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教學反思

國小語文閲讀教學反思

欄目: 教學反思 / 發佈於: / 人氣:1.93W

身為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對學到的教學技巧,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那麼問題來了,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國小語文閲讀教學反思,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國小語文閲讀教學反思

國小語文閲讀教學反思1

以往的閲讀教學在一定程度上偏離了正確的軌道。主要表現在:1、沒有擺正教師、學生、文本之間的關係。教師是主宰,主宰着學生和文本。師生之間是一種控制與被控制、不平等的關係。2沒有真正的對話。有的是在教師的牽引下,往往是為了迎合老師的、言不由衷的答問。缺乏學生的獨立思考和獨特感受。3、沒有把時間和精力用在刀刃上。閲讀教學都是串講串問,是繁瑣的課文內容的分析。那麼,在新課程的要求下,新的閲讀教學應該是紮紮實實抓好課堂內的閲讀教學。

1、培養學生閲讀的興趣,養成良好的閲讀習慣。

一個人知識的獲取主要靠的是閲讀。語文教學一方面要重視培養學生閲讀的樂趣;二要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兒童是否能培養起閲讀的興趣,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學校第一學年的教學活動。如果老師能發現、獎勵和發展學生在閲讀中所表現出來的每一個優點,那麼他們就會以樂觀的態度去對待老師的教學活動,愛上這門課程。低年級語文教師在日常教學工作中要做的一項重要工作就是:培養學生喜歡上語文課,感受到閲讀的樂趣。教學儘可能增加趣味性,在活動中、在遊戲中引導學生學習語文,應用語文,使學生品嚐到學習語文的樂趣,這樣才能增加興趣。

2、學會閲讀的方法,培養閲讀能力。

(1)堅持“以讀為本”,引導學生學會“讀書”。閲讀教學以讀為本,體現了語文教學的本質特點。讀的次數多、內容多、形式多,有利於感悟和積累,有利於廢止繁瑣分析,有利於打破沉悶呆板的課堂氣氛。

各個年段的閲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默讀、背誦。國小階段特別要加強朗讀和默讀的指導。要重視指導朗讀和學生進行有感情朗讀的方法,用培養語感和感悟力的方法來理解課文。默讀,要指導學生學會一邊讀,一邊想,知道在什麼地方想,想什麼。怎麼想。學過的詩文,要提倡多背誦。背誦是語言和文化的儲存、積累,學生不僅得益於當前,而且受益於一生。那麼,四年級的學生應該怎樣讀好書呢?

首先説説朗讀。朗讀是閲讀教學中最重要,最經常的練習。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既是一種重要的能力,也是理解內容,體會思想感情最常用的方法。教材中許多課文提出了朗讀的具體要求,進行閲讀教學,一定要多讀少講,把比較多的時間留給學生讀書,讓學生主要通過自主的入境入情地朗讀,讀懂課文,有所感悟;並通過朗讀的實踐,逐步提高朗讀的水平。

其次是默讀。默讀的練習在不同的學段有不同的要求:一二年級要求學習默讀,做到不出聲,不指讀;三四年級初步學會默讀。能對課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問。五六年級要求默讀有一定的速度。對於四年級的學生來説默讀也是閲讀教學的重點。要通過反覆實踐,使學生逐步學會默讀。教材中有多篇略讀課文明確要求通過默讀了解課文內容。精讀課文的思考練習,雖然沒有明確提出默讀的要求,但是許多練習必須在認真默讀的基礎上完成。默讀能力的提高有個訓練的過程,要求學生默讀應留有比較充裕的時間,使學生能切實地默讀課文,並按要求認真思考,默讀以後要注意檢查效果,決不能匆匆忙忙,使默讀的環節流於形式。

略讀課文的教學,一是內容上,理解內容的要求要低於精讀課文,一般是“粗知文章大意”,只要抓住重點、難點幫助學生理解即可,詞句的理解不作為重點。二是方法上,教師要更加放手,要讓學生運用在精讀課文中獲得的知識與方法,自己把課文讀懂。並在以後的大量閲讀中進一步掌握讀書方法,提高閲讀能力。略讀課文教學的大體步驟是:先由學生參照提示語中的提示,獨立閲讀、思考、交流,初步體會內容;然後抓住一兩個重點問題,可以是內容的,也可以是寫法的,引導學生討論、交流。

(2)尊重學生的情感體驗,引導學生學會“思考”。

課標明確指出閲讀是一種個性化的行為。自讀、自悟是閲讀的基礎。因此,閲讀教學中要讓學生充分的讀,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積累優美語言,享受審美情趣。教師切忌用自己的分析取代學生的閲讀時間。尊重學生的想法注重體驗不僅是語文教育的特點,而且是語文教育的目標,是語文教育的實施方法。所謂體驗,就是人們在實踐中親身經歷的一種內在活動,體驗更多是指情感活動,是對情感的種種體會和感受。語文教學使學生、文本、教師的多邊互動、融合、提升的複雜過程,而學生主體的體驗,正是使這一過程能進入最佳狀態的重要保證。這也是語文課程標準如此強調體驗的價值所在。當然,個性化閲讀也需要價值引導,不能任由學生亂髮揮。老師要及時發揮自己的作用,雖然説教師是學生共同學習的夥伴,但這個夥伴應該做到“高於學生之上,融於學生之中”的。

(3)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引導學生學會“提問”。

課標中指出:閲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教師通過參與對話,扮演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閲讀和創造性閲讀的角色。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閲讀,提倡獨立思考,鼓勵自己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鼓勵學生髮表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創造性閲讀,提倡多角度閲讀,有創意的閲讀,在閲讀中展開想象和聯想,在閲讀中不斷有所發現,讀出新意。

倡導新的學習方式,鼓勵質疑,引導發現,解放學生的頭腦和嘴巴,使他們敢想、敢説,用自己的方式解決疑問。愛因斯坦説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為解決問題也許僅是一個數學上或實驗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問題,卻需要有創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標誌着科學的真正進步。”自主意味着個人獨立學習、自主探究,意味着教師要尊重學生自己的方式、獨到的.思維和新穎的見解。低年級側重引導學生有提出問題的興趣、能夠發現問題和敢於提出問題。中、高年級重在引導學生善於提問,能夠提出有思考價值的問題。

(4)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引導學生學會“積累”。

語言的學習是個日積月累的過程。學生在閲讀一篇篇文質兼美的課文時,接觸了大量各具特色、富有表現力的語句、段篇,只有熟記在心,才能變成自己的財富,需要運用時才能脱口而出或湧流於筆下。在閲讀教學中,教師還要重視引導學生隨時積累課文中的好詞佳句、精彩片斷。要引導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通過朗讀、背誦、摘抄等形式,積累課文中的優美詞語、精彩句段,同時培養對好詞佳句的敏感,養成積累詞句的習慣。在我們的課文中,有大量景美、情深的課文,對於這些課文,教師要重視創設情景,使學生自然而然的入情入境,在陶情冶性的同時,品味生動、形象的語言。教材中引導積累語言的方式主要有兩種,一是背誦,二是抄寫。其中有的是指定背誦的部分,有的則是由學生選擇,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對於教材中安排的這些背誦、抄寫的練習,應該通過交流、檢查,使之落實,還要重視培養學生積累語言的興趣和主動積累語言的習慣。教材中比較多地採用讓學生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抄寫自己感興趣的語句的形式,其用意很明確,那就是引導學生主動積累,培養興趣,使之逐步形成習慣。據我所知,很多老師都有一些好辦法引導學生積累,如採蜜本、美詞佳句本等,效果很不錯。

(5)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引導學生學會 “應用”。

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着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不宜刻意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和完整。語文又是母語教育課程,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因而,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在閲讀教學中,教師要有以引導學生通過應用鞏固學習的成果。引導學生學習和體會作者遣詞造句、表情達意的方法,引導學生將閲讀與寫作結合起來,在習作中運用閲讀中學到的知識,增強學生在各種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學語文,用語文,多方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

國小語文閲讀教學反思2

摘要:目前,我國國小語文教學改革進入深水區,部編版教材的廣泛使用,使拓展閲讀的重要性愈加凸現。在教學實踐中,國小語文教師應不斷總結經驗,圍繞拓展閲讀的內容、方法、評價進行反思與創新,使之為國小生語文素養提高奠定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國小語文;拓展閲讀;教學實踐;反思

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語文課程要致力於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提升,而培養學生的閲讀能力是提升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關鍵。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教師要重視語文的薰陶感染作用,引導學生體會多元文化的同時更要注重學生的個人體驗,而拓展閲讀就是拓寬學生視野重視學生個人體驗的一個平台。

一、教師要嚴格控制拓展閲讀的內容

國小生天性活潑好動,對於閲讀、寫作等不感興趣,大部分學生往往將閲讀視為一項任務,完成任務的過程被其忽視,他們只是機械的重複最終取得了教師想要看到的成果。教師在調查學生對於拓展閲讀讀物的閲讀完成率時得到的數據往往比學生自我統計的數據有出入,這需要教師的重視,拓展閲讀強調的不是學生“善意的欺騙”而是真正體驗多元文化感悟外面世界的過程。

