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教學計劃

實用的國小教學計劃彙總5篇

欄目: 教學計劃 / 發佈於: / 人氣:7.44K

日子在彈指一揮間就毫無聲息的流逝,我們的教學工作又將在忙碌中充實着,在喜悦中收穫着,現在的你想必不是在做教學計劃,就是在準備做教學計劃吧。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國小教學計劃7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實用的國小教學計劃彙總5篇

國小教學計劃 篇1

一、複習目標

1、 全面複習本冊書要求會認的400個生字,要求會寫其中的100個生字,並能 用常用字組詞或者説話。

2、複習鞏固拼音,能讀準聲母、韻母、聲調和整體認讀音節,能準確地拼讀音節,正確書寫聲母、韻母和音節。包括:23個聲母,24個韻母,16個整體認讀音節。

3、掌握漢字的基本筆畫,能按筆順規則寫字。字寫得正確、端正、整潔。

4、結合《語文園地》中出現的思維訓練,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知識梳理和擴散練習,達到舉一反三的目的。

5、延伸閲讀,認真讀好8篇課外文章。

二、複習形式:

以歸類複習為主,單元複習為輔,滲透學生的思維訓練。培養學生複習的興趣。

讓學生比較輕鬆的度過複習階段。

三、複習內容:

1、打實語文基礎知識,加強拼音(聲母、韻母、整體認讀音節)的複習,看拼音寫詞語和生字組詞的訓練。

2、以課文為本,對每篇課文內容進行梳理概括,瞭解閲讀的基本方法。

3、對學生進行字詞句的訓練,並能根據句子表達的內容填出相應的詞語。

4、抓住《語文園地》的練習特點,以歸類的形式激發學生複習語文的興趣,讓學生主動閲讀課外書籍,培養良好的閲讀習慣。

四、複習類型:

1、複習拼音:23個聲母,24個韻母,16個整體認讀音節。讀準聲母、韻母,

整體認讀音節,讀準四聲,會讀輕聲,準確拼讀音節,能正確書寫聲母、韻母和音節

2、看拼音寫詞語或者簡單的句子。

3、區別形近字、音近字、多音字,並能用其組詞。

4、結合課後練習和日積月累的內容,變換形式進行填空練習。

5、填空練習。

6、重點課文的理解和閲讀練習。

五、複習措施:

1、緊扣課後練習和綜合複習,對學生進行鍼對性強的查漏補缺的`複習工作。

2、對學生易錯易忘的字詞進行比較,增強學生的記憶力。

3、根據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佈置自主性作業,滿足不同學生的複習需要。複習內容要有階段性,體現循序漸進的認知規律。

4、閲讀訓練的內容多樣,幫助學生建構最基本的閲讀概念,培養學生的閲讀能力。

5、以看圖寫話為核心,鼓勵嘗試大膽想象,旨在培養學生各異的思維方式。

六、複習課時安排:

1、複習拼音 4課時

2、複習生字、組詞、造句、寫話 。 10課時

3、複習課文語文園地 4課時

國小教學計劃 篇2

新的學期又來臨了,國學教學也面臨着挑戰,為了使學生喜歡上國學,也為了能更好地有序地開展教學,特制定國學教學計劃如下:

一、教材的選擇。

在“經典驛站”裏,感悟我們民族語言的魅力,聆聽古代聖賢做人、處世的語重心長的教誨;在“人物長廊”裏,會看到,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上,我們中國人曾經活得多麼大氣,多麼自尊,多麼聖潔!他們的人格是多麼高尚!在“名聲追蹤”裏,會欣賞到具有濃郁民族文化氣息的山山水水,每一處風景,都有歷代文人墨客留下的`足跡;在“藝術樂園”裏,你會領略到流傳了上百年甚至幾千年的中國的民族藝術。

二、教學重難點。

國學教學的重點之一是,經常讓學生輕鬆並有韻律感的吟誦唐詩、宋詞、元曲,倡導學生先求熟讀,並初步背誦所學內容;國學教學的重點之二是,在教學中,有許多品德教育滲透其中(尊敬長輩、孝敬父母、友愛兄弟等),注重教育學生學以致用,要用實際行動體現國學的學習內容,加強學生的思想道德建設,弘揚中華傳統美德。

