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讀後感

(薦)活着讀後感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2.13W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後感吧。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讀後感頭疼,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活着讀後感,歡迎閲讀與收藏。

(薦)活着讀後感

活着讀後感 篇1

“活着”,在我們中國的語言裏充滿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喊叫,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災難、無聊和平庸。

——餘華《活着》自序

這是一個不同往日的假期,新型冠狀病毒肆意橫行的假期,我看到了生死穿行的病人和無畏逆行的白衣天使,這使我深深的觸動。我開始思考生命的意義。活着,到底是為了什麼?帶着疑問我拜讀了餘華老師的作品《活着》。

活着是為了什麼,或許我們許多人一生都在刻苦的思考這個問題,但真正理解的也不過是寥寥幾個,餘華借福貴的經歷告訴我們活着就是一份信念,即使身處逆境,也要熱愛生活。

《活着》用第一人稱的口吻向我們訴説富貴的悲慘經歷,年輕時他曾敗落家產,不思進取,他也曾在炮火下體驗生活的艱辛,才終於明白家的温暖。當身邊一位位親人的逝去,他才悔恨。只剩下最後的夕陽下那老人與老牛依偎的背影,最後老牛也走了。“少年去遊蕩,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的無奈或許是他對生命最好的詮釋。如果你用心感受,你會發現他的悲慘經歷中仍然有失而復得的喜悦與歡樂,他生活中的'點點滴滴也曾讓他欣喜萬分。在明白一切終究回不去了之後,他依然説”回去了,就得好好活着。“他的人生態度,令我敬佩,他永遠相信生活是屬於每一個自己的感受,而不是別人的看法。人是為自己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這是福貴的信念,也是《活着》最打動人心的一句話。

導演常凱一家四口染病去世,可他的妻子仍在堅強地與病毒抗爭,努力活着。29歲的彭銀華醫生殉職了,他懷孕六個月的妻子還活着,在不久的將來會產下他們的孩子。死者已以,生者如斯。在這一場浩劫面前,也許只有強迫自己接受事實,才能堅定性念好好活着。無論生活有多麼打擊,請不要忘記明天的太陽。

只有經歷了生死離別,才會更加珍惜當下的生活。不畏將來,不念過往,活着真好。此為讀《活着》的現實意義。

活着讀後感 篇2

最近發生了很多不好的事,我也在思考活着的意義,所以打開了這本書。

主人公福貴出生在一個富有的地主家庭,他父親本來有三百多畝地,因為賭博輸掉了一百多畝,而福貴也是吃喝嫖賭,把剩下的一百多畝也輸光了。後來父親死了,母親病危,福貴在進城給母親請醫生的路上,被國民黨抓去當兵打仗,被解放軍俘虜後,獲得釋放回了家,母親在他被抓壯丁後不久就病死了。妻子家珍本是城裏富人家的小姐,他富貴的時候經常去外面風花雪月,他落魄了,妻子仍然不離不棄,為他生育了一對兒女。曾經出老千贏走他錢的地主,在解放後被拉去槍斃(槍斃原因是地主)。到這裏,我覺得他從富到窮都是自己作的,但也是因為非地主的身份撿回一條命,可謂福兮禍所依,禍兮福所伏。縣長夫人因生產大出血需要輸血,兒子有慶好心獻血,卻被醫生抽乾血死了。女兒鳳霞嫁給了一個不錯的'老實人二喜,卻在生兒子苦根時大出血死了。老婆家珍多年前就患了軟骨病,再加上一雙兒女死在前面的打擊,不久也死了。女婿二喜在工地幹活時出了意外死了,外孫苦根,因為生病時福貴餵了太多的豆子,也死了。最後就剩下福貴一人。最後福貴買了一頭老牛耕地,給老牛取名福貴。在耕地時經常騙老牛説還有別的牛在耕地,別的牛是家珍,鳳霞,有慶,二喜,苦根,全是他家人的名字。最後的最後,就只剩福貴和老牛福貴了。

