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讀後感

等待戈多的讀後感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2.52W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後感吧。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等待戈多的讀後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等待戈多的讀後感

等待戈多的讀後感1

自從賽繆爾,貝克特寫下《等待戈多》後,我就降臨到這個人間了。

我?問我是誰?我是戈多,沒有一個人見過我,也沒有一個人知道我是什麼。

我坐在街頭,看着來來往往的人,他們都在討論,討論我是什麼。是金錢?是誘惑?是名利?人們擺出一幅準備彔彔無為的樣子。我閉上眼,為無知的人類流淚。

十年,五十年,或許一百年。人類的未來到底是怎樣的?荒無人煙,大地是黑色的,不覺讓人感到恐怖。街頭,依舊沒變吧!只是已沒有一個人走過了,人們在等待,等待我的`出現,然後給予他們東西。工作沒了,經濟站不住腳,身子瘦到如柴,也不願起身去奮鬥,去尋找真正的未來!

“不是的!你們都錯了!戈多是希望,是理想,是明白,是信念!”女孩大聲的呵斥到。我驚愕的睜開眼,止住淚,飛向女孩,想告訴她些什麼。人們驚愕一會後低下頭走了。我立即停了下來,原來,人類是這般喜歡不勞而獲,我再次閉上眼,漫想這個可怕的未來。

睜開眼時也已經三天了,我驚奇的看到,人們在奮鬥了!在為自己的人生謀幸福了!

我繼續漫想未來,城市繁華,秩序井然有序,街頭不在有我的身影,而我,在每個人的心裏,是一種信念,一個目標,是一份堅強!

未來,人類的夢想飛揚起最沉重的等待。我漫想,未來,我不會再聽到“戈多”這兩個字了,因為我已經出現了。未來,在事業失色的時候,人類會自我振奮,樂觀的去面對一切。未來,在迎起大風大浪時,人類會鼓起勇氣,以捨我其誰的意氣,自創輝煌。未來,在到達山峯之極時,人類會大聲告訴任何人“事上無難事,只要肯攀登!”

我漫想,未來會是一種人倫之美,處處顯現的是積極向上的話題。

我漫想於茫茫大海,未來是份吉祥。曾經,我也只是個幻想,曾經,我也只是個虛構。如今,看驚濤拍岸,卷千層雪。歷史的漫想見證未來的憧憬。

我漫想,未來,是靠奮鬥與不認輸的精神而走過來的!是靠堅不可摧的信念挺過來的!未來,是和諧與竟爭共同牽手的協議書!

我睜開雙眼,笑意茲生。漸漸消失在空氣中,散下漫想於未來的信念,存儲於每個人的手中。……是啊,我,戈多來了……

等待戈多的讀後感2

夏日的午後,泛着白光的柏油路上只有難耐的燥熱。路旁的一棵大樹下,兩個流浪漢焦急地眺望着遠方,他們在等待戈多的到來,因為,他們得知,戈多會告訴他們該怎麼去面對未來,該怎樣去改變現在的生活,不再去走糟糕的乞丐。然而,他們等了很久很久,卻一直不見戈多的身影,他們並沒有氣餒,確信戈多一定會來。第二天,戈多沒來,第三天,還是沒有來。

戈多最後到底會不會來,誰都不知道,連《等待的戈多》的作者也可能不知道。不過,我們可以想象,如果這兩位流浪漢就認定這個死理,永遠去等待想象中的戈多,而不去自想辦法擺脱困境,那麼,他們將永遠是流浪漢。

這讓我們想起了現實中的許多人,在人生不如意時,往往不是自己主動去想辦法改變現狀,而總是懷着一種期待着他人的力量來救贖自己,只相信所謂的“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味相信困難會自行消除,生活終歸平靜美好。這樣的人,不就像炎炎夏日裏的那兩個無聊的流浪漢一樣嗎?

