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教學反思

中彩那天教學反思

欄目: 教學反思 / 發佈於: / 人氣:1.44W

《中彩那天》講述了一個發人深省的故事。故事中的主人公雖失去了貴重的奔馳汽車卻換回了誠實、守信的崇高品質。下面我們來看看中彩那天教學反思,僅供大家參考!

中彩那天教學反思

中彩那天教學反思1

《中彩那天》記敍了在二戰前發生一個窮苦的汽車修理工之家發生的故事。故事以汽車的得而復失和“我”的思想感情變化過程為線索展開。當商店擴音器高聲宣佈父親倖運地成為獲獎者,而且獎品又是一輛嶄新的奔馳牌汽車時,對當時正在上學的“我”來説是多麼高興。然而,當父親開着獲獎的奔馳車緩緩駛過擁擠的大街時,卻發現父親的“神情嚴肅”,“看不出中彩帶給他的喜悦”。“我”自然會感到“悶悶不樂”。

回到家裏,慈祥的母親揭示了其中的奧祕──“父親正面臨着一個道德難題”。“我”迷惑不解,母親又詳細説出了事情的經過。最後在沒有人知情的情況下,父親毅然地撥通電話,通知真正的`獲獎者庫伯。故事反映了一個普通工人崇高的精神世界,使我們懂得誠信是人的精神財富,它比物質財富更可貴。

在引導學生學習課文,理解重難點的過程中,我主要從三個不同人物入手,“我”、父親和母親。在授課前我已經佈置了相關的預習作業,讓學生找一找課文中對每個人物描寫的相關語句,在課堂上進行全班交流。在學生展示的過程中,我適時出示了相關的自學提示,如在走進孩子這一環節中,我讓學生從孩子的心情變化着手,理解”我“在這件事情上的情感的變化,從而體會在何種情況下,“我”會有這樣的表現。繼而在理解以後,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相關的語句。如“我”的不敢相信、興奮、悶悶不樂、迷惑不解、激動等一些情感變化。

接下來解讀父親所面臨的道德難題時,為了便於學生理解,我採用了情境再現的形式,通過學生真實真切的表演,讓學生理清楚究竟是誰中了獎,父親在糾結什麼,這樣一來,在父親表演的糾結中,自然而然讓學生理解父親所面臨的道德難題究竟是什麼,然後引導學生從留車和還車兩個方面入手,自然引出矛盾並不斷激化矛盾衝突,使學生置身於這種矛盾衝突中,切實體會父親的為難,在矛盾中感悟父親的高尚品質。因為矛盾故事才顯得跌宕起伏;因為矛盾才顯得父親品質高尚;因為矛盾,學生才學得更加投入。

中彩那天教學反思2

《中彩那天》是一篇精讀課文,講述了發生在二戰前一個窮苦的汽車修理工家裏的故事。故事中的主人公中彩得了一輛自己夢寐以求的汽車,但是他並不高興,原來中彩的彩票是他的朋友的,但是朋友並不知道,因此他面臨着留下汽車還是把汽車還給朋友這一道德難題。最後他毅然把汽車還給了朋友。這個動人的故事反映了一個普通工人的崇高的精神世界,告訴我們,誠信是人的精神財富,它比物質財富更為重要。雖然他失去了夢寐以求的汽車,而得到的是人情和道義,是更多的'真正的朋友,是心靈的寧靜和快樂。這同樣是一筆很大的財富,是金錢所買不來的。

在教這篇課文的時候,我緊緊抓住母親經常用以安慰大家的“一個人只要活得誠實,有信用,就等於有了一大筆財富。”這句話為切入口,以及當中彩領取汽車時,“我”與父親迥然不同的神情去引導學生思考,為領悟下文父親正面臨一個道德難題做鋪墊。這一處是課文的教學難點,我首先讓學生思考什麼事道德難題?“道德難題”具體指的是什麼?學生很快聯繫上下文讀書回答問題很不錯,接着,我又圍繞父親是怎樣解決這個道德難題的展開討論,假如你就是這位生活貧窮,靠一個人的工養活一家六口人的父親,你的心裏會怎樣想?這一環節,旨在拓展想象,聯繫説話,深入體會父親的內心世界。我覺得這一環節設計的不錯。最後我設計了一個拓展閲讀,當講完課文後,我給學生講述了一則真實的故事,並設計了兩個問題:

1、想一想,中國留學生缺的是什麼?

2、請你送給這位留學生一句話。這一環節的目的是通過課外的一則資料,結合課文中學到的知識,幫助學生實力正確的價值觀。

一節課下來,不足之處還是很多的:在講課的過程中,由於自己總給學生提問,就束縛了學生的思維,學生只能根據老師的提問來回答問題。也使學生在學習這節課顯得很被動。因此,學生的積極性沒有調動起來。在練習説話的時候,我對學生的評價語激勵性不高。板書不及時,這與平時自己的課堂隨便有很關係。

每節課下來,總是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很是遺憾。但我會在今後的教學中,取長補短,使自己的教學趨於完善。

中彩那天教學反思3

《中彩那天》是一篇精讀課文,在教學中我儘量把文中的重點內容歸納起來,有銜接的引領學生走進文本去感悟“父親”的形象。在教學設計中我是這樣思考的,先讀課文整體感知文中的父親是個怎樣的人,當學生説出父親是個誠實,守信用,不貪圖錢財的人時,我就板書:正直,有骨氣,我原本想利用這兩個詞語來進行歸納,然後再層層深入,但是,上完課後,自己也感覺到此時做歸納似乎太早了些,不妨就讓學生暢談,先不要板書,課文最後再通過理解母親的話來體會人物的品格,此時再做板書歸納更妥當。

在教學詞語中我是通過聯繫上下文來着重理解“拮据”和“夢寐以求”的。抓住第一小節母親的話,和第二小節“父親夢寐以求的是能有一輛屬於自己的汽車。”來進行理解,然後用各種形式讀母親的話,在理解了這兩句話的基礎上,然後穿插句式訓練,從而理解他們家的生活條件十分拮据。

這時引出汽車是父親夢寐以求的,那麼當得知自己中獎後他的表現為什麼那麼反常,學生就能夠理解父親當時的心情,並提出質疑。通過讀句子然後劃出有關的'句子來分析父親為何沒有喜悦的神情?在解決這個問題時,我沒有按照課文內容繼續往下,而是把這個問題先放在一邊,分析父親面臨的道德難題是什麼?在這裏穿插的句式練習比較能夠幫助學生深入剖析父親當時矛盾的心裏:我想留,但不能留。我想還,但又捨不得還。這樣的練習不僅揣摩了人物的內心,更幫助理解父親為何在領獎時毫無喜悦之情。此時再回到那個尚待解決的問題上,使學生理解其中深層的含義。

整節課上完我感覺到學生對於文本能理解也會説,但是在歸納的本領上還略有欠缺。仔細反思覺得自己在課堂中説話的練習太多,有的不必要説的就不要放入,否則反而使訓練點太散,不夠集中。一節課儘量不要解決過多的知識點,抓住一兩個句式進行練習,就不會使課堂設計太複雜。下課後,我仔細回顧了一下課堂教學,覺得對這篇課文這樣處理教學環節也許效果更好:把第十小節的內容放到第八小節的道德難題中來理解。體會父親在用橡皮擦時的心情和感受。板書的歸納放在最後,等學生理解了“貧窮”和“富有”後,讓學生歸納,就更順其自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