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教學反思

《爸爸的花兒落了》教學反思

欄目: 教學反思 / 發佈於: / 人氣:1.39W

作為一位剛到崗的人民教師,我們要在教學中快速成長,在寫教學反思的時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學失誤,怎樣寫教學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爸爸的花兒落了》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爸爸的花兒落了》教學反思

《爸爸的花兒落了》教學反思1

這篇小説的教學要求是: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知課文,用簡潔的語言概述文章內容。因此,課前我劃出課文主要的層斷,上課時師先範讀,同學再跟讀,最後到個別讀,效果還不錯,同學能在朗讀的基礎上,理解文章的情感,那就是“爸爸對自身的親情和盼望自身長大、懂事,寫得而不露。”

教學過程中,我抓住父親對“我”上學偷懶的懲辦,表示了父親對“我”的深情,那就是嚴厲但不失愛心,情節是:有一天,下大雨,她因賴牀不起,而受到爸爸的懲辦,爸爸狠狠地打了她一頓,仍然堅持要她上學,不過拿了五大枚銅板,破例讓她坐洋車上學,她上學時忘了穿上花棉襖,爸爸拿着送到學校來,還給了她兩個銅板。事情不大,卻充沛表示出爸爸是十分愛她的,這在她幼小的心靈中激起了陣陣漣漪,使她在以後的生活和學習中能夠處處嚴格要求自身,懂得自身去克服學習和生活上的困難,父親的人物性格躍然紙上,這些上課過程我都較好地處置了,也是這堂課的勝利之處。另外的教學要求是“理清文章的思路,從中感受至愛親情。”文章的兩條線索:一線是爸爸愛花,另一條是畢業典禮。前者是主線,因為作品所要刻畫的'主要形象是爸爸,在作品中是起主導作用的,後者是畫線,是為情節的發展有序而設的,它對主線只是起着烘托、映襯、推動的作用。

對於線索的掌握,同學較容易掌握,但書上的人與人之間的情感我們知道了,生活中的親情你們能談談嗎?你有沒有類似“我”賴在牀上不想上學的經歷,你的父親是如何處置的?同學雖然有個別發言的,但不夠熱烈,也就是説在拓展延伸這方面,老師引導的不夠深入,同學還不能從課文中真正領會作者的寫作意圖,這是這堂課的缺乏之處,為了把“世上只有爸爸好”這樣的口頭禪作文説好,是否前面變安排,也許效果好些,假如今後加強這方面的練習,會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爸爸的花兒落了》教學反思2

一、教材及學情分析

本節課是歌頌父愛的經典篇目,教材編排中屬於教讀課型,採用雙線並行結構,將現實與回憶交織穿插,講授過程存在一定難度;但學生此前已有接觸,屬“舊課新授”,《爸爸的花兒落了》教學反思。因此在教學設計中我努力追求“同課異構”,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採用“品讀賞析法、探究討論法”,極力體現“先學後教,當堂達標的”高效課堂理念。

二、構課説明及亮點

教材是知識傳授的載體和依據,教師是課堂教學的編劇和導演。一節示範課的成功與否,取決於教師對文本的靈活處理、對教學問題的有效設計、對課堂環節的駕馭和操控能力。因而,在教學構思中我爭取突出以下幾點:

1、靈活處理文本,去粗取精。

本文忽而現實忽而回憶,對一些基礎較為薄弱的學生難免會存在“亦真亦幻”的閲讀感受,不利於學生對知識的接受,教學反思《《爸爸的花兒落了》教學反思》。我通過讓學生感知情節、梳理線索達到對文本的整體把握,這也是我們閲讀小説的基本方法。另外,回憶片段是本文教學的重點,父親形象是本文的核心;通過對父親形象的`理解,感受父親對我的教育和影響,進而理解我的成長和對父親的感激、緬懷。

2、設計有效問題,凸顯知識生成過程

在本節課的問題設計中,我充分尊重學生的認知規律,突出針對性、邏輯性、有效性。具體來説:(1)依據教學目標設計有效問題,體現針對性(2)問題設計環環相扣,從整體到局部突出邏輯性,(3)儘量採用學生易於接受的提法,充分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凸顯知識生成過程。

3、注重學法指導,兼顧不同學生

從屢次考試中發現:學生整體把握文章的意識有待加強,人物形象概括不夠全面言不及義現象比比皆是。針對以上問題,在梳理線索過程中,我提示學生留意反覆出現的事或物,通常即是行文線索,這樣便於學生整體把握。在人物形象概括中,我要求學生聯繫情節言之有據,短語答題是學生在這一考點丟分的主因。在仿句環節,結合學生完成情況,我歸納為三句話:“審清內容與主旨,一定二仿三聯句,做到修辭相一致”,進而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

三、反思及改進措施

1、因注重知識生成過程,導致對後續問題解決略顯倉促。

2、低估學生潛力,對個別問題的突破顯操之過急,沒能充分放手於學生。

《爸爸的花兒落了》教學反思3

今天早晨上了一節公開課,感覺不是太理想。但無論怎麼樣得到了鍛鍊於我來説就是一種可貴的收穫。因為,人都是在不斷的失敗、摸索中漸漸成長的。所以,存在問題對我老説是十分正常的。何況我採用的是一種以往自己很少採用的教學模式,因此自己也就為自己找到了一個可下的台階。

原先的教學設計是想採用較傳統的問題解決式,讓學生在充分閲讀理解教學內容的基礎之上來揭示文本主題,進而引導學生感悟主人公成長的過程。這種方式在教學中主要是側重於讓學理解文本,朗讀則是輔助手段。誠然這樣不會暴露出自己的諸多缺點,特別是能掩蓋自己朗讀方面的缺陷。但是,我又轉念一想,這或許也就沒有了創新,更沒有了挑戰。一篇優美的文本一旦失去了師生與作者的對話,失去了對語言文字的品讀,似乎也就沒有了任何意義了。所以,我臨時對教學設計做了更改。由之前的通過把握情節和內容來揭示主題改為通過品讀語言文字來感悟主人公的成長。所以,教學起來就相當困難。加之時間有限,我對文本的熟悉程度及對文章情感的把握不夠,所以,越顯捉襟見肘。

好在課的結構還算完整,課堂的後半部分師生漸漸進入佳境,有進入角色之感。這也算是一點小小的安慰吧!效果雖然不甚理想,但是,我不後悔。因為,我找到了自己存在主要問題。那就是我深入文本領悟文字的情感還不夠,也就是結合語境朗讀的功夫下得還不夠深。於是,就有些象大家所説的走過場。但是,無論怎樣,我是想真誠的實施自己的教學設想,而並非作秀。任何一位優秀的老師都不會對一篇優美的語言文字視而不見。否則,那就是真正的撞鐘和尚。

