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讀後感

中國近代史讀書心得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24W

當我們積累了新的體會時,寫心得體會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它可以幫助我們瞭解自己的這段時間的學習、工作生活狀態。相信許多人會覺得心得體會很難寫吧,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中國近代史讀書心得,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中國近代史讀書心得

中國近代史讀書心得 篇1

自春季以來四五月,共舉書四五本,然身陷繁瑣之中,心似惶惶喪犬,讀畢者竟唯此一本,忽有捧書大哭之意。

自畢業以來,於社會認識愈多,於歷史認識亦愈多。社會之認識滋養歷史之認識,歷史之認識反哺社會之認識,方痛覺自身知識結構之偏狹,思維理念之侷促。於現代文化之隔閡,對西方世界之陌生。雖不必亦步亦趨,然知己知彼,一以客觀,平準抉擇,自是當然之理。又與西人稍有接觸,則痛覺我民族之落伍恐不輸於清末民初,而對國家民族之前途愈感消極。

蔣氏之書,以科學、機械、民族精神為現代化之進向三途徑,橫准以民眾與士大夫,輔以當世英雄豪傑人物,既有美國新史學之訓練,亦不逃離舊史之窠臼。換言之,即能採舊史之長處,史中有人,亦能獨闢途徑,觀察新史。於近代史研究和史書撰寫,皆有開山之功。

政治人物之偉大,在於其眼光與手段,史學家之偉大,亦在於眼光與手段。李鴻章雖與西方文化隔絕,但其立意中國,在近代史中,不愧為最偉大和最能幹的政治家;孫中山相比則反而次之,雖能有所想法,但畢竟書生意氣,未能實行,是一思想家而非實幹家。蔣氏對於林則徐之評判,對於左宗棠之評判,對於湘軍等的評判,皆有己見,不落俗套。

中國近代史讀書心得 篇2

不知不覺這門課程已經過去,雖然很短暫,只是概括地敍述了這段歷史,但這門課程卻留給了我們許多啟示。

鴉片戰爭讓我們清楚地認識到關注世界形勢、交流思想文化的重要性、清政府的閉關鎖國暫時地鎖住了他人,卻永久的鎖住了自己。缺乏對世界形勢的正確認識,盲目崇拜自己,夜郎自大,昏庸愚昧。清政府當時就是一隻蹲在井裏的青蛙,不知道天空有多大。被資本帝國主義的堅船利炮驚醒後,一下子就暴露了它的軟弱無力,以及賣國求得苟安的腐朽性格。

一隻被關在鳥籠的鷹,不能稱之為真正的鷹,長期的安逸無憂會使翅膀軟弱無力,只有將之放飛蒼穹,不斷經歷風雨飢餓,才能使其啄鋒爪利,成為真正的強者,鴉片戰爭以前的清政府統治的中國就是一隻被關在籠中的鷹,臃腫無力,鴉片戰爭打破了其閉關鎖國的牢籠,將之放入殘酷的現實中去,不斷地打擊,不斷地經歷風雨,終於使其褪去了清政府以及君主專制這層厚厚肥肉。因此,只有緊跟世界局勢,不斷使自己接觸這世界的殘酷競爭,才能更好的發展提升自己,提高國家的綜合實力。

抗日戰爭讓我們清醒的認識到“落後就要捱打”,不論你是國土面積世界第三大國,還是人口世界最多的國家,都不例外,一個相當於中國一個普通省份的日本都使中國發動了八年的抗戰才能將他徹底打敗,這是一種什麼實力,這更可突出實力的重要性。我們渴望和厭倦戰爭,但我們不能將和平的希望寄託在他人身上,靠他人“心情”好壞決定我們的命運,自己的地位,自己的生活處境要靠自己來爭取。

