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讀後感

《三顧茅廬》讀後感(15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25W

看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後感吧。你想知道讀後感怎麼寫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三顧茅廬》讀後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三顧茅廬》讀後感(15篇)

《三顧茅廬》讀後感1

我很喜歡讀書,每到暑假、寒假,我都沉迷在書海中。今年的暑假,我讀了四大名著之一——《三國演義》中的《三顧茅廬》,受到很大啟發。

這個故事主要講了劉備為了統一天下,想請諸葛亮出山,當他的軍師。就和關羽、張飛帶着禮物到隆重卧龍崗去請諸葛亮出山輔佐他,恰巧諸葛亮這天出去了,劉備只得失望的轉回去了。不久,劉備又和關羽、張羽冒着大風雪第二次去請。不料諸葛亮又出外閒遊了。張飛本不願意再來,見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劉備只得留下一封信,表達自己對諸葛亮的`敬佩和請他出來幫助自己挽救國家危險局面的意思。

劉備回去的這段時間裏,茶飯不思,準備又一次拜見諸葛亮。關羽可不悦了,説:“諸葛亮也許是圖有一個虛名,未必有真才實學,不用再去了。”張飛主張由他一個人去叫,如他不來,就用繩子把他捆來。劉備把張飛責備了一頓,又和他兩第三次訪諸葛亮。到時,諸葛亮正在睡覺。劉備不敢驚動他,一直站到諸葛亮自己醒來,才彼此坐下談話,討論當前的局勢,劉備的誠心打動了諸葛亮,並得到了諸葛亮的幫助,在以後的軍事行動中百戰百勝,建立了蜀國。

劉備為什麼會成功呢?當然是因為他的堅持。如果當初他和關羽、張飛一樣放棄的話,他就會少了一位得力的助手。也不會知道“三分天下西后合”這樣的道理,這樣便不會成功了。

在生活中,堅持是取得勝利的關鍵因素之一,在我們沒有做好的許多事情中,想想看,許多事都只差那最後的堅持。

《三顧茅廬》讀後感2

今天我讀了一篇文章,名為《三顧茅廬》,講的是公元206年冬至207年春,當時屯兵新野的劉備帶着大將關羽,張飛三次到南陽郡鄧縣隆中請諸葛亮輔佐的故事。這篇文章含着很多的道理。

三顧茅廬也是一個不錯的成語,故是拜訪的意思,茅廬是草屋的意思。原為漢末劉備去南陽郡鄧縣隆中聘諸葛亮的.故事。這個成語的意思是比喻真心誠意,一再邀請。這個成語故事也揭露了深刻的道理,並且言簡意賅,含蓄雋久,引人深思。

這個故事是一段佳話,用來表示求賢若渴的一種態度和做法。表示對賢才的渴望和誠意。在《三國演義》中,劉備三顧茅廬請來了神機妙算的諸葛亮,我用了一首詩來概括:"三次來去諸葛廬,顧得三次得孔明,茅中卧龍之三分,廬內軍師絕對策。”

諸葛亮在著名的《出師表》中,也有“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狂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之句。於是後世人見有人為請他所敬仰的人出來幫助自己做事,而一連幾次親自到那人的家裏去的時候,就引用這句話來形容請人的渴望和誠懇的心情。

每當我讀了這個故事,都會非常敬佩劉備的人品,它為了請到諸葛亮三四堅持去拜見他,不顧天氣嚴寒,不顧路途遙遠,最終把諸葛亮請來了。他這種真誠、耐心、謙虛的優秀品質,多麼值得我們學習!

