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教學計劃

教學計劃範文集錦七篇

欄目: 教學計劃 / 發佈於: / 人氣:2.56W

日子如同白駒過隙,不經意間,我們又有了新的學習內容,我們要好好計劃今後的教育教學方法。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教學計劃7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學計劃範文集錦七篇

教學計劃 篇1

  一、指導思想

  堅持“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以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為目標,以實施課程改革和提高學生整體素質為重點,引導兒童熱愛生活,學習做人,使他們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積極地生活,負責任、有愛心地生活,動腦筋、有創意地生活。

  二、教材的特點

  1、以學生的現實生活為基本線索設置主題。教材從學生的生活邏輯出發,選擇與學生生活關係緊密、切實需要的內容,按照一定的時空順序整合起來,引導他們綜合地學習和思考。在立足於學生現實生活經驗的同時,出適當關注他們對未來生活的需求。

  2、突出養成教育的要求。通過持為指導,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同時重視生態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為促使他們成長為德行良好人格健全的公民打下基礎。

  3、突出“活動性”和“做中學”的特點。通過創設活動情境,編寫範例,設計思考問題,為學生創造更為廣闊的自主學習和實踐的空間。

  4、突出圖畫、圖片在呈現教材內容方面的特殊作用。強調圖文並茂,以圖為主,採用兒童的語言和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增加教材的趣味性、可讀性、啟發性和指導性。

  二、學期目標

  1、情感與態度:

  愛親敬長、愛集體、愛家鄉、家祖國。珍愛生命,熱愛自然,熱愛科學。自信、誠實、求上進。

  2、行為與習慣:

  初步養成良好的生活、勞動習慣。養成基本的文明行為,遵守紀律。樂於參與有意義的活動。保護環境,愛惜資源。

  3、知識與技能

  掌握自己生活需要的`基本知識呼勞動技能。初步瞭解自然、社會常識。瞭解有並祖國的初步知識。

  4、過程與方法:

  體驗提出問題、探索問題的過程。嘗試用不同的方法進行探究活動。

  三、主要措施和方法

  1、在教學活動的每一個環節注意把握兒童的實際情況,根據課程標準的各項規定製定教學計劃和教案,幫助兒童展開活動。讓學生在輕鬆和諧的環境中學習。

  2、兒童的品德和行為習慣的形成、知識和能力的發展、經驗的積累是一個連續的過程。因此,教學活動中注意活動之間的連續性,幫助兒童獲得彼此聯繫的、不斷深化的經驗和體驗。

  3、開展兒童喜歡的活動,使他們在主動積極的參與中生活得到充實,情感得到薰陶,品德得到發展,價值判斷得到初步的培養。

  4、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聯繫當地和兒童的實際,及時的把社會中新的相信、科學技術新的成果、兒童生活中新的問題和現象等吸收到課程內容中去,不斷提高品德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和生動性,提高整個教育的質量。[內容來自]

  5、以直接學習為主,並逐漸向間接學習過渡的多種學習方法相結合,引導學生的個性化學習。

  6、重視學生良好品德行為的形成,對於點點滴滴進步時時給予關注。教給學生各種學習的方法,如課堂內各種形式的討論,使學生有機會用多種方法表達自己的感受、想法。在成人指導下,進行多種渠道的資料調查。在授課過程中,讓學生情景模擬與角色扮演。講故事,用故事情節或主人翁的形象感染、教育他人。

  五、教學安排

周次內容

 第一、二週《我背上了新書包》

  第三週《我們的校園》

  第四周《新朋友新夥伴》

  第五週《校園鈴聲》

  第六、七週《平安回家》

  第八週《我們的國慶節》

  第九周《祖國媽媽在我心中》

  第十一週《和鍾姐姐交朋友》

  第十二週《我很整潔》

  第十三週《我會好好地吃》

  第十四、五週《我自己會整理》

  第十六週《看我多精神》

  第十七週《新年好》

  第十八週《歡歡喜喜過春節》

  第十九周《我家大團圓》

教學計劃 篇2

一、指導思想:

國中化學是九年義務教育必修的一門基礎課程。根據《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初級中學化學課程標準(實驗稿)》,其中要求學生具備的能力之一就是初步的觀察、實驗能力:能有目的地觀察,辯明觀察對象的主要特徵及其變化條件,能瞭解實驗目的,會正確使用儀器,會作必要的記錄,會根據實驗結果得出結論,會寫簡單的實驗報告。因此實驗教學是化學教學中的一個重要內容和重要手段,而實驗室工作的好壞直接關係到化學教學工作是否能順利進行。

二、常規工作:

1、儀器室中的器材進行分科分類存放,定位入櫥,做到存放整齊,取用方便,用後復原,使帳、物、卡三相符。

2、認真鑽研業務,熟悉本學期的教材和實驗大綱,熟悉各類器材的規格、性能、結構和使用方法。

3、協助任課教師開展一些學生的課外實驗和科技探究活動以及自主性實驗探究活動。

4、做好教師演示實驗和學生分組實驗記錄,總帳冊、登記冊做到有據可查。

5、做好器材的借還工作,完善各項手續,保證演示實驗的正常進行,做好分組實驗器材的擺放工作,確保分組實驗順利開展。

6、添足必要的實驗器材,儘量滿足教師的`要求,使分組實驗做到二人一組。

7、掌握並認真做好一般儀器的維護和保養工作,使儀器經常保持良好的使用狀態,以延長其使用壽命。

8、及時做好實驗室置購計劃,做好新購器材的驗收、登記和 保管工作。

9、經常向學校彙報儀器管理,使用情況及存在問題,認真總結經驗,提高管理水平。

10、開源節流,積極做好廢舊器材的修理、整合再利用工作,完備器材及時請購和驗收工作,力爭花最少的錢辦最大的事。

二、實驗室其它工作:

