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教學計劃

一年級上冊數學教學計劃範文彙總十篇

欄目: 教學計劃 / 發佈於: / 人氣:1.47W

時光飛逝,時間在慢慢推演,我們的教學工作又邁入新的階段,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教學計劃了。相信寫教學計劃是一個讓許多人都頭痛的事情,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一年級上冊數學教學計劃10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一年級上冊數學教學計劃範文彙總十篇

一年級上冊數學教學計劃 篇1

一、班級情況分析:

本學期一(3)班41人,這些學生大部分是上過幼兒班。他們天真可愛,活潑調皮。開學初,經過和學生初步接觸瞭解,這些學生由於常規訓練少,一些起碼的常規知識都不懂,他們還像在幼兒班一樣沒有任何約束,想來就來,要走就走,上課時亂走亂動。本學期施行的實驗教材,主要是開拓學生的思維,發揮學生的想象。因此,針對學生的不同特點在教學過程中,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注重對學生進行思維的開拓,創新能力的培養,使他們每一個人都成為一名優秀的學生。

二、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內容:準備課、位置、10以內數的認識和加減法,認識圖形、 11-20各數的認識、認識鐘錶、20以內的進位加法,用數學,數學實踐活動。

三、教學重、難點

這一冊的重點教學內容是10以內的加減法和20以內的進位加法。這兩部分內容和20以內的退位減法(一般總稱一位數的加法和相應的減法)是學生學習認數和計算的開始,在日常生活中有廣泛的應用,同時它們又是多位數計算的基礎,是國小數學中最基礎的內容,是學生終身學習與發展必備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必須讓學生切實掌握。

四、教學目標

1、熟練地數出數量在20以內的物體的個數,會區分幾個和第幾個,掌握數的順序和大小,掌握10以內各數的組成,會讀、會寫0-20各數。

2、初步知道加、減法的含義和加、減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稱,初步知道加法和減法的關係,比較熟練地計算一位數的加法和10以內的減法。

3、初步學會根據加、減法的含義和算法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4、認識符號“=”、“>”、“ <”,會使用這些符號表示數的大小。

5、直觀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

6、通過直觀演示和動手操作,認識“上、下”、“前、後”、“左、右”的基本含義,會用“上、下”、“前、後”、“左、右”描述物體的相對位置。

7、初步認識鐘錶,會認識整時和半時。

8、體會學習數學的樂趣,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建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9、認真作業、書寫整潔的良好習慣。

10、通過實踐活動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繫。

五、教學措施

1、重視學生的經驗和體驗,根據學生的已有經驗和知識設計活動內容和學習素材

(1)注意注意以學生的已有經驗為基礎,提供學生熟悉的活動情境以幫助學生理解數學概念,構建有關的數學知識。

(2)儘量選擇、設計現實的、開放式的'學習活動,讓學生通過活動,積極思考、相互交流,體會數學知識的含義。

(3)讓學生了解現實生活中的數學,初步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繫,體驗用數學的樂趣。

(4)設計富有兒童情趣的學習素材和活動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與動機。

(5)聯繫兒童實際、根據學生特點滲透思想品德教育。

2、重視對數概念的理解,讓學生體會數可以用來表示和交流,建立數感。

3、計算教學應體現算法多樣化,允許學生採用合適的方法進行計算。

4、根據兒童生活特點,從感必經驗出發直觀認識立體和平面圖形,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5、通過“用數學”的教學,培養學生初步的應用意識和用數學解決問題的能力。注意培養學生從生活中發現並提出簡單的數學問題的能力。

6、設計安排符合學生年齡特點的實踐活動,注意應用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使學生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關係。

7、充分利用教材資源,教學方法應體現開放性和創造性。組織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儘量注意使創設的情境為探索數學問題提供豐富的素材或信息。

8、教學中充分利用直觀教具和學具。

一年級上冊數學教學計劃 篇2

一、 學情分析

今年我教一年級兩個班級的數學教學工作,一個普通班級和寄宿部的工作,分別是55人和45人。因為一年級的學生剛踏入學校,學生的行為習慣都沒有成行。同時還有繁重的教學任務,可以説是要兩面都要俱到。(1)班的女孩子人數比較多,管理起來相對方便一些。(3)班的男孩子和女孩子只相差1個人,半托佔了三分之二,全託佔了三分之一。針對這種情況,我認為要注意加強學生在校寫完作業的效率。

二、全冊教學要求

1、熟練地數出數量在20以內的物體的個數,會區分幾個和第幾個,掌握數的順序和大小,掌握10以內各數的組成,會讀寫0—20各數。

2、初步認識加減法的含義和加減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稱,初步知道加法和減法的關係,比較熟練地計算一位數的加法和10以內的減法。

3、初步學會根據加減法的含義和算法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4、認識符號“-、>、<”,會使用這些符號表示數的大小。

5、直觀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

6、初步瞭解分類的方法,會進行簡單的分類。

7、體會學習數學的樂趣,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建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8、認真作業,書寫整潔的良好習慣。

9、通過實踐活動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繫。

三、全冊教材分析

這一冊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內容:數一數,比一比,10以內數的認識和加減法,認識圖形,分類,11—20各數的認識,認識鐘錶,20以內數的進位加法,用數學,數學實踐活動。認數和計算,比較多少、長短和高矮,簡單的分類,以及初步認識鐘面,使學生獲得數數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同時,發展數學能力,培養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建立學習和應用數學的興趣和信心。

四、全冊教學重點、難點

10以內的加法和20以內的進位加法,這兩部分內容和20以內的退位減法是學生學習認識數的計算的開始。在日常生活中有廣泛的應用,同事它們又是多位數計算的.基礎。因此,一位數的加法和相應的減法是國小數學中最基礎的內容,是學生終身學習與發展必備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必須讓學生切實掌握。

五、改進教法提高教學質量的設想

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

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繫學生的生活環境,從學生的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有助於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學生通過觀察、操作、歸納、類比、猜測、交流、反思等活動,獲得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進一步發展思維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學好數學的信心。

教師是學生數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教師要積極利用各種教學資源,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設計適合學生髮展的教學過程。要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使每一個學生都有成功的學習體驗,得到相應的發展;要因地制宜、合理有效地使用現代化教學手段,提高教學效益。

(一)讓學生在現實情境中體驗和理解數學

在本學段的教學中,要創設與學生生活環境、知識背景密切相關的,又是學生感興趣的學習情境,讓學生在觀察、操作、猜測、交流、反思等活動中逐步體會數學知識的產生、形成與發展的過程,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感受數學的力量,同時掌握必要的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