通過閲讀《三顧茅廬》這篇文章,我有了很多收穫:對待朋友以誠相待,做任何事情持之以恆,不居高自傲,這樣的人才是能成就大事的人。

《三顧茅廬》讀後感3

劉備,蜀漢的開國皇帝,為人誠懇,曾三顧茅廬請軍師諸葛亮。

諸葛亮隱居隆中。劉備第一次拜訪他時,他的童子説他出去了。第二次諸葛亮又不在,只見得他的朋友。第三次去時,鵝毛大雪,張飛不肯願道:“一界村夫,何必哥哥親自去,把他綁來!”劉備責怪張飛太魯莽。去時,諸葛亮正午睡,劉備等在門口,諸葛亮午睡後請他進屋,卻不肯答應去做軍師,劉備哀求道:“天下大亂,四方雲攏,求您幫忙!”諸葛亮被其感動,終於答應了。

這個故事讓我不得不敬佩劉備,他為人多麼的`誠懇,十分謙遜有禮,而且前兩次去拜見諸葛亮卻沒見到人,並不灰心,在鵝毛大雪中還去邀請他,誰能做到?張飛的不禮貌更能襯托出劉備的謙遜有禮,雖是皇帝,卻沒半點架子。即使諸葛亮在午睡,劉備也不打擾他,而在大雪中等候,可見十分有誠意,這樣的人,諸葛亮怎麼不被感動呢,想必他必能成大業,諸葛亮待他當然也要十分禮貌,而且答應了他的要求。劉備的謙遜有禮、待人誠懇,不怕困難的品質令人敬佩,我要向他學習!

我們在生活中也要跟劉備一樣。我看見有人去借橡皮時,奪過橡皮就走人,一點也不在乎別人的意願,十分不禮貌,這樣的人當然不討人喜歡,誰還會借他橡皮呢!他還擺架子,別人不借他就放棄,並等着那人,喊道:“切,一破橡皮,誰稀罕!”這位同學跟劉備簡直是天壤之別,得到的結果當然也不一樣!

劉備因有禮才請到諸葛亮,我們在生活中也要向他學習!

《三顧茅廬》讀後感4

《三國演義》是我最喜歡讀的一本書,裏面的精彩故事實在太多了,比如有《桃園三結義》、《草船借箭》、《赤壁之戰》、《煮酒論英雄》.....其中我最喜歡的是《三顧茅廬》。

《三顧茅廬》主要講述了劉備三次登門拜訪諸葛亮,請他出山的'故事。第一次劉備去請諸葛亮,結果小童説先生早出門了,幾天後劉備等人又再次去請,卻只碰到了諸葛亮的弟弟,諸葛亮剛好外出閒遊了。劉備只好留下書信,又過了幾天,劉備第三次拜訪時,看見諸葛亮正在午睡,劉備便靜靜地在屋外等候,諸葛亮醒來後,被劉備的真心誠意感動,同意出山為劉備打天下,助劉備成就大業。其中我最為欣賞的人是劉備,因為他禮賢下士,非常自謙,真誠待人。正是因為劉備在諸葛亮門前苦苦等待,諸葛亮才被劉備堅持不懈的努力和真心打動了。不管是在生活上,還是學習上;無論碰到什麼困難,任務多艱鉅,只要我們我們學習劉備這種堅持不懈的精神,就一定會成功。

通過劉備三顧茅廬的故事,我深深體會到劉備寬仁忠厚、尊敬人才,所以才華橫溢的諸葛亮對劉備一直忠心耿耿、做到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讀了《三顧茅廬》,我明白了人們常説“投之以桃,報之以李”的道理。人人都想得到別人的真誠相助,只要你真誠對待他人,別人也會真心實意地回報你,因為真誠是開啟人心的鑰匙。在學校與同學相處也要真誠相待,相互尊重,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三顧茅廬》讀後感5

《 三國演義 》中有一篇簡單而又重要的一篇文章,那就是三顧茅廬。

劉備因為通過徐庶的推薦,前兩次到隆中去拜訪諸葛亮,想請他出山,但就是見不到諸葛亮。但是劉備仍然沒有放棄,通過第三次恭恭敬敬地拜訪,冒着雪在門口等諸葛亮醒來,終於見到了諸葛亮。而諸葛亮被劉備的誠意感動了,同意出山與劉備共圖大業,而劉備得到了不可多得的人才 。