1、堅持對實驗室進行定期打掃,保證實驗室的整潔和有序,給師生提供一個良好的實驗場所。

2、不斷提高自身理論和業務素質。經常閲讀一些有關實驗室管理方面的經驗文章及理論書籍,對實驗中因違反操作規程而發生事故的應急措施方法有較清晰的瞭解,保證實驗的安全有序進行。

3、定期向學生開放實驗室,提高學生的課外活動積極性和實驗操作,拓寬學生知識面,培養學生能力。

4、切實做好實驗藥品、器材的管理工作。杜絕學生私自夾帶藥品出實驗室或辦公室。同時規範器材的領借制度及歸還制度,要求教學實驗後及時歸還。為創建平安、和諧學校而努力做好各項工作。

5、配合學校做好中心工作和其他工作。為爭創實驗室管理先進學校而努力工作。

三、具體工作計劃

1、制訂規章制度,科學規範管理按照學校各類規章制度,並認真執行。

2、制訂學期實驗計劃表、周曆表。

3、開足開齊各類實驗,並積極創造條件改演示實驗為分組實,積極服務於教學。

4、充分利用生活中身邊的實驗器材的作用,結合實驗室條件進行分組實驗。

5、做好儀器、器材的常規維修和保養工作。

6、做好儀器的借出、歸還驗收工作。

7、有必要時,可以自制一些教具。

8、做好儀器、器材的添置計劃。

9、做好各類台帳的記錄工作。嘗試用電子檔案。

10、結合學校常規管理,保持實驗室的清潔衞生。

11、每天檢查實驗室的用水,用電等情況,做好安全記錄。

教學計劃 篇3

一、前言

生物學是一門自然科學,它是研究各種生命現象和生命活動規律的科學,是探索生命的科學。本套教科書在教學內容的處理上,是以生態學為主線,突出人與生物圈的關係;同時滲透了科學、技術、社會關係的教育,注意貼近學生的生活;還注重對學生能力的培養,構建了系統的、循序漸進的能力體系,強調對學生的觀察、操作、探究、思維和應用等能力的培養。具體內容分為三個單元;第一單元是認識生命,這裏總括地介紹了生命的世界裏有形形色色的生物,生物與環境的相互影響;也簡要的介紹了生物學的來歷和學習生物學的基本方法。第二單元是生物體的結構層次,這單元具體介紹了細胞的.基本結構和功能、細胞是生命活動的單位和細胞通過分裂而增殖。同時用實驗和演示的方法介紹了細胞分化形成組織,驗證了生物體由器官和系統組成。這兩單元內容不多,具有綜合性,但必須要慎重對待,特別是要介紹本學科的重要性,和引導學生學習的趣味性要講究方式方法,使同學們一下子進入學習生物學狀態,而且對以後的學習產生濃厚興趣。第三單元是生物圈中的綠色植物,本單元的內容較多,分三部份:第一部份是綠色開花植物的生活方式,它具體詳細的介紹了綠色植物是怎樣進行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吸收作用、蒸騰作用和運輸作用。這部份是本單元的教學的難點。也是、本教書的重點和難點。教學中要多運用生活實例,讓同學們在生活中學習生物學。第二部份是綠色開花植物的生活史,在這兒告訴我們了種子萌發形成幼苗、營養器官的生長和生殖器官的生長。第三部份是綠色植物與生物圈,這部份是需要同學們多看課外資料,多觀察生活環境,明確綠色植物與生物圈的關係,使他們認識到為什麼要開展植樹造林,綠化城市。

本課程標準的基本要求是關注大多數學生將來成為一個合格的公民在參加社會生活、經濟活動、生產實踐和個人決策所需要的生物科學素養,而不是隻關注將來有希望成為生物學家的少數學生。因此在教學中要關注最大多數學生的需要,但同時也要注意因材施教,為每個學生的充分發展留有空間。所以在全書的探究活動中,教師可根據學生的實際能力安排他們參與科學探究過程,並鼓勵同學之間合作交流。

二、教學措施及教學方法

在教法方面,課前充分備好課,包括教材、教參、相關教具及學生上節説學習狀況。上課嚴肅紀律,首先自己不遲到,不早退,也不拖堂;上課有教學目標,突出教這重點,引導學生攻破難點。維持學生課堂秩序,保持大部分同學進入學習狀態。適當活躍課堂氣氛,讓部分同學能對本科產生濃厚興趣。在學法方面注意引導學生,探究生活中的生物知識。例如:可佈置課外做實驗、觀察、調查等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不但提高了能力,也獲得了知識。同時注重訓煉學生的自學能力,使他們能利用現有資源:教科書、課外書、網絡資源獲生物學知識。還注重學生運用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例如給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的的課題題目就是:校園綠化設計方案。本學科運用以探究為核心的多種教學方式,提倡以探究為核心的主動學習方式是本學科的教學改革研究主題。探究是生物學科學的基本特徵之一,生物學教學應該在一定程度上體現生物學的這一特徵,讓學生經歷探究的過程,使他們在主動學習的過程中領悟科學的特點,獲取知識和能力,形成科學態度,本教材在每個單元中根據教學內容設計了不同選題的探究活動,本人就根據本校的實際條件,向學生提供儘可能多的機會,讓學生親自參與探究。這種有目的、有步驟的學生自主學習活動要求學生對生物及其相關事物進行認真的觀察、記錄、描述、提出問題、從各種信息渠道尋找相關信息、做出假設、設計實驗、驗證假設、收集數據、做出解釋,並與他們協作和交流,探究性學習活動是重要的教學方式,但不應成為唯一的教學方式。所以本人在教學中會運用多樣化的教方式,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採用多種不同的教學策略和方法,達到課程目標。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果,本人根據教材內容、要求不同,計劃採用以下教學方式:講授與演示、模型製作,小組討論、角色遊戲等。另外本人將與其他老師結對子,進行互幫互助,使教學工作得到更大的進步。

