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教學反思

二年級下冊數學反思集合15篇

欄目: 教學反思 / 發佈於: / 人氣:7.66K

在現在的社會生活中,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反思自己,必須要讓自己抽身出來看事件或者場景,看一段歷程當中的自己。反思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二年級下冊數學反思,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二年級下冊數學反思集合15篇

二年級下冊數學反思1

本冊用乘法口訣求商分為兩段學習,在第一階段,既在本冊的第二單元,學習用2—6的乘法口訣求商,着重讓學生掌握用口訣求商的

一般方法;在第二階段即在本冊的第四單元,學習用7—9的乘法口訣求商,着重讓學生在熟練掌握用口訣求商一般方法的基礎上,綜合應用表內乘除的計算技能解決一些簡單和稍複雜的涉及乘、除運算的實際問題。

本單元教學的重點有二:

一是使學生熟練應用乘法口訣求商;

二是使學生經歷從實際問題中抽象出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數量關係的過程,會用乘法口訣求商的技能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難點是應用分析推理將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的數量關係轉化為一個數裏面有幾個另一個數的除法含義。

我在教學過程中,為了説透重點,突破難點,力求做到以下幾點:

一、創設生活情境,解決實際問題。

由具體情境引出7、8、9的乘法口訣求商的課題。通過一幅學生熟悉的“歡樂的節日”主題圖,引出要用除法計算的實際問題。如,“做了56面小旗,要掛成8行,平均每行掛幾面?”這一具體問題,使學生體會,求商的計算是解決問題的需要,用乘法口訣求商是幫助人們解決實際問題的工具,因此必須學好這部分知識。

二、運用知識遷移,學生自主探索學習。

向學生提供獨立嘗試用7、8、9的乘法口訣求商的機會。如:“56÷8”這道題,讓學生回顧第二單元的求商方法,然後自己獨立去完成,最後師生交流學習方法。再由學生獨立嘗試計算“56÷7”。再由主題圖“歡樂的節日”中提供兩組素材,引出“49÷7”“27÷9”計算,通過教學活動,使學生真正掌握用7—9的算法口訣求商的一般方法,並形成用乘法口訣用商的計算技能。

三、以解決問題為載體,培養學生的數感。

解決問題是本單元教學的重要內容。因此,我在教學時,通過讓學生解決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實際問題,有意識地讓他們經歷將一個具體問題抽象為數學問題的過程,經歷運用除法的'含義確定算法的過程,使他們初步懂得應如何數學地思考問題,如何用數學的方法來處理有關的信息,如何合理地計算出結果。在整個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數感。

四、精心組織操作活動,進一步深化知識。

讓學生通過自身活動理解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數量關係。操作活動可分兩段進行:

(1)由具體到抽象的操作活動,通過練習例2和例2後面的“做一做”,都是讓學生通過具體活動,直觀感知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

(2)由抽象回到具體的操作活動。當學生對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有了初步認識以後,可以出示以下問題讓學生解答:用手中材料(小捧、圓片、三角形、正方體等等)擺一擺,表示“12是3的4倍”。通過這樣由具體到抽象,又由抽象回到具體的操作活動,學生對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含義理解得更深刻。

在整個單元的教學過程中,用學生感興趣的裝扮自己的教室來貫穿整個課堂,使學生在愉悦的情境中學習知識,營造了良好的課堂氣氛,使整個課堂充滿了活力。在交流中學生積極思維,思路開闊,互相激勵,共同完善,學生真正成了學習的主人,培養了學習的能力,享受了成功的喜悦。教學情境的創設符合童心,給不同的孩子創造了不同層次的練習,有獨立思考,有同桌交流,讓學生在輕鬆愉悦的氛圍中掌握本單元的知識,鍛鍊了能力,學會了學習。

