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教學反思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教學反思

欄目: 教學反思 / 發佈於: / 人氣:6.58K

作為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教學,通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麼問題來了,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教學反思,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教學反思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教學反思1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這篇課文向學生展示了德國這個奇特的國家的與眾不同之處,在本課教學中我首先抓住 “多麼奇麗的景色!多麼奇特的民族!”這句讚歎,提出貫穿全文的大問題,引導學生去研讀課文,通過朗讀去欣賞感受奇麗的景色,去理解體會德國這個民族的奇特,然後再理解“我為人人,人人為我”使學生從中受到啟發,有所收穫。

反思這節課,我覺得主要有以下的收穫:

一、精心進行教學設計,架起學生與文本之間的橋樑。

文章能夠感動我,未必能感動學生。因為學生的生活經歷與文本有較大的差距,怎樣讓學生逐漸走進文本,深入文本,受到感染和薰陶呢?我根據課程標準和學生的實際,進行精心的教學設計,架起了一座學生與文本之間的橋樑。這節課總體的設計意圖是這樣的:

(1)抓關鍵詞句,通過朗讀感悟和圖片的渲染,感受德國的民族風情特點。

(2)通過自由朗讀課文,抓重點詞句的方式,領略德國的奇麗景色和感受德國民族“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崇高精神境界。

(3)通過音樂渲染,資料補充,感受德國民族的`“美”。

二、靈活創新地實施教學策略,力求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諧統一,凸顯教學的實效性。

1、對關鍵詞語的理解,使詞語教學鮮活起來。首先對“花團錦簇”、“奼紫嫣紅”的理解,採用朗讀感悟,聯繫上下文理解,藉助畫面,再次渲染的方法。這種由“形”到“意”再到“境”,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對語言文字的感知、領悟和積累,使詞語教學鮮活起來。其次,對“應接不暇”的理解,創設情境,讓學生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推想其意思,藉以指導學生運用;

2、通過反覆誦讀,層層推進,水到渠成,熟讀成誦,在不知不覺中,積累背誦優美的詞句,凸顯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3、在體會“自己的花讓別人看”和“自己又看別人的花”的意境中,進而將文章主題昇華為“人人奉獻美”和“人人收穫美”。

然而,在這堂課中還存在着一些遺憾,還有很多的地方需要改進如:

在品味“景色奇麗”時應該先讓學生想象德國街頭的景色,之後再讓學生欣賞德國街頭的美景。使學生逐步進入課文所描繪的情境,有了切實的感受再來讀,學生一定會讀得更好。

在重點句的理解上還不夠透徹。

“人人為我,我為人人。”這是本節課最重點的一個知識,放在本課的課文情景中,學生能夠明白他的意思,但是學生不能由此舉一反三,把這種良好的精神境界應用到平時的學習生活中。甚至在拓展練習時,我請學生説説生活中有沒有感受過類似的境界,學生不能夠很好的聯繫實際。

“變化是有的,但是美麗並沒有改變。”在理解這個句子時,其中的“變化”和“美麗”,學生的表述不夠準確。尤其是美麗,此處的美麗,不只是德國的花美、街道的景色美,更有精神境界的美,而學生理解時過於表面化。

有人説,課堂是一門充滿遺憾的藝術。每節課後,我總要回頭想想,簡單反思一下,正視並剖析自己的不足。每逢此時,我總會告訴自己,這不是妄自菲薄,這是在經歷中成長……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教學反思2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五年級下冊第八組第一篇課文。本組教材是以“異國風情”為主題,目的是為學生打開一扇異國文化的窗口,向學生展示一幅幅多姿多彩的異國風情畫卷。學習本組課文一是要讓學生抓住文章主要內容,瞭解不同地域的民族風情特點,增長見識;二是要讓學生揣摩作者是怎樣寫出景物、風情特點的,學習運用作者的表達方法;三是要注意積累文章中的優美語言;四是課外運用各種途徑儘可能多地蒐集資料,豐富對異域風情的感受。它是我國著名語言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北京大學教授季羨林先生寫的一篇精美雋永的短文。作者先點明瞭德國是一個愛花的國度;然後回憶了自己早年在德國留學時親身感受到德國人非常愛花;接着用優美生動的語言,描述了德國家家户户窗口都開滿鮮花的情景,並抒發了自己的感慨:“人人為我,我為人人”;最後講述作者再次來到德國,又看到這番情景,表達了自己舊地重遊的感受,對德國奇麗風景和與眾不同風俗習慣讚美之情。

首先,較為合理利用課件及多媒體資源,更好地幫助學生了解德國的風光與文化,加深感悟。我在教學中靈活採用“欣賞畫面入境,品讀想象中生情,深讀積累中拓展”等教學方法,引導學生設身處地地去讀、去想;引導學生想象時,要注意抓住一些關鍵詞、句,通過對這些關鍵詞、句的揣摸來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時各種方式讀課文,做到讀中有體驗,讀中有所悟,使學生在課堂上大有收穫。在具體操作中,盡力引導學生去想象場面情景,把心放到課文中去。

其次,《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第三自然段是課文的重點段落,文辭優美,在教學中我設置情境,讓學生“走出房屋,來到街道欣賞美麗的花朵。”先請閉上眼睛,聽老師朗讀課文第3自然段,大家邊聽邊展開想象,然後説説彷彿看到了什麼。然後教師配音樂朗讀,隨後學生交流——充分運用多種手段,豐富課堂呈現的方式,依託資源,通過聲音、圖象、視頻等創設多媒體的情境,思維拓展,讓學生能多方位的沉浸在閲讀氣氛中再現美景,通過有感情的.朗讀,充分表達出作者對這奇麗風景的欣賞和讚美,進而達到熟讀能誦。

在課堂教學中我還有很多不足:對課文第二段的重大教學失策導致學生理解不夠深刻;教師對課堂駕馭能力不強,對課堂生成未能及時抓住對重點句的挖掘膚淺,丟失了把“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主題昇華的好時機;對學生整體的關注還不夠,給他們的空間還太少......為了課堂的完整性,沒有給他們更多的自主學習空間;為了課堂的完整性,也沒有給更多的孩子發言的機會來表達自己的感悟理解......