三、佈置作業和單元測試

配合教學進度按時完成教材課後設計的作業,不需要另外佈置作業,以減輕學生負擔。期中、期末之前各進行1次單元考試,第10周要進行期中複習。期會考試題不能出得太難,讓好學的學生有較好的成績。期末統考前要留有充分的複習時間。

四、課外興趣活動

為了加深和鞏固本學科的知識和豐富學生的課餘生活,鼓勵和倡導學生勘察本校園綠化狀況,畫出示意圖,收集資料繪出設計校園綠化方案示意圖。平時注意收集好作品,配合學校進行優秀作品展。

教學計劃 篇4

本學期我任教11級護理班的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教學,這是一學期的教學課程,為了更好地完成本學期的教學任務,將教學計劃安排如下:

一、課程的性質和教學目標

計算機應用基礎課是中等職業學校的一門基礎技能操作課程。 在本學期中主要任務是掌握計算機基礎知識,具有熟練的漢字輸入能力,掌握Windows操作系統,重點掌握Word文字處理軟件,具有一定的文字排版能力;Excel電子表格軟件的應用以及PowerPoint基礎門操作和簡單的網絡應用。

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的.計算機基礎操作能力;

2.能滿足基本打字要求;

3.瞭解計算機計算機基礎理論知識,初識計算機基礎應用技術;

二、教學方法

1、講授、演示、實踐;2、教學與實踐同步,即時反饋課堂信息;3、加強技能操作訓練;4、每節做小結,每結束一章要做總結並佈置上機綜合實訓操作練習。

三、教學安排及教學考核方法:

本學期教學計劃安排15周,約計授課90學時。其中課堂講授40學時,實踐50學時。 期末以上機實踐操作為主要技能考察,佔該課程的70%,平時作業和上機操作佔該課程的30%。學生期末總成績=期末成績+平時成績。

四、教學內容和要求

第一章 計算機基礎知識

教學內容:

1、計算機的發展和系統組成

2、漢字輸入法

3、數制和字符編碼

4、多媒體初步技術

5、計算機病毒及其防治

教學要求:

1.瞭解計算機的發展、應用和特點。

2.掌握數制及其轉換,掌握計算機的數據單位,瞭解計算機的編碼。

3.掌握計算機的系統組成,瞭解計算機硬件系統的作用,瞭解計算機軟件系統的作用。

4.瞭解多媒體的基本概念、多媒體計算機的組成、多媒體技術的應用。

5.瞭解計算機病毒的主要特點、分類、防治,瞭解殺毒的常用軟件。

第二章 Windows XP操作系統

教學內容:

1、認識操作系統

2、Windows窗口組成及基本操作

3、文件管理

4、文件與文件夾基本操作

5、Windows控制面板

6、Windows程序和附件

教學要求:

1、掌握Windows基本操作;

2、熟練掌握文件和文件夾的複製、移動、查找和重命名等操作;

3、瞭解計算器、記事本、畫圖和多媒體應用程序

4、 掌握Windows系統中的屏幕顯示設置、日期和時間的設置、打印機的設置

第三章 Word文字處理

教學內容:

Word認識窗口界面

設置Word文檔基本格式及編輯長文檔

Word表格處理

4、美化文檔及圖形處理

教學要求:

1、瞭解 Word基礎知識;

2、熟練掌握 Word 文檔基本操作、編輯、格式化。

3、能熟練地應用 Word的表格功能進行表格的創建、編輯、調整、修飾、計算和排版。

4、能熟練地應用 Word圖形功能,進行圖形的插入和繪製,能熟練地插入藝術字。

5、能掌握 Word其它功能,如插入藝術字、頁面設置、打印文檔、使用公式編輯器

第四章 Excel電子表格

教學內容:

Excel的基本操作

編輯數據

格式化數據

格式化表格

數據計算

數據處理

創建數據圖表

教學要求:

1、熟練掌握 Excel的基本操作。

2、學會建立與管理工作簿和工作表的方法。

3、能對工作表進行簡單編輯、格式化。

4、能用Excel的公式與函數進行常用的運算。

5、瞭解數據庫管理方法。

6、學會創建和編輯表格。

第五章 PowerPoint演示文稿

教學內容:

PowerPoint概述

輸入文本和插入對象

美化幻燈片

放映幻燈片

教學要求:

學會使用幻燈片插入文本和圖片

學會美化幻燈片

學會放映幻燈片

製作簡單的課件文稿

教學計劃 篇5

一、教材分析

本章是高中力學基礎,等效思想,平行四邊形定則既是這一章的重點,又是難點。矢量的運算法則,是矢量概念的核心內容,又是學習物理學的基礎,同時,平行四邊形的驗證過程,對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和科學思維方法也有很重要的作用。

教材是通過演示實驗説明合力與分力的等效代替性質,比較直觀,容易接受。而演示生活中常見的幾種現象(提水、拉伸彈簧等等),可以使學生對等效代替思想有更深入的體驗。

教材中對於力的平行四邊形定則的得出讓學生自己動手設計出實驗方案,以探究教學方法來引導學生去尋找共點力與其合力的關係,最終發現結論。通過分小組探究、互相交流的形式進行教學,學生在探究過程中不僅掌握知識,而且培養能力,領悟科學研究的魅力和精髓之所在。

