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讀後感

《差不多先生傳》的讀後感(精選5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23W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後感吧。但是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差不多先生傳》的讀後感(精選5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差不多先生傳》的讀後感(精選5篇)

《差不多先生傳》的讀後感1

看過胡適《差不多先生傳》的朋友都知道,“差不多先生”奉行的是“凡事差不多、不必太計較”的工作原則。然而正是這個工作原則使這位“差不多先生”的性命斷送在一個獸醫之手!結局很悲催。其實現實中的“差不多先生”無處不在、無時不有。考核不認真,差不多就行;工作不求過硬只求過得去,對人對己差不多就行了。結果工作沒有成效,原地踏步,殊不知,“千里之堤,毀於蟻穴。”細節即能成事也能毀事!

一、細節決定成敗,態度決定一切。

1986年1月28日,美國的“挑戰者號”航天飛船剛升空就發生了爆炸,包括兩名女宇航員在內的七名宇航員在這次事故中罹難。調查的結果是因一個O型密封圈在低温下失效所致。失效的密封圈使熾熱的氣體點燃了外部燃料罐中的燃料。儘管在發射前夕有些工程師警告不要在冷天發射,但是由於發射已被推遲了五次,所以警告未能引起重視。

這次事件是人類航天史上最嚴重的一次載人航天事故,一些人員對於技術人員的建議敷衍了事,結果卻造成直接經濟損失12億美元,並使航天飛機停飛近三年。正是這種“大而化之、馬馬虎虎”的“差不多心態”釀成了這場悲劇。反觀自己:在日常的工作中也存在這種“差不多態度”。比如:學習態度差不多,僅僅瞭解本職工作範圍內的一些制度、辦法,對於其它方面主動了解的較少。而“差不多”態度導致“差不多”問題出現後,往往我們首先會抱怨為什麼同事總是這麼“較真”,為什麼領導總是在挑毛病刁難自己。

二、細節決定成敗,責任重於一切。

我們的古人提倡:天下大事,必做於細。事實上,芸芸眾生能做大事的實在太少,多數人的多數情況只是能做一些具體的事、瑣碎的事、單調的事,也許過於平淡,也許雞毛蒜皮,但這就是工作,是生活,是成就大事必不可少的基礎。最近在整理一些報表,涉及兩年的一些培訓信息,很多都是培訓平台需要維護的信息,在填表的時候,很頭疼。為什麼呢?估計大家都能猜得到!信息不全啊!表填不出來……儘管在季度通報、年度通報、培訓計劃文件裏都做過要求,但是很慚愧!我在檢查、督促方面也是一位“差不多”先生。工作中缺乏責任心,等於沒做工作!

三、細節決定成敗,執行成就一切。

試想一下:如果一個企業中每一層都有一個“差不多就可以了”的員工,由上到下傳達一項任務時,每一個人都差1%,這樣一來,等任務傳達到真正實施執行的人,恐怕早已面目全非了。不是細節決定成敗,而是令人震驚的細節決定成敗。當我們抱怨,行動上已十分重視細節,為什麼卻看不到效果時,就要知道,其實我們在細節上,還遠遠沒有做到位。主任平時經常也和我們説:“緊急重要的事情最先做、緊急非重要的事情其次做、非緊急非重要的事情最後做。”可是由於缺乏工作計劃性,缺乏時間管理意識和能力,導致有些工作的完成比較倉促,甚至出現遺漏的情況。所以我們的工作達不到預想的效果!

不管是胡適先用辛辣的筆跡還是現實生活中的後悔。歸根結底,把做人、做事都做細是個人責任感問題,職業人存在的價值就是能做好本職工作。在工作中,我們應該嚴格要求自己,通過工作努力提升自己,追求自我價值的實現,在工作中擺正自己的職業形象,使自己日趨完美,堅決不做新時期的“差不多先生”,堅決拋棄“差不多”的惡習,發揚認真負責的工作精神。

《差不多先生傳》的讀後感2

這天,我讀了胡適寫的《差不多先生傳》,覺得差不多先生實在是可笑:白糖與紅糖差不多,山西與山西差不多,就連自己得了重病,家人找錯了醫生,請來了牛醫,也認為牛醫與人醫差不多,死前還説:“活人與死人差不多,事情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不好太精確。”“哪有這麼傻的人呢?”我忍不住要笑,“真的差不多嗎?表面上差不多,實際上可差太多了!”

但我冷靜下來又一想,還笑別人呢,我自己還不是這樣嗎?考試時把“休息”寫成了體息,白白丟了一分,卷子發下來了,我還認為差不多,不就應減分;還有一次,我把“切除食指”寫成了“切除十指”,當時以為差不多,沒什麼大不了的,可此刻想一想,如果是醫生在開處方把“切除食指”寫成“切除十指”病人得受多大的痛苦啊!

文章最後寫“無數無數的人都學習他的榜樣,於是人人都成了一個差不多先生”。“天哪!”我忍不住要驚呼,這怎樣成?打仗時部隊潛伏在敵人後方,準備發動襲擊,如果有一個人動一下,如咳嗽一聲或捲曲一下腿,就可能會造成全軍覆沒;發射衞星,如果科學家計算時小數點錯一位又認為差不多而不糾正,結果衞星掉了下來,那會造成多大的損失啊!