國小生因為年齡較小,身體和心理髮育尚未完全成熟,不具備成型的世界觀和價值觀,容易因為外部世界的干擾而發生一些心理或者行為上的改變,因此教師要嚴格把控課外閲讀的質量,儘量做到對學生所讀的每一本拓展讀物都有所瞭解。部分學校因為資金等問題,班級圖書角尚未建立,因此學生只能自行選擇課外讀物,由於家長的疏忽導致學生受到“黃賭毒”等書籍的影響的現象並不罕見。例如某鄉村國小三年級學生杜XX在課外讀物中注意到有青少年利用曬乾的絲瓜藤蔓體驗抽煙的快感,其家裏正巧有絲瓜的藤蔓,於是一經嘗試便沾染上了吸煙的壞習慣,這對於學生以後的成長健康是不利的。教師要克服班容量大學生數量多的現實問題,不僅要關注學生是否展開了課外閲讀,還要關心其課外閲讀的主題,確保課外讀物的主題沒有偏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最好是根據教材上的課外閲讀讀物進行推廣,在保證學生心理健康成長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探究中華文化,提升語文核心素養。

二、拓展閲讀需要積累和參考

大部分學生在進行課外閲讀時經常兩手空空,僅僅欣賞故事而忽略了表達方式和作者想要傳遞的信息。教師要正確引導學生進行課外閲讀,不動筆墨不讀書,教師可以提供給每個學生一個筆記本,要求學生在進行課外閲讀時做筆記。教師要向學生灌輸積累的重要性,讓學生認知到閲讀課外讀物不僅僅是一種休閒放鬆的娛樂,更是積累寫作素材體會人情冷暖的絕佳機會。

教師要指導學生科學閲讀,無論是課外閲讀還是課內閲讀都要遵循“讀書三遍法”。第一遍讀書,學生要“囫圇吞棗”,不要求細緻更不要求理解只需要學生將其寫作主題明確,人物和發生的事件能夠一一對應,而不是“路脣不對馬嘴”;第二遍讀書,學生要仔細觀察人物的行為習慣和事件的衝突原因並試圖把握文章的情感脈絡,第二遍讀書時教師要留給學生充足的時間,鼓勵學生髮散思維跟隨者故事情節的發展去思考並進行適當的猜想和預測;第三遍閲讀要求學生能夠細緻的分析前兩遍閲讀時重點注意的章節內容,教師要在適當時機點撥學生,幫助學生理解表達手法的.使用和文章的結構組成,第三遍閲讀要上升到文學的層次上來,學生不能侷限的停留在某一個句或者某一段話而是從文章整體出發,判斷該部分內容對於整體的事件起到了什麼樣的作用,當然這需要長久的練習和較高的語文素養。

拓展閲讀需要教師與學生的共同配合,並不是學生一個人的任務,教師在監督學生閲讀的同時要儘可能的幫助學生,讓學生經過積累、參考、對比之後有所發現,拓展閲讀的目的不僅僅是為了提升學生的閲讀能力,更是為以後的寫作教學和其他部分教學打下堅實的基礎。學生在閲讀一個文本時很容易進去該文本的世界,這是一件好事,也是一件壞事,學生更快的融入作者設定的世界中冷眼旁觀每件事的發生和結束,以上帝視角總結這所有的一切。但是,某些時候閲讀需要參照,需要對比,只有與其他的文本世界對比碰撞,我們才能從中找尋到真正的不同吸取養分實現自我成長的人生價值。詩歌也好,小説也罷,任何的文學作品需要參照,沒有對比藝術就沒有存在的價值,我們評價一個藝術品時儘管沒有明確的表明該藝術品與其他藝術品的差異,但是我們的心中已經樹立了一個標杆。拓展閲讀需要積累,同樣也需要參考對比。

三、拓展閲讀教學離不開完善的評價機制

國小生正處於青春叛逆的前期,儘管還帶有些孩童的稚嫩,但是其努力模仿成年人的行為往往會讓人覺得哭笑不得。學生在日常學習生活中最需要的是教師的認可,當學生感受到自己的努力被教師所看見並且認可了自己的學習成果,那種幸福感是無法比擬的。在班級容量較大,教師教學任務繁重的背景下,完善的評價機制可以幫助教師更客觀公正且全面的瞭解學生。對於學生一段時間的評價,關係着學生今後學習的態度和興致,受到教師表揚的學生今後會再接再厲,而那些暫時落後的學生更是能夠吸取教訓。教師要善於利用多媒體技術,在如今網絡全球化,信息數據流的時代,網絡極大的優化了人們的日常生活,網絡在線教育日漸成熟,儘管目前市面上投入使用的網絡教學平台系統都存在這一定的問題,但是網絡教學平台的應用仍起到了正面的作用,簡化了教師的任務,讓學生和家長隨時隨地的查看某一時間段內學生學習成績和知識漏洞。教師將學生平時的成績數據化,上傳到網絡教學平台,並加以適當的評語,網絡教學平台的系統經過整理分析最終給出學生的成績折線圖和評價,讓學生對自己有一個客觀的認識,這對於學生的幫助是巨大的。

參考文獻:

[1]張雯.國小語文拓展性學習策略探析[J].新教師,20xx(08):55-56.

[2]張錦美.國小語文基於拓展閲讀的教學研究[J].名師在線,20xx(35):20-21.

國小語文閲讀教學反思3

語文是國小教學中的重要教學課程。語文是一門內涵豐富的課程,其優美的文字,多變的詞彙等都為語文的美增添了很多色彩。語文是中華文化的沉澱,是學生學習傳統精神和優秀文化的重要渠道。在語文教學中,我們應該利用語文本身的美去優化國小語文的教學模式,幫助學生從審美的角度去理解和學習語文知識。改變當前國小語文教學中單調、枯燥的教學方式,從審美的角度出發幫助學生髮現語文閲讀中的美,從而培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一、國小語文閲讀教學現狀

閲讀是國小語文中的教學重點。提高國小語文閲讀教學對於提高國小語文綜合教學效果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時,閲讀也是一個學生學習和實踐有效的渠道。通過有效的閲讀教學和閲讀練習,可以很好的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在當前的國小語文閲讀教學中,教師意識到閲讀教學對於國小語文效果提高的重要性,卻沒有找到正確的方法,導致閲讀教學教學效果的事倍功半。當前的閲讀教學中,教師往往把閲讀教學停留在靜態分析的層面。在面對一篇文章時,教師往往只是帶領學生總結文章的主要內容、中心思想,並將閲讀材料分成幾塊一塊塊的進行分析和講解等。在這種教學中,學生往往只能挖掘到閲讀材料中的部分內容,而對於文章的總體結構、佈局、語言等,瞭解不夠深刻。國小是學生學習的黃金時期。在國小語文的閲讀教學中,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能力和閲讀習慣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提高國小語文閲讀教學效果,首先就要對傳統閲讀分析教學的方法進行革新。另一方面,在當前的國小語文閲讀教學中,教學模式過於枯燥和單一,學生往往不願意主動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在當前教學模式中,教師對於閲讀基礎知識掌握的要求較高,往往要求學生不斷的練習,對於生字生詞的'教學也只停留在默寫、聽寫、練習的層面上,難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為語文教學帶來新活力。

二、閲讀中的美

從審美角度反思當前的國小語文閲讀教學模式,改變傳統教學中機械重複、單調無味只為了完成教學任務的教學方法,真正從學生的需求出發,從審美的角度培養學生在閲讀學習中的興趣,從而提高閲讀教學的效果。

1.結構美

國小語文中的閲讀材料往往是經過多次挑選、刪改的最適合國小生使用和學習的文本。因此我們國小語文在教學中,應該充分利用國小語文閲讀材料對學生的閲讀能力進行提高。在當前的國小語文教學中,教師往往將文章分段分節的剖析和講解,導致學生雖然瞭解了文本的主要內容,掌握了分析和總結的方法,卻對於文章的結構等了解的不多,從而難以在作文中進行有效的實踐,提高自我的語文綜合能力。語文的學習是一個長期的積累過程,同時語文的學習也講究融會貫通,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該注重知識點之間的聯繫。

結構美在國小語文的閲讀文本中也是體現的非常明顯的。國小語文閲讀教學中為了讓學生更好的理解和吸收閲讀知識,文本多為總分總、總分、分總等。文章的結構嚴謹,思路清晰,這都是國小生應該掌握的。因此在國小語文閲讀教學中,教師應該幫助學生感受文章中的結構美。

2.語言美

語言美是語文的一大特點之一。發現文章的語言美要求學生不斷的對文章進行閲讀和咀嚼。在國小閲讀教學中,閲讀文本中的語言都是簡單易懂卻又非常豐滿。如課文《鳥的天堂》中對綠葉的描寫“那翠綠的顏色,明亮的照耀着我們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綠葉上都有一個新的生命在顫動。”在這一句話中,作者只是為了表達樹葉的顏色很明亮,用了“翠綠”“明亮”等形容詞使描寫的對象形象更加豐富。使那種樹葉的顏色通過描寫而展現在我們的面前。同時,作者還通過擬人的手法指出“似乎每一片綠葉上都有一個新的生命在顫動”讓我們似乎感受到了作者對那綠葉的喜愛,以及綠葉那種充滿生命活力的顏色。在國小閲讀教學中,幫助學生了解閲讀文本中的語言之美,可以提高學生對閲讀學習的興趣,通過美的教學對學生的審美能力進行培養,並通過美學來影響學生,提高學生在語文作文中的寫作能力和水平。同時,在國小閲讀中,語句中的各種修辭手法也是非常多的,比喻、擬人、排比等,各種修辭手法將語文修飾得更為美麗,更全面準確的表達了作者的視覺。如在《珍珠鳥》這一課文中,作者就將珍珠鳥比作一個小球“它好肥,整個身體就像一個蓬鬆的小球。”通過這樣的比喻手法,沒有看過珍珠鳥的我們也能透過作者的比喻想象出珍珠鳥那種可愛的模樣,從而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在國小閲讀教學中,培養學生髮現閲讀中的語言美,除了在課堂教學中對語言語句進行鑑賞外,還要求學生在課餘生活中多看課外書,實踐課堂知識,並通過接觸更多的閲讀文本拓寬知識面,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在語言教學方面,對語言語句進行模仿和理解是提高教學方法的有效方法之一。

