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讀後感

陶行知讀書心得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3.07W

當我們備受啟迪時,通常就可以寫一篇心得體會將其記下來,這樣就可以通過不斷總結,豐富我們的思想。到底應如何寫心得體會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陶行知讀書心得,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陶行知讀書心得

陶行知讀書心得1

最近我有幸地拜讀了陶行知先生的《陶行知教育名著》,讀罷這本書,我受益匪淺。陶行知先生作為一名留洋的教育家,在深刻了解了中國的文化和社會現實的基礎上,所提出的教育學説,既強調了教育的顯示功能,又關住了教育的終極目的,是適合中國國情的。他的理論和實踐,應該成為中國教育血液的重要成分。他的“捧着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敬業精神讓人感動,我也為之折服。在讀到《教學合一》這節時,陶行知先生提出了教學要合一的觀點,有三個理由。第一,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生學;第二,新的法子必須根據學的法子;第三,先生不但要拿他教的法子和學生學的法子聯絡,並須和他自己的學問聯繫起來。簡而言之,一,先生的責任在教學生學。二,先生教的法子必須根據學的法子。三,先生須一面教一面學。我仔細閲讀,細細品味,聯繫我的教學,我感覺陶公所提出的“教學合一”的觀點很有道理。我們教育的對象是學生,教師的課堂設計應適合本班學情,根據學情有目的,有針對性地實施教學,那麼這樣學生就會樂學了。教師除了正常的教學工作外,確實還需要不斷的學習,用豐厚的知識去充實自己,不是有句話“教師要給學生一碗水自己就必須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活水嗎?”

《學生的'精神》中提到三點;

(一)學生求學必須具有科學的精神;

(二)要改造社會必具有委婉的精神。

(三)應付環境必具有堅強人格和百折不回的精神。

我想説説我自己的感受。現在的學生正如陶公所説容易“自滿”,自己剛剛對這個知識點有一定的領悟,就沾沾自喜,但真正實踐做題時,卻無從下手。學生對學習缺少一定的目標,很多學生不知道自己到學校來接受教育是為了什麼。每當找學生談話時,我便會問“你準備讀完幹什麼?”學生的回答:“不知道。”他們從來很少會想過我以後的路該怎麼走?會是什麼樣?這就導致學生在學習上不想下功夫,更不願意吃苦,對於周圍的環境學生很少從自身找原因,而是把更多的原因歸納在外界的環境上。例如,學生作業未完成,當問其原因時,學生回答無非這幾種“我不知道什麼時候交作業?”“我不會做。”“我不知道做哪道題?”“我忘記交作業啦!”“課代表交作業時沒告訴我!”諸如此類的冠冕堂皇的理由讓人無可奈何,更多的時候我在問自己:“我們的學生到底是怎麼了?是什麼原因讓他們變成這樣?”

回首這些年的教學,我在不斷的告訴自己:你一定要學會去轉變角色了,你現在已經是一名教師了,陶行知先生的《教育名著》中師範生的第一變——孫悟空,也是這樣告訴我的,只有先知道怎樣做一個好學生,才能培養出來許多好學生。可是為什麼是變成孫悟空呢?陶行知先生説孫悟空有目的,有遠慮,有理想。他是抱着一種目的去拜師的,這無形中就告訴了我們如何做一個好學生。

陶行知讀書心得2

教書育人,乃師之天職。作為一名教師,多讀些教育著作,多瞭解些教育理論是很有收穫的,而我有幸拜讀了陶行知先生的《陶行知教育名著》,感觸頗深。陶行知先生是一位受世人敬仰、懷念的人民教育家。他用畢生的精力來批判舊教育,探索新教育,致力於教育的改革並付諸於實踐。他以藴含豐富的教育思想的寶庫,為我們提供了正確的教育理論和方法,給予我們良好的啟示。

陶行知大膽地把杜威學説進行了改造,創立了“生活即教育”理論。在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論中看來,生活就是教育,就是教育的內容。在他的生活教育理論中,“在生活裏找教育,為生活而教育”的觀念相當明確,密切學生與現實生活的聯繫,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來設計各種教育教學活動,使學生學會用學習到的知識來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問題,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使學生體會到學習與自然及人類社會的密切聯繫,體會到知識的價值。此外還要求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要讓學生讀活書,活讀書,讀書活。這些都是我們所追求的教育模式。現在新課標中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讓課堂成為學生的課堂是其具體表現。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今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教學做合一”是被毛澤東譽為“偉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創建的“生活教育”理論體系中最富有建設性、最具有可操作性的分支理論。“教學做合一”的含義是“教的法子要根據學的法子,學的法子要根據做的法子。事怎樣做就怎樣學,怎樣學就怎樣教,教與學都以做為中心。在做上教是先生,在做上學是學生。”在陶行知先生的思想中,“教學做合一”實際包括三層意思:一是指方法,事怎樣做就怎樣學,怎樣學就怎樣教;二是指關係,對事説是做,對已説是學,對人説是教;三是指目標,教育不是教人學,而是教人學做事。他同時強調,教學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而“做”是根本,是中心。“教學做合一”是陶行知改造舊教育、創造新教育的鋭利武器。陶行知先生曾説,“我們常見的教育家有三種,一種是政客的教育家,他們只會運動、把持、説官話;一種是書生的教育家,他只會讀書、教書、做文章;一種是經驗的教育家,他只會盲行、盲動,悶起頭來,辦……辦……辦”。陶先生認為第一流的教育家必定要在下列兩種要素中得了一種,一是敢探未發明的新理,二是敢入未開化的邊疆。教師的創造精神體現在順應時代要求,與時俱進,開拓進取。教師要立足崗位實際,學習思考,積極開展實踐研究,探求教育革新之路。今天的教育仍然存在陶先生文中所講的三種“教育家”,因此,能夠不為環境之影響,執着實踐創造與開闢之精神,方為真正有膽識的一流教育家。

當我讀完這本書之後,我深切地感受到了陶行知先生在中國教育中的地位。陶行知先生站在了時代的前頭,他的教育理論與實踐,顯示出科學的預見性和高度的創造性。陶行知先生在自己三十多年的教育實踐中形成的教育理論,浩如煙海,既博大、全面,又精湛、實際,而且自成頗為完整的思想體系。陶先生留給我們的教育理論是一筆巨大的精神財富,我們要把這筆財富投入到平常的教育教學工作中,為了教出求真的學生,為了讓學生學做真人,我們永不止步,用我們堅定的步伐引領着新世紀的孩子們走向成功的彼岸!