(二)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數學學習過程充滿着觀察、實驗、模擬、推斷等探索性與挑戰性活動。教師要改變以例題、示範、講解為主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投入到探索與交流的學習活動之中。

為了使學生更好地進行獨立思考、合作交流,教師應鼓勵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敢於質疑,樂於交流與合作。要防止學生的合作流於形式,強調在個人獨立思考基礎上的合作,以及通過合作與交流來開拓思路。

(三)加強估算,鼓勵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

估算在日常生活與數學學習中有着十分廣泛的應用,培養學生的估算意識,發展學生的估算能力,讓學生擁有良好的數感,具有重要的價值。

教學中應尊重每一個學生的個性特徵,允許不同的學生從不同的角度認識問題,採用不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識與方法解決問題。鼓勵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是因材施教、促進每一個學生充分發展的有效途徑。例如,在學習兩位數乘法時,可以鼓勵學生運用自己已有的知識背景,探求計算結果,而不宜教師首先示範,講解豎式筆算的法則和算理,限制學生的思維。

(四)重視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和能力

本學段學生的知識、能力、情感和態度都處在淺顯的階段,應該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把所學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現實中去,以體會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價值。綜合應用是培養學生主動探索與合作學習的重要途徑,教師可以通過下面案例的教學過程,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和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五)注重對學生數學學習過程的評價

在評價學習的過程時,要關注學生的參與程度,合作交流的意識與情感、態度的發展。同時,也要重視考察學生的數學思維過程。對參與程度的評價,應從學生能否主動參與數學學習活動等方面進行考察。對學生合作交流意識的評價,應從學生是否主動地與同學合作、是否認識到自己在集體中的作用、是否願意與同伴交流各自的想法等方面考察。對學生情感與態度的評價,教師應結合具體的教學過程和問題情境,隨時瞭解每一個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學習數學的自信心和對數學的興趣。對數學思維過程的評價,通過平時觀察瞭解學生思維的合理性和靈活性,考察學生是否能夠清晰地用數學語言表達自己的觀點等

一年級上冊數學教學計劃 篇3

教學計劃規定了不同課程類型相互結構的方式,規定了不同課程在管理學習方式的要求及其所佔比例。

一、學生情況分析

本學期我擔任一(1)班和一(2)班的數學教師,任務較重,所以必須投入更多的精力來完成本學期的教學任務。一(1)班共有學生55人,其中男28人,女27人,一(2)班共有學生55人,其中男29人,女26人。從學生人數上觀察,男生多於女生,那麼課堂紀律便是一項較棘手的問題,再加上一年級孩子表達能力不是很強,也不夠完整,所以這學期的重點任務是:着重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生活習慣。

二、教材分析和教學目標

(一) 數與代數

1、第一單元《生活中的數》。基於兒童數數的經驗,結合具體的情景認識10以內的數的意義,會認、會讀、會寫0——10的數,會用它們表示物體的個數或事物的順序,初步體會基數與序數的含義,初步感受“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初步體驗學習數學的樂趣,初步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2、第二單元《比較》。通過比較具體數量多少的數學活動,獲得對“>、<、=”等符號的意義的理解,並會用這些符號表示10以內的數的大小;經歷比高矮、比輕重、比長短等實踐操作或數學思考活動,體驗“比”的方法的多樣性與合理性;並在描述或傾聽各自思考過程的交流中,體會學會有條理的表示自己思想和學會傾聽的重要性。

3、第三單元《加減法〈一〉》。經歷從實際問題抽象10以內的加減算式,並加以解釋和應用的.過程,體會加減法的含義,初步感受加減法與生活的密切聯繫;能正確口算10以內的加減法,掌握10以內數的分解與合成的技能;通過整理加、減法算式,並探索其間規律性的活動,培養與發展數感。

4、第七單元《加減法〈二〉》。經歷表示11——20的數的具體操作及其概括過程,初步體會用十進制記數的位值原理,會數、讀、寫20日內數,掌握它們的順序,會比較它們的大小,結合解決問題的活動,進行簡單的、有條理的思考;經歷與同伴交流各自算法的過程,體會算法的多樣性,學會20以內的進位和退位,逐步的熟練口算20以內的加減法,並能解決簡單的問題,感受加減法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繫,感受數學思考過程的合理性。

5、第八單元《認識鐘錶》。結合日常作息時間,學會認讀鐘面上表示整時、半時的時刻,瞭解記時的書寫方法,並會用“快幾時了”或“剛過幾時”等詞語描述時間,經歷簡單而熟悉的操作活動,體驗時間的長短,培養珍惜時間的態度和合理安排時間的良好習慣。

(二) 空間與圖形

1、第五單元《位置與順序》。結合生動有趣的情境或活動,體會前、後、上、下、左、右的位置與順序,回用前、後、上、下、左、右描述物體的相對位置,建立初步的空間觀念。

2、第六單元《認識物體》。通過對實物和模型的觀察、操作、分類等活動,獲得對簡單幾何體的直觀經驗,能直觀辨認它們的形狀是長方形、正方形、圓柱或球,能直觀辨認長方形、正方形、圓柱或球等立體圖形。

(三) 統計與概率

1、第四單元《分類》。結合日常生活中必須進行的分類活動,感受分類的必要性,能按照給定的標準或選擇某個標準對物體進行比較、排列和分類,並在這些活動中體驗活動結果在同一標準下的一致性、不同標準下的多樣性。

2、第九單元《統計》。根據簡單的 ÷現實的問題進行統計活動÷經歷數據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全過程,感受統計的必要性;結合實例,認識統計表和形象統計圖,會填補相應當圖標;能根據統計圖表中的數據提出並回答簡單的問題,並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

(四)實踐活動

本冊教材的正文和習題中提供了許多適合一年級國小生的實踐活動或小調查。

三、本冊教材的教學方面

(一)數學教學要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

數學教學必須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符合學生的發展水平和數學接受能力。符合學生的發展水平的教學應有實際背景,利用學生的經驗,使用學生可以接受的語言,讓學生有足夠的時間通過探索和考察數學概念得出含義,使學生有機會討論他們的想法。

(二)要逐步培養學生的合作學習的意識和能力

為了避免小組學習流於形式,就必須用心培養學生交流技能。交流既有信息輸出,也有信息輸入,所以加談、傾聽、閲讀、書寫是基本的交流技能;此外對數學而言,交流還應具有描述的技能。