國學教學的難點是學生正確理解所學內容;這些蒙學經典都是古文,古文與白話文相比,會有更多的生僻字和多音字,學生不容易理解,因此學生初步理解學習內容就成為教學難點,如果這些難點得到突破,將會不斷增強學生的文化素養。

三、教學措施。

1、教學形式多樣化。時而教師講解、時而學生講故事、時而讀書、講歇後語比賽等。

2、注重遊戲教學。教學中要善於激發學生興趣,我將運用遊戲“對句、接龍、找寶藏、小老師”等。

3、注重面向全體和個別差異。集體、小組、個人展示等交錯進行,使每一個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都有所提高。

四、教學進度。

每週一節課,大部分學生達到初步理解、會背誦的目的;五節課中會有一節複習課。

五、教學活動。

本學期將舉行國學朗誦比賽,將以組為單位,給學生提供展示自己的機會,進一步激發學生對國學的興趣。

很多古文經典是永恆的真理,為了能讓傳統文化精華古為今用、重煥生機,我還要進行不斷的學習,逐步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將中華文化最好的經典教給孩子,逐步提升孩子的文化品位,給民族的未來播撒希望的種子。

國小教學計劃 篇3

一、 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

本冊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內容:小數的意義與性質,小數的加法和減法,四則運算,運算定律與簡便計算,三角形,位置與方向,折線統計圖,數學廣角和數學綜合運用活動等。

小數的意義與性質,小數的加法和減法,運算定律與簡便計算,以及三角形是本冊教材的重點教學內容。

這一冊教材的教學目標是,使學生:

1、理解小數的意義和性質,體會小數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進一步發展數感,掌握小數點位置移動引起小數大小變化的規律,掌握小數的加法和減法。

2、掌握四則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會進行簡單的整數四則混合運算;探索和理解加法和乘法的運算定律,會應用它們進行一些簡便運算,進一步提高計算能力。

3、認識三角形的特性,會根據三角形的邊、角特點給三角形分類,知道三角形任意兩邊之和大於第三邊以及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

4、初步掌握確定物體位置的方法,能根據方向和距離確定物體的位置,能描述簡單的路線圖。

5、認識折線統計圖,瞭解折線統計圖的特點,初步學會根據統計圖和數據進行數據變化趨勢的分析,進一步體會統計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

6、經歷從實際生活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體會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綜合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7、瞭解解決植樹問題的思想方法,培養從生活中發現數學問題的意識,初步培養探索解決問題有效方法的能力,初步形成觀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8、體會學習數學的.樂趣,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建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9、養成認真作業、書寫整潔的良好習慣。

二、教材的編寫特點

本冊教材對於教學內容的編排和處理,是以整套實驗教材的編寫思想、編寫原則等為指導,力求使教材的結構符合教育學、心理學的原理和學生的年齡特徵,繼續體現前幾冊實驗教材中的風格與特點。

1、改進四則運算的編排,降低學習的難度,促進學生的思維水平的提高。

四則運算的知識和技能是國小生學習數學需要掌握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以往的國小數學教材在四年級時要對此前學習過的四則運算知識進行較為系統的概括和總結,如概括出四則運算的意義和運算定律等。對於這些相關的內容,本套實驗教材在本冊安排了“四則運算”和“運算定律與簡便計算”兩個單元。但是“四則運算”單元的教學內容主要包括四則混合運算和四則運算的順序。而關於四則運算的意義,則根據《標準》“結合具體情境,體會四則運算的意義”的要求未進行概括,從而簡化了教學內容,降低了學習的難度。

2、認識小數的教學安排,注重學生對小數意義的理解,發展學生的數感。

從本學期開始,學生將要系統地學習小數的意義和性質、小數的四則運算。小數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廣泛的應用,也是進一步學習數學和其他學科所必需的基礎知識,因此,同整數知識一樣,小數知識也是國小數學教學的重要內容。

