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教學計劃

六年級上冊科學教學計劃

欄目: 教學計劃 / 發佈於: / 人氣:1.48W

時間就如同白駒過隙般的流逝,我們的工作又進入新的階段,為了在工作中有更好的成長,現在的你想必不是在做計劃,就是在準備做計劃吧。計劃怎麼寫才能發揮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六年級上冊科學教學計劃,歡迎大家分享。

六年級上冊科學教學計劃

六年級上冊科學教學計劃1

一、班級概況和學情分析

學情分析:國小階段的兒童思維能力處在從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階段,六年級學生的抽象思維仍要藉助於直觀形象的支撐,但已經有了長足的發展,分析、推理能力有了明顯的提高。經過前面三年的科學課學習,六年級學生已經積累了一些基本的探究學習方法,能夠比較獨立地進行一些探究活動。他們開始對一些問題進行具有挑戰性的思考,能夠選取自己認為可以進行的方式對一些問題進行探究,開始有選擇地利用觀察、實驗所獲取的證據對所探究的問題進行解釋。

二、各單元教材分析

1.《工具和機械》單元

(1)本單元可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課):通過使用工具,發現關於工具和機械的問題,激發學生研究工具和機械的興趣。第二部分(第2-7課):通過設計、觀察、研究槓桿等不同類型的簡單機械,認識這些機械的構成及其功能。第三部分(第8課):通過研究自行車這一常見的交通工具,總結和提升有關工具和機械的認識。

(2)主要教學目標:對各種簡單機械(槓桿、輪軸、滑輪、斜面等)進行實驗,包括設計和製作一些簡單裝置,並對其進行觀察和加以解釋,認識機械的各個部件,瞭解它們各自的功用,嘗試着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2.《形狀與結構》單元

(1)本單元可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第1-7課)是探究形狀結構的科學道理。其中,第1-6課是分別研究條形、拱形、框架等結構,第7課是認識橋樑的結構。第二部分(第8課)是設計科學合理的形狀結構。

(2)主要教學目標:認識身邊常見的樑、拱形、框架等形狀結構,研究物體不容易倒的形狀特點,探究怎樣用紙做一座能承重的橋。通過研究認識不同的形狀和結構承受力的特點不同,能滿足不同的需要。

3.《能量》單元

(1)本單元可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5課),認識電流能夠產生磁性,製作電磁鐵並研究電磁鐵的磁極和磁力大小,研究玩具小電動機是怎樣轉動起來的,感受電能轉化成動能的奇妙。第二部分(第6-7課),通過尋找電的用途,研究電的來源,認識電能和其他能量形式及其相互間的轉化。第三部分(第8課)探究煤、石油、天然氣能源礦產與太陽能之間的關係,認識我們使用的能量幾乎都源於太陽能的轉化與儲存。

(2)主要教學目標:製作和研究電磁鐵,探究玩具小電動機怎麼會轉動起來,研討各種能量形式及其相互轉化。通過研究初步建立起能量的概念,知道電可以生磁,能量可以相互轉化,瞭解太陽能的轉化與儲存。

4.《生物的多樣性》單元

(1)本單元可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4課),從校園生物多樣性的認識拓展到對自然界生物多樣性的認識。第二部分(第5課),以人類自己為研究對象認識到生物的個體與個體之間也是千差萬別的。第三部分(第6-8課),讓學生體會到生物多樣性與環境之間的關係,初步理解保護生物的多樣性就要保護生物賴以生活的環境。

(2)主要教學目標:調查校園裏生物的種類和分佈,給動植物分類,研究人的相貌差異,探究不同環境對生物種類和性狀的影響。通過研究知道生物種類和差別是多種多樣的,認識生物的多樣性與環境有密切的關係,知道生物多樣性的意義。

三、主要材料清單

1.《工具和機械》單元

常用的工具:螺絲刀、羊角錘、鉗子、鑷子、開瓶器等。

實驗裝置和實驗器材:槓桿尺、輪軸、滑輪、滑輪組、搭斜面的木板、測力計、鈎碼、鐵架台。

做小桿秤的材料:筷子、粗線、螺絲帽。

做滑輪遊戲的材料:長繩子和兩根光滑的木棒。

觀察用的實物或圖片:鐵皮剪、理髮剪、核桃夾、桿秤、木螺釘和鐵螺釘等。

2.《形狀與結構》單元

做實驗的材料:長、寬相同厚度不同的紙條,長、厚相同寬度不同的紙條,摺紙樑和做拱形的紙,鐵墊圈、完整的和剖開的乒乓球,塑料瓶。

做框架的材料:筷子或塑料管、橡皮筋。

搭吊橋的材料:瓦楞紙板和繩子。

做紙橋的材料:舊報紙、膠帶。

觀察用的材料:包裝箱瓦楞紙板、塑料飲料瓶。

3.《能量》單元

做電產生磁實驗的器材:電池、電池盒、小燈泡、燈座、開關、導線、指南針。

做電磁鐵實驗的材料:多股絕緣導線、大鐵釘、大頭針、直徑不同的塑料管、長短粗細不同的螺栓。

研究電動機觀察、實驗器材:玩具小電動機、紙杯、橡筋圈、V形粗導線、鐵絲支架、磁鐵。

手搖發電機、各種電池或電池圖片。

4.《生物的多樣性》單元

考察校園生物器材:放大鏡、小鏟子等考察工具。

做模擬實驗的材料:不同形狀的紙魚,球形燒瓶、長頸玻璃瓶、温度計。

魚、鳥、兔的骨骼標本或圖片。

適合教學需要的各種動物、植物的圖片或影像資料。

人的部分相貌特徵的不同性狀圖。

四、具體教學措施

1.指導學生大膽利用已有的經驗對一些事物和現象進行有根據的推測,作出假設性解釋。比如推測小電動機轉動原因,煤的成因,根據動植物的形態特徵推測它們生活的環境等。

2.指導學生認真收集數據,意識到要尊重數據,用嚴謹的態度得出結論,如研究槓桿尺的實驗,研究電磁鐵磁力大小的實驗。

3.本冊中的很多內容適於動手操作,材料簡單易得,要給學生創造實踐的機會,保證學生能真正地動起手來進行探究學習,這更能促進學生思維的深度參與。

4.建立能量概念,認識生物的多樣性是在學生三年學習的積累上進行的,要注意充分利用他們原有的知識,並幫助他們梳理、提升,形成概括性更高的科學概念。

5.充分用好多媒體工具。由於本冊教材有許多內容都是學生平時沒有看過或者無法通過感觀來認識的,利用多媒體進行教學,不僅使學生有了學習的興趣,還能使學生更快地掌握所學知識。

五、教學進度表

六年級上冊科學教學計劃2

教學計劃

為了培養學生學、愛、用科學的興趣;培養學生髮現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掌握正確的科學探究方法,養成良好的科學探究習慣;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人才,實施素質教育及創新教育,提高學生的科學文化素質,特擬此計劃。

一、學情分析

通過幾年的科學學習,大多數學生對科學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已經具備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他們對周圍世界產生了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樂於動手.不足之處:學生在活動的時候常常耗時低效,不能很好地利用寶貴的課堂時間。有的學生髮言不積極,表現慾望差,應特別注意培養,形成良好的氛圍。讓學生在探究中學到科學知識,培養探究能力,提升科學素養。

二、教材分析

本冊共分四個單元,共32課。

1、《工具和機械》單元介紹了常用工具槓桿、輪軸、滑輪、斜面的原理及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尤其是結合常用工具和實驗器材設置了許多和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探究活動,在探究活動中讓學生掌握各類機械和工具的特點和作用。

2、《形狀和結構》單元介紹了各種建築物中使用的形狀和結構及其特點,從實驗材料的選取到各種不同的設計都能切實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實踐能力。

3、《能量》單元介紹了電能、水的三態變化、太陽能以及他們之間的聯繫,學生掌握自然界中的物質可以相互轉化,能量可以相互轉化的自然規律,使學生養成愛護大自然,保護環境的意識。

4、《生物的多樣性》單元讓學生知道生物的種類是多種多樣的;知道同種生物不同的個體各不相同。初步理解生物體不同的形態結構是與它們的生活環境相適應的。知道生物的多樣性是人類生存的重要資源。能自己確定標準對生物進行分類,知道分類是研究生物的基本方法。會用製作生物分佈圖的方法描述某一區域的生物種類。

三、教學目標

科學探究

1、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努力發展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們在日常生活中親近科學、運用科學,把科學轉化為對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導,逐漸養成科學的行為習慣和生活習慣。

2、瞭解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讓學生親身經歷科學探究的全過程,從中獲得科學知識,增長才幹,體會科學探究的樂趣,理解科學的真諦,逐步學會科學地看問題、想問題。

3、繼續指導、引導學生學習運用假設,分析事物之間的因果關係,注重實驗中的觀察能力、採集數據,並對實驗結果做出自己的解釋,學習建立解釋模型,以驗證自己的假設。

4、培養學生利用書籍、網絡、報刊等查閲資料,蒐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5、增強學生法制意識,培養學生學法、懂法和用法的好習慣。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保持和發展學生對周圍世界的好奇心與求知慾,形成大膽細心、注重數據、敢於質疑的科學態度和愛科學、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