下午,通過老師們的議課,我的思路越加清晰起來。似乎犯了一些教學中的常規錯誤,想想大家説的好像也挺有道理。以往我覺得自己上課就是流浪型的,經常是東打一包,西晃一槍。內容有些支離破碎,不易於學生在頭腦中形成清晰的思路,這的確是一種很不好的習慣。但是,大家説的要儘量在教學中揚長避短,展現自己的閃光點,我是不敢苟同的。因為,一篇好的文章是不能缺少品讀,怎麼能因為自己讀不好就不讀呢?少掉對語言的品味及與作者的對話,上得再好的課在我看來也是不成功的。如果面對一個優秀的文本老師都無動於衷,語言蒼白無力,那再美的.文章又有何用,且不成了擺設?所以,無論讀得怎麼樣,老師都要盡力去展現並感染學生。相信,只要有心,總會做的越來越好,課也會上得越來越精緻。這算是今天上課的收穫。

下面談談不足。今天的課不理想的一個最主要的因素是教學設計的點線太多,似乎抓不到主要的東西,所以顯得有些凌亂。因此,該重點研讀品析的地方沒有做好。又在一些細小的問題上糾纏不清,顯得有些本末倒置之感。這些問題的產生歸根結底都是因對文本內容的不熟悉導致的,就是一節課想要解決的問題沒有清晰的呈現到自己的大腦裏。所以,在處理教學板塊的銜接及教學內容的邏輯方面出現了許多問題。其次,是高估了自己在朗讀方面的能力。而恰恰這篇文章的語言在朗讀方面又十分吃功夫,它不象一般景物描寫的那麼單一,情感也較容易把握。這必須是在吃透文本的基礎上再來朗讀,要真正站在作者的角度去理解文章主旨。只有老師讀好了,學生才有可能做得更好。另外,教學內容設置過多,主次也不夠分明。由於設置問題較多,所以總有趕時間的痕跡,沒有真正展現學體獨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過程。

無論怎樣,只有真正實踐和體驗後的所得,才是最真實的,也是最有感觸和價值的。雖是盲人摸象,或許最開始摸到了鼻子和腿,也或許摸到了耳朵和尾巴。但是,要想摸遍大象的全部也不是沒有可能。我想,這需要的只是時間、堅持和毅力的問題。

今天早晨上了一節公開課,感覺不是太理想。但無論怎麼樣得到了鍛鍊於我來説就是一種可貴的收穫。因為,人都是在不斷的失敗、摸索中漸漸成長的。所以,存在問題對我老説是十分正常的。何況我採用的是一種以往自己很少採用的教學模式,因此自己也就為自己找到了一個可下的台階。

原先的教學設計是想採用較傳統的問題解決式,讓學生在充分閲讀理解教學內容的基礎之上來揭示文本主題,進而引導學生感悟主人公成長的過程。這種方式在教學中主要是側重於讓學理解文本,朗讀則是輔助手段。誠然這樣不會暴露出自己的諸多缺點,特別是能掩蓋自己朗讀方面的缺陷。但是,我又轉念一想,這或許也就沒有了創新,更沒有了挑戰。一篇優美的文本一旦失去了師生與作者的對話,失去了對語言文字的品讀,似乎也就沒有了任何意義了。所以,我臨時對教學設計做了更改。由之前的通過把握情節和內容來揭示主題改為通過品讀語言文字來感悟主人公的成長。所以,教學起來就相當困難。加之時間有限,我對文本的熟悉程度及對文章情感的把握不夠,所以,越顯捉襟見肘。

好在課的結構還算完整,課堂的後半部分師生漸漸進入佳境,有進入角色之感。這也算是一點小小的安慰吧!效果雖然不甚理想,但是,我不後悔。因為,我找到了自己存在主要問題。那就是我深入文本領悟文字的情感還不夠,也就是結合語境朗讀的功夫下得還不夠深。於是,就有些象大家所説的走過場。但是,無論怎樣,我是想真誠的實施自己的教學設想,而並非作秀。任何一位優秀的老師都不會對一篇優美的語言文字視而不見。否則,那就是真正的撞鐘和尚。

下午,通過老師們的議課,我的思路越加清晰起來。似乎犯了一些教學中的常規錯誤,想想大家説的好像也挺有道理。以往我覺得自己上課就是流浪型的,經常是東打一包,西晃一槍。內容有些支離破碎,不易於學生在頭腦中形成清晰的思路,這的確是一種很不好的習慣。但是,大家説的要儘量在教學中揚長避短,展現自己的閃光點,我是不敢苟同的。因為,一篇好的文章是不能缺少品讀,怎麼能因為自己讀不好就不讀呢?少掉對語言的品味及與作者的對話,上得再好的課在我看來也是不成功的。如果面對一個優秀的文本老師都無動於衷,語言蒼白無力,那再美的文章又有何用,且不成了擺設?所以,無論讀得怎麼樣,老師都要盡力去展現並感染學生。相信,只要有心,總會做的越來越好,課也會上得越來越精緻。這算是今天上課的收穫。

下面談談不足。今天的課不理想的一個最主要的因素是教學設計的點線太多,似乎抓不到主要的東西,所以顯得有些凌亂。因此,該重點研讀品析的地方沒有做好。又在一些細小的問題上糾纏不清,顯得有些本末倒置之感。這些問題的產生歸根結底都是因對文本內容的不熟悉導致的,就是一節課想要解決的問題沒有清晰的呈現到自己的大腦裏。所以,在處理教學板塊的銜接及教學內容的邏輯方面出現了許多問題。其次,是高估了自己在朗讀方面的能力。而恰恰這篇文章的語言在朗讀方面又十分吃功夫,它不象一般景物描寫的那麼單一,情感也較容易把握。這必須是在吃透文本的基礎上再來朗讀,要真正站在作者的角度去理解文章主旨。只有老師讀好了,學生才有可能做得更好。另外,教學內容設置過多,主次也不夠分明。由於設置問題較多,所以總有趕時間的痕跡,沒有真正展現學體獨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過程。

無論怎樣,只有真正實踐和體驗後的所得,才是最真實的,也是最有感觸和價值的。雖是盲人摸象,或許最開始摸到了鼻子和腿,也或許摸到了耳朵和尾巴。但是,要想摸遍大象的全部也不是沒有可能。我想,這需要的只是時間、堅持和毅力的問題。

《爸爸的花兒落了》教學反思4

在本文中,學生理解故事情節是相當簡單的。但基於一個班級仍有少部分同學對課文不熟的情況,把學生導進課文之後,對課文內容進行整體感知:文中寫了英子和父親之間的哪些故事?在文中相應的段落作一下標記。