相對而言,講完課後我的心情既輕鬆又沉重。這下可以長長的舒一口氣了,因為終於將公開課講完了,等待真是漫長。同時,我也更深一步的發現了自己的不足和劣勢,還需要我不斷的在今後的教育教學工作中磨礪和成長。深感自己肩上的責任重大,畢竟老師面對的不是自己一人,而是無數的學生。只有老師更進步,學生才會更成長。

課堂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老師的高度決定了課堂的深度、廣度,才能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正因為這些遺憾,才讓我們每一位教師總是在不斷的探索中追求完美,走向成熟。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教學反思3

當我看到這個題目時,我就被深深地吸引了,當得知是季羨林先生的文章時就更加愛不釋手,反反覆覆讀過許多遍,越來越感覺到季老就在眼前,偉人的形象隨之高大;越來越感覺到季老的文品如其人——我為人人,“人人為我,我為人人”是人生的一種崇高境界,“自己的花是給別人看的”不僅僅僅是季羨林先生在介紹德國的民俗風情,更重要的是在讚揚一種精神!精美雋永的.短文不難理解,重要的是讓學生對國學大師油然而生敬仰、崇拜之情。所以,“走進季羨林”成為本堂課的教學目標。

“走進季羨林”,讓學生回憶起季老在《小苗與大樹的對話》中親切的話語,孩子們對季老提出的“中西貫通,文理貫通,古今貫通”記憶猶新;“走進季羨林”,讓學生在季老的散文《懷念母親》《月是故鄉明》中,體會到了魂秦夢繞的思鄉情和赤子深情;“走進季羨林”,讓學生被字裏行間瀰漫的真情摯意所打動,“樹愈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在孩子們幼小的心靈裏種植……這天,孩子們也許還不太懂,但是這位鴻儒長者肯定會在他們的心靈立起一道豐碑!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這行雲流水般的散文,自然天成,其背後藴藏着作者的一片匠心——這不僅僅僅是説給給孩子們聽的!

“人人為我,我為人人”——這種崇高的人生境界是多麼令人嚮往!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教學反思4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是人教版第十冊第八組第一篇精讀課文,作者季羨林先生用精練概括的語言描繪了德國迷人的風光,又點明瞭通俗易懂但又意味深長的哲理,讀起來讓人既開眼界,又回味無窮,深受教育。

學習這篇課文,要讓學生了解德國的風光特點,積累優美語言,同時結合上下文與生活實際體會含義深刻的語句,使學生在語言文字訓練中潛移默化地受到“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教育。

如何才能讓教學目標在課堂中得以落實呢?又從哪兒入手進行突破呢?我認為可以從奇麗二字入手,感受德國是個奇特的民族,欣賞德國優美的風景,積累語言。

在教學時,我從德國給作者留下的印象“多麼奇麗的景色,多麼奇特的民族”入手來組織教學,緊扣“奇麗”二字,引導學生體會德國景色的新奇與美麗。

首先,引導學生體會“新奇”的景色,學生在理解“奇”字的基礎上,很快找到第二自然段中的句子“家家户户都養花,他們的花不像在中國那樣,養在屋子裏,他們是把花都栽種在臨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開,在屋子裏只能看到花的脊樑。”我順勢抓住三個“都”,引導學生深入體會景色的新奇與獨特之處。

接着,我由女房東與作者的對話,過渡到第三自然段,引領學生感受德國美麗的景色,並在這一過程中引導學生圖文結合,理解“奼紫嫣紅”、“花團錦簇”等詞語,想象奇麗的景色,同時朗讀貫穿始終,學生入情入境地感覺德國的奇麗景色,積累優美語言。

至此,難點尚未突破,如何過渡到“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境界,引導學生體會的同時,又從中受到教育呢?於是,我問學生“僅僅是花造就奇麗景色的嗎?(不是)那還有什麼呢?”問題一拋出,大部份學生找到了答案,成功過渡到“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境界,“這是一種怎樣的境界呢,只有置身於其中,才會有深切的感受”,學生被帶入文段中理解這種境界,我又趁機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談感受,學生從課內走向課外,從理解到受到啟示與教育,感覺較深。最後由這種境界,點明這就是奇麗景色背後所隱藏着的這個民族的奇特之處,回到德國給作者留下的`印象“多麼奇麗的景色,多麼奇特的民族”。

學到這裏,學生已經從課文中感受到了這個有着奇麗景色的民族的奇特性,最後,再次回到作者五十年後重遊故地的感受,“多麼奇麗的景色,多麼奇特的民族”,從而再次突出主線。

課上完了,在教學過程中,我覺得自己還有許多需要改進的地方:

1、沒有很好地引導學生完成課前的充分預習。對於五年級學生來説,課前的充分預習能夠對課文的學習發揮很大作用,五年級的學生也完全具備這個能力。德國風光是學生比較陌生的,儘管課堂中我精心設計了欣賞德國風光短片的環節,帶給學生諸多驚喜,但我認為還遠遠不夠。可以在課前設計蒐集相關資料、圖片的預習,這樣在導入環節可以進行一個簡短的德國風光資料交流,更利於學生的學習。