看完了,大概活着的意義就只是活着吧!人就是世間的過客,活着體驗酸甜苦辣的人生。生有何喜,死又何憂。得失從緣,心無增減。

活着讀後感 篇3

《活着》這本書是我有史以來第一次走心看完的一本書,對於我這種一看書就打瞌睡的人來説是多麼可貴的寶物。

這本書是看着看着就走入了書中,走進了那個年代那個畫面。不得不佩服餘華先生的寫作手法,用着最樸實的話語敍述完這麼一個催人淚下的故事。

有時翻開書,想一下子看完,又不想這麼囫圇吞棗的看完。剛看完的時候,我心想再也不要翻開它了,太傷感了,都看哭了自己。可是幾天過後,又拿出來了,想着下次再回味一遍。所以,這本書是一本讓人回味無窮的書。

書中以一個老人的角度敍述自己的一生,看似平淡卻又波濤洶湧,在已經經歷過風雨的`福貴眼裏那些都過去了,所以它平淡,而對於我們讀者來説這其中的每一個故事都揪住人心,想要衝進故事裏去做點什麼。

整本書我的淚點在福貴兒子去世的時候,看到前面我真的不敢相信,因為那些文字敍述得太普通了,我一直加速往後看,看到福貴的痛苦後,才嘩啦啦的眼淚直流,帶着眼淚進入了夢境,合上了書。

再次翻開,就是我看完了整本書了,故事中一個接一個的去世,我沒有再掉一滴眼淚,不是因為敍述得不好,而是我已經麻木了對於這個故事中的死亡。

我除了對於佩服這本書的作者以外,好像還沒有太明白整個故事更深的意義,對於生死這件事,是福還是禍呢?故事裏的人活着那麼痛苦,可能死亡是解脱,而活着總給別人感覺是好的,活着就好,真的好嗎?

看到福貴年邁的時候,又覺得活着確實好。

希望下次再翻開這本書的時候會有不一樣的感受。

活着讀後感 篇4

話題太過沉重,所以不談生死,談人心。因為你年紀小,不懂事,所以只要是一副委屈巴巴的樣子,你就會被原諒,因為你的父親敗家,所以你也敗家,這可以被理解,但是,在反反覆覆的折騰下,人們對你失望,而現實冷酷又殘忍。夫人病死了,女兒女婿死了,兒子死了,孫子吃豆子撐死了,可您依舊對世界認真,您用僅剩的養老錢買下了一頭將死未死的老牛,一同相依為命。您給老牛取您的名字,實在讓人動容。

您的一生不過那麼長,幾百字,便了結了太多,我不知道您眼看一個個親人去世的心情,但您的一生,曾在我腦海如電影般一掠而過。

説真的,看這本書就像學兔子啃青菜那般平淡無味,唯一讓我哭出來的是兒子有慶獻血而死卻無人問津的片段,唯一讓我驚喜的是餘華質樸的文字,唯一讓我心懷感恩的是故事結尾買老牛的片段,我感恩福貴的成長,時間的`變化令少年心懷仁慈與惺惺相惜。你或許要問為什麼要用“您”這樣一個敬語,不過是一個紈絝子弟,愚昧無知,敗盡家財,但是買下老牛後的一切讓人動容,想拍手稱快人性原本的美好—一個吊兒郎當的少年,在經歷生死後一步步變成看破一切的老人。

餘華筆下塑造的一個個福貴家人都樸實勤懇,兢兢業業,可卻在那個年代,一個個親人離開人世,這令人何其唏噓,人性本善或人性本惡,誰都無從知道。我們,需要的是思考這個世界的不平等,對待真實世界,道理都懂,但可以做下去的人知之甚少,因生而苦,雖死不亡。

“生命是屬於每個人自己的感受,不屬於任何別人的看法。”

活着讀後感 篇5

深夜用兩三個小時讀完餘華的《活着》,最大的感受就是心痛!全文沒有過多的抒情,作者的情緒全靠富貴的一生帶動,作為讀者我的心也特別的沉悶,其中的幾段讀的已是眼淚溢出。有誰能評價説福貴的一生到底是幸運的還是不幸運的?他如果是幸運的那他親人一個一個離他遠去就幸運嗎?如果説他命苦不幸運,那他差一點就被地主的地位給害死,這能算不幸運嘛?所以説,我們也根本沒有辦法去判定富貴這一生到底應該算作什麼???只能説:人各有命,富貴在天!

