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讀後感

《禮物的流動》讀後感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3.42K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後,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後感,把你的收穫和感想記錄下來吧。那麼我們如何去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禮物的流動》讀後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禮物的流動》讀後感

《禮物的流動》讀後感1

在《禮物的流動:一箇中國村莊中的互惠原則與社會網絡》中,作者提到禮物的饋贈對於維護關係網絡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關係網絡在傳統中國社會起到如下幾個作用:

1、經濟功能。農業社會中的彼此互相扶助,某些勞動環節需要提高效率以趕天時,這需要關係網絡來支持。另外私人融資也需要關係網。

2、社會保障。在災荒時期,關係網給生活危機提供了緩衝和社會援助。

3、社會支持。主要是指關係網在紅白喜事時候對主家的精神支持。特別是葬禮上。

4、政治功能。在中國傳統絕對權力的背景下,一個關係網可以緩解上層權力對下層的直接損傷。這是一個很重要的自我保護手段。

從這幾種功能來看,特別是前兩種,是很重要的經濟功能,在農業社會,直接影響到人們的生計。因而它們成為維護關係網的驅動力。而交換禮物則是維護關係網的主要工具。

另外,作者還提到,在中國的人情倫理體系中有三個結構性維度:

理性計算(指經濟上的直接盈虧計算),道德義務,情感聯繫。這幾點構成了人在維護關係網時所考量的三個支點。在我看來,道德義務和情感聯繫可以看作是長效機制。道德義務用來維護羣體利益不受損害,情感聯繫則在於加強彼此認同感和歸屬感。這兩點可以直接保護羣體中的成員一致對待危機和災難。而理性計算,特別是經濟上的計算,可以保證個體在短期內不至於在經濟上出現不平衡導致危機。

在南北文化的區別上,有個突出的羣體性格特點便是:南方人們比北方人們更加善於計算,而北方人則更加憨厚義氣。為什麼會出現這種差異?通過《禮物的流動》這本書,或許可以從另外一個角度求證。

南方相比北方而言,在過去幾千年中,生活更加穩定,富足,較少受到戰亂和災荒的影響。而且發展出了一套精耕細作的勞動技術。在這套技術的指導下,南方人們更加能保障自己的温飽。而且南方的商業比北方更加發達,這一點可以從南宋,明朝的經濟文化交通史中看出。從這個意義上説,南方人們之間,對於關係網的依賴度相對較低,關係網的.第一第二個功能就較少體現。那麼南方人們在禮物交換,人情體系中,對於起長效作用的兩個支點就相對薄弱。而北方則恰恰相反,經常的戰亂和災荒則直接驅動他們去盡力維護道德義務和情感聯繫,以應對危機和保護自己。

這樣就體現出,南方人們對於理性計算比較注重,而北方人們則對於道義和維護感情特別熱衷。江浙一帶,人們的羣體性格就體現出“精明”和善於“算計”。北方人們如中原一帶,人們的羣體性格就體現出講“義氣”重“親情”。羣體性格的異化,隱含的原因就根源於經濟基礎的差別,這就是我讀這本小書的一點點收穫。

《禮物的流動》讀後感2

《禮物的流動》這本書是作者先後在他曾經生活過七年的下岬村進行實地調查後,發現光是禮物之流本身就是十分複雜的社會實踐過程,於是他就農村饋贈文化方面進行研究,主要分析了禮物經濟與關係網絡,鄉村社會中的關係結構,互惠原則與人情倫理,禮物交換關係中的權力與聲望,婚姻交換與社會轉型等方面的問題,最後寫成這本書。

這本書的寫作背景是1949年到1993年之間這個村子裏的禮物內容的變化、儀式的創新以及禮物交換的工具化。可以説是採用了一種以小見大的寫作方式,從禮物的流動這一小小的、微不足道的生活小行為來剖析整個社會,給人以真實感,對我們理解社會也有着深刻的意義。

在書中,作者借用了貝夫關於表達性與工具性的二分法,來區分下岬村各種禮物交換的動機特點,從而來區分禮物的表達性和工具性,在作者看來,表達性的禮物饋贈以交換本身為目的並經常反映了饋贈者和收受者見的長期關係,能反映人們之間長期形成的'一種社會關係,而工具性禮物則像一塊“敲門磚”,是一種以功力為目的的關係,通常都不能維持很久。為了進一步對禮物交換的情境進行分類,作者還介紹了以在“婚禮”、“拜壽”、“蓋房”為代表的儀式性場合所送出的表達性禮物饋贈和以“親戚間的互訪”“探望病人”等非儀式性場合所送出的表達性禮物饋贈。同時,還指出下岬村的工具性送禮,例如,“溜鬚”、“上油”等行為。

作者還通過調查得出下岬村存在這種行為的原因主要有社會和道德的力量以及培養、維持和拓展關係網的需要。雖然,新中國成立後,我國的確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一種舊社會的生活方式,但是由於封建思想根深蒂固,所以鄉土社會中的一些舊道德、舊倫理仍然存在,因此不可避免地仍然存在將禮物工具化的現象。不要説是因為當時思想落後,受到舊思想、舊道德的影響才會有這種禮物工具化的現象,就連教育比較發展的時代,社會仍然存在以禮物為敲門磚而進行的社會關係,將禮物工具化。

我們不可否認禮物有它存在的意義,它確實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但是任何事物都具有兩面性,我們也要正確對待禮物的作用,不要盲目地將禮物工具化,但願禮物更多的是起着表達性作用,而不要使它擁有過多地“副作用”。

社會需要不斷地進步,歷史需要不斷地前進。從《禮物的流動》這本書中我們看到了社會存在的一些弊端,也從這些弊端中我們知道了我們需要改進的地方。日常生活中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就可能藴藏着一個時代的特徵,我覺得我們應該向作者學習,從生活的瑣碎小事中挖掘出深沉的內容,不斷地進行剖析,以促進社會的不斷髮展。

由此可以見,生活確實需要一雙善於發現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