因此,必須加強自己的實力,用自己的實力來保護自己才是可靠的。

解放戰爭讓我們看到了人民的力量,只有切實地為人民着想,才能得其擁護。代表大地主階級,買辦性大資產階級的蔣介石領導的國民政權為了維護自身的利益,進行獨裁統治,雖然擁有優勢的兵力,優良的武器,佔據着國內重要的`城市,在戰場上卻是節節敗退最後被趕到台灣,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卻是越勇,兵力越強大,最終取得這場力量懸殊的戰爭。關鍵是中國共產黨代表了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解決了農民關心的根本問題——土地問題。不論是抗日戰爭時期的“減租減息”政策,還是解放戰爭時期的“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都是以農民的利益為主要目的,極大地鼓舞了廣大農民為自己利益而進行的鬥爭,使廣大人民的心凝聚在一起,一致抗敵,最後在劣勢情況下取得勝利。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歷史就是一部活生生的教材,裏面的每個片段都記載了各階層人民的經驗和智慧,只有懂得這些道理才能勝利。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已流傳了千代,但真正能夠弄懂的卻是沒有幾個,中國共產黨的出現將這一理論運用的出神入化、遊刃有餘,最終引領了一個新的時代。

如今歷代國家領導人都非常注意發展及解決三農問題、實施科學地發展觀,廢除“皇糧國税”,正使中國一步一步走向世界民族之林的最高端,我們有信心在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下前進,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時代已經在不遠處向我們揮手致意。

中國近代史讀書心得 篇3

新航路的開闢,為全世界的進步特別是在東西融化、或者説是全球歐化了提供動力。從此,中國面臨數千年未有之變局,遇數千年未有之強敵,轟轟烈烈以鴉片戰爭為前奏,展開一部屈辱史——

在我看來,這未嘗不是數千年未有之機遇。從馬嘎爾尼訪華的失敗,到嘉慶年間英國第二次派人來華受冷遇,從為抵禦外敵而僅設立的一處通商口岸廣州十三行,到不承認別國的平等、儀統、儀式問題——除了文化差異外,“我們抱定‘天朝馭萬國’的觀念,不承認國際,而西方則在近代步步地推出國際生活及其所需的管理和公法。足以證明中國絕不會自動地接受西洋的科學與工藝。”

數千年來,從絲綢之路的捍威到貞觀之治的“天可汗”威儀,再到鄭和下西洋的外撫四夷,封建中國自詡天朝大國應有盡有,以不平等待遇對外邦交,以封藩屬國作為我國的國防外線代守門户。卻不料在這固步自封下,西方近代文明的曙光乍現一個個“日不落”的神話,黯淡了東方的光芒。廷黻先生説:“在世界上,一切國家能接受現代文明者必致富強,不能者必慘敗。”那麼,西方列強的侵略正是使閉關鎖國的封建中國覺醒,探索走向現代化,走向富強。

我們總將其屈辱原因歸結為“落後就要捱打”,那麼這個“落後”又體現在哪些方面的軟肋之上呢?

一.舊社會的惡性循環

在第二章裏,蔣先生提到兩個惡性循環①大亂後大治:因為民眾不知利用科學節制生育也不知利用科學增加生產,於是亂世末,大治初人口少,有荒墾——人口多,分配少,生活水平低——燒香拜佛,土匪起義,小亂變大亂——大治末,亂世初;②每朝開國君主及元勛大部分起自民間,自奉薄,奢侈低,體恤民情,內政昌明吏治澄清;後來則慾望提高,奢侈增多,貪污長進。

這兩個循環造就了中國歷史如同sin函數圖像跌宕起伏。而在西洋勢力侵略起始的時候,正是我們在抵抗力量薄弱的低谷的時候,我們開始處在雲端做雙曲線中的下拋運動。這映證着近代歷史血淚屈辱的必然性,也充分揭示了要想擺脱這種受制於人的命運,必須跳出該圖像的發展,也就是必須革命地徹底,將中國封建統治連根拔起,這我也將在下面第三點中提到。

二.民心向背與國家進退

《南京條約》後,廣州民眾因為觸及到自身利益而產生仇外心理,不讓外人入城。當政者沒有顧全大局地去疏解矛盾反倒是以林則徐等的意見認為“民心可用”,認為”四萬萬同胞有勝無敗”,希望等到外人騷擾作亂時組織百姓去抗議其洋槍洋炮。“僅以民心對外人的炮火當然是自殺”,民心代表一種趨勢,但如果沒有大勢力量——也就是綜合國力的推動這根本就是手無縛雞之力的花骨朵兒。

在第二次鴉片戰爭時期,更有甚者當起了漢奸,有些老百姓不明所以還幫忙外敵搬運物資——當秦始皇焚書坑儒地抑制思想發展,當明清八股侷限、文字獄風行時,統治者們有沒有想過,他們江山的傾覆往往咎由自取呢!

