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工作總結

小課題總結

欄目: 工作總結 / 發佈於: / 人氣:2.1W

總結是對過去一定時期的工作、學習或思想情況進行回顧、分析,並做出客觀評價的書面材料,它可以明確下一步的工作方向,少走彎路,少犯錯誤,提高工作效益,不妨讓我們認真地完成總結吧。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總結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小課題總結,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課題總結

小課題總結1

教師專業化發展已成為國際教育改革的趨勢,也是我國教育改革實踐提出的一個具有重大理論意義的課題,這就要求教師不僅做一名學習者,也應該有能力對自己的教育行動加以省思、研究、改進,教師可以通過一個科學研究過程來系統地解決課堂中遇到的問題。在新課程的實施中,教師既是課程的實施者,同時又是課程的研究者。這就要求教師運用自己所有知識對自己的教育實踐經驗進行多層次、多角度、多學科的分析,以便對自己的實踐有一個理論上的理解,並發現其中的長處和不足,為以後的改進做好準備。校本課程開發要求教師作為一個研究者的身份進入課堂教學實踐,併成為一個對自己實踐不斷反思的“反思實踐者”。教師不應該再是教書匠,而應該向學者型、專家型教師發展,教師參與小課題研究就是現代教育的召喚。為此,我們學校提倡教師開展小課題研究活動,旨在希望每個教師都在不斷摸索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進而整體提高學校的教育教學質量。

我們結合優秀學校和教師的小課題研究的理論和經驗,打印下發了學習資料,組織全體教師認真學習了市教研中心關於小課題研究的意見。學校領導深入每個教研組,針對開展小課題研究的意義、小課題的選擇、研究中應注意的問題、小課題研究的實施等方面內容對教師進行了培訓輔導。通過學習,教師們懂得了“開展自己的教研,發表自己的見解,解決自己的問題,改進自己的教學”是進行小課題研究的根本目的所在。

我們組織各學科組教師認真選題,鼓勵教師從教育教學的問題及困惑中選題、在切磋交流中發現課題、從學生的反應中尋覓課題、從已有成果的應用研究中歸納課題。我們利用集體備課時間,組織教師交流自己在教學實踐中的困惑、疑點,然後讓老師們進行思維加工,並提出問題,把一個個小問題,轉化成一個個小課題;最後指導教師分析背景,查找資料,形成課題,申報自己的小課題。其間,我們對各學科組所選的課題進行了嚴格的審核,最後幫助老師們確立了自己要研究的子課題。每個教師針對自己的教學實際對自己的小課題研究編制了切實可行的計劃,並以案例研討的形式與同事進行了交流互動。選好課題以後,教師們開始了着手研究。教師們積極準備能幫助自己研究和實踐的材料、方法選擇,方案制定等,閲讀相關書籍,查閲歷史文獻等收集書面資料,通過在自己班內進行考察、調查、採訪,獲得直接研究材料,並及時整理歸納分析材料,尋找現象之間的內在聯繫,在不斷地研究中積累經驗,並得出結論,再研究,再實踐。

為了確保小課題研究紮實有效地向縱深推進,我們學校成立了跟蹤檢查小組,跟蹤聽課和查閲記錄、跟蹤研討活動等方式檢查工作,便於瞭解各課題研究的進展情況,及時解決普遍存在的問題,並對各學科組的教研活動進行階段評價。各教研組內教師也能在反覆實踐的基礎上,及時小結反思,分享經驗,不斷調整自己的研究計劃、改進研究方法,然後運用到自己的課堂教學中。對典型的課例,小組內集體研究出初步方案,並進行課堂跟蹤聽課,課後再進行討論分析,形成新的方案,再次試教。課例研究後,教研組內再展開課題研討,這樣紮紮實實地進行教研活動,培養了教師們自己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校領導組織教師們經過課堂展示的形式,通過課堂教學和過程性材料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全校老師通過研討總結經驗與教訓,提出了自己的改進建議,及時把教研的`成果納入課堂,讓小課題研究更能在課堂上落到了實處,大大提高了課堂效率,也受到了學生的歡迎。教師圍繞自己的小課題寫了教育教學案例,總結和反思了自己的小課題研究成果。

目前,我校的小課題研究進展順利,初步收到了明顯的效果,具體表現在以下方面:

一是老師們對本人承擔課題的研究目的、意義有了更為清楚的認識;二是老師們相互交流、相互借鑑,掌握了課題的研究更多靈活實用的方法;三是積累了初步的小課題研究的組織、管理經驗。

我們學校的小課題研究經歷了一段時間,存在着很多的不足,如有些課題各環節的落實不到位,也很欠缺對細節的研究實踐,在以後的工作中,我們仍需要認真實踐,研究開展小課題研究需要掌握的必要的研究方法。教師們需要增加自己研究的高度、精度、厚度,通過理論學習縮小與專家的視距,通過加強教研、精通專業做個有底氣的教師,通過博覽羣書開啟教育智慧之門。讓研究成為一種需要。研究是自己的事情;小課題研究是為自己而研究;把研究融進教學實踐中;讓教學成為一種享受。開展小課題研究,讓我們的課堂教學更富有生命活力,讓我們的課堂教學成為師生的一種享受;讓讀書成為一種習慣。與經典相伴,與大師對話,讓讀書成為習慣;讓反思成為一種力量。用腦袋行走,做思考的實踐者;用腳板研究,做實踐的思考者;讓寫作成為一種快樂。用自己的語言、講自己的故事、寫自己的感受。

相信我們只要專注做二三年、四五年,就會向名符其實的專家靠近。我們努力爭取讓每一課題都能發揮教研優勢,以教研促教學,以教科研的先導作用促教育教學改革的發展,達到教研興校的目的。

教育科研是一個不斷髮現、探索、解決問題的過程,我們每個教師都將作為自主式的學習者貫穿於教育教學過程的始終,我們會向學習型、研究型教師轉變,讓學習行為和研究行為日常化,爭取讓我校的教學教研水平更上一個新的台階。

小課題總結2

為了增進校際之間的交流與合作,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加強教師相互之間的學習與交流,切實提高課堂教學實效。20xx年12月13日,由教研室教研員李琴老師組織,由奇台二小英語組承辦的“奇台縣20xx年國小英語名師班小課題研討”活動在我校多功能廳開展,教育局英語教研員和奇台縣全體國小英語教師參加了這次活動。這次教研活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教師們在這次活動中可謂是多渠道參與。

一、觀課。此次課題研討活動觀摩了二小俞婷麗老師執教的《Happy New Year》,俞老師自身很有活力,直接引領學生很快進入狀態;她教態大方自然,節奏快;教學內容直觀,難點能準確表現。她那充滿激情的課堂給我們帶來了生命的活力;六小包桂芳老師的《I am fatand short》,包老師教學目標明確,訓練紮實,符合實際,過渡自然,教學環節設計巧妙,包老師的示範到位,練習從整體過渡到個人。她那紮實有效的教學風格,為與會老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小吳瑞老師執教的《I like hamburgers》,教學環節銜接緊湊,教學目標明確,指令到位,同時用遊戲和歌謠貫穿整個課堂,使孩子們在歌謠中掌握了本課的知識。這三節課的共同點就是把舞台讓給了學生,把話語權留給了學生。達到了有效激活課堂氣氛和師生之間默契配合的.效果,受到了與會教師的一致好評。

二、評課。課後各兄弟學校的教師們分別針對這三節課進行了評課,分析了教學中的閃光點和需要改進的地方,並提出了合理化建議。

三、聆聽。之後縣教研室的李琴老師對觀評課活動進行了分析總結,使老師們對觀課評課有了清晰的思路。

此次課題研討活動,在相互的碰撞交流中,調動了教師進行課堂教學研究的積極性,教師之間通過多種形式的互動交流,總結經驗,發現不足,提出改進措施,促進了教師的專業成長。雖然課堂改革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但我們相信在教育局領導和學校領導的關心和支持下,在同行的指導和幫助下,通過自身的努力實踐,我們的課題研究定會收穫成功。

小課題總結3

一、談話目的:

通過談話摸清國中階段男女學生的性別意識和心理特徵,為小課題的探究提供理論依據。

二、談話內容:

(一)性別意識

(二)心理特徵及其差異性

(三)與異性交往

三、總結分析:

(一)性別意識總結分析:

性別意識是自我意識的內容之一。進入青春期階段學生的自我意識發生了質的飛變,這是因為青少年身體的發育處於第二個高峯期,身體的變化,及知識、經驗、能力的積累以及社會地位的改變,使他們感覺到自己長大了,彷彿已經成人了。該年齡段的學生已經能完全意識到“男女有別”,並開始以男女自居,伴隨着年齡的慢慢增長,學生對自己的着裝、衞生習慣、行為舉止、性格特徵會逐漸形成全面認識,也就慢慢形成了心理性別。

(二)心理特徵及其差異性分析:

1.青春期男女生的心理特徵:

(1)自主意識逐漸強烈,出現反抗心理,喜歡用批判的眼光看待其他事物,有時甚至還對他人的正當干涉感到反抗抵制。獨立意識進一步發展,能夠認真思考、判斷、處理自己身邊的問題和對社會的關心。但是他們在重要問題的抉擇上,仍需要他人的指導和幫助。

(2)青春期學生情感內容日趨豐富,其情緒不穩定,容易衝動。造成這種情況的最主原因,是青春期的生理迅速發展,而心理髮展相對滯後。青春期的學生開始對人和事充滿熱情,很容易被那些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蹟所感染,具有活潑愉快的心境,對周圍現實生活中發生的各種事情都十分關注,集體主義感、責任感和義務感逐步形成,特別是他們開始根據自己的愛好興趣和道德標準來選擇朋友,並非常重視朋友之間的友誼。但是國中階段學生的意志不夠穩定,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響,並瞬間做出改變。

(3)個體心理的發展。青春期中,人的記憶力增強,注意力容易集中,特別是由於抽象思維邏輯思維能力的大大加強了,不但興趣、愛好變得更加廣泛、穩定,而且漸漸形成了看待事物的標準,使自我意識、自我評價和自我教育的能力也得到了充分發展,初步形成了個人的.性格以及人生和世界的基本看法。但由於意志力還不夠堅強,分析問題的能力尚在發展之中,所以一旦遇到困難和挫折又容易灰心、頹喪,或者會出現理智不能駕馭感情的現象。

