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教學反思

蝙蝠和雷達教學反思

欄目: 教學反思 / 發佈於: / 人氣:1.24W

身為一名人民老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藉助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學反思吧!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蝙蝠和雷達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分享。

蝙蝠和雷達教學反思

蝙蝠和雷達教學反思1

這節課,我採用的教法是:指導學生進行研究學習,激發鼓勵學生自覺主動地參與學習,使他們的語文自學能力在研究、發現、合作、交流等學習活動中行到提高發展,體會到學習進行的快樂。培養他們自主、自信的優良品質。

學生學法主要有:自讀自悟、小組研討、全班彙報交流。教學中,我激發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引導學生帶着問題去讀書。生思考,想辦法解決問題,同時發動學生互助解疑,在討論交流中敢於發表自己的見解。

在教學“科學家做了三次試驗”這個環節,我出示表格,讓學生帶着疑問,以小組為單位自學課文 4、5、6自然段,揭開蝙蝠夜間飛行的祕密,為了面向大多數,讓更多的學生得到練習的機會,我準備了許多表格,兩人一組,按照裏面的表格分小組討論填寫。學生自學後得出結論:蝙蝠探路是離不開嘴和耳朵的,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來探路的。“配合”這個詞不能丟掉,教師在黑板上畫簡圖説明蝙蝠探路時,嘴和耳朵這兩樣器官在飛行時必須同時使用,才能發揮作用。這個部分的學習,學生個個參與,學習興趣濃厚,學生自主探究得出結論能增強自信心。

在本節課中,我覺得有許多地方做得還不夠,在一些環節上還挖得不深等,這些都有待於我改進。

蝙蝠和雷達教學反思2

《蝙蝠和雷達》是一篇常識性的文章,課文用“在漆黑的夜裏,飛機怎麼能安全飛行呢?原來是人們從蝙蝠身上得到了啟示”這個設問句開頭,引出一百年前科學家所作的試驗,從而揭示蝙蝠和雷達之間的關係。根據文章的內容及寫作特點,我通過如下“三步”進行教學。

一、填一填

課文的四、五小節介紹了科學家做的試驗,是文章的重點部分,我在第一課時設計了下邊的表格,要求學生小組合作填寫:

試驗次數

試驗方法

試驗結果

試驗結論

通過填表,學生們一下子理解了蝙蝠飛行靠的是嘴和耳朵,而且印象深刻。

二、比一比

課文的第六自然段作者運用了比較的方法,揭示了蝙蝠和雷達之間的關係。教學時我先引導學生讀書並找出這些語句,再讀一讀,比一比。當堂出示課件演示:

蝙蝠:嘴→發出超聲波→障礙物→耳朵→改變方向

雷達:天線→無線電波→障礙物→熒光屏→安全飛行

通過比較,學生很容易地理解他們之間的關係。突破了難點。

三、拓一拓

本課第一次讓學生接觸到仿生學的知識,該科學領域是極其寬廣的,因此在教學本文內容後,我讓學生交流所收集的有關仿生學的資料:

例如,人們根據烏賊噴水的原理,發明了噴水船;根據海蜇的遊動,發明了風暴預測儀;根據蝴蝶的外表特徵,發明了迷彩偽裝……

我先讓學生在小組內交換彼此自己收集的資料,讀一讀,再出示:

例子:科學家從(蝙蝠)身上得到啟示,發明了(雷達),用於(飛機安全飛行)。仿:科學家從()身上得到啟示,發明了(),用於()。

讓學生根據以上方法在小組內説一説。再彙報。

此時,看到同學們一個個餘味未盡,再讓同學們繼續彙報,我又覺得難免枯燥,因此,我靈機一動,乾脆來個小組報告會。這時,我讓學生把他們剛才的資料,在小組內由書寫工整的同學執筆,其他同學説,合作彙集成一篇小報告的文章,當然我指導他們寫報告文章如何開頭結尾,小組在規定的時間裏競賽,到台上邊投影作品邊彙報。整個彙報過程可謂是精彩紛呈,各個小組都情緒高漲,展示的不但是內容豐富,而且各組的代表為了進入優勝組,各自展示了他們的獨特風采。

這一環節將學生由課堂引申到課外,從語文課本引申到社會生活中眾多的信息媒體,不僅激發了學習興趣,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培養了學生良好的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更是激發了學生的主動性,發展了學生的獨創性。最後這一環節是我在預設教案中沒有設計的,卻是我最滿意的,收到了很好的課堂教學效果。

所以説課堂的有效教學不光需要教師的精心備課,更需要老師在課堂上根據學生的學習效應機智地進行教學,這樣的課堂教學才是有效的教學,一切教學只有圍繞着學生的需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開展,才是真正體現課堂教學的價值。

蝙蝠和雷達教學反思3

《蝙蝠與雷達》,是一篇精讀課文,篇幅不長,教參安排講課時間是兩個課時。課前小孫一直擔心兩課時是不是用不完,時間有剩餘怎麼辦?我説,篇幅雖短,涵蓋的信息量是很大的,課堂交流起來你就不覺得時間多了。小孫放心地去備課了。這是一篇老課文,我國小時就學過。課前,我也仔細的研究了一下課文,對於這節課,需要對蝙蝠和雷達的信息瞭解一下,文章涉及仿生學的一些知識。課前給學生布置預習時,也讓學生們自己去查詢一些關於仿生學的知識。這樣在上課之前讓學生對於課文內容詳細瞭解一下,利於課堂教學的進行。

講課時,小孫以蝙蝠和雷達的照片開頭,導入課題,同學們對於蝙蝠和雷達的興趣還是很高的。初讀課文,小孫採取了齊讀的方式。這種朗讀方式,不適合思考,也不適合表達感情,大段課文不宜齊讀,適合齊讀的多是對話或語氣情感強烈的。這也是前幾位實習生出現的問題。課後我及時點給了他們。