這本書讀起來會讓現代人發出更多的沉思,會感謝我們生活在這樣一個美好的環境中不受任何的負面影響!在農忙的一箇中午,我走進一家敞開大門的.房屋去找水喝,一個穿短褲的男人神色慌張地擋住了我,把我引到井旁,殷勤地替我打上來一桶水,隨後又像耗子一樣竄進了屋裏。

當我望着到處都充滿綠色的土地時,我就會進一步明白莊稼為何長得如此旺盛。

這兩句話是我看懂了卻不想懂的。活着卻想死了一樣,重複的日子,好沒朝氣,很多人活的像行屍走肉,生活渺茫!我們不知道為什麼活着,為了什麼活着,從來都不知道!

文中富貴的那一點點幸福,讓人記憶深刻,像兒時得到心愛的玩具,以小見大,從一個縣城一個村子,富貴經歷的不同時代,他的遭遇,現象那個時代的中國令人惋惜又令人無奈。

“本身臨其境,何談感同身受”閲讀之後不免讓我想起兒時,原來我們每個人都是那麼幸運的。

“別無病呻吟了,活着吧”用盡一切辦法讓自己活着,我們是為了活着而活着,僅此而已!

活着讀後感 篇6

人是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餘華

死亡是生命逝去的方式,是終點,亦是起點。而活着,活着是生命存在的證明,但活着的意義是什麼,是為了什麼呢。這是個問題,也不是個問題。

福貴是《活着》這部小説中一個悲劇性的人物,而悲劇之所以是悲劇,是因為原先美好的事物被毀掉了。福貴原本的生活究竟是幸福還是悲哀,這便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生活不停的變故,是悲劇的來源,福貴好賭,把家產賭光,從地主的兒子變成了下地幹活的農民,因此導致父親崩潰掉入茅坑,再也沒有發出聲音,接下來福貴的人生可謂是一波三折。經歷種種苦難的福貴,感受過幸運來臨,也感受到了生命離去的無奈,自己的父親母親兒子老婆女兒相繼死去,生活仍舊繼續,福貴還活着,他還活着。

你説無一親人的福貴,這只是苟活,可你怎知他是在苦難中熬着,而不是在苦難中幸福呢。以往的種種回憶,似乎是他最寶貴的財富。他不像其他的鄉間老人,對自己以往的人生一問三不知,似乎那段人生與自己毫無相關。他可以繪聲繪色的描述,他可以徐徐道來,他的曾經,他的人生,他最終為自己而活着。

有人説他其實算是一個惡棍,在生活富裕之時,他吃喝玩樂、好賭成性、不顧家庭、戲弄老丈人。可他何不是為自己而活着,在親人全部離去的天昏地暗中選擇死亡是一件多麼容易的事情,可他還是選擇活着。

我不知道他在當地主兒子時過着的那些一天天隨風飄去的`生活是否快樂,是否幸福,但是我認為他在苦難中,在有真正的活着的感受時,他是幸福的。

我們的人生也許沒有那麼戲劇化的苦難,沒有那麼多的坎坷。但是活着,為何而活,為誰而活,是人生始終要探尋的一個問題,是我們在生活中前進的一個理由,一個原因。生活總要繼續,最終我們總要為了自己而活,身邊的人會離開,會離去。而每一個鼓起勇氣生活的人,我們都應該明白,活着不僅僅是活着,為自己而活的真正含義,需要實實在在的生活去實踐,來活着。

活着讀後感 篇7

翻開書頁,心中湧上沉重,卻也交織着欣慰。作者近乎冰冷的筆調洋溢着樂觀,同時印證一個年代的艱辛、坎坷與蒼涼。一次次生離死別,委婉卻淒涼,展現着生命的渺小與短促。家道中落的悲哀,強徵兵役的悽慘,雙親逝世的痛楚接踵而至,在為“活着”而“活着”的信念的支撐下,次次打擊後福貴依舊繼續堅持着。孤苦伶仃的晚年裏,他只能與一頭同樣名叫“福貴”的牛作伴,回首曾經,他需要多大的勇氣。“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隨下活着。”他用他的一生告訴我:活着是一種歷練,活着是一種幸福。

