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讀後感

《衝突》讀後感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6.64K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後,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穫,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後感怎麼能落下!你想知道讀後感怎麼寫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衝突》讀後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衝突》讀後感

《衝突》讀後感1

當遇到棘手問題的時候,我們需要解決的第一個問題是:保持理智,切勿主觀臆斷,這樣很容放大別人的缺點而讓自己陷入理直氣壯的憤怒情緒。首相應該是傾聽,傾聽對方的觀點,雖然其中有些觀點是不認同的或者強烈排斥的。但也認真的聽完對方的觀點,不要急於去駁斥對方的觀點,從而闡釋自己的觀點。如果中途強行插入,我想這次談話肯定不會是是一次良好的對話。

在銷售過程中我們經常會因為質量異議額問題而和客户產生矛盾跟對立。有的甚至鬧的很不愉快,最後不歡而散。那麼碰到這種情況我們該怎麼來處理呢?我想這就是關鍵衝突的解決及轉危機為機遇最好不過的.試驗。

經常有鋼卷劃傷、啃傷、和生鏽的情況發生。對於這類情況公司的基本原則是不退不換以鋼廠處理為原則。常常會聽到業務員也是這麼回覆客户的:我們公司是不退不換的,所有問題等鋼廠處理。我們只是鋼廠的代理商,質量問題我們沒有辦法控制。鋼廠説怎麼處理就怎麼處理。直接了當,沒有什麼客套。其實事實也是這樣,我們沒有什麼好的辦法來處理。但這樣的簡單粗暴能換來我們想要的結果嗎?對方聽了這麼一通,我想肯定是一肚子的氣,我款子是付給鋼廠的嗎?我是找的鋼廠拿的貨嗎?我找你們拿的貨不找你們找誰去?至於找鋼廠那是你們的事。然後就是聽到對方要主管領導或者採購部領導的聯繫方式。當聽到對方説要來公司的時候還來一句要來就來好了我們公司就是這麼處理的。從此就成了彼此熟悉的陌生人。

其實如果我們能夠靜下新來傾聽對方的觀點不要着急着把責任推給鋼廠。首先我們詢問下問題嚴不嚴重,收集下提質量異議所需要的材質證明,異議照片視頻等。一切都安排妥當後,跟客户通個氣。異議已經提交給採購部了。採購部也在積極的聯繫鋼廠,希望能儘快的給出處理結果。順帶着安慰下客户,出現質量是大家都不希望看到的,你麻煩的同時我也麻煩。讓對方相信質量異議不處理完你也是有塊石頭壓在心裏的。你會用心的去處理好這個問題。

如果遇到性子比較急的客户,也不要着急上火。首先可以跟對方説下公司的原則:不退不換,鋼廠也沒有先例。但可以問下領導看看能不能換個卷或者退款什麼的?給對方希望有沒有完全確定下來。給雙方一個緩衝期,平復下雙方的心情。雖然詢問領導的結果不可能有什麼改變,讀後感但這麼一個小小的過程卻無意之間拉近了和客户之間的距離。你們不是對立的,是有共同利益的。都想把這件事儘快處理好。有了這個鋪墊再去跟交流應該要容易很多,大多數的客户也是能夠理解並接受的。

爭吵爭論毫無異議,對於解決問題也沒有任何幫助,只能使矛盾激化,使結果與目的背道而馳。何不大家求同存異,找到大家的共同點、共同利益為之努力,共同合作互利共贏。

書是工具,讀過、寫過學以致用.把書本中的知識運用於我們的工作生活中,在學習中不斷的提升自己。

《衝突》讀後感2

塞繆爾·亨廷頓,著名的國際政治學者,曾任美國哈佛國際和地區問題研究所所長、美國政治學會會長、《外交政策》雜誌發起人與主編。哈佛大學榮譽教授亨利·羅索夫斯基曾評價他“顯然是過去50年中世界上最有影響力的政治學家之一”。

1993年,亨廷頓在美國《外交》季刊發表了《文明的衝突》一文,立刻引起軒然大波,一石激起千層浪,“文明衝突論”在美國乃至全世界學界引發激烈的爭論,姑且不論正確與否,如此激烈、罕見、曠日持久的爭論本身就側面印證了其巨大的影響力。1996年,其大著《文明的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問世,亨廷頓在本書中對該理論作了完整、系統的闡述和論證。該著作集中體現了作者的智慧,運用獨特的視角對國際形勢的歷史、現狀及未來進行分析和預測,內容橫跨政治學、國際關係學、宗教學、歷史學、人口學、國際法學等諸多學科,在以上學科的'學習和研究中都成為必不可少的經典文獻。

“文明衝突論”的的核心觀點是冷戰結束後,世界形勢發生重大變化,建立在意識形態之上的國家之間的衝突將會被不同文明之間的衝突所取代,“文明的衝突是對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脅,而建立在多文明基礎上的國際秩序是防止世界大戰最可靠的保障”。