陶行知讀書心得3

常言道:“茶亦醉人何必酒,書能香我不需花。”我們渴望讀書,渴望獲得知識,但是我們卻常常會有這樣的疑惑:我們應該如何讀書?自古以來,人們獲取知識的途徑多種多樣,而讀書作為其中一種既普通又直接但卻非常有效的求知方法沿用至今。因為理想雖不是高不可攀,但也不是唾手可得,沒有不懈的追求,理想只能是朵美麗的鏡中花。而作為二十一世紀的教師,從書本中獲取知識就顯得尤其重要。人類創造的知識財富,如同浩瀚的海洋,博大精深。人們常把學習形容為在書山上攀登,在學海中遨遊。事實上,知識的積累是成材的一個重要條件。我們正處在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和發展的時期,我們需要得到正確的引導和教育,從而給自己的人生定向;需要加強各方面的修養來提高自己。所以我們理應多讀書,用書來淨化心靈,用書中的知識充實自己。同時我們也應拋棄古時舊的求知理念,什麼書中自有黃金屋等等,都不足取。

為了使讀書達到更好的效果,我們除了要善於動腦,找到所讀文章的“眼睛”,心領神會之外,還要勤於動筆,寫讀書筆記和讀後感。當然讀書要有好的效果,思考是最重要的,但是正如俗話所説:“好記性不如爛筆頭”,把思考的結果整理出來,寫成筆記和感想,既有助於思考,也可以幫助我們記憶思考的結果,便於日後比較、綜合、分析。這對於我們提高寫作水平,也是很有幫助的。如果所讀的書是自己的書,還可以在書的空白處寫下自己看法、疑問、評論等,也可以做一些記號。這就是評註筆記。它會加強我們對文章的理解、記憶作文時如果要參考、模仿渡過的文章,有沒有做過評註的,效果大不一樣。喜歡閲讀一目瞭然的書的人是懶惰的人,只有閲讀那些需要自己反覆思考才能明白的書的人,才是真正讀書的人。我喜歡閲讀艱深的著作。在閲讀中我強調想象和聯想。再抽象的理論表述,在進行思辨理解的同時,我把它還原成日常生活的圖景。有些只需要現成的聯想,有些需要想象的構造。我一直認為,無法進入抽象概念的`人是缺乏想象的人;缺乏想象的人如果自認為理解抽象概念,這個概念在他那裏也已經是一個死的東西了,既沒有聯結能力,也沒有生成能力。

閲讀是抽象的,關於命運的感受是具體的。在抽象閲讀和現實感受中,我明白自身觀念的命運。我們生長在這麼好的年代,但在接受現成的非個人化的觀念里長大。許多教育和觀念已經深入到生理反應中去。我不得不四面突圍。人不能揪住自己的頭髮離開地球。在自圓其説的內部突圍中,惟一的途徑是自覺引入差異。遇到能夠證明自己感受和觀點的事物固然高興,遇到不同的甚至否定的事物,我更加高興。我很少單純地閲讀一本書,或者一種觀點。我總會同時將觀點不同的許多書放在一起讀。我越信服某種觀點或某本書,我越要尋找不同的書來辯論。讀書,使我明白了很多道理。更使我懂得了教育的高尚,教育的純潔。可以説:“是讀書是我開始喜歡上了教師這個職業。開始讓我明白了一個教師的偉大,明白了教育人的樂趣。相信在以後幾年的教學中,我還會不斷的讀書,用讀書來充實我的生活,我的人生。

陶行知讀書心得4

最近我拜讀了《陶行知教育文集》,他的教育思想在我的腦海裏更加清晰起來:“教育的根本意義是生活之變化。生活無時不變,即生活無時不含有教育的意義。”“教育是力的表現或變化。世界是力創造的,所以解決困難也必須拿力來才行。”“手和腦在一塊兒幹,是創造教育的開始,手腦雙全,是創造教育的目的。”……這些陶行知親自闡述的教育思想,讀來更加耐人尋味,讓我更明白了教育要引導學生走進生活,學生的潛能是無限的,需要挖掘的,教予學生死的知識,不如讓學生自己從實踐中去領悟。從書中我深刻感受到了一位人民教育家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懷,陶行知用他的一言一行實踐了愛的教育,他愛學校,他愛學生,他把學生和學校稱為“愛人”,令人耳目一新,給我很大的啟示。下面是我讀後的一點體會:

一、教學做合一

所謂“教學”即教生學;所謂“學生”意要於學會生存。因此,歸根結底教育的最終目的就在於“教會學生學會如何生存”。至於如何教才是最有成效的捷徑,這就涉及到方法論的問題了。

教學並非簡單的知識傳授,更重要的`是教養學生的能力。如果説教學內容已體現了這一方面的要求,而仍採用“填鴨式”的教學方式的話,就無所謂能力的培養了。因此我們主張要由“餵養”式轉為“覓食”式的教學。陶行知指出,在教學過程中,先生的責任不在於教,不在教學,而在於教學生學。這一語道出我們應該做一個怎樣的老師。世界上有兩種不合實際的教學方式:1、只會教書,只會拿一本書要學生讀它、記它。2、不是教書,而是教學生,注意的中心點是從書本上移到學生身上來。這兩種教學方法學生都是處在被動的地位,知識是無限的,老師能教給學生的也是有限。想想自己剛踏上工作崗位的時候,想得更多的就是如何把知識教給學生,或者説把學生看成一隻鴨子,把知識當作糧食,只知道把鴨子為飽,今天看來這就是典型的填鴨式教學,只注重了老師的教,沒有把學生當成學習的主體。