由於開始的氣氛沒有烘托起來,接下來的學習不是很順利。講到學生感興趣的仿生學他們就隨意的發表意見,到思考問題時有沒了積極性。看得出來,小孫的情緒也很失落。課後,我仍然鼓勵他説,這很正常,每個老師都會遇到,別説你初次講課了。

教師怎樣才能自如地調控課堂呢?首先,學生在課堂上的興趣,取決於教師教學時的態度與積極性高低。有些時候雖然教師心裏想着要高興的講課,但是外在表現與具體的語言表達,則體現出一種截然相反的狀態。也就是説,教師的教學態度與教學用語主導着課堂氛圍。

教師在講課中,首先要把自己的狀態調整到興奮或者説是精力很集中的狀態,教師在講課時不能態度消極;其次,教師用語一定要積極、有力、正向。如一些激勵性語言、鼓勵性語言,這是帶動課堂氛圍、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導火索。語言是一種藝術,教師語言更加偏向於技術性。通過一些聽課,我發現我們很多實習的同學,在實習中都犯有類似的錯誤:教師用語不準確、不恰當。不正確的教學語言,作用往往是消極的。

蝙蝠和雷達教學反思4

《蝙蝠和雷達》這一課的教學要點是讓學生弄清蝙蝠的嘴和耳朵的作用,初步瞭解蝙蝠探路的方法,以及飛機夜間飛行與蝙蝠探路之間的關係。這既是這節課的重點,又是難點。為了突破難點,使學生便於領會掌握文中所要説明的道理,我通盤考慮,精心設計如下:

一、 自主學習

《蝙蝠和雷達》是一篇常識性的文章,課文用“在漆黑的夜裏,飛機怎麼能安全飛行呢?原來是人們從蝙蝠身上得到了啟示”這個設問句開頭,引出一百年前科學家所作的試驗,從而揭示蝙蝠和雷達之間的關係。根據文章的內容及寫作特點,我通過如下“三步”進行教學。

課文的四、五小節介紹了科學家做的試驗,是文章的重點部分,我在第一課時設計了下邊的表格,要求學生小組合作填寫:

試驗次數

試驗方法

試驗結果

試驗結論

通過填表,學生們一下子理解了蝙蝠飛行靠的是嘴和耳朵,而且印象深刻。

學生自學後大多數學生得出結論:蝙蝠飛行探路不是靠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來探路的。這一部分的學習,學生興趣濃厚,積極性高,學生自主探究,得出結論,有一種成就感。

二、突破重點

這一課的教學要點是讓學生弄清蝙蝠的嘴和耳朵的作用,初步瞭解蝙蝠探路的方法,以及飛機夜間飛行與蝙蝠探路之間的關係。這既是這節課的重點,又是難點。我緊緊圍繞科學家的三次試驗和由蝙蝠受到的啟發,發明雷達入手,反覆請同學們採用不同的讀書方式讀課文,再結合文中的相關語句説説自己的理解和收穫。並激勵學生根據課文內容繪製簡筆畫。

三、注重課外延伸

本課第一次讓學生接觸到仿生學的知識,該科學領域是極其寬廣的,因此在教學本文內容後,我讓學生交流所收集的有關仿生學的資料。例如,人們根據烏賊噴水的原理,發明了噴水船;根據海蜇的遊動,發明了風暴預測儀;根據蝴蝶的外表特徵,發明了迷彩偽裝……使學生對人類模仿動物進行創造發明有了更深的瞭解。這一教學設計注重培養學生了收集整理資料的能力。並練習小練筆:從動物獲得啟示,有所發明。

所以説課堂的有效教學不光需要教師的精心備課,更需要老師在課堂上根據學生的學習效應機智地進行教學,這樣的課堂教學才是有效的教學,一切教學只有圍繞着學生的需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開展,才是真正體現課堂教學的價值。

蝙蝠和雷達教學反思5

將《蝙蝠和雷達》這篇科普小短文教出語文課的味道,在上午連續兩堂語文課上,我和孩子們投入快樂而有效的學習中,回顧如下:

一、關注文章題目,分享資料,引導有效質疑

一接觸課題,我便開始“做文章”,認識“蝙蝠”的字形,初步瞭解“蝙蝠”這種動物,瞭解“雷達”這種裝置的特點,二者以“和”連在一起,課文探究的問題是什麼呢?有效提取查找的資料,有效提問題,課就這樣拉開了序幕。

二、關注課文內容,梳理結構,引導有效概括

文章篇幅不長,結構也清晰,加上提前預習,總分總的結構,分成三個部分,每個孩子都很清晰。如何用簡短語言概括主要內容,我採用幾種方法,一結合課題説一説;二是讀文找出中心句;三是結合板書強化説。對於查找中心句,由於是初讀,由不精確到精確的概括還需要引導——科學家從蝙蝠身上得到啟示,模仿蝙蝠夜間探路的方法,給飛機裝上雷達,從而使飛機能夠在夜間安全飛行。學會概括,學會在初讀時建立文章結構,需要每節課強化,需要教師點撥,給予方法,以便舉一反三。

三、關注重點句子,研讀品悟,引導有效習得

蝙蝠在夜裏飛行的本領如何呢?抓住“無論、從來沒,即使,也能”這個句子引導孩子充分品讀感悟。設計了幾個層次,效果不錯。1.結合問題,找句讀句。2.結合理解,指導朗讀。你覺得蝙蝠飛行本領怎麼樣?誇一誇,讀一讀。3.比較句子,關注句式。去掉“即使..也能..”不影響表達意思,但表達效果卻不一樣,你發現什麼?引導孩子關注後面通過“個例”的補充説明,更能表達蝙蝠飛行的本領了不起。4.運用句式,落實練筆。孩子們有了前面的充分學習,寫的句子還是不錯的。如“蝙蝠飛行的本領可真厲害呀!無論在漆黑的山洞還是在茂密的森林,從來沒見過它和什麼東西相撞,即使是極細的蜘蛛網,它也能靈巧地避開。……潛入詞語,潛入句子,充分品讀,抓住一線,充分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這就是語文的味道。