2、培養學生親近自然、欣賞自然、珍愛生命的意識,積極參與資源和環境的保護,關心現代科技的發展,使學生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意識。

3、培養學生的合作和交流的意識,敢於爭辯的膽識,同時學會尊重他人意見,合理的.表達自己的見解。

科學概念

1、掌握常用的機械和工具的特徵,並能設計和製作機械和工具。

2、觀察和研究常見的形狀和結構,並設計和製造自己的“橋樑”,體驗科學與技術結合的樂趣。

3、研究熱和燃燒的關係及其原因,並能結合日常生活進行分析和闡述。

4、瞭解能量以及能量的變化,並能在實驗操作中親自去感受。

四、教學重難點

1、把握這部分學生科學學習的特點,因勢利導。

2、用豐富多彩的親歷活動充實教學過程。

3、讓探究成為科學學習的主要方式。

4、樹立開放的教學觀念。

五、教學措施

1、瞭解學生對所學科學問題的初始想法,特別是一些概念理解過程中出現的想法。

2、指導學生反覆進行控制變量的實驗。(控制變量實驗要加以指導)

3、悉心地引導學生的科學學習活動,引導學生在觀察和實驗的過程中做好記錄。

4、引導學生用準確、恰當的詞語描述觀察到的事實和現象。

5、引導學生對觀察和實驗結果進行整理和加工,形成正確的解釋。

六、培優補差

1、培優對象 名單略

2、補差對象 名單略

3、培優補差措施

(1)課堂上創造機會,要多鼓勵、多啟發學困生對學習的興趣,多給他們一些動手、動腦、動口的機會,或用優生學習思維、方法來影響差生。多賞識少批評,使他們意識到自己是學習的主人。

(2)根據不同層次的學生,安排不同的作業。對差生實施多做多練措施。對作業中出現的普遍問題在課前進行集中講解,個別問題進行面批面改。優生適當增加題目難度,並安排課外作品閲讀,不斷提高閲讀能力和寫作能力。

(3)採用一優生帶輔一學困生的“一幫一”行動。

(4)採用激勵機制,對學困生的每一點進步都給予肯定,並鼓勵其繼續進取,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和成功感。

六年級上冊科學教學計劃3

一、指導思想:

充分挖掘課程資源,和孩子們一起探究,實施真正意義上的科學探究性教學,有效的組織學生開展真正有深度的科學探究活動。培養學生學科學,愛科學,用科學的興趣;培養學生髮現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掌握正確的科學探究方法,養成良好的科學探究習慣;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人才,實施素質教育及創新教育,提高學生的科學文化素質。

二、學習目標

(一)科學探究

1、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努力發展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們在日常生活中親近科學、運用科學,把科學轉化為對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導,逐漸養成科學的行為習慣和生活習慣。

2、瞭解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讓學生親身經歷科學探究的全過程,從中獲得科學知識,增長才幹,體會科學探究的樂趣,理解科學的真諦,逐步學會科學地看問題、想問題。

3、繼續指導、引導學生學習運用假設,分析事物之間的因果關係,注重實驗中的觀察能力、採集數據,並對實驗結果做出自己的解釋,學習建立解釋模型,以驗證自己的假設。

4、培養學生利用書籍、網絡、報刊等查閲資料,蒐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保持和發展學生對周圍世界的好奇心與求知慾,形成大膽細心、注重數據、敢於質疑的科學態度和愛科學、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

2、培養學生親近自然、欣賞自然、珍愛生命的意識,積極參與資源和環境的保護,關心現代科技的發展,使學生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意識。

3、培養學生的合作和交流的意識,敢於爭辯的膽識,同時學會尊重他人意見,合理的表達自己的見解。

(三)科學知識

1、掌握常用的機械和工具的特徵,並能設計和製作機械和工具。

2、觀察和研究常見的形狀和結構,並設計和製造自己的“橋樑”,體驗科學與技術結合的樂趣。

3、研究熱和燃燒的關係及其原因,並能結合日常生活進行分析和闡述。

4、瞭解能量以及能量的變化,並能在實驗操作中親自去感受。

三、學生情況分析:

1、通過過去的科學學習,大多數學生對科學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已經具備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他們對周圍世界產生了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樂於動手,善於操作。

2、不足之處:上學期由於活動材料限制的原因,有一部分教學內容只是匆忙的走過場,有些探究活動甚至根本就沒有開展,導致學生的知識面受到限制,影響了學生的科學素養的形成。還有,學生在活動的時候常常耗時低效,不能很好地利用寶貴的課堂時間。一班的學生不如二班發言積極,表現慾望差,應特別注意培養,形成良好的氛圍。

四、教材內容簡析

本冊共分五個單元,共22課。

第一單元

豐富多采的生命世界:作為本冊教材的第一個單元,選取了學生生活中最為熟悉的生命世界的內容作為開始。在學生經歷了探究有關動植物形態、習性、生殖等方面特徵的過程後,本單元將引領學生綜合運用比較、分類、歸納概括、分析綜合等思維方法和能力,通過觀察、調查、資料收集等活動,展覽、實驗、繪製關係圖等設計活動,以及記錄、交流、製作等活動對生命世界的構成形成一個比較系統的認識。

第二單元無處不在的能量:本單元是在學生認識了聲、光、電、磁等現象以及學習了常見的`力、力與運動、礦產資源的基礎上,幫助學生認識生活中的能量,併為後面進一步研究能源奠定基礎。該單元以能量為核心,整合課程標準中生命世界、物質世界和地球宇宙世界中的相關內容,從系統的角度引導學生了解什麼是能量,認識多種形式的能量探究能量的轉化和控制。

第三單元

寶貴的能源:本單元是在學生認識了能量的各種形式、探究了能量的轉化和控制之後,為繼續研究能量的來源設計的。該單元以能源為線索,通過分析能量的來源體現了“結構與系統”這一組統一概念。

第四單元

太陽家族:本單元是在學生學習了生命世界的多樣性和物質世界的能量轉換以後,繼續研究地球宇宙世界的“結構與系統”通過對太陽系的解祕,來了解太陽系的結構。

第五單元海洋資源:在充分關注生命世界的多樣性及其與能量和能源的關係基礎上,“海洋資源”作為本冊教材的最後一個單元,再次從系統的角度引導學生綜合運用查閲資料、討論和舉辦展示會等多種形式,瞭解各種類型的海洋資源,探究海洋資源的利用方式以及存在的問題。

五、基本措施:

1、把握國小生科學學習的特點,因勢利導。

2、用豐富多彩的親歷活動充實教學過程。

3、讓探究成為科學學習的主要方式。

4、樹立開放的教學觀念。

5、悉心地引導學生的科學學習活動。

6、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

7、組織、引導學生參加科技小製作活動。

六年級上冊科學教學計劃4

一、學生情況分析

通過幾年的科學學習,大多數學生對科學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已經具備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他們對周圍世界產生了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樂於動手.不足之處:學生在活動的時候常常耗時低效,不能很好地利用寶貴的課堂時間。有的學生髮言不積極,表現慾望差,應特別注意培養,形成良好的氛圍。讓學生在探究中學到科學知識,培養探究能力,提升科學素養。

二、教材分析

本冊共分四個單元,共32課。

1、《工具和機械》單元介紹了常用工具槓桿、輪軸、滑輪、斜面的原理及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尤其是結合常用工具和實驗器材設置了許多和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探究活動,在探究活動中讓學生掌握各類機械和工具的特點和作用。

2、《形狀和結構》單元介紹了各種建築物中使用的形狀和結構及其特點,從實驗材料的選取到各種不同的設計都能切實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實踐能力。

3、《能量》單元介紹了電能、水的三態變化、太陽能以及他們之間的聯繫,學生掌握自然界中的物質可以相互轉化,能量可以相互轉化的自然規律,使學生養成愛護大自然,保護環境的意識。

4、《生物的多樣性》單元讓學生知道生物的種類是多種多樣的;知道同種生物不同的.個體各不相同。初步理解生物體不同的形態結構是與它們的生活環境相適應的。知道生物的多樣性是人類生存的重要資源。能自己確定標準對生物進行分類,知道分類是研究生物的基本方法。會用製作生物分佈圖的方法描述某一區域的生物種類。

三、教學目標

科學探究

1、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努力發展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們在日常生活中親近科學、運用科學,把科學轉化為對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導,逐漸養成科學的行為習慣和生活習慣。

2、瞭解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讓學生親身經歷科學探究的全過程,從中獲得科學知識,增長才幹,體會科學探究的樂趣,理解科學的真諦,逐步學會科學地看問題、想問題。

3、繼續指導、引導學生學習運用假設,分析事物之間的因果關係,注重實驗中的觀察能力、採集數據,並對實驗結果做出自己的解釋,學習建立解釋模型,以驗證自己的假設。

4、培養學生利用書籍、網絡、報刊等查閲資料,蒐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5、增強學生法制意識,培養學生學法、懂法和用法的好習慣。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保持和發展學生對周圍世界的好奇心與求知慾,形成大膽細心、注重數據、敢於質疑的科學態度和愛科學、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

2、培養學生親近自然、欣賞自然、珍愛生命的意識,積極參與資源和環境的保護,關心現代科技的發展,使學生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意識。