二、學情分析

對力的概念,國中教科書中只給出力的作用效果,沒有給出力的定義,更沒有給出矢量的概念,平行四邊形定則是學生第一次接觸,對於初上高中的學生來説,是一個大的飛躍,習慣於代數運算的學生,在接受矢量運算時有一定的困難,根據學生的實際水平和探究任務的難度採用不同的教學模式,根據問題情景式探究任務運用適當的思維方法。教學中要注意規範性,但不必操之過急,本節課的教學選用探究與驗證相結合的模式。老師應從學生已有的認知水平出發,注意把握教學的難度與深度。

三.教學設計思想

在以往的教學中,課堂教學實施往往過於注重知識傳授傾向,學生被動地接受,很難從多方面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為了體現新課程所倡導的嶄新的教學理念以人為本,在教法上,採取以學生為主體,以問題為中心,以教師為引導,以小組的合作為主要方式,讓學生進行簡單的實驗設計,親身體驗科學實驗探究的過程。

通過這種探究性的教學,培養學生共同協作、相互交流的良好品質;使學生養成善於觀察現象、大膽提出問題、敢於猜想和假設的科學修養;提高學生制定計劃、進行簡單的實驗設計和手腦並用的實踐能力;使學生體會實驗在科學探究中的重要性,增強學生的探索意識。

四、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掌握力的平行四邊形定則,知道它是力的合成的基本規律。

2、初步運用力的平行四邊形定則求解共點力的合力;能從力的作用效果理解力的合成、合力與分力的概念。

3、會用作圖法求解兩個共點力的合力;並能判斷其合力隨夾角的變化情況,掌握合力的變化範圍,會用直角三角形知識求合力。

(二)過程與方法

1、能夠通過實驗演示歸納出互成角度的兩個共點力的合成遵循平行四邊形定則;

2、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物理思維能力和科學態度、觀察能力、分析能力、協作能力、創新思維能力、表達能力。

3、培養學生設計實驗、觀察實驗現象、探索規律、歸納總結的研究問題的方法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培養學生的物理思維能力和科學研究的態度。

2、培養學生熱愛生活、事實求是的科學態度,激發學生探索與創新的意識。

3、培養學生合作、交流、互助的精神。

五、教學重點及難點

重點:滲透等效替代的物理思想,促使力的平行四邊形定則的發現與深刻的理解。

難點:①實驗的設計;②平行四邊形關係的發現;③從代數和思維到矢量和思維的跨越;④對合力與分力間的等效替代關係的真正理解與靈活運用。

六、教學方法

1、創設情景,引導啟發,讓學生體會並接納等效觀點,從而得出合力、分力的概念。

2、實踐體驗,實驗探索,歸納總結,從而得出平行四邊形定則。

七、教學器材

演示用器材:鈎碼1只(繫上細繩套兩根),演示彈簧秤2只,粗大的橡皮條(可用許多小橡皮條組合而成)1根,教學用圓規1只、尺子1根

學生用器材:按小組:①木板1塊;②白紙1張;③圖釘5枚;④橡皮條1根;⑤細繩2根(兩端做好套);⑥彈簧秤2個;⑦鉛筆1只;⑧量角器1只;三角尺1-2只;圓規1只。

八、教學過程的設計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説明

引入新課

前面,我們已學習了物體間相互作用的各種表現,如重力、彈力、摩擦力,也知道了如何對物體進行受力分析。那麼,當物體的受力情況比較複雜時,是否存在簡化問題的科學方法和途徑?現在就來探究這個問題。

請兩位同學一起提着一個水桶。

提出問題:他們對水桶施加了幾個力?能用一個力來等效替代它嗎?怎樣替代?

老師一個人提着水桶。

等效思維方法,是科學研究的一種重要方法。例如剛才的問題,就是讓一個力的單獨作用來等效替代幾個力的共同作用。

追問:剛才這一個力真的等效替代了原來兩個力的作用了嗎?有什麼依據?

分析回答:受力F1和F2。

學生回答:讓一位大同學去提。

分析回答:力F1和F2共同產生的效果與力F產生的效果相同,即均提起了水桶。

創設情境

引導啟發

引出等效替代的思想,是發現力的合成法則的前提,是至關重要的環節。如果這一環節做得不到位,即使完成了後面的教學,學生對為什麼要進行力的合成、為什麼可以進行力的合成、怎樣進行力的合成等等問題的理解都是模糊的。所以,等效思想需反覆強調,以使之深入人心。

進行新課

一、合力、分力與力的合成的概念

如果一個力作用在物體上產生的效果跟幾個力共同作用在物體上產生的效果相同,這個力就叫做那幾個力的合力,而那幾個力就叫做這個力的分力。

求幾個力的合力的過程或求合力的方法,叫做力的合成。

同一條直線上的兩個力的合成規律是怎樣的?

二、對力的合成法則的探究

(一)提出問題

【設置陷阱】:如果兩個同學施加在水桶上的力都是200N,那麼一個人需要施加多大的力才能等效替代?

【質疑】:你怎麼知道?有科學依據嗎?憑直覺得出結論,像亞里士多德了吧?若是伽利略會怎麼做!

【演示1】:用兩隻演示用彈簧秤(這是兩個同學的手),通過兩個細繩差不多豎直地提起一個鈎碼(這是水桶),讓學生讀數,再用一個彈簧秤提起鈎碼,讓學生讀數,結果基本驗證了合力等於分力大小之和。

提問:兩個同學在提水時手臂是這樣豎直的嗎?