(三)緊扣數學活動的目的設計安排活動

數學教學活動是數學的教學,每一個教學活動都應該有明確的目的,而活動本身有是實現目的的手段和過程。

(四)做練習、寫作業是數學課堂教學中鞏固知識、習得技能的必要環節

四、教材的評價方面

(一)重視對學生數學學習的評價

要結合學習數學的過程評價學生對數學概念知識的理解。學生只有理解了數學概念和它們的意義或解釋,他們才能理解數學、有意義的“做數學”。

(二)重視對學生初步的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評價

對解決問題的評價,首先應注意評價學生對問題的描述,即怎樣把情境圖呈現的問題,用口頭語言完整地描述出來。

(三)重視對學生學習數學的情感與態度的評價

對一年級學生學習數學的情感與態度的評價,主要通過課堂觀察來收集有關的信息,象他們參與班級討論中,試圖解決問題中,獨立或小組學習中,無時不在顯示他們對數學學習的情感與態度,能看出是否有信心,是否有興趣,是否樂於探究,是否有毅力,是否有好奇心,誰敢於質疑。

五、課時安排

第一單元 8課時

第二單元 4課時

第三單元 17課時

第四單元 2課時

第五單元 5課時

第六單元 2課時

第七單元 14課時

第八單元 2課時

第九單元 2課時

一年級上冊數學教學計劃 篇4

一、教材簡析

本冊教材包括以下內容:20以內的數和最基礎的加、減法口算,幾何形體、簡單的統計、認鐘錶等教學內容。

本冊教科書以基本的數學思想方法為主線安排教學內容。在認識10以內的數之前,先安排數一數、比一比、分一分、認位置等內容的教學;在10以內加、減法之前,先安排分與合的教學。通過數一數,讓學生初步感受到數能表示物體的個數;通過比長短、比高矮,比大小、比輕重,讓學生初步學習簡單的比較;通過分一分,讓學生接觸簡單的分類,並初步感受到同一類物體有相同的特性;通過認位置,讓學生認識簡單的方位,初步感受到物體的位置是相對的;通過分與合的教學,為建立加、減法概念和正確進行加減法口算作準備。這裏所體現的比較思想、分類思想、分合思想,都是後面學習數與運算、空間與圖形、統計等知識的重要思想方法。教科書設置小單元,把各領域的內容交叉安排。這符合一年級兒童年齡、心理的特點,有利於各知識的相互作用,便於建構合理的認識結構。

二、班級情況簡析

一年級學生由於剛進校因此活潑好動天真爛漫,大多數人思維活躍,學習數學的興趣較濃,有良好的學習習慣。也有少數同學能力差,注意力易分散,但是他們有強烈的求知慾,所以教師要有層次、有耐心的進行輔導,要使每個學生順利地完成本學期的學習任務。

三、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方面:經歷從實際情境中抽象出數的過程,認識20以內的數,並學會讀寫;初步理解20以內數的組成,認識符號<、=、>的含義,會用符號或語言描述20以內加減法的估算。結合具體的情境,初步瞭解加法和減法的含義;經歷探索一位數加法和相應減法的口算方法的過程,能熟練地口算一位數加一位數和相應的減法;初步學會20以內加減法的估算。認識鐘面及鐘面上的整時和大約幾時。結合具體的情境認識上、下、前、後、左、右,初步具有方位觀念。通過具體物體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認識這些形體相應的圖形,通過實踐活動體會這些形體的一些特徵,能正確識別這些形體。感受並會比較一些物體的長短、大小和輕重。認識象形統計圖和簡易統計表,通過實踐初步學會簡單的分類,經歷和體驗數據的收集和統計的過程,並完成相應的圖表。根據統計的數據回答簡單的問題,能和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

2、數學思想方面:初步學會從數學思維的角度觀察事物的方法,如數出物體的個數,比較事物的多少,比較簡單的長短、大小、輕重等。在數的概念形成過程中發展思維能力,如在認識20以內數時通過比較、排列發現這些數之間的聯繫,在學習“分與合”時發展學生的有序思考和分析、推理能力,在“認鐘錶”時進行比較、綜合和判斷等。能用“分”與“合”的思想進行初步的數學思考,能聯繫具體情境探索一位數加、減法,並經歷與同伴交流各自算法的過程,正確地、有條理地説明自己的算法;對估計的過程能作出自己的解釋。在探索簡單物體和圖形的形狀、大小和物體之間位置關係的過程式中,發展空間觀念。感受簡單的收集、整理數據的過程,具有對簡單事物和簡單信息進行比較分類的意識,具有簡單的統計思想。

3、解決問題方面:在教師的指導下,從日常生活和現實情境中發現並提出簡單的數學問題,並能應用已有的知識、經驗和方法解決問題;能對簡單的`幾何體進行簡單的分類,能聯繫情境描述一些物體的相對位置;能在教師的組織下收集有效信息並進行分類、整理,用簡單的統計方法表示問題解決的結果等。體驗與同桌合作解決問題的過程,能和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

4、情感與態度方面: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初步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繫,對身邊與數學有關的某些事物產生好奇心,有學習數學的熱情,有主動參與數學活動的積極性。能在教師和同學的鼓勵、幫助下,克服在數學活動中遇到的某些困難,獲得成功的感受,逐步樹立學好數學的自信心。

四、教學重點與難點

1、會讀寫20以內的數

2、熟練地掌握10以內各數的組成,熟練地口算20以內的加減法。

3、理解20以內各數的組成,初步領會“個位”和“十位”的含義。

4、20以內的退位減法。

五、滲透教育

1、進行學習目的性教育和學習習慣的培養。

2、結合有關教學內容對學生進行愛祖國、愛集體、愛大自然的教育。

六、教學措施

1、教者要認真學習新課程標準,勇於創新,堅持教學“六認真”。

2、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徵和認知規律,選用有效的教學方法,充分利用電教媒體。

3、不斷對學生進行學習目的教育,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4、對思維活躍、學習能力強的學生要拓寬知識面。

5、重視學困生的補課工作。

七、課時安排

全冊課時安排:共計約61課時

1、數一數………………………………………………約1課時

2、比一比………………………………………………約2課時

3、1—5的認識和加減法………………………………約10課時

4、認識物體和圖形……………………………………約3課時

5、分類…………………………………………………約2課時

6、6—10的認識和加減法……………………………約21課時

7、11—20各數的認識…………………………………約4課時

8、認識鐘錶……………………………………………約2課時

9、20以內的進位加法………………………………約12課時

10、總複習………………………………………………約4課時。

一年級上冊數學教學計劃 篇5

一、學生情況分析

一年級國小生年齡小,好動、易興奮、易疲勞,注意力容易分散,尤其是剛入學時,40分鐘的課堂學習對於他們來説真的很難。針對這些特點,我得想方設法運用各種手段來激發學生專心聽講的興趣,從而培養好習慣。對於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及時個別輔導,對於優秀生儘量讓他吃得飽。