3、培養學生的合作和交流的意識,敢於爭辯的膽識,同時學會尊重他人意見,合理的表達自己的見解。

科學概念

1、掌握常用的機械和工具的特徵,並能設計和製作機械和工具。

2、觀察和研究常見的形狀和結構,並設計和製造自己的“橋樑”,體驗科學與技術結合的樂趣。

3、研究熱和燃燒的關係及其原因,並能結合日常生活進行分析和闡述。

4、瞭解能量以及能量的變化,並能在實驗操作中親自去感受。

四、教學重難點

1、把握這部分學生科學學習的特點,因勢利導。

2、用豐富多彩的親歷活動充實教學過程。

3、讓探究成為科學學習的主要方式。

4、樹立開放的教學觀念。

五、教學措施

1、瞭解學生對所學科學問題的初始想法,特別是一些概念理解過程中出現的想法。

2、指導學生反覆進行控制變量的實驗。(控制變量實驗要加以指導)

3、悉心地引導學生的科學學習活動,引導學生在觀察和實驗的過程中做好記錄。

4、引導學生用準確、恰當的詞語描述觀察到的事實和現象。

5、引導學生對觀察和實驗結果進行整理和加工,形成正確的解釋。

六、教學進度表

第二至三週(6課時)第1、2、3課

第四至五週(6課時)第4、5、6課

第六至八週(6課時)第7課、專題研究:植物栽培、繁殖新技術

第九至十週(6課時)第8、9、10課

第十一至十二週(6課時)第11、12、13課

第十三至十四周(6課時)專題研究:能量轉換裝置;第14、15課

第十五至十六週(6課時)第16、17課;專題研究:能源問題研究

第十七至十八週(6課時)第18、19、20課

第十九至二十週(6課時)專題研究:開發太陽系的計劃;

第21周(2課時)第21課;

第22周-------期末複習

六年級上冊科學教學計劃5

一、指導思想

充分挖掘課程資源,和孩子們一起探究,實施真正意義上的科學探究性教學,有效的組織學生開展真正有深度的科學探究活動。培養學生學科學,愛科學,用科學的興趣;培養學生髮現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掌握正確的科學探究方法,養成良好的科學探究習慣;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人才,實施素質教育及創新教育,提高學生的科學文化素質。

三、學生情況分析

通過幾年的科學學習,大多數學生對科學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已經具備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他們對周圍世界產生了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樂於動手,善於操作。

不足之處:學生在活動的時候常常耗時低效,不能很好地利用寶貴的課堂時間。有的學生髮言不積極,表現慾望差,應特別注意培養,形成良好的氛圍。讓學生在探究中學到科學知識,培養探究能力,提升科學素養。

二、教材分析

本冊共分四個單元,共32課。

1、《工具和機械》單元介紹了常用工具槓桿、輪軸、滑輪、斜面的原理及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尤其是結合常用工具和實驗器材設置了許多和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探究活動,在探究活動中讓學生掌握各類機械和工具的特點和作用。

2、《形狀和結構》單元介紹了各種建築物中使用的形狀和結構及其特點,從實驗材料的選取到各種不同的設計都能切實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實踐能力。

3、《能量》單元介紹了電能、水的三態變化、太陽能以及他們之間的聯繫,學生掌握自然界中的物質可以相互轉化,能量可以相互轉化的自然規律,使學生養成愛護大自然,保護環境的意識。

4、《生物的多樣性》單元讓學生知道生物的種類是多種多樣的;知道同種生物不同的個體各不相同。初步理解生物體不同的形態結構是與它們的生活環境相適應的。知道生物的多樣性是人類生存的重要資源。能自己確定標準對生物進行分類,知道分類是研究生物的基本方法。會用製作生物分佈圖的方法描述某一區域的生物種類。

四、教學目標

(一)科學概念

1.掌握常用的機械和工具的特徵,並能設計和製作機械和工具。

2.觀察和研究常見的形狀和結構,並設計和製造自己的“橋樑”,體驗科與技術結合的樂趣。

3.研究熱和燃燒的關係及其原因,並能結合日常生活進行分析和闡述。

4.瞭解能量以及能量的變化,並能在實驗操作中親自去感受。

(二)過程與方法

1.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努力發展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們在日常生活中親近科學、運用科學,把科學轉化為對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導,逐漸養成科學的行為習慣和生活習慣。

2.瞭解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讓學生親身經歷科學探究的全過程,從中獲得科學知識,增長才幹,體會科學探究的樂趣,理解科學的真諦,逐步學會科學地看問題、想問題。

3.繼續指導、引導學生學習運用假設,分析事物之間的因果關係,注重實驗中的觀察能力、採集數據,並對實驗結果做出自己的解釋,學習建立解釋模型,以驗證自己的假設。

4.培養學生利用書籍、網絡、報刊等查閲資料,蒐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保持和發展學生對周圍世界的好奇心與求知慾,形成大膽細心、注重數據、敢於質疑的科學態度和愛科學、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

2.培養學生親近自然、欣賞自然、珍愛生命的意識,積極參與資源和環境的保護,關心現代科技的發展,使學生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意識。

3.培養學生的合作和交流的意識,敢於爭辯的膽識,同時學會尊重他人意見,合理的表達自己的見解。

四、教學重點:

1.指導學生大膽利用已有的經驗對一些事物和現象進行有根據的推測,作出假設性解釋。比如推測小電動機轉動原因,煤的成因,根據動植物的形態特徵推測它們生活的環境等。

2.指導學生認真收集數據,意識到要尊重數據,用嚴謹的態度得出結論,如研究槓桿尺的實驗,研究電磁鐵磁力大小的實驗。

3.本冊中的很多內容適於動手操作,材料簡單易得,要給學生創造實踐的機會,保證學生能真正地動起手來進行探究學習,這更能促進學生思維的深度參與。

4.建立能量概念,認識生物的多樣性是在學生三年學習的積累上進行的',要注意充分利用他們原有的知識,並幫助他們梳理、提升,形成概括性更高的科學概念。

五、教學措施

1.解學生對所學科學問題的初始想法,特別是一些概念理解過程中出現的想法。

2.指導學生反覆進行控制變量的實驗。(控制變量實驗要加以指導)

3.引導學生在觀察和實驗的過程中做好記錄。

4.引導學生用準確、恰當的詞語描述觀察到的事實和現象。

5.引導學生對觀察和實驗結果進行整理和加工,形成正確的解釋。

六、教學進度安排:

教學進度表:

周次

具體時間

課時

教 學 內 容

1

9.1-9.4

1

始業教育

2

9.5-9.11

3

使用工具槓桿的科學

3

9.12-9.18

3

槓桿類工具的研究輪軸的祕密

4

9.19-9.25

3

定滑輪和動滑輪滑輪組練習

5

9.26-9.30

3

斜面的作用自行車上的簡單機械練習

6

10.1-10.7

3

國慶假期

7

10.8-10.16

3

抵抗彎曲形狀與抗彎曲能力拱形的力量

8

10.17-10.23

3

找拱形練習課外延伸

9

10.24-10.30

3

做框架建高塔機動

10

10.31-11.6

3

橋的形狀和結構用紙造一座“橋”

11

11.7-11.13

3

複習第二單元

12

11.14-11.20

3

期中複習知識回顧期中檢測機動1課時

13

11.21-11.27

3

電和磁電磁鐵電磁鐵的磁力(一)

14

11.28-12.4

3

電磁鐵的磁力(二)練習、神奇的小電動機

15

12.5-12.11

3

電能和能量電能從哪裏來能量與太陽

16

12.12-12.18

3

練習複習第三單元校園生物大搜索

17

12.19-12.25

3

校園生物分佈圖多種多樣的植物 種類繁多的動物

18

12.26-12.31

3

相貌各異的我們 原來是相關聯的誰選擇了它們

19

1.1-1.8

3

生物多樣性的意義 練習複習第三單元

20

1.9-1.15

3

複習期末考試

六年級上冊科學教學計劃6

一、指導思想:

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深入學習貫徹《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和《內蒙古自治區中國小教學規程》,按照《鄂托克旗教育體育局關於進一步深化課堂教學改革的實施方案》的要求,進一步落實 “讓我們一起健康成長、全面發展”的辦學思想,努力打造“導學型”高效課堂,以強化教學過程的精細化管理為突破口,突出“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和“提高教師業務水平”兩大重點,弘揚孝德文化,紮實開展學校文化和“三風”建設工作,做到“學生髮展,教師發展,學校發展”。

二、基本情況分析

本學期任教六年級的科學。經過三年的科學學習,大部分學生平時在科學學習上態度較好,積極性較高。但是由於在家過於嬌慣學生的動手實踐能手較弱。少數學生對科學這門學科不夠重視,導致科學意識淡薄,科學實驗的操作不熟練。