四、關注過程描寫,體會寫法,引導有效閲讀

關於三次試驗的內容,我並沒有花太多時間,內容就擺在那兒,一個表格,一番默讀就能呈現。我把重點放在,三次試驗作者是怎麼寫的?你發現什麼?一是詳略的安排,後兩次的試驗略寫,避免重複,簡約而不簡單;二是用詞的準確性,動作的詞值得品味。”關於實驗結果,我注重兩點,一品讀詞語“反覆研究”,二是創設情景讀,試驗結果得來如此不易,快快開個“新聞發佈會”吧,引導孩子們多讀,這也是文中重點要了解的內容,我則把“發佈”的內容,以板畫呈現出來,更直觀地強化理解。三是關注過程部分的結構安排,又一個總分總式的結構安排巧妙地結合在裏面。

五、關注啟示部分,創設情景,引導有效練筆

文章的結尾,採用“創設情境,遷移練筆”的方式得以落實。情景:在漆黑的夜晚,蝙蝠遇到一個陌生的“傢伙”,沒想到這個“傢伙”竟然和他打起招呼:“嗨,蝙蝠老兄,你認識我嗎?”引導孩子們寫一寫兩者之間的對話,孩子們興趣很高,寫的語言也很有意思。如此設計,巧妙地把文章的重點內容,模仿蝙蝠探路的方法,雷達工作的原理得到鞏固和強化,有情趣也有實效。

六、關注資料袋,結合課外查找,落實綜合性學習

結合週末的作業,孩子們迫不及待地要告訴我他們查找到的“仿生學”材料,於是,安排小組交流討論,安排閲讀資料袋,圈畫重點,互相學習。課堂在拓展延伸中結束……

都説“春天不是讀書天,之乎者也惹人嫌”?呵呵,只要用心設計,有效落實,課堂也可以使充實的,快樂的。

蝙蝠和雷達教學反思6

《蝙蝠和雷達》是國小語文第七冊第五組的一篇講讀課文。這篇科普文章介紹了仿生學的應用——蝙蝠夜間是憑什麼探路飛行的,飛機靠雷達夜間飛行是從蝙蝠身上得到的啟示。

根據大綱的要求本組課文的教學應注意:要在理解詞句,練習給課文分段的基礎上學習歸納段落大意,以使學生更好地掌握課文內容,提高閲讀能力。

經過分析,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如下:

1、瞭解蝙蝠夜間飛行的特點,弄清人們從蝙蝠身上得到怎樣的啟示,激發學生從小愛科學的興趣,培養創新意識。

2、學會生字新詞,練習給課文分段,學習歸納段意,培養學生的理解、概括能力。

3、利用科學家幾次進行科學實驗的例子對學生進行邏輯思維訓練。

本課的教學重、難點是:

1、學習歸納段意;理解科學家的實驗過程。(重點)

2、弄清蝙蝠和雷達各自的探路原理及彼此的聯繫。(難點)

根據以上的依據,我進行了這樣的教學設計,下面我就分五個方面來談談。

 一、巧設懸念,激趣導入

我採用展示圖片、設疑激趣的方法導入新課。一上課,先出示蝙蝠圖片,問:“(1)這是什麼?它在什麼時候才出來活動?(2)在漆黑的晚上,你能安全地進行各種活動嗎?那麼蝙蝠在夜裏是怎樣活動的?”然後出示飛機圖片問:“它能在夜裏飛行嗎?靠什麼引路?”出示雷達圖片問:“它是怎樣引路的,它跟蝙蝠有聯繫嗎?”通過層層設疑,激起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並初步感知蝙蝠和雷達之間的關係,為學習下文打下基礎。

 二、掃除障礙,理解文意

這一節主要完成以下的教學任務:1、通過自學、點撥的方法使學生讀準字音、理解生詞。學法指導:讀準字音:拼查問:理解生詞:查問聯繫上下文。2、概括自然段的意思,用歸併法給課文分段和歸納段落大意。這樣就使學生通讀了課文,從整體上把握了課文內容、結構,為精讀課文打下基礎。同時訓練了學生的自學、理解、思維、概括能力。

 三、突破重點,弄清聯繫

三次科學實驗,蝙蝠、雷達各自的探路原理及彼此間的聯繫是這一節的教學要點,為達到要求,我採用“設置懸念、討論探究、方法指導、觀察演示、表演解説”等方法引導學生學文。這樣做有三個目的:1、引導學生由表及裏、深入透徹地理解問題。2、化抽象為形象,突破教學重難點。3、訓練學生髮現、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一環節的教學具體分四步進行。

第一步:由於1——3自然段的內容比較簡單,我主要採用讀、問、想、答的方式引導學生學習,使學生明白飛機安全夜航是從蝙蝠身上得到的啟示,感受蝙蝠夜間飛行動作的'靈巧。從中引導學生提出疑問:人們從蝙蝠身上得到什麼啟示?它為什麼能在夜間靈巧飛行?通過引導質疑,進一步增強學生學習的興趣。

第二步:指導學生弄清三次科學實驗的過程。教學時先讓學生在聽讀4——5自然段中思考:科學家在什麼環境下做了多少次實驗?從中釋詞“橫七豎八”,並練習造句。然後讓學生默讀4——5自然段,採用“獨立思考、同桌討論”的方式弄清三次不同實驗的方法、結果及結論(表格形式出現)。接着讓學生分別説説實驗的經過,同時結合課文內容理解“證明”並練習造句。這樣就使學生在多讀、多説的基礎上深入瞭解了三次科學實驗的過程,明白了蝙蝠是靠嘴和耳朵配合起來探路的,從中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和理解、邏輯思維能力的訓練。