一年級學生剛進入國小學習,新的學習和生活對孩子們來説充滿了好奇和有趣,對學校的一切都充滿了新鮮感。此時正是對他們進行養成教育的關鍵時刻,因此,作為教師一定要以愛心、恆心來引導學生,指導家長,共同讓孩子們慢慢適應國小的學習生活,養成良好的習慣。

二、本學期教學的指導思想

1、重視以學生的已有經驗知識和生活經驗為基礎,提供學生熟悉的情景,幫助學生理解數學知識。

2、增加聯繫實際的內容,為學生了解現實生活中的數學,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繫。

3、注意選取富有兒童情趣的學習素材和活動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獲得愉悦的數學學習體驗。

4、重視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在合作交流與自主探索的氣氛中學習。

5、把握教學要求,促進學生髮展適當改進評價學生的方法,比如建立學生課堂發言的奇思妙語錄等。

三、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根據兒童的年齡特點和生活經驗,選取學生熟悉的、新穎的、感興趣的內容為素材,目的是有計劃地引導學生認識自己、認識家庭、認識學校、認識社會、瞭解自然。使學生能觀察、體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初步體會學習數學的現實意義。主要包括以下教學內容:

數與代數領域:海底世界數數;一、快樂的校園10以內數的認識;三、走進花果山10以內數的加減法;五、海鷗回來了11~20各數的認識;七、小小運動會20以內數的進位加法和退位減法;

空間與圖形:四、誰的手兒巧認識圖形;六、有趣的遊戲圖形與位置;

統計與概率:二、媽媽的小幫手分類和比較;八、我換牙了統計;

實踐與綜合應用:實踐活動找找周圍的數;實踐活動大蒜有幾瓣。

教材生活性強,生動有趣。

四、教學目標

1、在具體的情境中能熟練地認讀、寫20以內的數,能用數表示物體的個數或事物的位置與順序,初步形成數的概念;在概念形成的過程中,發展初步的抽象、概括的能力;在比較數的大小的過程,建立初步的符號感和對應思想。

2、結合具體情境,體會加減法的意義;能熟練地口算20以內數的加減法;結合現實素材,進行初步的估算,形成估算意識。

3、通過實物和模型辨認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等立體圖形;辨認從正面、側面和上面觀察到的簡單物體的形狀;會用上下、左右、前後描述物體的相對位置,形成初步的空間觀念。

4、能按照給定的'標準或選擇某個標準對物體進行比較和分類;在分一分、比一比的活動中,形成初步的觀察、分析、比較的能力。

5、通過簡單的統計活動,初步認識象形統計圖和簡單統計表,並從中知道簡單統計的結果,初步瞭解一些簡單的數據處理的方法,形成初步的統計觀念。

6、在日常生活中發現並提出用20以內數的加減法解決的實際問題,發展應用意識;在探索、交流計算方法的過程中,瞭解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去解決問題,形成初步的創新意識。

7、在與同伴交流認數與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初步培養合作意識。在他人的鼓勵和幫助下,對身邊與數學有關的事物產生好奇心和興趣,初步喜歡學習數學,養成觀察並提出問題的習慣。

8、在數學活動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初步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繫,能運用所學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

五、教學重、難點:

重點:

1、20以內加減法及應用。

2、會用上下、左右、前後描述物體的相對位置,形成初步的空間觀念。

難點:

1、培養學生積極動腦、勇於創新的學習習慣。

2、感受數學在生活中的作用,讓學生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

六、教學措施:

1、從學生的年齡特點出發,多采取遊戲式的教學,引導學生樂於參與數學學習活動。

2、在課堂教學中,注意多一些有利於孩子理解的問題,而不是一味的難、廣。應該考慮學生實際的思維水平,多照顧中等生以及思維偏慢的學生。

3、佈置一些比較有趣的作業,比如動手的作業,少一些呆板的練習。

4、加強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聯繫,適當教給家長一些正確的指導孩子學習的方法。

一年級上冊數學教學計劃 篇6

一、學生情況分析。

一本班共有學生17人,其中男6人,女11人,學生上課發言積極的學生不多,説話能力不是很強,也不夠完整,這學期着重培養學生説話的能力,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北師大版國小一年級數學上冊教案教學計劃。

二、教材分析和教學目標。

(一)數與代數。

1、第一單元《生活中的數》。

基於兒童數數的經驗,結合具體的情景認識10以內的數的意義,會認、會讀、會寫0——10的數,會用它們表示物體的個數或事物的順序,初步體會基數與序數的含義,初步感受“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初步體驗學習數學的樂趣,初步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2、第二單元《比較》。

通過比較具體數量多少的數學活動,獲得對“>、<、=”等符號的意義的理解,並會用這些符號表示10以內的數的大小;經歷比高矮、比輕重、比長短等實踐操作或數學思考活動,體驗“比”的方法的多樣性與合理性;並在描述或傾聽各自思考過程的交流中,體會學會有條理的表示自己思想和學會傾聽的重要性。

3、第三單元《加減法(一)》。

經歷從實際問題抽象10以內的加減算式,並加以解釋和應用的過程,體會加減法的含義,初步感受加減法與生活的密切聯繫;能正確口算10以內的加減法,掌握10以內數的分解與合成的技能;通過整理加、減法算式,並探索其間規律性的活動,培養與發展數感。

4、第七單元《加減法(二)》。

經歷表示11——20的數的具體操作及其概括過程,初步體會用十進制記數的位值原理,會數、讀、寫20日內數,掌握它們的順序,會比較它們的大小,結合解決問題的活動,進行簡單的、有條理的思考;經歷與同伴交流各自算法的過程,體會算法的多樣性,學會20以內的進位和退位,逐步的熟練口算20以內的加減法,並能解決簡單的問題,感受加減法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繫,感受數學思考過程的合理性。

5、第八單元《認識鐘錶》。

結合日常作息時間,學會認讀鐘面上表示整時、半時的時刻,瞭解記時的書寫方法,並會用“快幾時了”或“剛過幾時”等詞語描述時間,經歷簡單而熟悉的操作活動,體驗時間的長短,培養珍惜時間的態度和合理安排時間的良好習慣。