三、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內容:顯微鏡下的世界,我們的地球,物質在變化,探索宇宙,假設與實驗等。從探究對象上看,突出了認識事物的結構與功能、認識事物的相互關係、認識事物變化的一般規律。關於“顯微鏡下的世界”的內容,主要指導學生初步認識細菌、黴菌、病毒等微生物,知道生物體由細胞構成,瞭解微生物與人類的密切聯繫;“我們的地球”主要是從人類探索地球的形狀開始,引領學生從地球表面到地球內部去認識地球; “物質在變化”從生活中熟悉的一個個變化入手,提升學生對物質變化的認識,並試圖讓學生在學習相關科學知識和科學概念的過程中,經歷部分或完整的科學探究過程,提高科學探究的水平,使學生體會到科學知識可以改善生活,從而激發學生關注與科學有關問題的積極性;“探索宇宙”讓學生通過觀察、記錄太陽和月球的運動變化,探究它們的運動模式,鍛鍊自己的毅力,讓學生通過了解人類對宇宙奧祕的探索,認識科學的進步和人類智慧的潛力,引領學生進入天文這座神聖的殿堂,打開宇宙這本書,遨遊在浩瀚無垠的宇宙中,解答心中的疑問,揭開宇宙神祕的面紗。突出事物變化的.一般規律。從探究水平上看,應在教師引導和指導下,加大學生自主探究的力度,給孩子更多一點自主權。從過程與方法上看,注重定量的觀察與測量,指導學生蒐集證據和信息資料,突出解釋與用模型解釋的訓練,注重相互之間的交流與質疑,並有一些設計與製作的活動。

四、教學基本目標

㈠科學探究

經歷幾個完整的科學探究過程,加深對科學探究的理解和認識。不僅關注資料的收集和實驗的探究,而且要學會對事實進行簡單的加工、分析和整理,並用充分的討論再得出結論,並用自己擅長的方式進行交流。進一步理解控制變量對比實驗的意義和方法,開始學習用模擬實驗的方法研究自然現象,發展運用數據解釋和推理的能力。

㈡情感、態度、價值觀

培養學生對地球運動深入淺出探索的興趣和探究生物與環境相互依賴、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關係,關注物質的變化,對宇宙充滿探索的慾望,並能從科學發展史中獲得對科學和科學探究的更多理解。

㈢科學知識

獲得有關“顯微鏡下的世界”、“地球和宇宙”、“物質的變化”等方面粗淺的科學知識,逐步積累經驗,理解相關科學概念。

五、教學重難點

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努力發展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引導學生學習運用假設,分析事物之間的因果關係,注重觀察實驗中的測量,特別是控制變量、採集數據,並對實驗結果做出自己的解釋,學習建立解釋模型,以驗證自己的假設。

六、教學措施

㈠利用過程性評價和建立科學檔案袋的方式,引導學生學好科學。

㈡教師提供材料和資料,提倡學生自帶材料,引導學生從課堂延伸到課外。

㈢反思自己的教學,勤于思考為什麼教、教什麼、怎樣教、為什麼這樣教、有什麼意義等問題,並做好記錄。

㈣鑽研新標準和現有教材,充分利用現有教具、學具和各種教學資源,進行系統化的單元備課,提前做好教學準備。

㈤把科學課程的總目標落實到每一節課。

㈥用豐富多彩的親歷活動充實教學過程。

㈦讓探究成為科學學習的主要方式。 ㈧悉心地引導學生的科學學習活動。

㈨建立科學學習合作小組,讓學生在相互交流、合作、幫助、研討中學習。

㈩給學生提問和假設機會,並指導學生自己動手尋找證據進行驗證,經過思維加工,自己得出結論,並把自己的認識用於解決問題的實踐。

六年級上冊科學教學計劃7

實驗是自然科學研究中十分重要的認識方法,它對於激發兒童的科學志趣,培養兒童的科學能力,提高兒童的科學素質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義。在新課程理念的引領下,在總結以往經驗的基礎上,特制定以下實驗教學計劃:

一、指導思想

以新課標的教學理念為核心,加強觀察和實驗,注重對學生進行提出問題、猜想結果、制定計劃、觀察、實驗、蒐集證據、表達交流等方面的訓練,引導學生去親歷科學,在親自操作、動手實驗、自行探究的實踐中,學習科學知識,掌握科學的思維方法,培養對科學的積極態度。

二、目標、措施

1、加大實驗教學力度

伴隨着全國青少年科學教育實驗基地師訓計劃課題的開展,我校的實驗教學也加大了力度,根據新的配備標準補充了儀器,保證了科學課的充分開展,在教學領導小組的組織下,切實把精力放在指導實驗教學研究上。

2、紮實開展實驗教學

《標準》指出,國小科學課程是以培養科學素養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科學教育要真正作到面向全體,為每一個學生提供適合自身發展的學習機會。實驗教學在課程中佔有重要的地位,教學中要貫徹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

學期初,實驗教學領導小組根據教研中心的.配檔要求,制定合理的實驗教學配檔標準,實驗教師要嚴格按照配檔要求組織好實驗教學。教學過程中學校定期組織實驗教師開展實驗教學研究活動,組織舉行實驗教學公開課,經驗交流、技術培訓等教研活動。抓好實驗的備課,課前儀器準備和實驗,課堂實驗組織與實施、課後反思四個環節,不斷優化實驗教學。根據教學要求填好實驗通知單和實驗教學記錄,保證實驗的開出率,實驗教師要明確幾種類型實驗的基本要求:(1)演示實驗的基本要求:目的明確、準備充分、重點突出、操作規範、準備安全(2)學生分組實驗:A準備階段:制定實驗計劃;B實驗階段在教師的指導下,讓學生正確操作,細心觀察,認真分析,瞭解實驗反饋和動態,檢查實驗效果;C總結階段寫出實驗報告,整理儀器,課外實驗加強引導,提高興趣。

3、積極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實驗教學是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重要手段,結合新教材的內容,任課教師在實驗課前要填好實驗通知單,送交儀器室,實驗教師協助任課教師配備儀器,器材和藥品。教學過程中,實驗教師根據實驗課的配檔,充分利用好實驗器材,根據新課標的精神,大膽放手,讓學生在開放的空間裏,經歷科學探究的過程,不斷提高實驗操作技能,同時,實驗教師要提高組織實驗教學能力,讓學生養成實驗完畢後整理,清點,清潔回放原處的良好的實驗習慣,注意適時地滲透德育教育。分管領導定期對實驗教師進行聽課、評課,檢查督導,瞭解學生的實驗技能,促進實驗教學的有效發展,真正發揮實驗教學的作用。

本學期我們將以此為方針,保證實驗教學工作開展得順利完善!

課題所需器材
聲音的產生燒杯、水槽、氣球、玻璃棒、鼓、音叉
誰能傳播聲音水槽、塑料袋、鬧鐘

六年級上冊科學教學計劃8

一、學情分析

通過過去的科學學習,原班大多數學生對科學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已經具備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他們對周圍世界產生了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樂於動手,善於操作。

二、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以訓練學生推理判斷的邏輯思維能力為重點,編排了“生物與環境”、“營養與健康”、“地表變化的奧祕”、“能量”、“月球”5個主題單元和1個綜合單元,一共有22課、61個活動。每個單元的主要內容是:

1、生物與環境:此單元包括“一棵頑強的小樹”、“從‘南橘北枳’説起”、“走進池塘”、“假如大樹都倒下”4課書,主要引領學生從不同的角度來探討生物的生存與環境之間的關係,主要的學習方法是實驗、觀察、調查、閲讀科技史等。此單元教學大約需要7~8課時。

2、營養與健康:此單元包括“食物中的營養”、“消化與吸收”、“飲食與健康”3課書,圍繞人的生存逐層遞進地展開研究,主要的學習方法是問題驅動、實驗、調查、測量等。此單元教學大約需要6~7課時。

3、地表變化的奧祕:此單元包括“地表在變化”、“地震”、“火山”、“巖石也變化”、“走近礦產”以及“人類對地表變化的影響”6課書,重點介紹了引起地表變化的各種內、外力因素,同時要求學生根據自己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結合教材提供的事實或數據進行判斷和推理。如:推測喜馬拉雅山曾經發生的變化,推想噴發過後的火山山體外形,推測煤的形成等。此單元教學,大約需要8~9課時。

4、能量:此單元按照“總—分—總”的結構編排了“能量家族”、“熱能變、變、變”、“電錶轉呀轉”、“太陽能的利用”、“打開能源寶庫”5課書,通過觀察、實驗、閲讀科技史、調查、製作、設計等方法,指導學生認識能量的各種不同表現形式和能量的相互轉化。此單元教學大約需要7~8課時。

5、月球:此單元包括“探索月球的.祕密”和“月有陰晴圓缺”2課書,旨在通過觀察、猜想、閲讀科技史、模擬實驗等活動,引領學生探究月球的奧祕,瞭解關於月球的更多知識,進一步培養學生推理判斷的邏輯思維能力。此單元教學大約需要2~3課時。

6、我們怎樣做判斷:此單元是先通過案例及本學期回憶整理的方式幫助學生總結出進行推理判斷的方法,然後引領學生將總結的方法理論進行又一次的運用。此單元教學大約需要2課時。

三、教學目標

科學探究:根據已有知識和經驗,能運用歸納、演繹等方法進行推理和判斷,能將推理判斷的思維過程轉化成語言並能有條理地敍述。能夠及時修訂、完善自己的假設和計劃,比較熟練地掌握對比實驗的設計方法並能用於實踐,能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模擬實驗、設計並製作簡單的科學模型和科技作品。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保持和發展對周圍世界的好奇心與求知慾,大膽想象、尊重證據、敢於創新,樂於用學到的科學知識改善生活,節約能源,保護環境,意識到人與自然要和諧相處。