二年級下冊數學反思2

教師複習舊知,為新知識做鋪墊,然後設計了認識除法的教學活動,組織分一分,寫一寫、讀一讀的學習活動,以及讓學生反覆動手操作,多次經歷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的過程,從而領悟除法的'意義,大部份學生已經能很好的掌握本章的內容

二年級下冊數學反思3

國小數學二年級下數學的第五單元學習的混合運算是兩級兩步混和運算,即乘加、減,除加、減的兩步運算和帶小括號的兩步運算,這部分內容也是以後學習四則混合運算的基礎,因此是十分重要的知識。我原以為學生只要掌握運算順序就可以學的很好了,但通過作業情況來看,並不樂觀,學生在做混合運算時出現了以下的幾個問題:

(1)格式不對,不少的同學總是把等號對齊題目,甚至有幾個同學在橫式後面加上了得數。

(2)同學知道了運算順序,但還是習慣於把先算的結果寫在前面,沒有算的寫在後面,導致出錯。或者還是從左往右計算。

(3)計算態度有問題,比較粗心,如抄錯數字,減法忘記借位。看錯運算符號。

(4)對於兩個算式合併成一個算式很迷糊,在列綜合算式需要加小括號時總是忘記加。

將以上學生的問題羅列出來,為的是在以後的教學中應多預設學生可能出現的問題。教學時講解更細緻一些。注重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同時,在混合運算的教學中我打算抓住以下四點進行教學:

一、運用數學術語讀題意和口述運算順序。

在複習兩步混合式題時,要求學生意讀題意。如:6×4+18讀作:6乘4的'積再加18,和是多少。50-35÷5讀作:50減去35除以5的商,差是多少。這樣做可以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和、差、積、商,乘、除以、除”等數學用語的含義,不但可以減少學生在讀題時讀錯數的現象,也為後面學習列綜合算式解答文字敍述題作了必要的滲透。

二、引導學生探索並掌握四則混合運算的解題步驟,提高計算的正確率和速度。

(1)觀察:觀察題目裏有幾個什麼樣的數,含有幾種運算符號及括號的位置。

(2)分析:分析題目中每個數的特徵和它們之間的運算關係,是否有簡算部分,哪些運算可以同步進行。

(3)確定:通過觀察、分析,確定先算什麼,後算什麼。

(4)計算:在分析、確定的基礎上,根據相應的計算法則和運算性質進行計算。計算重要看準數字和計算符號,能簡算的儘量簡算。

(5)檢查:在計算的每個步驟中,都要及時檢查、及時驗算。首先,看數字和運算符號是否準確,然後,看步驟是否合理,在看結果是否正確。

三、我在教學小括號時運用兒歌教學。

如:一二三四五六七,兩步計算要牢記,發現括號要先算,沒有括號要分類,混合運算先乘除,同級運算按順序。

這首兒歌説來朗朗上口,而且充滿智慧,概括了兩步計算知識,也可提醒學生計算順序上的要點。因為學生已獲得了感性知識,再用淺顯易懂的兒歌進行總結,就能把他們已獲得的感性知識上升到理性認識,使所學知識得到鞏固。知識點的集中,簡要,又方便學生理解記憶。

二年級下冊數學反思4

《新課程標準》中強調“空間與圖形”部分,教學時應更加貼近學生的生活,更好地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同時培養學生的空間想像能力和創新能力。整節課的學習,有利於學生體會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繫,瞭解所學知識的價值,增進對所學知識的理解,給學生的思維提供了廣闊的空間;使學生從自己的生活經驗出發,充分揮自己的潛能,去體驗、感受、經歷和探索解決問題的`過程,培養了學生的空間想像能力,發展了學生的空間觀念。反思整個教學過程,課堂氣氛活躍,學生積極投入。課中有兩個地方處理得不錯:一是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做平移和旋轉動作時,教師當堂示範,加深了學生對“平移與旋轉”的理解,分散了教學的難點;二是當討論“怎樣畫圖,才能使平移後的圖形既正確又美觀”時,學生天真的笑臉上綻開了一朵朵智慧之花——他們積極探索出“平移”的本質特徵!