3.情感美

體會文章中的情感美對於國小生情感的培養是非常重要的。在國小語文閲讀教學中,幫助學生體會文章中的情感美有利於學生先進精神的培養和良好品德的形成。體會閲讀文本的情感之美要求學生通過文章中的中心思想和詞句進行探索和思考,同時要求學生結合我們生活的常識和實例等,對文章中藴含的情感進行摸索。如課文《第一次抱母親》,作者通過描述母親生病了“我”在抱母親的時候沒有意識到母親很輕,從而想起了“我”一直以來都是受到母親的照顧,並沒有照顧過母親。這篇文章通過這件事情的描寫展示出了兒子對自己沒有照顧好母親的悔恨,同時也可以表現出母親偉大的愛。通過品味文章中的情感美,學生能夠感受到母親那種偉大的愛,有助於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文章中的情感美可以讓學生產生共鳴,並提高自我思想認識。

國小語文中閲讀教學是非常重要的,閲讀教學效果的提高可以幫助學生其他能力的提高,閲讀是個積累的過程,在國小語文的閲讀教學中,教師應該注重對學生進行引導,以幫助學生體會閲讀文本中的美,從而提高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張文文.國小語文閲讀教學的審美建構[J].時代教育. 20xx(16)

[2]張文學.加強國小語文閲讀教學 提高學生綜合素質[J].新課程研究(上旬刊).20xx(08)

(作者單位:福建省漳州市南靖縣和溪中心國小)

國小語文閲讀教學反思4

國小語文閲讀教學的最終目的是培養學生良好的閲讀與理解能力,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讓學生好讀書,會讀書,讀好書,從而為學生終生的發展奠定下良好的基礎。我從事國小語文閲讀教學已有數年,當前的國小語文閲讀教學乘着新課改的春風,在專家學者的引領和一線教師的實踐探索中,呈現出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精彩局面,但由於種種原因,也還存在着許多需要改進的問題,現簡單地總結如下:

1.教學中的'拓展閲讀進行得不夠深入和廣泛。拓展閲讀是有效的引導學生進行廣泛的課外閲讀的關鍵。可是在很多常態課堂上,同主題的或關聯主題的拓展閲讀往往進行得不夠深入或不夠廣泛。教師的閲讀積累不夠廣泛和豐富,學校提供給教師和學生的閲讀條件不夠理想等原因是導致該問題的主要因素。

2.學生閲讀興趣不高,學校或班級中沒有形成一種良好的讀書氛圍。由於家庭因素,學生很少買書;再加上學校圖書室設備的不齊全,僅有班級圖書角,沒有開設培養學生閲讀能力的時間和空間,導致學生的課內外閲讀囫囫吞棗,受益不深,因而感受不到閲讀給他們帶來的快樂,所以達不到預期效果。

3.由於部分教師對主題單元的編寫意圖不理解,對相應的教學策略和方法缺乏研究。因而在實際教學中出現了只教主體課文,沒有處理好主體課文與語文天地中閲讀材料的教學關係,往往是把二者割裂開來,沒有引領學生進行遷移性、拓展性閲讀,養成學生閲讀的習慣,增強學生閲讀的能力.

4.教育觀念陳舊,教學方法單一,閲讀教學時間分配隨意性很大,教學空間封閉。由於教育評價制度的考試化導致了部分教師把閲讀教學課變成分析課。課上教師滔滔不絕、繁瑣的講解、分析、提問、解答,不見學生的讀書和思考,沒給學生留下必要的讀、思的時間和機會,不可忽略的讀書活動則被排擠到課外,造成課堂教學效率低。

以上只是我個人的一點淺顯的認識,不足之處,還望各位老師給予批評指正。

國小語文閲讀教學反思5

《找春天》是一篇描寫春天的優美的,整篇課文讀起來給人一種奮發向上的活力。課文中通過寫幾個孩子尋找春天的過程以及找到春天的結果,讓學生有一種感同身受的,講述這篇課文時,對於識字寫字我採用部分生字隨文識字,大部分生字將課文後集中識字。課文講解中主要有以下幾點。

首先,我創設情境,把學生引入初年這個美好的季節,雖然現在的天氣仍然給人一種冬天的氣息,但是學生通過仔細的觀察還是可以找到春天的跡象的:河裏的冰融化了,枯草下面探出了嫩芽,迎春花也綻放了……孩子們已經感受到春天來了。所以學生在欣賞課文中優美的句子的同時,在大腦中也播放着自己找到的畫面。

其次,抓住課文中的一個比喻句,讓學生感悟春天的特點,正因為春天像個害羞的小姑娘,好像跟孩子們捉迷藏,孩子們才需要仔細地找到了春天的跡象。

再次,通過讓學生表演的方式理解新詞語的意思,比如説“害羞、遮遮掩掩、躲躲藏藏”等詞,在理解詞的同時學生也加深了對新字詞的記憶。

此外,除了讓學生欣賞春天的美景,掌握要求會認會寫的生字,通過最後一段,我還為學生的.寫話訓練做出了指導。課文最後一段中寫到“我們看到了她,我們聽到了她,我們聞到了她,我們觸到了她。”這個句子中的四個動詞“看、聽、聞、觸”,告訴我們描寫事物可以通過多種感官獲得信息,這樣面對寫話,學生才能有話可寫。

講授這篇課文時,雖然抓住了重點,對教學目標也進行了落實,但在課堂中缺乏了“多讀”。這麼美的課文應該讓學生通過多種形式地讀發現美。課堂中的失誤,也印證了那句話“課堂是一門遺憾的藝術。”通過課後的反思,我找到了自己教學中的不足,這將使我在以後的教學中不斷去改進,使課堂不斷地去完善。

國小語文閲讀教學反思6

【摘要】閲讀教學是常談常新的問題,教師們實踐着、探索着,以新課改理念指導着閲讀教學,逐漸探索從閲讀到悦讀、樂讀的質的飛躍的策略,創新“以人為本”的互動閲讀模式,閲讀課堂發生了根本的轉變。文章以《輪椅上的霍金》為例,談談國小語文高年級閲讀有效教學的主要策略。

【關鍵詞】國小語文;閲讀教學;有效課堂

語文教學既要“語”,也要“文”。那麼,我們的語文課怎樣才能突出“語”和“文”,關鍵是教師的“教什麼”“怎麼教”,這又決定着語文課堂的“品質”和“靈魂”。下面,以《輪椅上的霍金》為例,談談國小語文教學中,怎樣追求語文閲讀的本體迴歸,構建自主高效的閲讀課堂的幾點體會。

一、抓住題眼,注重導讀

文題是文章的主題的高度濃縮,而文題的中心詞——“題眼”在整個閲讀教學過程中起“綱舉目張”之作用。因此,對於文眼的挖掘應畫龍點睛。

(一)通過“題眼”,明確課文寫的什麼

閲讀教學,不是教學生認認字、組組詞、讀通順課文的簡單閲讀,而是讓學生明確一篇文章寫的是什麼、怎麼寫、受到什麼感悟、得到什麼啟示等。而題眼的分析和把握,就可以讓學生明確文章的主題是什麼,即解決寫什麼的問題。如《輪椅上的霍金》這個文題,讓學生反覆讀題目,分析這個文題的詞組結構:“輪椅上的+霍金”顯然是個偏正結構,中心詞是霍金,霍金是個怎樣的人?修飾成分“輪椅上的”,定位了霍金是個離不開輪椅的人。再引導學生髮揮想象、進行各種各樣的猜想:霍金是個什麼樣的人……這樣,促使學生迫不及待進入閲讀狀態。

(二)故事導讀,引發閲讀興趣

故事導入是閲讀教學的主要方法之一。國小生喜歡故事,故事可以把他們帶進閲讀的情境中。《輪椅上的霍金》教學導入,在引導學生分析文題“輪椅上的”時,和學生一起討論自己知道的“輪椅上的”名人軼事,讓學生説説他們心目中的特殊的“英雄”。教師也可以用多媒體呈現張海迪的生活情境的圖片,和學生一起聊聊張海迪:她就是張海迪,從國小就高位截癱,但她克服了重重困難,戰勝了病魔……古今中外,身殘志不殘、敢於挑戰而創造奇蹟的人也很多,今天我們就來認識和學習這樣一位奇人,他的名字是“霍金”,他的事蹟和精神會更讓你感到驚訝——世界上竟會有這樣的人、這樣的事,讓人不敢相信,但就是事實。那麼,霍金到底有什麼特殊之處,你想了解霍金嗎?請打開課本,閲讀《輪椅上的霍金》,閲讀後,你會收穫頗豐……這樣,由故事引入,引導學生閲讀的慾望,為悦讀埋下伏筆。

二、有效引讀,注重內容的把握

(一)藉助於插圖,讓學生談談自己的感受

《輪椅上的霍金》中有一幅霍金的生活情景的插圖,藉助於這個插圖,或者教師用多媒體呈現出更多的輪椅上的霍金的生活圖片,讓學生根據圖片和插圖,從整體上概括描寫一下霍金的形象,談談自己的感受。毋庸置疑,在學生沒有讀課文之前,對霍金不瞭解的前提下,學生眼中的霍金是病態的'、“醜”的,尤其是對於霍金的齜牙咧嘴、面部扭曲等,更會引起學生們的興致,甚至有:這個人怎麼長這個樣、有這樣的人會是怎樣的奇人、會有怎樣的“奇事”的疑團,從而,更加促使他們產生閲讀的興趣和慾望。