學生回答得很踴躍,“我”和父親的故事:A鼓勵我獨自參加畢業典禮B逼我去上學,並給我送來棉衣。C鼓勵我獨自去銀行寄錢D爸爸死後,我非常鎮定、安靜。自然而然地追問:哪些是眼前的事?哪些是回憶的事?回憶的事是這樣引出的?從而瞭解本文結構的嚴謹自然,插敍的用法及作用。

“知識是一個過程的結果,又是另一個過程的起點。”我總在想,一節課,是不該只讓學生了解一篇課文,應該有外延。課文只是我們讓學生感受語言,陶冶情操,培養文學興趣的一個載體。所以,我試着想讓學生通過這篇課文的學習,學會寫生活中真實的父親,並通過這篇課文喜歡上《城南舊事》,感受林海音的筆調,她的成長曆程以及《城南舊事》所展現的風情人物。

在瞭解了本文的結構特色後,我給學生補充朗讀了《城南舊事》的一些片段,並借欣賞課觀看影片,從而鼓勵學生課後讀一讀這本書。事實證明,在朗讀聲中,在電影中,感受了作者的語言特色,並喜歡上了書中那些鮮活的人物,作者對童年的留戀,在童年中的困惑等情感也引起了學生的共鳴。上第一課時時,正是週五,第二週週一再上第二課時時,發現許多同學已藉着週末的時間在讀《城南舊事》了。

“夏天過去,秋天過去,冬天又來了,駱駝隊又來了,但是童年卻一去不還。冬陽底下學駱駝咀嚼的傻事,我也不會再做了。可是,是多麼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場面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我對自己説,把它們寫下來吧,讓實際的童年過去,心靈的童年永存下來。”“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寫。看見冬陽下的駱駝隊走過來,聽見緩慢悦耳的鈴聲,童年重臨於我的心頭。”在一篇篇的小故事中,在每一段故事的結尾,裏面的主角都離她而去,一直到最後的一篇《爸爸的花兒落了》,親愛的爸爸也去了,她的童年結束了。那時作者剛滿十三歲,就開始負起了不是小孩子所該負的.責任。這是一篇童年的回憶,也是對童年的告別,就讓我們走入文中的世界,一起去追尋主人公英子走向成熟的足跡。把這作為第二課時的導入。

在第二課時,主要解讀“父親”的形象。父親是嚴厲:我的賴牀不起,父親怒了,説話時用一個字命令,我儘管害怕,不挪窩時,“把我從牀上拖起……抄起雞毛撣子,藤鞭子在空中一掄……把我從牀頭打到牀角”,最後如兒狼狽的小狗冒雨前去上學牀上打到牀下,這是動作和語言的描寫。父親又不失温和,被打後,我顫顫驚驚地上學去,父親竟給我送來了夾襖。父親尤其愛花,哼着歌,澆着花,抱抱弟弟,摘一朵插在妹妹頭上,有了父親就有了歡樂。這是父親愛生活,樂觀的體現。父親同時是善良的,為叔叔急得吐血。父親更是我生活的引路人,正因為父親的一次次鼓勵,我不再稚嫩,面對生活不再膽怯,哪怕老高告訴我父親病危時,我表現出從來沒有過的鎮定和安靜,挑起了責任,成長了。對於父親在我眼中是可敬,可親,可愛。其實對於父親,作者在另外文章中寫道:“他生性ai動,幾乎無所不好,他愛喝酒,快樂地划着拳;愛打牌,至了週末,我們家總是高朋滿座;他害肺病後,對於醫藥也很有研究。我聽我母親説,父親在日本做生意的時候,常到酒館從黑夜喝到天明,一夜之間喝遍一條街,他任性了。”我對於父親,深愛着,但也是有着怨恨的。“他應該好好保重自己的身體,使生命得以延長,看子女茁長成人。但好動的父親卻不肯好好的養病。他既死不瞑命,我們也因為父親的死,童年美夢,頓然破碎。”

我們感受了父親的真實形象,有優點,也有缺點,我愛他,也怨他。我們寫母親、父親時,卻是將他們的形象撥高,他們總是無私地付出,承受着苦難,高高在上,我們在仰望。今天,讓我們也學會寫寫生活中的父親,寫寫在成長中我對父親的真摯的情感。這一課時,在探討和朗讀中,我和我的學生感受着父親的形象,也體會着我的成長曆程,並學着在隨筆中表達“我的父親”。

在隨筆中,我發現了學生選材的不同,我想正是語文課另一個開始。陶行知先生有一句話:“先生之最大的成功,是培養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學生。”我想因為一篇課文的學習,讓學生有了收穫,有了習作上的進步,我也體會到了作為老師的快樂。

《爸爸的花兒落了》教學反思5

曾經聽過一堂課,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感知並研討了課文內容,在“體驗與反思”中,許多學生談起了自己與父母親之間的故事,談着談着,竟然有好多學生哭了,教師本人也説了自己的親情故事,她自己竟也忍不住淚流滿面。佩服之餘,不禁充滿疑惑,課堂教學怎麼可以這麼動情?可是,這個學期,在教學《爸爸的花兒落了》一文時,我自己也經歷了這樣感人的一幕——許多學生在課堂上流淚了。我終於明白,學生的內心確實是一片洶湧的大海,他們渴望豐富的情感體驗,強烈的感情共鳴,適時的情感發泄。只要老師引導得當,學生的情感就能引起共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抓住“情”這一主線,以情導情,就能激起學生內心的感情波瀾,培養學生高尚的審美情趣。

(一)意外驚喜

在引導學生初步感知了課文內容後,我又引導學生分析了“爸爸”這一人物形象,並讓學生分析了英子對爸爸的感情。教學順利過渡到最後一個環節。這時,意外出現了。當時,我用了一個過渡句:“英子的爸爸在英子的成長過程中給了英子很大的影響,他既給了英子許多的關愛,也給英子提出了嚴格的要求,他讓英子學會了嚴格要求自己,學會了負責任,學會了堅強。英子感激父親,深深地愛自己的父親。在她的父親離開入世之際,她感覺到自己已經長大了,她知道了自己肩上的責任,用自己的行動表達了自己對父親的愛。同學們,我們每一個人都承受着父親那偉大深沉的愛,你感受到了嗎?讓我們也來説説自己的父親。”然後,我播放歌曲《父親》—感謝你,讓學生聯繫自己的實際靜靜聆聽歌曲。並且利用多媒體展示歌詞:“那是我小時候,常坐在父親肩頭,父親是兒那登天的梯,父親是那拉車的牛,忘不了粗茶淡飯,將我養大,忘不了一聲長歎,半壺老酒。等我長大以後,山裏孩子往外走,想兒是一封家書,千里寫叮囑,盼兒歸一袋悶煙,滿天數星斗。都説養兒能防老,可兒山高水遠他鄉留。都説養兒能防老,可你再苦再累不張口。兒只有親歌一曲,合淚唱,願天下父母,平安度春秋。(學生邊聽歌曲,邊看歌詞,竟然鴉雀無聲。我知道,學了《爸爸的花兒落了》一文,學生了解了一個父親對女兒的深沉的愛,瞭解了小英子的懂事,再加上這首歌曲,學生的情感已被喚起)

以下是學生情感被喚起後所作的發言:

生一:我想起了我爸爸愛我的一幕幕……我的爸爸非常希望我能成材,可是我很不爭氣,經常拿着不理想的試卷灰溜溜地回家。可是,爸爸並沒有批評我,而是鼓勵我:“我相信你,只要努力,你一定會好起來,千萬別灰心!”在爸爸的鼓勵下,我重新有了信心,漸漸地,我的成績進步了。我感謝我的爸爸!