二年級下冊數學反思5

這節課是二年級下冊教科書第七單元的最後一個內容《整理和複習》。整個單元是萬以內的計算,有兩位數加、減兩位數的口算、有幾百幾十加減法的筆算及三位數加、減三位數的估算內容。我把這節課分為三個部分進行復習,分別是口算、筆算、估算。在教學後,我及時進行反思,可以總結為以下幾點:

一、教學思路清晰,學生能清楚地知道這節課所複習的內容。

這節課開始我就明確告訴學生這節課所要學習的內容,使學生能清楚知道自己的學習任務。複習每一個內容時,我都先讓學生先根據自己所掌握的知識先做題,讓他們自己先進行一個複習,然後再幫助學生進行整理,我們在口算、筆算時要注意什麼呢?讓學生能先根據剛才所做的題自己小結出應注意的問題,學生自己通過做、實踐後得到的結論印象會更深刻。

二、教學題型多樣。

在這節課中,有直接讓學生口算的題,有個人比賽、判斷正誤並改正、列豎式計算、找近似數、估算及解決問題的內容,形式多樣。這個單元主要是計算,我通過各種形式的`題型讓學生對所學的知識內容理解和掌握得更好。

三、自主探索與小組交流相結合。

在複習課時,我仍然注重學生個人自主探索及小組合作交流相結合。學生們獨立口算,自己獨自筆算;而對於估算的難點內容我會讓學生先相互交流、討論,在小組裏先説説,這樣好的學生可以引導、帶動其他的學生,更增強了學生的自信心,也使得教學效率大大提高。

四、注重培養學生思考、總結的能力

在進行完口算及筆算的判斷後,我讓學生獨自來説説口算的方法及口算和筆算要注意的問題,同時我還讓學生在複習完後談談自己的收穫及讓學生找出自己還存在的問題,不僅培養學生獨自思考、概括總結的能力,同時還注重學生表達能力的培養,讓他們有自己的思考空間,有自己的思想和見解。

五、採用小組獎勵機制,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課前我就提出明確的要求,並採用小組獎勵的機制對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對課堂中學生的組織紀律、學習狀態進行適當的激勵,用小組的競爭機制使學生投入到學習中去。課後及時對學生的學習、課堂表現情況給予評價。

不足之處:

這節課較多是讓學生來説,讓學生實際練習、動手做的題目較少。複習內容很明確,就是口算、筆算和估算,主要是將它們分開進行復習的,缺少綜合性的練習,讓學生自主選擇計算的方法。

二年級下冊數學反思6

《除法的初步認識》是在學生已初步瞭解乘法的意義,會用2—6的乘法口訣計算表內乘法的基礎上學習的。這一課時的主要目標是使學生通過實際操作,經歷從“任意分”到“平均分”的.過程,瞭解平均分的含義,能根據要求把一些具體物品平均分,並知道每份是多少。通過本課教學,有以下幾點體會。

1.在操作活動中學習數學

二年級的國小生,喜歡動手是他們的天性,具體形象思維是他們認知的特點。數學活動中的操作既可以激發學生參與數學活動的興趣,更重要的是幫助學生體驗、理解數學的知識。比如通過學生分小棒來理解“平均分”,這樣做學生既動手又動腦,在操作中探索規律,建立概念,這樣將興趣激發,思維訓練,能力培養融為一體,使知識充滿內在活力,充分為學生提供體驗經歷探索的過程,並敢於把自己想法、做法展現給大家。

2.創設問題情境,提高學習興趣

這節課的教學,我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展示給大家10個又紅又大的蘋果,分給兩個小朋友,問有幾種分法,然後又提出:要使兩個小朋友分得同樣多,應怎樣分?用小棒來代替蘋果分一分吧!學生們很願意動手來分,這樣做,提高了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身邊問題的能力,從學數學的角度,注意了數學知識的特點。