(二)初讀課文,整體把握課文內容

閲讀一般情況下,先讓學生快速閲讀課文,以瀏覽的方式,整體上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培養學生的高度概括文章主要內容、把握文章主題的能力。此時,教師提出問題,如讀課文,課文寫了霍金的哪些事?而使學生帶着問題閲讀,有效把握課文內容——一寫霍金的輝煌成就、二寫霍金的悲慘命運、三寫霍金的探索精神和頑強的生命力、四寫霍金的精神和人格力量震撼了大眾。在學生初讀課文後,讓學生再説一説課文中是如何評價霍金的,把霍金稱為什麼?再快速瀏覽一遍課文,完成填空練習,如:霍金是一個(),是一個(),是一個(),是一個(),是一個()。學生完成之後,教師再簡單對霍金進行評價,對文章的主題進行簡單揭示,這樣,學生通過讀——思——練,縱觀全文,把握中心。

三、讀、思、悟結合,注重閲讀方法的指導

(一)多樣化閲讀,促使學生悦讀

閲讀的方法很多,常説的有掃讀、精讀、推斷讀,構建互動課堂,閲讀方法還有賽讀、表演讀等。對於《輪椅上的霍金》的朗讀,就可以讓學生採用表演讀的方式,促使他們走進文本中的人物,用心靈和主人公對話。如女記住採訪霍金的一段,可以讓學生兩人一組,一個扮演女記者,向“霍金”提出問題,一個扮演霍金,和女記者“對話”,體會女記者提問時的心情,以及“霍金”的內心表現,從而更加了解霍金。

(二)品讀,領悟文本真諦

教師提出對課文理解方面的問題,可以加深學生對文章的理解,體會和領悟文本真諦。如命運讓霍金失去了什麼?在女記者、一般人眼裏,認為霍金失去了什麼?女記者提問後,為什麼現場鴉雀無聲?等的問題,促使學生真正走進閲讀文章中,不再侷限於讀通的層面,實現閲讀教學的“人文性”和“教育性”的雙重功能。

(三)以寫促讀,實現讀寫結合

傳統教學,割裂讀和寫的關係,使語文教學呈現塊塊教學趨勢,而新課標明確規定“讀寫結合”,因此,在對學生進行了各種形式的訓練後,引導學生寫作訓練,也是提升語文素養的主要方法。如“以輪椅上的霍金,我想對您説”為題,寫一段話,顯然,這個寫作任務相當於讀後感,通過寫作,使學生再次走進文本,與霍金對話,與霍金進行心靈的溝通。閲讀是語文教學的重頭戲,閲讀教學質量的高低,直接決定着學生語文素養、語文綜合能力的高與低,閲讀教學,應通過任務的設計、問題的提出,促使學生動起來,引導學生真正把握文章中心,思想得到昇華,情感受到薰陶,語文閲讀教學的課改之路,就在我們自己腳下,改革閲讀教學勢在必行。

作者:許功言 單位:江蘇省盱眙縣觀音寺中心國小

國小語文閲讀教學反思7

【摘要】隨着新課改的不斷影響,國小教學也開始進行了改革與創新,尤其是對國小語文閲讀教學來説,提高教學的實效性有着極為重要的意義。因此,教師在開展閲讀教學的過程中就要對教學方法進行創新,採取有效的教學方法,吸引學生的目光,激發出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生可以主動學習語文閲讀知識,從而保證自身學習的實效性。基於此,本文針對提高國小語文閲讀教學的實效性進行了簡要闡述,並提出幾點個人看法,僅供參考。

【關鍵詞】國小語文 閲讀教學 實效性

對於國小語文教學來説,其目的就是為了提高學生的閲讀與寫作能力。因此,教師在開展教學工作的過程中,就要及時採取有效的促使,吸引學生的目光,提高學生的閲讀能力,以此來幫助學生掌握好語文知識。在傳統的語文教學中,教師往往在課堂中佔據主體地位,學生只能被動的接受教師所講述的內容,這樣也就限制了學生語文閲讀能力的提高。

一、現階段中國小語文閲讀教學中實效性不高的原因

(一)感染力不足

對於國小語文教材來説,其中的內容是經過教育學家精心挑選出來的,具有文字優美與意境深遠等特點,但是在實際中教師在開展教學的過程中卻並沒有採取有效的教學方法,這樣也就帶給了學生不同的情感體驗。而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就是因為感染力不足造成的。一些教師在開展閲讀教學的過程中,由於感染力不足,使得學生往往難以與課文產生出共鳴,這樣也就降低了閲讀教學的實效性。

(二)教學方法上的不足

對於國小語文閲讀教學來説,教師在開展課堂教學不僅要掌握好課文知識,還要找出其中的重點與難點知識,關注到學生心理的變化。且對於這一階段的國小生來説,存在着強烈的好奇心。而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在開展閲讀教學的過程中並沒有採取多樣化的教學方法,這樣也就造成了學生的學習熱情與興趣不高,從而也就使得教學的效果並不理想[1]。

二、提高國小語文閲讀教學實效性的措施

(一)通過情景來進行教學

對於國小生來説,對感性的事物有着強烈的感知能力,且形象思維也相對較強,但是在抽象思維上卻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尤其是對於一些新鮮事物來説可以快速的接受。因此,教師在開展閲讀教學的過程中就要抓準學生的這一心理,通過將課堂教學內容設計成為具體的形象情境來進行教學,這樣也就可以有效吸引學生的目光,促使學生可以投入自己的情感,這樣在面對問題的過程中也就可以積極進行思考,從而提高自身的思維能力。如學生在學習《秋天的雨》的過程中,教師就可以利用多媒體課件來為學生播放出相關的視頻,以此來進行新課的導入。在視頻中通過樹葉顏色的變化以及稻穗等事物的影響,可以加深學生對這一內容的理解。同時教師還可以利用音樂詩《秋之歌》來組織學生進行學習。通過從視頻、聲音以及圖片等方面的影響,可以實現對教學資源的有效整合,這如何提升國小語文閲讀教學實效性江西省婺源縣紫陽第三國小汪玉琴樣也就可以讓學生快速進入到情境中,從而也就可以更好的學習這一內容[2]。

(二)增強學生的閲讀感悟

對於國小生來説,通過學習閲讀知識可以實現對語言的有效積累,同時也可以豐富學生的知識層次,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通過讓學生進行閲讀,可以讓學生受到文中語言技巧等方面的感染,這樣也就可以明確文中的寓意,從而提高自設的語文素養。其次,教師還要明確進行閲讀的方法是豐富多樣的,如可以讓學生進行默讀、誦讀以及精讀等,通過這種教學手段,可以讓學生更好的完成閲讀任務,實現閲讀目標。且在教學中教師還要及時指導學生,讓學生進行閲讀,這樣也就可以增強學生的閲讀能力,促使學生可以更好的感知文中的意義。在國小語文教學中,存在着許多需要學生進行閲讀的課文與書籍等。因此,教師在開展教學工作的過程中就可以將可為與書籍結合在一起,通過為學生布置出相應的'閲讀任務,以此來讓學生感受到文中的語言特色,從而也就可以增強學生的閲讀體驗。

(三)激發出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這一階段中,學生往往存在着強烈的好奇心與求知慾,但是從實際上來説,學生的關注力與學習熱情是需要依靠教師來進行調動的。教師在開展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就要及時關注學生,通過從學生的實際生活上出發來加深學生的感悟,增強學生的閲讀體驗,以此來激發出學生的各方面能力。其次,教師還要做好備課工作,關注學生。在教學中還要設計好教學流程,從形式與手段等方面出發來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同時還要從課外入手來擴展學生的閲讀與思維視野,從而讓學生實現有效的學習。如學生在學習寓言故事的過程中,教師就要採取有效的教學方法,保證教學的生動性,同時還要藉助肢體語言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解放學生的思維,讓學生主動進行思考,以此來增強學生的想象力。如學生在學習《狐假虎威》的過程中,教師就可以鼓勵學生對狐狸的品質進行探索,同時還選擇其他相關的教學內容,通過進行對比來鼓勵學生進行思考,如選擇《狐狸和獅子》的故事來讓學生進行分析,通過進行擴展閲讀,不僅可以豐富課堂教學的內容,還可以改善課堂教學的環境,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促使學生可以實現思維的發展[3]。

【結語】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在國小語文閲讀教學中,教師想要提高教學的實效性,就要對傳統的教學方法與模式進行創新,以此來激發出學生的學習熱情,促使學生可以更好的掌握語文知識。同時教師還要鼓勵學生,讓學生進行想象,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提高學生的閲讀效果。

【參考文獻】

【1】侯海玲.如何提升國小語文閲讀教學的實效性【J】.小作家選刊(教學交流),20xx(10)

【2】田本娜.對提高國小語文閲讀教學實效性的幾點看法和意見【J】.天津教育,20xx(11)

【3】李開勝.淺談如何提高國小語文課堂閲讀教學的實效性【J】.國小教學參考,20xx(02)

作者:汪玉琴 單位:江西省婺源縣紫陽第三國小

國小語文閲讀教學反思8

現行的語文課教學模式有兩種,一種是“知識理解型”的教學模式,一種是“思維訓練型”的教學模式。前者教師致力於讓學生理解語文完整的知識系統,一般按照“解題——釋詞——分段——歸納中心思想和寫作方法——練習”的程序教學。運用這種模式的教師強調語文課程的工具性,而忽視了語文課程的人文性。只讓學生理解語文工具的知識,而忽視培養他們運用這種工具的能力。後者教師致力於發展學生的智力,一般按照“閲讀課文——教師提問——學生討論——教師總結”的程序教學。運用這種模式的教師則強調語文課程的發展性,而比較忽視語文的工具性。只重視發展學生的智力,而不重視發展學生的情感、意志、性格和良好的個性品質。