2.青春期兩性心理差異表現:

(1)興趣愛好的差異。男生比女生的興趣更為廣泛。單就體育方面男生喜歡激烈對抗性的項目,而女生因為生理上的變化和體能上的差異,她們更加喜歡運動量小的個人項目和動作柔和、優美的運動項目。

(2)交往能力的差異。青春期階段女生的交往能力優於男生,尤其是在和老師的關係處理上,女生更容易受到老師的喜歡,這一點兒男生很難做到。

(3)性格方面的差異 。男生性格相對開朗,對很多事情不會斤斤計較,而女生相對內斂,有內涵,不善於同異性交流。

(4)成熟度的差異。這個階段女生相對成熟,顯得有主見,細心、温柔,但逆反現象明顯,男生表現欲強,勇敢、富有責任感,但自覺性較差,比女生更顯幼稚。

(三)與異性交往分析

國中階段男女生在與異性交往過程中,希望異性關注自己,並受到異性喜愛,喜歡和異性在一起。常常會見到這樣一些現象,有女孩子在場,男孩變得格外興奮,以“男子漢”的姿態博取女孩子的喜愛;與男孩子交往,女孩子更愛打扮,故作姿態,以引起男孩子的注目。善於在異性面前表現自己,互相吸引, 但這只是少數男女學生的心理表現。而青春期的絕大部分學生,在與異性交往時,一方面表現出不安、羞澀和表面上的反感,另一方面又內心裏關心、嚮往甚至愛幕異性,渴望與異性接近。其表現為內心渴望和異性交往,但又缺少膽量。和異性在一起總覺得不自然,手腳不知怎麼放才好,內心很緊張,惴惴不安甚至臉紅,常常覺得無話可説,缺少異性朋友。

小課題總結4

作文教學作為語文教學的重點,提高作文教學的有效性對提高作文教學質量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但是中學生的作文內容仍然單薄,缺乏真情實感,文中充斥着“假、大、空”;學生對習作缺少積極性和主動性,他們把作文當作一種任務,甚至是一種負擔,一提到作文,學生就感到頭疼;老師們在進行作文教學時,也感到束手無策,指導乏術。久而久之,惡性循環,作文教學不可避免地陷入了高耗低效,事倍功半的泥潭。本學期九年級語文組結合教學實際按照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對作文教學進行深入的調查研究,有效地引導學生走進生活,積累素材,並能對學生進行有效的方法指導,就能有效地改變國中作文教學的低效現狀,幫助學生樹立作文信心,提高作文興趣,從而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更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展!現將本學期的個人總結匯報如下:

在本課題研究過程中,我通過對新課程標準的學習和研究,在作文教學觀念方面發生了很大的轉變,充分認識到“注重發展個性,培養創新精神”的重要性。圍繞新課程標準中提出的“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於動筆,樂於表達,應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表達真情實感。”我計劃進行了多次的作文訓練,現把訓練過程提綱羅列如下:

創新立意的意識創新選材的意識匠心佈局的意識典型文體的意識精心包裝的意識精彩開頭的意識

通過和其他老師的交流也發現一定的問題,無外乎以下幾個方面:

1、生活空間限制;

2、教學模式單一;

3、訓練方向的偏差;

4、學生學習的被動;

5、閲讀範圍狹窄;

6、寫作束縛太多;

7、文風華而不實。

 找出存在的問題之後就是反思和整改。因此我請仇主任等一些老教師的給我指導然後調整了部分訓練目標:

1、真情作文:

語文教育是塑造人的藝術,作文其實就是做人,寫作教學滲透人生觀、審美觀的教育是義不容辭的責任,引導學生説真話、作真文更是語文教育工作者的職責。“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教育學生留心身邊的人和事,注意周圍的情與理,日積月累,筆耕不輟,學生定會寫出感情真摯,文質兼美的作文。

2、堅持下水引路,引導學生產生寫作興趣:

葉聖陶老先生曾經説過:“教師善讀善寫作,深知甘苦,左右逢源,則為學生引路,可以事半而功倍。”蘇霍姆林斯基也非常重視教師寫“下水文”在激發學生寫作興趣中的作用。他認為學生不會寫作,一個主要原因就是教師不會寫作,學生從來都沒有聽過教師談論寫作的切身體會。教師的下水作文確實是身教勝於言教。

3、“我以我手寫我心”:

《莊子漁父》中説:“不精不誠,不能感人”意思是有真實的感情才能感動人,讓我們語文教師不解努力,鼓勵學生放開手寫自己的喜、怒、哀、樂、愁,寫出自己的真情實感,真正做到“我以我手寫我心”吧!

4、解決“三大難”----沒話寫”、“不會寫”、“寫不好”:

針對學生存在的問題去改進教學,具有很強的操作性和針對性。作文訓練是一個長期的綜合能力的培訓過程,必須有計劃、有目標、系統的進行,深入到學生中去查漏補缺,有序整改,只有這樣,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在具體指導時,我又根據會考作文的具體情況結合安徽省近年的會考作文情況,總結出了幾條適宜於學生提綱挈領把握的作文規律:

(一)、認真審讀題目,準確理解題意

1、注意題目類型。

2、注意題目含義。

3、注意題目題眼。

4、注意文體形式。

(二)、主旨健康向上,力求新穎、深刻

1、立意要健康。

2、立意要新穎。

3、立意要深刻。

(三)、精心篩選素材,精當組織材料

1、材料要緊扣主題。

2、材料要真是可信。

3、材料要力求新穎。

4、材料要藝術加工。

5、材料要使用得當。

(四)、佈局要合理,結構要巧妙

考場作文可以採用以下幾種方式:

1、首尾照應式。

2、先抑後揚式。

3、多向輻射式。

4、對比襯托式。

5、虛實結合式。

(五)、開篇漂亮似鳳頭,結束有力如豹尾

開頭技巧:

1、直奔主題,開門見山。

2、設置懸念。

3、引用材料。

4、描寫環境。

結尾技巧:

1、順其自然。

2、呼應篇首。

3、揭示主旨。

(六)、精心錘鍊語言,力求妙筆生花

1、變空泛為具體。

2、變宂繁為精美。

3、變平庸為神奇。

(七)、創造新意,張揚個性

1、砸破選材的框子,尋覓選材的.個性。

2、鬆開立意的繩索,張揚立意的個性。

3、拓寬構思的路子,探求構思的個性。

4、打開語言的匣子,發展語言的個性:求“新”;求“樸”;求“意”。

經過這一段時間的實踐,學生的考場作文有很大的改觀,在調研測試和幾次大型的考試中可以看出學生的考場作文水平有顯著的提高,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在原有的基礎上有所進步。

通過本課題的研究,我認識到了作文教學的改革是一個長效工程,需要我們語文教學持之以恆的探索、實踐,儘管我們在這次研究中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面對廣大的不斷變化的學生羣體,作文有效教學的探索和嘗試一刻都不能放鬆。

  20xx年1月24日

小課題總結5

指導學生在習作中合理運用修辭,這對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而這些要建立在學生有着良好的習作習慣,願意寫,能寫,寫得好,所以首先應該對學生進行常規的訓練,激發他們的語言表現欲,調動他們的主觀能動性。

一、習作指導生活化,讓學生願寫、能寫。

1、突破時空,走進學生的生活

國小現行課程安排一週僅有兩堂習作課。於是國小傳統的一篇作文教學往往是分兩課時完成。要求學生在八十分鐘內於教室完成,指導擬稿,修改、謄寫。似乎學生習作所需的信息全部貯存於大腦之中,習作時只要提取後稍作加工即可,這顯然是不現實的。

2、關注學生情感體驗,活化生活積累,使學生產生強烈的傾吐慾望。在一次“六一”慶祝前夕,在與學生交談後我發現:學生對學校“六一”慶祝活動的安排頗有微詞,我靈機一動,便舉行一次“六一”應這樣慶祝的習作練習,結果果然不出我所料:就是那些平平常常默默無語的學生所寫的文章,也由“兔尾”變成“豹尾”,洋洋灑灑三頁多,且言辭中肯,感情強烈。看來“一個教師不能無視學生的情感生活,因為那是學習中主動性和創造性的源泉。”(蘇霍姆林斯基語),學生在其感興趣的方面有了較深的情感體驗,在一定情境中遇到這方面的話題則情動而辭發,激活了腦中豐富的,沉睡着的生活積累,因而“有話可説,有東西可寫”,反省我們的傳統習作教學伊始,教師便通過各種手段讓學生明確哪些材料可用,是最合適的,如何開頭,又如何結尾,講得越透徹,越細緻,學生受到的束縛越多。當然激活學生情感也不是件易事,其基本因素必須有三個方面,首先是師生間必須是零距離,其次激發學生對選題的興趣,再者便是創設一定的情境。

3、習作方法指導堅持以學定教,讓學生能寫。

在與學生的座談中,我瞭解到好多學生都是憑着感覺走筆,一個環節該寫與否,該詳與否,全然不知,這無疑給我們教者敲響警鐘習作指導不得法,或者説教師的習作指導學生消化不了,更談不上領悟運用,回憶一下我們農村國小一般習作指導流程,審題指導→選材指導→表達方式與技巧的指導→學生練習。

那麼,我們應如何進行習作指導呢?在實踐中,我初步探索出一種“從學生中來”到“學生中去”的以學定教的習作指導策略,建立以評改為中心環節的作文教學模式,學生初寫→師生評點習作→互評→自改成互改→謄寫→再改,這樣把習作前的觀察與構思,擬稿與初步的修改完全放給學生,讓學生在課外,甚至在校外,置於寬鬆、自由的環境中完成。讓學生在獨立自主地進行觀察、構思、擬稿、自改、互改的過程中,最大限度地張揚了個性,發揮了學生的創造性,將教師的`指導環節融於對具體習作的點評之中,並置於學生擬稿之後,這樣讓教師在指導前可以通過學生初稿,瞭解到最真實具體的學情,而後的學定教有針對性的點評方案,這樣“從學生中來”的有針對性的具體形象的習作指導,學生很容易接受,當然,這樣指導下,學生的習作,絕不會千篇一律。