“活着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叫喊,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活着是任何人也無法逃避的,有的人在歲月中感知到活着的意義,於是得到了生命的價值與永恆。可是有的人活着,失去了追尋的方向,活得迷茫;失去了的奮鬥的理想,活得可悲;失去了美好的期待,活得艱辛;失去了腳下的路途,活得愚昧。其實活着,並非要名垂青史,轟轟烈烈。過分追求名望,常常是身心俱疲卻也無所得。“平平淡淡才是真”,不要過於苛求,不要有太多的奢望,淡然面對,積極把握,珍惜當下。

生活是人生一片廣闊的田野,而苦難亦是一種希望的播種。它在落寞時滋潤枯竭的心靈,在迷惘時指引前進的方向,在無助時鼓舞失意的靈魂,它能夠使人在逆境中堅強,在平凡中不凡。

這樣一句俗話被人們口口相傳:“好死不如賴活。”的確,人們總是在探求生命的實質與活着的意義,認為人活着是為了理想、奉獻、青春、奮鬥,諸如此類,卻忽略了人生中最真的東西——“活着”,不管處境如何,不管堅持着是為了什麼,我們都應該為“活着”而好好活着,這是人生最基本的信條,沒有什麼比生命更加有價值。就如人生旅途上的朵朵小花,我們日積月累地採摘,那些樸實無華的花朵,也會變成生命的花籃。

人生中沒有什麼幸運或是不幸,生命只是靜靜地、平淡地活着。善待自己,珍惜生命,把握人生。

活着讀後感 篇8

讀著名作家餘華的《活着》就如同品嚐一杯生命的苦酒,於是,迎着春日和煦的陽光寫下了這些文字。

在灑滿陽光的綠油油的田野上,一位老人,生命佈滿了瘡痍,他牽着牛,眼睛裏閃着柔和的光,廣闊的土地就像他袒露的胸膛,他望着牛,夕陽和炊煙,沉浸在一片落日黃昏的景象中,他年輕時曾擁有家財萬貫的闊紳子弟,卻在賭場上輸掉了他全部的家產,結束了他富裕的生活。戰火紛飛的年代,他被俘虜,在參軍和回家面前,他選擇了回家。他有一個外孫,由於疾病和種種事故將老人與他們分開。

這讓我感到了生命的滯重、人間的温情,在我們享有生命時,我們應盡努力去維護它,經營它。然而,當生命將要從我們身上剝離時,我們是否真正的瞭解它的含義呢?生活中的'所有悲傷、喜悦、得失,都將老人的生命變得斑駁、沉靜和突兀。或許,生命是激情,是力量。可對更多的人而言,生命何嘗不是一種承受呢?戰爭、飢餓、病痛、孤獨……

有時候,我們享受給予卻不知如何回報;付出卻一無所獲;渴望訴説卻不知如何表達。但是我知道,我們要用全部的生命去愛父母;用全部的執着去愛戀人;用全部的責任去愛孩子;用全部的真誠去愛朋友;用全部的熱情去愛每一個生命。我們的生命大概就是如此,它充滿着矛盾又好似相互瓦解,一同奔跑相互扶持。在它淒涼的底片上,展示着生命永恆的温度,詮釋着熾熱的渴望,大概這就是活着。

生活中,也許活着比死亡更痛苦,但他卻選擇活着,活着就是一種責任,活着就是生命的重新獲得,它無任何理由,只是選擇另一種生活方式,完成自己的使命。這就是生命的價值,活着的價值。

活着讀後感 篇9

在五一期間,經過同桌的推薦,我讀了餘華寫作的《活着》,這是一本中國當代的長篇小説。

這是一個人和他命運之間的交情,這是最為感人的友情,因為他們互相感激,同時也互相仇恨,他們誰也無法拋棄對方,同時誰也沒有理由抱怨對方。他們活着的時候,一起在塵土飛揚的道路上,死去時又化作雨水和泥土。

在一些人的眼中,活着無非就是能呼吸,進行新陳代謝,心臟進行搏動,不衰竭和停止。也有一些人認為只能只要能活着,可以無所不用其極,不管做了什麼事都認為是因為活着。還有一些人認為活着可以用自己的生命去做很多有意義的事,如:參軍報國、保衞地球、志願服務等等。

我們每一個人都會有活着的.時光,或長或短,亦真亦假,與此同時,每個人都會有與之相對應的命運,命運的不同決定了什麼?至今也是一個迷,不過我們卻不能放棄命運,即使貧苦無依,食不果腹,因為人與命運息息相關,他們既可以互相感激,互相依存,也可以互相仇恨,但終究他們卻無法捨棄對方。

命運時常調皮,變化無常,琢磨不透的,但卻不能因為它的一波三折,就去捨棄活着的理由。命運多舛不是不活着的藉口,活着就應該活得有意思,有意義。如果活着的時候風平浪靜,每天重複一個個動作又有什麼意思呢?難道不是一句活着的行屍走肉嗎?