更何況,“民眾的迷信是我民族近代接受西洋文化的大阻礙之一。"就好像在北洋軍閥割據時期,也正是“野心家知道中國人民的鄉族觀念,從而利用之,已達到割據的目的。”就算是接受了西洋文化,也只是盲目地學習。就好像以洪秀全為代表的小農階級為了維護自己的狹隘階級利益(“他的真實心志不在於建設新國家或新社會,而在建設新朝代。”)而打着天朝的幌子,通過宗教信仰從而進行革命,其根本與封建文化無異。

士大夫階級的獨立、大無畏、創新精神在哪裏

在鴉片戰爭前與外國的邦交中,在鴉片戰爭後簽訂的一系列不平等條約中,除了一點被迫的無奈外,是否更多體現了晚清“完全不懂國際公法和國際形勢,爭所不當爭,放棄所不應當放棄的”?士大夫認為的“法制是祖宗的法制,先聖先賢的法制,歷代相傳,絕不可變更。”直至戊戌變法才被調整;在洋務運動中,“時人對自強事業則多方掣肘,對邦交則好輕舉妄動,結果就是誤國”;曾國藩在推翻太平天國中,也是“以中國舊禮教為其立場,維持清政府作為政治中心,憑依忠君思想”……

就好像一位網友提到的“是因為他們自己的不徹底,接受的`舊式教育,脱離不了中國文化和中國社會的束縛。大部分則是時代不容許他們徹底。這個時代,包括很多:閉關自守;外國的趁火打劫;民眾的迷信與無知;思想文化的限制等等。”我們要理解他們的侷限性,但除此之外,我們是否更應該想到,百年樹人,教育為本,當國家棟樑尚為此愚昧,也就不難理解國難殤殤了。

四.戰略戰術啃老底、太拘泥、不分明

近代有好幾場轟轟烈烈的革命運動。就拿洋務運動來説,洋務派出於國防動機率先開始軍事建設和企業建設。奕他們“絕不轉頭回看,留戀那已去不復回的閉關時代。他大着膽向前進,到國際生活中去找新出路。”而蔣先生痛心扼腕地説,這種新精神為什麼不能出現在鴉片戰爭後而出現在20年後的鹹末同初呢?“鴉片戰爭失敗根本在於我們的落伍,但其軍事失敗還不是民族致命傷。失敗以後還不明瞭失敗的理由力圖改革,那才是民族致命傷……我們的近代化若比日本早20年,遠東的近代史則完全改寫。”洋務派們遲了一步,

但更重要在宣告洋務運動終結的北洋海軍潰敗中戰略戰術運用不當。當時我們已經引進很多西方的大炮船隻,但“我們的失敗不是船不如人,炮不如人,而為戰略戰術不如人。”例如總司令選用帶馬隊、全不瞭解海軍作戰的丁汝昌;例如在變更陣勢形勢自亂,敵人有空可鑽,而我們第一炮誤中自己望台……而且當時一些有遠見的賢士郭嵩燾、曾紀澤等也鬱郁不得志,

最重要的,是“近代化的國防不僅需要近代化的交通、教育、經濟,並且需要近代化的政治國民,半新半舊是不中用的。”這種革命的不徹底性和侷限性是中國舊式民間運動不能救國救民的根源。所幸的是,我們一步步嘗試學習和接受近代文化,取其精華地繼承傳統文化,於是有了推翻封建統治的辛亥革命,有了社會主義新中國。

處在近代的中國,就好像剛剛脱離温室的花朵,唯獨經歷風雨的洗禮,才可以擺脱自身的嬌弱。我們憤怒,為着列強的惡毒和兇殘;我們悲痛,為着大廈將傾,屍骨遍野;我們慶幸,可以卧薪嚐膽,力挽狂瀾——所以我們努力,為中華崛起而奮鬥!而唯有在那一層屈辱之下取長補短去學習,把握機遇去成長,中華民族才能昂然站起,才能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高一的孩子,談談自己的感想,順便完成自己的暑假作業,放在這裏希望大蝦們多多指點~謝謝!