以上兩種模式儘管有不同的教學理念和不同的教學活動結構,但它們也有兩大共同點,一、是前者教師“一講到底”,後者教師“一問到底”。教學活動都以教師為主體,而不以學生為主體。二、是教學活動都以理解為重點,前者是理解課文的知識內容,後者是通過理解課文發展學生智力。兩者都是重理解,輕感悟;重分析,輕運用。

根據《語文課程標準》衡量語文閲讀教學模式是否科學,是否合理的標準:1、是否發揮師生雙方在教學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2、在教學中是否體現語文的實踐性和綜合性(知識與能力、情感與態度、過程與方法的綜合)3、是否重視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正確導向,重視語文課程的人文性;4、是否正確處理基本素養與創新能力的關係,即正確處理基礎性與創造性的關係;5、是否遵循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和語文學習規律,選擇教學策略,即要遵循發展性原理,靈活運用各種教學方法,引導學生識字、寫字、學漢語拼音、理解字、詞、句、段的意思,和閲讀、寫作、口語交際和進行綜合性學習。我認為閲讀教學應注意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活動中,掌握語文工具的知識和學會運用這種工具的能力,並重點培養感受、理解、欣賞、評價、運用能力,發展學生的情感、意志、性格和良好的個性品質。因此我覺得現行國小語文閲讀教學應注意以下幾點:

閲讀課教學方式的轉變

傳統的閲讀課教學,是學生被動、單一接受的學習過程,是教師向學生灌輸和填充的教學過程,把學生當做一個個可以裝許多知識的瓶子,通過反覆操練即可掌握技巧的人,而完全忽視和抹煞了學生作為學習主體的主觀能動性。學生無法形成健康的個性,更不要説形成末來社會所必需的各種能力。

閲讀教學應積極倡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師應組織、指導學生學會合作學習。

例如我在教《索溪峪的“野”》這一課時,嘗試採取小組討論合作學習的方式,把全班學生分成十個小組,每個小組四個成員組成:一個成績較好的學生,兩個成績一般的學生和一個成績較差的學生,桌椅也跟着進行調整。在小組討論中我提出了各小組要解決的四個問題:(1、“野”在課文中指什麼意思?2、課文是從幾方面來寫這種“野”的?3、是怎樣寫出這種“野”的?4、把你覺得寫得好的內容多讀一讀,並體會這樣寫的好處。)學生明確了學習的目標,大家踴躍加入到小組的合作學習中,積極地進行討論,各抒已見,合作解決問題。我也加入到他們的討論中,並適當的點拔,引導他們所討論的問題。當學生討論結束後,我讓各小組派代表來向老師彙報自學的情況,鼓勵他們大膽發表自已的意見和看法。並給予及時的肯定和表揚,適時進行指點、幫助。在討論彙報中,有的還提出了學習中不明白的問題,也有的對問題的不同看法進行激烈的爭論,在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學生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學生學會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及學會團體協作的能力。學生的學習不再是沉悶,被動的`了。而樂於去學,主動、積極地參與到學習中。“在合作中學會學習,在學習中學會合作”因此我覺得教師在閲讀教學中可運用多種多樣行之有效的閲讀教學方式來達到讓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

創設開放而有活力的閲讀教學

課堂教學是語文教學的主渠道,但我們也要充分運用課外的學習資源,適時適量地引導學生走出課堂,跨出校門,走向社會,靠近自然,讓他們在廣闊的天地裏學習語文,增長才幹,學會做人。例如:我在教《宇宙生命之謎》這一課時,結合本課的教學內容及要求,充分利用學校多媒體設備,組織學生上網去查閲有關天文知識,讓學生通過上網瞭解自己感興趣內容,和解決課文中的疑惑。再讓學生在班上把上網後所學到的知識進行彙報,各小組互相交流討論。學生不但掌握了課文的內容,同時也大大激發對天文知識的濃厚興趣,課外我還讓學生組織一個天文興趣小組,利用課餘時間,通過再上網或到圖書室借閲課外書及觀測天體,進一步讓學生去認識、探索宇宙的奧祕。

注意閲讀教學中人文內涵的滲透

語文學科是人文學科,人文學科的價值在於使學生在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提高精神境界、文化品位、審美情趣等方面受到薰陶感染。因此在教學中注意人文性的滲透。如在教孟郊寫的《遊子吟》這一課,讓學生理解詩句的含義後,我讓學生談談學了這首詩後的感受?並説説你們的母親又是如何?你將來想怎樣報答母親的養育之恩?學生暢所欲言,紛紛説出各自母親是如何對自已無微不致的關懷,將來要如何去報答母愛。我聽了後,感到很高興,及時地加以肯定和表揚,並對學生提出期望,希望同學長大以後能夠真正懂得去孝敬父母。在教學中讓學生懂得父母養育我們的艱辛,懂得了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又如《落花生》這課是一篇人文內涵十分豐富的課文,在教學中讓學生進行討論做人的道理。在學習中領會了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要像花生一樣做有用的人,對社會有用有貢獻的人。在教學中滲透了人文內涵,培養了學生正確的人生價值取向。

閲讀教學中學生的學法指導

1、互動學習,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在教學實踐中,組織互動學習的方式,改變過去班級授課中“傳遞——接受”式的師生單向交流的局面,我建立了以學習小組為主要形式的教學組織形式。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和創造個性。

2、交還自主權,提供學生創新的時空

在教學過程中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教學活動以學生的學習為本,為學生的學習服務,讓學生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有自我發現、自我探索的時空,從而培養學生的創造性。

3、轉換角色,挖掘學生創新的潛質

(1)轉換師生之間的角色

這種方法往往是教師創設某種疑問,讓學生幫助解決的方法。這樣做能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過程,學生在“幫助”老師弄清疑問的過程中,更增添了探索的慾望和信心。

(2)學生與學生之間的角色轉換

在教學過程中,如果某個學生的學習方法很好,教師就可以讓他當小老師去教其他的同學學習;如果誰的課文朗讀得好,就可以請他範讀;如果誰理解得深刻,就請他來表演。這樣在學習中角色不斷地轉換,能夠喚起學生積極上進的心理,調動學生內在的動因,不斷探索知識,不斷完善自我,不斷挖掘創新的潛質。

(3)學生與學習內容中的角色轉換

語文教材中的作品往往凝聚着作家的靈感、激情和思想,豐富多彩的人物形象及多元化的角色,為學生展現了一幅幅生動的畫面。在教學中可以分角色朗讀、分角色表演的方法,讓他們與這些角色同喜同悲,這樣,學生內在的情感與文中的角色形成共鳴,文中角色的思想在學生的再創造中得到延伸,學生學習語文的時空得到了拓展,學生創新的潛質也可以發揮了。

我覺得語文閲讀教學除了讓學生獲得知識的同時,還應着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和培養學生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培養學生崇高的理想和思想道德修養。才能真正地體現了語文課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

國小語文閲讀教學反思9

一、研讀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目標

1、學習用較快的速度閲讀課文。

2、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

(二)過程與方法目標

1、培養學生通過抓住重點詞句理解課文內容的能力。

2、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傾聽別人意見的習慣。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透過文中動物的做法,感受到動物之間的親情,進而感受父母對自己的關懷、愛護,激發學生回報父母的情感。

2、透過文中人物的善良,從而受到同情弱者和保護野生動物、保護生態環境的教育。

教學重點:瞭解故事的內容及意義。

教學難點:如何引導學生通過這個故事認識人與動物之間的關係,知道人應與地球上所有生命和諧相處的道理。

二、研讀準備

教師:教學PPT文本

學生:文具盒水彩筆

三、研讀活動

(一)歌曲導入(獨唱《一個真實的故事》,教師由歌曲過度到教學中。)

(二)學習《金色的腳印》

1、我會想我會讀

PPT出示“思考問題”

(1)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快速瀏覽課文,想想本文主要講了一件什麼事情?

(2)邊讀邊勾畫出讓你感動的語句,同時批註自己的閲讀感受。課文哪些語句能體現出他們之間的愛?

2、交流分享

(1)抽生回答兩個問題。(板書)

(2)你從哪些語句中體會到愛的?(抽生回答,PPT出示精彩語段,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

3、小結:(凸顯主題“愛,讓靈性綻放”)

(三)學習選文

1、我會讀 (PPT出示“閲讀要求”) 【範學一篇選文】

(1)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快速瀏覽課文,想想本文主要講了一件什麼事情?

(2)邊讀邊勾畫出讓你感動的語句,同時批註自己的閲讀感受。課文哪些語句能體現出他們之間的愛?