科學知識:

1、知道環境對生物生長、生活習性等多方面有影響;懂得食物鏈的含義;能認識到人類是自然的一部分,既依賴於環境,又影響環境,影響其他生物的生存。

2、瞭解人類需要哪些營養及其來源,懂得營養全面合理的重要性;瞭解人體的消化過程,養成良好的飲食衞生習慣;瞭解影響健康的各種因素。

3、知道任何物體工作時都需要能量,電、光、熱、聲、磁等都是能量的不同表現形式;認識不同形式的能量可以相互轉化。

4、瞭解地球表面是在不斷變化的;瞭解火山噴發現象;瞭解地震的現象;知道主要的能源礦產、金屬礦產及其提煉物的名稱;認識各種自然力量對地表改變的作用;瞭解人類活動對地表改變的影響。

5、知道月球是地球的衞星,知道月球每天、每月的運動模式;從各種媒體上了解更多的有關月球的知識。

四、教學重點:

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努力發展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們在日常生活中親近科學、運用科學,把科學轉化為對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導,逐漸養成科學的行為習慣和生活習慣。通過課堂和實驗活動,對學生滲透環保教育。

五、教學難點:

瞭解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讓學生親身經歷科學探究的全過程,從中獲得科學知識,增長才幹,體會科學探究的樂趣,理解科學的真諦,逐步學會科學地看問題、想問題。繼續指導、引導學生學習運用假設,分析事物之間的因果關係,注重實驗中的觀察能力、採集數據,並對實驗結果做出自己的解釋,學習建立解釋模型,以驗證自己的假設。

六、主要教學方法與措施:

1、把握國小生科學學習的特點,因勢利導。

2、用豐富多彩的親歷活動充實教學過程。

3、讓探究成為科學學習的主要方式。

4、樹立開放的教學觀念。

5、悉心地引導學生的科學學習活動。

6、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

7、組織、引導學生參加科技小製作活動。

七、教學安排(每週2課時)

周次 教 學 內 容

1 《一棵“頑強”的小樹》

2 《從“南橘北枳”説起》、《走進池塘》

3 《假如大樹都倒下》

4 《食物中的營養》

5 《消化與吸收》

6 《飲食與健康》、《探索月球的祕密》

7 《月有陰晴圓缺》、《地表在變化》

8 《地震》、《火山》

9 《巖石也變化》、《走進礦產》,

1 0 《人類對地表變化的影響》

1 1 《能量家族》

1 2 《熱能變、變、變》

1 3 《電錶轉呀轉》、《太陽能的利用》

1 4 《打開能源寶庫》

1 5 《我們怎樣做判斷》,《科學自己做,我也能成功》

1 6 複習

1 7 複習

1 8 複習,期末考試

六年級上冊科學教學計劃9

一、班情學情分析:

通過幾年的科學學習,大多數學生對科學學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已經具備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他們對周圍世界產生了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樂於動手,善於操作。不足之處:上學期由於活動材料限制的原因,有一部分教學內容和有些探究活動只是匆忙的走過場,導致學生的知識面受到限制,影響了學生的科學素養的形成。還有的學生在活動的時候常常耗時低效,不能很好地利用寶貴的課堂時間。

二、課程標準對《科學》教學目的:

指導學生獲得一些淺顯的自然科學知識的同時培養他們的科學興趣,以及學科學、用科學的能力。使他們受到愛家鄉、愛祖國等思想品德教育。

以學生的生活經驗為線索,以地球上的物質及變化、生物體的外部表象及內部結構、機械與物體的運動為主要內容,展開科學探究活動,將“科學探究,科學知識和情感態度價值觀”有機地整合起來,促使學生在“事物宏觀的外部表象與微觀的內部特徵”之間建立聯繫。

三、教學要求:

1、指導學生認識周圍自然界常見的事物及相互之間的聯繫,瞭解自然的概貌和人類與自然之間的關係。指導學生獲得淺顯的生理衞生知識,促進他們養成良好的衞生習慣。

2、培養學生學科學用科學的能力,主要包括初步的觀察能力,實驗能力,動手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啟發他們的創造能力。

3、發展學生對自然界和科學技術的興趣愛好,對學生進行相信科學,破除迷信等科學自然觀的教育,培養學生實事求是,認真細緻,追求新知識等科學態度,熱愛大自然,愛勞動的思想感情和健康的審美情趣。

四、全冊教材分析

國小階段的兒童思維能力處於從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度的階段,六年級學生的抽象思維雖然要藉助於直觀形象的支撐,但已經有了長足的發展,分析、推理能力有了明顯的提高。他們已經積累了一些基本的探究學習的方法,有了初步的過程與方法意識和能力。根據學生的特點,他們在本冊的探究學生中應該更主動一些,應該有更深入的思維參與。

本冊共分四個單元。

第一單元:工具和機械

本單元介紹了常用工具槓桿、輪軸、滑輪、斜面的'原理及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尤其是結合常用工具和實驗器材設置了許多和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探究活動,在探究活動中讓學生掌握各類機械和工具的特點和作用。

第二單元:形狀和結構

本單元介紹了各種建築物中使用的形狀和結構及其特點,從實驗材料的選取到各種不同的設計都能切實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實踐能力。

第三單元:能量。

本單元介紹了電能、水的三態變化、太陽能以及他們之間的聯繫,學生掌握自然界中的物質可以相互轉化,能量可以相互轉化的自然規律,使學生養成愛護大自然,保護環境的意識。

第四單元:生物的多樣性

知道生物的種類多種多樣。知道同種生物不同的個體各不相同。初步理解生物體不同的形態結構是與它們的生活環境相適應的。知道生物的多樣性是人類生存的重要資源。能自己確定標準對生物進行分類,知道分類是研究生物的基本方法。會用製作生物分佈圖的方法描述某一區域的生物種類。

五、全冊教材分析

全冊共23課,外加兩課《研究與實踐》。從知識結構上分七單元:《物質的變化》、《人的一生》、《微小的生物》、《地球和地表變化》、《物體的運動》、《生活中的機械》、《研究與實踐》。

《物質的變化》單元在學生了解常見物體的基本性質的基礎上,對物質的多樣性進行觀察、實驗,用辨證和聯繫的觀點看待事物的變化。

《人的一生》單元通過蒐集、整理自己生長髮育過程中呈現的特點,從微觀處認識生物的基本的構造和功能,理解遺傳和變異是生命呈現出的共同特徵。

六、教學重點、難點

本冊教材的教學難點是強化認識事物內部的變化規律,加大自主探究的實施力度,加大學生生活經驗的整理與提高,力求在事物的表面特徵,與內部變化之間建立聯繫,突出認識事物的結構和功能。在探究技能上突出邏輯推理的思維能力訓練。

七、進度安排(略)

八、具體教學措施

本學期以新的教學理念為指導,以人為本,為學生的可持續發展提供豐富的教學資源和教學空間。教學設計密切加強數學與生活的聯繫,確立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創設愉悦、開放式的教學情境,充分應用多媒體的教學手段來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從而使學生掌握一定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具體如下:

1.把握這部分學生科學學習的特點,因勢利導。悉心地引導學生的科學學習活動。

2.用豐富多彩的親歷活動充實教學過程。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激發學生的學習慾望。

3.讓探究成為科學學習的主要方式。組織、引導學生參加科技小製作活動

4.引導學生在觀察和實驗的過程中做好記錄。用準確、恰當的詞語描述觀察到的事實和現象。

5.引導學生對觀察和實驗結果進行整理和加工,形成正確的解釋。

6.保持和發展學生對周圍世界的好奇心與求知慾,形成大膽細心、注重數據、敢於質疑的科學態度和愛科學、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

7.培養學生親近自然、欣賞自然、珍愛生命的意識,積極參與資源和環境的保護,關心現代科技的發展,使學生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意識。

8.培養學生的合作和交流的意識,敢於爭辯的膽識,同時學會尊重他人意見,合理的表達自己的見解。

9、瞭解學生對所學科學問題的初始想法,特別是一些概念理解過程中出現的想法。

10、指導學生反覆進行控制變量的實驗。(控制變量實驗要加以指導)

六年級上冊科學教學計劃10

一、學生情況分析:

本學期我擔任六年級(1—2)班的科學課。六年級通過三學年的科學學習,學生對科學學習有了很大的變化:課堂學習的注意力集中了,小組合作探究更加融洽了,對科學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也更強了,對於“科學”也很有自己的見解。所以我們要創造更多的機會,激發學生對科學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培養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因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待改進的是學生課堂學習的規範性和個別學生的學習習慣。

二、教材情況分析:

(一)教學指導思想

以培養國小生科學素養為宗旨,積極倡導讓學生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培養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究欲,發展他們對科學本質的理解,使他們學會探究解決問題的策略,為他們終身的學習和生活打好基礎。

