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讀後感

追蹤小綠人讀後感(精選3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25W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的收穫肯定不少,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後感了。但是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追蹤小綠人讀後感(精選3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追蹤小綠人讀後感(精選3篇)

追蹤小綠人讀後感1

有一本書,圍繞着一篇雜誌上的偶然內容來寫。有一本書,圍繞着一篇似童話的故事來寫。有一本書,圍繞着綠色來寫。這本書,就是《追蹤小綠人》。一本好書,如果你硬要去追問它的前因後果,那就好比一張風乾的葉片,你只看到它的經脈走向,卻無法領略曾經湧動的生命,那種生機勃勃的朝氣。只有你用心讀了,隨着文字一直走,你總會領略到裏面的真諦,主角的感受,只有一路讀,一路走,才有一些大收穫。

書的開始,就是介紹兩個青梅竹馬的孩子,一個是稀奇古怪又機靈的.小丫頭小曉;一個是對着小曉做出的事情發呆疑問的小葉子。還有書題中提到的小綠人喜歡的地方:綠園。小曉是個古靈精怪的小丫頭,捉迷藏總讓人找不到她,生世也特別奇怪。剛被宮爺爺帶回家時身上只裹了一張芭蕉葉,沒凍死,還和小白鼠般大小,但是吃了奶後竟然沒出滿月就和小葉子一樣大了。先把小丫頭的稀奇古怪寫出來,讓我們真是越讀越想讀。

後來,介紹到了從雜誌上看到的小綠人,被小葉子發現了,而且就在綠園裏,接着,就發生了一串串接二連三的事。先是小叔鬧起的,要小綠人去飯店當服務員,大家高高興興地去了,可卻害了小綠人們。之後,小綠人消失了一小段時間。接着,小曉又帶着小葉子走過了七座彩色橋,小綠人就和小曉一起走了。

傾聽花朵、傾聽泉水、傾聽冬雪、傾聽生命的歌唱。世界的美好需要我們自己去發現,去創造、去尊重,其實,這正是在呵護我們自己。愛護地球、保護環境,我合上這本書,心裏湧動着不一樣的歡樂

追蹤小綠人讀後感2

每一本書、一段文字、一句話都有它自己的道理,而我們這些讀的人,是要去發現、挖掘出這些隱藏的大道理,並且要牢牢記在自己的心中,去實現。

我讀了《追蹤小綠人》這本書後,也發現了一個使我一生難以忘懷、受用不盡的道理。它的故事內容是這樣的:一個小男孩的爺爺從外面撿回來一個小女孩,名叫小曉,她也是吃小男孩媽媽的奶長大的,後來,小男孩的爺爺的老友宮爺爺想把這個小曉領回去養,小曉走的時候,小男孩的媽媽非常捨不得,但最後小曉還是走了。

當小曉回來時,和小男孩還有小男孩一家作了一首歌,一天晚上,當他們在歌唱是,小綠人也出現了,用它們清脆悦耳的嗓子唱着,一家人驚呆了,他們找小綠人的夢想實現了,興奮的語無倫次。

小男孩的舅舅剛開了一家飯店,想叫小綠人去幫忙招攬招攬生意,大家都不知道小綠人必須生活在有樹木的環境中,要不然會不適應,雖然小綠人知道自己會不適應,會不舒服,可它們還是很爽快的答應了。

小綠人才剛工作了一會兒,就已經被滿屋子的'煙味嗆得受不了,最後,消失在了煙味中,可小男孩的舅舅,為了穩固好飯店的經濟狀況,卻説他們工作時間已到,已經回家休息了。

我讀了這本書,明白了兩個道理,第一個是:如果我們都把別人的孩子、父母來當自己的親人照顧,世界上就不會有那麼多的老人、孩子,不會有那麼多危機。第二個是:無論哪個人都要懂助人為樂這個道理,文中的小綠人明知道自己不能去做,但為了要幫助別人,也要去試一試,這就是助人為樂的例子。我們要向他們學習!

追蹤小綠人讀後感3

今天我看了一本金波爺爺寫的書——《追蹤小綠人》。

《追蹤小綠人》這本書是長篇童話,它來自出版傳謀媒集團、江蘇少年兒童出版社。翻開封面的第三面就是金波爺爺的一張照片。你看到他是什麼樣子的?你猜測過他會寫出什麼樣的書嗎?在翻開一頁是作者簡介——金波,1935年7月生於北京。首都師範大學音樂系教授,教育部全國語文教材審定委員會委員,中國作家協會兒童文學委員會委員。

著名作家金波2007年傾情奉獻的長篇童話新作。作品圍繞“小綠人”這個可愛的童話現象,展開生動而有懸念的故事。

這本書一共有十九章。這本書的主人公叫小葉子,他家有一個百花盛開、綠樹成蔭的院子——“綠園”。據他爺爺説小葉子出生的時候下着雪,可是綠園裏的樹葉都是碧綠一片,所以給他取名小葉子。小葉子有個自小一起長大的好朋友——小曉,他們在綠園裏快樂的生活着,小葉子總感覺小曉像個可愛的`小精靈。時間漸漸的過去了,轉眼間,小曉和小葉子都已經上三年級了。有一天晚上,小葉子在綠園發現了綠色精靈“小綠人”,並和他們結為了好朋友。後來小葉子的小叔把小綠人帶到他的飯店裏當服務員,可是端上來的菜都是小綠人的朋友,那些人還抽煙,讓小綠人喘不過氣來,看着人類吃着他們的朋友,小綠人們都傷心的發抖。最後還是小曉拿來了一束鮮花,小綠人隱身在鮮花中,保住了性命,後來宮爺爺病了。故事就這樣結束了嗎?

通過這次的閲讀,我彷彿看到了許多的美景,還告訴我們不僅要愛護大自然,還要與大自然接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