我開頭説簡單,是因為這是一篇簡短易懂的文章,重要是因為劉備得到了諸葛亮。我認為諸葛亮是三國時期最有智謀的人,諸葛亮的幾條計謀是家喻户曉的,例如火燒赤壁,草船借箭,空城計等。用劉備自己的話説就是有如魚兒得到了水。也為以後三分天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諸葛亮投靠了劉備,就等於投靠了明主,因為劉備是個仁德至善,弘毅寬厚,求賢若渴的人。

我十分欽佩劉備,因為他不顧天氣的惡劣,不聽別人的勸告去請求諸葛亮出山。而且即使前兩次沒有結果,劉備也沒有放棄,最後終於達到了目標。當時張飛和關羽都勸劉備放棄,可是如果當時劉備真的放棄了,沒有諸葛亮的'蜀國會這麼順利嗎?這就讓我知道,做什麼事都要有目標,有毅力,不要魯莽,遇到挫折也不要放棄,其實有時能不能成功就在你的一念之間。

不管在我們的學習上,還是在生活上;不管前面的道路多麼泥濘,不管我們多麼困難,只要我們有毅力、有目標,最終也會成功。

《三顧茅廬》讀後感6

在四年級的語文課本中,有着一則三國時期著名的歷史故事——《三顧茅廬》,《三顧茅廬》讀後感600字。故事的內容大家都耳熟能詳,在這兒就再老生長談一次吧。

故事講述了當九年級國時的賢主劉備一心想要讓當時的軍事奇才諸葛亮歸於自已的帳下,但先前兩次去了諸葛亮都外出遊玩去了,可是求賢若渴的劉備依然堅持第三次請諸葛亮出山,但是兩個弟弟卻十分生氣,認為這諸葛亮實在太囂張了,而劉備則狠狠訓斥了他們一頓。當他第三度來到卧龍崗時,諸葛亮終於回到了自已的'住處,但卻在午睡。過了許久,他終於醒來了,後為劉備的禮賢下士所感動,與劉備談論軍事局勢後歸於劉備麾下。

這則故事強烈的體現出了劉備的禮賢下士與求賢若渴,為了賢才幾次三番地請求、拜訪。在我們的生活中,可能並不會去拜求輔佐自已的軍師,但是肯定需要去請教自已的老師,同學或夥伴,讀後感《《三顧茅廬》讀後感600字》。也許你去請教時別因為沒有空而不理睬你,這時,千萬不要如張飛一樣衝動,只要稍等片刻,等到他有了空再請教也不遲。當然,如果找不到要教求的人,也不用像劉備一般,大可去尋找別的導師。

在我們身邊。生活中,有許多我們可以請教的人,“不能則學,不知則問。”有什麼不懂的地方便應去請教他人,請教時十千萬不能急躁,要如劉備一般,不急不躁。要心平氣和,不可蠻橫地去請教別人,不然別就會認為你是一個“冒失鬼”而不給你答案,所以一定得慢慢來,若遇上能人,即使“三顧茅廬”也沒有關係。

《三顧茅廬》讀後感7

《三顧茅廬》是我國四大名著中《三國演義》中第十四回。這一回講的是劉備請諸葛亮出山,封他為軍師。次日,劉備請孔明調度軍事,於是孔明命關羽、張飛、關平和劉封四人領軍在不同的地方做好埋伏,曹兵一到,便可放火。後來果然如孔明所料,曹軍與夏侯惇大敗而逃,於是劉備等人更敬佩孔明瞭。

這個故事讓我充分體會到了孔明的神機妙算,足智多謀。

首先他思維縝密,劉備想打敗曹軍,於是孔明就給他出主意,在曹軍必經之路設下埋伏,曹軍等人一道便可放火,這個計謀無疑是絕妙的,而且放火的地點選在密密的`蘆葦蕩裏。這説明孔明懂地理,知道在什麼地方才能困住曹軍。

其次他考慮事情十分周全,他在各個地方都安排了軍隊和埋伏,孔明這樣做是為了讓曹軍被消滅得更多、更徹底,也是為了不讓曹軍有任何翻身的機會,更好的確認了曹軍無法反撲的事實。

最後,是他知道利用哪些人去幹哪些事,知道誰擅長幹什麼,誰不擅長什麼。這説明孔明先生會分配人,所以這回劉備才能圓滿取勝。這背後出謀劃策的人卻是孔明先生,真是讓人肅然起敬。