(二)各單元主要目標、要求

1、“微小世界”是向學生打開的第一個窗口。在“微小世界”這個單元裏,學生們藉助放大鏡和顯微鏡觀察研究各種物體。集中研究的內容首先是放大鏡下的昆蟲世界,他們將觀察昆蟲身體構造的細節部分。接下來要研究放大鏡下的晶體,在這一單元裏,學生們還將研究放大鏡的放大倍數,自制一個簡易的顯微鏡,並使用它展開一個觀察、研究身邊生命活動。放大鏡和顯微鏡下的發現會拓展學生們瞭解認識世界的新視野,激起他們對科學探究的更大興趣。

2、“環境與我們”是向孩子們打開的第二個窗口。此前他們參與了有關生命和物質世界的許多探究活動,但還沒有對我們的生活的'地球有一個整體的認識和觀察的視角。這一單元將引領學生們關心有關地球整體的環境問題,併力圖影響他們的日常行為習慣。考慮到國小生的年齡特點,教學活動是從研究垃圾問題開始的,試圖通過調查垃圾來源、組成及處理方式等一系列活動,使學生們認識解決這一問題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並身體力行,參與解決這一問題的活動。繼垃圾問題之後,教材又引導學生們通過蒐集資料、瞭解和關注人類面臨的其他一些環境問題,如淡水資源缺乏、温室效應、土地荒漠化等,並引導他們開展考慮家鄉環境、制定保護環境的班級活動方案和個人環保行動計劃。

3、“宇宙”是向學生們打開的第三個窗口。他們在以前的科學課上接觸的主要是有關地球物質、構造及運動的知識。這一單元將引導他們去參加有關太陽、月亮、星體的觀察、研究活動。他們會觀察月相的變化,做月球上環形山形成、日食和月食形成的模擬實驗,根據教材提供的數據建一個太陽系的模型,利用自己製作的活動觀星圖,在夜晚觀星……他們還將瞭解宇宙的其他知識和人類探索宇宙的歷史,這些活動將使他們不僅知道不斷膨脹的宇宙是一個充滿活力極具魅力的世界,還會知道探索宇宙是人類前赴後繼的艱鉅事業,期待他們去參與和努力。

4、“信息”單元的指向不是指通常意義上的通訊、傳播、計算機方面的內容,而是將科學探究、蒐集事實和證據、推理和尋找解釋的活動作為獲取信息和對信息進行加工的過程。教材試圖用這樣一種設計使學生們對四年來的科學探究活動進行梳理,建立一個較為系統的認識,從而加深對科學探究本質的理解。在這一單元裏,學生們將參與一些生動有趣的活動,瞭解科學家是如何進行科學探究的,體驗要準確獲得一個事實,除認真觀察外,還須將想象、推理與事實區別開來,在交流中要學會傾聽和準確表達。

三、教學目標:

(一)在活動中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瞭解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讓學生親身經歷科學探究的全過程。

(二)繼續發展學生對對比試驗中變量的識別和控制的能力,學習運用對比試驗進行科學探究的技能,學會細緻的觀察。

(三)讓學生學會將記錄和數據轉化為證據,學習建立解釋模型,以驗證自己的假設,建構科學概念,學會用比較和分類的方法認識和描述多種多樣的事物。

(四)培養學生敢於質疑的科學態度和愛科學、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

(五)使學生親近自然、珍愛生命,關心現代科技的發展。

四、教學方法:

小組合作探究法、觀察法、實驗法、信息資料蒐集、整理資料法

五、具體措施

(一)把科學課程的總目標落實到每一節課;

(二)把握國小生科學學習特點,因勢利導;

(三)用豐富多彩的親歷活動充實教學過程;

(四)讓探究成為科學學習的主要方式;

(五)樹立開放的教學觀念;

(六)悉心地引導學生的科學學習活動;

(七)各班建立科學學習合作小組,讓學生在相互交流、合作、幫助、研討中學習;

(八)給學生提問和假設機會,並指導學生自己動手尋找證據進行驗證,經過思維加工,自己得出結論,並把自己的認識用於解決問題的實踐;

(九)充分應用各類教育資源和教學手段。

六、教學進度及課時安排:

周次教學進度課時數備註

第一週1.病毒1課時

第二週2、細菌3饅頭髮黴了1課時1課時

第三週4.食用菌5.蠟燭的變化1課時1課時

第四周6.食鹽和水泥7、鐵生鏽.1課時1課時

第五週十一假期

第六週8.牛奶的變化一、二單元複習1課時1課時

第七週9.靜止和運動10、距離和時間1課時1課時

第八週11、改變物體運動狀態12、物體的運動方式1課時1課時

第九周13、運動的物體第三單元複習1課時1課時

第十週複習,期會考試2課時

第十一週14、白天與黑夜15、晝夜與生物1課時

第十二週16、四季更替17、彎彎的月亮1課時1課時

第十三週18、日食和月食19、登上月球1課時1課時

第十四周20、蚯蚓找家21、變色龍1課時1課時

第十五週22、植物向哪裏生長2課時

第十六週23、密切聯繫的生物界24、珍稀動植1課時1課時

第十七週25、生物的啟示科學探索的故事第四、五單元複習1課時1課時

第十八週研究與實踐2課時

第十九周全冊複習2課時

第二十週複習2課時

第二十一週複習考試2課時

六年級上冊科學教學計劃11

一、教材分析

六年級上冊教材共有五個單元組成:《顯微鏡下的世界》、《我們的地球》、《物質在變化》、《探索宇宙》、《假設與實驗》。從知識覆蓋面上,覆蓋了生命世界、地球與宇宙、物質世界三大領域。

第一單元《顯微鏡下的世界》屬於生命科學領域,是在學生學習了常見的動物、植物、人體這些生命體的一些同共特徵的基礎上,根據國小《科學課程標準》中關於微生物及生物的基本結構來編寫的。在這一單元裏,我們要引導學生通過顯微鏡觀察,查閲資料瞭解,親自動手實驗接觸微生物,使他們在研究神祕的微生物世界的同時,發現祕密,掌握規律,體驗成功的樂趣。

第二單元《我們的地球》,地球是太陽系的八大行星之一,也是我們人類生息繁衍的惟一場所。人類已經在地球上生活了幾百萬年,自從人類文明的出現,人類對地球的探索就一直沒有停止過。本單元從人類探索地球的形狀開始,引領孩子們從地球表面到地球內部去認識地球,依次研究地球的外部形狀、表面地貌、內部結構,以及長期以來地表的變遷情況。

第三單元《物質在變化》,本單元屬於“物質世界”板塊中“物質的變化”範疇,教材從生活中熟悉的一個個變化入手,提升學生對物質變化的認識,並試圖讓學生在學習相關科學知識和科學概念的過程中,經歷部分或完整的科學探究過程,提高科學探究的'水平,使學生體會到科學知識可以改善生活,從而激發學生關注與科學有關問題的積極性。

第四單元《探索宇宙》,本單元是依據國小《科學課程標準》中有關“天空中星體”的內容標準來建構的,讓孩子們通過觀察、記錄太陽和月球的運動變化,探究它們的運動模式,鍛鍊自己的毅力;讓孩子們通過了解人類對宇宙奧祕的探索,認識科學的進步和人類智慧的潛力。引領學生進入天文這座神聖的殿堂,打開宇宙這本書,遨遊在浩瀚無垠的宇宙中,解答心中的問題,揭開宇宙神祕的面紗。

第五單元《假設與實驗》,本單元首先是通過問題與探究方法的關聯,引導出“提出假設”也是探究問題的一種常見的方式。其次通過對實驗的定義介紹了實驗的兩種基本類型:模擬實驗和對比實驗。由於實驗是一種綜合的探究技能,因而,我們對學生的教學要求,既包括體現實驗自身特點的最基本的方面,即實驗的類型、因果假設、實驗中的條件與單變量控制,還包括學生能夠按照實驗的基本步驟從事實驗活動。

二、教學措施

1、把科學課程的總目標落實到每一節課,使每一節課成為聚沙成塔的沙,滴水穿石的水。設計科學課的教學目標時應注意:“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用不同的行為化動詞表述不同類型的教學目標、儘可能用表現性目標表達需長期積累才可能實現的目標。

2、科學老師充分認真地做好課前準備,包括自身對各方面知識的儲備和對實驗儀器的規範科學地操作、實驗材料的製作,以及學生實驗的課前準備、課中指導工作等。

3、讓探究成為科學課學習的主要方式。科學探究活動一般應掌握由簡單到複雜、由教師扶着走到逐步放開、由模仿到半獨立再到獨立的過程逐步進行。要給學生一個由生疏到熟悉的過程,不要要求一步到位。

4、教學中要充分重視和使用網絡、多媒體及儀器的使用,讓學生原本較陌生的、枯燥單調的微生物教學變得生動、具體、有趣。

5、因地制宜選取教學內容和開展教學活動。本套教材是面向全國編寫的,但我國各地的教學資源和學校狀況差異很大。為了使各個地區的科學課教學能夠達到課程標準的要求,我們希望老師們充分利用當地教學資源實現教材編寫的基本意圖。在條件不能滿足的學校,我們可以尋找替代品,把當地容易獲得的相似物體作為觀察對象,或者簡化某些觀察活動,積極開展適宜本地特點的科學學習活動。

六年級上冊科學教學計劃12

一、學生情況分析:

六年級同學經過三年的科學學習,已經具備了初步的科學知識和操作技能,具備了一定的探究能力,思維方式也初步的由具體轉變為抽象。因此在今後的教學過程中要進一步擴大學生知識範圍,進一步提高學生創新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培養學生動手動腦學習科學的興趣,增加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和自我研究的能力,聯繫他們的實際生活,用所學得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最終達到將科學知識創造性應用到生活中去。

二、教材分析:

本冊教科書以主題研究的形式編排了《微小的生物》、《物質的變化》、《物體的運動》、《太陽、地球和月亮》、《生物與環境》、《研究與實踐》六個單元。以學生的生活經驗為主要線索,以生物體的外部表象及內部結構、物體與物體的運動等為主要內容展開科學探究活動,將“科學探究、科學知識和情感態度價值觀”有機地整合。促使學生在“事物宏觀的外部表象與微觀的內部特徵”之間建立聯繫,進行以“邏輯推理”為主的思維技能訓練。

藉助學生不斷豐富的間接“生活經驗”,切入到科學探究活動之中。《微小的生物》單元引導學生從耳熟能詳的病毒、細菌和真菌開始,認識一些微生物,從微觀處揭示生命世界的奧祕,感受生命世界的多姿多彩。將饅頭髮黴、食品變質等自然現象與微生物的生命繁殖活動結合起來,理解自然事物的變化是相互聯繫的。《物質的變化》單元在學生了解常見物體的基本性質的基礎上,對物質的多樣變化進行觀察、實驗,用辨證和聯繫的觀點看待物質的變化。《物體的運動》物質的運動,通過對運動與靜止現象的觀察、探究、蒐集整理信息等活動,理解靜止與運動相對性的道理,《太陽、地球和月亮》認識白天黑夜產生的原因,四級的更替日食和月食的產生讓你產生對宇宙的好奇心,產生探究問題的意識,《生物與環境》環境可以改變生物,生物與環境密不可分,從而保護環境。培養學生觀察與測量、採集與分析數據的能力。嘗試用學到的科學知識與技能去分析、解決生活中的問題,使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有機地結合起來。

三、教學目標:

(一)情感態度

重點強化了認識事物內部的變化特徵和變化的相互聯繫,既有對事物外部表象的觀察,又從微觀世界認識事物的內部結構和變化的規律性分析,突出了認識事物的.結構和功能,注意培養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和良好的學習習慣,在探究過程中有意識地強化訓練。增強學生解決問題、克服困難的勇氣,有助於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把所學到的知識用到生活中去。

(二)知識目標

1、瞭解細菌的主要特點和對人類正反兩方面的作用;知道真菌是、既不屬於植物也不屬於動物的一類生物中的一類。

2、知道水能溶解一些物質;知道物質的變化有兩大類,一類僅僅是形態變化,另一類會產生新的物質;瞭解物質的變化有的可逆,有的不可逆。

3、觀察生活中運動靜止相對性的事例,能用簡單的圖表或圖形表示距離和實踐的關係,直到物體運動需要的位置、方向和快慢等

(三)能力培養

1、培養學生能用自己擅長的方式進行表達、評議和討論。

2、培養學生能對自己的探究活動提出大致的思路或計劃。

3、引導學生能應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對所觀察的現象作假設性解釋,並能對研究過程和結果與他人交換意見。四、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本冊教科書的編排從探究對象上看,重點強化了認識事物內部的變化特徵和變化的相互聯繫,既有對事物外部表象的觀察,又從微觀世界認識事物的內部結構和變化的規律性分析,突出了認識事物的結構和功能,如微生物世界,認識事物的相互聯繫,如病毒與生命健康、物質的運動等。探究水平較前幾冊教科書有明顯的提升,加大自主探究的實施力度,加大學生生活經驗的整理與提升,進一步強化學生對間接生活經驗的回顧與運用。在探究技能上,突出邏輯推理為主的思維技能訓練,設計了大量的強化學生邏輯推理的探究項目,如根據發黴饅頭的外部表象,推測產生變化的原因,力求在事物的表面特徵與內部變化之間建立聯繫。

四、難點

使學生形成科學的自然觀,學會用聯繫的觀點和思維方式認識問題。探究逐步加深,螺旋上升更加明顯,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用所學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五、基本教學措施

1、本冊教材在縱觀全冊教材,教師應更加放開手腳,把學生感興趣的話題,有較強求知慾望的話題作為課的主體,通過活動使學生親身經歷科學探究,從而加深對科學、對科學探究、對科學學習的理解。解釋與模型是六年級集中訓練的過程與方法,要結合具體學習內容,在探究過程中有意識地強化解釋與模型的訓練。

2、在教學中採用先進的電教手段來輔助教學。利用現有的信息技術知識上網查與資料,蒐集圖片、報刊等。

3、在教學中要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根據教材特點,讓學生查一查、畫一畫、讀一讀、説一説、想一想、做一做,多種感官並用,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培養學生動手、動口、動腦的能力。

六年級上冊科學教學計劃13

一、學情分析:

本學期接任六年級科學教學,同學們通過三年的科學學習,科學探究已經給孩子們留下了深刻的記憶,像科學家那樣進行科學探究的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部分學生學會了收集資料、整理分析和進行實驗記錄的科學探究方法,學生小組合作交流也有了基礎。

據上學期科學老師介紹:學生非常喜歡科學實驗,四個班級由於課堂常規的不平衡,導致綜合能力差異較大,具體表現在,觀察不仔細,操作欠規範。

二、教材簡析:本冊共分四個單元,共32課。

第一單元:工具和機械

從使用工具開始,提出研究問題,然後研究最簡單的機械—槓桿,由此開始認識槓桿類機械,再研究非槓桿類機械,最後以自行車為載體,以齒輪研究為主要內容對本單元的研究作一次總結與提升,讓學生對機械的作用有一個整體的認識。

教學目標:

1、機械指的是利用力學原理組成的各種裝置。槓桿、滑輪、斜面等都是機械。在探究活動中讓學生掌握各類機械和工具的特點和作用。

2、有的機械可以省力,有的機械不能省力但能發揮其他作用。

3、能根據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需要選擇合適的工具和機械。

過程與方法:

4、通過實驗和收集數據,發現問題並作出自己的分析解釋。

5、對於自己的預測,用實驗來證實。

對於自己的探究,願意表達自己的想法,並樂意與同學進行交流。

第二單元:形狀與結構

引導學生們對紙的抗彎曲能力進行研究。並運用學到的形狀和結構的知識,做框架、建高塔、造橋的活動中,知道結構具有不同的特點能滿足不同的需要;發現改變物體的形狀結構可以改變其承受力的大小;體驗科學技術對社會進步的巨大影響,提高探究興趣,發展探究能力。

第一部分(1——7課)是探究形狀結構的科學道理。1——6課分別研究條形、拱形、框架等結構。7課是認識橋樑的結構。

第二部分(第8課)“用紙造一座橋”是設計科學合理的形狀結構。

教學目標:

1、知道增加厚度可以增加抗彎曲能力,改變材料的形狀可以改變材料的某些性能。

2、知道拱形承受力的特點是可以向下和向外傳遞承受的壓力。瞭解圓頂形、球形等有與拱形相似的特點。

3、三角形框架具有穩定性,上小下大、上輕下重的物體穩定性強。

4、形狀和結構與它的功能是相適應的。

5、識別和控制變量,記錄數據、分析數據,把探究的結果與最初的假設相比較,得出合理的結論。

6、在探究中能既大膽假設又能小心求證。

7、發展尊重他人,認真傾聽,敢於發表自己意見的品質。發展樂於動手、善於合作不怕困難的品質,體驗獲得成功的喜悦。

第三單元: 能量

從學生最熟悉的電出發,探究電生磁,製作電磁鐵,觀察玩具小電動機怎樣轉動起來,把電能變成機械能。然後以電能與其他能量的相互轉化為中心,認識各種不同形式能量及其相互轉化,再擴展到認識太陽能,瞭解我們現在使用的絕大部分能量都來自太陽能的轉化與儲存。活動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1—5課),探究電流怎樣產生磁性,製作電磁鐵並研究電磁鐵的磁極和磁力大小,研究玩具小電動機怎樣轉動起來,感受電能轉化成動能的奇妙。

第二部分(6—7課),通過尋找電的用途,研究電的來源,認識電能和其它能量間的轉化。

第三部分(第8課)探究煤、石油、天然氣能源礦產與太陽能之間的關係,認識我們使用的能量幾乎都源於太陽能的轉化與儲存。

教學目標:

1、電流可以產生磁性。

2、電磁鐵具有接通電流產生磁性,斷開電流磁性消失的性質。改變電磁鐵的正負極接法、改變線圈的繞向會改變電磁鐵的南北極。電磁鐵磁力大小與線圈的圈數、電池的數量等因素有關。

3、經歷一個完整的較深入的探究過程,研究電產生磁、電磁鐵磁力大小、小電動機轉動原理,體會到探究中證據、邏輯推理及運用想象的重要性,將自己的分析結果與已有的科學結論作比較。