(二)空間與圖形。

1、第五單元《位置與順序》。

結合生動有趣的情境或活動,體會前、後、上、下、左、右的位置與順序,回用前、後、上、下、左、右描述物體的相對位置,建立初步的空間觀念。

2、第六單元《認識物體》。通過對實物和模型的觀察、操作、分類等活動,獲得對簡單幾何體的直觀經驗,能直觀辨認它們的形狀是長方形、正方形、圓柱或球,能直觀辨認長方形、正方形、圓柱或球等立體圖形。

(三)統計與概率。

1、第四單元《分類》。

結合日常生活中必須進行的分類活動,感受分類的必要性,能按照給定的標準或選擇某個標準對物體進行比較、排列和分類,並在這些活動中體驗活動結果在同一標準下的一致性、不同標準下的多樣性。

2、第九單元《統計》。根據簡單的÷現實的問題進行統計活動÷經歷數據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全過程,感受統計的必要性;結合實例,認識統計表和形象統計圖,會填補相應當圖標;能根據統計圖表中的數據提出並回答簡單的問題,並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

(四)實踐活動本冊教材的正文和習題中提供了許多適合一年級國小生的實踐活動或小調查。

1、找一找,説一説。“我找3個比我高的人”“我找2個和我同歲的人”“我找……”

2、説一説生活中那些地方用到0。

3、説一説你在生活中發現的加法問題。

4、整理一下自己住的房間,向同伴説一説你是怎樣整理的。

5、到圖書館或書店看一看,圖書是怎麼分類的,並與同伴説一説。

6、調查太陽剛升起,大約是幾時?太陽剛落下,大約是幾時?調查你們班每個小組男生、女生人數,並試着提出一些數學問題。

7、調查你們班10名同學的上學情況。

(1)乘車上學,還是步行上學?

(2)結伴走還是單獨走?等等學生經歷上述觀察、調查等實踐活動,在合作與交流的過程中,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獲得一些初步的數學實踐活動經驗,能夠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方法解決簡單的問題,感受數學在日常中的作用。

三、教材編寫的意圖和特點。

(一)20以內數的認識20以內的數的認識分三個階段來安排:

第一單元,認識10以內的數的意義,第二單元,認識10以內的數的大小。這兩個單元對後繼的數的認識有遷移作用;這部分教材編寫的突出特點是結合生動具體的情境,通過觀察、記數、操作等教學活動,來呈現學習內容,讓學生從中體驗數的意義,感受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發展對數的理解力。

(二)加減法的處理。

1、不以10以內數的合成與分解作為學習加減法的邏輯起點,直接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把學習加減計算與解決問題的過程結合起來,讓學生親身經歷從問題情境抽象出加減算式加以解釋和應用的過程,從中理解加減運算的意義和應用價值。

2、10以內的數的組成和分解雖然不再被作為10以內的加減法的邏輯起點,但它仍是熟練的口算20以內的加減法的有效手段。事實上,10以內數的合成分解與10以內數的加減法只存在描述數量關係的形式上的差異,並無本質的區別。因此,教材不但沒有削弱對數可分可合的認識,而且還創設了豐富多彩的問題或遊戲活動,不斷強化數的分解與組成的'意識。

3、加減法學習內容的編排有分有合,加減法的提前混編。加減法提前混編的優點有:一是從一個問題情境即能提出加法問題,也能提出減法問題,這樣可以提高教學效率。二是有助於學生體會加法與減法存在某種關係,從不同角度揭示相同的數量關係。三是從心理學角度看,加減編後學習內容更富有變化和挑戰,不至於因為內容單一而枯燥乏味。4、體現算法的多樣化,,給學生提供自主選擇算法與交流各自算法的時間和空間。

(三)空間與圖形的安排。

1、確定物體的位置與順序是建立空間觀念的一項基本內容,確定位置與順序的方法很多,其中最基本的是會用前、後、上、下、左、右等詞語進行描述。

2、認識物體的形狀和大小,也是建立空間觀念的基本內容。第六單元所認識的是四種最常見的簡單物體的形狀:長方形、正方形、圓柱和球。

(四)分類與統計的編排分類的經驗。

不僅是進行統計活動的必要基礎,教學概念的學習本質上也是一種分類的行為,所以認識物體始於對物體分類。

四、本冊教材的教學建議。

(一)數學教學要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數學教學必須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符合學生的發展水平和數學接受能力。符合學生的發展水平的教學應有實際背景,利用學生的經驗,使用學生可以接受的語言,讓學生有足夠的時間通過探索和考察數學概念得出含義,使學生有機會討論他們的想法。

(二)要逐步培養學生的合作學習的意識和能力為了避免小組學習流於形式,就必須用心培養學生交流技能。交流既有信息輸出,也有信息輸入,所以加談、傾聽、閲讀、書寫是基本的交流技能;此外對數學而言,交流還應具有描述的技能。

(三)緊扣數學活動的目的設計安排活動數學教學活動是數學的教學,每一個教學活動都應該有明確的目的,而活動本身有是實現目的的手段和過程。

(四)做練習、寫作業是數學課堂教學中鞏固知識、習得技能的必要環節。

五、教材的評價建議。

(一)重視對學生數學學習的評價。

要結合學習數學的過程評價學生對數學概念知識的理解。學生只有理解了數學概念和它們的意義或解釋,他們才能理解數學、有意義的“做數學”。

(二)重視對學生初步的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評價對解決問題的評價。

首先應注意評價學生對問題的描述,即怎樣把情境圖呈現的問題,用口頭語言完整地描述出來。

(三)重視對學生學習數學的情感與態度的評價。

對一年級學生學習數學的情感與態度的評價,主要通過課堂觀察來收集有關的信息,象他們參與班級討論中,試圖解決問題中,獨立或小組學習中,無時不在顯示他們對數學學習的情感與態度,能看出是否有信心,是否有興趣,是否樂於探究,是否有毅力,是否有好奇心,誰敢於質疑。

一年級上冊數學教學計劃 篇7

一、學生情況分析

一年級學生剛跨入國小,對學校的一切都感到陌生和不適應,但他們天真、活潑,有着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可塑性強。所以這一學期以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學習習慣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工作重心。

二、教學內容:

這一冊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內容:準備課,位置,比一比,1—5的認識和加減法,認識圖形,6—10的認識和加減法,11—20各數的認識,數學樂園,認識鐘錶,20以內的進位加法,總複習。

三.教學目標:

1、熟練的數出數量在20以內的物體的個數,會區分幾個和第幾個,掌握數的順序和大小,掌握10以內各數的組成,會讀、寫1——20各數。

2、初步知道加、減法的含義和加、減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稱,初步知道加法和減法的關係,比較熟練的計算一位數的加法和10以內的減法。