在我們的學習生活中,也有許多地方值得向孔明先生學習。比如在小組活動中我們要把所有事情細節都要考慮到:a做PPT,b彙報成果。不僅如此,我們還要選擇相應的人做對應的事,這樣才能讓觀眾眼前一亮。

以後我還得多看《三國演義》,因為這樣不僅能瞭解歷史,還能學到更多智慧,這讓我的人生也變得更加充實。

《三顧茅廬》讀後感8

公元207年,劉備遭曹操追殺,屯兵新野,徐庶向劉備舉薦諸葛亮,並親自相邀,卻被其拒之門外。但劉備精誠所至,金石為開,諸葛亮終於同意出山,助其一臂之力。

在人們讚賞劉備求賢若渴的同時,我不免為諸葛亮備感憂慮,如果不是徐庶的推薦,劉備的拜訪,試問諸葛亮,你能毛遂自薦嗎?你的`滿腹韜略何時得以施展?你心甘情願看着自己的國家自生自滅嗎?值得慶幸的是諸葛亮遇到了劉備,但現實生活中又有幾個劉備呢?

西方有句諺語:弱者等待時機,強者創造時機,依此推斷,諸葛亮豈不是弱者?足智多謀,才華橫溢,為何不敢脱穎而出?難道要空懷滿腹略,渾渾噩噩地度過一生嗎?到那時,將誨之晚矣,只好懷抱生不逢時,懷才不遇的慨歎死去,怨天尤人是無濟於事的,誰讓自己將千載難逢的好機會供手相讓呢?

當今社會崇尚知識,知識就是力量,知識就是每個人前途命運的主宰,可一些人總是受傳觀念的影響,堅守古人的高風亮節,含而不露似乎謙虛得將自己貶低,才算維護清高。誰料結果弄功成的,事態反而背道而馳,使得他人對自己的真實情況知之甚少甚至產生誤解,豈敢錄用?所以以從某種意義上講,唯有當仁不讓,捨我其誰的那種勇氣,才不致讓自己有不好意思或過分謙虛中客客氣氣地機會拱手讓人。

人們,不需要再等待劉備,只需打破陳規陋習,努力掌握自己的命運,把握時間,主動進取,適時誇獎一下自己吧,讓社會對我們進行選擇。亮出自己的風采。

《三顧茅廬》讀後感9

今天我用書信的方式感謝您?450字作文親朋好友都來祝賀,可是作為女兒的我卻由於去鄉下外婆家而錯過了,好遺憾。”幾秒後,除了劉大英氣得快炸了,所有人都捧腹大笑。我回家了,走在回家的路上,我心想:回家把這件事説給媽媽聽,她會怎麼表揚我呢?主人,你不認識我了。“要不,明天你別去外面守着了,沒準貓都走了呢。

在寒假中,我讀過一些書,但我最喜歡的是《三國演義》。

記得剛開始寒假時,我買了一本《三國演義》,它像膠水一樣深深地把我吸引了。我貪婪地讀了一遍又一遍。

看着看着,我被“三顧茅廬”的畫面吸引住了。因徐庶幫劉備打了勝仗,曹操的謀士設法將徐庶騙走。臨行前,徐庶向劉備推薦了諸葛孔明。於是,劉備打點行李,便與關羽和張飛一起來到了隆中卧龍崗。第一次,孔明的'小童回答:孔明出去了,不知何時才回來。聽完,劉備覺得惆悵不已。幾天後,劉備又去拜訪時,卻只見到了孔明弟弟諸葛均,劉備無奈,只得怏怏不快離去。轉眼過了新年,劉備打算再次拜訪孔明。此時張飛、關羽勸劉備不要再去浪費時間了,而劉備卻訓斥了二人。到了孔明的茅廬,劉備得知孔明雖在,可正在午睡。當孔明醒來,發現三人便急忙召進屋。劉備拜請孔明出山相助,孔明不肯,劉備情急流淚,説:“天下大亂,百姓苦難深重啊!”孔明被劉備的誠懇打動了,答應了劉備的邀請。