4.指導學生在習作中合理運用修辭。

利用語文課堂教學,引導學生去發現,合理運用修辭可以讓我們所要寫的內容更加生動具體,總結概括常用的修辭都有哪些,如何在習作中加以靈活運用。

二、實施動態指導性評閲,讓學生樂寫

《新課標》要求我們教學評價的不僅甄別與篩選的功能,而應能促進學生髮展的發展性評價。而語文課程的人文性則要我們評價時要尊重學生的主體獨立體驗與感受,結合自己的實踐,筆者認為當前習作評價應注意以下四點。1、尊重主體的獨立感受:評閲學生的習作時,我們不能以成人眼光或教者的生活經驗來看待評價孩子的表述,這方面李吉林老師曾經介紹一個例子:她任教的班上有個學生寫了句:“原來阿姨是女的”這句話,這句話不是一句大廢話嗎?但李老師在批改時並沒要求該學生刪去。她説,因為這個孩子以前並不知道阿姨是女的,現在她發現了,並要將這個發現與同學老師一同分享,這難道錯了嗎?多麼細心的呵護啊,孩子當然願望對李老師“寫自己心裏的話,寫出自己對周圍事物的認識和感想”,更“珍視個人的獨特感受。”

2、分層而評,增強習作的自信心

翻開一個班的作文本便可發現,得“優”的老是那幾個學生,得“中”甚至“差”的總是跳不出“中”與“差”的圈,一個習作總是得“中”或“差”的學生,他們的習作自信在被一個接着一個的“中”與“差”中擊得粉碎,而遠離成功的彼岸。因此在實踐中我採取了分層而評的策略,增強各層次學生的習作自信心,讓他們每人都體驗到成功的喜悦,主要從兩個方面着手:①面對全體學生分層而定,不同層次的學生,評定等第的標準不同。②對一個學生的要求則循序漸進的,如我對一個習作後進生最初得優的標準是:頂格不寫逗號、句號、問號等標點符號,接下去得優的標準是:“要分段”這樣逐步提高,一步步將之引入成功的彼岸。

3、指導性批閲,促進學生再發展。

從傳統的作文教學過程來看,批閲作為一篇作文教學的終節環節,從而使這環節的教學功能僅是“評定包改”甄別優劣,學生在這一教學的環節幾乎沒有收穫,僅得優者受到鼓勵而己。而低等第者反而再次受到打擊,削弱習作的信心。

4、動態評定,讓學生對習作充滿希望。

習作等第的評定不能一錘定音,應實施動態性的等第評定,促進優生更“優”,差生變優,具體做法是:得“良或優”的習作,經學生成功的修改後,我們可以把這篇習作重新評定為“良+”或“優+”(與學生約定中+=良,良+=優,優+=特優),學生若再作修改,習作還可以再作評定。直到學生自我滿意為止。這樣動態性的評定,對於習作後進生來説,給了他們很容易的“得優”的機會,對自己的習作充滿希望與信心。

總之,指導學生在習作中使用修辭,讓學生的習作不再枯燥無味,變得富有生氣,切實提高了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

小課題總結6

將“主題學習”融入課堂實驗方案實施以來,在學校領導的關懷和支持下,在我們自己的具體實施中,課題取得了一些成效,基本實現了預期目標。現將實驗情況報告如下:

一、關於實驗課題

我們想通過教師對教學的能動設計,結合兒童生理、心理特點及其頭腦中已有的知識經驗,最佳順序地呈現學習材料,設計出益於兒童興趣和思維發展的教學過程,及時獵捕兒童興趣,有機地激發兒童的求知慾望,引導學生自行探求和應用自然科學知識,既領悟到自然科學之真知,又掌握獲取知識的方法。提出該課題的依據有以下四點:

(一)語文教學必須面向全體,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二)正確認識母語教學的特殊性。母語不僅是一個民族的交際工具,也是一個民族文化的載體,親近母語熱愛母語是每一個人首先應該有的最樸素的情感。而國小階段的語文教學正是母語教育的起始階段。在完成課內任務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體驗語文學習的樂趣,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和綜合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三)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四)構建開放、充滿活力的語文課堂教學。

(五)以人為本,自我完善,發展個性。

基於以上五點,為促使學生主動探求和應用自然科學知識,學到真本領,並掌握獲取知識的方法,從而達到發展學生思維、培養學生髮現能力和創造能力,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的目的,在此提出此實驗課題。

二、已實施的工作

①在各年級學生中進行了問卷調查,內容是有關科學興趣。這種問卷在本學期末完成;

②針對學生的課堂表現,瞭解學生對科學課的一些想法。

三、實驗成果

實驗研究以來,基本完成了既定實驗任務,取得一定的`成效。

1、激發了學生對大自然的興趣。在教學中儘可能根據學生興趣,組織、呈現學習材料,學生對大自然的興趣上來了,學習科學的興趣也更濃了。

2、提高了教學質量,在此次學期末的科學考試中,六年級的學生成績比往年都有所提高。

3、發展了學生的能力,學生的實驗能力的加強最明顯:年級的學生有了初步的實驗能力,六年級學生的實驗已經有自主實驗的能力。

4、新教師得到了鍛鍊。在學校的師徒雙贏活動中,新教師的課得到校領導的讚許。

四、討論和結論

通過該課題一段的實驗,我們認為:

1、該課題真正發揮了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作用得到了較好的體現。

2、學生通過自行探求和應用知識,學到了真知,並掌握了獲取知識的方法。

3、適合兒童的心理特點和認知發展規律,符合各地的自然環境特點。

4、對科學教師的教學水平和業務素質提出了一個新的挑戰性的目標要求,符合時代發展需要。

我們的實驗研究才開始起步,還存在很多問題需進一步探討,我們相信,有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和教研部門的關心、支持和指導,通過我們的不斷努力,該實驗課題一定會更充實、完善。

小課題總結7

每次都為了小課題在傷腦筋,確定什麼課題,才能用研究的態度把它堅持着做出一些名堂,總結一些可行性的做法,甚至出一些能拿得出來的展示成果?於是每年都在做都在想,一年一個課題,一年一次失敗。

每天看到常老師關於晨誦、午讀、暮省的思考和做法時自己很是感動,也為她持之以恆的研究狀態而折服。這一系列的環節如此周密,細緻、操作性強,不全源於她內心裏的那份執着嗎?幾年走下來,她真正為孩子的成長留下了故事,在孩子成長的同時自己的成長是無法阻擋的。

作為同級部的老師,自己有着得天獨厚學習機會,可是自己卻始終沒有如此靜下心來好好的'規劃自己的教育之路。總是在盲從,而缺少了自己獨特的東西,在忙碌中喪失了自我,不知道自己所做的事情意義何在,又怎能以研究的心態來做出些什麼。

再有平時不善於積累,所做的工作也不少但是真正留下來的資料很少,在孩子們身上起到作用的並不多。

但是一個學期走下來,我們在晨頌、午讀、暮省方面的收穫還是比較可人。

晨頌時我們一起結合農曆節氣背誦了近一百首古詩,這和單純的積累還不一樣,這次的背誦我們是結合了季節時令,和孩子當下的生活息息相關,孩子在積累更在欣賞。午讀方面我們從讀中跳出來和寫結合,特別是《草房子》的閲讀我們一邊討論交流一邊記錄下自己內心的感受,一本書讀完記載着孩子們讀這本書智慧火花集也誕生了。暮省我們這學期採用的是小組循環日記本,以花命名他們各自的小組,在寫作中他們不僅記錄着自己身邊發生的趣聞,記錄着他們的成長,更見證了他們的團結與奮進。最讓人感動的便是李文豪小組,人人爭着寫日記,毋庸置疑學期結束最優秀小組便是他們的——鬱金香小組。

一路做下來有得有失,但如同《特別的女生薩哈拉》的成長故事一樣,讓自己相信夢想是有力量的,在這裏你成長,只要你願意。懷揣一顆對教育熱愛的心,從小組日記和閲讀日記結合入手,為了夢想伴隨美好上路,努力成就特別的自己!

小課題總結8

本學期在縣教研室的統一要求,學校教務處的安排指導下,開展了校本小課題研究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的教學活動。我們八年級組根據學生和課程的實際情況,最終選定了《加強物理實驗,培養學生興趣》的兇案課題研究。

首先我們參加了縣教研室和學校的小課題培訓,通過培訓學習我們瞭解了進行課題研究的相關知識,然後我們制定小課題研究計劃於實施方案,根據方案我們分階段進行了小課題研究。在第一階段中主要是理論學習,利用課餘時間我先後學習了《吉木薩爾縣校本小課題研究,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學習材料》《加強物理實驗,促進學生創新能力》《實驗是提高課堂效率的最有效途徑》等,通過這些只是的學習,對我作小課題研究起到了墊基礎的作用,是我明確物理實驗在對學生興趣培養中的作用。

第二階段是具體實施階段,我主要從以下方面着手研究:

1)教師在上課前先進行預作,力求演示實驗要直觀、清晰,教師做實驗要認真、嚴密。如,在學習光的折射中課前我進行了大量的對比實驗,然後選擇了現象最明顯的實驗在課堂教演示,一般情況在課上要掩飾的實驗都會在課前預作,這樣才能心中有數,課中游刃有餘,力求能在課堂完美的展現給學生。

2)演示實驗時儘可能創造學生參與的機會,有些實驗課讓學生上台代替老師演示,從而增加實驗的可信性。如聲音的.產生實驗,物態變化中的實驗都是讓學生進行演示的。

3)儘可能把演示實驗變為學生實驗,創造學生自己動手的機會,有些實驗如果器材較多、而且操作簡單可以直接讓學生動手實驗,培養樣學生動手能力與習慣。如,透鏡的學習,温度計的學習都是讓小組學生動手自己試驗。

4)學生實驗時,要儘可能放手給學生,不要干預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在試驗中尋找規律。如探究串並聯電路電流的規律。

5)做好課本中要求的課外小實驗、小製作,培養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教師要佈置課本中小實驗,小製作,並且對學生的實驗、製作進行指導、檢查必要時給與獎勵從而培養學生興趣。如讓學生製作了照相機、望眼鏡模型,紙鍋燒水的實驗。通過實驗學生在驚訝於快樂之中學習也明白了物理道理。