第三步:指導學生揭開蝙蝠探路的密祕。蝙蝠發出和接收超聲波這一內容比較抽象,為了使學生易於接受,我採用了觀察演示的方法來開展教學。教學中我提出:蝙蝠是怎樣利用嘴和耳朵配合起來探路的?然後讓學生邊聽讀邊看有關蝙蝠捉蚊子的影片演示並思考問題,並要求學生自己組織語言回答,弄清密祕。由於影片這一輔助手段的運用,使抽象的科學原理生動形象化、顯現化,有利於學生深刻理解課文內容,符合學生的思維特點。另外,通過這一段的學習,總結出學法:聽朗讀、看演示、説原理。以此教給學生閲讀的方法,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為學生自學下文打下基礎。這正體現了大綱提出的“閲讀教學要着眼於逐步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使學生在閲讀實踐中學習獨立思考,學習怎樣讀書。”

第四步:指導學生明白人們從蝙蝠身上得到什麼啟示,弄清雷達的工作原理及其跟蝙蝠之間的聯繫。教學中指導學生運用前面總結的學法自學課文,並仿照作出雷達的探路示意圖,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學生在自學過程中,教師做好放錄音及影片的工作)。在明白了蝙蝠和雷達各自的探路原理之後,讓學生根據示意圖討論它們之間的聯繫,再讓學生根據對話提示進行對話,並抽二個學生分別帶上頭飾進行對話、表演。這樣就使學生在分析、比較、聯想、對話、表演中明白了蝙蝠與雷達之間的聯繫,生動化、趣味化了課文內容,突破了教學重難點,且貫徹了大綱要求的“要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的要求。至此,本文的教學任務已大部分完成。

 四、課外延伸,擴展思維

大綱指出:“要注意課內和課外的聯繫。”因此,學完課文後提問:“雷達是仿照蝙蝠製造出來的,科學家還從哪些生物的身上得到啟示,製造了哪些現代化設備?”以此擴展學生的思維,豐富學生的知識,把學習興趣由課內引向課外。

五、談話結束,激勵創造

我設計了這樣的結束語:科學的征途是無止境的。大家想不想將來也利用仿生學制造出一些有用的設備?只要大家今後多學習知識、多留心生活,做到善於觀察、善於發現、善於探索研究,充分打開想象的翅膀就一定能夠辦得到。這樣結束課文,給學生留下了一個思維空間,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和激發學生從小愛科學、學科學及探索科學奧祕的興趣。

蝙蝠和雷達教學反思7

一、滲透方法指導

語文學習方法指導的方式是影響學習方法掌握的重要外部因素,教師在教學過種中,應有較強的指導學習方法的意識,有堅實的語文知識基礎,能憑藉學習內容,把指導學生學習語文內容與如何學習統一在同一過程中,寓學法於教學之中,久而久之,學生領悟各種學習方法。

本組課文的教學要求是閲讀課文,抓住文章的主要內容,瞭解大自然給人類的啟示。如果把概括本文章的主要內容的有效方法,運用到其他課內閲讀或課外閲讀,就是很好的方法指導。我讓學生仔細閲讀完課文後,找出課文中既寫了蝙蝠又寫了雷達的句子,因為這些句子合起來正好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內容。當學生找到後,就讓他們連起來説一説,並且告訴他們有時候,利用文章中的主要句子就能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在以後的自己閲讀中也可以試試。

二、從質疑中引發探究心理

學習貴在生疑,有疑才能有問,有問才能激發更深地探究。在課堂開始,我出示了蝙蝠的圖片和雷達的圖片,並問學生蝙蝠是一種哺乳動物,而雷達是人類發明的探測儀器,那課題用“和”字連接是為什麼呢?繼而引導學生在文中尋找關於描寫蝙蝠和雷達的句子,為概括全文內容做鋪墊。

三、開展活動,迴歸文本

課堂教學是培養學生實踐活動的主要陣地,因此在國小語文課堂教學中開展好實踐活動,對於密切書本知識與社會知識的聯繫,引導學生認識世界、發展他們的個性,培養他們的興趣和良好的學習習慣,有着積極的意義。國小生接受新鮮事物快,活潑好動是孩子的天性,容易遺忘又是孩子的缺點。讓國小生牢固地記住學過的知識,就必須讓他們主動參與學習,進入自我探索的角色。

在課堂中我設計同桌合作探究,找出蝙蝠探路靠的是什麼,並完成表格。在閲讀了蝙蝠探路方法和雷達探路方法後,我又讓學生用卡片在黑板上擺一擺整個過程。激發了學生閲讀文章的興趣,同時讓他們在眾人面前勇於展現自我。通過活動,通過玩中學,不但牢固地掌握了知識,瞭解了蝙蝠和雷達探路方法,而且使學生得到了主動和諧全面的發展。

但是在教學過程中,我只注重了活動,沒有讓學生擺好後,迴歸文本,參照黑板擺出的卡片,用自己的話複述蝙蝠和雷達探路的過程,這是一個敗筆。按照黑板複述是對文章內容的鞏固訓練,更是鍛鍊學生説的極好時間,我卻錯過了。

蝙蝠和雷達教學反思8

《蝙蝠和雷達》是部編版四年級上冊中的一篇講述科學知識的老課文,本人想通過抓住蝙蝠探路和飛機夜航的祕密及之間的聯繫,激發學生觀察生活的興趣,培養他們認識事物的能力,教育學生愛科學,學科學。同時,結合本人的研究課題,我認為如下幾方面體會深刻。