論語》有云:“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意思是求人不如求己。這可是古今往來的至理名言。可是,人的依賴性,不因這樣的名言而絕跡。

過分的依賴他人,可能會讓自己養成一種消極的'惰性,甚至,有的依賴,不但不能幫助自己,反會對自己有所傷害。有一個小男孩看見一隻飛蛾從它的繭中艱難的想要爬出來,於是找來一把剪刀幫這隻飛蛾剪開緊緊束縛的厚繭。飛蛾倒是很輕鬆的從繭中出來了,可它卻飛不起來了。因為,它沒有經過自己破繭而出的歷練,翅膀缺少足夠的力量。這是一個好心造成的悲劇,也是對那些長期有依賴思想者的警告。這也讓我們懂得了,為什麼袋鼠媽媽在孩子長到一定階段的時候,就會無情的將孩子趕出那温暖的育兒袋的原因了。

無論戈多有多大的神力,等他太渺茫了。與其像兩個流浪漢那樣毫無希望的等待下去,不如將等待的時間用來好好規劃一下自己的未來。

人應該有美好的期待。但是,應該把對期待渴望化為行動,使自己一步步的走向期待的目標,而不能像流浪漢那樣,只知道毫無希望的企圖讓期待走向自己。

等待戈多的讀後感3

等待戈多是薩繆爾貝克特的一部戲劇。

薩繆爾貝克特是先用英語後用法語寫作的愛爾蘭作家,也是法國荒誕派劇作家的主要代表之一。他於1906年4月13日出生在愛爾蘭都柏林的一個新教家庭裏,1923年進入都柏林的三一學院學習法文和意大利文,1927年畢業。第二年貝克特被選派到巴黎高等師範學校擔任為期兩年地英語助教,結識了已經是意識流小説大師的同鄉喬伊斯,並且與人合作把他的一些作品譯成了法文。

任教期滿,貝克特回到三一學院任拉丁語講師,1932年辭職後專事創作,同時先後在法國、愛爾蘭、英國和德國漫遊,在1937年看到納粹主義的威脅後回到巴黎定居。他在二戰期間參加了抵抗運動,替一個為英國收集情報的支部翻譯資料和打字。結果支部被人出賣,他躲過了蓋世太保的追捕,逃到普羅旺斯的一個村莊裏當僱工。和平剛剛恢復,他又志願到諾曼底的一個紅十字會醫院去當了幾個月的翻譯。

等待戈多寫的是發生在兩個黃昏的事情,但沒有什麼情節可言。主人公是兩個流浪漢,背景是一片荒野,路旁僅有一棵枯樹,兩個流浪漢就在樹下等待一個名叫戈多的人。他們一面做着聞臭靴子之類的無聊動作,一面在語無倫次的夢囈。最終有一個男孩來説戈多今晚不來了,第一幕就算結束。第二幕是第一幕的重複,只是當明白戈多又不來的時侯,他們就想上吊,結果褲帶一拉就斷,於是只能毫無期望的等待下去。

等待戈多顯然是一出荒誕劇,這種情景能夠發生在任何時代,任何地方,因為戈多是誰,誰也不明白,它表現的只是人類等待的期望只能化為泡影的悲慘現實。那裏的等待,在法語裏是此刻進行時,所以它不是本義上的期待,而是一種生存狀態,意味着人類永遠再等待,卻又不明白到底再等待什麼,並且永遠不可能等來什麼。正因為這個劇本用荒誕的手段極其深刻地揭示了生活的荒誕和無意義,它才流傳至今吧,並且成為法蘭西喜劇院的'保留劇目,並且被譯成20多種語言。