6)自制教具演示實驗,放大實驗現象,有些純理論性知識教師能製作簡單教具説明的儘可能採用教具説明。

7)儘量改進部分實驗裝置,增加實驗對比度,有些實驗按課本中實驗器材現象不夠明顯,教師可將部分器材改動已增加實驗效果。

8)才用多媒體手段使演示實驗更直觀。有些微觀實驗應用多媒體室實驗更生動.如學習《眼鏡和眼鏡》《望遠鏡和顯微鏡》我都採用了多媒體教學,通過直觀形象的畫面學生的積極性和興趣都被調動了,同時也起到了降低課程難度的目的。

第三階段收集資料,理論總結,撰寫結題報告。經過一學期的研究,將自己在小課題研究中的問題進行了整理與反思。

總之在課題組的統一組織和指導下,我在實施課題研究過程中及時轉變觀念,擺正位置,師生成為學習探究,發展的合作伙伴,通過課堂上大量的實驗使學生由被動的接受知識轉換為主動愉快地學習,極大的激勵了他們想學好物理的的熱情信心。教師及時充電,不斷拓寬自己的知識面,實驗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真正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益。

我們的課題經歷了一個學期,還有很多的不足,如有些課題環節的落實還不到位,也很欠缺。因此在今後的教學中仍需要認真準備、蒐集、整理、分析同類課題的研究信息及理論和實踐成果,提高理論修養和認識水平,促進和改進課題研究工作。

小課題總結9

我校班主任小課題研究,在專家們的正確引領下、在局領導的指導、調度下,經過這段時間的研究,取得了一定效果。班級師生關係更融洽,學生學習更加主動,良好的班風逐漸形成,學生也更加珍愛集體榮譽,為生活在這個集體中而感到幸福和自豪。

我們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推動了班主任小課題研究工作的開展。

一、潤物無聲,加強學習和借鑑

1.學習,從制定方案開始做起。

從制定方案的.時候,就開始組織教師認真學習,深刻領會開展課題研究的意義,更新教育觀念,為班主任小課題研究的開展做一個入門鋪墊。

2.培訓,為研究奠基。

定期組織全校教師學習有關的理論和文章。並及時發放資料、組織聽專家報告等方式,對課題組成員進行專門培訓。尤其藉助《潤物無聲》一書提到的相關案例,拿來在我們的教育實踐中進行應用、探索。通過培訓、學習,我們得到新的共識,即人文管理思想核心是倡導尊重學生、熱愛學生,引導學生和服務學生。強調“要讓學生愛老師,老師必須要有可愛之處”,“可以讓學生怕我,也可以讓學生服我,更可以讓學生親我和信我,但是絕不可以讓學生恨我”。在學生中提倡“説文明話、做文明事、走文明路、做文明人”行為規範。我們專門為班主任設立的學習筆記,圖文並茂,學習讓他山之石為我所用。

3.反思,引領課題研究

老師們堅持每月一反思活動,通過這種自我反思,來思考自己的班主任工作,同時,加強對小課題演技素材的總結、反思,利用我校教師論壇時間、班主任小課題專題研討時間進行交流,來促進這項工作的開展。

二、同伴互助,相互協作和提高

我校3個班,3個正班主任,3個副班主任,3個班主任研究小課題。正副班主任共對一個班,同面一批學生開展研究。平時的問題,實現了兩人之間的及時商量,尋找問題解決方法。同時,班級教導會、學情會商會議時,班主任也把小課題研究的相關問題提出來,與全體任課教師共同探討,共同提高。

三、關注細微,讓小課題研究推動班級工作開展。

乍一看,班主任小課題不是非常“巨大”的課題,但是,對孩子成長來説卻是“無小事”,因此,“關注細微”成為我校對教師提出的研究立腳點,也是我們在研究過程中非常看重的一點。

四、下一步努力的方向

與班級常規管理有效結合,讓小課題的研究成為開展班級工作的枴杖,成為反思班主任工作的切入點,成為班主任與任課教師學情交流的重要內容。如此從細微處着手,讓每個班級都成為全體教師為孩子們建構的“温馨家園”!

小課題總結10

中國小生體質近年來持續下降已被社會公認。造成中國小生體質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社會的、學校的、家長的、體育的,還有學生自身的。中國小各年齡段多數指標呈普遍下降趨勢,力量素質全部下降,耐力素質大部分下降,其他素質也在下降。學生體質明顯減弱,且出現近視、肥胖、體弱、患病率持續增長的現象。綜合以上問題建設性地提出一些對策、措施,為對增強學生體質,促進學生健康發展以及對相關課題的研究做出總結。

根據《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加強青少年體育增強青少年體質的意見》指出,廣大青少年身心健康、體魄強健、意志堅強、充滿活力,是一個民族旺盛生命力的體現,是社會文明進步的標誌,是國家的希望。現如今學生體質呈普遍下降趨勢,特別是城市學生下降幅度較鄉村學生更大。學生近視、肥胖、體弱、患病率持續增長等等。以上問題如不切實加以解決,將嚴重影響青少年的健康成長,乃至我們的國家和民族的未來。那麼是什麼原因導致了這中結果呢?青少年的健康發展趨向如何呢?這有待於我們基層體育教師和體育工作者共同思考的問題。

一、中國小生體質健康發展的趨勢

發展應以人為本,人的綜合素質直接影響未來社會的發展。一個國家國民體質狀況是其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由於國民精神緊張、營養過剩、運動不足、環境污染等因素所引發的非傳染性疾病在全球的不斷蔓延,導致處於"亞健康狀態"的人羣不斷地擴大。從總體國民體質上看,成逐年下降的趨勢。為了解決這些社會問題,適應形勢的發展和人們對健康的迫切需要以及對生活質量的不斷追求,必須從青少年兒童和學生的健康抓起。

根據許多研究人員的調查結果顯示,我國青少年中國小生的體質健康同樣呈逐年下降的趨式。學生的速度、耐力、力量、靈敏、柔弱等體能指標持續下降,還不只如此,又出現了青少年學生視力不良率居高不下,超重肥胖青少年明顯增多,體弱多病的兒童驟然劇增等一些不良現象的出現。但身體形態指標有較大增長,特別是在身高、體重、胸圍等方面增長幅度較大。

二、影響學生體質健康水平發展的因素分析

1、學生、家長重智輕體的觀念,對體質健康意識的淡薄。

近年來,學校教育一直受到"大學聯考和會考"指揮棒的束縛,各級各類學校的領導和教師為了爭取好成績,把智育教育作為重中之重,體育教學就更不用説了,放在了若有若無的位置之上。加之學生從小在家長重智輕體的影響下,只有考上大學才能有輝煌的前程。家裏家外、校裏校外,形成統一"思路"。家長認為子女的體質健康只要平時注重增加營養,參加體育鍛煉用處並不大。通過一系列的調查,反映出家長對子女參加體育鍛煉的認識還存在很大問題,對於體質健康的認識還非常缺乏,重智輕體的觀念佔重要地位。

2、學生課餘時間少,體育鍛煉時間嚴重不足,影響體質健康的提高。

學校至今仍把守着應試教育這根"纏身令",以提高升學率為唯一追求,並以此衡量學校的教育質量和教師的工作成績。為此教師不斷加重學生的課業量,學生因為要做作業,做完作業後還要完成家長佈置的額外作業。等作業全部完成後,睡覺時間也差不多就到了;部分學生晚上或週末還要參加各種補習班、提升班,學習各種技能,因此除了只能在學校參加一些體育課或活動課規定內容的鍛鍊外,很少有時間再參加一些課餘體育鍛煉,只能在完成所有學習任務後才會有極少時間安排鍛鍊活動。這樣學生嚴重缺乏體育鍛煉,阻礙了學生體質的提高,影響體質健康的發展。

3、教育、教學觀念落後,阻礙學生體質健康水平的提高。

目前,全國中國小正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然而,受"應試教育"觀念的消極影響,現在的升學考試、畢業考試,還是以"分數線"、"及格率"作為評價標準。一些學生在主課老師眼裏成績不理想,所以佔用他們的體育活動時間也就理所當然了,殊不知,這些在文化課中成績不理想的學生,健康體質也是不容樂觀的。所以如此的惡性循環,不僅阻礙了學校體育工作的順利開展,也影響了學生的身體健康。

其次,體育課的教學內容無法按制定的計劃完成。如學校有什麼重大的體育活動,體育教師在班主任和學生的要求下,只能在體育課上練習。體育教師不得不放棄上課的內容去完成不是體育課上的任務,教學質量則會達不到預期的效果,學生因枯燥無聊的練習,不能積極參與體育鍛煉。學校的活動課或課外活動,基本流於形式。學生缺少了教師的教,沒有了教師的組織,沒有了鍛鍊內容上的指導,也就失去了參加體育鍛煉的興趣。教師必須轉變觀念,解放思想,用務實、求真、求實的態度進行體育教學改革,要牢固樹立、堅持"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激發學生的運動與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終身體育鍛煉意識,確保每一個學生受益。

4、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影響學生體質健康的提高

對於大多數學生來説,都很喜歡體育課。然而,隨着年齡的增長,對體育課看法也有所不同,有的認為自己"體質不錯"沒有鍛鍊的必要;有的認為體育課"毫無意思"不想上;還有的認為"長大了還在蹦蹦跳跳不象樣子"怕丟人等等。體育鍛煉是一項長期系統工程,要想有強健的體魄,並非一朝一夕。教師應該讓學生樹立運動強身的觀念,將運動融入生活中的細微之處。體育老師還應該從自身的專業素養出發,認真的執行學校交給的任務,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質和專業水平。體育教師是教學的主導者,是學生興趣的激發者。體育教師豐富的理論知識,高超的運動能力,優美的示範姿勢以及恰當的教育語言,都能使學生提高學習興趣,養成自我鍛鍊的習慣。另外,教學內容豐富多彩,教學形式多種多樣也能喚醒學生對體育課的重新認識。