中國近代史讀書心得 篇4

在中國上過大學的人,迫於考試的壓力,肯定是學過那本馬哲體系下的中國近代史綱要的。而且也會因為對於馬哲,中特此類的課程的牴觸情緒,而多了對中國近代史綱要這本書中的信息的不信任。買來這本書的因由也是因為對教科書的不信任。

本書敍述了從鴉片戰爭到革命軍北伐約八十年的歷史。閲讀後作對比時的異同也讓我對於歷史的種種有了新的體會。

相同之處在於:教科書裏的中國近代史的常用邏輯,即太平天國運動,清政府的洋務運動,戊戌變法,辛亥革命的失敗,證明了幾種救國方案的無法走通,從而襯托了我共的社會主義路線的偉大。這樣的邏輯其實在本書中也有體現,本書也是以其他形式變革與革命失敗來襯托中山先生革命理論的完善。這也從一定程度上證明,每種書的成書在飽含作者對於這段歷史的認知的同時,不可避免的擁有了作者對於事物好惡的軟文性質。

不同之處在於,本書相比教科書更有人情味,歷史似乎是不應該有人情味的',但在我看來歷史作為一門人文科學,脱離了人與他所處的環境來談歷史實在把歷史冷漠化了。而且作為一個渴望思考的讀者而言,我倒渴望讀到一本能夠教明確表達作者對於人物看法的書,因為這樣在當作者的好惡與我的認知相斥時能夠促進我的思考。

而閲讀本書,確實也對林則徐,曾國藩,奕,李鴻章,康有為,洪秀全,孫中山,這些近代史中的大人物多瞭解。如林則徐,囿於對自己名聲的愛護,而在鴉片戰爭之後雖有思考,卻不敢發聲。蔣先生説他確是舊文化的頂級產物,正直,剛毅而果斷。再若曾國藩,救了清朝,但未救國,蔣先生説他平心而論,曾國藩的維護清朝,有着自己的原因,可以體諒。

這是對歷史的評價方式,我們雖然牴觸了教科書的歷史的方法,但評價歷史人物的時候卻總是以“但他有着階級劣根性......”來結尾,沾沾自喜的以事後諸葛亮的上帝視角評判歷史人物,評判歷史的事件時也是無視進步,只看缺陷,實在缺少了對人的尊重與對歷史的温情與敬意。

另外在閲讀本書時,還觸動了我對“民心”,"愛國"這些詞語的再理解。我們接受的文化中,民心總是重要的,愛國總是無敵的,但現在看起來確實是天真且有害。在近代史這本書中,我們看到的是西太后的頑固派是愛國且要民心的,但在處理與外國資本主義確實幼稚可笑的。且説些過分的話,民心真的可用麼?確實是可用的,但是我在近代史裏看到的確實民心總是被不懷好意的人利用,現實世界的就是如此殘酷,愛國並不能改變一部分的愚蠢,愛國的人太多,但能對這個國族產生益處的多是那些理性且願意腳踏實地幹些事情的人,總不能在愛國又誤國後,説一句,你知道他又多愛國麼?

另外,本書還對軍閥混戰的緣由做出瞭解答,有興趣的人可以看下本書,這不過是個一本93頁的小冊子,一個下午就足夠讀完了。

中國近代史讀書心得 篇5

中國近代史講述的不僅是一部簡簡單單的歷史,它在一些看似沒有情感術語裏面所陳述的一些歷史事實,更多呈現的是中國人性裏面的懦弱與卑賤。同時,通過這本書,我們能清楚一些任務面目。

翁同和:同治和光緒兩位皇帝的老師。向光緒帝引薦康有為,維新變法時期支持光緒帝進行改革,後被慈禧罷黜歸家。其主要著作有《翁同和日記》。是一部具有極高史料價值的研究清末歷史的著作。翁氏家族的藏書在學界也是值得一提的,大概就在前幾年被上海圖書館(貌似)購得。

這些歷史人物,深深的記在了我的心裏,他們的好,我都記住了。

我要像李鴻章那樣,為中國的未來做奉獻,書上説:

李鴻章拜謁格蘭特將軍陵時,更折服了美國人,他們是這樣描述的:……他站直了身體,用極其悲傷的聲音低吟道:“別了。”他的思緒回到了xx年前與格蘭特將軍會面時的場面,當時他們相談融洽,因為他與將軍一樣都曾經為了拯救祖國而久歷沙場。——李鴻章在美國所受到的接待的規格、禮遇和受歡迎的'程度,是後來訪過美的中國領導人如鄧小平等人無一能望其項背的。而李鴻章對美國人的友善和所搏得的美國人的好感,終於在後來八國聯軍事件的談判中得到了回報。

中國近代史讀書心得 篇6

作者對近百年尖鋭的複雜的階級鬥爭史實完全不提,異常強調向西方學習,除了上述討論過的其所處的時代因素外,與其身份和經歷的關係也極其密切。必須承認,蔣廷黻骨子裏就是一個學者。他十七歲負芨遠遊,在美國修讀文學與哲學,後回國任教。

是“生長於三湘,學成於西方;既受到過陶謝、魏源、曾國藩、譚嗣同等同鄉前賢‘經世致用’思想的薰陶,也理解了西方人文科學觀點的影響”的文化人。但除此之外,他中年時又以書生從政,任民國政府高級外交官,且還政後依然從事學術的研究。這樣一段特殊時期的政治生涯,使他的歷史著作既“高屋建瓴,目光四射,縱橫剖析一切人和事的是非功罪”,又不可避免地被蒙上一層意識形態的陰影。

但這本書在的.論述切入點也頗值得我們借鑑。本書以比較開篇,而後抽絲剝繭,對主要事件逐個剖析。這一幕幕的歷史事件,不僅僅是單獨成像的畫面剪輯,在其背後,還有一張宏大變換的幕布做背景。而這張幕布,無疑是蔣廷黻在外交上的長袖善舞潑灑繪製而成的。同時,書中沒有引用太多的史料和掌故,而是以平易近人的語言文字,給人以形象感。

民國遺風拓印其上,如行雲流水,收放自若。且對於蔣廷黻而言,無論是作為一名學者,國民黨官員,甚或只是一箇中國人,都有這樣一種職責和義務,即經過回溯與反思,借鑑與參考,在得失取捨、興衰榮辱中尋求“鍛造”中國的良方,重塑一個國家的精神。就《中國近代史》這本書而言,在“不僅僅要回溯神州陸沉的痛苦歷程而已,更要揭示歷史的內在規律,使人們鑑古知今,認識前進的方向”這點上,毫無疑問,蔣廷黻做到了。

中國近代史讀書心得 篇7

在西方列強野蠻侵略中國的同時,偉大的中華民族和不屈的華夏子孫,進行了一系列的抗爭,有來自社會底層,也有來自清政府內部,有的是有組織的,有的是羣眾自發的。

在第一次鴉片戰爭中,儘管有一些民族敗類,但是清政府和廣大愛國官兵也進行了一些英勇的戰鬥,湧現出像林則徐、鄧廷楨、裕謙、海齡、關天培、陳化成等大批愛國將領;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也出現了前仆後繼抗爭的壯烈場面;在中法戰爭中,馮子材無所畏懼,領導取得了鎮南關大捷,劉永福領導黑旗軍威鎮敵膽,愛國海軍在馬尾海戰中表現出了臨危不懼、英勇戰鬥的精神;在中日甲午戰爭中,左寶貴、鄧士昌、林永升、劉丁汝昌等人以身殉職,上演了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蹟,各地民眾自發抗日,都體現出了中華民族頑強不屈的愛國抗爭精神。

除了清政府及愛國官兵的抗爭外,廣大人民羣眾從未放棄鬥爭,帝國主義侵略到那裏,就在那裏受到抵抗。尤其在第一次鴉片戰爭中,廣州三元里民眾的自發的抗英鬥爭,顯示了中國人民的反抗精神;在19世紀六七十年代,還出現了大量的反洋教鬥爭。

在中國近代史上,還有兩次大規模農民運動給帝國主義主義勢力以沉重打擊。第一次是太平天國運動:這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規模巨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農民革命運動,在打擊中國封建統治的同時,還承擔起反對外來侵略的任務,給外國侵略者以沉重打擊,打破了西方侵略者迅速把中國殖民化的企圖。第二次是義和團運動:19XX年爆發的震驚中外的義和團運動,是一次以農民為主體的人民羣眾為捍衞民族獨立而展開的反帝愛國運動。雖然它失敗了,但表現出的中華民族的不畏強暴、不怕犧牲的英雄氣概使帝國主義認識到中華民族的不可征服性。