【演示2】:讓兩個提鈎碼的彈簧秤有一定的夾角

發現:合力大小不等於分力大小之和,而且隨着兩個分力的夾角增大,兩個分力的大小之和與合力大小的差距越來越大!這是為什麼?

在黑板上從同一點出發大致畫出兩個分力及一個合力的方向

【點評】:對於標量:例如兩個物體,質量都是20kg,求總質量只要相加就行,等於40kg;但對於矢量:它們除了有大小之外,還有方向:例如兩個力,當它們的方向互成某一角度時,求合力就沒那麼簡單了!!

【過渡引導】:今天任務完成了嗎?伽利略反駁了亞里士多德重物比輕物下落快的觀點後,還想到了什麼?還做了哪些?我們剛才反駁了合力等於分力之和的觀點後,你還想到什麼?還想做些什麼?

【鼓勵】:提得很好!力是矢量,我們能否同時考慮合力與分力的大小以及方向間的關係?今天我們就來直接體驗一下科學探索的過程:先從最簡單的兩個力的合力與分力的關係開始研究。

(二)探究過程(分小組進行)

1、提出問題:互成角度的兩個力的合力跟分力的關係是怎樣的?

2、猜想與假設:同學們猜測一下合力和分力之間可能存在什麼樣的大小關係?

3、制定計劃與設計實驗:

對學生的積極性給予鼓勵,對各方案中的不成熟方面給予説明,對學生的創新思維給予充分的肯定

【引導學生逐漸逼近可行性實驗的參考思路】

①剛才我們隨意地畫了個合力與分力的草圖,稱不上力的示意圖,更談不上力的圖示,可是,要想得到有説服力的結論,應該怎樣做?

②在哪裏畫?

③怎樣做實驗才能直接讀取分力及合力大小的數據並且直接把這些力如實地畫到白紙上去?(將水桶、彈簧秤等都處於一個豎直面上?學生可能提出各種方案,教師一一作出評價,例如將掛水桶的繩子繞過定滑輪後沿水平方向,然後分別用一隻彈簧秤和兩隻互成角度的彈簧秤拉住)④在沒有定滑輪的情況下還有什麼辦法嗎?提醒按現有器材如何設計實驗,強調根據現有器材進行設計會體現一種實際工作能力,至於現有條件不足的情況下,若能利用其它器材進行替代來進行實驗,則更能考驗一個人的解決實際問題的靈活性與能力了。(水桶可以用橡皮條替代)

4、進行實驗並收集數據:

可在學生畫出各力的圖示後告一段落。

5、分析數據、進一步猜想、得出結論:

若有困難則進行引導或暗示:力是矢量,我們進行的是矢量的合成,我們曾學過哪些矢量的合成?我們學過哪些矢量?

分組活動:各自畫圖進行驗證(要求三力畫實線、輔助線畫虛線)

綜合分析:①讓某一大組部分小組彙報自己的探究結果,對比在夾角接近的情況下結果有什麼相似之處和區別,分析存在的一些問題。②再讓其他組各派一兩個小組彙報,對比在夾角較大的情況下結果有什麼相似之處和區別,分析存在的一些問題。

(三)歸納得出結論

力的合成法則平行四邊形定則

用表示兩個共點力F1和F2的線段為鄰邊作平行四邊形,那麼,合力F的大小和方向就可以用這兩個鄰邊之間的對角線表示出來,這就叫做力的平行四邊形定則。

三、力的合成法則的應用

1、適用條件

是否任何情況下,物體所受各力都可合成?

2、動態分析

當兩個分力的大小一定,而夾角變大或變小時,合力大小會怎樣變化?其變化範圍是怎樣的?

得出結論:⑴夾角越小,合力越大,當夾角為0時,合力有最大值Fmax=F1+F2;

⑵夾角越大,合力越小,當夾角為180時,合力有最小值Fmin=|F1-F2|

即|F1-F2|F1+F2

3、例題:

力F1=45N,方向水平向右。力F2=60N,方向豎直向上。要求:

⑴先用作圖法求這兩個力的合力F的大小和方向。

⑵能否用計算法求合力F的大小和方向?

【歸納】:求合力的方法有作圖法、計算法。在一些角度特殊的問題中計算法較方便。

【提醒】:要注意到力是矢量,求大小的同時,還要寫出方向,如何表達方向?(一般可用合力與某分力的夾角來表示)

4、多力合成問題規律的拓展應用:

提問:怎樣求三個力的合力?多個力呢?

提問:這依據什麼?

結合國中學習的知識歸納總結

⑴、當F1、F2同向時,合力的大小等於兩分力的大小之和,F=F1+F2,合力的方向跟兩個力的方向相同;

⑵、當F1、F2反向時,合力的大小等於兩分力的大小之差,F=|F1-F2|,合力的方向跟兩個力中較大的那個力的方向相同。

一般回答:400N;

可能回答:小於400N

學生回答:做實驗

不是

學生觀察分析

學生回答

學生:很想知道合力跟分力之間到底有什麼關係。

分組討論:

學生彙報:方案一,方案二,方案三

實驗參考方案設計

[實驗目的]研究共點力F1、F2與其合力的關係。

[實驗原理] 根據共點力與其合力產生的作用效果相同。

[實驗器材]圖板、圖釘、白紙、橡皮筋、彈簧測力計(2 個) 、三角板。

[實驗步驟]

在同一個圖中畫兩個分力及合力的`準確圖示

白紙上

認識實驗器材

歸納實驗步驟

瞭解注意事項

①制訂具體的操作方案

②為了分析合成情況隨夾角大小的變化,按夾角不同分三大組:

第一組30~60、第二組60~90、第三組90~120

③用鉛筆記錄和畫圖。

分小組分析處理,嘗試根據白紙上所畫的兩個分力與合力的圖示進行探究:合力與兩個分力間有什麼幾何關係?