5、校外公共文化體育設施缺乏的影響

校外公共文化體育設施是青少年鍛鍊的重要場所,也是進行德育教育的重要陣地。目前面向大眾開放的公共體育場地設施非常有限,雖説隨着經濟社會的發展,人們的體育健身意識普遍增強,各類體育場地設施不論是數量還是質量都有了較大幅度的改善,但都用於本單位職工健身娛樂,面向羣眾開放的機會和時間非常有限(其重要原因一是管理方面的不便,二是器材的'維護),由於社會公益性體育場地設施少,造成雙休日學生無處去鍛鍊的現象,也就沒有形成良好的鍛鍊習慣。增強學生體質需要學校、社會、家庭三方互動,形成良好的風氣和促進學生經常性參加體育鍛煉的合力,開展多種形式的體育活動,形成家庭帶學生,學生促家庭的體育健身格局,促使家庭,社會形成科學正確的教育觀念。

6、體育硬件設施和師資的不足,也是影響學生提高體質健康的原因。

目前尚有不少學校運動場地面積與學生人數比重嚴重失調。同時體育教師心中還要提心吊膽,生怕學生人數太多發生碰撞,會出現不必要的安全事故,所以遇上這種情況,教師有時只能採用佔地面積不大的體育項目,久而久之學生的運動量受到限制,無形中影響了學生的體質。再有專業體育教師仍然缺乏,只好請其它任課教師兼任,這對指導學生正確參與體育鍛煉是很不利的,無形中減少了學生增強體質健康的機會。

三、結論與建議

俗話説"亡羊補牢,尤未晚矣"。學生體質健康水平近年來的持續下降,已經成為不爭的事實。學生體質的下降不是一種偶然,是由客觀存在的社會的、學校的、家長的、體育教師和學生自身的因素造成的。提高學生體質健康水平,只有真正和體育教師的教學過程、學生的學習過程、家長的意識培養、社會大環境的改變緊密聯繫在一起,才會得以實現。只要家長、社會樹立正確的觀念,讓學生從沉重的學習負擔中解放出來;使學校體育的經費投入、場地器材得到切實解決,體育教師敬業地做好本職工作;當學生養成了體育鍛煉的興趣和習慣,學生的體質自然會增強。學生的體質增強了,有利於學生鍛鍊堅強的意志品質,有利於學生非智力因素的發展,有利於學生審美觀念的形成。

學生的成長階段是生理、心理髮展的重要時期,作為教育工作者,應該將加強學生體育鍛煉這一工作放在應有的高度給予重視。這也正符合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加強青少年體育增強青少年體質的意見》的要求。我們相信在國家正確的教育方針指引下,在學校、家長和學生本身的共同努力下,認真貫徹落實、督促和確保學生每天至少堅持一小時的體育鍛煉。大力開展快樂體育、成功體育,以增強學生的體育意識,實現學生的強健體魄將指日可待。

小課題總結11

記錄是一種最常見的科學探究方法,也是科學探究活動中的重要一環,但是目前的國小生科學記錄還存在着記錄要求模糊、記錄形式單一、記錄分工不明、記錄交流隨意、記錄評價缺失等問題。針對這些問題,科學教師應探求科學記錄指導策略的改進,引導學生作好科學記錄前的自主準備,豐富記錄的表達形式與方法,強調小組記錄中的人人蔘與,加強交流後的記錄整理與完善,增加記錄完成後的評價跟進等,從而提高記錄指導的有效性。

在《科學(36年級)課程標準》的具體內容標準中,多次提到與記錄相關的內容,如“能用簡單的工具對物體進行較細緻的觀察,並能用圖和文字表達(記錄)。能用簡單器材做簡單的觀察實驗,並作實驗記錄。”在我們的科學課中,記錄是一種最常見的科學探究方法與必要的環節,也是學生需要學習的內容之一。有效的科學記錄可以使課堂探究活動更加完善,提高學生蒐集和處理信息的自學能力,有助於學生科學知識的積累,將學生形成的內部思維語言轉化成書面文字、圖畫形式與口頭語言,發展科學思維,培養學生注重證據、不斷反思的科學素養,為終身學習服務,同時也使學生學業評價更趨完善。但是,在科學探究活動的記錄中,還存在着較多的問題,需要科學教師改變自己的觀念,嘗試新的指導策略,並在探索中不斷完善。

一、科學探究活動記錄低效現象分析

(一)記錄要求模糊

有些科學教師在教學中,很少考慮學生該什麼時候去作記錄;有的教師設計的探究記錄過於繁瑣、複雜,記錄宂長無味;有的教師設計的探究記錄要求過於籠統、簡單,讓學生無從下手。因此出現有的學生在記錄時並沒有按要求記;有的學生記錄時間花得很少;有的學生記錄的與觀察實驗的結果不一致;甚至,有的學生面對記錄單不知該填什麼。因此,學生在交流學習結果時,只有寥寥數語,顯得單調無力。

(二)記錄形式單一

課堂探究活動的記錄一般以表格為主,由老師根據教學預設設計、準備,往往以一紙了事。學生缺少自己主動準備的記錄本,因此課內的一些活動記錄與課外的相關內容摘記無法形成一個有機聯繫的整體,容易產生脱節與孤立,學生處於被動接收的狀態。而且,在學生完成記錄之後,也是一頁紙夾在書裏,時間一長也就散落,不易保存。同時,在記錄時使用的大部分是文字,花費時間較多,有時課堂時間不允許,就成為走過場了。

(三)記錄分工不明

在科學課堂上探究活動中,學習小組成員往往進行相應分工,記錄工作就由小組記錄員來完成,由於大多數學生在實驗時興趣盎然,但輕於記錄,因此,記錄常常成了記錄員個人的事,其他成員參與太少。長此以往,學生將會漠視記錄,懶於動筆,在對待科學問題上容易輕信他人,記錄員記錯、記漏也得不到及時糾正。

(四)記錄交流隨意

很多時候,學生探究活動記錄的交流與展示過程簡單、無序,缺少事先的精心設計,彙報後教師也很少對學生的記錄作出具體的指導,大部分學生的記錄沒有拿出來展示過,也經常沒有充裕的時間讓學生再對記錄進行修改充實。學生愛寫多少就寫多少,好像記錄是裝裝樣子的,沒有發揮記錄對探究活動應有的促進作用,也無法真正提高學生的記錄水平。

(五)記錄評價缺失

一些科學老師不但捨不得花課堂內的時間讓學生進行記錄,更是缺少對學生記錄紙的評價,在課後總是把記錄紙不當回事,隨便學生怎麼對記錄紙進行處理,常常有聽課活動結束後記錄紙遺忘在桌上或扔進了垃圾桶,無法真正體現出記錄的價值所在,缺失了科學探究中的重要一環評價。長此以往,學生對記錄的興趣與主動性會逐漸消失。

二、科學探究活動有效記錄指導的優化策略

(一)作好科學記錄前的自主準備

在探究活動前,教師應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讓學生成為課堂活動的深層參與者,參與確定對自己有意義的學習目標,自己把握學習進度。在猜測探究結果的過程中,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進行思維運動,彼此的想法在激烈地碰撞着,都想知道自己的猜測是不是有道理、有結果,如果他們的猜測與實際科學探究結果相同或類似,將產生探究活動的巨大動力。更重要的另一方面,猜測時學生進行的思考與交流的語言,也對學生填寫活動記錄表的文字表述起到了一定的幫助作用,特別是國小三、四年級的學生。

在探究過程中,設計探究過程是學生進行自主探究的導向,要求學生能夠自己想辦法來回答面臨的一些科學問題,用理性的思維去整理感性的材料,從而選擇方法、確定步驟。科學(3-6年級)課標在科學探究的具體內容標準中指出:能提出進行探究活動的大致思路,能對自己或小組提出的探究內容作出書面計劃。對於每一種探究方法,都應讓學生在動手之前弄清研究什麼問題、如何選擇變量、怎樣控制條件、如何進行操作等,使探究活動方法更明確、思路更清晰、過程更科學,活動的記錄也會隨之明朗化。

在學習《口腔裏的變化》時,教師先出示《食物在口腔裏的變化記錄表》,讓學生根據生活實踐猜測一小塊饅頭在經過短時間咀嚼、較長時間咀嚼、長時間咀嚼後發生的變化。學生説:“短時間咀嚼後饅頭會變成一小塊一小塊,較長時間咀嚼後會成為濕濕的一團,長時間會變成粉狀或糊狀。”也有學生説:“咬了10多下,饅頭就可能變成糊了。”接着,教師讓學生自己來設計探究過程,説説實驗有哪些要求與注意事項,然後再進行綜合與引導。有了在探究前的充分準備,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增強,觀察前已經有了記錄的語言範疇,觀察時已有了一定的目標與順序,記錄時的規範性、準確性、積極性將大大提高。

(二)豐富記錄的表達形式與方法

對於三、四年級的學生,在一開始學習記錄的時候,不必讓他們過多地使用文字,在記錄時應考慮兒童特點,符合兒童趣味,在記錄時可用直觀形象的簡筆畫、表現學生個性的符號、簡單的話、關鍵詞、甚至貼上剪下來的圖片、標本等多種形式來記錄,儘可能讓學生選擇喜歡的形式,不要強調千篇一律。只有記錄方式符合兒童趣味,學生記錄的熱情才高,才樂於記錄,同時記錄速度較快,更好地發揮記錄的實效性。在記錄的過程中,為了讓學生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到科學探究上,要求學生學會長話短説,抓住“關鍵”字和“核心”內容精縮語言,做到嚴謹簡練,把意思表達得清楚準確。當遇到不會寫的字,可以用拼音代替,也可以用符號或圖畫代替,但老師要注意提醒,並引導學生課後糾正。在抓住了要點之後,當學生翻閲自己的記錄表時,可以在頭腦中再現許多相關知識,利於提高學習效率。

教師能精心設計記錄單,這是好事,但如花去大量的時間,不利於長時間的課堂教學。因此,也可設計一種非常簡單的記錄表,拿一本筆記本,把一頁對摺一下,或者用其它方式折畫一下,再添上個別提示語,就變成一份簡單的記錄表。記錄表的產生本來就是一張白紙,教師無需畫蛇添足,只求圖個方便,便於查看。簡練的格式讓師生看上去一目瞭然,突出每一個細節,需要查看資料的時候,也可以在最短的時間內找到,提高科學探究的效率。