2、課堂情境的創設有些生硬,沒留給學生更多的思考空間。。例如:抓住三個“都”深入體會德國新奇的景色具體體現在哪時,我沒有采取合適的方法,引導學生説出來,而是自己一股腦兒説出三個“都”,這樣,學生缺少思考,自然缺少體驗,無法進入情境。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教學反思5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一文是我國著名語言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北京大學教授季羨林先生寫的一篇精美雋永的短文。作者先點明瞭德國是一個愛花的國度;然後回憶了自己早年在德國留學時親身感受到德國人非常愛花;接着用優美生動的語言,描述了德國家家户户窗口都開滿鮮花的情景,並抒發了自己的感慨:“人人為我,我為人人”這種境界“頗耐人尋味”;最後講述作者再次來到德國,又看到這番情景,表達了自己舊地重遊的感受,即對德國奇麗風景和與眾不同風俗習慣的讚美之情。

我把本節課的教學主題定位在感悟一個“美”字上,抓住文句“我説:‘變化是有的,但是美麗並沒有改變。’我説‘美麗’指的東西很多,其中也包含着美麗的花。”,讓學生逐步品味那裏的花美、人更美。然而當我再回過頭來看這篇課文時,發現這一次教學線路雖然也可以達到目標、突破難點,但似乎過於強調了人文性。編者把這篇課文安排在第七單元中,其目的是讓我們感受異國風情,品味他國的民俗民風,細細地讀一讀課文便會發現文本中就有值得我們去感受去品味又與本單元的教學主題相匹配的內容──多麼奇麗的景色!多麼奇特的民族!當我把教學主題定位在感受奇麗的景色,感悟奇特的民族時,我帶領着學生去異國他鄉盡情地暢遊在花團錦簇、奼紫嫣紅的花海中,感受着德國這個民族特有的風情,學生由衷地發出感歎“人人為我,我為人人”創造了多麼美麗的奇景啊。由此我的思考是:當我們拿到一篇語文課文時,切不可草草地束縛了自己的思想,覺得中心是什麼就該是什麼,應該把此文放在一個單元中,細細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想,又要照顧到編者的設計意思,再加上自己的獨特體驗,如此才能夠把課上得深刻、豐厚。

細節操作講究度:

在感受“景色奇麗”這一板塊中,我的第一次設計是這樣的:

1、讓學生讀課文,找出描寫花美的語句,然後讀一讀。

2、抓住重點詞讓學生談感受。

3、出示圖片寫感悟。操作比較簡單,方法比較陳舊。

針對這些不足,我在第二次設計中有了改進:

1、請同學們再讀課文,找出描寫景色奇麗的語句,並把它讀好。

2、請同學們大聲地朗讀這段話,把它讀正確,讀流利,然後説説你從哪裏感受到了景色奇麗。

3、你能抓住重點詞談談感受嗎?

4、把我們想象到的通過我們的朗讀表現出來吧。

5、隨機出示圖片,師配樂朗讀。

6、請把這奇麗的景色加上你的感受,通過你的筆流淌下來吧!

出示練習:

此時此刻,我彷彿……

(提示:你可以抓住花的形狀、顏色、芳香等。)

如此細化了的.環節,不僅讓學生深切地感受到那奇麗的景色,更是有指導性地訓練了學生的寫作能力。

我的思考:

特級教師沈大安説過:有效教學的要求之一就是讓學生親歷過程。何為“親歷”呢?讓是學生親自去讀一讀,親自去品一品,親自去感受一下,親自去體驗一番,才能激發他們內心的情感。教師要想方設法拉近學生與文本的距離,只有在學生的內心裏鋪墊起足夠的情感,才能厚積而薄發。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教學反思6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這篇課文是著名國學大師季羨林的短篇散文,文章介紹了作者早年在德國留學時候的親身經歷,感受到德國人非常愛花,抒發“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感慨!所以我把教學目標定在:

1、瞭解生字詞,把握文章主要內容;

2、瞭解德國風景和風俗的特點,結合上下文與實際生活體會含義深刻的語句,從中受到啟示和教育。所以,我在教授第二課時之前,在第一課時把第一個教學任務完成,達到讓學生充分了解文章主要內容,完全掌握重點的生字詞。

第二課時主要抓住作者對德國的感慨:多麼奇麗的景色,多麼奇特的民族。分別從奇麗的景色和奇特的民族兩方面為結構線索展開授課,首先讓學生找出能表現德國奇麗的景色的句子和在文章中的具體體現,通過文章中花團錦簇、奼紫嫣紅、應接不暇等詞語,通過圖片和音樂的.渲染,讓學生如入畫境,激發學生以讚賞和欣賞的語氣將有關描寫深情朗讀。這樣讓學生品味語句、走進畫面、感悟畫面、讀出情感。接下來我重點讓學生找出能體現德國是一個奇特民族的語句,引導學生找到“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感慨,並引導學生聯繫上下文和實際生活的具體體現做以具體的感悟。最後,為了更加深入的理解文章作者對德國的精神品質的讚揚,我在擴展延伸板塊讓學生觀看了德國和日本對二戰後反思的態度,指出德國更有勇於承擔歷史責任的態度,並以此激發學生的情感。

整堂課總體來説是按照自己預設開展的,能夠做到目標突出,突破文章的重難點。在學生的理解句子和感悟情感方面的方法引導上也有利於學生今後對課文的理解和閲讀的答題。特別在深化主題和學生情感的激發方面,擴展延伸的內容能讓學生在自己的實際生活中注意展示自己最美麗的“花”,注意培養自己的良好的品質。

但在授課過程中我還有很多不足:

首當其衝的一點就是課堂師生互動方面,一個是學生還不能形成良好的聽課和答題習慣,另外一個是自己在提問的方式方面還不能做到準確而精煉,這在以後相當長一個時期需要不斷地提升。其次就是自己的普通話有時還會出現個別差誤,這點可能會給學生帶來不好的引導,所以這點我會努力注意和注意訓練自己的普通話。還有自己在板書和多媒體運用方面還不能很好的和自己的授課節奏保持相對穩定和齊速,所以以至於多媒體輔助課件的效果不是那樣的點睛之筆。總而言之,這堂課自己相比較上學期的課,有了一點進步,但不足的地方仍然有很多,所以我會不斷充實自己,提升自己,正所謂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教學反思7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是我國著名語言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北京大學教授季羨林先生寫的一篇精美雋永的短文。作者先點明瞭德國是一個愛花的國度;然後回憶了自己早年在德國留學時親身感受到德國人十分愛花;之後用優美生動的語言,描述了德國家家户户窗口都開滿鮮花的情景,並抒發了自己的感慨:“人人為我,我為人人”這種境界“頗耐人尋味”;最後講述作者再次來到德國,又看到這番情景,表達了自己舊地重遊的感受,即對德國奇麗風景和與眾不同的風俗習慣的讚美之情。

這課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了解一些德國的`民族風情特點,積累優美語言;結合上下文與生活實際體會含義深刻的語句,使學生在語言文字訓練中潛移默化地受到“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教育。

開課伊始,我透過播放一組德國風光的短片,讓學生對德國有個初步的認識,同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後面的學習德國奇麗的風景和奇特的風俗習慣奠定情感基調。

教學時,我在學生自學字詞,充分自讀到達正確、流利朗讀的基礎上,緊扣作者四五十年後到德國故地重遊發出的讚歎來組織教學,引導學生探究:作者在德國看到了一種怎樣奇麗的景色課文是怎樣具體描述的為什麼説是“奇特的民族”並在這一過程中引導學生圖文結合想象奇麗美景,並相機引導學生感情理解了第三自然段中含義深刻的句子。教學第四自然段時,抓住“美麗並沒有改變”引導學生理解感悟,並進行語句的填空,訓練學生表達。教學生學習作者抓住感受最深的資料學寫讀書筆記的題目,以及向學生推薦季羨林的《再返哥廷根》一文,引發學生寫讀後感或課外閲讀季羨林的興趣。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教學反思8

備課時的思考比較淺顯:想緊扣一個關鍵句進行生髮探究,習得言語,薰陶思想。對於關鍵句的選擇舉棋不定,“多麼奇麗的景色!多麼奇特的民族!”“人人為我,我為人人”“變化是有的,但美麗並沒有改變”等句子都覺得很重要,但真正操作起來,似乎又不能得心應手。估計學情,初讀課文後學生對口號似的“人人為我,我為人人”最有印象,這也是本文所要傳達的一種美好境界,於是決定就這個句子組織探究學習。課後,同年級組老師笑説:今天的課你的底氣最不足。一語道中心坎!課前心存眾多疑問,課堂又怎能大氣自如!

根據張老師的建議,本課可作如下設計:文章在娓娓敍述中向我們呈現了三個清晰的畫面:在屋子裏的時候,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時候,自己又看別人的`花;再次來到德國,依然見到了美麗的景象。初讀課文,引導學生過電影般理清三個片段,整體感知課文。然後進行第3自然段的重點學習,反覆朗讀,凸顯畫面,感受奇麗景象,體會愉悦心情,從而帶動2、4 自然段,上掛下聯,品讀“莞爾一笑”和“美麗”的內涵,在滾動式教學過程中領略題目所要表達的意思,即“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美好境界。最後體會文章的寫作特點,感受其獨特的表達視角。

以上設計啟示:高年級語文教學要重視謀篇佈局,不能只抓細節零碎而忽視文本整體。對照我的課堂,在這點上,我又栽了。

通過畫面呈現便可感知全文,是瞭解散文主要內容的有效手段之一。我置整體感知於一邊,旁敲邊打零散句段,使得學習失卻整體性。

體會“莞爾一笑”一詞所包含的意味中,我本想通過引導學生想象女房東與花兒的對話,感受人們為別人着想的心境,可學生的表達特顯幼稚、單一。難怪,這種意味只有在學生通過反覆朗讀大街上那奇麗的景象,真切感受到這一片美麗是因為家家户户養花都是給別人看的所帶來的之後,才能明白其中所藴含的那份淡定自若、理所當然和一顆為別人着想的心……

在感受大街上奇麗的景象一段的教學中,我緊抓“花團錦簇”“奼紫嫣紅”不放,非在這兩個一讀就懂的詞語上大做文章,使得學生絞盡腦汁也只能感受到花的多和美,僅此乾癟兩字而已。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教學反思9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是我國著名語言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北京大學教授季羨林先生寫的一篇精美雋永的短文。作者先點明瞭德國是一個愛花的國度;然後回憶了自己早年在德國留學時親身感受到德國人非常愛花;接着用優美生動的語言,描述了德國家家户户窗口都開滿鮮花的情景,並抒發了自己的感慨:“人人為我,我為人人”這種境界“頗耐人尋味”;最後講述作者再次來到德國,又看到這番情景,表達了自己舊地重遊的感受,即對德國奇麗風景和與眾不同的風俗習慣的讚美之情。