通過“三顧茅廬”的故事,我被劉備不厭其煩的毅力深深感動:劉備是一個有志氣、有追求、有思想的人,做事最終必然成功。我想:不管在我們的學習上,還是在生活上;不管前面的道路多麼泥濘,不管我們多麼困難,只要我們有毅力、有目標,最終也會成功。

《三顧茅廬》讀後感10

《三國演義》這本書家喻户曉,眾人皆知。而我也不例外,其中我最喜歡的一個故事就是《三顧茅廬》,這個故事主要寫了:劉備為了找一個有專長的賢人來幫自己打天下,三次到諸葛亮的茅廬拜請諸葛亮,而後來諸葛亮被劉備的堅持不懈的誠心誠意打動了,答應幫他打天下。

看完這個故事後我陷入了沉思,法國偉大的啟蒙思想家布封曾經説過:“天才就是長期的堅持不懈。”“做學問,做研究工作,必須持之以恆。”的確,我們幹什麼事,要取得成功,堅持不懈的毅力和持之以恆的精神都是必不可少的。我們作為學生的又能不能想劉備那樣堅持不懈呢?

還記得在我國小四年級的時候參加過我們小區的'一場跑步比賽,和小區裏面跟我差不多大的小朋友一起跑800米。當時我還信心滿滿的以為自己可以跑個第一名,誰知一圈,一圈半,兩圈,兩圈半許多人已經累的氣喘吁吁,到大樹下乘涼了,我看着他們,自己也想停下來,到樹下乘涼。但就在這個時候,我又想到了劉備的堅持不懈,我對自己説:“我不能夠放棄,要像劉備一樣堅持不懈,永不放棄!”就是這樣,我堅持了下去,拿了二等獎。

三顧茅廬讀後感一個人想幹成任何大事,都要能夠堅持下去,堅持下去才能取得成功。説起來,一個人克服一點兒困難也許並不難,難得是能夠持之以恆地做下去,直到最後成功。曾經的失敗並不意味着永遠的失敗,曾經達不到的目標並不意味達永遠達不到。過去的成功或是失敗,那隻代表過去,未來是靠現在決定的。這個世界上不會有一直成功的人,也沒有永遠失敗的人。在日常生活中,一個絕境就是一次挑戰、一次機遇,如果你不是被嚇倒,而是奮力一搏,遇到什麼叫困難都不放棄,也許你會因此而創造超越自我的奇蹟。

《三顧茅廬》讀後感11

這個典故講的是三國時期,劉備經過徐州琅邪郡陽都縣(今山東沂南縣)時聽説人稱卧龍的諸葛先生就住在此地的山中,劉備就前去請他出山。可第一去因諸葛老師不在家而回,第二去冒着大雪又因已外出而回,第三去終因劉備的真誠打動了諸葛老師,請除了這位隱居山林的卧龍先生。如果我們大膽想像,如果劉備只去了一次就沒再去了,就請不出則為卧龍先生,也就不能成就一番驚天動地大事業。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就是劉備這真誠的力量讓僅是一般的諸葛先生所被打動,助劉備一臂之力,興復漢室。

諸葛老師咋北伐魏國時在給後主劉禪的信中説:臣雖布衣,卻被先帝三顧於茅廬之中,甚是感動,願孝臣子之忠,今日北伐,興復漢室天下。是什麼讓一代卧龍如此忠誠於蜀國呢?是劉備的真誠。真誠?我聽到有人感歎了,劉備的'真誠怎能讓一代卧龍如此忠心?這還要從頭説起。三顧茅廬之時,第一去時就讓張飛十分不快,心想:小小諸葛村夫何必要大哥親自來請,由我帶幾人將他幫來即可;第二去時是大雪封山,馬都走不了了,而劉備卻執意要去,最後還生病了。第三去時正是劉備。關羽和張飛的結拜紀念日。正是這些事,才讓我龍先生諸葛老師出了山,稱了臣。劉備不光對諸葛老師真誠,還對別的人真誠,張飛。關羽。趙雲。諸葛老師這些不都是很好的例子嗎?