最後,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為維護國家主權,1919年爆發了五四愛國運動,波及全國,工人階級登上了政治舞台。五四運動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徹底的反帝反封建運動,促進了馬克思主義的傳播,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創造了條件。

中國近代史讀書心得 篇8

最近翻看了蔣廷黻的《中國近代史》,薄薄的一本,所以一口氣讀了下去。這本書是作者賦閒漢口時,花費兩個月時間一氣呵成的。儘管如此,卻並不意味着它的資料膚淺。蔣先生本人是近代的留洋博士,修的歷史學。或許正是他在國外學習到很多德國史和意大利史的資料,對致力於國家統一的英雄人物所震撼,所以他衷心地期望中國能擺脱中世紀的困頓,建立一個富強民主的國家。這本書是他對當時的中國的深深思索。它主要講的是以中國當時怎樣一步步學習西方,探索救國救民的方案。

大家都明白,中國的近代史要從西方的對外殖民戰爭講起。因為一場浩浩蕩蕩的`革命,英國工業革命,這場革命帶來提高生產力的同時,也帶來了巨大的產能過剩,使人們先前對生存本事的恐懼自然消除,反而激發了西方人對外擴張的本能。當時是的俄、意、日國家都是在這種外界環境壓迫下,走向了現代化。而當時的中國,靠着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閉關鎖國,一向等到西方列強用洋槍洋炮打開中國大門。中國自古以來的貿易制度讓那時中國真的沒有感覺到有改變的必要,有着穩定的農業經濟,完全滿足人民的生活所需。並且在那之前兩千年中國人充滿優越感,因為周邊那些國家確實在禮貌形態上相較落後。

所以中國並沒有在工業革命和新航路發現後跟上世界步伐。當時的中國政府不明白他們所應對英國、法國並不是過去的蠻夷,英法等工業國家並不是到中國來朝拜進貢,而是貿易。那時的中國,繼續做着天朝上國的美夢,根本不明白工業革命將給人類帶來怎樣的變化,因而中國錯過了其中一個外國人馬戛爾尼來華提到的重構近代國家關係的機會,此後引發鴉片貿易,又因鴉片貿易引發戰爭,中國由此錯過數十年發展機遇,直至兩次被打敗,方才有人意識到時代不一樣而思考改革。

中國遭遇西方人的攻擊或許是不可避免的,但中國在被攻擊的過程中完全有機會有可能轉禍為福化險為夷,像日本等許多後發展國家一樣大膽理解西方禮貌。以中國的人力物力,倘若像日本那樣理解了科學機械,重構中國禮貌,那麼中國不僅僅會與西方強國並駕齊驅,並且必須會在國際上重塑中國禮貌的輝煌。歷史是不會改變的,而歷史的經驗我們是能夠汲取的。

所謂“窮則變,變則通”,誰排斥改革誰拒絕創新,誰就會落後於時代。所以,我國正在大力倡導的創新改革正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生存發展之道,也必將永遠處於進行時。

中國近代史讀書心得 篇9

寒假裏,我讀了《中國近代史》,作者是蔣廷黻,讀的比較吃力。主要講的是:在19世紀以前,中西沒有邦交,此中有兩個緣故。1。中西相隔很遠2。中國覺得外國人是蠻夷之邦。

但外國人認為,中國是很好的國家,竭力與中國訂立邦交,可中國人仍覺得他們是應當向我們跪下的小人,英國人就這樣在一開始就和中國關係變差了。並且,當時在中國的外商發現鴉片是利潤較多的貨物,在中國銷售鴉片,但遭到許多中國人反對,更加惡化了中英關係,最終和英國打了起來,失敗後簽下了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

戰敗之後,越來越多的中國人不再輕視西方了。有些人要引進西方科學技術,一些人就批評説中國數千年的文化,不能夠輕而易舉的`滅亡。洪秀全領導一些人組成的起義軍很快攻下了許多城市,可是到之後,起義軍變得驕傲自大,他們的領袖洪秀全天天打牌喝酒,最終失敗了。