3、初步學會根據加、減法的含義和算法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4、認識符號“=”、“<”、“>”,會使用這些符號表示數的大小。

5、直觀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

6、初步瞭解位置方向,知道上下、前後、左右。

7、初步認識鐘錶,會認識整時。

8、體會學習數學的樂趣,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建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9、培養認真作業、書寫整潔的良好習慣。

10、通過實踐活動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繫。

四、全冊教學重點、難點

10以內的加法和20以內的進位加法,這兩部分內容和20以內的退位減法是學生學習認識數的計算的`開始。在日常生活中有廣泛的應用,同時它們又是多位數計算的基礎。因此,一位數的加法和相應的減法是國小數學中最基礎的內容,是學生終身學習與發展必備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必須讓學生切實掌握。

五、內容變動

1.加強了準備性(主要體現在第一、二單元)

(1)把實驗教材中的第一、二單元合併為第一單元“準備課”。

第一單元“準備課”包括數一數、比多少兩部分內容。是由實驗教材中的第一、二單元合併而成的。數一數是原來的第一單元,主要目的是瞭解學生數數的情況和經驗。比多少是原來第二單元“比一比”的內容,而原來第二單元的“比高矮”“比長短”與數學學習的關係不是很大,被刪去了。

(2)將“位置”由一年級下冊提前到一年級上冊。

第二單元位置,主要是認識“上下、前後、左右”。是從一下移過來的,而原來“位置”中“左右的相對性”以及“用第幾行第幾列的確定物體的位置”則刪去了。

2.降低了難度

(1)平面、立體圖形的認識分散編排。

認識圖形原來包括:認識立體圖形和平面圖形,主要是加強立體圖形和平面圖形之間的聯繫。但在實驗過 程中 老師們反映:學生一下子接觸的圖形太多,認識辨別難度較大,不易掌握。因此現在本冊先認識立體圖形,一年級下冊再認識平面圖形。

(2)只認識整時。

“認識鐘錶”原來包括:認識整時和半時,但實驗過程中教師普通反映:半時的認識比較困難,我們把“半時”的認識移到了二年級上冊。本冊只認識“整時”。

六、方法與措施:

1.認真研究《標準》和教科書,提升教學理念,從學生的年齡特點出發,以學生的已有經驗為基礎,充分利用教材資源,尋找學生熟悉的數學生活,使之進入課堂。

2.採用多樣化的教學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3.加強演示、觀察與操作,讓學生經歷用數字和數學符號描述現實世界的過程。

4.在學習方式上倡導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5在課堂教學中,注意多一些有利於孩子理解的問題,而不是一味的難、偏、廣。應該考慮學生實際的思維水平,多照顧中等生以及思維偏慢的學生。

6、.結合教學內容,適時滲透思想品德教育。

7、每月進行作業評比活動一次,比一比看誰學習進步快。

8、對學生堅持正面評價,幫助學生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七、教學進度安排:

單元教學內容課時

1.數一數(1課時)

2.比一比(2課時)

3.位置(2課時)

4.1——5的認識(3課時)

加減法的初步認識(5課時)

0的認識和有關0的加減法(2課時)

5.認識圖形(1課時)

6.6、7的認識和加減法(5課時)

8、9的認識和加減法(5課時)

10的認識和有關10的加減法(4課時)

連加、連減、加減混合的整理複習(2課時)

實踐活動:數學樂園(1課時)

7.數11——20各數,讀數、寫數(2課時)

10加幾的加法和相應的減法(2課時)

8.認識鐘錶(1課時)

9.認識鐘錶(1課時)

10.9加幾(3課時)

8、7、6加幾(4課時)

5、4、3、2、加幾(3課時)

11.總複習

一年級上冊數學教學計劃 篇8

一、教學總體目標

通過本學期數學學習,學生能夠:獲得適應未來社會生活和進一步發展所必需的重要數學知識(包括數學事實、數學活動經驗)以及基本的數學思想方法和必要的應用技能;

初步學會運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分析現實社會,去解決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學科學習中的問題,增強應用數學的意識;

體會數學與自然及人類社會的密切聯繫,瞭解數學的價值,增進對數學的理解和學好數學的信心;

具有初步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在情感態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發展。

具體闡述如下:

知識與技能

經歷將一些實際問題抽象為數與代數問題的過程,掌握數與代數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並能解決簡單的問題。經歷探究物體與圖形的形狀、大小、位置關係和變換的過程,掌握空間與 圖形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並能解決簡單的問題。

經歷提出問題、收集和處理數據、作出決策和預測的過程,掌握統計與概率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並能解決簡單的問題。

數學思考

經歷運用數學符號和圖形描述現實世界的過程,建立初步的數感和符號感,發展抽象思維。豐富對現實空間及圖形的認識,建立初步的空間觀念,發展形象思維。

經歷運用數據描述信息、作出推斷的過程,發展統計觀念。

經歷觀察、實驗、猜想、證明等數學活動過程,發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繹推理能力,能有條理地、清晰地闡述自己的觀點。

解決問題

初步學會從數學的角度提出問題、理解問題,並能綜合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技能解決問題,發展應用意識。

形成解決問題的一些基本策略,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發展實踐能力與創新精神。學會與人合作,並能與他人交流思維的過程和結果。初步形成評價與反思的意識。

情感與態度

能積極參與數學學習活動,對數學有好奇心與求知慾。在數學學習活動中獲得成功的體驗,鍛鍊克服困難的意志,建立自信心。初步認識數學與人類生活的密切聯繫及對人類歷史發展的作用,體驗數學活動充滿着探索與創造,感受數學的嚴謹性以及數學結論的確定性。形成實事求是的態度以及進行質疑和獨立思考的習慣。

以上四個方面的`目標是一個密切聯繫的有機整體,對人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們是在豐富多彩的數學活動中實現的。其中,數學思考、解決問題、情感與態度的發展離不開知識與技能的學習,同時,知識與技能的學習必須以有利於其他目標的實現為前提。

二、學段目標

第一學段(1~3年級)

知識與技能

經歷從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數的過程,認識萬以 內的數、小數、簡單的 分數和常見的量;瞭解四則運算的意義,掌握必要的運算(包括估算)技能。

經歷直觀認識簡單幾何體和平面圖形的過程,瞭解簡單幾何體和 平面圖形,感受平移、旋轉、對 稱現象,能初步描述物體的相對位置,獲得初步的測量(包括估測)、識圖、作圖等技能。