教師點評:鼓勵是最好的教育方法,你爸爸鼓勵你,讓你有了自信,讓你有了現在的成績。你有一個好爸爸,好好珍惜吧,別辜負了爸爸對你的期望!

生二:記得在小的時候,爸爸常常帶我去爬山。兩三歲時,爸爸便揹着我上山,邊走邊説:“女兒,你要勇敢,你看到那個山頂了嗎?那兒就是你的目標!”到了四五歲,爸爸便不再揹我上山了,而是牽着我,讓我自己一步一步地爬上去。爸爸對我説:“女兒,人生之路要自己走,要一步一步地走好了,走穩了,要當心,不然一不小心,就要掉進萬丈深淵。”我時刻牢記爸爸的教育,一步一步地走好!現在,我依然每天要去爬山,不同的是,爸爸不再牽着我、揹着我了,而是每天站在山腳下望着我向上爬,等到我爬上山頂後,他就會悄然地走開。後來,乾脆不陪我去了。我以為爸爸不再愛我了,我好傷心好傷心,常常一個人躲在被窩裏哭。(學生聲音哽咽,極為入情),後來我才知道,爸爸不陪我,是因為他希望我能獨自克服困難,學會承受,學會自立!我正是在爸爸的教育下,學會了堅強,我感謝我的爸爸!(學生眼中淚光閃動。其他學生報以熱烈的掌聲)

教師點評:你有一個善於教育子女的好爸爸!他對你的教育,讓你具有了良好的品質,它將會促成你的成功!誤解,曾經讓你難過傷心,但誤解過後,你理解了父親深沉的愛!你更愛你的父親了!是嗎?老師也為你父親深沉的愛感動!

生三:我的爸爸是一個農民,沒有魁梧的身體,也沒多少文化。他平時對我很好,可是,如果我在學習上有一點馬虎,他就對我非常嚴厲。記得有一次,我一邊做作業,一邊聽歌。爸爸回來看到了,舉起手重重地打了我一頓……(學生語聲哽咽,説不下去了)

教師點評:知道你的爸爸為什麼打你嗎?(學生點點頭),你説你的爸爸沒多少文化,他是一個農民,他深知當農民的辛苦。他希望你能學好文化知識,希望你能有出息,希望你能過上幸福的生活,他才這樣做的,知道嗎?(學生開始啜泣,點頭)其實,打在你身上,痛在他心裏呀!這正體現了你父親對你最深的愛!(該學生伏在桌上哭,周圍許多同學眼圈微紅,我知道,學生的情感已引起共鳴)

……

最後,教師再放歌曲《父親》—感謝你。在學生情感被激起時,再次播放歌曲,讓學生的心靈再一次湧起對父親的愛。這一次效果特別好,很多學生都忍不住哭了,連班中最調皮的學生也伏在桌上,似乎在想些什麼。其實,我自己此時也想起了我的父親,感到鼻子酸酸的。我知道,學生精彩的回答、教師精當的點評,再一次掀起了課堂教學的高潮。師生互相啟發和感染,喚醒並激活原有的體驗與認識,實現了新的認知建構。

於是,我佈置了課後作業:讓我們以《我的爸爸》為題,把自己父親的故事寫下來,讓我們也用行動表達自己對父親的愛吧。

(二)教學反思

課後,我想了很多。從教十多年來,我還是第一次經歷到這種情況。作者情、學生情、教師情和諧統一,這才是語文教學的最高境界啊!可是,我們卻未能常常創造這樣的境界,作為一個從教多年的語文老師,在感動之餘,更多的是遺憾。我的腦海裏始終徘徊着一個念頭:教師該怎樣做才能調動學生的情感呢?認真反思這一堂課,我感覺到了以下幾點:

首先,研讀教材“入情”。劉勰在《文心雕龍》中有言:“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入情。”語文教材是情感傳播的載體,凝聚着人類情感的方方面面。每一部作品、文章都有其特定的情境,如《最後一課》中那悲壯濃郁的`愛國情,《風箏》中那感人至深的手足情、父子情,《鄉愁》中那強烈憂鬱的思鄉情等等。教師必須以教材為主線,充分挖掘課文內在的情感內容,使德育以情感為引導,智育以形象為先導,在保證落實知識技能目標的前提下,調動各種手段,利用多種形式,對學生進行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要真正落實這一情感目標,教師在上課前應該認真鑽研教材,走進文本,走進作者,體會並把握作者寄寓於文中的思想感情。為了教好這一課,我在課前認真閲讀了教材、教參,並閲讀了林海英的原著《城南舊事》,把握了作品的主題,也真切感受到了英子的懂事,並被英子的故事深深感動了。於是,我充分利用文章的情感因素,構思了這一堂課。事實證明,只有教師自己把握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才能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運用課文中生動美好的形象,把作者寄寓於文中的思想情感淋漓盡致地傳送到學生的心田之中,激起學生內心的感情波瀾。

其次,閲讀對話“悟情”。語文是感性學科,成功的教學應把學生調入作品營造的意境中,讓學生入情入境。為了讓學生入情入境,語文教師應該組織學生反覆朗讀課文,引導學生把心放進去,與文本進行親切地交談。抓住人物的語言和人物的思想,體會人物的情感。教師還應引導學生在讀中思,在讀中悟,在自主的閲讀體驗中走進課文所創造的意境,走進作者的心靈,與作者進行對話。在交流對話的基礎上結合文本語言所創設的情境氛圍,組織學生把真切的閲讀感悟或美好的心願説出來。教學《爸爸的花兒落了》一文,我組織學生讀了四遍:第一次朗讀課文,讓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第二次精讀課文,理解爸爸對英子的深情及爸爸對“我”的成長的影響;第三次跳讀課文,明白英子對爸爸的感情;最後結合歌曲,讓學生聯繫自己的生活再次默讀全文,走進自己的情感生活。通過這樣反覆朗讀,學生真正走進課本人物的內心世界,讀出了作品所表達的情和意,對作品中人物形象和情感意義有了自己的體驗,最終獲得了超越文本的、多元的、獨特的情感體驗。