一、激發認識興趣。

常言道:“興趣是的老師”。它是人的一種帶有趨向性的心理特徵。一個人當他對某種事物發生興趣時,他就會主動地執着地去探索。

教學過程中,我注意激發學生的認識興趣,培養強烈的創造慾望。我注意把學生當作認識的主人,充分發揮他們在認識過程中的主體作用。例如:學習科學家的三次試驗,我放手讓學生小組學習,然後創設情景介紹概括。在瞭解了蝙蝠飛行的祕密後,學習雷達的工作原理時,也注意讓學生同桌自學。並時時處處請學生説你讀懂了什麼,還想知道什麼。讓學生自己去發現,自己去感悟。

二、開拓知識領域。

興趣是創造性思維的入門不等於有了興趣,就有了創造性思維能力。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是以豐富的知識為基礎的,往往靠有關事物的啟示,觸發聯想,從而實現認識上的飛躍。教學中,我注意讓學生課前找資料瞭解蝙蝠,課後多看有關仿生學的知識,想象蝙蝠和雷達之間會有什麼對話等練習形式,來開拓學生的知識面,這是培養創造性思維的重要途徑。(我以為)

三、鼓勵學生求異思維。

廣博的知識是形成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必要條件,但知識不等於創造性思維能力。知識轉化為創造性思維能力是一個複雜的過程,需要多種思維形式的綜合,而求異思維則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種思維形式。在教學中,我有意識地運用這種思維方式來訓練學生。例:學習段落第3、6節時,我讓學生通過自讀、自悟,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詞語在理解蝙蝠的飛行特點和祕密這一中心。其次,在學習中,我還引導學生質疑、發問,從而擺脱習慣性認識程序的束縛,開拓思路,靈活地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

當然,教學中也有許多不盡人意之處,但我相信,只有更好,沒有。只要堅持不懈地努力,探索,一定能找到創新思維教學更好的途徑。

蝙蝠和雷達教學反思9

一、體現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本節課我引導學生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理解課文,讓學生體會成功的喜悦,培養自學的興趣。課堂上,教師、學生與文本三者之間產生了共鳴。我參與學生的討論,檢查他們的正誤,與學生共同思考,參與他們的活動,創造了一個師生共同學習的課堂氣氛。課堂上有笑聲,有掌聲,有爭論聲,書聲朗朗議論紛紛。課堂上學生自己解決第一節課自己提出的尚未解決的問題,通過自讀、自想、討論交流、填寫教師設計的表格,自己找重點詞句,自己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等等,這一系列的活動,教師只做問題的引領者,只起穿針引線,搭橋鋪路的作用。

二、進行了紮實有效的語言文字訓練

學習第三段時學生讀懂了蝙蝠夜間飛行的本領很高這個內容後,啟發學生找出表現蝙蝠飛行本領高的詞語“夜裏”“還能捕捉”“無論怎麼……都”“即使……也”。學習第五自然段試驗準備的句子中,從重點詞語“橫七豎八”“許多繩子”“許多鈴鐺”,體會出科學家工作的細膩。在第六自然段中理解“配合”體會嘴和耳朵的缺一不可。在第七自然段中理解“反覆”“終於”,體會科學家工作的艱辛,體會科學家鍥而不捨、堅忍不拔的精神。學生理解後通過有感情朗讀的方式表達出來,體會到作者語言的準確性,為習作起到了潛移默化的作用。另外我通過指名讀、引讀、齊讀等多種形式的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也深化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也是對學生進行紮實有效的語言訓練的表現。

三、利用多媒體手段突破了本課教學的難點

本課的教學難點是:理解飛機夜間安全飛行與蝙蝠探路之間的聯繫,這是一個很抽象的問題,因為超聲波是看不見,摸不着的。我利用學生表演和畫示意圖及多媒體演示的方法恰到好處地解決了這個問題,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課內課外相結合

學生理解課文後,讓學生交流彙報課前蒐集的仿生學資料,既培養了學生收集整理資料的能力,又拓展了學生的視野。在交流完仿生學資料後,我讓學生説説你有沒有從周圍的動、植物身上得到什麼啟示?想一想,把你的想法寫下來。激發了學生熱愛科學的興趣,為本單元的習作埋下伏筆。

蝙蝠和雷達教學反思10

一、教學方法呈現語文味

對於一篇課文學生學習的好與差,關鍵要看教師的教學方法,要看教師能否深入課程標準,把握目標教學,使趣味性和聽、説、讀、寫等相結合,從而很好地引導學生進行有效率地學習。

王老師在這節課上出示了三個教學目標即:內容、方法、語文。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能夠緊緊圍繞目標進行導學,在學習課文中教師引導學生抓住“三次實驗”以學生通過填寫表格的形式,直接切入主題,使之向整篇課文延伸,通過小組合作、語句對比,很自然、微妙地説明了蝙蝠與雷達的特點及相互關係,並説明了字詞使用的準確性在説明文中的重要性。所以説,抓住主要內容和主要方法是我們在備課中應該所備到的,並非常值得學習。

二、品詞吸句表現語文味

一篇課文教師要引導學生如何對字詞句進行理解是學習的重點,王老師抓住了課文語句的特點,在“品”和“吸”上體會文章讓學生能夠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在句子的對比中通過能夠讓學生很好地理解句子的含義,並體現説明文字詞的嚴謹性。

三、課件使用體現語文味

一篇語文課要想與學生之間碰撞出火花,要麼就是語文教師獨特的魅力與行動,要麼就是教學設計的獨特性。語文課適時地使用媒體設備,能夠讓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有着很強的幫助性,特別對於説明性的文章。

王老師這節課讓學生享受了“一頓豐盛的大餐”。既飽了眼服,又飽了耳服,又讓人心服、口服。媒體使用緊湊、合理。在出示課件:蝙蝠在夜裏能夠及時避開電線,飛機之間能夠避免碰撞等,吸引了學生的眼球,起到了點睛的作用,更進一步説明了蝙蝠和雷達的關係。