二、學會尊重學生、欣賞學生

教師和學生在人格上地位是平等的,教育要以學生為本,寬容對待學生。課堂上雖然也知道不能以“教師”自居,不能搞“一言堂”,要與學生共同探討知識、共同進步;但面對調皮的“小搗蛋們”,往往還是缺少耐心,當他們太調皮時想以教師的權威壓制學生,讓學生乖乖地聽從不再惹事生非,但總是事與願違。特別是望着個別學生毫不在乎的眼神、不屑一顧的神情,真讓我一籌莫展。《陶行知教育文集》裏要求教師“眼睛向下”,放下架子;教師要有豁達的心胸,真誠的態度,熾熱的情感;公正地對待每一個學生,不因學生自身智力、性格、情趣等方面的差異而有所不同。尊重學生還要學會欣賞學生,特別是對那些學習基礎差、紀律鬆散的學生更要努力發現他們身上的閃光點,並把這閃光點放大,讓每個學生都有展示自己才華的機會,讓每個學生都在成就感中獲得自信。當你面對“恨鐵不成鋼”的學生時,當你面對家庭和社會的煩惱時,一定要冷靜。如果我們把指責、批評、抱怨,換成啟發、表揚、激勵會是另一種情景。 陶老 先生四塊糖果的故事就很好地説明了這個問題。

此外,我們教師也必須在教育活動中不斷得到成長,這樣才會完善自己,得到學生的尊敬、信任和愛戴,使自己具有強大的教育感召力。學生是具有旺盛生命力的,走在時代前沿的鮮活的羣體。教師如能走近他們,瞭解認識他們的思想、情感和個性,才能從本質上認識學生,從學生身上了解時代的訊息,領悟到學生真正的需要,只有這樣才能對學生產生真正的愛,才能恰到好處地關心愛護學生,使學生感觸到教師的關心。

陶行知讀書心得5

有幸跟着一位愛讀書的校長,這些天我們學校的老師又共讀一本教育戰線上人人稱頌的好書——《陶行知教育名篇》。領會了陶老先生的教育思想,感受頗深。

陶先生所倡導的教育理論和方法與新課程理念不謀而合。他提出“教學合一”,“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而在教學生學”、“教的法子必須根據學的法子”、“先生須一面教一面學”。認為好的老師不是教書,也不是教學生,而是教學生學。教學一方面要老師負指導的責任,一方面要學生負學習的責任。對於一個問題,不是要老師全現成的解決方法來傳授學生,而是要把這個解決方法如何找來的過程,組織好,指導學生,使學生以最短的時間,經過類似的經驗,自己將這個方法找出來,並且能夠利用這種經驗來找別的方法,解決別的問題。有了這種經驗,學生才能自己去探求知識,成為主動學習者。教師應不斷研究,才能時常找到新理,只有學而不厭,然後才能誨人不倦。

陶老先生提倡“愛滿天下”,他是對學生充滿愛心的典範。書中的一句話特別震撼我的心靈:“真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唯獨從心裏發出來的.,才能打到心裏的深處。”從先生的話中,不難領會,離開了情感,一切教育都無從談起。作為一名教師,特別是一名班主任,如何以“愛滿天下”的精神,去愛每一位學生呢?

一、不可輕視小孩子的情感

小孩子的喜怒哀樂就在臉上,做為班主任,你一定要做個有心人,細心觀察他們每天的心情,心理疏導也是你的職責,千萬可別忽視了小孩子的情感。

二、把指責、批評、抱怨,換成啟發、表揚、激勵

正如陶行知先生説的:“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裏有牛頓,你的譏笑裏有愛迪生。”尊重學生還要學會欣賞學生,特別是對那些學習基礎差、紀律鬆散的學生更要努力發現他們身上的閃光點,並把這閃光點放大,讓每個學生都有展示自己才華的機會,讓每個學生都在成就感中獲得自信。當你面對“恨鐵不成鋼”的學生時,當你面對家庭和社會的煩惱時,一定要冷靜。

總之,陶公的“捧着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精神本源,是值得我們終身學習的!

陶行知讀書心得6

陶行知先生是人民的教育家、思想家和教育的改革家。其博大精深的教育理論和豐富的辦學實踐啟發和激勵着一代又一代“陶子”,為中國教育的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和高尚品德,是我們廣大教師的指路明燈,作為一名人民教師,應認真地向這位偉大的教育家學習。翻閲了《陶行知教育名篇》一書,知道陶先生在深刻了解了中國的文化和社會現實的基礎上,提出的教育學説,既強調了教育的現實功能,又關注了教育的終極目的。讀了陶先生的文章,深有體會:

陶先生提出“教學合一”,“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生學”、“教的法子必須根據學的法子”、“先生須一面教一面學”。認為好的老師不是教書,也不是教學生,而是教學生學。教學一方面要老師負指導的責任,一方面要學生負學習的責任。對於一個問題,不是要老師把現成的解決方法來傳授學生,而是要把這個解決方法如何找來的過程,組織好,指導學生,使學生以最短的時間,經過類似的經驗,自己將這個方法找出來,並且能夠利用這種經驗來找別的方法,解決別的問題。有了這種經驗,學生才能自己去探求知識,成為主動學習者。如果教師只會用“舊瓶裝新酒”,那就看不到新鮮的事物,教師應不斷研究,才能時常找到新理,只有學而不厭,然後才能誨人不倦。 陶先生倡導“生活即教育”,生活教育,是供給人生需要的教育,不是作假的教育。人生需要什麼,我們就教什麼。“社會即教育”,要把籠中的小鳥放到大自然裏,使它們任意飛翔。把學校的一切伸到大自然裏,要先能做到“生活即教育”,這樣的學校才是學校,這樣的教育才是教育。陶先生主張遠離生活的教育不是真教育,好教育,脱離實踐的知識是虛的',不實用的。今天我們的教育教學脱離生活已越來越遠。孩子們成天埋於書堆裏,以高分遮面。