如《種子的萌發》一課中蠶豆發芽的觀察記錄,教師佈置學生在不同時間段進行觀察記錄,從沒浸水前、浸水幾小時後、第二天,一直到第六、七天,學生既可以用觀察日記形式,也可用表格形式進行記錄,重點對種皮、胚芽等觀察;又如《認識幾種常見的巖石》中進行石頭的收集與觀察記錄,教師給學生的觀察要點為收集地點、觀察(眼睛、手)、分類判斷三個方面;這些記錄設計,形式多樣,給予學生較大的觀察空間,自主性與選擇性強,操作起來也比較簡便。

(三)強調小組記錄中的人人蔘與

既然培養科學記錄也是科學課學習的目標,那麼記錄就不是個別人的事,而是每個人的事,應該人人都來動手記錄。每個學生準備一個記錄本,使之成為了可能。教師應引導學生把觀察結果、實驗現象、課堂筆記、資料收集都記在記錄本,使人人須記筆記,人人有信息可記。

在科學課堂上,小組分工固然重要,但絕不是機械的操作,需要有機的結合。因而,在一個學習小組中僅設一名記錄員是不夠的,更是不妥的。教師應注意定期調整組員分工,一般以半個學期為佳,一學年下來,小組的每位成員都有機會擔任小組記錄員,記錄就不會再成為小組裏個別人的事了。很多時候,每個小組只能得到一份實驗記錄表,在三、四年級時,由於學生記錄水平還比較弱,教師應考慮小組成員每人發一張,但在課堂上由記錄員來完成其中一張,其它成員在課後把自己的那張填好;五、六年級學生的記錄有一定的語言基礎,加之節約紙張成本考慮,可每小組發一張,由記錄員完成,其它成員在課後把記錄表內容抄在自己的記錄本上。

在探究活動中,提倡人人記錄,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由學習小組組長組織,在觀察、調查、實驗等實踐活動後形成研究記錄的過程中,對各人的見解進行充分的交流與探討,達到信息與思維共享。鼓勵學生積極地開動腦筋,把自己獨有的觀點亮在各自的記錄單上。當每名學生記錄完成之後,並不意味着他們的記錄任務就結束了,還需要在小組內深入地探討,大膽地質疑,從中不斷修正自己的觀點,同時也可保留某些個人見解。當全班性的探討展開之後,學生進入了第二次交流碰撞,並再次修正自己的記錄表,也適當保留個人見解。這樣,一份份各有個性的科學記錄表便產生了。

(四)加強交流後的記錄整理與完善

培根説過:“我們不應該像螞蟻,只是收集;也不要像蜘蛛只從自己肚中取絲;而應該像蜜蜂,既收集又整理,這樣才能釀出香甜的蜂蜜來。”科學記錄也需要在整理與完善中提升效果。

在探究活動的交流階段,教師應及時展示學生記錄方法好、記錄有創新、記錄整潔、記錄合理的優秀記錄,對不夠完善的記錄進行點評,並留出一點時間讓學生對自己的記錄進行充實、更正,以點帶面,糾正學生記錄中出現的問題與缺陷,從而提高學生記錄的整體水平。

科學記錄本上所記的內容不能只是忠實地記錄教師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不只是簡單地抄寫一遍,而應學會加以整理,使它變為自己的知識。教師指導學生作記錄,更應該教會他們整理記錄。引導學生在課餘對當天的記錄本加以整理,這樣不僅能起到消化並理解課堂上所學的內容,有利於對基礎知識的鞏固,也有利於學生對於科學概念與規律的`理解。

為了避免學生的智慧與科學的證據一丟了之,可採用把分散的記錄錶轉化成活頁記錄本的方法,讓每組或每個學生都有一本活頁記錄本,而且與課本配套使用,方便學生的記錄,使得學生能踏踏實實地做好每一次研究記錄。學生們可以在需要的時候做各種各樣的科學記錄,或把一些記錄表粘貼在記錄本中,完成之後也可以很方便地收藏保存,有效避免遺失。當學生在記錄的過程中遇到了與以前類似的問題或需要以前的證據時,也便於查找;而且經過一段時間的積累,學生可以看到自己在不同時期所作的實驗記錄和當時的想法,引起他們不斷的反思。學生對數據資料的記錄和整理完善,滲透着記錄的重要性,正是體現了尊重事實,尊重證據,以事實説話的科學態度。

(五)增加記錄完成後的評價

跟進在學生科學素養評價中,需要兼顧評價的全面性,既要考察學生對科學概念與事實的理解,又要評價學生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念、科學探究的方法與能力、科學的行為與習慣等方面的變化與進步,並且不能僅在學習過程結束後再進行,而必須伴隨於教學過程之中,所以不能以一張試卷簡單了事。把學生的記錄本作為學生學習評價的一部分,讓有效的科學課堂探究活動記錄成為學生科學能力評價的主要依據,通過對科學記錄的不同形式評價,使教師對學生科學素養的評價更加科學準確,讓學生在記錄的同時獲得激勵,體驗記錄的成功,擁有記錄的自信心。在學生記錄評價中,可根據學生的記錄瞭解學生參與科學學習活動是否主動積極,是否持之以恆;學生的觀察是否全面,實驗是否正確,測量是否準確;蒐集、整理信息、進行合理解釋的能力怎麼樣;是否實事求是,能否尊重事實、尊重證據等等。在每週或每單元學習結束後,教師應當檢查學生記錄本,查找亮點與問題,根據這些信息及時糾正錯誤或者改變指導策略,並評定相應等級作為平時成績的一部分。另外,科學教師在課堂中要及時強化對學生科學記錄的激勵性、指導性評價;還可通過優秀記錄展出、學期評比等手段激發學生的成就感。在學生的成長記錄中,突出學生的記錄效果,讓他們感受到自己的點滴進步,不僅增強他們學好科學的信心,而且還為學生的成長過程提供了一個很好的過程性與形成性評價,是體現學生學習過程、記錄生命體驗的較好方式。

總之,在我們的科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加強對科學課程標準的理解,更新科學教學觀念,不斷探索有效的課堂探究活動記錄指導策略,提高自身的指導能力與技巧,並通過教學實踐逐步加以優化,讓學生既動手又動腦,真正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保證科學教學質量的提高。

小課題總結12

在區文教局基教科的統一組織與管理下,學校國中部本着“問題即課題,教學即研究,成長即成果”的原則,按照“研討對策合作實施(個體實踐)反思改進總結提升”的研究的思路,引領班主任紮實開展教育教學小課題研究活動。現就研究情況進行簡短彙報:

一、開展優勢

1、年輕的研究隊伍。這是我校開展小課題研究最大的優勢,相對於區內其他學校,我校參與課題研究的班主任以青年教師為主,特別是國中部,平均年齡不到32歲,他們有着較高的研究積極性,為小課題研究的開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紮實的課題負責人。我校國中部有4個課題立項為區級課題,這4個課題的負責人均為學校科研的中堅力量,他們分別是單文華、徐寶娜、王英菊、姚林、劉洋、劉愛榮,他們工作紮實,業務和研究能力強,為小課題研究的順利進行提供了有力保

二、採取策略

1、加強領導,積極開展小課題研究工作全校以德育處處牽頭,成立小課題研究工作小組。具體負責小課題研究的領導、指導、實施和評審等工作,制定小課題研究的組織、實施、評定、表彰獎勵等制度,建立有效的運行激勵機制。開展小課題研究符合當前廣為開展的校本研究趨勢要求,符合教師的實際科研能力水平,符合我校教育教學的實際,我們要求全體教師統一對開展小課題研究重要意義的認識,認真篩選課題,精心組織實施,切實在全校形成“全員參與,個個嘗試,人人研究”的良好局面,開展“問題即課題”研究。

2、加強培訓,為小課題研究提供理論支撐為避免小課題研究的盲目性和研究低效率,我們加強了教師的課題研究培訓工作,加強班主任們的小課題研究意識,提高教師的科學研究能力,規範教師的科研行為,學期初召集小課題的主持人,進行集中培訓。同時強調了過程材料的收集與整理,鼓勵班主任在研究過程中,不斷學習教育理論,要求儘可能用理論來指導自己的教學研究。

學校將在學期末,組織小課題主持人再次進行培訓,讓老師們明確如何梳理研究的過程,如何整理課題的過程材料,如何寫出研究報告等等,力求讓小課題研究的材料完整規範。同時,學期末將組織一次研究成果的展示活動,把小課題研究的成果在全校推廣。

3、加強指導為引領教師儘快走上科研之路,深入進行小課題研究,對立項的小課題,學校有針對性地聘請有關專家、名師進行研究指導,為我校剛剛起步的小課題研究進行了指導,讓老師明確了課題研究不能追求假大空,選題一定要小、要具體、真實、是自己在實際教學中發現的問題;同時也明確了教育科研的根本目的在於:解決實際問題,探索教育規律,改進教育實踐,提高教育質量。

4、與教研活動、德育主題相結合學校每次教研都有主題,針對每個主題,結合課題研究,對主題進行提前研究,在教研活動中加以落實,把自己在實踐教學過程中與課題研究有關的困惑與收穫進行交流,通過研討總結經驗與教訓,形成上報材料,並及時把教研的成果在課堂中加以落實,提高了課堂效率。從確立課題以來,學期中進行以教研組、班主任研討展開課題研討,以學科組成員互動的形式展開,這一生動活潑的互動式學習形式,激發了廣大教師參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了他們自己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的教研組採取了研討課的形式,針對課堂教學進行了研討。

5、定期調度學校對小課題研究進行集中調度,每月進行一次學校層面的小課題調度會,進行集中研討、交流,及時瞭解和掌握各班主任的研究進展情況。針對存在問題,及時進行主題研討,藉助羣體的智慧,有效地研究解決實際問題,保證了課題研究的順利進行,解決研究進程中的問題。通過調度會等形式,引導教師樹立“問題就是課題,反思就是研究”的教育科研理念,依據“小步子、低台階、快節奏、求實效”的原則,鼓勵老師用科學的態度和科研的途徑完善地處理好教學中的基礎性、普及性和發展性的關係。從教育教學中的小現象、小問題、小策略入手,探索解決問題的策略,從而指導自己的教學。實施教師小課題研究“三個一”制度:結合自己研究的專題每週寫一份教學後記;每月提供一個教學案例或教育故事;每學期寫一份課題研究階段報告。通過金點子案例評選、教學論文評選、優秀教育論壇評選等活動調動班主任參與研究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德育處還通過《北海校報》,介紹與“小課題”有關的背景資料、研究成果,學習與“小課題”研究有關的理論文章,指導教師從網上、有關的圖書資料中查閲相關資料,明確如何做研究。從人力、物力、財力、制度等方面為教師開展“小課題”研究提供切實保障,確保研究取得成效。