2、小組選學選文,學後組內交流自己的閲讀收穫。

3、我會做 做一份“讀書卡” 或者“閲讀海報”。

4、回報展示選學成果。

5、在展示中,小組成員補充閲讀中的勾畫的能體現“愛”的語段。(全班視情況朗讀)

(6、交換自己感興趣的文章。 待定)

四、課堂小結

1、背景音樂情感昇華。

2、PPT推薦課外閲讀篇目。

2、課結束分享對聯。

國小語文閲讀教學反思10

摘要:在我國國小教育階段,國小生學習語文的主要目的是能夠對傳統語言文字有一定的賞析能力,幫助學生在學習期間不斷提高審美意識,以及學會運用語言文字來表達自己內心的想法。國小是每個孩子發展的關鍵時期,而語文教育就是決定關鍵的成敗。國小教師應當注重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讓學生感受美,接受美的薰陶,從而提高學生審美能力培養學生高尚的審美素質。各個教師應當就國小語文幫助學生提高審美問題進行思考,研究更良好的教學方案。

關鍵詞:語文閲讀;審美情趣;學生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的主要工作就是教育學生學會運用語言文字來表達內心情感以及對賞析美的看法,目的是培養學生提高審美能力。語文是一門充滿美的學科,每一個語言文字都帶着美的內容,語文就是為美而誕生,是提高學生審美最為寬闊的途徑,教師可以利用教材中各種美的因素幫助學生形成真、善、美的心理素質。在國小語文教材中有許多生動的語言,優美的意境以及多姿多彩的藝術形象,這些都藴含着強大的審美價值,教師通過文字以及情境教學使課文中的各種美滲透到學生意識當中,從而逐漸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1在朗讀時投入真情,讓學生感受美

語文是一門充滿情感的科目,其中優美的文字、跌宕起伏的情節變化很容易牽動閲讀者的情緒,教師在朗讀時帶有濃烈的情感變化會把學生帶入文章的意境中。各種文學作品中都帶有作者濃烈的感情色彩,教師根據文章情感變化採用相應的方法觸動學生情緒發生變化使學生感受美,學生以此把握作者在文學中表達的情感,從而產生對美的嚮往。教師還可以通過對文學作品的講解,使學生產生審美興趣,積極主動的去探索美。情感閲讀是建立在學生理解以及教師指導的基礎上進行,而在各種審美方法中“美讀”是基礎,教師可以在學生閲讀後讓學生用語言將自己對文章理解的內涵讀出來,教師再對此進行評價,然後再運用優美的文字表達出作者真實的情感。如在《再見了,親人》一文中,朗讀時需要朗讀者將其中感人肺腑的情感表達出來,再如《長征》宏偉的感覺,王維的山水詩《鹿柴》則是寂靜幽暗,而牽動心腸的《梅花魂》卻是委婉深沉,使學生走進文章境界中自然的將自己與作者的情感融為一體。

2品味詞句,提高語言鑑賞能力

如要學生的審美素質,就必須激起學生對美學的興趣,讓學生在閲讀時感受到喜悦感、自由感以及驚喜感,這樣可以調動學生審美的內驅力,使學生在研究美的活動後留下深刻的印象。語言是藝術中另一種美的存在,讓學生在細細品味詞語,句式分析中發現美、品味美、鑑賞美,以此達到提高審美效果。如《鳥的天堂》一文中就有非常多優美的句子,特別是其中的詞語更值得細細品味,其中的“顫動”一詞就賦予了綠葉鮮活生命力的特點以及特有的精神狀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讓學生適當的用其他的語言代替文中的詞句。如顫動一詞就可用湧動或顫抖代替,然後讓學生在再次朗讀,體驗顫動一詞在文中的奧妙,以及與其它詞義的差別。教師應當讓學生多多閲讀那些精言妙語以及神韻深藏的句子,加強學生的語感訓練,充分讓學生領悟其中的情之所在,使學生潛移默化接受美的感染。情感朗讀能將學生置於文中的情景中,極大發揮學生的聯想空間,只有如此學生才會對文章審美產生愉悦之情。

3創造審美意境,感受閲讀形象美

藝術存在於不同思維中,而美也是通過不同感受激發出的思維情緒,不斷研究美的人才可以感受到不同美感,真正品味到藝術的價值。由於國小生不具備良好的審美想象力,也沒有足夠的表象,在表達情感時就很難把其中的意義書寫出來,所以在教育教學中教師需要再現文章情景,使學生的審美意識在情景中受到觸動,將學生引入審美的境界中。教師可以通過圖畫,多媒體情景再現等方法將文中描述的畫面呈現出來,還可以通過自身形體表演生動形象的描繪出文中的畫面,也可以運用優美的音樂帶動學生的思維,或者通過角色扮演,讓學生扮演文中的人物加深學生對人物的瞭解。語文課程應當注重鮮活的創造力,使學生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還能發展思維能力、想象力以及審美創造力,從而使學生領會到文章所表達出的'情感,感受到文章語言句式的美,提高審美能力。

4文本剖析,感受悲劇美

悲劇類文學作品對學生的審美也有一定的影響能力,在國小語文教材中不缺乏悲劇型題材的作品,例如《凡卡》、《賣火柴的小女孩》都是悲劇作品的代表。悲劇作品最能牽動人的心腸,在國小教育過程中,教師如何才能牽動學生的情緒,這就需要教師進過仔細的思考。其中可以分為三步,第一步,想方設法的讓學生感受到文章中有價值的東西,運用文中美好的形象以及動人的情感感染學生的情緒,使他們真正體會到文章的價值,認識到現實生活中難能可貴的東西。如在《圓明園的毀滅》一文中既能讓學生感受圓明園前夕的輝煌,又可使學生對圓明園的毀滅產生痛惜之情,為理解文中情感變化打下基礎。第二步,將文中藴含的情感意義表達出來,使學生真正的感受到圓明園被毀滅的本質是清朝的腐敗懦弱,讓學生了解悲劇產生的原因。第三步,進行價值與毀滅的比較,學生情感在這樣的比較下會產生悲憤、憐憫之情,以此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提高審美情趣培養道德情操。

結語:

總而言之,在閲讀教學中,抓住審美課題,從多個方面培養學生審美情趣是語文教師需要不斷學習探究的問題,教師在研究過程中不斷學習,提高自身鑑賞美的能力,將自身所學貫徹到教學中,努力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以及創造能力。學生也應當不斷錘鍊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多多探究體驗美學,閲讀時仔細品味語言文字中的意義,不斷訓練。

參考文獻

[1]王藝霏.培養審美情趣:國小語文閲讀教學方法例談[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5,(11):144-145.

[2]舒建業.淺談國小語文教學中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3,(08):199

作者:羅天翠 單位: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中壩九年義務學校

國小語文閲讀教學反思11

《新課程標準》提出:“國小語文教學應力足於促進學生的發展,為他們的終身學習、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礎。”我現身為課改教師,深知課程改革將給我們教師搭建一個學習、探究、展示的平台。如果教師再用老觀念去教授語文,那無疑將扼殺課程改革那鮮活的生命力。我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必須在學習中培養學生主動學習,主動探究的精神。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體。那麼,怎樣在國小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培養他們學習能力,我把研究的重點放在改變課堂教學上。下面就我在語文課堂教學改革上談談自己的做法。

一、激發興趣是學生自主學習的動力

實踐表明,學生的學習興趣是自主學習的原動力。教學中,教師應積極地為學生創設一種情趣盎然的學習氣氛,使學生受到陶冶、感染和激勵,從而主動學習。在課堂上教師應大膽地讓學生進行自由討論、交流,讚揚學生一些獨特看法,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學習是快樂的。這樣自主學習的勁頭就更足了。

1、引入情境,激發探究心理

一堂課上每個環節都很重要,但要讓學生自始自終處於積極的自主學習狀態,創設情境尤為關鍵。在教學一年級識字課《自選商場》,我創設了錄像情境。把學生引入情境之中,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過程中。我是這樣導入新課的的:“小朋友們,你們去過自選商場嗎?今天,李想小朋友將帶我們到自選商場裏去逛一逛,她説‘她要買好多東西’,請小朋友們看仔細了,她買了哪些商品?”接着,我就開始放錄像。錄像一放完,不用我問,學生們都爭先恐後地回答。學生對文中的九種商品名稱已有了初步感性認識。通過錄像情境的創設,把學生帶入自選商場的'情境中。都想去了解自選商場。

a另外,我還用圖畫展現形象,產生美感,把學生引入情境。利用音樂產生美感,把學生帶入遐想的境界。無論是因好奇,還是因為關注,都是他們形成一種努力探究的心理,從而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過程中。

2、利用情境,激發學生學習動機

動機是活動的原動力。學習動機是推動學生參與學習活動心理動因。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在引入情境後被激起。如果教學還是那樣刻板,按老辦法、老觀念去教。教學手段單一,學生的學習動機定會下降。因此,在引入情境後,根據課文情節的不同、內容的不同,使情境得以持續。教師應不斷創設情境,開成連動的整體情境。

下面我還是以《自選商場》為例,在學生們認識了九種商品名稱以後,但要讓學生學會分類,且瞭解自選商場購物的方便,我又創設了情境:老師成了“快樂自選商場的總經理”,並告訴同學,今天卻不快樂了,因為商品賣不出去,所以現在想聘請三位優秀的售貨員,重新將商品擺放整齊。接着就請三位同學當售貨員來給黑板上的九種商品分類。並説出理由。通過這個情境的創設,學生很快明白自選商場的東西是分類擺放及在自選商場購物真方便。無需教師分析,就強化了學生的學習動機。

國小語文閲讀教學反思12

作為一名教師,我們都知道朗讀有助於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內容。語文教學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國小低年級學生閲讀時注意力穩定性大多較差,而大聲朗讀能使他們保持注意力的穩定,有利於對課文內容的思維、理解和記憶。古人所説的“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即説明了這個道理。此外,朗讀可以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包括口頭表達和書面表達兩種。無論哪種表達,都要求做到用詞準確、生動,語句通順、連貫,句式靈活、多樣,內容具體、清楚等。朗讀可以使學生對讀過的文字印象深刻。另外,通過朗讀課文,學生可以積累語言材料,把握各種句式,學到連句成段、連段成篇的方法,將會促進説話、作文能力的提高。

雖説“書讀百遍,其義自見”,但適當地給學生創設意境,給他們提供閲讀的背景,更有助於學生對課文內容的'深入瞭解,有助於學生很好地體會作者的寫作意圖。因此,在講授新課文之前,都要充分準備與之相適應的意境,使學生在各種特定的環境中反覆讀課文,既是一種欣賞,又自然而然地悟出了作者的情感,陶冶了情操。