學生:位移的合成

學生通過閲讀教材P67有關內容,瞭解了共點力概念,知道力的合成法則適用於共點力問題

學生對比各組夾角大小不同情況下合力大小與分力大小的關係

練習

學生:先求某兩個的合力,再

學生:因為兩個力的合力可以等效替代那兩個力,所以三個力等效成兩個力,接着,再將這兩個力等效成一個力,這就是原先三個力的合力。三個以上的共點力的合成也是相同的道理

歸納總結

習舊引新

在伽利略對自由落體運動的研究一節中曾介紹了伽利略的科學研究方法,在課堂教學中,只要有機會,就應當進一步滲透這些研究方法,以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提高實踐能力與科學素養。

這個問題的提出可以強化學生對矢量與標量有本質區別的認識,還可以產生懸念,學生急於想知道:兩力的合成究竟應怎樣進行?有了懸疑,就會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就會產生探求真知的強大動力。這一懸念的創設在學生的大腦裏立即產生了撞擊,思維被迅速地激活,學生的求知慾望油然而生。

引發思考

啟發思路

若猜想不出可能的關係,也可先進行探索,科學研究過程不一定按死板的模式進行。

儘量先讓學生提出,真有困難時,可引導學生逐漸逼近可行的實驗方案

通過方案的設計,提高學生研究問題的積極性,並使學生體會科學探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提高學生自主設計、制定方案的能力。通過方案的彙報交流,使學生體會到集體智慧的力量,體會合作學習的樂趣。

發揮教師指導作用。培養學生的實驗設計能力。

實際操作

學生動手

教師指導

培養學生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共同協作、相互交流的品質和動手操作能力。

通過暗示的手段,使學生髮現規律,既能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又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思維,在課堂時間有限的情況下可以大大提高課堂效率。

歸納討論

總結分析

學習新知

理解識記

體會分析依據

理解等效原理

思考討論

鞏固新知

通過多力合成問題的分析,再一次強化力的合成中涉及的等效替代思想,這樣既可以加深對力的合成規律的理解,也有利於學生對物理學的重要研究方法等效思維方法的領悟。

課堂小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們發現,力的合成一般不能象標量那樣可以用簡單的加減法進行運算(同一直線上的力的合成除外),通過探究,我們發現力的合成要按平行四邊形定則(或三角形定則)進行,其實,這一運算法則也是所有矢量運算的普遍法則,因此大家要重視理解,學以致用。1、合力 分力 共點力,力的合成;

2、思維方法----等效替代;

3、過程實驗探究過程;

4.力的運算遵循平行四邊形定則。 培養學生概括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佈置作業

1、承前啟後的問題

小實驗演示:一根細繩能豎直掛起一個重物:用兩根同樣質地的細繩代替它,並逐漸增大夾角,當夾角達到一定大小時,繩斷。

課後思考:為什麼繩斷?是兩根繩子不如一根繩子嗎?是長的先斷還是短的先斷?為什麼?課外研究一下。

2、課後作業:

問題與練習2、3、4

觀察、好奇

思考

通過這一小實驗,再一次讓學生感悟到合力不一定比分力大,合力的大小跟兩個分力的夾角大小有密切的關係。同時,也為下一節力的分解預設了一個值得研究的活的題材。

九、板書設計

力的合成

一、合力與分力的概念

二、力的合成法則平行四邊形定則(適用於共點力)

1、兩個力的合力

大小:|F1-F2|F1+F2

方向:180

2、多個力的合力

教學計劃 篇6

一、教材編寫的指導思想、原則

本教材以四年級兒童不斷擴大的社會生活為主線,以關注每一個兒童的成長為前提,以發展兒童豐富的內心世界和主體人格為標的,以體現育人為本的現代教育價值取向為理念,引導學生通過以自己的生活密切聯繫的社會環境、社會活動和社會關係的交互作用,獲得對現代社會生活的積極態度和參與能力;在感悟和體驗的基礎上,不斷豐富和發展對自我、對他人、對社會的認識和理解;逐步養成社會主義合格公民所必須具備的道德觀、價值觀及相應的良好行為習慣。

二、教材的體系結構

本教材以兒童社會生活為主線,在四年級上冊編制了“我們在一起”、“成長不煩惱”、“聰明的消費者”三個單元,共12課。每課依內容和容量不同,建議安排的課時不等。一般每課建議安排3~4課時,一冊書安排37課時左右,留出一定課時給學校和教師安排相應的地方課程及相關活動使用。

三、教材的特色

1、見物見人,以物及人

兒童是在與他們所遭遇到的各種事物相互作用中成長的。隨着年齡的增長,在他們生活中出現的事物越來越多,如各種工業品、農產品、交通工具等等。教材要引導他們懂得這些事物的“事理”、“物理”,如我們所食用的食品是從哪裏來的,不同的交通工具各有什麼樣的特點等等,以期使兒童獲得一定的生活常識,適應他所面對的社會生活。另一方面,還應該看到的是:這些事物都是由人創造、製作、運作的,在它們的背後都藴藏着“人”,藴藏着人的智慧與勞作、人的`需要與情感等。作為一門“品德與社會”的綜合課的教材,應努力挖掘出“物後之人”,要讓兒童能夠在見物的同時見到人,感受到其中的“人心”、“人理”(做人的道理)。如在《衣食的來源》一課中介紹了袁隆平,不僅提到了他所從事的科學研究的經濟價值,還將一個有血有肉的、近距離站在少年兒童身邊的袁隆平呈現在教材之中。這樣做的目的在於突顯本教材的人文意藴和它的道德價值,力圖在“物”與“人”的內在聯繫中,達到品德課與社會課的綜合,以實現兒童完整人格培養的課程任務。