總之,這節課較好地完成了教學任務,學生們在操作的基礎上,充分理解了平均分。但整節課顯得過於平淡,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也有待於進一步提高,在今後的教學中,應注意對學生的這方面的能力培養,多多采用激勵性的語言,提高學生們的學習興趣,培養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

二年級下冊數學反思7

《分橘子》的活動是在前一節課分蘋果的基礎上進行的,引入了一個新的教學內容——有餘數的除法,所以在準備上這節課之前我就佈置學生在上新課時帶了些火柴棒,在講授新課時我先讓學生弄清題目的意思,通過操作活動發現:每盤放4個橘子,可以放3盤,還剩2個,這2個不能繼續往下分了,不然每個盤裏就放得不一樣多了,從而使學生體會到在日常生活中會遇到把一些物品平均分後海有剩餘的情況,認識到學習有餘數除法的必要性。

在教學中,我是讓學生帶着問題去思考的:每盤放4個橘子,14個可以放幾盤?有的學生用學具進行操作,有的'學生用連減的方法得到結果,在課堂上我引導學生表達自己的想法,讓學生們充分交流,在計算時,因為前一節課學生們已經掌握除法豎式的書寫方式了,所以我放手讓他們試着寫出有餘數除法的豎式,並結合操作過程,瞭解每一步的含義,並且給他們講解分剩下的數就是餘數,學生們掌握很好。

二年級下冊數學反思8

以小朋友們喜歡的“你喜歡哪個課外活動?”引入,新穎、有趣,使學生在開課階段情緒就處於十分活躍的狀態。“要想知道喜歡哪個活動的同學最多,該怎麼辦呢?”這一問題情境的創設調動了學生的內在知識衝突,誘發了學生探索的熱情,使學生體會到統計的必要性,統計與生活密不可分。聯繫生活實際,讓學生充分感受到數學與現實生活的緊密聯繫。

將過去的老師講變為學生自己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有意識地培養學生自主探索的精神。通過學生之間交流調查方法,使學生體會到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小組合作前,教師提出了十分明確的合作要求及注意事項,為後面的調查做好了準備。

在小組合作調查中,教師不停地巡視、指導,與學生一同投入到調查之中,尤其關注需要幫助的小組,為師生、生生之間的多向交流,促進了學生之間良好的人際合作關係,同時,也使學生經歷了蒐集、整理數據的過程,從活動中體會到成功感。使學生認識到統計的結果和調查的人數必須一致。

在彙報的過程中,不僅使學生明確了各組採用的方法,而且各組之間取長補短,更完善了自己的想法,也使學生體會到了成功的快樂,同時培養了學生認真傾聽的良好習慣。

本課能較好地體現了課程改革的新理念,將“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維目標融入其中。從整體上創設了一個完整的情境,圍繞“喜歡哪個活動的同學最多?”這一問題展開討論,同學們情緒高漲,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很高,感受到統計與生活密不可分。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只是一個情境的創設者、知識的引導者、活動的組織者,而參與、體驗、主動獲得知識的是學生自己,真正體現了“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這一教學思想。

但在小組調查時教師指導的不夠到位,小組內同學合作得不夠理想。上課靈活應變的能力還不夠,以及引導學生的語言都還很不到位,評價學生時缺乏創造性語言。在活動課的開展中能放能收,如何在玩中真正學到知識是我這節課該認真思考的問題。在今後的教學中,要在學生合作等方面加強指導,注意平時的培養與提高。

二年級下冊數學反思9

今天的教學內容是《用7的乘法口訣求商》,在預習作業中安排學生用1~6的乘法口訣求商和用7的乘法口訣求積,並讓學生説出所用的乘法口訣,讓學生明白“口訣”在計算乘除法中的作用,為學生順利地運用7的乘法口訣求商做準備,也便於學生把用1~6的乘法口訣求商的方法遷移到新的問題情境中。