3、提供豐富的空間與圖形的教學內容,注重實踐與探索,促進學生空間觀念的發展。

有關研究表明,兒童時代是空間觀念的重要發展階段,在國小階段學習一些空間與圖形知識,並在其過程中形成空間觀念,對於學生進一步學習幾何知識及其他知識、形成空間想像力有積極的、重要的影響。

4、加強統計知識的教學,使學生的統計知識和統計觀念得到進一步提升。

5、有步驟地滲透數學思想方法,培養學生數學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數學學習不僅可以使學生獲得參與社會生活必不可少的知識和能力,而且還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進而奠定發展更高素質的基礎。因此,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思維能力是數學教學要達到的重要目標之一。

6、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滲透於數學教學中,用數學的魅力和學習的收穫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內在動機。

四年級的國小生已經具有了一定的知識和生活經驗,對自然與社會現象有了一定的好奇心。此時需要教育者進行有目的的啟發與引導,把學生的好奇心轉變為求知慾,逐步形成穩定的學習數學的興趣和學好數學、會用數學的信心。本冊實驗教材不僅內容涉及數學教學內容的各個領域,為學生探索奇妙的數學世界提供了豐富的素材,而且注意結合教學內容安排了許多體現數學文化的閲讀材料、數學史實等,使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豐富多彩、充滿魅力。這些都有助於學生初步認識數學與人類生活的密切聯繫,瞭解數學的價值,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慾望。

三、課時安排

國小教學計劃 篇4

一、指導思想:

以培養國小生科學素養為宗旨,積極倡導讓學生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培養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究欲,發展他們對科學本質的理解,使他們學會探究解決問題的策略,為他們終身的學習和生活打好基礎。

二、學情分析

我任教五年級1、2、3班,班級共有200多名學生,這些學生對科學課充滿興趣,動手積極,能力有所提高,但是也有一些調皮的學生,在課堂上如何培養學良好的動手習慣是重點,如何讓學生動手又動腦是難點。

三、教材分析

從本學期開始,學生們將進入國小高年級階段的科學課學習,科學教科書也將展現一系列新的內容,引導學生們開展更為豐富多彩的過程與方法活動。

“生物與環境”單元從內容上分三個部分:通過“綠豆種子發芽和生長”“蚯蚓的選擇”研究生物的生存和非生物環境的關係。第二部分引導學生觀察分析生態羣落中生物之間的食物鏈和食物網,並通過對生態瓶的製作、觀察,探究生態羣落中生物和生物、生物和非生物相互依存的關係。第三部分內容,是把以上認識拓展到自然界,通過典型事例的分析,認識到保護大自然、維護生態平衡的重要性。

“光”單元首先引領學生們觀察光的傳播(直線傳播和反射)特點及其在生產和生活中的運用;接着指導學生認識許多光源在發光的時候也在發熱,太陽是地球最大的光源和熱源。陽光下物體得到的熱與受到的光照強弱有關係,也與物體本身的性質有關係。最後通過製作太陽能熱水器綜合運用相關知識。

“地球表面及其變化”單元教學內容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認識地球表面總的地形概貌,以及河流、海洋、山脈、高原等地形及特點;二是地形地貌變化及發生原因。讓學生知道是地球內部的運動,是太陽、流水、風、冰川、波浪等自然力共同作用形成和重塑了地球的外表。

“運動和力”單元內容可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了解重力、彈力、反衝力,讓學生用這些力作動力使小車運動起來,並研究動力的大小與小車運動的關係。第二部分學習測量力的大小,認識力的單位,為研究摩擦力大小做好技能準備。第三部分認識摩擦力,研究影響摩擦力大小的一些因素,研究摩擦力對物體運動的影響。第四部分動手實踐,設計和製作一個小車。

四、教學目標

(一)生物與環境

1、科學概念目標

植物對環境有基本的需要。如空氣、水、陽光、養分、空間等。動物對環境有基本的需要。如空氣、水、空間和食物等。植物和動物都會對它們需要的環境進行選擇。不同的生物對環境有着自己特有的需要。所有的生物都會引起它們所生存的環境的變化。植物與動物、動物與動物之間存在着非常複雜的關係。生物與生物之間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在一定範圍內的生物必須和諧共處,生態平衡受到破壞,生物的生存就會受到威脅。