四、知識蒐集突出語文味

蒐集資料也是本節課的亮點,教師充分利用資料袋的作用,不僅使學生了解仿生學的含義,而且通過資料袋中的幾個例子擴散了學生視角。在課堂中,教師把學生所蒐集到的資料在同學面前展示,然後再利用多媒體進行展示,

給人一種很直觀的感覺,同時更增強了學生蒐集信息的力量。

由此可以看出教師在第一課時中對資料蒐集的重視,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知識蒐集能力(採集信息能力),擴大了學生的課外閲讀量,發散了學生的思維,達到了一舉多得的效果。

五、板書設計彰顯語文味

通過師生互動配合完成板書,也是王老師的成功之筆。一是考查了學生掌握所學知識的程度;二是板書設計的合理性為學生學習起到了助推的作用,體現了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統一。

蝙蝠和雷達的對比,蝙蝠的嘴和天線的關係,蝙蝠的耳朵和熒光屏的微妙聯繫,超聲波與無線電波的相同作用,在板書中把整個課文的重點概括得非常到位。

回顧整篇課文,王老師能夠把這篇課文講“活”,並使師生在課堂學習中產生共鳴,互動起來,充分體現了教師的主導與學生的主體地位,有效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師生的“導”與學生對知識的吸收相得益彰。如果教師能夠走出文本再多一些,通過展示台、資料袋的作用去給學生布置任務,使作業不侷限於一種關於寫“仿生學”的作文,我認為這節課將會更加語文味十足。

蝙蝠和雷達教學反思11

《蝙蝠和雷達》是一篇淺顯易懂的科普課文,課文層次清楚,大致可以分為三部分:提出飛機為何在夜間飛行這一問題;三次特殊的實驗;受蝙蝠的啟示製造出了雷達。在設計教學時,我注重了以下幾個方面:首先突出“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這一訓練重點。其次,重視學習方法的指導與獨立閲讀能力的培養。

一、注重了學習方法的指導。

在教學過程中,應有較強的指導學習方法的意識,能憑藉學習內容,把指導學生學習語文內容與如何學習統一在同一過程中,寓學法於教學之中,本組課文的教學要求是閲讀課文,抓住文章的主要內容,瞭解大自然給人類的啟示。如果把概括本文章的主要內容的有效方法,運用到其他課內閲讀或課外閲讀,就是很好的方法指導。我讓學生仔細閲讀完課文後,找出課文中既寫了蝙蝠又寫了雷達的句子,因為這些句子合起來正好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內容。利用文章中的主要段落就能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是一種方法,也可以圍繞課題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告訴學生在以後的閲讀中就可以按着這兩種方法嘗試概括。

二、注重自主學習,強化合作探究。

自主學習,是指學生在教師的科學指導下,通過能動的創造性的學習,實現自主性的發展的教育實踐活動。課堂教學是培養學生實踐活動的主要陣地,因此在國小語文課堂教學中開展好實踐活動,對於密切書本知識與社會知識的聯繫,引導學生認識世界、發展其個性,培養其興趣和良好的學習習慣,有着積極的意義。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給了充分的時間讓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在課前,我加強了預習指導,訓練學生的自學能力。在課堂中,我設計活動單導學案,引導學生自學,然後小組交流探究,如找出蝙蝠探路靠的是什麼,並完成表格。蝙蝠和雷達之間的關係等學習任務。但是,在教學過程中,有些方面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還值得改進。如在學習科學家三次實驗的經過,填寫表格這一學習環節沒有處理好。學生在複述這部分內容時,沒有很好地運用到課文中的語言,只是用自己的話來組織語言,沒有達到複述課文的真正目的。複述完後,如能帶領學生再回到課文中讀一讀,回味課文語言,感悟課文語言,體會作者寫作思路的縝密,我相信效果會更好。讀的訓練還顯得較為薄弱。曾有人説,語文課是一門遺憾的藝術。今後,我將再接再厲,不斷地探究語教法

蝙蝠和雷達教學反思12

一、教學目的

1、朗讀課文,把握課文主要內容與要點,理解飛機夜間安全飛行與蝙蝠探路之間的聯繫,激發熱愛科學,樂於觀察與探究的興趣。

2、藉助蝙蝠探路的方法和雷達工作原理之間的對應關係進行語言和思維的訓練。

二、重、難點

蝙蝠探路的方法和雷達的工作原理之間的聯繫。

三、教學過程

1、複習導入:

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了什麼?

要想知道飛機為什麼能在夜間完全飛行,首先得揭開蝙蝠夜裏飛行的祕密,這節課我們也來當一回科學家,共同揭開蝙蝠飛行的祕密。

2、小組合作,瞭解試驗的過程。

⑴ 科學家們是怎麼做的?課文哪些段落寫了這些內容?(46小節)

快速默讀課文,完成表格上的內容,並在小組裏進行交流。

目的

次序

方法

結果證明 1 2 3

⑵ 小組派代表彙報,複述試驗過程。

3、學習7、8自然段。

⑴ 蝙蝠的嘴和耳朵是如何配合起來探路的呢?齊讀第7自然段。

⑵ 用自己的話説説蝙蝠夜間是如何飛行的。

師板書:

⑶ 看着教師的示意圖説一説。

⑷ 自學第8自然段,想想夜航飛機與夜間飛行的蝙蝠之間有什麼相似之處,並仿照教師的方法給雷達畫一個示意圖。

⑸ 指名一生演板,説一説。

⑹ 對照兩份示意圖,説一説蝙蝠夜間探路的方法和雷達的工作原理之間有什麼相似之處。

⑺ 相機出示課後的填空題。

⑻ 小結:

雷達的發明確實的科學家從蝙蝠身上得到的啟示。這種從研究動物的特別功能後得到啟發,發明出科學儀器,機械為人類服務科學叫仿生學。請大家想想,平時,我們看到的哪些儀器、機械和動物的特有本領有密切的聯繫?(如烏賊魚──汽墊船;響尾蛇──空對空導彈;魚──潛水艇)