教材有意識的選取貼近學生生活的做花環的實際問題為素材,讓學生從現實的有意義的情境中找到有用的數學信息,提出問題,然後結合自學提綱進行小組交流學習。學習菜單:1.觀察:一共有幾朵花?2.如果每7朵紮成一個花環,可以扎幾個花環?你能列式解答嗎?3.如果紮成4個花環,平均每個花環有幾朵花?你能列出怎樣的算式呢?4.在小組裏説説你是怎樣想的?先讓學生動手操作,通過提出的問題,小組成員共同討論、交流,從實際操作中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在交流中獲得啟發,找到題中的數量關係,從而利用數量關係正確的`解決問題。這樣讓學生掌握知識的同時,激發學生主動探索的熱情,積累對數學的興趣,增強學好數學的信心。

“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使學生在活動中學習新知,在活動中去思考、探索、發現、應用。

《補充練習》上有這樣一道題,把42個蘋果平均分給明明和他的6個同學,每人分到多少個?由於題中隱含了一個條件,一共有幾人?學生讀題不仔細,沒有看清條件明明和他的6個同學,就是一共有7人這個數學信息,絕大部分的學生都列出了:42÷6=7(個)。講評時,通過要求學生仔細讀題,説説把42個蘋果平均分給了幾個人?這7個人是怎麼算出來的?通過引導幫助學生理解題意。教育學生讀題時一定要細心體會題意,多讀幾遍,審清題意,才能下手解決問題。

二年級下冊數學反思10

由於本教案設計思路清晰,由淺入深,且安排了一些具有挑戰性的操作活動,因此學生的學習是現實的、有意義的,也是積極的、主動的。但由於這塊教學內容不僅對學生來説是新的,對組織引導者也是新的,因此在教案設計上和教學過程中,都出現了一些不足,主要體現在:

一、沒有充分體現“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對鋭角和鈍角”的方法。

通過二年級上冊《角的初步認識》的'學習,學生已經學會如何辨認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大小和兩邊的張開程度有關,並會用三角板上的直角來判斷一個角是否為直角。《鋭角和鈍角》這節教學內容在此基礎上,讓學生認識兩種新的角。判斷一個角是直角、鋭角和鈍角,都是用三角板上的直角進行比對的,體現了方法的前後一致性,學生比較容易掌握。但在施教過程中,由於一些角用肉眼就能明顯判斷出是什麼角,因此沒有充分利用三角板上的直角為參照物進行比較,沒有呈現給學生一個更直觀的畫面。在操作過程中,如果能讓學生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探究長方形剪後剩下的一些角,那麼學生對“鋭角和鈍角”的分類會更明確,印象也會更深刻。

二、畫角過程中沒有給學生充分的自我嘗試、探究的機會。

認識鋭角和鈍角後,老師首先讓學生嘗試畫鋭角和鈍角。學生在上學期就已經掌握了各種大小不同、方向不同的角的畫法,因此這對學生來説並不難。但在展示學生作業時,老師選的兩份作業上畫的角都是同一方向的,沒有考慮到要找兩份大小、方向各不同的作業,在一定程度上給學生造成一種不良的定勢。

教師示範畫角時,用三角板隨便畫了一個鋭角和鈍角,且開口都朝下。如果此時,老師能用三角板上的直角,通過旋轉一定的角度畫出鋭角和鈍角,就可以給學生一種暗示:鋭角比直角小,鈍角比直角大。學生對角的類型和彼此見的大小關係印象更加深刻。