全書分為五個部分,第一部分結合“後冷戰”時代的國際形勢,描述了世界文明多樣性的基本特點,提出“在未來的歲月裏,世界上將不會出現一個單一的普世文化,而是將有許多不同的文化和文明相互並存”,並認為當今時代“文明的衝突取代了超級大國的競爭”。作者將當代世界文明分為中華文明、日本文明、印度文明、伊斯蘭文明、西方文明、拉丁美洲文明和非洲文明,並指出界定文明的主要特徵是宗教和語言。此外,作者對其本土文明——西方文明進行了重點的闡述。

第二部分描述了世界主要文明的發展變化和力量對比。通過論證文化與權力的關係,指出“文化總是追隨着權力”,而非西方社會迅速的發展使西方權力相對削弱,因此西方社會的所宣揚的價值在非西方社會中的影響力也日趨減小,伴隨着政治影響減小西方文明正在衰落,而非西方文明隨着經濟的發展、人口壯大正在不斷自我肯定和復興。

第三部分揭示文明對於新的世界秩序形成、發展的影響。“文化認同的答案確定了該國在世界政治中的位置、它的朋友和它的敵人”,即文明的種類是一個國家在世界秩序中定位的基本依據,會對國家間政治、經濟關係產生重大影響,文化共性促進合作,而文化差異則加劇衝突。作者運用了大量的舉例來論證其觀點,比如北約的成功就是基於西歐、北美主要國家共同的文化認同,東盟作為一個“多元文化的組織”,其合作程度卻也不可避免的受到制約,而歐盟拒絕接受土耳其加入,根源就在於信仰基督的歐盟國家無法容忍“一個伊斯蘭的異類”加入他們的俱樂部。該部分還分析了文明轉型失敗的國家,由於文明立場的不堅定導致自身的“無所適從”,這一點對我們具有深刻的警示意義。

《衝突》讀後感3

我讀了心理學大師卡倫霍妮的代表作《我們內心的衝突》。卡倫霍妮的文字温暖又充滿力量,簡潔生動,即使是非心理學專業的人,也能輕易的讀懂她的著作。如果你想了解自己,《我們內心的衝突》是一本不錯的讀物。

《我們內心的衝突》指出,由於生活環境的影響,我們總是與我們想成為的人背道而馳,於是產生了很多內心衝突。我相信很多人都有這樣的困擾,我們常常困惑於自己為什麼如此自相矛盾。為了解決這些衝突,人們常常虛構出自己的理想形象,認為自己是完全正確的,將責任推給他人。與此同時,不同性格的人還會發展出不同的應對策略,在心理學上,被稱為防禦機制。在《我們內心的衝突》中,卡倫霍妮指出了三種不同的防禦機制:順從型的人親近他人,對抗性的人抗拒他人,疏離型的人疏遠他人。但問題是,這些防禦機制並沒有消除衝突,反而讓我們感到恐懼、焦慮和絕望,讓我們無法真誠的投入到任何關係或工作中,在泥潭裏越陷越深。

看起來情況非常不樂觀,但是作者在《我們內心的衝突》中同樣給出瞭解決之道。作者在這本書的最後一個部分,詳細描述瞭如何在根本上解決內心衝突,消除由衝突帶來的'恐懼、焦慮和絕望等。雖然作者是站在心理治療師的視角教導治療師們該如何處理,然而對於個人來説,仍然有很多啟發。比如在解決方法的第一個步驟中,作者提到要了解衝突造成的影響。

我想,對於我們自身存在的衝突,以及我們自己説做的無意識努力,我們常常是覺察不到的。然而這些衝突卻真真實實的對我們的生活造成了負面的影響。通過觀察這些影響,能夠讓我們進一步覺察和思考。很多時候,我們不是不能解決問題,我們是沒有意識到問題的存在,人往往比自己以為的更加遲鈍。

通過閲讀《我們內心的衝突》,我對自己更加了解了。我本身是順從型人格,我也確實感覺到了因為自己的防禦機制所帶來的內心衝突,但是這些衝突是怎麼產生的,要如何解決我在讀這本書之前並沒有清晰的概念。這本書,幫助我瞭解我自己。

當然,學習心理學,也能夠幫助我們瞭解別人。心理學是一門研究人的科學,正如我們生活在人羣的包圍中一樣,我們不可能沒有對人的探究欲,不管這個慾望是向內探究自我,還是向外探究他人。但是讀書的過程切忌給自己或他人貼標籤,將書中的概念和現象當做殼子套在任何人頭上。畢竟不管是我們自己還是他人,都是鮮活而複雜的人,書籍只能幫助我們瞭解人們性格的某一個片面。如果想了解人,我們需要不帶任何預設,與真實的人去溝通和相處,如果帶着書中的結論預設他人,無疑會讓我們陷在一團迷霧中,永遠看不清楚。