對數據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過程有所體驗,掌握一些簡單 的數據處理技能;初步感受不確定現象

數學思考

能運用生活經驗, 對有關的數字信息作出解釋,並初步學會用具體的數描述現實世界中的簡單現象。

在對簡單物體和圖形的形狀、大小、位置關係、運動的探索過程中,發展空間觀念。

在教師的幫助下,初步學會選擇有用 信息進行簡單的歸納與類比。

在解決問題過程中,能進行簡單的、有條理的思考。

解決問題

能在教師指導下,從日常生活中發現並提出簡單的數學問題。

瞭解同一問題可以有不同的解決辦法。

有與同伴合作解決問題的體驗。

初步學會表達解決問題的大致過程和結果。

在他人的鼓勵與幫助下,對身邊與數學有關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夠積極參與生動、直觀的數學活動。

在他人的鼓勵與幫助下,能克服在數學活動中遇到的某些困難,獲得成功的體驗,有學好數學的信心。

瞭解可以用數和形來描述某些現象,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繫。

經歷觀察、操作、歸納等學習數學的過程,感受數學思考過程的合理性。

在他人的指導下,能夠發現數學活動中的錯誤並及時改正。

三、全冊教學要求

1、熟練地數出數量在20以內的物體的個數,會區分幾個和第幾個,掌握數的順序和大小,掌握10以內各數的組成,會讀寫0—20各數。

2、初步認識加減法的含義和加減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稱,初步知道加法和減法的關係,比較熟練地計算一位數的加法和10以內的減法。

3、初步學會根據加減法的含義和算法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4、認識符號“-、>、<”,會使用這些符號表示數的大小。

5、直觀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

6、初步瞭解分類的方法,會進行簡單的分類。

7、體會學習數學的樂趣,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建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8、認真作業,書寫整潔的良好習慣。

9、通過實踐活動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繫。

四、全冊教材分析

這一冊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內容:數一數,比一比,10以內數的認識和加減法,認識圖形,分類,11—20各數的認識,認識鐘錶,20以內數的進位加法,用數學,數學實踐活動。認數和計算,比較多少、長短和高矮,簡單的分類,以及初步認識鐘面,使學生獲得數數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同時,發展數學能力,培養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建立學習和應用數學的興趣和信心。

五、全冊教學重點、難點

10以內的加法和20以內的進位加法,這兩部分內容和20以內的退位減法是學生學習認識數的計算的開始。在日常生活中有廣泛的應用,同事它們又是多位數計算的基礎。因此,一位數的加法和相應的減法是國小數學中最基礎的內容,是學生終身學習與發展必備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必須讓學生切實掌握。

六、課時安排

(一)數一數 2課時

(二)比一比 4課時

(三)1—5的認識和加減法 16課時

1、1---5的認識 5課時

2、加減法的初步認識 8課時

3、0的認識和有關0的加減法 3課時

(四)認識物體和圖形 6課時

(五)分類 4課時

(六)6—10的認識和加減法 20課時

1、6、7的認識和加減法 8課時

2、8、9的認識和加減法 8課時

3、10的認識和有關10的加減法 6課時

4、連加、連減、加減混合 6課時

整理和複習 2課時

實踐活動 1課時

(七)11-20各數的認識 6課時

(八)認識鐘錶 4課時

(九)20以內的進位加法 16課時

1、9加幾 5課時

2、8、7、6加幾 6課時

3、5、4、3、2加幾 5課時

整理和複習 2課時

實踐活動 1課時

(十)總複習 4課時

一年級上冊數學教學計劃 篇9

一、教材簡析:

這一冊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內容:數一數,比一比,10以內數的認識和加減法,認識圖形,分類,11~20各數的認識,認識鐘錶,20以內的進位加法,用數學,數學實踐活動。

本冊以基本的數學思想方法為主線安排教學內容。在認識10以內的數之前,先安排數一數、比一比、分一分、認位置等內容的教學;在10以內加、減法之前,先安排分與合的教學。通過數一數,讓學生初步感受到數能表示物體的個數;通過比長短、比高矮,比大小、比輕重,讓學生初步學習簡單的比較;通過分一分,讓學生接觸簡單的分類,並初步感受到同一類物體有相同的特性;通過認位置,讓學生認識簡單的方位,初步感受到物體的位置是相對的;通過分與合的教學,為建立加、減法概念和正確進行加減法口算作準備。這裏所體現的比較思想、分類思想、分合思想,都是後面學習數與運算、空間與圖形、統計等知識的重要思想方法。教科書設置小單元,把各領域的內容交叉安排。這符合一年級兒童年齡、心理的特點,有利於各知識的相互作用,便於建構合理的認識結構。

這一冊的重點教學內容是10以內的加減法和20以內的進位加法。這兩部分內容和20以內的退位減法(一般總稱一位數的加法和相應的減法)是學生學習認數和計算的開始,在日常生活中有廣泛的應用,同時它們又是多位數計算的基礎。因此,一位數的加法和相應的減法是國小數學中最基礎的內容,是學生終身學習與發展必備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必須讓學生切實掌握。

除了認數和計算以外,教材安排了常見幾何圖形的直觀認識,比較多少、長短和高矮,簡單的分類,以及初步認識鐘面等。雖然每一單元的內容都不多,但是都很重要,有利於學生了解數學的實際應用,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二、班級情況簡析:

一年級四班五班共有學生100餘人。由於學生剛進校因此活潑好動天真爛漫,大多數人思維活躍,學習數學的興趣較濃,有良好的學習習慣。也有少數同學能力差,注意力易分散,但是他們有強烈的求知慾,所以教師要有層次、有耐心的進行輔導,要使每個學生順利地完成本學期的學習任務。

三、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方面:經歷從實際情境中抽象出數的過程,認識20以內的數,並學會讀寫;初步理解20以內數的組成,認識符號<、=、>的含義,會用符號或語言描述20以內加減法的估算。結合具體的情境,初步瞭解加法和減法的含義;經歷探索一位數加法和相應減法的口算方法的過程,能熟練地口算一位數加一位數和相應的減法;初步學會20以內加減法的估算。認識鐘面及鐘面上的整時和大約幾時。結合具體的情境認識上、下、前、後、左、右,初步具有方位觀念。通過具體物體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認識這些形體相應的圖形,通過實踐活動體會這些形體的一些特徵,能正確識別這些形體。感受並會比較一些物體的長短、大小和輕重。認識象形統計圖和簡易統計表,通過實踐初步學會簡單的分類,經歷和體驗數據的收集和統計的過程,並完成相應的圖表。根據統計的數據回答簡單的問題,能和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