如果你真誠,身邊總會有俠肝義膽的好朋友,如果你可以為朋友兩肋插刀,朋友也後對你真誠。所以我們應該對人。對朋友真誠,做人就做真誠的人。

《三顧茅廬》讀後感12

相信很多人都知道《三顧茅廬》的故事吧!

當時劉備的謀士徐庶用了一條計謀打下了樊城,曹操見樊城被佔領,惱羞成怒,抓走了徐庶的母親,逼他離開劉備。臨別前,他給劉備推薦了諸葛亮。劉關張三人去拜見諸葛亮,連續兩次都被告知他不在,但劉備並沒有放棄。第三次去拜訪諸葛亮時才終於把他請出了山,開始輔佐劉備。

劉備為建立大業,頂着大風大雪去拜見諸葛亮。雖然前兩次都沒有成功,但他卻依然懷着滿滿的誠意第三次去拜見諸葛亮,書中有一個情節令我印象深刻:張飛得知諸葛亮在房中午睡,實在等不及了,就憤怒地起來了,怒氣衝衝的準備將他綁出來。劉備見狀,立刻將張飛教訓了一頓。更加體現出他待人辦事時的真誠。

果不其然,諸葛亮被他無限的`真誠打動了。出山來輔佐劉備,或許劉備的真誠,才是他人緣廣泛,從一無所有的小販成為蜀國皇帝的重要基石吧!

回望自我,心中頓時涼意一陣。記得有一次數學課上的內容多極了,小李聽得一知半解,作業本錯了一大堆。老師卻又在改其他人的作業,沒時間再跟他講計算公式,就叫我去輔導。可我卻一點都不真誠,敷敷衍衍的就讓他直接抄答案。導致那個單元的考試時小李碰到了一樣的題目,絞盡了腦汁都沒有想出來。我也因此而被老師批評了。從此以後,我就收斂起了自己幹事敷敷衍衍的惡習,以真誠的態度去待人處事。

正如《論語》中所説的人而無信,不知其何也。我在以後的生活中,真誠,可不能被遺忘。否則,就有可能成為一個不知其可也的人。

《三顧茅廬》讀後感13

諸葛亮,字孔明,號卧龍,三國時期蜀漢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散文家、書法家和發明家。他料事如神,才識過人,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是我最崇拜的歷史人物之一。這樣一位能人才俊,為何會對劉備如此忠心耿耿、肝腦塗地呢?這就要講我講最喜歡的一篇文章—《三顧茅廬》了。

諸葛亮在蜀國時留給後主劉禪的信中説過:“臣雖布衣,卻被先帝三顧於茅廬之中,甚是感動,願孝臣子之忠,今日,興復漢室天下”,相信看過《三國演義》的人們都知曉這個故事。《三顧茅廬》講述了東漢末年,曹操為得到劉備的謀士徐庶,就謊稱徐庶的母親病了,讓他立刻去許都。徐庶臨行前向劉備推薦了諸葛亮,並稱自己與他相比猶如駑馬並麒麟、寒鴉配鸞鳳。於是,劉備先後三次來到隆中,拜訪諸葛亮。最後劉備用自己的.謙恭和誠意打動了諸葛亮,終於在第三次相邀中得到了諸葛亮的效忠。

是什麼讓一代人傑的卧龍心甘情願俯首稱臣並三十年忠心耿耿、勵精圖治呢?我想最最重要的是劉備的真誠。真誠即真實誠懇,坦誠相待以從心底感動他人而最終獲得他人的信任。古人説:“以誠學習則無事不克,以誠立業則無業不興”,可見“誠”對一個人來説是多麼重要的品質。

諸葛亮是一個曠世奇才,本可以盡擇天下雄主,又或閒雲野鶴悠然一生。但他卻因為劉備的“誠”而忠心輔佐,為了報答這份知遇之恩,與劉備出生入死殫心竭慮,在歷史的長河中譜寫出一個個至今讓我們耳熟能詳的故事。

由此可見,真誠能夠讓我們的身邊充滿朋友,讓我們的力量變得強大。所以我們要學會真誠,真誠待人、真誠處事,在真誠中創造自己的明天。這是我從《三顧茅廬》中品味、收穫的真諦!

