌上的一道配菜。它還不是簡單的一道配菜,它是一種具有長壽藥效的植物,被稱為“神仙之食”。在中國古老的醫書中就成提及用菊花為原料,經特殊處方製成藥丸,用酒服用,可強身健體。甚至,中國每年農曆九月初九飲菊花酒的風俗,也傳到了朝鮮半島和日本。時至今日,中國很少直接食用菊花了,但在日本,作為配菜出現,還是較為常見的。

饅頭在中國很常見,它也不遠萬里從中國行走到了日本。究竟是怎麼去的?這就要提到從中國移居到日本的林淨因,1934年,林淨因到日本開了家饅頭店,從此饅頭在日本流傳開來。粽子也是中國人的發明,農曆五月初五吃粽子,這個習俗也傳到了日本。

食物的世界之旅,若是細細思考,也是正常之事,畢竟從古至今,各國之間是存在交流的,再加之一些人出國,也就促進了文化與飲食的溝通與交流。這樣的好處就是,全世界的美食,能有更多的人品嚐到,對如今的人來説,何嘗不是一件幸事。

《日本的餐桌》一書中除了講述這些,還提及了一些飲食上存在的偏見。蝗蟲聽説過吧?這種昆蟲在日本經常被食用。這一點,其實也跟蝗蟲的危害有關,每年稻穗轉黃時節,蝗蟲的出現,佔據稻田,啃食稻葉,造成稻作損失。人類在無奈之下,只能清除蝗蟲。曾聽老一輩人説,在中國上個世紀,蝗災也十分嚴重,蝗蟲吃了糧食,人類就食用蝗蟲,久而久之,這也成為人類飲食的一部分了。對於青蛙、狗等一類動物,也是餐桌上常見的美味,但對於其中一部分人來説,卻是不能夠接受的,尤其是關於食用狗這種動物,每年在中國都會引起人的廣泛討論。

日本人對生活別有一番情趣,因此在閒暇時光,總會讓生活變得更為愜意,於是午茶時光不可或缺。南蠻點心、櫻花茶、冰淇淋,這種種食物就上了餐桌。關於冰淇淋的傳説,也很有趣,這就要追溯到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當時有人發明出將奶油與牛奶混合做成的雪酪,這種做法後來傳到了法國,成為法國皇室料理中的冰淇淋。由此看來,人類對吃的追求從未停歇過,也因此,許多美味相繼出現。

至今,人類仍然在吃的路上一去不返,不同食材的配合就出現了很多美味。人類在製造吃的歷史,當然曾經關於食物的文化也需要更多的人去了解,《日本的餐桌》就是一本很好了解食物前世今生的書。雖然書名是日本的餐桌,可這書中很多食物還真是從中國傳過去的,因此,這本書適合所有吃貨看。

《日本的餐桌》讀後感3

俗話説“民以食為天”,不分社會階級、不分年代遠近、不分民族地域,作為生命的第一需求,“吃”向來都是頭等大事。尤其是近年來,隨着美食片不斷興起,人們對美食的誘惑更是無力抵抗。不由想到2012年火爆全國的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片中通過對中華美食的多角度描繪,在充分挑動了觀眾味蕾的同時,全方位展現了全國各地的美食生態,以及長期流傳而來的獨特飲食文化。

正是借了影視劇的東風,日韓美食在國內早已頗為流行,每當韓劇裏出現烤肉、炸醬麪、大醬湯等特色美食,往往讓人垂涎欲滴。更別提《孤獨的美食家》、《深夜食堂》這樣的經典美食劇,簡直是把人帶進日料的深淵,無法自拔。要知道“吃”的基礎和前提,純粹是為了滿足“味蕾”的需求,這些也是“食物”所存在的意義,那麼除此以外,食物的背後又有哪些不為人知的祕密呢?

最近在讀的《日本的餐桌》便是一本以食物為主角的故事集,作者石毛直道,人類學家,長期研究各種類型的飲食文化,被譽為“日本飲食文化研究第一人”。儘管書中是從美味的日料出發,卻以獨特的人類學視角為切入點,用清新流暢的語言,帶領讀者踏上充滿驚喜的冒險之旅,由田野來到飯桌,由耕種談到烹飪,探索亞洲各地的文化風貌與飲食淵源,幾乎囊括一切,有關食物的所有好奇,基本都能在書中找到答案。

眾所周知,日本是一個喜歡吸收各國文化,並將其收為己用的國家。自唐朝統一中國後,日本更是多次派遣使者前往學習中華文化,並在之後的長期積累下,將大量的中國食材傳回日本,再結合本土的飲食習慣,逐漸形成別具一格的日系餐點。以我們熟悉的菊花為例,在我國通常視其為吟詩作畫的題材,往往報以欣賞之心,而菊花又有着清熱敗火的功效,是以人們喜歡將其曬乾後泡茶喝。但在日本人眼裏,菊花可是絕佳的配菜,或作擺盤的裝飾,或烹調後食用,或是釀酒飲用。

不過經歷了多方的學習借鑑,日本的飲食文化倒顯得頗為繁雜,對餐桌禮儀的要求也事無鉅細。每次吃飯前都要雙手合十,略微低頭説“我要開動了”,表達對食物和準備食物之人的感謝。正式吃飯時,必須一手拿碗,一手拿筷,並把碗舉到嘴邊吃。因為他們非常享受餐具拿在手裏再到入口時的觸感,於是為了達到恰到好處的程度,他們會一再細化餐具的各項指標,以適應男女的使用差異,進而做出符合人體學的完美餐具,可見日本人的嚴謹專業的態度。

對於精緻的日料,我們大多向往已久,卻不甚瞭解,這本《日本的餐桌》恰好能指點迷津。書裏的文章篇幅不長,內容看似分散凌亂,卻始終圍繞着餐桌展開,於簡單樸素中貼近自然,秉承日系的一貫風格,將有關“吃”的瑣碎信息逐一道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