可是好幾場對外戰鬥的失敗,令更多的中國人明白中國科技水平早已十分落後,很多人向外國人購買先進的武器,學習科學技術,受到推薦的李鴻章提出了許多維新方案,他期望中國步步向前進,但他做的不徹底,許多人不聽他的話,很多建的廠都在和法國打仗時被毀了。

這時李鴻章覺得日本是中國的勁敵,有朝一日會攻打中國,於是在高麗進攻日本,但由於戰略錯誤,中國敗給了日本。和日本戰爭失敗以後,李鴻章用各種外交辦法想得到其他國家的援助,但都失敗了。可是俄,法,德三國卻在之後自願援助我國,想從中獲取一些代價。俄國借給我們很多錢,聲稱要和中國為友,幫忙中國修鐵路,實際上要佔領中國北方。最終,中國許多地方被瓜分了。孫中山這時在國內外來回奔波,提倡復興方案,最終推翻了滿清,當上了大總統,趕跑了不友好的外國人。

我讀了這本書之後覺得應當人人平等,就像生活中一樣,我們不能歧視有困難的那些人,並且做人要大氣,不能為一點點小事而鬧得越來越大,應當大事化小小事化無。

中國近代史讀書心得 篇10

“近代化的問題關係民族的前途太大了。無論犧牲多大,我們不可顧惜。不近代化,我們這民族是不能繼續生存的。”蔣廷黻先生身在歷史風雲變革的時期,對於中國與西方的近代化進行了仔細的分析,最終得出了這樣的結論。

自1840年以來,清政府的閉關鎖國被英國的堅船利炮轟開,中華民族進入了一個特殊時期。從以前亞洲世界的領導者變成了世界範圍內的“香餑餑”,內部革命鬥爭此起彼伏,外部列強不斷入侵瓜分中國。在這樣的背景下中華民族不斷髮生着變化。蔣先生通過1840到19世紀末這段時間的分析得出了中國需要近代化才能生存的結論。

首先看蔣先生對於鴉片戰爭的分析,主要是以戰爭的必然性和失敗原因的分析。得出的結論是:民族近代化的缺失;之後是對洪秀全的嘗試進行評述,得出了農民階級難以實現現代化的結論;又對洋務運動的嘗試進行分析,得出複製西方的一套難以實現中國的近代化的結論;最終表達了對於孫中山先生的革命的期盼。

從蔣先生的結論中我們可以很輕易地得出這樣一個結論:中國必須要進行近代化才能發展,更重要的是需要走中國自己的近代化道路。這是一位身在民國時期的歷史學家已經發現了中國真正要走的路。其實在之後的歷史我們也都知道,真正符合中國國情的近代化才真正獲得了成功。

那麼,我們從蔣先生的書中可以學習到什麼呢?

我認為真正值得我們去學習的,是那份世界史觀。在波瀾壯闊的時代浪潮下,用全面的,客觀的視角來看待問題,將中國放在整個世界的大背景下進行研究,這種領先於當時並且仍然適用於今日的史觀才是這本書最大的財富。隨着工業革命的`開展,世界逐漸連成一個整體,在當時的世界已經可以進行世界範圍的溝通,中國已經進入了世界,所以用世界史觀的眼光研究這一時期的歷史才可能有真正改變現狀的結論。因為身在世界變革的浪潮中是很難獨善其身的。而且這份研究的史觀在當今更值得我們去學習。拒絕孤立地看問題,將眼光放在全世界,才能在全球化的今天繼續我們中華民族的現代化。

“國人不缺乏歷史知識,缺乏的是歷史觀點。”這樣看來其實這也是中國近代紛繁複雜歷史告訴我們的教訓。培育先進的歷史觀點才能更好地研究歷史,從而打開尋覓未知的未來的大門。

所以説《中國近代史》的偉大之處並不是這本書對於歷史的記載有什麼吸引人要求的地方,真正偉大的是這份萌芽的全球史觀。讀這本書,真正的收穫就是對史觀的認識以及對全球史觀的初步瞭解。如果想要真正達成幾百年來中華民族復興的目標,那麼這份全球史觀對於歷史層面以及更高的層面來説都是最好的解決方案之一。這就是這本書真正的貢獻。

中國近代史讀書心得 篇11

這本書是迄今為止,我看過的最好的關於中國近代史的書。用一個字評價就是好,兩個字是很好,三個字是非常好。

這裏説的一頓飯,是説用吃一頓飯的金錢可以買到,花吃一頓飯的時間能夠讀完。這本小冊子很薄,噹噹上購買僅需要13元,網上甚至還有8.8元的版本,不可謂不便宜,而讀完之後卻能讓人豁然開朗耳清目明,收穫百倍於其價,性價比之高簡直令人髮指啊!喜歡近代史的朋友千萬不要錯過這一本經典之作!