為了讓學生“悟情”,教師應善於營造寬鬆、和諧與安全的閲讀對話情境,在教學設計中為學生自主閲讀和體驗感悟搭建寬闊的活動舞台,真正把閲讀對話交流碰撞的時間和權利還給學生,放手讓學生獨立自主地與課文進行對話。教師應設計開放的問題引導學生獨立閲讀,組織大家進行入情入境的閲讀交流和體驗感悟,在讀出作品所表達的情和意的同時,引導學生敞開心扉,進行多種維度、各種層面的閲讀對話與智慧互動。教師還應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寬容學生的不成熟、不完美,讚賞學生的反思意識和批判性閲讀,努力使課堂閲讀和對話活動成為主要的語文實踐,使師生共同沐浴於一種至愛至誠、至真至美、和諧温馨的人文光輝之中。

第三、教學評價“導情”。在學生和學生、學生和教師對話的過程中,教師精當的點評——課堂評價非常重要。教學評價正是教師作為“促進者”的體現。教師對學生的發言給予及時、恰當的評價,對學生精彩的發言給予最大的鼓勵,對理解不是很到位或觀點出錯的學生加以引導,讓學生的思維向正確的方向探索,激發學生思維的火花。讓那些表面的、膚淺的、幼稚的思想向縱深處發展。課堂評價運用得精妙,對於創造學習氛圍、激發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積極思維、深化學生對問題的思考、昇華學生的思維、拓展學生的思路等方面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本堂課最後一個環節,學生聯繫自己實際談自己的情感生活時,有不少學生不能理解自己親人對他的嚴格要求,教師適時的加以引導,讓學生對親情有了正確的認識。如學生三,他在説起自己的父親打他時,語氣中帶有埋怨,帶有不解。但老師對他提的問題:“你知道你爸爸為什麼打你嗎?”引起了他的思考。在教師啟發下,他正確理解了爸爸對他的愛。相信他通過這一節課,對父愛、對親情會有更深刻的認識。

第四、情境渲染“動情”。在閲讀教學中,教師要藉助多種手段,創設一種藝術情境和情感氣氛,讓學生置身其中,受到感染,促使學生實現良好的情感體驗。各種新興媒體為現代化的教育教學此文轉自提供了更豐富、更形象、更直觀的手段,利用這些媒體,我們可以更好地詮釋文章內容和作者的情感,可以更自然地進行情感的滲透,進一步提高教育教學此文轉自效果。我的學生在《爸爸的花兒落了》一文的學習中,能夠如此“動情”,和背景音樂的恰當運用有分不開的關係。音樂是一種特殊而富有表達力的語言。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恰當地運用音樂,可以為課堂教學創設一定的氛圍,調節學生情緒,增強教學的感染力和表達力。但是,背景音樂或歌曲的運用要適時、適量,因為我們使用的音樂是輔助性的,不能沖淡主題。在使用之中,還要特別注意:(1)恰當選擇音樂。只有對教材的思想內容和樂曲的思想內容作深入的分析,才能選擇出與教材思想內容緊密相關的樂曲、歌曲,才能顯示出兩者結合的威力,才能達到極佳的教學效果。相信我的學生通過這一課,他們對父母親,甚至對其他親人的感情都會有全新的認識,他們會更理解親人對他們的深沉的愛。(2)要針對教材本身,針對教學重點,把課文與樂曲、歌曲的內涵,有機地、科學對聯繫在一起,(如《爸爸的花兒落了》與歌曲《父親》就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才能獲得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3)恰當運用音樂。在什麼時候使用,使用的次數,都要恰當。只要運用得好,就能獲得極大的效果。

白居易説:“感人心者,莫先乎情。”這句話道出了情感教育的真諦。我們教師要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純化學生的情感,就必須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抓住“情”這一主線,以情導情,運用各種不同的教學方法,去激起學生相應的情感體驗,從而把教材中的“此情此景”變成學生的“我情我景”,讓學生受到強烈的藝術感染,陶冶高尚的情操,創造“作者情、學生情、教師情和諧統一”的教學境界。

《爸爸的花兒落了》教學反思6

這篇小説的教學要求是: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知課文,用簡潔的語言概述文章內容。因此,課前我劃出課文主要的層斷,上課時師先範讀,學生再跟讀,最後到個別讀,效果還不錯,學生能在朗讀的基礎上,理解文章的情感,那就是“爸爸對自己的親情和盼望自己長大、懂事,寫得而不露。”

教學過程中,我抓住父親對“我”上學偷懶的懲罰,表現了父親對“我”的深情,那就是嚴厲但不失愛心,情節是:有一天,下大雨,她因賴牀不起,而受到爸爸的懲罰,爸爸狠狠地打了她一頓,仍然堅持要她上學,不過拿了五大枚銅板,破例讓她坐洋車上學,她上學時忘了穿上花棉襖,爸爸拿着送到學校來,還給了她兩個銅板。事情不大,卻充分表現出爸爸是十分愛她的,這在她幼小的心靈中激起了陣陣漣漪,使她在以後的生活和學習中能夠處處嚴格要求自己,懂得自己去克服學習和生活上的困難,父親的人物性格躍然紙上,這些上課過程我都較好地處理了,也是這堂課的成功之處。另外的教學要求是“理清文章的思路,從中感受至愛親情。”文章的兩條線索:一線是爸爸愛花,另一條是畢業典禮。前者是主線,因為作品所要刻畫的主要形象是爸爸,在作品中是起主導作用的,後者是畫線,是為情節的發展有序而設的,它對主線只是起着烘托、映襯、推動的作用。對於線索的把握,學生較容易把握,但書上的人與人之間的情感我們知道了,生活中的親情你們能談談嗎?你有沒有類似“我”賴在牀上不想上學的經歷,你的父親是如何處理的?學生雖然有個別發言的,但不夠熱烈,也就是説在拓展延伸這方面,老師引導的不夠深入,學生還不能從課文中真正領會作者的寫作意圖,這是這堂課的不足之處,為了把“世上只有爸爸好”這樣的口頭禪作文説好,是否前面變佈置,也許效果好些,假如今後加強這方面的練習,會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這是一篇情感頗深的文章,文中作者對父親的回憶有快樂,有感傷,文中爸爸對作者有嚴厲的責罰,更有深沉而綿長的愛意。但是,在文中,學生只停留在表面字句的理解上,對作者深層情感的把握不是很到位。學生為什麼會有這種現象呢,我們不能簡單地生氣或鬱悶,知道了原因才能對症下藥。經過觀察與分析,我發現學生之所以如此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首先,是他們的自我中心意識在作怪。在該篇文章中,他們把自己當做作者,覺得“我”還非常不錯,積極,上進,很少遲到、、、、、、只是一次意外的起牀晚了,況且爸爸媽媽也為什麼不叫一聲呢,這樣子過了上課時間,爸爸竟然那麼嚴厲,那麼可怕,冷冰冰的,一聲不吭,面無表情,而後又是罵又是打。在他們心中父親的高大形象早垮塌了。何談對父親的感激與深深懷念?