“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捧着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從陶先生的作品中隨處可見他對好教師的殷切期望。他對自身成長提出了四個問題,叫做“每天四問”:“我的身體有沒有進步?”“我的學問有沒有進步?”“我的工作有沒有進步?”“我的道德有沒有進步?”陶先生認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壞,縱然使你有一些學問和本領也無甚用處。”建築人格長城的基礎,就是道德。一個集體的成員,若人人以集體利益為重,注意自己的每一個行動都為集體着想,則這個集體會越來越壯大,這個集體定是有希望的集體。否則,多數人只顧個人私利,不顧集體利益,則集體的根本必然動搖。如此,每個一線教師應該弘揚“校興我榮,校衰我恥”的敬業精神。陶先生的“每天四問”為人們提供了進德修業的參考,當作一面鏡子,時刻對照自己。“必然可以見出每一個人身體健康上有着大的進步,學問上有着大的進步,工作效能上有着大的進步,道德品格上有着大的進步,顯出水到渠成的進步”。

所以作為我們教師,應該積極響應首先把修師德放在首位的號召。一個好的師德可以淨化教師自己的心靈,每天充滿快樂;一個好的師德可以讓學生們心存温暖,這份温暖激勵他們朝更好、更強去發展。我們又何樂而不為之呢?

陶行知讀書心得7

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捧着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

陶行知先生是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和教育的改革家。其博大精深的教育理論和豐富的辦學實踐,為中國教育的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寒假期間,讀了《陶行知教育名篇》給了我很大的啟示,認識到愛心是成功教育的原動力,愛心是教育最基本的前提條件。教育是植根於愛,教師有了愛,才會積極地去發現學生的閃光點,才會對自己的教育對象充滿信心,才會追求卓越和創新的精神,才會用智慧和心血去培育好學生。

一、陶行知平易近人、謙虛好學。

讀陶行知文章,他的平易近人、謙虛好學,在書中處處能感受到。在《實際生活是我們的指南針》一文中他説道:“我雖覺得我有好多地方可以幫助諸位,但指南針確有些不敢當。我和諸位同是在鄉村裏摸路的人。我們的真正指南針只是實際生活。”一席話,不僅使人感到他非常謙虛,更體現陶先生求真、務實的態度,既不誇大自己的作用,也不輕視自己的作用。在給《吳立邦小朋友的信》中,他寫到:“平時得了小孩子的一封信,如獲奇寶,看過了即刻就寫回信,回了信就把它好好地收藏起來。每逢疲倦的時候,又把它打開一讀,精神就立刻加增十倍。小朋友的信啊,你是我精神泉源!”一個不是真心關心兒童、從內心愛護兒童的成年人是不會有這樣的感受的。一個孩子給他的信,陶先生都給予這樣認真的回覆,待人之誠懇、做事之認真非同一般。

二、陶先生文章是師德培訓的活教材。

“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捧着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從陶先生的作品中隨處可見他對好教師的殷切期望。他對自身成長提出了四個問題,叫做“每天四問”:“我的身體有沒有進步?”“我的學問有沒有進步?”“我的工作有沒有進步?”“我的道德有沒有進步?”陶先生認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壞,縱然使你有一些學問和本領也無甚用處。”建築人格長城的基礎,就是道德。一個集體的成員,若人人以集體利益為重,注意自己的每一個行動都為集體着想,則這個集體會越來越壯大,這個集體定是有希望的集體。否則,多數人只顧個人私利,不顧集體利益,則集體的根本必然動搖。如此,每個一線教師弘揚“校興我榮,校衰我恥”的敬業精神。陶先生的“每天四問”為人們提供了進德修業的參考,當作一面鏡子,時刻對照自己,“必然可以見出每一個人身體健康上有着大的進步,學問上有着大的進步,工作效能上有着大的進步,道德品格上有着大的進步,顯出水到渠成的進步”。

作為一名教師,“要教人求真,求真的知識,真的本領,真的道德。”俗話説:“活到老,學到老。”現在的社會日新月異,我們周圍時刻充滿着變化。一個有強烈使命感的人,應有一種危機感。怎樣才能跟上時代的步伐,而不被社會所淘汰呢?答案只有一個,那就是心懷進取心,下苦功夫學。正如陶先生説的那樣:“學習,學習,學習,學到人所不知,人所不能……我們要虛心的跟一切人學,跟先生學,跟大眾學,跟小孩學,跟朋友學,跟大自然學,也跟大社會學,要學的專,也要學的博。”人類發展永無止境,科學永無止境,肩負着生產新知識,傳遞新知識的教師隊伍建設永無止境。新教師面臨着可能被淘汰的危機,要適應知識經濟的需要,就要時時更新自己的觀念,及時獲取相關的信息,不斷進取,發展自己,完善自己。

陶先生提出“教學合一”,“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而在教學生學”、“教的.法子必須根據學的法子”、“先生須一面教一面學”。認為好的老師不是教書,也不是教學生,而是教學生學。教學一方面要老師負指導的責任,一方面要學生負學習的責任。對於一個問題,不是要老師全現成的解決方法來傳授學生,而是要把這個解決方法如何找來的過程,組織好,指導學生,使學生以最短的時間,經過類似的經驗,自己將這個方法找出來,並且能夠利用這種經驗來找別的方法,解決別的問題。有了這種經驗,學生才能自己去探求知識,成為主動學習者。教師應不斷研究,才能時常找到新理,只有學而不厭,然後才能誨人不倦。如今,新課程倡導的也正是這種教育理念。

三、教育理論和方法與新課程理念不謀而合。

“捧着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確,選擇了教育,就選擇了奉獻。有人將教師比作園丁,但是,“園丁的汗水,在綠葉上閃光,教師的汗水,在心靈中結果。園丁的夢境,常常是花的芳香,葉的濃蔭,教師的夢境,常常是雅甜的笑臉,朗朗的書聲。”“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惟獨從心裏發出來,才能打到心靈的深處。”沒有愛就沒有教育。“你若把你的生命放在學生的生命裏,把你和你學生的生命放在大眾的生命裏,這才算是盡了教師的天職。”陶行知為了使大眾掌握文化知識,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開展文化教育活動。在我們前輩中間,也有許許多多平凡的教育工作者,無怨無悔地把自己的青春和一生精力揮灑在教書育人這塊神聖的土地上。沒有流芳百世,沒有權力財富,有的只是年復一年的耕耘,有的只是清貧與艱辛。