在請學生給角排隊時,老師先請學生口頭説説怎樣給直角、鋭角和鈍角排隊。學生給出了“從大到小”和“從小到大”兩種方法。老師再請學生按“從小到大”的順序來畫這三種角,並在括號中寫出這三種角的名稱。如果老師先請學生自己嘗試按一定的順序畫這三種角,而不是按老師規定的來畫,那學生就會處於一種主動嘗試、探究的狀態。最後,讓學生交流排隊方法,老師在進行小結。這樣,學生對直角、鋭角和鈍角這三種角之間大小關係的理解才是主動的、內省的,而非灌輸的、強壓的。

三、缺少追問的藝術。

在課後拓展部分,老師請學生思考:老師把活動角的兩邊拉成一條直線。你們看它還是不是角?是什麼角?很多學生馬上回答:“是平角!”但還有一部分同學並沒有掌握這個新的知識點。如果此時老師能再多問一個為什麼,請個別學生解釋原因,其餘同學也能很容易就掌握什麼是“平角”。

二年級下冊數學反思11

國小生要認識除法,必先認識平均分。認識平均分是 人教 版二年級 下 冊第 二 單元 表內 除法裏的教學內容,是學生學習除法的開始,也是今後學習除法的基礎。除法的含義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礎上的,要突破除法學習的難點,關鍵是理解“分”,尤其是“平均分”。平均分是認識除法含義的基礎,是一個比較抽象的概念。學生只有充分經歷平均分物的過程,明確“平均分”的含義,並在頭腦中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才能為認識除法建立基礎。因此本節教學的“平均分”是除法學習的基礎的基礎,有着舉足輕重的作用和地位。

出於低年級國小生喜歡動手操作,在具體形象的情境中獲得知識的特點,課堂上,我充分利用學具盒中的小棒,這樣做學生既動手又動腦,在操作中探索規律,建立“平均分”的概念,又將學生學習的興趣激發,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情感投入到探索知識的過程過程中去。

1、新課開始,從幫猴媽媽分蘋果入手,利用幫猴媽媽分蘋果的故事引出分東西,讓學生體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使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繫,增強學習和應用數學的信心,()進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2、讓學生在分蘋果的情境中自主發現:每份分得同樣多,就是“平均分”。

3、通過實踐操作,讓學生在分蘋果的時候再次感受平均分,培養學生合作交流的能力,讓學生説分的`過程,培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

4、在教學“試一試”時,讓學生再次操作學具,按要求分物體,通過分,觀察、交流,讓學生經歷平均分的全過程,體現分的多樣化,從而得出:把一些物體每幾個一份的分,也是平均分。

總之,本節課的教學,整個活動都是在學生通過動手分學具的過程中,達到了全員參與。 識平均分”教學“認反思通過自己親身的體驗、親自動手實踐,得到平均分的概念:每份分得同樣多,叫做平均分;再多次經歷分學具的過程,使學生明白“每幾個一份的分,也是平均分”的道理,學生在擺一擺、分一分、圈一圈、説一説的過程中,感知平均分的概念,為學生後續學習認識除法打下良好的基礎。一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九年級數學教學反思國小一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二年級下冊數學反思12

本課通過組織學生主動參與多種教學活動,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多種感悟協調合作,既讓學生感悟了新知,又體驗到了成功,獲取了數學知識,真正體現了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地位。本堂課做到了面向全體,學生的主體地位比較突出,學生參與的面比較廣,這種動畫片式的數學情境,很好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學生通過動手擺一擺,發現了只有按照規律有順序地排一排,才能實現既不遺漏又不重複。

不足之處,需要改進的有如下幾點:數學實踐活動中,雖然學生意識到了要按規律有順序地來排,但部分學生在沒有提示之前,不知道要按怎樣的規律來排,還應在發揮多媒體課件的作用,使更多的學生懂得按照怎樣的規律來排。