這課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了解一些德國的民族風情特點,積累優美語言;結合上下文與生活實際體會含義深刻的語句,使學生在語言文字訓練中潛移默化地受到“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教育。教學之前,我在學生自學字詞,充分自讀達到正確、流利朗讀的基礎上進行教學。教學時,緊扣作者四五十年後到德國故地重遊發出的讚歎來組織教學,引導學生探究:作者在德國看到了一種怎樣奇麗的景色?課文是怎樣具體描寫的?為什麼説是“奇特的民族”?並在這一過程中引導學生圖文結合想象奇麗美景,並相機引導學生感情理解了第三自然段中含義深刻的句子。教學第四自然段時,抓住“美麗並沒有改變”引導學生理解感悟,並進行語句的填空,訓練學生表達。最後,我通過播放一組德國風光的短片,讓學生對德國有個進一步的認識,學生又從感性這一方面對德國有了認識。

課堂教學是一種藝術,在教學過程中我覺得自己還有許多不足和需要改進的地方:

一、教學中還沒有找到行雲流水般的自然,過渡的語言也欠熟練,未能很好的將學生的心靈喚起,一同感受那情那景,並引起情感的共鳴,沒有充分喚醒學生的求知慾。

二、課堂上還未能很好地展示出那種隨意、大氣、果斷、揮灑自如的教學風采。

三、應當採取多種多樣的引導方法,創設情境,促進學生對問題的.思考,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並流利的表達出來。

總之,在課堂教學中還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和缺點。當然,這堂課也存在不足之處,在具體的教學方法上,我還是缺乏經驗,在引導學生想象“景色奇麗”一部分內容時,我有點浪費時間了,處理得太繁瑣,學生已經理解這段話的內容,我還是讓學生反覆去讀去想,讀得太多了,反而有點“過猶不及”。在對學生的評價語言上、教育機智上也有待提高,只有認識到自己的缺點,才能不斷地提高。我今後會繼續努力的。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教學反思10

很榮幸能參加這次的學區活動。在此次活動中,我執教了《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一課。從接到任務開始,我就經常往來於五年級語文辦公室和教室之間,與合作共贏小組的孫老師共同選課、備課,從框架到細節,從內容到形式,從教法到學法,從推敲語言到精心預設,無一不在我們的研討範圍之內。終於,這堂課的設計新鮮出爐了。俗話説,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好文章是改出來的,好課更是要上出來的。這不,第一次試講時,因為學生的回答與預設有差距,差點就讓這節課夭折了。我在繞了好大一個圈子後,終於將學生引入自己的預設問題,才使得這堂課勉強上完。正是因為對學生估計不足,才會造成這節課的捉襟見肘。所以課後,我們馬上將這節課的設計做了很大的調整。後又經過外出學習的洗禮,對於這節課的設計又有了新的想法,於是修修補補,添添改改,使得這節課又舊貌換新顏。在經歷了比較順利的第二次試講後,我便胸有成竹地等待着活動的到來。

終於上完了這節學區課。整堂課給我的感覺是比較沉悶,就教學目標的達成而言,預設的教學目標算是基本實現。但在課堂上,學生頻頻出錯的朗讀,以及木訥疑惑的表情,都在告訴我:這節課問題多多,需要深刻的反思。

1、詞語教學落實不到位,檢查預習不充分,沒有及時地發現學生易讀錯的語句並予以糾正。

2、在教學設計中,還存着其他不足。比如在“積累優美片段”這一環節中,一是給學生的背誦時間有點;二是檢查時,缺乏梯度,難度較大,所以學生望而生畏,不願發言。換一種形式可能會好一些,比如説用“填空”這一形式來檢查背誦,降低了難度,效果應該會好一些。

3、在教學內容上,沒有明確的導向性,可能會誤使某些孩子產生

“崇洋媚外”的思想。應該讓孩子在和文本對話,和教師的對話中受到潛移默化的'教育,感受到德國的美麗不僅指花美還指心靈美。同時,也應讓學生了解在我們國家的人民身上,也有這種

“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優秀品質,只不過表現的方面和表現的形式不同而已。

4、自己的教態不夠灑脱、自然,課堂語言也不很熟練。對學生的發言,缺乏即時性評價,而且評價語言比較單一,目的性不強。在預設與生成的處理上,欠缺隨機應變的能力……

當然,這節課也並非一無是處,課前談話那看似無意的閒聊,實則為導課服務,使導入比較親切、自然。整堂課的設計條理清晰,以文章中“多麼奇麗的景色!多麼奇特的民族!”這句話為線索展開分析,使學生在朗讀中感知文章,在朗讀中積累語言,在朗讀中感受作者的心理和心情,與文本和作者產生共鳴!

課堂最後一環的“好書推薦”也是本課的一大亮點,在師生互相推薦好書的過程中再一次迴歸主題,揭示中心,使學生對“人人為我,我為人人”有了更切身的理解和體會。

有人説,課堂是一門充滿遺憾的藝術。每節課後,我總要回頭想想,簡單反思一下,正視並剖析自己的不足。每逢此時,我總會告訴自己,這不是妄自菲薄,這是在經歷中成長,痛並快樂着……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教學反思11