2、在生活事實中辨析價值

教材向兒童展示了在他們生活中所存在的一系列事實,如家鄉的變化,交通的發展,各種工業用品的出現等。教材在引導兒童瞭解這些事實的同時,着力於揭示它們對我們的生活可能產生的意義和價值。它們是有利於和社會的生存與發展,還是會有其不利的方面?要使兒童通過具體事實的價值分析逐步把握的道理是:並不是已經存在的事實都是全然合理、全然向善的,或是天然合理的、天然向善的。要讓他們逐步學會對各種各樣的現存事實作出正確的價值辨析和正確的價值選擇。如在《塑料與我們的生活》一課中的“白色垃圾”等。我們認為這種價值辨析、價值選擇的意識、思維方式和能力是一個現代人所必須具備的,也是本課程所要完成的目標之一。這樣做,也使我們能把事實的教育與價值教育結合在一起。

3、當代生活與歷史的鏈接

努力使兒童所遭遇到的現代生活與本民族的歷史與文化相鏈接。如在講到紙張時導入西漢時紙的發明,在講通信時説到古代的驛站,注意到會對兒童產生較深、感染的各種無形文化,突顯出它們的文化意義與內涵。當然,本教材所給予的歷史文化知識只能是“點”狀的,而不是系統的、全面的。

四、教學建議

1、改變陳舊的觀念,樹立新觀念

(1)轉變教材觀。教學是對教材的再創造,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根據新課程的教學要求,要運用好教材。要做到“刪減、替換、補充”。,教材是為學生提供的案例.教師在備課過程中,要注意理清教材的思路,把握教材的教學主題。在教學過程中,要以教材提供的教育主題為基礎,引導學生去學習,去探究。

(2)轉變教學觀。新的課程改革,把關注人作為課程的核心理念,提出:“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第一.要變“目中無人”為有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更新觀念,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要關注每一位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能力的形成。第二,變“重結論輕過程”為重視學生學的過程。新課程強調過程,強調學生探索新知的經歷和獲得新知的體驗。教師的教學過程,要指導學生怎樣學,通過什麼方法學;不要把現成的結論強加給學生,要讓學生用自己的眼光、方式來看待世界,允許學生有自己的看法。

2、遵循品德與社會課的教學理念

(1)幫助學生參與社會、學習做人

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的核心是幫助學生參與社會、學習做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關注每一個兒童的成長,發展兒童豐富的內心世界和主體人格,體現以人為本的現代教育價值取向。培養學生對生活的積極態度和參與社會的能力,使學生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人。

(2)以兒童的生活為基礎

品德與社會課程教育意義在於對兒童生活的引導,用經過生活錘鍊的,有意義的教育內容教育兒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所選取、引用的教育內容和形式要貼近學生的生活,反映兒童的需要,引導他們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社會,用自己的心靈感受社會,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會。

3、要追求教育的基礎性和有效性

兒童期是品德與社會發展的啟蒙階段,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從兒童發展的現實和可能出發,要採用他們樂於和適於接受的生動活潑的方式,幫助、引導他們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為他們今後人格和諧發展與完善奠定基礎。

4、改革教學方式

教師要注意遵循品德與社會課程的基本教學理念,採取以客觀社會為基礎與學生為主體的靈活多樣的教學形式。廣泛採用活動型教學模式,引導學生在自主活動中自我體驗感悟,探究發現訓練技能,養成習慣。

5、 重視學生學業評價

品德與社會課評價目的是獲得反饋信息,幫助教師改進教學,促進兒童發展,保證課程目標的實現,而不是對學生品德與社會性發展水平做終結性的評定,更不是利用評價結果對兒童進行比較與分等。因此,要從每個學生原有基礎出發,尊重學生的個性特點,強調以鼓勵為主的發展性評價。

五、教學進度安排

周 次


日 期


教 學 內 容


備註


1~2


9.1~9


1、《我們的合作》



3


9.12.16


2、《真正的友誼》


4~5


9.19~30


3、《為你高興,與你分擔》



6


10.1~10.7



國慶放假


6~7


10.8~14


4、《面對欺負和威脅》



8~9


10.17~25


5、《我要攀登》



9~10


10.26~11.4


6、《抄襲害了誰》


11~12


11.7~15


7、《我們和誠信在一起》



12~13


11.16~25


8、《擦亮眼睛》



14~15


11.28~12.6


9、《逛商場》



16


12.7~16


10、《衣食的來源》


17~18


12.19~27


11、《塑料與我們的生活》



18~19


12.28~1.6


12、《從一滴水説起》


20


1.9~16


複習考查



教學計劃 篇7

一、學情分析

國小低年級學生愛唱、愛跳、愛動,對音樂有着一定的興趣。但由於孩子年齡小、組織紀律性較差,學生的音樂素質存在個別差異,對學生應用欣賞的眼光看待,讓他們在鼓勵和讚揚聲中不斷增強學習音樂的興趣。

1、總情況:本學期我擔任的是一 至四班的音樂教學,學生啥樣還真的不知道呢。大部分以6週歲為主,但不足齡的也會有,大多為獨生子女,家長較寵溺,穩定性差,很好動,直觀形象思維為主。小孩子肯定比較喜歡唱歌,能夠感受音樂律動的美。