不可否認,一個好的課件對一節數學課是多麼重要,只有讓學生思考的課堂才是最好的課堂,所以,在以後的教學中,還要繼續努力

二年級下冊數學反思13

“鋭角和鈍角”這個部分內容是在上學期認識了角和直角的基礎上,讓學生認識。其主要目的是讓學生通過觀察、比較、動手操作,辨認直角、鋭角和鈍角,並會區分直角、鋭角和鈍角。本節課較好的體現了新一輪課程改革的理念,集知識性、活動性於一體,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根據教學內容知識體系的內在聯繫,學生的年齡特點等因素,我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組織課堂:

一、結合生活實際讓學生自主建立鋭角和鈍角的表象

學生學習概念一般都要經過直觀感知——形成表象——抽象特徵——內化成概念這一過程。為此,在引入概念時要注意從學生熟悉的生活實際入手,幫助學生理解,抽象出一定的數學知識。

二、創設一個開放的學習環境。

本單元一開始就設計了一幅生動有趣的遊樂場的情境圖,圖中包含了本課時的概念。先讓學生觀察這個情境圖,説説圖上哪裏有角,哪些是直角,那些不是直角的角是什麼角,這樣給學生一個開放的學習環境,也就是為學生提供一個自主學習的空間。課一開始我通過開放式設問:“看來大家對角挺熟悉的,關於角,你已經知道了些什麼?”學生在這一環節裏暢所欲言,互動性的`交流由此開始了。接下來通過讓學生自己動手找角,畫角,做角等一系列的交流、延伸性實踐和策略性引導等措施,擴大學生的知識來源,在豐富多彩的環境中綻放自己的精彩。在這樣的學習環境中,學生的各種潛能可以被充分激活,眼睛更加敏鋭,手腳更加靈活,思維的觸角也會自由伸展。這樣的數學課堂,學生應該不會不喜歡。

三、利用生活素材建立數學與生活的聯繫,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參與的積極性

數學來源於生活,我們的日常生活就是學習數學的大課堂,是探索問題的廣闊天地,是數學學習的最終目的。利用紅領巾和五角星找角,鋭角和鈍角,把所學的數學知識運用到生活實踐中。

總之,整個教學環節我儘量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在積極參與、操作、交流、動腦、動口。

二年級下冊數學反思14

以表演的形式,呈現出數學的.問題。讓生經歷發現,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感受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同時獲得一些初步的提出用除法計算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活動經驗。

二年級下冊數學反思15

“探索規律”這部分內容是在國小數學教學中滲透函數思想的主要體現之一。標準在第一學段要求學生探索簡單情境下的變化規律。本課時實際上是培養學生的“模式化”思想,發現規律其實就是發現一個模式,並能運用多種方法表示“模式”的特點。

出於對教材的理解,我定了以下三個目標:

1、通過觀察、實驗、猜測、推理等活動發現事物中簡單的排列規律。

2、培養初步的觀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推理能力。

3、培養學生的'興趣,以及發現和欣賞數學規律美的意識。

“規律”一詞其實對孩子們來説並不陌生,他們在生活中已經接觸到一些規律性的現象,只是沒有上升到理論的高度,在課堂上,只要稍加規範和引導,就可以使學生的思路變得清晰。但一年級的孩子活潑好動,注意力容易分散,所以我在設計時注重了三點:

1、注重生活性

本節課課前用一些美麗的圖片,讓學生初步感知規律。又選取了源於生活的數學題材:彩旗,彩燈,彩花等聯歡會場景,以學生生活中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引導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尋找生活中的規律,讓學生深深的體驗到數學來源於生活,運用於生活。

2、注重趣味性

課堂上,我創設了一些情境來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如:課前的小遊戲、動手塗顏色、通過動作和音樂節奏滲透規律等活動,讓學生很快融入。

3、注重人文性

小小設計師這個數學活動的是有趣味的,並不是單調的創造規律,而是給他以材料,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意願,創造自己的規律。這樣,既檢測了所學的知識,又讓學生的個性化思想得以流淌,使學生感到學習是一種快樂的分享。

各位領導、老師,由於本人水平有限,如有不當之處,望各位領導、老師批評指正。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