其次,學生的父母有着這樣那樣的問題,有的管教不嚴,溺愛有加,甚至放任自流,出了事就呵着護着。有的父母常常吵架,而無暇顧及孩子的感受了,在無形之中就給孩子造成了心靈上的陰影。有的.母親文化水平不高,品位一般,整天沉溺在麻將室或者歌舞廳,甚至連孩子的三餐都難以按時保證。這樣孩子對自己的父母毫無感激之情,在這篇課文中自然難以產生情感體悟的共鳴了。

所以在以後的教學中,我們除了備課本外,更要多備學生,這樣才能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才能更好的幫助學生去挖掘課本中深邃的內涵和體悟作者深沉的情感。

教學時,有同學問我:“英子到東交民巷寄錢出來以後,看到了東交民巷街道的花圃中種滿的蒲公英,她高興地想:闖過來了,快回家去,告訴爸爸並且要他明天在花池裏也種滿蒲公英。這當中的蒲公英有什麼特殊含義嗎?”

這個問題引起了我的思考:對啊,蒲公英,看似輕描淡寫的一筆,是否別有含義?

帶着這問題我再次研究課文內容,發現全文是由“花”串連起來的,在全文中起貫穿全文的作用,“蒲公英”便是這一線索的組成部分。在英子成功寄出錢之前,心裏是那樣的惴惴不安,她不知道自己能否完成任務,這對於一個孩子來説,並不是一件易事!而她,按照爸爸的吩咐,果真順利的完成任務,成功的喜悦必然給她帶來好心情。此時的英子看到了蒲公英——在她成功後看到的第一道風景,感覺當然特別美,這時的蒲公英猶如她的吉祥物,那是她經歷成功的標誌!這份美好的回憶當然要珍藏,她很自然地想到要讓愛花的爸爸也種上一些。由此看來,雖然這只是輕輕的一筆,卻含義豐富。

本文主旨為“爸爸的花兒落了,我已不再是孩子”。顯然“成長”是主題,“花”是為主題服務的,她的成長足跡就是通過花來體現。我們發現,在英子由一個不懂事的小女孩變成為一個遇事鎮定的小大人的整個過程中,過渡很自然,因為每一次關鍵的成長都有“花”作為標誌:

1、從爸爸對花的悉心照料,我們似乎看到了他對女兒的呵護備至,女兒在爸爸的關懷下開始乖巧、懂事。

2、蒲公英的出現標誌着英子已經能為家裏出力了。

3、那朵戴在英子胸前的夾竹桃花伴隨英子上台領畢業證書,也伴隨她告別童年、伴隨着她勇於面對生活——她已不再是小孩子了。爸爸的夾竹桃花落了,正是她成長的標誌。

總之,全文借用“花”清晰地引出了一段段回憶,這,正是英子成長的足跡。

學生的一句提問,引起了我更深刻的思考,道出了文章更深的內涵,這麼精彩的一筆,我們怎能忽視呢?

《爸爸的花兒落了》教學反思7

一直以來,老師想的最多的都是我要教給學生什麼知識,而不是學生想學什麼。《爸爸的花兒落了》這篇課文內容比較容易理解,所以最好能以學生的求知需求為主線,追求教師和學生面對作品的平等對話。在這樣的課堂上,教師的作用主要是營造一種平等和諧的對話氛圍,讓每一個學生都擁有舒展的心靈、思考的大腦,然後讓感情融匯感情,思想碰撞思想。

親愛的爸爸去世了,她的童年結束了。那時作者剛滿十三歲,就開始負起了不是小孩子所該負的責任。這是一篇童年的'回憶,也是對童年的告別,就讓我們走入文中的世界,一起去追尋主人公英子走向成熟的足跡。

本文主旨為“爸爸的花兒落了,我已不再是孩子”。顯然“成長”是主題,“花”是為主題服務的,她的成長足跡就是通過花來體現。我們發現,在英子由一個不懂事的小女孩變成為一個遇事鎮定的小大人的整個過程中,過渡很自然,因為每一次關鍵的成長都有“花”作為標誌:

1、從爸爸對花的悉心照料,我們似乎看到了他對女兒的呵護備至,女兒在爸爸的關懷下開始乖巧、懂事。

2、蒲公英的出現標誌着英子已經能為家裏出力了。

3、那朵戴在英子胸前的夾竹桃花伴隨英子上台領畢業證書,也伴隨她告別童年、伴隨着她勇於面對生活——她已不再是小孩子了。爸爸的夾竹桃花落了,正是她成長的標誌。

總之,全文借用“花”清晰地引出了一段段回憶,這正是英子成長的足跡。

解讀“父親”的形象:父親是嚴厲的:我的賴牀不起,父親怒了,説話時用一個字命令,我儘管害怕,不挪窩時,“把我從牀上拖起……抄起雞毛撣子,藤鞭子在空中一掄……把我從牀頭打到牀角”,最後狼狽的冒雨前去上學,這是動作和語言的描寫。父親又不失温和,我被打後,我顫顫驚驚地上學去,父親竟給我送來了夾襖。父親尤其愛花,哼着歌,澆着花,抱抱弟弟,摘一朵插在妹妹頭上,有了父親就有了歡樂。這是父親愛生活,樂觀的體現。父親同時是善良的,為叔叔急得吐血。父親更是我生活的引路人,正因為父親的一次次鼓勵,我不再稚嫩,面對生活不再膽怯,哪怕老高告訴我父親病危時,我表現出從來沒有過的鎮定和安靜,挑起了責任,成長了。對於父親在我眼中是可敬,可親的。我是在爸爸的教育下才一步步長大的,爸爸的花兒落了,卻結出了甜美的果實,我就是爸爸結的果子,所以我長大了。

我們感受了父親的真實形象,有優點,也有缺點,我愛他,也怨他。我們寫母親、父親時,卻是將他們的形象撥高,他們總是無私地付出,承受着苦難,高高在上,我們在仰望。今天,讓我們也學會寫寫生活中的父親,寫寫在成長中我對父親的真摯的情感。這一課時,在探討和朗讀中,我和我的學生感受着父親的形象,也體會着我的成長曆程。《七年級語文下冊《爸爸的花兒落了》教學反思一》這一教學反思,來自!<