《衝突》讀後感4

將衝突視為一個談判過程,有助於我們避免“要麼利益衝突,要麼利益一致”的排他性的先入之見。意在強調,雙方除了在爭議的變量上存在利益分歧外,他們還有極強的共同利益來達到一種避免對雙方價值造成巨大破壞的結果。

搶先亮出自己的底牌,讓對方為你妥協。一個大問題需要談判,可以化整為零先找出一些小的問題談判,以便雙方就忠誠的長期價值形成共同的認識和必要的信心。

在對自己不利的方式移動至更糟,實際上可能提升其產出,因為可以避免被威脅,守弱可成圖強之道。

默識協調(利益共同),默識談判(利益分歧),明示談判(傾向數字和計算的簡化,先例的影響,現狀恰如自然邊界一樣有強大的吸引力,如果無法達到預期目標可以試着將問題打亂增加噪音)

有限戰爭:給戰爭確立限制性條件(地理的限制條件或攻擊目標類型的限制條件)。

較大的讓步比較小的讓步更有可能性。任責是固化自身的行為,威脅是固化自身對對方行為的`反應。代理人能更好的威脅或抵制威脅。

破壞溝通的交流渠道可以阻止威脅的發生。承諾不同於威脅,承諾在其成功時代價是高昂的,而威脅在失敗時才需要付出代價。如果承諾超出了所需限度,而且承諾成功了,則需支付超出必要成本的額外部分,但威脅過大指的是本身多餘。

戰略性威脅的特點是,如果威脅失敗了其指涉的懲罰性行為對雙方而言都是代價高昂.,其目的是為了事前的制止,而非事後的報復。

為什麼行為者不是以全面戰爭而是以有限戰爭威脅來抑制進攻?一威脅有限戰爭也就是以“全面戰爭可能觸發”相威脅,比全面戰爭威脅弱,更契合某種偶發條件。二是在敵人誤解我的意圖時有助於形成一箇中間期。三是如果敵人衝動或我們誤解或戰爭超出範圍,以一定風險性(而非必然性)威脅更明智。

通過使對方遭受一個共擔的風險,達到侵擾和脅迫對方的目的。恐怖平衡當且僅當雙方中任一方都無法通過搶先襲擊來摧毀對方還擊的能力時,平衡是穩定的。這樣,避免突襲的策略有一個最為直接而緊迫的目標,它不是人的安全,而是武器的安全。

針對突襲的防禦計劃關注的首要目標不是國民的安全,而是自身防禦武器的安危,與其他裁軍方案恰恰相反的是,突襲方案建立在嚇阻的基礎之上,旨在防止對方發動襲擊,突襲方案是為了完善和穩定相互間的嚇阻,提升某些武器系統的整體性能,突襲方案關注的往往是那些具有最大殺傷力以及對公眾生命財產構成最大威脅的武器系統,這些武器大多屬於防禦性武器,其使命主要是為了懲罰進攻者,即事後對進犯者予以沉重打擊,而非事前迫使對方解除武裝,從根本上講,只能傷及民眾,而無法打擊侵略力量的武器屬於防守性武器。

《衝突》讀後感5

亨廷頓二十多年前的分析和預測是驚人的,我們世界的後續演進很多地方同他的預測框架相符合,當然也有一些不符合的地方,畢竟世界格局瞬息萬變,不是可把控的。《文明的衝突》這本書已發表二十多年了,基於新的世界格局和亨廷頓的理論架構,我們可以繼續做一些世界演進的預測。

西方的衰落

在這六個文明中,以歐洲與北美為主體的西方文明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達到了巔峯,其達成了幾乎涵蓋全球的經濟發展與技術進步,並擁有足以支配全球的軍事力量,即使在現代,西方力量比起任何其他文明依然具備主導地位。但與此同時,我們觀察到西方的在這些方面的實力及由其產生的影響力在半個世紀以來正在不斷的衰弱。

值得指出的是,自文藝復興以來,西方文明耗了將近四個世紀達到了歷史頂峯,因此它的衰落也不可能在可預見的未來內完成,甚至在長期上可能並不是一種趨勢。但是,其他文明實力的增長必然加速這個進程,並在過程中與西方國家的現有影響力與地區利益將發生尖鋭的矛盾衝突。

新兩極的形成

不可否認的是,未來至少半世紀的世界格局發展,取決於中美的關係與雙方實力對比如何演變,以及兩國將如何處理在中國發展過程中不可避免的各種衝突。

我認為,之所以像亨廷頓所提出的“多文明”世界格局直到冷戰後才出現,而非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後,就是有一種叫做意識形態的東西,它如此強大,以至於它可以將原本在同一個國家的人,擁有相似的文化與歷史,瞬間反目變成死敵,在各自意識形態的核心超級大國的支持下自相殘殺。