2、數學思想方面:初步學會從數學思維的角度觀察事物的方法,如數出物體的個數,比較事物的多少,比較簡單的長短、大小、輕重等。在數的概念形成過程中發展思維能力,如在認識20以內數時通過比較、排列發現這些數之間的聯繫,在學習“分與合”時發展學生的有序思考和分析、推理能力,在“認鐘錶”時進行比較、綜合和判斷等。能用“分”與“合”的思想進行初步的數學思考,能聯繫具體情境探索一位數加、減法,並經歷與同伴交流各自算法的過程,正確地、有條理地説明自己的算法;對估計的過程能作出自己的解釋。在探索簡單物體和圖形的形狀、大小和物體之間位置關係的過程式中,發展空間觀念。感受簡單的`收集、整理數據的過程,具有對簡單事物和簡單信息進行比較分類的意識,具有簡單的統計思想。

3、解決問題方面:在教師的指導下,從日常生活和現實情境中發現並提出簡單的數學問題,並能應用已有的知識、經驗和方法解決問題;能對簡單的幾何體進行簡單的分類,能聯繫情境描述一些物體的相對位置;能在教師的組織下收集有效信息並進行分類、整理,用簡單的統計方法表示問題解決的結果等。體驗與同桌合作解決問題的過程,能和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

4、情感與態度方面: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初步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繫,對身邊與數學有關的某些事物產生好奇心,有學習數學的熱情,有主動參與數學活動的積極性。能在教師和同學的鼓勵、幫助下,克服在數學活動中遇到的某些困難,獲得成功的感受,逐步樹立學好數學的自信心。

四、教學重點與難點:

1、會讀寫20以內的數

2、熟練地掌握10以內各數的組成,熟練地口算20以內的加減法。

3、理解20以內各數的組成,初步領會“個位”和“十位”的含義。

4、20以內的退位減法

五、教學措施:

1、教者要認真學習新課程標準,勇於創新,堅持教學“六認真”。

2、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徵和認知規律,選用有效的教學方法,充分利用電教媒體。

3、不斷對學生進行學習目的教育,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4、對思維活躍、學習能力強的學生要拓寬知識面。

5、重視學困生的補課工作。

一年級上冊數學教學計劃 篇10

一、教學內容

本學期教材內容包括下面一些內容:準備課, 10以內的數的認識和加減法,數學樂園;認識圖形(一),活動園地;11~20各數的認識, 20以內的加法和減法,最簡單的加減法應用題,我們的校園,數學實踐活動;總複習。

 二、本學期教學的指導思想

在本學期,我將更深刻地學習會議精神,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全面推進素質教育。認真學習和鑽研教材與《數學課程標準》。多讀課改知識,多參加課改活動,不斷提高自身業務水平,力爭把工作搞得更好。

1、根據兒童發展的生理和心理特徵培養學生自主探索的能力。重視以學生的已有知識經驗和生活經驗為基礎,提供學生熟悉的情景,幫助學生理解數學知識。

2、增加聯繫實際的內容,為學生了解現實生活中的數學,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繫。

3、注意選取富有兒童情趣的學習素材和活動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獲得愉悦的數學學習體驗。

4、重視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在合作交流與自主探索的氣氛中學習。

5、把握教學要求,促進學生髮展適當改進評價學生的方法,比如建立學生課堂發言的“奇思妙語錄”等。

三、本學期教學的主要目的要求

(一)、知識和技能方面

1、使學生正確地數出不同物體的'個數。逐步抽象出數,能區分“幾個”和“第幾個”熟練地掌握10以內的組成,會正確,工整地書寫數字。

2、使學生認識計數單位“一”和“十”,初步理解個位和十位上的數所表示的意義,能熟練地數出20以內的數,正確地讀、寫20以內的數,掌握20以內的數是由一個十和幾個一組成的。掌握20以內的數的順序,會比較20以內數的大小。

3、使學生初步認識=、>、<三種符號,會使用這些符號表示數的大小。

4、使學生初步知道加和減法的含義,直觀地瞭解加法交換律和加法與減法的關係,能熟練地口算10以內的加減法和20以內的進位加法。能比較熟練地計算20以內的連加、連減和加減混合運算式題。

5、使學生會根據加、減法的含義解答比較容易的加減法一步計算的圖文應用題。知道題目中的條件和問題。知道題目中的條件和問題,會列出算式,註明得數的單位名稱,口述答案,能看實物或直觀圖口述題意,簡單的講述和與求剩餘的數量關係。

6、使學生直觀地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對這些圖形有初步的瞭解。

7、結合主題圖和插圖及有關數據,對學生進行愛祖國、愛科學的教育,培養學生認真做題,正確計算,書寫整潔的良好習慣,學會有條理,有根據地思考問題。

(二)、數學思考方面

1、能運用生活經驗,對有關數學信息作出解釋,並初步學會用具體的數據描繪現實世界中的簡單現象。

2、能對簡單物體和圖形的形狀、大小、位置關係、運動的探索過程中,發展空間觀念。

3、在教師的幫助下,初步學會選擇有用的信息進行簡單的歸納和類比。

(三)、解決問題方面

1、經歷從生活中發現並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繫,感受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瞭解同一問題可以有不同的解決辦法。

3、有與同學合作解決問題的經驗。

4、初步學會表達解決問題的大致過程和結果。

(四)、情感與態度方面

1、在他人的鼓勵和幫助下,對身邊與數學有關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積極參與生動、直觀的教學活動。

2、在他人的鼓勵和幫助下,能克服在數學活動中遇到的某些困難,獲得成功的體驗,有學好數學的信心。

3、經歷觀察、操作、歸納等學習數學的過程,感受數學思考過程的合理性。

4、在他人的指導下,能夠發現數學活動中的錯誤,並及時改正。

5、體會學習數學的樂趣,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建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6、使學生從小養成認真學習、認真作業、書寫整潔的良好習慣。

 四、本學期提高教學質量的具體措施

1、從學生的年齡特點出發,多采取遊戲式的教學,引導學生樂於參與數學學習活動。

2、在課堂教學中,注意多一些有利於孩子理解的問題,而不是一味的難、廣。應該考慮學生實際的思維水平,多照顧中等生以及思維偏慢的學生。

3、佈置一些比較有趣的作業,比如動手的作業,少一些呆板的練習。

4、加強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聯繫,適當教給家長一些正確的指導孩子學習的方法。

5、每月進行作業評比活動一次,比一比看誰學習進步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