在這個世界上有很多值得我們活着的事,活着可以照顧陪伴親人們,體味人間冷暖;活着可以去看廣闊的祖國大地,欣賞壯麗山河;活着可以等待生命中的命中註定,感受命運的安排。活着可以……

這篇長篇小説雖然講的只是一個平凡的故事,但是卻讓我更深一層明白活着的意義價值。現在的我們青春無比、活力四射,我們應該珍惜來之不易的生命,好好的活下來。

活着讀後感 篇10

利用了一週睡前的時間又重讀了一遍餘華老師的《活着》,餘華老師用他哲學的思考為我們勾畫出了血肉豐盈的福貴,艱難的近乎殘忍的人生,福貴用他那悲劇的命運向我們講述了絕望的不存在與活着的意義。

年輕時的福貴是紈絝、不羈公子哥兒,從家財萬貫到輸光所有的家產,到送走了身邊一個又一個親人,孤苦的走完一生的他,艱難的選擇着“活着”,做一個繼續與命運抗爭的頑強的人。

文章最後,寫到了福貴老人與老耕牛“福貴”相依生活。從此,兩個老人在屬於他們的土地上繼續耕耘,全書的境界也在這微妙的刻畫中得到進一步昇華,在給了人們更多思考空間的同時,更深層次揭示了活着的本質意義,也暗示了人生在經歷困苦艱辛,嚐遍了所有的酸甜苦辣之後終將歸於平靜,就像暴風在洶湧過後終會變平靜而祥和。

初次讀完福貴的故事時感覺他是平庸的更許是悲慘的,待重讀之時細細體味,其實他不平庸,因為他承受住了所有難以忍受的苦難,他還有強烈的活着的信念,他有着一股子與命運抗爭不屈的`精神。他是一個平凡的人,但他是擁有平凡中的偉大,他所承受的一切鑄就了他的偉大,他的堅忍與抗爭昇華了他的價值,活着,就是他對命運抗爭取得勝利的最好證明。

其實,生活,就是人生的田地,每一個被播種的苦難都會成長為一個希望,它們就是鞭笞我們的動力,不管身上承受着什麼,不管肩上負載着什麼,需要在最低谷的時候去抓住每一個讓自己成長的機會,讓自己不斷進步,不斷堅強,變成一個有經歷、有故事的人。

活着讀後感 篇11

人為了什麼而活着?大概所有人都思考過這個問題。學習是為了考上好學校,工作是為了過上好的生活。似乎當下所有的人都在為自己做的事尋求一個目標,或者説是一個動機,好以此來支撐着繼續前行。

餘華説:“活着,在中國的語言裏充滿了力量,它的力量不來自於喊叫,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與平庸。”

故事開始,主人公福貴,以一個孤獨卻坦然的老人身份出場,他和他的老牛一起休息,在這段時間裏平靜地回顧了他的一生。

福貴的一生就像在深海里浮沉,在那個灰暗的社會背景下發生的所有痛苦的事似乎情有可原,人的生命就如芒草般脆弱且不起眼,命運時而仁慈,給你一顆棗,換來下一個更響亮的巴掌。

福貴都已走到那一步了,他什麼都沒有了,他活着又是為了什麼?

餘華直白的説出了答案:人是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

接受命運給予的所有,做到能做到的,接納不能做到的,永遠對人世保留善良和温柔。畢竟在中國人所説的蓋棺定論之前、在古羅馬人所説的出生和死去之前,我們誰也不知道在前面的時間裏等待我們的是什麼。

旁人眼中福貴一生悲慘,生活絕望、暗無天日,但作者説,福貴本人並不這麼想。想想也是這樣,他這一生好壞都經歷,酸甜榮辱都嚐遍,死了亦了無牽掛,生活百般滋味,在於個人感受,不屬於任何人的'看法。