如果將擁有相同意識形態僅僅理解為一種盟友關係,不難看出,世界在二戰後的分裂是由於兩個超級大國,蘇聯和美國試圖在全球擴大影響力並與對方對抗。而在冷戰之後形成的'“一超多強”的國際秩序,使得國家可以依照文明來相互辨別異同,而不需要擔心因為立場不明而同時受到來自兩個超級大國的敵意。

然而在未來中國的實力日益增強,我認為我們將會重新從一個多極化國際社會轉變為雙極,即中國與美國。這是出於一個原則:“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這句話並不是特別嚴謹清晰,其本意為“擁有共同敵人的人更容易促成合作。”當世界上出現兩個在經濟、科技、軍事等多方面遠遠強於一切其他國家的超級大國時,大家將迫不得已不得不在兩國間選擇站邊。

反之,也可以得出一個結論:“當中國強大到使得世界上的幾乎所有其他國家被迫要在中美之間選擇一方結盟時,就可以説中國是一個超級大國了。”

一言以蔽之,當下多文明世界的現象只不過是“一超多強”國際秩序的產物罷了,待到新的超級大國崛起,由於人類趨向於與和自己有共同敵人的人合作,世界將會重新合併為兩個陣營。在之前的多文明國際環境下,這兩個陣營很有可能依照文明來分。

我的對未來的預測是:穆斯林文明與東正教文明將會在中國(可能有俄羅斯)的領導下對抗以美國為首的印度文明與日本文明。我為什麼預測未來文明的陣營會這樣分,以後有時間另做説明。

《衝突》讀後感6

我沒有特別的愛好,因為它一般隨着生活環境的變化而變化,沒有特別的特長,因為它一般受生活、工作的需要而改變,沒有特別的興趣,因為它一般受限於個人財政情況;所以我有一個習慣,就是放空自己—想象、想象。

我不喜歡看一些現代的“酸雞湯“性質的文字,更不喜歡看各種娛樂性質的語言,看到這本書是在一種無聊的情況下,當時看到它的時候僅僅只是看到他人對這本書的介紹,但是本書的摘抄的語句仍然能緊緊抓住你的視線。

“營銷的本質是解決消費者的需求,需求從衝突中來。”

“三流的營銷是發現衝突、二流的營銷是解決衝突、一流的營銷是製造衝突。”

這些話看着可能不是很明確,但是書中卻能從簡單的例子中給予你解釋。

書中描述,人類的大腦思維分為左腦感性、右腦理性;當一位女性看到一個打折的商品時,左腦思維是該商品打折,意味着省錢,卻不思考是否對它有需求,右腦思維則是剋制因打折帶來的激動,理智地思考是否對該商品有需求或者其他的需要。此時就產生了衝突,感性和理性的衝突,如果賣家能抓住這種衝突,營銷將不會是一件難事。這應該就是營銷的一種手段。

有限的需求和無限的慾望之間,感性需求和理性需求之間,往往就是衝突的原點。已經出現的新型產業是已經被賣家解決的衝突,而對於一些隱藏的衝突仍需要不斷的尋找和製造。

本書作者就是一個尋找衝突、解決衝突、製造衝突的高手,海瀾之家的廣告詞“男人的衣櫃”,男士一般不像女士那樣喜歡在上百家的商店中穿梭只為比對一件外套的性價比,男士一般購物就是直達自己看中的物品,不會浪費更多的時間;而海瀾之家就是解決了男士買衣服沒有明確固定地點的衝突。廣告詞明確地告訴男士,這裏有你想要的'東西,你不需要在購買衣物上花費更多的時間,浪費更多的精力。這樣海藍之家成為了男士們購買衣物的首選;這就是一個尋找衝突和解決衝突的典型案例。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喜歡用大量的數據來尋找規律並進行比對,但是有的時候營銷物品或者營銷人生不需要大部分,只是看你的異常數據。解決這個異常數據或許就是另一片天地;現在有一種説法,社會需求的人才不是全面發展的人才,而是需要有特長、專攻的十字型人才;一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排除一些超級優秀的人之外),為了避免普通的自己泯滅於茫茫人海之中,就需要自己有自己的閃光點或者突出點,在大數據—互聯網時代覺得自己已經落伍了,需要學習的東西越來越多,感覺自身的壓力很重,覺得自己的人生負重越來越重,越來越難以適應這個時代。

“大道三千,天衍四十九,遁去其一。”

這句話告訴我們不論在多麼艱難的大趨勢下,都會有你的一份機緣給你。我們不需要去跟隨大流地負重前行,我們只需要抓住自己的長處,讓自己的長處發光發亮,你就是人生贏家。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