陶先生倡導“生活即教育”,生活教育,是供給人生需要的教育,不是作假的教育。人生需要什麼,我們就教什麼。“社會即教育”,要把籠中的小鳥放到大自然裏,使它們任意飛翔。把學校的一切伸到大自然裏,要先能做到“生活即教育”,這樣的學校才是學校,這樣的教育才是教育。

通過學習《陶行知教育名篇》我認識到在自己的教育工作中,我們的學生最關心的是教師對他的看法如何,最大的願望是受到老師的關心和喜愛。當我們面對學生時,尤其是那些似乎充滿缺點的學生時,更要用親切的語言、温柔的目光與他們交流,這樣,才能贏得學生的尊敬和信任,讓學生親近你。如果能細心地發現他們的優點,然後真誠而慷慨地去讚賞他們,一定能激發他們內心深處的希望和信心,學生也會自然地顯示出友好合作的態度,激發學習熱情。只有我們充分相信學生去愛他們時,學生才會相信自己,勇敢前進。只有用愛才能教育孩子。我們要善於接近孩子,體貼和關心學生,和他們進行親密的思想交流,讓他們真正感受到老師對他的親近和"愛",這是我們教育順利開展一切工作的基礎。

陶行知讀書心得8

陶行知是"五四"前後中國教育改造的旗手,他堅持從中國國情出發,辦中國人民所需要的教育。本書彙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育教學研究與實踐的精髓,行文深入淺出,通俗易懂,從"教學合一","學生自治","平民教育","學校觀","創造的兒童教育","民主教育"等各個方面集中體現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及"知行合一"的獨特教育思想,經過八十多年的考驗,不僅仍有很高的學術價值,而且對今天的中國教育改革具有很強的借鑑價值和指導意義。下面就"生活即教育"來談談我的`體會。

按照陶行知先生的説法,"生活教育是給生活以教育,用生活來教育,為生活的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從生活與教育的關係上説:是生活決定教育。從效力上説:教育要通過生活才能發出力量而成為真正的教育。"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核心。什麼是"生活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營,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義是生活之變化。生活無時不變,即生活無時不含有教育的意義。"既然生活教育是人類社會原來就有的,那麼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謂"過什麼生活便是受什麼教育;過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過壞的生活,便是受壞的教育"。他還指出,"生活教育與生俱來,與生同去。進棺材才算畢業"。生活教育強調的是教育要以生活為中心,反對傳統教育以書本為中心,認為不以生活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在批判傳統教育脱離生活實際的基礎上產生的,是單純知識教育的對立物。陶行知先生把生活教育提高到這麼一個高度,是我前所未聞的,更給了我一絲震撼,震撼於他的精闢和深刻,同時感歎教育家的前瞻性,這不就是我們現在提倡的素質教育嗎?

教師不僅是傳道授業解惑也,還要讓學生學會生活,學會勞動,學會學習,也就是陶行知的教育名言: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這也就是我們現在所推崇的教育的目的。按照他的思想,"生活即教育"就是説"生活即教育"是人類社會原來就有的,自有人類生活產生便有生活教育,生活教育隨着人類生活的變化而變化。其次,"生活即教育"與人類社會現實中的種種生活是相應的,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受教育,教育在種種生活中進行。第三,"生活即教育"是一種終身教育,與人生共始終的教育。只有在生活中,我們的教育才具有鮮明性,脱離了實際生活,教育就只是空洞的説教。

陶行知讀書心得9

陶行知先生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向人類貢獻的一位具有世界影響的著名教育家。他博大的教育思想,求真的教育實踐,行知合一的師德風範為我們樹立了光輝的榜樣,不愧為大家景仰的"萬世師表"。先生的名言雖然樸實,卻極富哲理,並且貼近我們的教育世界,深深地打動了我的心靈。先生的"為人、為學、為師"這六個字不知什麼時候已悄然印入我的心田,深入到骨子裏,給我強大的精神動力,增添了克服困難的勇氣。為師先為學,為學先為人。

(一)"為人"誠篤

"學高為師,身正為範"是陶行知先生的一句名言,意即身正才能師為人範。他道出了作為一名合格教師,除了要有紮實的專業知識,較高的文化水準外,更重要的是要求教師應有良好的道德素質。教師的道德品質,不僅是規範自己行為的需要,更重要的是用於教育學生的需要。教師職業的特殊在於育人,不僅用自己的學識育人,更重要的是以自己的道德育人;不僅通過自己的語言去傳授知識,而且要用自己的靈魂去塑造學生的靈魂。陶行知主張教師要以身作則,“要學生做的事,教職員躬親共做;要學生學的知識,教職員躬親共學;要學生守的規矩,教職員躬親共守。”他深信這種共學、共事、共修養的方法是真正的教育,以不倦的教誨,諄諄善誘,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情操。陶行知先生是這麼説的,也是這麼做的。他一生以身立教,辛勤耕耘,培育桃李,為人民的教育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是啊!在學生面前,教師是一個榜樣,是一本書,是一幅畫,教師良好的人格魅力、高尚的道德風尚是影響學生、教育學生最重要的因素和力量。

(二)"為學"嚴謹

教師在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中承擔着重要使命,因此必須應該具備求真務實、勇於創新、嚴謹自律的治學態度和學術精神,努力發揚優良的學術風氣和學術道德。當今時代,新知識層出不窮,知識更新週期不斷縮短,每個人都需要加強學習、終身學習。教師是知識的重要傳播者和創造者,連接着文明進步的歷史、現在和未來,更應該與時俱進,不斷以新的知識充實自己,成為熱愛學習、學會學習和終身學習的楷模。"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學習是永遠無止境的。陶行知先生認為教師應"發前人所未發,明今人所未明",提倡教師做一個發明家,不做一個教書匠。他提出的這種教師觀正是我們當代教師所應追求的。

記不清曾有多少個夜晚,我端坐在桌前,以筆為伴,以書為侶,精心地設計着一份份教案,為某個教學環節苦苦思索,為突然閃現的靈感而喜悦。因為我清楚地知道對於要講解的教材,只有深入鑽研,教學中才能得心應手。當我走進教室看到講台下幾十雙眼睛晶亮如星星、幾十張笑臉天真如蔚藍的天空,我的心裏特別地踏實。因為我知道,我窗前那盞疲憊的燈一定會照亮孩子們心中希望的燈!