看來,我們做事情是要處處求精,越精越好,不能象差不多先生那樣,事情才能成功。到達國家,小到個人都是如此。

《差不多先生傳》的讀後感3

近代的很多文章都揭示過國人的劣根性,胡適的這篇《差不多先生傳》另闢蹊徑地採用了獨特的寫法,即用樸素簡練的白描,兼用嘲諷和誇張的手法,描寫出了國人此時的這種“病”。

這篇文章是差不多先生的畫像和生平傳記。作者用擬人的手法來描述這種毛病,他將這個人叫“差不多先生”,這位先生的口頭禪是“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對他來説,紅糖與白糖差不多,山西和陝西是差不多,火車發車遲與晚差不多,看病找獸醫也差不多,最後白白搭上了性命,諷刺意味十足。整篇文章寫作手法輕鬆活潑,這種手法秉承了胡適先生一貫的温和作風,但是其談論的問題卻是非常不輕鬆的。差不多先生雖然死了,卻為很多人崇拜,認為其不計較,看得破,想得通,是有德行的人。對於這種偷換概念的誤讀對於社會的影響,作者表示了深深的擔憂,想用文章來警醒國人——這是一種病。文中的幽默諷刺手法讓這篇文章成為了善意的規勸,而不是激烈的`口誅筆伐和抨擊攻訌,這也是文章的很大的特點。

這種差不多精神已經成為中華民族長久以來的一種陋習,想要根除實在相當不易。現代社會這樣的人還有大把的存在,他們感覺一切都是無所謂的存在,這是一種無追求的,無追求的,不求上進的壞風氣,我們應該時刻警惕,摒棄壞習慣。

《差不多先生傳》的讀後感4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今天我又讀了一篇文章,名字叫《差不多先生》。文章講述了一位被稱作“差不多先生”的人,他名字的由來是因為他覺得“差不多”就可以了。文章用了五件事體現了他的性格:第一件事情是媽媽讓他買紅糖,但他買回的是白糖;第二件事是去學堂先生問他問題,他把“山西”讀成“陝西”;第三件事是他去店鋪做夥計,他經常把“十”字寫成“千”字;第四件事是他有一件要緊的事,要搭火車,可他晚到了兩分鐘,火車開走了。

我認為差不多先生這個習慣會讓他存活不了,因為現在如果一個差不多就會變成差很多,比如:他把“10”後面多加了一個零變成“100”那樣就不是差不多,而是差很多了!如果他覺得沐浴露和洗髮水差不多,洗完頭,他不就成光頭了嗎?在醫院,如果醫生開藥把一個叫“0105A”的藥寫成了“A105A”的藥,那樣不就會吃死人了嗎?

我對這篇文章有一個看法:如果差不多先生,用準確的標準要求任何事情。這樣差不多先生就不會被媽媽罵了,不會被老師批評,不會趕不上火車,不會死去。現實生活中,要是所有人都像差不多先生這樣,那醫生覺得藥都是藥,給病人隨便吃藥;人們覺得死和活都一樣,死人越來越多,基本沒活人了。這樣世界上沒有人和有人就差太多了!

我讀完這篇文章,知道了:差不多會變成差很多,差不多有時會變成一個“應該”的意思,用在合適的地方是可以的。可覺得兩個不同性質的東西差不多是不行的,以後我要改掉我的口頭禪——“差不多”。做任何事都要認真完成,不能總覺得差不多就行了。

《差不多先生傳》的讀後感5

放暑假的時候,我在語文暑假作業裏讀了胡適先生的一篇文章——《差不我先生傳》。讀完文章後,我覺得這位“差不多先生”真是又可氣又可笑,胡適先生選取的事例是那麼生動有趣,是那麼貼切呀!

《差不多先生傳》的主要內容是説:有個叫差不多的先生,他常常説:“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何必太精明呢?”因此,他做什麼事只要求差不多。他媽叫他買紅糖,他買了白糖。他媽罵他,他説紅糖和白糖差不多。在學堂裏,先生教他讀山西,他偏讀陝西,先生罵他,他説山西同陝西差不多。

後來,他在一個錢鋪做夥計,常把“十”和“千”寫倒,掌櫃罵他,他賠小心説,“十”和“千”差不多,不就多一撇嗎。有一天,他忽然得了急病,叫人去請醫生,家人一時尋不着東街的汪醫生,卻把西街的牛醫王醫生請來了,差不多先生知道尋錯了人,身上痛苦,心裏焦急,便想“王醫生同汪醫生差不多,讓他試試吧”。於是王醫生用醫牛的法子給他看病,不到一刻鐘,就一命嗚呼了,臨死前他還説“活人同死人也差不多,凡理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認真呢?”他説完這句格言,方才斷氣。

讀了這篇文章,我很受啟發。文章中的差不多先生做什麼事都只求差不多就行了,結果害了自己的性命。差不多先生的故事告誡我們:無論做什麼事都要認認真真,仔仔細細地做,不能差不多就行了。如果醫生給病人看病只要求差不多,那病人肯定要死很多;如果科學家也要求差不多,飛機肯定飛不上天。

讀了這個故事後,我決心踏踏實實地做好每一件事,決不當“差不多”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