2、學習習慣、心理特點:學生入學,活剛剛入學。天生活潑好動、爛漫天真,每個人的思想,品德都不成熟,處於形成的初步時期。對於學校班級的各項紀律、規定都不瞭解,心中集體主義觀念還未形成,學習目的還未明確,學習習慣正處於逐步形成的階段。本學期學生開始正式系統化的學習音樂,應注意引導學生正確對待,使學生愛學、願學。學生的整體情況預計不均衡,情況參差不齊。所以,對不同學生應用不同教法,要培養學生專長,即“普遍培養,重點發展”。使學生各方面均有提高。根據年齡特點重點發展舞蹈、律動的學習。增強學生身體的協調能力,讓學生可以漸漸增強身體的協調性、節奏感。

二、教材分析

國小一年級音樂教材用新的理念、新的呈現方式、新的教學機制、新的評價體系,印證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

1、凸現了“以學為本”的教學思想,根據國小低年級學生心理特點,從教材內容與色彩都採用趣味化,鼓勵和啟發學生去學習。

2、降低了音樂知識的學習難點,如聲音的強和弱(f強、P弱)讓學生到生活中尋找、比較,再如利用烏龜和小兔子的特點,讓學生區分高音、低音、快速、慢速,這樣學生就能很快區分。

3、發揮了音樂教學的創新優勢,在呈現上,給師生留出足夠自由想象和隨意發揮的空間。

4、建立了發展性綜合評價體系,課後——“音樂小花在開放”包括:今天表現真棒、音樂的感覺真好、我們班的小明星、老師對我説、爸爸媽媽對我説。

本教材從教育理念上,強調了“以學生髮展為本”並提出音樂教育要面對全體學生,注意學生的個性發展。教材以審美為中心,以(音樂)文化為主線,以(音樂)學科為基點,加強實踐與創造,加強綜合與滲透,把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貫穿於始終。

一年級上冊共編成8個主題單元,《好朋友》、《快樂的一天》、《祖國您好》、《可愛的動物》、《愛勞動》、《小精靈》、《小小音樂家》、《過新年》。基本內容包括:欣賞、表演、編創與活動,新教材的曲目選擇,考慮作品的思想性、藝術性、民族性,注重歌曲的可唱性與欣賞曲的可聽性,降低過難的識語要求和過高的技能技巧,一年級採用圖譜為主,在創造與活動中,開展多種形式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評估多方位,多角度,形式豐富多彩。低年級教材以圖為主,欣賞曲主題旋律以圖形譜為主,生動活潑。

三、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1。學習歌唱的知識,訓練學生的音準,節奏。

2。學會聆聽音樂,感受音樂形象等。

3。學習樂理知識,能初步理解樂曲。

難點:1。以音樂的美感來感染學生。

2、以音樂中豐富的情感來陶冶情操。

3。重視學生的參與和實踐。

4。重視學生感受,體驗,表現音樂的情感。

5。重視學生鑑賞音樂的美。

6、使學生逐步形成健康的音樂審美觀念,高尚的.道德情操以及必要的音樂審美能力。

四、教學目標

1、 能夠用自然的聲音,按節奏和曲調有表情獨唱或參與齊唱,每學年能背唱4~6首

2、 能感受樂器的聲音,聽辨打擊樂器的音樂,能聽辨童聲、女聲和男生,用自己的聲音或打擊樂器進行模仿。

3、 體驗不同情緒的音樂,能夠自然流露出相應表情或做出體態反應。

4、聆聽兒歌、童謠、進行曲和舞曲,能夠通過模唱、打擊樂對所聽音樂做出反應,隨着進行曲、舞曲音樂、走步,跳舞。

5、能夠用打擊樂器或自尋音源探索聲音的強弱、音色長短和高低。

6、能夠運用線條、色塊、圖形記錄聲音或音樂

五、教學內容和要求

1、能夠感受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各種聲音,能夠用自己的聲音或打擊樂器模仿喜歡的音響。

2、體驗不同情緒的音樂,能夠自然流露出相應的表情或作出體態反應。

3、體驗不同情緒的音樂,能夠自然流露出相應表情或做出體態反應。

4、能夠參與綜合性藝術活動,配合歌曲、用身體做着動作。能夠與他人合作,進行律動、集體舞、音樂遊戲、兒童歌舞等表演活動。

六、教學措施

1、聆聽樂曲時,注意初聽的完整性,給學生完整的印象,使學生對樂曲有良好的感受,並能哼出自己喜歡的旋律。

2、用聽唱法進行歌曲教學時,要注意完整地感受歌曲,在多次完整聆聽的基礎上分句聽唱或糾正錯誤,在完整的聽唱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聽辨能力、記憶能力。

3、充分調動學生學習音樂的積極性,使學生能夠動起來聽、動起來唱,全身心地感受音樂及音樂的快樂。

4、歌曲教學時,要重視範唱,並通過手勢、表情的提示,隨時糾正學生唱歌時的不良習慣和不正確姿勢,提醒學生不要大聲喊叫,克服聳肩、伸頸等毛病,做到輕鬆、自然、愉快地歌唱。

5、教材中有很多表現動物的活動,在教學中,注意提示學生説出小動物的神態、動作,並模仿出來,培養學生的觀察力、記憶力、表現力,使學生平時注意觀察,養成細心的好習慣。

6、低年級學生對樂曲的聆聽以感受為主,多聽曲目,增加感受,聆聽每一曲,都要引導學生認真聽辨,説出自己對樂曲所描繪的內容及音樂情緒的感受。引導學生隨着樂曲做動作,用動作感受節拍。注意學生節拍感的培養。7、將編創與活動融入其他教學內容之中,形成教學的整體。

7、評價可採用多種方式,評價時應注意與學生的平等地位。可以學生間互評、自評、小組評等多種方式。

8、學期末測試,以趣味性的方式呈現,調動學生的興趣。使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訓練趣味化,重點突出培養學生歌曲的記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