一、教材理解清晰透徹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五年級下冊第八組第一篇課文。本組教材是以“異國風情”為主題,目的是為學生打開一扇異國文化的窗口,向學生展示一幅幅多姿多彩的異國風情畫卷。學習本組課文一是要讓學生抓住文章主要內容,瞭解不同地域的民族風情特點,增長見識;二是要讓學生揣摩作者是怎樣寫出景物、風情特點的,學習運用作者的表達方法;三是要注意積累文章中的優美語言;四是課外運用各種途徑儘可能多地蒐集資料,豐富對異域風情的感受。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是本組的第一篇精讀課文,是我國著名語言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北京大學教授季羨林先生寫的一篇精美的短文。文中作者先點明德國是一個愛花的國度,然後回憶了自己早年在德國留學時親身感受到的德國人非常愛花的情景並抒發了自己的感慨:“人人為我,我為人人”這種境界頗耐人尋味,最後講述作者四五十年以後再次來到德國,又看到這番情景,表達了自己舊地重遊的感受,即對德國奇麗風景和與眾不同風俗習慣的讚美之情。這是一篇語言看似通俗易懂,實際上卻包含深刻內涵的文章。它不同於一般寫景物風情類文章,不是純粹的描寫景物,而是像拉家常一樣娓娓道來,在講述德國風景民俗的.同時,用精練概括的語言點明瞭通俗易懂但又意味深長的哲理,讓我們讀後既開闊眼界,又回味無窮,同時受到思想啟迪。教材選編本文的目的,一是讓學生了解一些德國的民族風情特點,積累優美的語言;二是使學生在語言文字訓練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受到“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思想教育。

二、教學目標定位準確

依據課程標準和本年段教學要求,以及本單元教學的目標,再結合本課特點和學生實際情況,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如下:

(1)知識與技能:學習本課生字、新詞,積累課文中優美詞句,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第3自然段。瞭解德國風景與民俗的特點。

(2)過程與方法:通過課前預習,課堂朗讀,課後蒐集資料等,結合上下文與生活實際體會含義深刻的語句,從中受到啟示與教育。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受異域風情,理解“人為我,我為人人”的思想境界。其中教學重、難點確定為:瞭解德國的風景和民俗特點,結合上下文與生活實際體會含義深刻的語句,在語言文字訓練過程中受到“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思想教育。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教學反思12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是五年級下冊第七組的第一篇精讀課文。這篇課文是我國學大師──季羨林先生寫的一篇精美雋永的文章。本文不同於一般寫景物風情類的文章,不是純粹描寫景物,而是像拉家常一樣娓娓道來,作者先點明瞭德國是一個愛花的國度;然後回憶了自己早年在德國留學時親身感受到德國人非常愛花;接着用優美生動的語言,描述了德國家家户户窗口都開滿鮮花的情景,並抒發了自己的感慨:“人人為我,我為人人”這種境界“頗耐人尋味”;最後講述作者再次來到德國,又看到這番情景,表達了自己舊地重遊的感受。在講述德國風景民俗的同時,用最精煉的語言點明瞭通俗易懂但又意味深長的哲理,讓人既開眼界,又頗受教育。

反思這節課的教學,我覺得主要有以下的三點收穫:

一是準確、深入地理解課文,首先要感動自己。

第一次初讀這篇課文的時候,沒什麼感覺,覺得很失望。第二次細讀的時候,發現其中的優美詞句,讀起來會讓你心動;其中的美好境界,同樣了令人嚮往,於是開始認真備課。當我找到了季羨林老師的方方面面的資料的時候,特別是 20xx 年, 95 歲高齡的季羨林老先生被評為感動中國的'年度十大人物時,季羨林老先生説:我沒有做什麼令人感動的事,真的是有的話,只有“勤奮”兩字。那時,我被深深地感動了。我再也沒有逃避和偷懶的藉口,第三、第四遍地深入文本,查找資料,直到滾瓜爛熟為止。我準確、深入地理解了課文,為上好這一節課奠定了基礎。

二是精心進行教學設計,架起學生與文本之間的橋樑。

文章感動了自己,未必能感動學生。因為學生的生活經歷與文本有較大的差距,怎樣讓學生逐漸走進文本,深入文本,受到感染和薰陶呢?我根據課程標準和學生的實際,進行精心的教學設計,架起了一座學生與文本之間的橋樑。這節課總體的設計意圖是這樣的:

( 1 )通過朗讀感悟和錄像圖片的渲染,感受德國的民族風情特點。

( 2 )通過自由朗讀,默讀課文,抓重點句;小組合作,朗讀感悟;熟讀成誦,領略德國的奇麗景色和感受德國民族“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崇高精神境界。

( 3 )通過音樂渲染,學生寫話,體會季羨林老先生的人格魅力。

三是靈活創新地實施教學策略,力求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諧統一,凸顯教學的實效性。最主要的特色在以下兩點:

1 、對關鍵詞語的處理可謂別具一格、獨具匠心,使詞語教學鮮活起來。

首先對“花團錦簇”、“奼紫嫣紅”的理解,採用教師範讀,學生髮現,()引導想象、體會朗讀藉助畫面,再次渲染的方法。這種由“形”到“意”再到“境”,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對語言文字的感知、領悟和積累,使詞語教學鮮活起來。

其次,對“應接不暇”的理解,創設情境,讓學生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推想其意思,藉以指導學生運用;

第三,通過反覆誦讀,層層推進,水到渠成,熟讀成誦,在不知不覺中,積累背誦優美的詞句,凸顯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2 、緊扣文中的主題,反覆吟誦,昇華主題,使工具性與人文性得到更加和諧地統一。

在體會“自己的花讓別人看”和“自己又看別人的花”的意境中,進而將文章主題昇華為“人人奉獻美”和“人人收穫美”。 通過對季羨林老先生人生經歷的介紹,引導學生、想象寫話:、他會夢見什麼?從而體會季羨林老先生的人格魅力,使工具性與人文性得到更加和諧地統一。