等待戈多這部劇本反映了時代的杯具,表現了大戰在西方人心靈下留下的創傷,以及他們在冷戰中對社會現實的絕望。

這種用完全荒誕的手法來表現世界和人生的荒誕,在形式和資料上到達了完美的統一,因而能引起我們內心的震撼,像希臘杯具那樣起到了淨化心靈的作用。

等待戈多的讀後感4

《等待戈多》是薩繆爾貝克特的一部戲劇。

薩繆爾貝克特是先用英語後用法語寫作的愛爾蘭作家,也是法國荒誕派劇作家的主要代表之一。他於1906年4月13日出生在愛爾蘭都柏林的一個新教家庭裏,1923年進入都柏林的三一學院學習法文和意大利文,1927年畢業。第二年貝克特被選派到巴黎高等師範學校擔任為期兩年地英語助教,結識了已經是意識流小説大師的同鄉喬伊斯,並且與人合作把他的一些作品譯成了法文。

任教期滿,貝克特回到三一學院任拉丁語講師,1932年辭職後專事創作,同時先後在法國、愛爾蘭、英國和德國漫遊,在1937年看到納粹主義的威脅後返回巴黎定居。他在二戰期間參加了抵抗運動,替一個為英國收集情報的支部翻譯資料和打字。結果支部被人出賣,他躲過了蓋世太保的追捕,逃到普羅旺斯的一個村莊裏當僱工。和平剛剛恢復,他又志願到諾曼底的一個紅十字會醫院去當了幾個月的翻譯。

等待戈多寫的是發生在兩個黃昏的'事情,但沒有什麼情節可言。主人公是兩個流浪漢,背景是一片荒野,路旁只有一棵枯樹,兩個流浪漢就在樹下等待一個名叫戈多的人。他們一面做着聞臭靴子之類的無聊動作,一面在語無倫次的夢囈。最後有一個男孩來説戈多今晚不來了,第一幕就算結束。第二幕是第一幕的重複,只是當知道戈多又不來的時侯,他們就想上吊,結果褲帶一拉就斷,於是只能毫無希望的等待下去。

等待戈多顯然是一出荒誕劇,這種情景可以發生在任何時代,任何地方,因為戈多是誰,誰也不知道,它表現的只是人類等待的希望只能化為泡影的悲慘現實。這裏的等待,在法語裏是現在進行時,所以它不是本義上的期待,而是一種生存狀態,意味着人類永遠再等待,卻又不知道到底再等待什麼,而且永遠不可能等來什麼。正因為這個劇本用荒誕的手段極其深刻地揭示了生活的荒誕和無意義,它才流傳至今吧,並且成為法蘭西喜劇院的保留劇目,並且被譯成20多種語言。

等待戈多這部劇本反映了時代的悲劇,表現了大戰在西方人心靈下留下的創傷,以及他們在冷戰中對社會現實的絕望。

這種用完全荒誕的手法來表現世界和人生的荒誕,在形式和內容上達到了完美的統一,因而能引起我們內心的震撼,像希臘悲劇那樣起到了淨化心靈的作用。

等待戈多的讀後感5

《等待戈多》是法國劇作家塞繆爾.貝克特的一部荒誕戲劇代表作,他的作品以荒誕的手法,描繪了充滿悲俗渾惡,空虛荒蕪的西方現代社會的生活畫面,使戲劇荒誕化,使荒誕戲劇化。

貝克特

貝克特於1969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兩幕劇《等待戈多》是他的代表作,也是公認的荒誕派戲劇,戲劇講述了一個沒有人來也沒有人走的故事。故事沒有跌宕起伏的戲劇衝突,也沒有鮮明的人物對比,有的只是一些語無倫次的對話和莫名其妙的動作。

兩個流浪漢

第一幕講述了,夕陽照在一條荒涼的小路上,路旁有一顆枯樹,四周靜悄悄的,兩個流浪漢在等待戈多,為了打發時間,他們説着無聊的話,做着無聊的動作。

在他們等待的過程中,遇到了路過的奴隸主勃卓和奴隸幸運兒,在他們的交談中可以看出,奴隸主的趾高氣揚,幸運兒被奴役的悲慘命運,也體現了當時社會低層人們的生活狀態。

在兩個流浪漢無盡的等待之後,一個小男孩膽怯地走了過來説:“戈多先生不來了,明天一定來。”然而,暮色降臨他們一動不動。他們為什麼等待戈多,戈多到底是誰,他們自己也一無所知,他們只是希望戈多早日出現,戈多出現了,他們就有希望。