作者説:我希望你讀到的是生命的韌性,力量、愛情、友誼甚至本能煥發的快樂額以及幽默,一切美好而朗朗歡笑的東西,它們無視命運的暴戾而獨自存在,善良的人同情一切苦難,同時也反對假惜命運之名的自暴自棄。善良絕不僅僅是悲傷軟弱的眼淚,而更應該是對所有美好高尚事物的關懷與肯定,它舉重若輕地保護着我們的心,在艱難世道里保持熱情與希望。

“少年去遊蕩,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

活着讀後感 篇12

幾番周折,《活着》終於捧在了我的手中。看着這黑底兒白字的封面,這書中的福貴,活得也像這黑底兒上面的白字吧,一片漆黑中,茫然失措。

年輕時,為了享樂而活着;中年時,為了生存而活着;老年時,找回了失去已久的本心,終於有一次,為了活着而活着。

福貴年老後,買回一頭老牛,取名叫福貴。這老頭兒一生的名字,記錄了年少時的無知,中年時的無望,以及老年時的'無慾。如今給了這頭老牛,也許是為了紀念自己與世界的格格不入。

四十年代,天下大亂,人人都謀劃着自己的出路。而福貴,卻整天花天酒地,敗光了所有家產。沒想到卻逃掉了多少道劫。他就是那種年代中,唯一的白字,醒目而另類。我看到這兒,想想,也許這就是禍害遺千年。

六十年代,文革爆發,已經失去了有慶的福貴,變了很多,不再擺那莫須有的架子莫須有的腔。老老實實務着農顧着家,因為,他不想再失去。他的女兒鳳霞受了小半輩子的苦,最後嫁了個好人二喜。本以為能活得平安了,可因為醫生的一個耳誤,留下了苦根丟了性命。

七十年代,福貴家裏是“松柏冢累累”,最後只剩下這麼一個老頭兒。福貴,這個老頭兒,活得就像黑底上的白字,醒目,孤獨,處處碰壁。他嚐盡了世間炎涼,參透了人生,也迎來了太平盛世。可他,依然是那個白字,在一片漆黑中,依舊無依無靠。

“今天有慶、二喜耕了一畝,家珍、鳳霞也有七八分田……你年紀大了,能耕這麼些田也是盡心盡力了。”

“少年去遊蕩,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

至此,活着的意志,已是福貴身上唯一不能被奪走的東西。

活着讀後感 篇13

説下最近在看的書《活着》。寫法很棒,其實總共也沒有多少字。但竟然就這樣一篇小説。做成一個電影,改編成了電視劇。然後影響力也是特別的廣。

原因可能就在於書名——活着吧。可能現代人感受不到當時的那種狀況。感同身受本身就是不存在的一個概念。你沒經歷過,你一定是體會不到那種感受的。

但是,就算這樣在閲讀的過程中,都能感受到。生活對於富貴的殘忍。從最開始的一個富家子弟到忽然破產,然後身邊的親人,不斷的經歷磨難,一個一個的都離開他了。到最後甚至她的外孫也走了。

只有他自己。然後這樣的情況下,他依然在好好的活着。為了解悶,或者説為了完成田地的工作。他買了一頭老牛,而且是一頭馬上就要被殺的老牛。

能看出來他依然是一個這樣有善意,而且樂觀的一個老人。在這個小説中,我們其實能學到的,可能説他在找一種活着的意義。

但其實,活着就是為了活着。你不是為了你的家人活着,不是為了你的孩子,也不是為了你的配偶。你單純就是為活着而活着。

人能夠來到這個世界上是一個非常偶然的事件。也可以説是個奇蹟。一個生命在地球上能生存下來,其實也挺奇妙的。從這個角度來想的'話,生活中的壓力,勾心鬥角,競爭都不是事兒。

就做好自己就行了嘛,努力工作,和家人,朋友,親戚,好好相處,就已經足夠了。沒必要整天被壓力,不要沉迷在無盡的享受享樂。和這個看不見盡頭的這個互聯網信息裏面。

出去走走,多認識一些人。找到這個更多的可能性,就像白巖鬆説的,30歲之前不斷的去尋找、去發現、去感受、去嘗試。甚至把這30給忽略你隨時都會都應該去找自己喜歡的東西。找到這個世界美好的存在。

或許就在你身旁,比如説你每天下班的時候在路上你會看到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