從閲讀心理看,閲讀是期待產生,期待實現,同時產生新的期待這樣一個不斷推進的心理矛盾運動過程。學生在閲讀過程中,從接受到讀物的第一個信息時,他的閲讀思維活動就啟動了。他要對這個信息進行詢問、作出猜測、產生期待。正是這種詢問、猜測、期待,成為閲讀活動得以自主、自由進行的內驅力。教師有熱情,學生才會被感動。閲讀教學過程中,教師適當的煽情能激發學生的閲讀熱情,增強學生學習的慾望,引發學生深層次的思考,讓他們帶頭積極主動的進行學習。同時,教師在閲讀教學中要倍加珍視和把握學生情感活動的脈搏,使其隨着閲讀過程的推進得到強化。國小生還處於兒童時期,其感情總是處於運動的狀態,他們在感受課文形象為之動情時,情感趨向高漲,大腦皮層的興奮中心開始轉向課文本身的語言,老師應從學生的面部表情、朗讀的聲調、發言的措辭,敏鋭地覺察到情感的浪花正在學生心頭湧動。教師要適時牽住學生的情感紐帶,引導他們去感受、去體驗,學生情感的波紋必然會漸漸地湧動起來。

國小語文閲讀教學反思13

【摘要】本文立足於國小語文閲讀教學現狀,以人教版國小語文為例,着重探析國小語文閲讀教學過程中,讀寫結合教學模式的優勢所在及具體的運用策略。

關鍵詞】國小語文 閲讀教學 讀寫結合 教學模式

閲讀與寫作一直都是國小語文教學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的教學重點。教師在實際的國小語文閲讀教學過程中需要發揮自身專業教育水平的優勢,幫助學生在相關讀寫結合的課堂模式中不斷提高自身的閲讀與寫作能力。

一、閲讀教學中融入讀寫結合教學模式的重要意義

隨着《全國中國小生新課程改革標準》的全面實施,教師對學生在國小階段中的閲讀能力與寫作能力提高越來越看重,從而國小語文閲讀教學成為了全國國小語文課堂的主旋律。教師在這種新式的閲讀課堂中通過融入讀寫結合的教學模式,首先使得學生產生對相關課文或者閲讀材料的閲讀興趣,可以更好地提高他們的閲讀效果,從而為之後他們寫作能力的提高奠定良好的基礎;其次學生在之後的寫作過程中運用之前閲讀時產生的體會以及作者所運用的優秀表現手法,達到提高自身寫作能力的目的。學生在這種新式的教學模式中通過閲讀大量的語文課文或者閲讀材料,不僅充實了他們自己的精神世界,使他們文學素養達到一個更高的層次。而且通過這種教學模式的提優培訓可以讓學生的閲讀能力與寫作能力達到共同提高。例如在學習《黃山奇石》這篇課文的時候,教師可以對此開展閲讀教學並運用讀寫結合的教學模式。

二、課堂教學中運用讀寫結合教學手段,提高閲讀課堂效率的策略

教師在國小語文的實際課堂教學中通過讀寫結合的教學模式不僅可以讓學生不斷補強自身的閲讀能力,同時對他們自身寫作能力的提高也起着很大的促進作用。教師為了進一步提高國小閲讀教學的課堂有效性,可以採取實用的教學手段到達這一目的。以下是幾種實用的教學手段,可供教師進行教學參考:

1.閲讀與讀後感相結合。

在傳統的國小閲讀教學課堂中,教師往往只注意對學生閲讀方面能力的提高,殊不知學生的閲讀能力與寫作能力是密不可分的。所以教師在國小語文的實際閲讀教學過程中可以採用閲讀與讀後感相結合的教學手段,這樣就可以使得教師同時兼顧學生的閲讀能力與寫作能力的兩方面,從而達到共同進步的目的。教師採用這種實用的教學手段,不僅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生的閲讀能力與寫作能力,同時對他們國小語文課堂學習效率的提高也有很大好處。這種實用的教學手段不僅適用於語文課本知識上的閲讀教學,同時對學生課外拓展刊物的閲讀教學同樣適用。例如在教師可以要求學生閲讀國小階段必讀經典課外讀物——《安徒生童話精選》。教師首先可以要求學生對其中的《海的女兒》《拇指姑娘》《冰雪女王》等著名篇目進行閲讀,教師要求學生對其中有意義的部分進行充分的思考,然後寫出自己獨特的感受,最終達到讀寫結合地提高學生國小語文閲讀課堂效率的目的'。

2.通過實際練習提高學生基礎語文能力。

教師在國小語文的閲讀課堂中不僅需要運用閲讀與讀後感相結合的教學手段進行教學,同時還需要對學生基礎性的語文能力進行培養與提高。教師在提高學生閲讀課堂中語文基礎能力的時候同樣可以採用讀寫結合的方式。教師首先要求學生在閲讀課堂中閲讀學習相關的課文知識,然後對其中的主要段落進行概括並寫出文章的主題大意,最終達到提高學生基礎語文能力的目的。這種實用的教學手段可以幫助學生有效掌握縮寫文章與概括文章的基礎語文技巧,從而讀寫結合地進一步提高學生的閲讀能力與寫作能力。例如在學習《日月潭》這篇課文的時候,教師首先要求學生熟讀這篇課文並教授學生概括文章的技巧,然後要求學生對這篇課文進行縮寫與概括,從而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基礎語文能力。

三、教導學生養成勤寫日記的習慣,使得閲讀課堂得到有效延伸

教師在國小語文的閲讀教學過程中,不僅需要運用實用的讀寫結合教學手段提高學生閲讀課堂的學習效率,而且在學生的課餘生活中也可以教導學生養成勤寫日記的好習慣,使得國小語文課堂得到有效的延伸。同時勤寫日記的好習慣還可以幫助學生把生活中的點點滴滴記錄下來,為他們以後的學習與生活留下一份美好的回憶。教師在要求學生養成勤寫日記的習慣的過程中容易出現一種不好的行為,那就是檢查學生所寫的日記。要知道學生的日記屬於他們自己的隱私,教師無權檢查並閲讀它們。所以教師需要努力改正這一毛病,幫助學生對寫日記產生極大的興趣,使得國小語文閲讀課堂得到有效延伸,從而達到讀寫結合地提高學生閲讀能力與寫作能力的目的。

四、結語

教師在國小語文的讀寫課堂教學過程中首先應該端正教學態度,並知曉讀寫結合教學模式的重要意義,從而提高學生的閲讀能力與寫作能力。同時教師在實際的閲讀課堂中運用閲讀與讀後感相結合的實用教學手段,進一步提高讀寫結合教學模式的課堂有效性。最後教師教導學生養成勤寫日記的好習慣,使得國小語文閲讀課堂得到有效延伸。

參考文獻:

[1]劉曉燕.語文教學中讀寫結合教學方法的新思考[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xx(01).

作者:鄧冬梅 單位:吉林省吉林市昌邑區中興國小校

國小語文閲讀教學反思14

摘要:閲讀教學是國小語文教學中的重要內容,在國小生語言表達能力和寫作能力的培養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提高國小語文教學質量成為硬性要求,國小語文閲讀教學有效性的提升是關鍵。如何有效提升國小語文閲讀教學的有效性成為廣大國小語文教師共同關心的問題。本文對目前國小語文閲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並針對這些問題從三個方面對國小語文閲讀教學有效性的提升策略進行了探究。

關鍵詞:國小語文;閲讀教學;有效性;提升

1國小語文閲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1教學方法缺乏創新:

在國小語文閲讀教學過程中,大部分語文教師依然採取傳統灌輸式的教學模式,教學方法缺乏創新。教師在國小語文閲讀教學過程中,往往以自己為教學的中心,教學活動的設計和實施沒有充分結合學生的學習現狀。學生的主體地位沒有受到充分重視,只能被動接受知識,閲讀能力難以得到顯著提高。此外,語文教師在講解閲讀文章時過於注重文章的主旨大意和修辭而缺乏延伸性的內容,不利於拓寬學生的視野,鍛鍊學生的思維能力,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學生語文閲讀能力的提高。

1.2學生閲讀興趣不足: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濃厚的學習興趣可以為學生的學習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然而在國小語文閲讀教學過程當中,大部分語文教師往往只重視對閲讀技能的傳授而忽視對學生閲讀興趣的培養。因此,不少學生在國小語文閲讀知識的學習過程當中,常常會感到枯燥和乏味,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不高,學習的效果也大打折扣。

2國小語文閲讀教學有效性的提升策略

2.1利用現代科技,激發學生的閲讀興趣:

基於生理和心理的條件,國小生一般具有好奇心強、想象力豐富的特點。在國小語文閲讀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於利用國小生的特點,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調動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積極性和熱情。為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閲讀興趣,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從視覺和聽覺上帶給學生觸動,促使學生在閲讀的過程中充分想象和聯想。例如,在教授《看海》這篇文章時,教師可以利用計算機結合網絡資源為學生展示有關大海的圖片和視頻,讓學生可以更加直觀地感受大海的深邃與波瀾壯闊。在閲讀文章的時候,學生的腦海中會浮現出生動的畫面,閲讀不再枯燥與乏味,學生的閲讀興趣能夠得到調動。此外,教師還可以為學生播放所教授文章的朗誦音頻,朗誦者陰陽頓挫,富有情感的朗讀可以帶給學生奇妙的美感,使閲讀更具魅力。在現代科技的輔助下,國小語文閲讀教學的內容可以得到延伸,學生的視野得到進一步的開拓,思維得到進一步的鍛鍊,能進一步體味到閲讀帶來的豐富的知識,對閲讀的興趣也會油然而生。