4、認識能量有多種形式,能相互轉化並儲存在一些物質中。意識到重數據分析,用嚴謹的科學態度得出結論,體會到合作的必要與留意觀察、善於思考的重要性。

第四單元: 生物的多樣性

生物多樣性包括: 基因多樣性、物種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多樣性。本單元所關注的是物種的多樣性。引領學生認識生物種類的多種多樣,認識同種生物不同個體之間的差異;認識生物個體不同的形態結構與他們的生活環境的關係以及多種多樣生物存在的意義。

1-2課記錄統計校園中的動植物種類,用生物分佈圖描述,感受校園生物的多種多樣,建立認識。

3-4課從校園生物拓展到自然界生物多樣性認識。通過分類活動,領悟分類是研究生物多樣性的基本方法,進一步建立生物多樣性的認識。

5課研究人類自己,認識生物個體與個體之間也是千差萬別的。

6-7課引領學生認識不同環境中生活的生物的特殊身體結構,生物形態結構,體會生物多樣性與環境之間的關係。

8課運用資料分析,認識到生物多樣性是人類生存的重要資源,也是大自然賦予生物生存的權利。

教學目標:

1、知道生物的種類多種多樣。知道同種生物不同的個體各不相同

2、初步理解生物體不同的形態結構是與它們的生活環境相適應的。知道生物的多樣性是人類生存的重要資源。知道保護生物的多樣性就要保護它們賴以生活的'環境。

3、能觀察到生物之間可辨識的不同特徵。知道分類是研究生物的基本方法。能用實驗、調查、查閲資料等方法收集信息,尋找問題的答案。能傾聽他人的報告,並能用適宜的方式清楚表達自己的觀點。

4、能夠關注周圍生物所生活的環境,具有環境保護的意識。能夠認同人類是生物家族中的一員,願意與生物家族的其他成員和諧相處。

5、能夠體會到仔細觀察常會有許多新發現,發展研究生物的興趣。

三、教學措施:

1、用豐富多彩的親歷實踐活動,引導學生仔細觀察、認真記錄、收集數據,進行整理和加工,形成正確的解釋能力。

2、用激勵的評價語言激發他們的興趣,用展示成果的活動彰顯他們的能力(四人合作小組:組長、實驗員、記錄員採取輪換制)

3、以嚴謹的科學態度指導他們規範操作實驗(控制變量的對比實驗)。

4、提供成果展示平台,評選製作作品(建高塔、美麗的橋、生物多樣性小報……)迎接學校主題開放活動。

5、建立經常性評價與綜合性評價考核制。課堂常規30%(發言、傾聽、不同意見、獨特觀點)+實驗探究30%(記錄表、實驗報告、成果資料)+卷面測試30%+小組合作自評10%。

操作:常規記錄1人(製表格),科學課代表1人收集活動記錄、實驗報告、成果資料。小組自評表。

四、教學進度:

周 次

教學內容

課時與地點

1

1、使用工具 2、槓桿的科學(一)、(二)

3實驗室

2

3、槓桿類工具的研究 (一)、(二) 4、輪軸的祕密

3實驗室

3、

5、定滑輪和動滑輪 6、滑輪組 (一)、(二)

3實驗室

4、

7、斜面的作用 8、自行車上的簡單機械(一)(二)

3實驗室

5

國慶黃金週

6、

1、抵抗彎曲 2、形狀與抗彎曲能力(一)(二)

3實驗室

7

3、拱形的力量 4、找拱形 5、做框架(一)

3實驗室

8

5、做框架(二) 6、建高塔(一)、(二)

3實驗室

9、

7、橋的形狀和結構 8、用紙造一座橋(一)、(二)

3實驗室

10

1、電和磁 2、電磁鐵 3、電磁鐵的磁力(一)

3實驗室

11、

4、電磁鐵的磁力(二) 5、神奇的小電動機

3實驗室

12

6、電能和能量 7、電能從哪裏來 8、能量與太陽

3實驗室

13、

1、校園生物大搜索 2、校園生物分佈圖

3生態園

14、

3、多種多樣的植物 4、種類繁多的動物

3標本館

15

5相貌各異的我們 6、原來是相互關聯的

3生態園

16

7、誰選擇了它們 8、生物多樣性的意義

3生態園

17

整理評價資料、學生自評、小組考評

5實驗室

18

卷面考查

1實驗室

19

教學總結

1實驗室

六年級上冊科學教學計劃14

一、班級情況分析

通過幾年的科學學習,兩個班大多數學生對科學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已經具備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他們對周圍世界產生了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樂於動手,善於操作。不足之處:上學期由於活動材料限制的原因,有一部分教學內容只是匆忙的走過場,有些探究活動甚至根本就沒有開展,導致學生的知識面受到限制,影響了學生的科學素養的形成。還有,學生在活動的時候常常耗時低效,不能很好地利用寶貴的課堂時間。

二、教材內容分析

本冊共分四個單元,共32課。

第一單元 工具和機械介紹了常用工具槓桿、輪軸、滑輪、斜面的原理及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第二單元形狀和結構介紹了各種建築物中使用的形狀和結構及其特點,從實驗材料的選取到各種不同的設計都能切實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實踐能力。第三單元能量 介紹了電能、水的三態變化、太陽能以及他們之間的聯繫使學生養成愛護大自然,保護環境的意識。 第四單元生物的多樣性知道生物的種類多種多樣,生物的多樣性是人類生存的重要資源。

三、教育目標

(一) 科學探究

1.觀察和研究常見的形狀和結構,並設計和製造自己的.“橋樑”,體驗科學與技術結合的樂趣。

2.研究熱和燃燒的關係及其原因,並能結合日常生活進行分析和闡述。

3.瞭解能量以及能量的變化,並能在實驗操作中親自去感受。

四、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方法

1.解學生對所學科學問題的初始想法,特別是一些概念理解過程中出現的想法。

2.指導學生反覆進行控制變量的實驗。

3.引導學生在觀察和實驗的過程中做好記錄。

4.引導學生用準確、恰當的詞語描述觀察到的事實和現象。

5.引導學生對觀察結果進行整理和加工,形成正確的解釋。

五、補差意見

(一)把握這部分學生科學學習的特點,因勢利導。

(二)用豐富多彩的親歷活動充實教學過程。

(三)讓探究成為科學學習的主要方式。

(四)樹立開放的教學觀念。

六、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

(一)悉心地引導學生的科學學習活動。

(二)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激發學生的學習慾望。

(三)組織、引導學生參加科技小製作活動。

七、教學進度安排:

一月:期末考試

六年級上冊科學教學計劃15

一、基本情況分析

六年級共有教學班4個,學生260多人。我教四個教學班。他們通過近六年的學習,對自然事物有了一些瞭解,能運用所學的知識解釋一些自然現象,也有了一定的實驗能力,推理能力,概括能力和設計實驗的能力。

二、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共32課,分四個單元。

1、工具和機械的知識,包括1———8課,使學生知道,怎麼樣使用工具,槓桿、輪軸、斜面、滑輪等機械的認識及作用的研究。

2、形狀與結構知識,包括1———8課,讓學生知道怎樣建筐架、建高塔、找拱形。探究形狀與承受力的.關係。

3、能量知識,包括電和磁的知識。認識電磁鐵及磁力大小與什麼有關係。

4、生物的多樣性。包括1———8課,引導學生認識生物的多樣性等。

三、教學目標

1、通過引導學生做有關電和磁的實驗,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通過使用工具,提高學生的操作能力。

2、指導學生認識生物多樣性的事實,培養學生的推理能力。

3、教育學生用聯繫、運動、變化的科學自然觀認識和理解各種自然事物和現象。

四、教學重難點

1、學生會做有關電和磁的實驗。

2、引導學生認識工具的選擇和使用。

3、教育學生用變化,運動,聯繫的眼光去認識事物。

五、教學方法及措施

1、學習做電和磁的實驗,觀察其有關想象,概括其有關電磁磁力大小的規律。

2、通過學習有關生物的知識,教育學生用發展的眼光看事物。

六、教學進度安排

周 次

課 次

教學內容

課 時

第1周

常規訓練

1課時

工具和機械:1——2

使用工具、槓桿的科學

2課時

第2周

3——5

槓桿類工具的研究、輪軸的祕密、定滑輪和動滑輪

3課時

第3周

6——8

滑輪組、斜面的作用、自行車上的簡單機械

3課時

第4周

機動第一單元複習

3課時

第5周

形狀與結構:1——3

抵抗彎曲、形狀與抗彎曲能力、拱形的力量

3課時

第6周

4——6

找拱形、做筐架、建高塔

3課時

第7周

7——8

橋的形狀和結構、用紙造一座“橋”

3課時

第8周

機動第二單元複習

3課時

第9周

能量:1——3

電和磁、電磁鐵、電磁鐵的磁力(一)

3課時

第10周

4——6

電磁鐵的磁力(二)、神奇的小電動機、電能和能量

3課時

第11周

7——8

電能從哪裏來、能量與太陽

3課時

第12周

機動第三單元複習

3課時

第13周

生物的多樣性:1——3

校園生物大搜索、校園生物分佈圖、多種多樣的植物

3課時

第14周

4——6

種類繁多的動物、相貌各異的我們、原來是相互關聯的

3課時

第15周

7——8

誰選擇了它們、生物多樣性的意義

3課時

第16周

機動第四單元複習

3課時

17—20周

複習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