和同事們的熱烈切磋,到外面的取經學習,一本本教學理論、教科研雜誌開拓了我的視野,汲取了寶貴的經驗,為我的教學注入了活力。

"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要在教育教學工作中游刃有餘,就必須要善於利用時間,做一個嚴謹篤學的人,像海綿吸水那樣孜孜不倦地學習,切實轉變教育觀念,與時俱進,通過刻苦鑽研和積極實踐,實現教學方式、學習方式的根本變革,以新的姿態與新的風貌創造無愧於時代和人民的業績,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三)"為師"行勝於言

陶行知先生曾精闢地指出:"行動是中國教育的開始,創造是中國教育的完成。"陶行知教育思想一個突出的特點,即是具有與時俱進的前瞻性、實踐性和創造性。新課程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為了培養人,造就人,發展人。一所學校,一個教師如果真正感悟學陶實質,不斷賦予其新的,就會在新一輪課程改革中,不斷創新,有所建樹,實現陶行知提出的"教學做合一"之"做"。如果我們滿足於一幅標語、一個口號、一種形式,則新課改就很難取得理想的效果。

在新課程改革推進中,我總是鼓勵自己多想一些困難,少一些畏難;多學一些理論,少一些空論;多做一些行動,少一些被動,自覺接受新課改"三個挑戰",即教育觀念的更新與挑戰,教育角色的轉變與挑戰,教育方式及技術革新與挑戰。在新課改實踐中,養成剖析反思的習慣,創造性地解決教學實踐問題,從而不斷重塑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課堂教學是老師給學生傳授知識,塑造靈魂,培養能力的前沿陣地,也是老師發揮才智,譜寫青春樂章的立體大舞台。為了讓學生真正成為未來社會的新型人才,也為了成就我們最美麗的事業,我願意在三尺講台上,為學生彈奏最美妙的人生樂章。

陶行知讀書心得10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強調的是教育要以生活為中心,反對傳統的教育以書本為中心,這是在批判傳統教育的基礎上產生的。教育以生活為中心與我們現在所提倡的教育要聯繫生活實際在一定程度上是相匹配的,通過與實際生活相聯繫,可以避免空洞的説教,可以使教學內容更加的形象生動,豐富學生的知識,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

但是,陶行知提出的教育要通過生活來進行,無論教育內容還是教育方法,都要根據生活需要,與生活一致這一思想在當今看來是不能全部肯定的。生活與教育不是完全同步毫無區別的,忽視了生活與教育的區別。以及在教學內容的傳授方面,忽視系統知識的傳授是不可取的。而我們現在應該做的並不是要去全然否定或肯定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論,而是應該根據當今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需求以及學生髮展的規律,將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論與時代的發展相結合,予以創新,那才是應該做的事情。

另外,陶行知的教學做合一的'思想也貫穿本書的始終。首先,要“在勞力上勞心”,做到“手腦雙揮”。其次,懂得行動是知識的來源。再次,要求做到“有教先學”和“有學有教”,即:教人者先教己,教人者還要教而學,即知即傳。最後,反對注入式教學。陶行知提出教學做合一的觀點有三個理由,概括起來就是:

一,先生的責任在教學生學。

二,先生教的法子必須根據學的法子。

三,先生須一面教一面學。“教學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們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學”。他舉了很多的例子,比如指出種田這件事,要在田裏做的,便須在田裏學,在田裏教。“事怎樣做便傅樣學,怎樣學便怎樣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學而不做,不能算是學。教與學都以做為中心”。由此他特別強調要親自在“做”的活動中獲得知識。

陶行知讀書心得11

讀了陶行知先生的《陶行知教育名篇》,我受益匪淺,本書彙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學研究與實踐的精髓,從“教學合一”、“學生自治”、“創造的教育 ”、“創造的兒童教育”等各個方面,集中體現了陶行知先生倡導的“生活即教育”、“教學合一”以及“創造的教育”的獨特教育思想。

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營,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義是生活之變化。生活無時不變,即生活無時不含有教育的意義。既然生活教育是人類社會原來就有的,那麼是生活便是教育。生活教育強調的是教育要以生活為中心,反對傳統教育以書本為中心,認為不以生活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在批判傳統教育脱離生活實際的基礎上產生的,是單純知識教育的對立物。

陶行知先生把生活教育提高到這麼一個高度。教師不僅是傳道授業解惑也,還要讓他們學會生活,學會勞動,學會學習,也就是陶行知的教育名言: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這也就是我們現在所推崇的教育的目的。只有在生活中,我們的教育才具有鮮明性,脱離了實際生活,教育就只是空洞的説教。

作為一名教師,要不斷更新教育理念,引導學生手腦並用,學會過硬的技能,全面提高學生素質,使每一位學生成為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有用人才。在實際教學中,我將從書上學到的做起,從自己的本職工作做起,認真對待每一名學生,認真上好每一堂課,以真正的創新理念去開拓自己的新天地。

陶行知讀書心得12

“愛滿天下”是陶行知生前信奉並始終實踐着的人生信條。大概也只有這句話才能夠充分地表達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真諦。陶行知先生是一名偉大的教育工作者,是被世人所公認的教育思想家。他曾經擔任過南京高等師範學校教務主任,繼任中華教育改進社總幹事。並且先後創辦曉莊學校、生活教育社、山海工學團、育才學校和社會大學。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三大主張,生活教育理論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論核心。