6、典型帶動,課題經驗交流推廣在本學期末,我校安排了在小課題研究中表現突出的或是具有了一定研究成果的老師在全體教師會上做經驗介紹,或是進行學生展示。讓教師們分享課題研究的成果。在小課題研究的過程中我們善於發現典型,推廣典型,讓典型發揮示範引領作用,促進各課題組的相互學習與交流。在研究過程中,單文華、徐寶娜的《國中生良好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研究》,王英菊、姚林的《學困生的轉化》,劉洋《如何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劉愛榮《國中生常見問題行為的調查研究》做得較好,在學校中產生了一定影響。

7、課題跟蹤式管理,加強和指導小課題研究本學期,我們課題團隊採用課題跟蹤式管理,加強和指導小課題研究。全體小課題團隊成員走進相關課題負責人的課堂,切身感受該課題研究給課堂和學生帶來的變化,同時也發現課題研究過程中出現的問題。

8、建立評估和激勵機制,以評價促進小課題研究的深入開展學校將每學期一次組織相關人員對教師開展的小課題研究進行校級成果鑑定、評獎。金點子案例、教育創新獎等評選優先從校級優秀成果中推薦。在本學期末,我校將對教師進行小課題研究的情況進行總結、評比。並設立相應的獎項,在學期末的教師會議總着力表彰和獎勵。讓教師們知道學校鼓勵教師進行課題研究。

三、取得的成效

1、目前,我校的小課題研究進展順利,初步收到了明顯的效果,表現在以下方面:

一是老師們對本人承擔課題的研究目的、意義有了更為清楚的認識;

二是老師們相互交流、相互借鑑,掌握了課題的研究更多靈活實用的方法;三是積累了初步的小課題研究的組織、管理經驗。

2、通過小課題研究的實施,我們看到了可喜的成效就是研究型、協作性班主任文化的形成。小課題研究活動增進了學校內人與人之間的瞭解,使優秀經驗得以及時分享,管理者與被管理者之間和諧相處,互相支持,互相維護,合作互助在教師間蔚然成風。

3、根據小課題研究的特點、規律和推進目標,我們堅信小課題研究的兩大研究理念,即

第一,學習即研究,行動即研究,反思即研究。

第二,參與研究本身就是成果。小課題研究重在過程,教師參與了就會有感悟、有收穫、有提高,這就是成果,問題解決了,就是效益。要使小課題研究深入開展,取得更大的成果,要繼續強化“四個堅持”:堅持聚集課堂,課題到課堂中去選,研究到課堂中去做,答案到課堂中去找,成果到課堂中去用;堅持學研做結合,引導教師在讀書中吸取營養,在實踐中探索規律,邊學習,邊研究,邊行動;堅持合作研究,建立以骨幹教師為引領的研究團隊,將教研活動與小課題研究有機結合互為促進;堅持校本化管理,從本校實際出發,研究和制定切實可行的管理辦法,建立小課題研究的長效機制。

積累點滴,成就科研型教師。《荀子勸學篇》説:“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在實際的教育教學中,記錄其中出現的小問題、解決問題的小方法,積累下收穫的點點滴滴,就可以成就一名優秀的“科研型”教師。五、問題和困惑

1、課題研究存在着明顯的不平衡現象,主要是各課題研究小組之間的不平衡,主要是各研究小組教師的重視程度、研究能力和研究水平的差別。

2、科研骨幹培養相對薄弱,優秀科研帶頭人還偏少,科研示範帶動作用發揮得還不夠。研究過程中不規範、不科學、不認真、不完善的現象依然存在。

3、小課題研究向縱深發展的水平不夠高,可持續發展能力有待加強。

小課題總結13

(一)、課題背景

現階段在我們在國小數學課堂教學中廣泛地進行“國小數學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研究,是旨在通過對現行的以知識為主要教學目標,教師傳授為主要特徵的課堂教學模式進行改革,使教學過程真正建立在學生自主活動的基礎上,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把學生的個性探索與小組的合作探索有機結合,調動全體學生學習積極性,促進學生主體性、創造精神、實踐能力及合作意識、交往品質等多方面素質的協調發展。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是時代的呼喚,是素質教育的核心,《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處於課程改革的新時期,國小數學教學要領悟改革的真諦,順應改革的思路,以課程改革的精神和《課標》的精神為指導,確立以“人的發展為本”的教育理念,大力改革課堂教學,探尋一種與時代發展相適應的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基於這樣的思考,我們提出“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研究。

(二)、課題研究的目的和意義

(1)理論建構

《數學課程標準》中也強調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學生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而實施小組合作學習就是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之間、師生之間通過自主研究、民主探索、平等合作、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相互啟發、共同提高實踐創新能力、增加學習質量和個體素質,形成一種生動活潑、潛力無盡、人人蔘與、主動積極學習的活動形式。

(2)研究目的

1、分析目前在國小數學課堂中開展的廣泛的小組自主合作學習中存在的誤區,尋找對策,構建科學的、合理的小組合作學習理論體系,探索小組合作學習的有效方法和途徑。

2、探索在小組自主合作學習中師生角色的轉變。合作學習要協調師生、學生同伴之間的關係,讓學生在小組合作學習中學會合作,學會交流,學會學習,從而為未來發展提供良好的基點。

3、科學的、合理的小組自主合作學習,增強學生合作的意識,培養學生合作的能力,為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

4、培養學生參與、互助、民主、合羣、合作、競爭、交往等道德觀念和現代意識。要使學生對數學學習有興趣,有明確的目的,積極主動地始終參與探索學習的全過程。

(三)研究的內容

(一)目前數學小組合作學習中存在的誤區原因分析。

1、過於強調合作的形式。

2、沒有明確的合作任務或合作的任務缺乏挑戰性。

3、忽略了學生在合作學習中的主體地位。

4、忽視了對學生合作習慣的培養。

5、合作學習中忽視了學生良好個性的培養。

6、合作學習忽視了學生學習的差異性。

(二)國小數學小組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策略的構建。

1、增強合作意識

(1)通過課堂教學活動,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

為學生提供儘可能多的機會去發展自己的數學思想,去傾聽別人的想法,去學會進行數學交流,以增強整體合作意識,那麼如何讓學生體會到合作的重要性呢?平時,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興趣特點,設計一些適合於小組合作學習的活動,並通過激勵性的評價,使學生體會到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每個人的長處都能在集體中發揮重要的作用。

(2)通過數學實踐活動,增強學生的合作意識。

讓數學走進學生的生活,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的'能力,是現代課堂教學的必然趨勢。因此,教師可以有計劃、有目的地安排、組織一些合作參與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進行合作,並讓學生在生動、活潑、有趣的學科活動中體會到合作的作用、合作的樂趣。

2、訓練合作技能

學生在合作學習中,主要是通過討論、爭辯、表達、傾聽及參與實踐等形式來展開的。為了提高合作的有效性,必須重視合作技能的培養。

(1)學會傾聽

在小組討論過程中,要求1人先説,其他人必須認真聽並且不能打斷別人的發言,要能聽出別人發言的重點,對別人的發言做出判斷,有自己的補充或獨到見解,在這樣要求下訓練,學生不但養成了專心聽的習慣,而且培養了學生相互尊重的品質。這種品質的功能也能延續到學生的一生髮展。

(2)學會討論

合作學習中,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再通過共同討論、相互啟發,從而達到合作的目的。為了提高討論的質量,教師要教給學生討論的方法:各組由一人彙報自學或獨立思考的內容,其它成員必須認真聽,並且有自己的補充和見解,最後,還應將各自遇到的問題提供給全組成員討論,對達成共識和未能解決的問題分別歸納整理,準備發言。

(3)學會表達

在合作學習中,學生的友好交流和自我表達都離不開語言的表述,為了達到訓練目標,首先教師要提供討論的時間和空間,使學生敢説、會説,培養學生善於傾聽、思考、判斷、選擇和補充別人意見的好習慣。其次要求小組成員人人都説,而且要能大膽完整地説,要鼓勵禮貌用語。

(4)學會組織

合作討論的成敗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組內的組織者,具體做法是:指導組織者進行組內分工、歸納組內意見、幫助別人評價等,另外,為了體現小組內的主體性,可定期培訓、及時更換組織者。通過訓練不但提高了合作學習的效率,而且為學生今後立足於社會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5)學會評價

合作學習活動中評價不只是教師對學生做出的簡單的評價,其中包括學生之間的相互評價、學生的自我評價和學生對教師的評價等。教學中可以通過教師的範評引導學生互評,如讓學生傾聽他人發言後,用手勢表示對或錯,用準確流暢的語言評價,以增強評價的能力勇氣、提高評價的水平。

(三)、選擇合作的時機

合作學習強調集體榮譽和個人責任,能充分發揮小組內成員的主體性,但合作學習必須建立在個人獨立學習的基礎上進行。合作學習的關鍵是:教師提供合作學習的內容必須適合每位學生參與,使學生有話講,有一定的爭論性,能激發學生的合作興趣。

(四)、研究方法

(一)該課題主要採取以下研究方法:

1、本課題研究的主要方法如:經驗總結法、觀察法等。

2、調查法:瞭解當前我校學生小組合作學習的意識與能力情況。

3、問卷法:瞭解學生對小組合作學習的態度、需求,研究學生在合作學習過程中真實所想、所需。

4、研討法:針對實驗過程中的實際問題進行研討、分析,藉以不斷完善操作方法,提高實驗操作水平。

(五)、研究成果

1、建構“自主、合作、探索研究性學習”的教學模式。使學生獲得親身參與研究探索的體驗。

2、探索“自主、合作、探索研究性學習”的教學規律。培養學生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3、探尋促進學生自主、合作、探索研究性學習的教學策略。培養學生學會分享與合作,培養學生科學態度和科學道德。