4、讀寫結合,仿寫課文1、2、7、8自然段。來當一回小作家,從中選擇潛水艇這一發明,仿照課文1、2、7、8自然段的寫法,也來寫一篇仿生學的小短文,按照提出問題──揭開祕密──發明創造的寫作順序來寫一寫,寫得好的就投稿到我們的校刊上,好嗎?(學生練寫)

5、課外延伸:

生物真是人類的好老師,隨着科學技術的不斷髮展,人們會在生物的啟示下將會越來越多的發明創造。課後,大家可以閲讀12課中的《大自然的啟示》一文,相信將會帶給你更多的啟發。

板書:

【《蝙蝠和雷達》教學反思】

本課是一篇科普小短文,課文介紹了科學家們通過對蝙蝠夜間飛行祕密的探究,並從中受到啟示,發明了雷達。全文條理清晰,邏輯性強。針對教材特點,我將本堂課的教學目標定位為:

1、朗讀課文,理解飛機夜間安全飛行與蝙蝠探路之間的聯繫,激發學生熱愛科學、樂於觀察與探究的興趣。

2、藉助蝙蝠探路的方法和雷達工作原理之間的對應關係進行語言和思維的訓練。

一、成功之處

1、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深入體會課文內容:

這是一篇知識性很強的課文,內容相對而言比較枯燥,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走進文本,我首先創設了讓學生來當一回科學家的情境,通過三次試驗來探究蝙蝠夜間飛行的祕密,激發學生閲讀的慾望和學習興趣,增強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幫助學生深入理解課文。這是整堂課的第一個環節。其次,在深入理解課文本內容之後,學生對仿生學有了一定的瞭解,在此基礎上,我又鼓勵學生當一回作家,仿照課文1、2、7、8自然段的寫法,以魚和潛水艇為題指導學生練筆,按照提出問題──揭示祕密──發明創造的順序,以課文為範例,進行讀寫的結合,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

2、多層次、多回合、大面積的語言訓練,積累和運用課文語言:

我班學生思維活躍,閲讀面廣,在語文課上樂説善思,有強烈的表達慾望。因此,在本課教學中,我讓學生大面積的練説,如三次試驗的過程,我讓學生在默讀的基礎上,完成表格裏的內容,在小組裏交流,然後對照屏幕進行復述,使每一個學生都有説的機會,都能説充分。既注重了面向全體學生,又注意了説的層次性,幫助學生積累課文語言。

3、利用板書,突破重難點:

蝙蝠探路的方法和雷達的工作原理之間的聯繫是課文的重點,也是課文的難點所在。為了突破這一重難點,我採用了簡單示意圖,直觀地顯現蝙蝠夜間飛行的特點,然後指導學生在自學的基礎上,畫出雷達的工作示意圖,再借助這兩份示意圖,找出它們之間的相似之處,化難為易。

二、不足之處

1、在學習科學家三次實驗的經過,填寫表格這一學習環節沒有處理好,因為這一部分內容簡單,而花時太多,擠佔了後面仿寫的時間。學生在複述這部分內容時,沒有很好地運用到課文中的語言,只是用自己的話來組織語言,沒有達到目的複述課文的真正用品。複述完後,如能帶領學生再回到課文中讀一讀,回味課文語言,感情課文語言,體會作者寫作思路的縝密,我相信效果會更好。

2、對課文的理解還不夠深入,儘管學生進行了大量的説的訓練,但思考和問題過於淺顯,對學生的思維素質沒有很大的促進和影響,生成性的東西較少,讀的訓練還顯得較為薄弱。

3、這堂課上的讀寫結合的小練筆本應成為這堂課的亮點,可惜因為時間的原因沒能顯現出效果,達到預期的教學目的。在教學方法上還是有很強的預設性,未能凸顯出學生獨立閲讀的能力。

曾有人説,語文課是一門遺憾的藝術。的確,一堂課下來,既有令我欣慰的地方,也讓我認識到自己的不足,使我明確了自己努力的方向。今後,我將再接再厲,不斷地探究語文教育教學的藝術和方法,更上一層樓。

蝙蝠和雷達教學反思13

《蝙蝠和雷達》是篇科普文章,介紹了仿生學的應用——蝙蝠夜間是憑什麼探路飛行的,飛機靠雷達夜間飛行是從蝙蝠身上得到啟示。三次科學實驗,蝙蝠、雷達各自的探路原理及彼此間的聯繫是這一節的教學重點。

以往我佈置預習,一般是讀文、標段、注音。這一課,我改變了以往的預習方法。讓學生自己在課前解決難點。我在原來預習要求上,要學生填一張表格,如下:

實驗順序

試驗方法

試驗結果

試驗結論

第一次

第二次

每三次

為了學生能多瞭解仿生學,我還要求學生找一些關於仿生學的資料。本以為學生會對這麼多的預習要求提出抗議,沒想到他們對這別開生面的作業,感到興趣盎然。全班同學都完成了,而且幾乎都能正確填寫,除李佳燁外。

教學時,我分四步進行:

一、解決問題“為什麼飛機能在夜間安全飛行?”引導學習第一二自然段。

二、分組協作:

1、2組解決問題“蝙蝠飛行靈巧,表現在哪?”文中找出。從而感受蝙蝠夜間飛行動作的靈巧。3、4組解決問題“蝙蝠夜間靠什麼飛行?”明白蝙蝠是靠嘴和耳朵配合起來探路的。

三、展示學生課前預習的表格,根據表格,進一步學習蝙蝠是怎麼靠嘴和耳朵配合起來探路的。

四、拓展,學生表述自己收集的關於仿生學的資料。這個部分的學習,學生個個參與,學習興趣濃厚。

從這節課中,我覺得應該重視課前預習,並且預習要多樣性,有針對。這樣學生有疑問,會探究,有自信,上起課來,有興趣會事半功倍。

蝙蝠和雷達教學反思14

今天我上完了《蝙蝠和雷達》的第二課時,根據自己教學效果,我進行了如下的反思:

一、成功之處:

(一)合作探究,解決重點。

《蝙蝠和雷達》第二課時的教學目標是:瞭解飛機夜間能夠安全飛行是人們從蝙蝠身上得到的啟示。引導學生平時注意觀察事物,並從中也得到啟示。激發學生從小愛科學的興趣。

這也是本課的教學重點。為了讓學生更好地弄明白這些問題,我打破了教材的順序,先從中間部分也就是課文的重點段落3-6自然段學起,設計了以下表格進行導學,讓學生小組合作探討,揭開蝙蝠夜間飛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耳朵和嘴巴配合起來探路的祕密,這一部分的學習是學生最感興趣的。

試驗順序 試驗方法試驗結果試驗結論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二)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提高教學效率。

揭示了蝙蝠探路的祕密,課文一開始所提出的那些疑問就不言而喻了,可以一語帶過了。於是,我就把時間放在重點上來。接下去我就讓學生順藤摸瓜”蝙蝠的嘴和耳朵是怎樣配合起來探路的?”人們在蝙蝠身上得到了什麼啟示?人們是怎樣從蝙蝠和雷達身上得到啟示的?等一連串的問題都順理成章,迎刃而解了。這樣大大地提高了課堂效率。

(三)拓展延伸 知識遷移

在學生已完全理解課文內容之後,我扣住課題進行牽引:“蝙蝠和雷達之間究竟有什麼關係?”在這時提出這一問題,基本上已是水到渠成了。學生都能明白雷達的發明是從蝙蝠身上得到的啟示。於是,再問學生:人們還從哪些動物、植物身上得到啟示而發明過什麼呢?讓學生們聯繫課內外知識討論“潛水艇”、“水草和鋸”、“蜻蜓和直升飛機”、“人腦和電腦”等,激發學生對仿生科學興趣。

(四)板書設計較科學,有啟發性。

板書是一節課的縮影,也是重點精華所在,因此,一直以來,我比較重視這一點。今節課,我根據學生的回答,把蝙蝠與雷達之間的關係以及他們工作原理,作了對比,通過板書的形式呈現在黑板上,讓學生直觀地瞭解課文的重點,同時對於學生正確簡潔地表達文中的重點問題“蝙蝠的耳朵和嘴巴是怎樣配合起來探路的?蝙蝠與雷達有什麼關係?”起到重要的指引。

二、不足之處:

(一)在學生合作探究了科學家的三次試驗經過後,假如我及時利用生動的課件或者創設真實的情景再現這三次試驗的話,直觀形象的動畫,更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加深學習效果。我相信效果會更明顯。

(二)在探究“蝙蝠的耳朵和嘴巴是怎樣配合起來探路的?”這個問題上,書上很簡明扼要地概括了,假如此刻,我再利用生動的課件播放這個情景或者讓學生動手實踐,更容易理解“蝙蝠嘴裏發出的超聲波是怎樣反射到耳朵”的,這樣,讓學生親身體驗更能加深理解抽象的東西。

有人説過,語文課是一門遺憾的藝術。的確,一堂課下來,既有令我欣慰的地方,但還有很多的不足。今後,我將再接再厲,不斷地探究語文教育教學的藝術和方法,更上一層樓。

蝙蝠和雷達教學反思15

心動不如行動,外出學習回來的第一天,我首先決定從班級的座位開始改變。星期三上午第三節語文課,我來到教室和白老師表達完我的想法後,我們倆就開始行動起來,我按照“學習共同體”的分組要求,把班級的座位調整成“U”型,四個人為一個學習小組,在調整座位的整個過程中,我都沒有和學生説明我這樣做的理由,孩子們一邊照做一邊帶着質疑的表情,有的還輕輕發出疑問的聲音“老師這是要幹嘛呀?”我只是輕輕的説:“現在大家需要做到的只有一個字‘靜’”。大家或許被我的安靜所感染,教室裏也沒有以往那麼大的嘈雜聲了。“學習共同體”第一步——座位調整完成。

大家坐好後,我才向他們表達緣由,我把外出學習的所見所聞所感先向他們做了簡短的彙報,並向他們説明,我們的課堂也要慢慢的、靜靜地發生改變,這樣的課堂叫做“學習共同體”的課堂,這樣的課堂是“互求、互助、互學、互動、互賞、互暖”的課堂,我和孩子們一起解讀了這幾個詞語的意思,有心的孩子悄悄的記下了這幾個詞。也許他們做起來還不會太好,但是我相信我們一起努力,就會有改變的。

今天的語文課講《蝙蝠和雷達》一課,學生圍繞課後問題進行學習:科學家是怎樣受到蝙蝠啟示,發明雷達的?由於學生已經做過充分預習,所以我讓他們用1號聲音進行小組交流,孩子們基本已經能做到小腦袋湊到一起,放低聲音四個人一起交流,並且交流的還很投入,這時我突然想起,我忘記了約年組老師來我的課堂做觀察員,觀察孩子們的交流,看看他們的學習是否發生了,這一點下次要彌補。在交流彙報的環節,一個小組逐一進行彙報,彙報結束後有其他小組產生了疑問,認為前一小組丟掉了一個自然段,同時7、8自然段又不該作為問題的答案,這時候我就站出來進行了講解,講完之後我第一時間意識到:我錯了,我沒有遵循“學習共同體”的“忍住、再忍住”原則,我該讓孩子們再次迴歸文本,再去讀書,再去交流哪一段內容是對的,7、8自然段該不該算做正確答案,我該讓學生不斷的與文本對話、與同伴對話的。這是今天這節語文課我最大的反思。

在反思中學,在反思中改,我的教改還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