《三顧茅廬》讀後感14

最近,我在看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裏面的故事內容精彩,情節扣人心絃,人物栩栩如生。其中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劉備三顧茅廬的故事。

劉備是漢室宗親,他看到天下大亂,就立下雄心壯志,要統一天下,但苦於沒有一個好的軍師給他出謀劃策。他聽説在卧龍岡有一位叫諸葛亮的,才華蓋世,就想請他出山,輔佐自己打天下。劉備帶着關羽、張飛二人,連去了兩次,都沒有見到。第三次去時,諸葛亮正在午睡,劉備就在台階下恭恭敬敬地站着等了兩個多時辰。最後,諸葛亮終於被劉備的執着所打動,同意出山。這才有了以後天下三國鼎立的格局。

從這個故事中,我看到了劉備的執着和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決心。他的這種精神也給了我很大的啟發。

聽媽媽説,她小時候曾經自己要求學習小提琴,一開始還興致勃勃的,但老師每天只讓媽媽練習最基礎的拉單根弦,對動作要求也特別嚴格,這樣一練就是一個月,媽媽覺得手指疼痛,手臂酸脹,心裏就打了退堂鼓,前後只學了半年,就放棄了。直到現在,媽媽想起這件事情,還追悔莫及呢!

我學習鋼琴,也是小時候訂下的目標,到現在已經快七年了。老師總是給我佈置好聽但很難彈的曲子,在練習的時候常常會遇到困難,有些音總也彈不對,有好幾次我都想放棄不學了。但是媽媽一直鼓勵我:“對自己訂下的目標應該有執着的追求,不能一遇到困難就打退堂鼓,你不能走我的.老路啊!”而我看了三顧茅廬的故事後,更加懂得了對自己的目標執着追求是多麼重要!

遇到困難就放棄,就永遠達不到自己的目標,在學習中是這樣,在以後的生活道路上也同樣是這樣。看準目標,不怕困難,努力向前,最終一定能達到勝利的頂峯!

《三顧茅廬》讀後感15

看過《三國演義》的人一定記得一個典故——三顧茅廬。

這個典故講的是三國時期,劉備經過徐州琅邪郡陽都縣(今山東沂南縣)時聽説人稱“卧龍”的諸葛先生就住在此地的山中,劉備就前去請他出山。可第一去因諸葛亮不在家而回,第二去冒着大雪又因已外出而回,第三去終因劉備的真誠打動了諸葛亮,請除了這位隱居山林的卧龍先生。如果我們大膽想像,如果劉備只去了一次就沒再去了,就請不出則為卧龍先生,也就不能成就一番驚天動地大事業。“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就是劉備這真誠的力量讓僅是一般的.諸葛先生所被打動,助劉備一臂之力,興復漢室。

諸葛亮咋北伐魏國時在給後主劉禪的信中説:“臣雖布衣,卻被先帝三顧於茅廬之中,甚是感動,願孝臣子之忠,今日北伐,興復漢室天下。”是什麼讓一代卧龍如此忠誠於蜀國呢?是劉備的真誠。真誠?我聽到有人感歎了,劉備的真誠怎能讓一代卧龍如此忠心?這還要從頭説起。三顧茅廬之時,第一去時就讓張飛十分不快,心想:“小小諸葛村夫何必要大哥親自來請,由我帶幾人將他幫來即可;第二去時是大雪封山,馬都走不了了,而劉備卻執意要去,最後還生病了。第三去時正是劉備。關羽和張飛的結拜紀念日。正是這些事,才讓我龍先生諸葛亮出了山,稱了臣。劉備不光對諸葛亮真誠,還對別的人真誠,張飛。關羽。趙雲。諸葛亮……這些不都是很好的例子嗎?

如果你真誠,身邊總會有俠肝義膽的好朋友,如果你可以為朋友兩肋插刀,朋友也後對你真誠。所以我們應該對人。對朋友真誠,做人就做真誠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