小課題總結14

一、問題的提出

從學生看到題目到動筆解決問題之間有一個非常重要的過程,這個過程便是審題。審題是解決問題的基礎和先導。審題能力是綜合獲取信息、處理信息的一種能力,它需要以一定的知識儲備、認知水平為依託,更需要有良好的讀題習慣、有效的思考方法為保證。而這種能力的獲得並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有一個學習、積累、反思、鞏固、發展的長期過程。而國小低年級,是學生真正面對學習的開始,面臨着獨立思考,獨立作業,自主審題的開始,如何培養學生良好的審題習慣,具備良好的審題能力極其重要。而在教學實踐中我們經常遇到孩子在看到自己的錯題時,抱怨自己太粗心、後悔自己做題的時候審題不清;低段老師也常常苦惱於學生不能在正確理解題目意思後再做題,我們認為這都源於學生存在較嚴重的審題障礙,由此可見,關注學生審題能力的培養,採取切實有效的方法幫助學生逐步養成良好的審題習慣更是迫在眉睫。古人云:“授人一魚,僅供一飯之需;授人以漁,則終生受益。”

二、審題不清的歸因分析

低年級學生在審題過程中,僅憑“經驗”審題的現象比比皆是:讀題不完整,沒讀完就急於動筆;對相似題型較易混淆;對題目中的

關鍵詞視而不見;對題目中數量關係缺乏思考等等。分析這些現象,發現低段學生中出現的審題障礙在很大程度上受學生自身特點的制約:一是生活經驗,二是認知特點。

1、受生活經驗影響

學生生活在信息豐富的社會裏,形形色色的生活現象時時刻刻地進入他們的認知領域,成為他們的生活經驗,而生活經驗是兒童學習數學的重要資源,兒童的學習過程就是一個經驗的激活、利用、調整、提升的過程,是自己對生活現象的解讀。

而現今,在豐富、拓寬着學生生活經驗的.同時,有時生活經驗也給學生的學習帶來一些負遷移。例如,學生接觸以下這類練習,由於生活中表達的習慣使然,往往發生理解上的錯誤,看到“多”便先用加法來求女生人數。當然,國小低段學生,儘管生活經驗有一定程度的拓寬,但畢竟只有7、8歲的孩子,生活經驗還是相對缺乏的,像解決有些實際的問題,想當然的列式非常普遍。這是一道與生活密切相關的題,而不少學生對鋸6段其實只需要鋸5次這一事理不熟悉,因而思路無法展開,失之毫釐,謬之千里。

2、受認知特點制約

國小兒童感知覺尚處於初步發展水平,他們對事物的空間、時間和運動特性的感知有很大的侷限性。有研究者針對國小低中高年級學生的觀察品質進行比較分析,發現國小低段兒童在觀察的精確性方面,他們只關注事物的大致輪廓與整體特徵,不能作精細分析和細節把握。在審題中,主要表現為對相似題型較易混淆和對題目中關鍵字

詞句的忽視等。像這樣填寫的同學佔了一大半,原因主要是看到有些練習,學生就想當然地認為是自己“經驗”中的題目,比如接龍練習,學生只要認為大致形式很接近,而並未關注到前者是用等號連接的連等練習,而後者是用箭頭連接的接龍練習。從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來説,解決有些問題是沒有困難的,而真正從練習情況來看,正確率還是比較低的,正如圖中所顯示的,計算完成後,學生習慣性地將得數按一定順序排列起來,而忽略了其中最關鍵的字眼“算式”,真正要進行排隊的是“算式”而非“得數”。另外,在觀察目的性方面,國小低年級兒童的隨意性和抗干擾能力較差,無法保證長時間的持續觀察,他們感知事物常常跟着興趣走,所以顯得凌亂、跳躍、不繫統,缺乏完整性。在審題中表現為:審題不完整,如不看範例、只看一半就動筆、漏做等等。

小課題總結15

1、課題的提出

1.1選題的背景

長期以來,我們的語文課堂深受傳統教育思想與模式的束縛,只把學生當作教育的對象,壓抑了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常言道:“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它恰如其分地提醒我們:課堂導入是一堂課成功的關鍵環節。開始時的“幾分鐘”導入設計得好,會給一堂課的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礎:開始時的“幾分鐘”抓不好,就會直接影響整堂課的教學步驟和教學內容的完成,甚至還會影響到整個教學的成敗。因此,學生需要活潑生動的課堂;需要教師用導入來活躍課堂教學氣氛;需要教師巧妙地設計導入吸引他們的注意力,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引導他們進入學習準備狀態。

1.2課題的實踐意義

第一、導入是課堂教學過程中不可缺少的一個教學環節。第二、在教學過程中,導入起着十分具體的作用。

2、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

2.1加涅的教學理論

加涅根據信息加工心理學原理提出了一個得到廣泛認可的學習與記憶的信息加工模型。從信息加工的觀點來看,如果個體對作用於感覺器官的刺激信息未加註意,那麼,這些信息就會在很短的時間內遺忘。知識教學的基本目的是要使學生將知識存入長時記憶;因為只有存入長時記憶的知識,學生才能用它來學習新知識或解決問題。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開始時,即課堂導入時,必須要考慮:怎樣才能引起學生對學業的注意。

2.2皮亞傑的認知發展理論

瑞士心理學家皮亞傑(1987)研究了思維發生、發展的過程、特點和規律,認為新知識的形成乃是連續不斷的構成的結果,認識過程存在同化和順應兩種機能。

2.3《語文課程標準》

在新的教育觀念指導下,教師積極提供學習的策略,改變傳統的學習方式和教師角色。倡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是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教師和教材成為學生的`“對話者”、“商談者”,充分尊重、理解學生,平等的對待學生。

教學方法上,突出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的地位。以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為首,兼顧能力目標、知識目標。教師指導學生為自己的人生確立正確的價值判斷。

3、課題主要研究內容及方法

3.1課題研究內容:

在課堂教學中,通過多種導語設計,使學生的認知活動和情感體驗迅速融入到語文教學中,引領學生進入文本情境,使學生由苦學變為樂學。3.2語文課堂導入的形式3.2.1開門見山導入法

這是閲讀教學常用的一種開講方法,揭示課題後,單刀直入,由題及文。例如,揭示《草原》後,老師就講:這是我國現代著名作家老舍訪問內蒙古時寫的一篇訪問記,學習這一課我們不僅要理解課文內容,而且要認真學習作者如何掌握事物和環境的相互關係和變化的特點,把文章寫得又生動又具體。這樣,學生在學習課文之前,就已瞭解了課文的梗概,有助於他們對文章的理解。

3.2.2設置懸念導入法

借鑑説書人“且聽下回分解”的奧妙術,其奧妙就在於講到最扣人心絃的時候,有意避而不講,吸引聽眾非聽完不能滿足心願這個要害處。説穿了,就是善於設置懸念,緊緊吸引聽者的注意力。這種技巧運用於新課的導入之中,以懸念作為挑逗學生好奇心的觸發點,也會使學生產生一種強烈慾望,而一經造成這種慾望,就非要扒根究底,弄個水落石出不可。這種導入法,也很適用於通訊報道、報告文學、小説、戲曲等課文。總的來説,設置的懸念要做到三個字,即“精”、“新”、“奇”,一下擊中學生的興奮點,促使構成學習掌握知識的意圖。具體而言,在內容上要突出主要人物、主要事件;在手法上可以濃縮全文,也要以從中截取片斷;在技巧上必須發人深思,留有無窮餘味,能引人入勝。如講《草船借箭》一文時,我在課堂初始扮演説書人,來了一段説書:

話説東漢末年,曹操、劉備、孫權各據一方,三足鼎立。當時,曹操剛剛把劉備打敗,又要進攻孫權。這時的孫權、劉備都像熱鍋上的螞蟻,惟恐曹操一下子吃掉自己,於是這兩家就商議聯合起來對付曹操,先下手為強。劉備就派遣自己的軍師諸葛亮到孫權那協助作戰。

3.2.3比較舊知導入法

也叫同中求異法。運用於講讀教學之中,這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然而把它運用於新課導入的時候,在比較上是有所不同的。前者是把兩種或幾種作明確的比較,後者則只需聯繫已學的舊知識作比較提醒(即暫不作具體比較)。提醒學生帶着舊知識去學習新知識,再通過自己比較,體會而摸索出帶普遍性的知識規律。這就是它們之間的根本區別。在比較提醒時,不能貪多求全,根據所學新知識的重點難點確定一點即可。

3.2.4介紹作者導入法

教師在講解那些比較著名的作者的作品之前,可以先從介紹作者入手導入本課,這樣的導言,由作者到作品,順理成章,引入自然,如案例:《我的叔叔于勒》3.2.5趣味導入法

抓住課文要點,用富於趣味的語言來激發學生興趣,使之注意力集中,

3.2.6聯想導入法

即提出與新課有關的事情、有關的知識,引起學生回憶,加以聯想,來啟發學生思維的一種方法。如講《海底世界》之始用這樣一段導語:“提到大海,同學們都會聯想到蔚藍色的海水,一望無際的海面,還有那點點白帆、羣羣海鷗。然而説到海底,同學們瞭解的並不是很多。今天我們通過學習《海底世界》一文,將會獲得更加鮮明、更加深刻的瞭解。”這樣用人們對海面熟悉,而對海底較為鮮知的談話導入新課,使學生先聯想到大海,進而激發學生探知海底世界奧祕的興趣。

4、課題研究的實施步驟

4.1本課題的研究時間為xxxx年4月到xxxx年4月

4.1.1準備階段(xxxx.3-xxxx0.4)收集有關理論資料;學習相關的理論;申報立項。

4.1.2實驗學習階段(xxxx.5-xxxx.6)擬定課題實驗方案;學習相關資料;確定實驗班級。

4.1.3全面實施操作階段(xxxx.6-xxxx.10)按課題實施計劃,展開課題研究;開展研討觀摩活動和論文交流會;整理保管資料。

4.1.4實踐總結階段(xxxx.10-xxxx.11)結題,實踐總結,推廣經驗;積累研究資料,進行理論分析,撰寫成果報告;召開結題報告

4.2課題預期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