2.2採用恰當的閲讀方式,提高學生閲讀能力:

文章的類型多樣,內容豐富,而長短不一。閲讀不同的文章應當採用相對應的閲讀方式,為了提高學生的閲讀能力,語文教師要引導學生用恰當的方式閲讀。根據文章特色和需求的不同,可以採用不同的閲讀方式:對於朗朗上口,具有音律美的文章,可以採用朗讀的方式;對於生動細膩,用詞優美的文章,可以採用默讀的方式;對於藴含知識,信息豐富的文章,可以採用精讀的方式;而對於長篇牘句的文章,可以採用泛讀的方式。閲讀是一種能力,也是一種工具,閲讀能力強的人的更容易通過閲讀獲得知識,領悟道理。為了發揮國小語文教育的功能,帶給學生更多美的感受,在國小語文閲讀教育過程中,語文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用恰當的閲讀方式閲讀,切實提高學生的閲讀能力。

2.3設計教學情境,加深學生對文章的理解:

教學活動離不開一定的教學情境,在國小語文閲讀教學過程中,良好的教學情境發揮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不僅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有利於加深學生對文章的理解。在國小語文閲讀教學過程中,語文教師要善於創造良好的教學情境,即創造與語文閲讀教學的內容相適應的具體場景或氛圍,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和安排。例如,在講授《鷸蚌相爭》這篇文章時,語文教師可以設計教學情境,將文章中的不同角色和旁白分配給一些學生,讓學生們分角色朗讀。學生通過角色扮演,在有感情的朗讀的過程中,能夠漸漸進入情境,對於文章的內容會有更深層次的理解和感受。這種方式不僅可以調動學生閲讀的興趣和熱情,而且可以營造輕鬆快樂的課堂氛圍,幫助學生在愉快的教學氛圍中學習知識,有利於提高教學效率。

3總結

閲讀教學是國小語文教學的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對學生的學習能力有着深遠影響。面對目前國小語文閲讀教學中出現的教學方法缺乏創新、學生閲讀興趣不足等問題,教師要積極應對,利用現代科技,激發學生的閲讀興趣,採用恰當的閲讀方式,提高學生閲讀能力,創造良好的教學情境,加深學生對文章的理解,不斷提高國小語文閲讀教學的有效性。此外,為了更一步培養學生的閲讀能力,教師還應最大限度地為學生提供閲讀的平台,鼓勵學生進行課外閲讀,讀好書,多讀書,在潛移默化中提升學生的語言能力,推動國小語文教育開花結果。

參考文獻

[1]林文蘭.試論提高閲讀教學有效性的策略[J].教育實踐與研究(A),2011(10).

[2]朱靜萍.素質教育視角下的國小語文閲讀教學探究巨[J].科教新報(教育科研),2010(35).

[3]王麗梅,張立雲,趙玲玲,等.國小語文閲讀教學有效性初探[J].科技創新導報,2013(3):183.

作者:王霽 單位:重慶市南川區沿塘國小校

國小語文閲讀教學反思15

羣文閲讀在提高國小生閲讀能力及培養國小生思考能力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深受廣大國小語文教師及國小生的喜愛。在教育教學方式不斷創新及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不斷提高的大背景下,以教材基本體系為前提,教師應該結合語文教學進度及文本內容主體,提高對羣文教學的編排及組織,以滿足國小生語文學習的需求,實現國小語文教師創新教學的目標。

1國小語文羣文閲讀教學意義

1.1擴大國小生的閲讀視野:在國小語文教學中,所有國小語文教師都是要求學生能夠多讀書,讀好書。學生如果能夠長期堅持羣文閲讀,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閲讀量,從而使學生的閲讀能力不斷提高。不過目前在實際的國小語文教學中,閲讀教學中的教材僅僅只是語文課本中的內容,這就限制了學生的與度量。所以目前國小語文教師的教學任務就是增加學生的課外閲讀量,比如教師可以使學生在上課前幾分鐘自由閲讀與課程內容相關的課外文章,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課外閲讀量,還能夠擴大國小生的閲讀視野及知識面。

1.2提高學生的閲讀速度:目前我們正處於信息化的社會中,學生要想能夠與時俱進,就要獲取足夠先進及豐富的信息,要想實現這一目的,提高學生的閲讀速度能夠有效的增加學生的信息量。目前在實際教學活動中,部分國小語文教師為了保障自己的講課質量,會根據學生實際的學習情況,放慢自己的講課速度。雖然這種教學方式能夠使學生全面理解國小課文中的內容,但是也大大抑制了學生閲讀速度的提高。

1.3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目前國小語文教學受到傳統教學思想的影響,大部分國小語文教師都使用單篇文章進行教學的模式,只為學生傳授理論知識,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處於被動的狀態。另外教師為了在有限的時間中完成自己的教學進度,往往會忽視學生在聽課過程中的問題。為了教學為教學這種教學模式,限制了學生的思考能力。那麼羣文閲讀就能夠有效的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國小教師在為學生布置相關的羣文閲讀任務的時候,要求學生在閲讀過程中積極思考,並且找出問題的答案,能夠潛意識的提高學生的思考能力。

1.4培養學生正確的閲讀方式:在新課改背景下,國小語文教育也越來越重視對學生閲讀方式的指導。但是在實際語文教學中,語文教師整堂課都圍繞同一篇文章進行講解,內容也都是以文章中的知識為主,完全忽視了指導學生正確的閲讀方式。進行羣文閲讀教學能夠使教師引導學生進行自主閲讀,有效的提高學生的分析能力及歸納能力,還能夠使學生具有正確閲讀方式。

2國小語文羣文閲讀教學對策

目前國小語文中使用的教材都是根據同類題材編排的課程體系,每個單元都可以作為一個羣文進行教學,在此基礎上可以對學生進行年級層次進行教學。

2.1以主題為基礎進行閲讀:中心議題體現着教學的目標,是羣文閲讀課堂的中心。教師在備課的階段,要設置好議題,把握好議題的難易程度。議題既要有挑戰性,也要有可學習性。議題的.選擇需要結合國小生的理解水平,以及接受能力。國小生的知識水平有限,對事物的看法不夠全面,教師在羣文閲讀課堂教學中,要充分認識到國小生的特點,合理選擇一個或者幾個議題。議題的選擇要有啟發性,能夠啟發學生的思維,充分調動學生的思維能力,在學生能夠從不同的角度提出自己的觀點和看法。以主題為基礎進行閲讀指的是以國小生目前的閲讀能力水平為基礎,以主題為前提,使國小生能夠根據自身的學習計劃及教學計劃進行的羣文閲讀活動。此閲讀活動有兩種方式:其一,完善型。教師以學生平時在語文學習中的表現為基礎,包括學生對不同主題的知識的掌握情況,對一些掌握較為薄弱的主體進行羣文閲讀引導;其二,提升型。教師以提升學生的閲讀能力為基礎,通過展開不同的主體進行閲讀指導。這種方式是以學生具備相應的能力及基礎知識為前提,進行的高層次的閲讀指導。比如在進行《矛和盾的集合》教學的時候,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開展不同主題知識的閲讀指導,使學生能夠在自己的生活中尋找充滿矛盾但是卻被統一的現象,通過此蒐集相關的資料進行閲讀。從這個過程中學習相關的知識以及為人處事的道理,教師開展羣文閲讀教學要根據不同的主題,使學生能夠自主歸納知識,並且對其進行分析和整體,使學生能夠在蒐集知識的過程中獲取知識。

2.2以任務為導向進行閲讀:以任務為導向進行閲讀指的就是根據語文教學的實際進度,並且結合教學中的任務,引導學生進行羣文閲讀。在實際教學中,為了使其能夠服務教學,可以從兩方面進行。其一,預習型。教師根據課文內容,提前為學生布置閲讀任務,使學生閲讀類似的文章,瞭解文章中的內容,為文本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其二,複習擴展型。在教學任務完成之後,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表現以及掌握文本知識的程度,開展學生課外時間的閲讀活動,使學生能夠完善自身的知識面,並且充分的理解並掌握教學內容。比如在進行《只有一個地球》教學的時候,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在課下閲讀環境、生態之類的羣文,使學生了解目前的生態環境及環保狀況,這樣國小生能夠充分認知課文中的危機。並且還可以使國小生體驗身邊的污染現象,使其能夠全面瞭解地球狀況,那麼就自然而言的完成文本的學習。

2.3充分運用羣文閲讀的策略:在課堂教學中,除了需要的課文之外,教師可以選擇有對比性的文章進行對比閲讀。在對比閲讀中,要注意引導學生尋找文章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充分發散學生的思維能力,是學生有深刻的認識,在差別中看到學習方法和規律,提高語文文章的鑑賞力。聯想閲讀是學生聯繫自己的自身經歷,體會不同文章的情感。對於部分摘抄的課文,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閲讀相關的全文,使學生關注作者的選材以及情感的表達。在課堂上開展羣文閲讀之後,可以在課下拓展閲讀,引導學生閲讀相關體裁或者相關作者的文章,擴展學生的閲讀範圍,提高學生的閲讀能力。

3結語

人們在生活及工作中的閲讀方式主要分為單篇閲讀、多篇閲讀及整本書閲讀三種,為了使學生能夠具有多篇文章閲讀技能,可以在國小語文教學中進行羣文閲讀教學,能夠有效更新國小語文教師閲讀教學的思想,創新了國小語文閲讀教學的模式,開闊學生的閲讀視野,提高了學生的閲讀量,從而有效的提高了學生的閲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