《爸爸的花兒落了》教學反思8

《爸爸的花兒落了》出自新課程標準七年級下第二單元最後一篇文章。這個單元是關於兩代人心靈溝通的主題,從多個角度展現了不同時期。不同文化背景下父母與子女之間的生活狀態和情感經歷,表明兩代人之間溝通和理解的重要意義。課文節選自林海音的《城南舊事》最後一部分。重點寫的是爸爸對英子的深沉父愛和英子成長的艱難,寫得深沉、含而不露。文章以畢業典禮為主要線索,隨主人公起伏的思潮而記敍,時而記眼前之事,時而憶從前往事,內容豐富而不拖沓,事件交錯而不零亂。時隔多年,作者仍能對往事記憶猶新,必是在其成長道路上,留下深刻印記,同時感恩父親在成長過程中給予了鼓勵、希望和愛。在感受深沉的父愛中,“我”真的長大了:處處嚴格要求自己,敢闖敢練,勇於面對挫折,承擔家庭重任。感悟成長的不易便更具現實意義了。同時文中語言、動作精彩描寫之處,更好地表現了人物。文中人是最平凡的人,文中事是最平凡的事,但作者就是用這些質樸、淡雅、含蓄而深邃的語言撥動讀者的心絃,讓讀者感受到人性的美和人情的美。品味語言,學習語言、動作等描寫便成了文章的重點。體會文中深沉的父愛,感悟成長的艱難,當然這更是理解、感悟的昇華!

有了這樣的文本解讀,眼前似乎明亮了許多,可是,我不知不覺以走進一條彎路,事先看了教參,註定了教案的初稿是畸形的,不理想的。教參很清楚:文章的細節描寫很精彩……然後再借鑑別人的、精華的東西,前前後後刪改了六次,這樣,真正的初稿誕生了!

第一次《爸爸的花兒落了》教學實踐結束了,“怎一個苦字了得,何等的無奈啊!”

教師的成長=經驗+反思。靜心沉澱的過程,也是成長的過程。從頭再來!

 一.教學目標的制定還是較為貼切的,但這篇文章的一大特色,插敍的運用沒有涉及,確實是設計的一大敗筆。文章篇幅如此之長,隨主人公起伏的思潮而記敍,時而記眼前之事,時而憶從前往事,內容豐富而不拖沓,事件交錯而不零亂,都要歸功於插敍的運用。目標“感悟成長的艱難”,實現程度不夠,“艱難”沒有深品,流於淺表,不能水到渠成,效果不佳。嚴父的“果”不僅是英子上學不再遲到,還是國小畢業典禮上光榮地代表全體同學領畢業證書並致謝詞,更是日後成為一位知名作家……文本的解讀無止境。

 二.活動環節自我感覺還算流暢,活動之間缺少必要的氣氛渲染,顯得很“生硬”,不自然。角色錄音音量小,該重敲的沒重敲。問題設計指向很大,不夠明確。“英子學做的事中,給她印象最深的是哪件事呢?”接下來,“為什麼你印象最深?”如此問法,部分學生不知道從何下手,去思考,去解決問題。那麼學生回答的問題就會脱離預設,令老師招架不住,防不勝防。

三.師生互動缺乏活力、亦缺乏深層次的隨機生成。蜻蜓點水,便戛然而止。“爸爸是嚴厲的,你能理解嗎?”在學生談的時候還可以追問“你的爸爸有過類似的做法嗎?”這樣讓學生能夠聯繫實際來理解、感受,大膽的邁一步,效果會更好。按部就班地進行活動,語文課堂便失去該有的活力。學生牽着老師的`鼻子走,失去了教師的主導作用。許多關鍵詞、關鍵句的理解還只停留在表面,如對爸爸的嚴厲的動作描寫和語言描寫,“起!”“掄”等的品讀,學生與老師答記者問式的就過去了,老師不能有效及時予以追問評價,當然,深層次的東西更無法挖掘。

 四.作業設計脱離了目標,目標意識沒有貫穿始終。作業應順應目標,強化目標,才能使其不流於形式,作業設計還應考慮到學生的實際,它的層次性趣味性乃至有效性。對於下節課的內容也可以在作業中有所交代和佈置,留下懸念,能為下次課打下基礎,更能有效地把兩次課的內容聯繫起來。

五.教師的自信和勇氣對於我來説,太重要了,然而,想遊刃有餘,信手拈來,何談容易,這些,一點一滴地去鍛鍊,去磨礪吧!

“不要人云亦云,沒了個性。”第一次教學實踐結束後,我還寫下了這樣一句話。其實每一篇課文都有它獨特的個性,每個人的解讀也大不相同,“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我的教學設計是否符合我的學生的實際情況?是否有利於自己的操作?……一大堆問題擺在我的面前。

在此試講,遺憾的是,仍舊有許多不盡人意的地方:

1.教師的激情依舊不夠,聲音太輕,前後的節奏把握不一致。

2.雖説從寫作手法上提到了插敍,但是缺乏必要的鋪墊,沒有合乎情理的過渡,顯得很突然。

3.仿寫這個環節學生文筆不錯,然而是否為文本服務,本意是要讚美父愛,但學生的寫很空洞,語言華麗但意義不大。

4.再次出現課堂時間剩餘,情急之下提到文章以花兒為線索,但沒有講透,只是為了拖延時間而設計問題,沒有必要,有傷大雅。

5.角色配音突然出現,不自然很突兀,到底如何用好它?

一系列的問題再次出現在我的眼前,怎麼辦?

不自覺中,想起了“頂碗少年”,他在遭受第一次失敗以後,又嚐到了失敗的苦果,如果第三次還失敗該如何是好,怎麼去面對?……最後大家求同存異,細節的地方再三斟酌,提出了改進的措施:

1.既然本文是英子參加畢業典禮而想到的往事,那麼能否插入畢業典禮的照片,以文中提到的驪歌作為背景音樂?

2.在悽婉憂傷的音樂中,學生再默讀文章,思考英子回憶了哪些事?再次強調英子是參加畢業典禮而想到的往事,單刀直入“作者是按照什麼順序繼續的?這樣什麼寫作手法就脱水而出了,通過邊思考邊講授完成“插敍”這個目標。

3.結合板書,讓大家思考英子印象最深的事是哪件事?這件事中父親給你的印象?學生定能回答到“嚴厲”,那麼老師順水推舟問“文章中是如何描寫父親嚴厲的?”圈劃思考交流。“爸爸為什麼對英子如此嚴厲?”“爸爸的嚴厲有作用嗎?”……這樣一個大問題被肢解成幾個小問題,不僅明確,可操作性也強。

4.仿寫固然很好,如不能恰到好處的去用,可能起到相反的作用。“如此可敬可愛的父親,在英子捧着畢業證回家的時候,他卻悄然離去了,英子一定有很多話要和爸爸説,如果你是英子,你能寫出她的心裏話嗎?”這樣設計取代仿寫,更能貼近學生實際,使學生受到感染。