兩個流浪漢

第二幕講述了,還是在傍晚時分,同樣的時間,同樣的地點,路旁的枯樹長出了四五片葉子,看到樹葉流浪漢很激動,似乎看到了希望即將來臨一樣。

兩個流浪漢依然在等待戈多,而這次路過的勃卓和幸運兒一個變成了瞎子,一個變成了啞巴,幸運兒依然過着低賤的生活,兩個流浪漢無法解釋所發生的一切,但等待戈多的想法從沒改變。

這時小男孩又帶來口信:“戈多今天不來了,明天準來。”兩個流浪漢感到很絕望,想去上吊,卻一動不動。

流浪漢

《等待戈多》看似荒誕的`劇情,看似沒有頭緒的故事情節,看似平淡無奇的劇中人物……卻讓人深思。

作者以戲劇化的荒誕手法揭示了世界的荒謬,人們在荒誕的生存環境下的痛苦與不幸,特別是生活在社會最底層人的孤立無援和痛苦絕望。

無盡的等待戈多,成為一種精神寄託,也是對未來生活的呼喊和希望,希望戈多能幫助他們,拯救他們,就像他們心中的耶穌一樣。

無論生活多麼艱辛,他們從來沒有放棄希望。

等待戈多的讀後感6

國慶的兩天裏看完了這本書。

可能每一個文學或藝術作品在不同人看來都會有有同的感受吧。這是由人的認知的選擇性決定的,以前的經歷與補充組成了一個現在的你。

在看的時候,我看到死亡。引用:那沙沙的聲音,那樹葉的聲音,是骷髏的聲音,那骷髏在發着什麼聲音,在告誡着活着的人。兩天的重複,似乎在等待的是死亡,或者命運。兩個人在那邊説着無聊的話語,今天的夜降臨了,死亡或等待的東西沒有降臨,於是他們倆在第二天繼續等待,等待了50幾年,這樣的人生是多麼的無趣啊,他們倆的心裏除了在互相聊天的.時候可以忘記一切而輕鬆外,在看到夜的降臨時應該會無耐或失望吧。然後在這種失望中,時間一天天的走了。回想我的過去的兩天,看了三集的公開課,知道某幾個餐還很合我口味,體會了放鬆與快樂。我還幹了什麼,努力回憶,但在時間過後能留下來的似乎就只有10%。那90%的時間我真的在昨天與前天存在過嗎?難道存在就只是積累的認知嗎?,那如何才能更好的證明自己的存在嗎?思考還是人生本來就應該是這個樣子的?如果更好的在這個世界留下存在的印記是一個值得我思考的命題。

另外一個思考是:如果他們在等的東西真的來了,他們一定會快樂嗎?即使到時候會快樂,那如果讓過程也快樂豈不更好~這是我要努力去實現的,讓過程變得更美好,如果你確信結果一定能到達。如果不確信能否到達,至少也是快樂的。

存在的意義到底是過程還是結果?如果結果都是被遺忘,同一代的人消逝,基本上很多東西都會被遺忘。也就是説結果是基本沒有意義的。那假設意義在於過程。在於過程中人的所有的內心的情感體驗與認知的提高。一般人會因為平淡而無聊,希望輝煌才好。但事實上巨大的力量正是在平淡的每日重複中產生,這是最容易被忽視的。再想到死亡詩社。如果沒有經歷前面的一些東西,是不會有後面的感受的,事情是積澱起來的,諾獎的其中一個感受就是很多人都是在之前本來就已經做了很多相關領域的事情,這也驗證了其實任何事情都是有個積累的過程,而最後那個閃光的主意出來其實是在前面所有的基礎上孕育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