縱觀我的教學,我也清楚地看到這節課還存在某些不足之處是有待改進的,如:學生的思維還不夠開闊、老師未能及時把握住課堂上學生及時生成的教學資源,對學生進行正確地引導而覺得有點遺憾。如在品讀、感悟德國民族奇特的句子時,學生談了自己的感受,認為德國人與中國人在養花的價值觀上存在很大的差異。德國人養花是給別人看的,而中國人把花養在屋內是給自己看的。因為學生聯想到春節的時候,中國人買了桃花、水仙花、菊花等漂亮的花朵是擺在屋裏供自己欣賞等等。這時,老師沒有及時引導、教育學生,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認識。在以後的教學中,我會不斷地思考、學習、總結和反思自己的教學,併力求通過思考、總結、學習去改進自己的教學方法,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和教學水平,真正做到教學相長。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教學反思13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教學反思1這篇課文是季羨林老先生的一篇佳作,語言樸實生動,講述了作者在德國的所見、所聞、所感。教學難點是讓學生領悟“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道理,懂得愛別人就是愛自己。教學中,為了讓學生真切的感受這一道理,我臨時設計了這樣一個教學環節:

1、把花放在臨街窗子的外面,花朝外開,在屋子裏只能看到花的枝葉;

2、把花放在屋子裏或陽台下,在家裏或走到陽台上才能看到花。你喜歡哪一種養花方式?説出你的理由。

這兩種方式都有學生選擇,但經過激烈的辯論,答案全部趨向第一種,“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內涵也逐步明朗化。孩子們明白了人與人之間應該互利互惠、互相關愛和諧相處。這一節課輕鬆地突破了難點,我特有成就感。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教學反思2《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是五年級下冊第八組的第一篇精讀課文。這篇課文是我國學術大師──季羨林先生寫的一篇精美雋永的短文。本文不同於一般寫景類的文章,不是純粹描寫景物,而是像拉家常一樣娓娓道來,在講述德國風景民俗的同時,用最精煉概括的語言點明瞭通俗易懂但又意味深長的哲理,讓人既開眼界,又頗受教育。

本組課文的教學目的一是讓學生了解德國的民族風情特點,積累課文中的優美語言。二是使學生在語言文字的訓練中潛移默化的受到“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教育。從中受到啟示與教育。根據這個目的我確定的第一課時的教學目標為:

1、認識3個生字,會寫7個詞,理解“脊樑、莞爾一笑、花團錦簇、奼紫嫣紅、應接不暇”等詞語的意思。

2、通過引導學生抓關鍵詞,品關鍵詞,領悟德國奇麗的景色和獨特的風情。

課堂上,我注重了以下三方面的訓練:

一、注重語言文字訓練。

比如對“花團錦簇、奼紫嫣紅”的理解,出示鮮花的圖片讓學生直觀去感受,,還讓學生通過想詞來幫助理解,如:像這樣描寫花美的詞語還很多,你能説出幾個嗎?學生交流到:(萬紫千紅、百花齊放、爭奇鬥豔、五彩繽紛、繁花似錦、鮮花怒放、千姿百態……)文中用“花團錦簇”寫出了花的形態美,用“奼紫嫣紅”則寫出花的色彩美。這樣既對詞語加深理解,又豐富了學生的積累。教學“莞爾一笑”時,先學生了解這個詞的來歷,再讓學生這樣笑笑。在教學“應接不暇”時,引導學生理解文中“應接不暇”的意思是花很多很美,眼睛看不過來。之後讓學生列舉生活中的事例來理解詞語,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教學“山陰道”時,通過圖片和文字介紹,讓學生認識“山陰道上應接不暇”這個八字成語的意思及來歷,豐富了學生的課外積累。“暇”的書寫,採用字理教學,讓學生對“暇”有了直觀、形象地認識。“脊”的書寫是個難點,通過多媒體演示,範寫等方式,讓學生掌握規範的書寫方法。

二、注重了朗讀訓練的指導。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閲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因此,在教學時,我採用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自由讀、指名讀、齊讀、男、女生賽讀、創設情境引讀等多種朗讀形式,讓學生讀得繪聲繪色。尤其是在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語句、段落進行品讀時,使之讀出形、讀出意、讀出情、讀出味,真正讓學生走進文本。第三自然段是本文的重點段,我緊扣第三自然段展開教學。當學生找出了重點句子“走過任何一條街,抬頭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團錦簇、奼紫嫣紅……應接不暇”後,用課件出示這幾句話,我設計了以下環節進行朗讀指導訓練:

(1)指名讀這些句子,看看哪些詞語給你留下深刻的印象。你是怎樣理解的?

(2)抓住的重點詞語“任何、家家户户、、花團錦簇、奼紫嫣紅、應接不暇、花的海洋、山陰道”讓學生品讀;(3)學生彙報交流讀出的感受;

(4)讓學生邊欣賞邊想象:你彷彿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聞到了怎樣?

(5)創設情境引讀等等。這樣幾個來回,讓學生對文本的理解逐漸到位,對異國風情的感受一步步加深,朗讀的情感一步步得以昇華,讓學生與作者、與文本產生共鳴。

三、力求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和諧統一

當我把教學主題定位在感受奇麗的景色,感悟奇特的民族時,通過讓學生在文中去盡情地體驗異國他鄉的花團錦簇、奼紫嫣紅的奇麗景色,感受德國這個民族特有的風情。並由衷地發出感歎——德國人用“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美好思想,創造了多麼美麗的`奇景!這是多麼奇特的民族!在體會“自己的花讓別人看”和“自己又看別人的花”的意境中,進而將文章主題昇華為“我為人人是奉獻美”和“人人為我是收穫美”。再聯繫自己生活實際,説説你是怎樣理解“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學生思維活躍,積極發言。使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更加和諧統一。

回顧整堂課,還有很多不滿意之處:對學生整體的關注還不夠,給他們的空間還太少。為了課堂的完整性,沒有給他們更多的自主學習時間;為了課堂的完整性,也沒有給更多的孩子發言的機會來表達自己的感悟理解。總之,課堂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正因為這些遺憾,才讓我真切地感受到,老師的高度將決定課堂的深度和廣度是何故。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教學反思14