中國近代史其實是一段很不好寫的歷史,因為怎樣寫似乎都失之偏頗。主流向左其實理所當然,反正清廷早已不存在,李鴻章袁世凱也作古多年,無論扣上如何糟糕的帽子都不會有人追究。而中國的'歷史之所以蒙塵,也正是源於這樣不負責任的心態。即便此時發生之事,即便著書人身處局中,也未必能在錯綜複雜的表象之下看清真相,而百千年前風雲變幻的舊事,卻敢在教科書上鐵板釘釘的寫下某某人如何如何,又怎能讓人信服?

而後,左風盛行的久了,就有人出來標新立異,開始站在現代人的角度為古代人矯枉,於是同情者有之,批判者有之,憤青亦有之。但上帝視角本身就十分可笑,因此這樣高高在上的矯枉也就容易過正。

蔣先生算是半個近代史的經歷者,也是歷史學專業出身,此書著於1938年,期間蔣先生並未親近紅藍兩黨,立場公正客觀,下筆嚴謹清晰,加上學貫中西的教育背景,對世界格局也有比較理性的認識。

這本書最大的特點是沒有大量的統計數字,也沒有各色歷史事件的時間地點,而是站在一個比較高的角度,清晰的梳理了近代中國格局的脈絡,從英國最初的和平外交受挫,到後來一系列的外交失敗、戰爭失敗,理性的串講了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前因後果,以及中西方文化大碰撞帶來的新的社會局面,從思想觀念、文化傳統,到科學技術、教育體制,最後再到國家體制、政治體制,無一不闡述的清晰透徹。

中國的近代史,實則是古老中國遍體鱗傷的近代化歷程,多方面多角度的注重這種變化的過程,才是正確認識歷史大勢的關鍵。蔣先生的這本《中國近代史》正是幫助我們瞭解近代歷史變化流轉的絕佳著作。

歷史不是數字也不是年代人物,而是不可逆轉的潮流,是所有人共同作用的結果,保羅所有的必然和偶然,這種奇妙的規律,才是歷史的魅力之所在。

中國近代史讀書心得 篇12

近代中國史曾經灌輸給我們的只是政府腐敗、民眾愚昧、很多喪權辱國的協議.....但其實歷史沒那麼簡單,那段歷史中我們的先輩曾經付出了高昂的代價,進行過了他們力所能及的抗爭。

蔣廷黻的《中國近代史》始於鴉片戰爭,止於袁世凱的死亡(不知道我看的是否有刪減)。

鴉片戰爭的`失敗是中古化國家對近代化國家的必然失敗,失敗的因素包括武器、政治、軍事、思想等,全面的失敗,輸的一點不冤。

太平天國運動是一場延續中國中古歷史習慣的農民起義,不比方臘、朱元璋那幫人高明多少,興起的原因是清朝發展了一定階段了,失敗的原因是選錯了時間,當時已經是19世紀了,如果不是曾國藩,太平天國只會造成更大的禍害。

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三位給中國近代史的發展打下了基礎,如果不是他們中國國土面積現在和巴西差不多就不錯了。李鴻章是想做點事情,但終究在清廷這個爛地基上蓋不了高樓,而他一生也沒有孫中山的思想高度。

甲午戰爭輸得有點冤,中國為此付出了太慘痛的代價了!一直到45年才結束,真是不忍回首啊!

最後孫中山先生的民族復興方案是三民主義,實現步驟是軍政、訊政和憲政,這在今天仍然有意義,可惜蔣公當年啊....孫先生地下有知,當知道100年後的中國,偉大復興還在提,並且有專家聲稱已經實現了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