5.作業設計着眼為下次課服務,“文中幾次提到花,‘花’在文章中起到什麼作用呢?”很巧妙地一個連接第一課時和第二課時的深思熟慮的問題,也為下次課的學習埋下伏筆。

第三次教學實踐結束了,牽動着諸多老師的神經,是期盼,是……

花落了,結出了大大小小的果實:

1.本次教學考慮文章的本身特點,能夠不拘泥於形式,確立目標;情感態度個性化,根據個性確定目標;符合學生情況,學生的活動,作業設計是非常合理的,體現了課內,課外的結合。

2.教學內容由單薄走向厚實;教學環節的設計由形式走向品質;教師由關注自己走向關注學生;老師牽着學生走。

3.在過程之中有了改進,在改進中把自己完善,給別人借鑑;活動的設計有文本的氛圍,“雞毛撣子”道具的出示演示,使學生切身心的體會到了父親的嚴厲,進而更能理解這種嚴厲下的父親的關愛與期望。

4.課堂的掌控缺半步,要敢於向前探一步;結課、作業太匆忙。如果在細節上關注會更有效。及時抓住學生的回答,順勢引導,及時評價,智慧的火花應不失時機地現於課堂。

這枚青橄欖終於品嚐到了絲絲甘甜……

1.最大的收穫:俗語云“好鋼用在刀刃上”,我要説,更多的“精力與時間用在備課上”,而不是上完課花費大量的時間去補救。解讀文本要深,每一次解讀,都有不同的收穫。問題設計要環環相扣,符合學生實際,要讓更多的學生有吃的,還要吃的飽,這真的太重要了。不失時機地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要讓他們跳一跳,然後摘到蘋果。做到這些,每一次的課前準備你要花費多少時間,是不言而喻的,但效果是非常明顯的。

2.課堂上師生互動摩擦出的火花是最漂亮的。學生在課堂上不僅要“吃”飽,還要“吃”的好,更要下一次還想“吃”。課堂上,我渴望的東西,學生一次心有靈犀的回答都讓我心滿意足,更何況智慧的火花碰撞呢!再填一把柴,可以激發更有價值的東西,久而久之,學生的能力和視野都會得到質的提高。

3.沒有這樣經歷的的教師永遠是新教師。所以,有機會多多鍛鍊,多一份勇氣,是多麼的重要。

在接下來的教學中,努力提高這樣幾種能力:

1.要提高自我監控能力:提高自我的觀察、判斷、評價和設計的能力。要有教學效能感,時刻對自身教學效果的清醒認識,以便更好的評價處理。

2.要提高教學監控能力。明確教學課程內容、學生興趣和需要,學生髮展水平、教學目標、教學任務以及教學方法與多種手段。多面預測教學中可能出現的問題與可能的教學效果。

3.要提高課堂的組織與管理能力。在課堂上密切關注所有學生的反應,努力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隨時準備應付課堂上的偶發事件。教學中,師生言語互相溝通,教師要努力以自己積極的態度感染學生,以多種形式鼓勵學生努力學習。

4.教師對學生的提問、回答、作業、交流、操作等學習行為進行及時評價,或指導學習主體或同伴對學習行為進行評價。還應規範教師言語,一節課教師的話就應是一篇文章。

成長確實是艱難的,但也是快樂的。

“失敗向前邁一小步,就可能會變成成功。”勇氣、自信、細節,是多麼的重要。只有不斷地深入學習,冷靜地思考,不斷的反思,才能讓我的語文課堂真正的在陽光照耀下茁壯成長。

《爸爸的花兒落了》教學反思9

這是一篇感情頗深的文章,學習中學生能夠理解文章的意思,但對作者的感情理解不到位,不能夠完全進入課文中的狀態。衣襟上的夾竹桃引起“我”對爸爸的回憶,回憶中有快樂,也有感傷;有爸爸嚴厲的責罰,也有他綿綿的愛意。爸爸的花兒落了,“我”已不再是小孩子,“我”已經長大了。

我認為這一堂課下來,能較好地實現教學目標,特別是引導同學們對“成長內涵”的理解都很到位。其中作者林海音的話表明:父親的去世讓她長大,以及四川災區孩子在廢墟上自強自立的圖片,讓學生心靈受到震動。其中朱言喆的.發言讓人印象深刻:他本是一個聰明的孩子但學習不是很努力,最近一次考試比較差,並因此引起了爺爺和爸爸吵架。這件事讓他覺得很難過,因此他這星期開始就比以前認真多了。這件事説明他真的長大了,懂事了。同時,在學生表達見解時結合他自身的實際情況,加以補充和鼓勵,這樣更容易深入學生的內心。但是,課上對學生情緒的調動很不夠,很多發言點都沒能激起他們思維的火花。以後的課堂上這方面還得加強。

《爸爸的花兒落了》教學反思10

《爸爸的花兒落了》是第一單元的第二篇課文,本單元課文的基本主題是“成長”,而這篇文章則更是用細膩的筆觸寫出了作者“長大”過程中的獨特體驗,要引導學生體驗成長,這是一篇非常好的文章。所以我在課堂設計的時候,將課堂重點鎖定在感悟成長上。

文章有兩條線索,其實就是寫了兩件主要的事件,一是國小畢業了,一是爸爸過世了,這是作者真正告別童年,走向成熟的兩個標誌性事件,而那首告別的.驪歌,就是文章的主旋律。所以,我要引導學生理解的長大的第一個內涵就是:人是在失去的感傷與痛苦中長大的。第二個內涵就是:長大就是意味着要承擔責任。所以,我跟學生説,長大的味道是苦的,然而正是在苦中,我們真切地感受着美麗、體會着真情,並在承擔與付出中感受到真正的快樂。以上是我對這篇文章結構和主題的理解,也是這一節課中我要達到的主要目標。

在具體的課堂處理上,我採用了課堂講解與“現場訪談”相結合的方式,前者重點解決課文整體理解的問題,後者則在於解決重點閲讀的部分。這樣設計的初衷是:

1、嘗試一種新的課堂方式,由教師引導變為平等探討;

2、引導學生能學會站在作者的立場和角度去理解課文,感受細節;

3、可以鍛鍊學生説的能力。

就課堂效果來説,我覺得這種方式有嘗試的價值。上場的兩個學生表現自如,應對得體,且能基本站在作者的角度去思考、去説話,已經基本達到我的要求。但還存在一些漏洞,一是課前預習不足,學生對課文還沒有達到十分熟悉的程度,討論的過程中跳躍很大,學生難以跟上;二是讀課文的時間過少,討論難以深入細節;三是其他學生參與的環節少,自由提問的環節沒能展開。

解決的辦法是:

1、充分預習;

2、刪除前面環節,直接用訪談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