教學目標

【基礎知識積累】:認識13個生字,會寫7個生字,正確讀寫“脊樑、家家户户、莞爾一笑、花團錦簇、奼紫嫣紅、應接不暇、耐人尋味”等詞語。

【方法與能力】:瞭解作者所介紹的德國風景與風俗特點,結下上下文與生活實際體會含義深刻的語句,從中受到啟示和教育。

【情感與思想】: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積累課文中優美語言;從課文中受到“人人為我,我為人人”思想的教育。

【拓展與延伸】:背誦課文,摘抄文中描寫花美的句子。

【重、難點突破】:體會含義深刻的語句,從中受到“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啟示和教育。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現在,我們很多的人家家裏都養着或多或少的花草,供自己觀賞。可“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嗎?

相機板書: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

二、學習課文

1.初讀課文,結合課文內容,説説題目的含義。

提示:抓住兩個方面來理解,一方面是作者在德國看到的奇麗景象,一方面是文章的中心句“人人為我,我為人人,我覺得這一種境界是頗耐人尋味的。”

附相關例句:

“花朵都朝外開,在屋子裏只能看到花的脊樑。”這句話承接上一句,進一步點明瞭德國人養花的與眾不同之處。因為花朵都朝外開,那麼在屋裏看到的“花的脊樑”就是花朵的背面(包括枝幹和葉子)。顯然,德國人養花是給別人看的。

“人人為我,我為人人。我覺得這一處境界是頗耐人尋味的。”“頗”是“很、非常”的意思。“耐人尋味”指意味深長,值得仔細體會琢磨。“我為人人”是説每個人心中要有他人,要有社會責任感,要用實際行動為大眾着想,為社會盡到自己的義務。“我為人人”是“人人為我”的前提。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談一談。

2.找出自己不理解的句子,與大家一起交流。

提示:

(1)“變化是有的,但是美麗並沒有改變。”作者是説德國沿街的奇麗風景沒有改變,德國人那“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美德沒有改變,這種境界是更美麗的。

(2)“我彷彿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個花的夢,做了一個思鄉的夢。”作者時隔四五十年又來到德國,見到那家家户户窗口上的鮮花,不由得觸景生情,彷彿進入了夢鄉,回到了四五十年前的留學生活時代,他陶醉在鮮花豔麗之中,沉浸於思鄉情緒之中。

3.學習了這一課,你從中愛到了怎樣的啟示與教育?

學生自由交流。

三、作業

背誦課文

板書設計:

栽種在臨街窗户的外面,花朵朝外:我為人人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奇麗的.景色,

奇特的民族

走在街上的時候,自己又看別人的花:人人為我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這是一篇敍事散文,要讓學生積累寫景的好詞好句,發揮想象,彷彿置身於德國街道的花海里。使學生領略到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高尚品德。本課的設計我在拓展和深化方面做得不夠到位。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教學反思15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一文是我國著名語言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北京大學教授季羨林先生寫的一篇精美雋永的短文。這篇課文為我們敍述了作者在德國留學時的所見所聞,文字簡練優美。通過描寫德國人種花的與眾不同,突出他們每個人都有“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精神,正因為如此,他們才會將自己的花種在臨街的窗户外面,讓別人看,全文充滿了作者的真情實感。

本課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了解一些德國的民族風情特點,積累優美語言;結合上下文與生活實際體會含義深刻的語句,使學生在語言文字訓練中潛移默化地受到“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教育。

在認真解讀了文本之後,我認為這雖是一篇較為短小的文章,但只要抓住“人人為我,我為人人”這一文章的主旨,許多問題便可迎刃而解。

如何無痕處解決這一問題,在課堂中我着重從以下幾個方面中尋求突破,並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其顯著的兩個特點就是詞語品讀與拓展練習。

如教學理解“多麼奇特的民族”這個句子,緊緊抓住了“莞爾一笑”:先是分角色試着讀讀人物對話,注意語氣和人物表情,在讀中理解詞意,很好的將文本語言內化成了學生自己的語言。而後緊隨着對“莞爾一笑”與近義詞“微笑”做了對比,進而感受到這是一種美好的、温婉的笑。在與語言文字對話中,使德國居民美麗的品質躍然紙上。

“以讀為本”是閲讀教學的基本特徵,教學中我圍繞中心問題反覆研讀課文,將重點段句的朗讀與悟情有機融為一體,努力遵循在理解的基礎上讀,在品位的基礎上讀,在讀中進行想象,盡力引導學生去想象情景,抓住一些關鍵詞、句,通過對這些關鍵詞、句的揣摸來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引導學生想象時,要注意還抓住文中那些直接描寫的句子,引導學生學習和運用描寫的方法,進行小練筆。

通過這種“層層推進”的“階梯式”感情朗讀訓練,力圖使學生融入作者的情感,把心放到課文中去,設身處地地去讀、去想,把學生領進濃濃的詩意境界,讓學生把心境和感受讀出來,做到入情入境,有滋有味。

最後,讓學生聯繫自己的生活,結合對課文的理解,説説自己的感受,這一環節沒有得到展示,讓我現在回想起來還是很遺憾。在指導朗讀上,自己只注重齊讀,沒有給好學生提供表演的平台,學生朗讀的水平是參差不齊的,因此有的學生在“濫竽充數”,應該多給優秀學生和潛能生搭建施展才能的舞台,以提高學生整體的朗讀水平。對於朗讀的指導,自己做得 還不到位。

Tags:反思 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