一直以來,陶行知先生始終以高瞻遠矚的目光、寬廣如海的胸懷,積極倡導並且向我們實踐了愛的教育。對待學校,對待教育,對待學生,對待自己的事業,一直在向我們呈現出他的熱誠和激情,這樣的奉獻精神,實在是讓人驚訝,讓人感動。教師和醫生一樣,本身就是一種良心職業,它的衡量不在別處,而在教育工作者的心中。作為一名老師,倘若沒有對學生的愛,對教育事業的愛,我們不難想象到:他必然也無法給予學生良好的教育。可以説,愛學生也是教師高尚職業道德的一種體現。作為一名老師,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只有愛學生,才能夠用温存慈祥的態度去對待他們,才會拿出百分之百的耐心,用柔軟和藹的話語與他們溝通。只有這樣,老師與學生的心才會越來越近,最後,融化為一。也只有這樣,老師才能夠更加地瞭解學生,從而對症下藥,積極幫助學生。同時也要嚴以律己,積極用正面形象來

引導學生。或催化、或促進、或誘導,各色方案、因材施教,勤勤懇懇地去幫助學生讀好書、做好人。

只有深入進去細細閲讀《陶行知文集》,才能真正走進陶行知,認識陶行知,進而用陶行知的精神激勵自己,用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武裝頭腦,以科學的態度看學生、看教育、看人生、看世界!也正是懷着對教育事業不懈的執着與滿腔的熱愛,陶行知先生在他從事教育事業的三十多年中通過不斷地實踐、總結、再實踐、再總結,最終形成了一系列生動而實用的教育思想。在陶行知提出的的那麼多教育思想中,“生活即教育”這個觀點,可以説是陶行知先生最關鍵的教育理念。可以説,生活教育是一直存在於人類社會的,或者説,生活,它在某種形式上説,就是教育。生活教育強調的是教育要以生活為中心,反對傳統的教育以書本為中心,不給予學生積極思考的動力。可以説,生活教育實際也是在批判傳統教育脱離生活實際的基礎上產生的,也就是説,生活教育是單純的知識教育的相對面。

陶行知先生曾經説過:“在我的教育裏,小孩和青年是最大的,比什麼偉人還大。”在他的概念裏,作為老師一定要學會尊重學生的性格以及想法。當然,尊重絕非放縱,更不是任憑他自生自滅。在老師對於學生的愛中,應當也是有”嚴“的`成分存在。只有學會尊重學生,才能夠找到最合適的教育方式,從而用最好的方法來扶持學生。當發現學生出現了不良生活和思想傾向的時候,老師不應該過分指責他們,應該及時地送上關心與指引,爭取讓學生接受我們的愛,並且順利找到正確前行的路。

事實證明,如果老師缺少對學生的愛,那麼對待這份教學工作也很難打起精神,上課也缺少激情,更別提課堂上師生之間的同心溝通了。於是乎,學生也不會被課堂的內容所吸引,從而有了厭學情緒。但是,倘若老師只愛一部分學生的話,那麼,也意味着他在對另外一部分學生冷漠。這樣的愛,是一種非理智的情感,絕非教育工作者應當具有的真正的愛。所以説,老師給予學生的愛,應當是一種理智的、正直的、公正的愛。只有用心給予愛,學生才會感受到愛,並且積極給予回饋。

教育工作者應該始終保持對美好事物的敏鋭探知能力,深入而實際地生活,勇於積極地發現美、追尋美、並且創造美。同時,老師還肩負着另一個使命:“把美引入課堂,引入學生的心靈。”

可以很坦白地説,一個能夠充分享受幸福的人,一定要對美好事物保持高度的敏鋭。只有這樣,才會從內心深處真正地愛着那些孩子,並且因為那樣的愛而心生喜悦。這種愛絕非是規章制度所能帶來的。這種愛是一種由心生出的自覺行為,強迫不來的。更重要的是,當我們帶着尋找美的眼睛去看待人生、看待社會的時候,這種樂觀精神就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從而能夠更好地把美與愛傳遞出去。旁觀人的一生,學生時代是一段不可抹去的時光,它是純潔的、乾淨的、夢幻的,而又真實地存在着。

為此,每一位老師都應該做到“愛滿天下”,都理應為學生留下一段幸福的記憶,讓他們能夠在學校裏健康快樂地成長。

“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這是陶行知先生1943年為廣東某中學校歌所做的詞,也是一句流傳甚廣的教育名言。一直以來,陶行知先生始終在不厭其煩地鼓勵學生多思考,多發問,多創新。只有這樣,才能夠更好地開動學生的大腦,並且激發他們的求知慾。沒有什麼是不能挑戰的,無論是權威還是老師。在老師與真理之間,首先要尊重的應該是後者。真理是唯一的衡量尺度,而老師也會有出錯的時候。所以,要提高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儘量不讓他們過分依賴老師。時代在進步,學生的思想也變得更成熟,見識更豐富,觀念也更加地前衞。倘若只是用嚴格的管教來對待他們,即便他們一時知錯了,但是沒多久還是會再犯。

所以要努力讓他們心悦誠服,自願放下戒備,並且接受老師給予的教育和思想。有人用“貓捉老鼠”來形容教師與學生的關係,很顯然,這樣的觀念已經過時了。面對着非常有主見的學生,對於老師來説,亦師亦友才是最明智的選擇。只有這樣,才能更有利於對他們的指導。在當今社會,以德服人才是最重要的。想要讓學生們心甘情願地接受領導,就一定要不斷地提升老師自身的學識與人格魅力,通過贏得學生們的欽佩,才能以引領者的身份去引導學生踏上正確的方向,並且用人性化的方式來進入學生的內心,從而得知他們的想法,並且積極引導他們的心靈與精神的提升。不怒而威,才是最有效的法寶。好的老師是温柔的,能夠給人安慰,就像陽光一樣温暖明媚。這樣的老師,顯然更容易征服學生。

陶行知讀書心得13

這段時間以來,我最大的收穫是閲讀了《陶行知教育文集》。每當讀到一段精彩之處,總是感到有一位慈祥的老人在講述自己一生對教育的感悟。或者娓娓道來,或一臉嚴肅。先生説“以教人者教己”是根本的方法之一,先生也正是以這樣的方法來對待“教育”和“生活教育”。先生的言行理論對我們這些教書匠來説,無疑是最明亮的指路燈。

陶行知是一位為世人敬仰、懷念的人民教育家。他以畢生的精力,批判舊教育,探索新教育,致力於教育改革並付諸實踐。他以藴含豐富的教育思想寶庫,為我們提供了教育的理論和方法,給我們以啟示和教益。“教學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方法論,也是他的教學論。

陶行知是20世紀中國偉大的人民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實踐,不僅在中國,而且在世界,都有重要的影響。20世紀過去了,在新的世紀裏,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仍具有現實意義。

“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而在教學生學”一語道出我們應該做一個怎樣的老師。世界上有兩種不合實際的教學方式:1、只會教書,只會拿一本書要學生讀它、記它。2、不是教書,而是教學生,注意的中心點是從書本上移到學生身上來。這兩種教學方法學生都是處在被動的地位,知識是無限的,老師能教給學生的也是有限。想想自己剛踏上工作崗位的時候,想得更多的就是如何把知識教給學生,或者説把學生看成一隻鴨子,把知識當作糧食,只知道把鴨子為飽,今天看來這就是典型的填鴨式教學,只注重了老師的教,沒有把學生當成學習的主體。

教師和學生在人格上地位是平等的,教育要以學生為本,寬容對待學生。課堂上雖然也知道不能以“教師”自 居,不能搞“一言堂”,要與學生共同探討知識、共同進步;但面對調皮的“小搗蛋們”,往往還是缺少耐心,當他們太調皮時想以教師的權威壓制學生,讓學生乖乖地聽從不再惹事生非,但總是事與願違。特別是望着個別學生毫不在乎的眼神、不屑一顧的神情,真讓我一籌莫展。《陶行知教育文集》裏要求教師“眼睛向下”,放下架子;教師要有豁達的心胸,真誠的態度,熾熱的情感;公正地對待每一個學生,不因學生自身智力、性格、情趣等方面的差異而有所不同。先生在著作中也想到這些難管的小孩,他談到了解決的辦法

(一)難管的孩子多半不是劣童,也不是真正的壞蛋,這個態度要立定,否則你主觀上咬定他是劣童則一切措施都錯,便越管越難管了。

(二)仔細考慮他所以難管的原因,在源頭上予以解決。

(三)體力充沛,無法發泄的,有時搗亂,可以多給他一些機會勞動或幹體育遊戲。

(四)先生也得檢討自己的功課教法是否合乎學生的需要程度。這些耳熟能詳的語句讓我對教育有了更多的思索。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論博大精深,值得我們繼續研讀,讓他的教育思想來指導我們教師工作,全面落實新課程改革。我願做一名民主型教師,創設融融的師愛氛圍,靠着一顆對教育對學生真摯的心在實踐中慢慢去解讀陶行知先生的偉大教育思想。

讀罷《陶行知教育名篇》,我深深地感到陶行知先生讓中國教育事業向前進一步。他把自己的一生全部獻給了教育事業,他的`博學多識,嚴謹治學,一切為人民大眾教育而努力奮鬥精神值得我們好好學習。他倡導的教育理念,堅持從中國國情出發,辦中國人民所需要的教育,他愛教育、愛學校、愛學生。提倡“沒有愛就沒有教育”,這是陶行知教育的真諦。教師對學生的愛,就是“師愛”。在一定程度上,熱愛學生就是熱愛教育事業,因為教師對學生的愛“在性質上式一種只講付出不記回報的無私奉獻,廣泛的且沒有血緣關係的愛,在原則上 是一種嚴慈相濟的愛”,學生一旦體會到這種感情,就會“親其師”,從而“信其道”也正是在這個過程中教育實現了根本的動能。

熱愛學生,以慈祥的態度,和藹的語言對待他們與自己越來越貼近。沒有對學生的愛,教育也會沒有激情,只愛一部分學生就意味着對另一部分學生的冷漠,那是偏愛。教師對學生的愛應是一種理智的誠實的公正的師愛。陶行知説“在我的教育裏,小孩和老年是最大,比什麼偉人偉大。”我覺得,首先要尊重學生,師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任何一種提體罰都是使學生肉體痛苦,精神受刺激。這是對學生的愛,作為現代學校的教師,我們要記住陶行知的話:“我們奮鬥的工具是愛力不是武力”,所以我們應該做學生的“親人,朋友和導師”三個角色,這是新課程教育理念的體現,也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實踐。當然,愛不是放縱,愛裏有嚴,愛裏有教育。老師們,熱愛自己的學生吧!不要因感情衝動,一時的不理智做出有傷學生人格的事。讓你的學生在快樂中學習,在關愛中成長。

陶行知讀書心得14

讀《陶行知教育名篇選》心得體會教師要以實踐來指導教育。通讀《陶行知教育名篇選》,你會發現,無論是《生活工具主義之教育》、《試驗鄉村師範學校答客問》,還是《試驗主義與新教育》、《教學做合一》,無不散發着“實踐出真知”的氣息,“實踐”貫穿《陶行知教育名篇選》這本著作。

陶行知先生對“實踐”的認可,更具體直觀的體現在他的名字“行知”上。1934年,他在《生活教育》上發表《行知行》一文,寫到“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於是就改名陶行知。教育是最來不得半點虛假的事,教師為學生講授一個知識,學生最終是否真正掌握這個知識,是否能靈活運用這個知識,將最直觀的反映在學生日常生活的運用中。

“我們要活的書,不要死的書;要真的書,不要假的書;要動的書,不要靜的.書;要用的書,不要讀的書。總起來説,我們要以生活為中心的教學做指導,不要以文字為中心的教科書。”實踐出真知,教師在日常教學中要堅持“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以實踐來引導學生的學習,堅持在“做上教,做上學”,“以教人者教己,在勞力上勞心”,要以“教”為手段,以“學”為方式,達到學生會“做”這個目的,真正做到“教學做合一”。

“教師的職務是‘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學生的職務是‘千學萬學,學做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