2、過程與方法目標

進行種子發芽的對比實驗,並收集在不同環境條件下發芽種子的數據。觀察綠豆芽的生長,並記錄下它們的生長情況。進行蚯蚓選擇環境條件的實驗,並收集相關數據。用文字、數據、圖表等對所觀察到的內容進行記錄、整理與分析。通過文字、圖畫和討論表達自己的看法,並與同學進行交流。運用所瞭解的生物與環境的知識來理解保護環境、保護生態平衡的重要性。通過閲讀資料來增加對生物與環境關係的理解。在人工環境中培育和養殖動、植物。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養成對植物和動物對環境需要進行研究的興趣。能夠敏感地意識到生物對環境的需求。獲得生物生存需要一定環境條件的認識。形成積極的對待生物的態度。認識到保護環境的重要性。

(二)光

1、科學概念

影子產生的條件是光源、擋光物體和屏。像電燈這樣可以自己發光的物體叫做光源。在光的照射下物體影子的長短、方向、大小和光源的位置、方向、距離有關。影子的形狀和光源所照射的物體側面的形狀有關。一天中,陽光下物體的影子會隨着太陽位置的高低和方向的改變而改變。光是直線傳播的。擋光物體會有影子,是因為光是直線傳播造成的。光在傳播過程中碰到物體,會發生反射,反射光也是直線傳播的。光的反射原理在生產生活中廣泛應用。汽車反光鏡、潛望鏡等都是人們對光反射原理的運用。許多光源在發光的時候也在發熱。太陽是地球最大的光源和熱源。利用凹面鏡和凸透鏡會聚光線的特性,可以得到強光和高温。這在實際生活中已得到廣泛運用。物體吸熱的本領與物體的顏色、表面粗糙程度以及陽光的照射角度有關。太陽能是一種清潔、節能、安全的能源,人們正在大力開發和使用太陽能。

2、過程與方法

探究影子產生的條件,觀察影子、光源、物體之間的關係。用日影觀測儀觀察記錄一天中物體影子的變化,尋找變化規律。通過對比實驗探究陽光的強弱、材料的屬性、物體受陽光照射的角度和物體升温快慢的關係。較準確地記錄實驗、觀察中的數據,並根據這些數據繪製出柱狀圖。根據實驗現象和數據進行分析和推理,做出自己的解釋。製作簡易潛望鏡,設計、製作簡易太陽能熱水器。

3、情感、態度、價值觀

形成對光的研究的興趣。認識到認真觀察、實驗、實事求是地記錄觀察數據的重要性。認識到自然事物之間的變化是有聯繫有規律的。

(三)地球表面及其變化

1、科學概念目標

地球表面有河流、海洋、山脈、高原等多種多樣的地形地貌。地球內部的運動和外力作用的影響是形成和重塑地球表面多種地形的.原因。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是在不斷地發生變化的。有的變化是在緩慢的過程中進行的,有的卻是一個比較迅猛的過程。風化作用和生物的作用會使巖石最終變成土壤。土壤包含巖石風化而成的大小不同顆粒(小石子、沙、黏土)以及腐殖質、水和空氣等。土壤和人類的生產、生活有着密切的關係,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資源。流水、風力、海浪、冰川等都會對地表產生侵蝕和沉積作用,並形成不同的地形地貌。土地坡度的大小、有無植物覆蓋、降雨量的大小會影響土壤被侵蝕的程度。人類活動也會改變地表形態,這種改變有時會加劇自然災害的影響。

2、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閲讀資料,瞭解地球內部的運動如何引起地形變化,火山和地震的成因,以及風力、海浪、冰川等對地表的侵蝕和沉積作用。按要求進行實驗操作,通過實驗觀察探究雨水對土地的侵蝕,河流對土地的影響,以及土壤的成分。對控制變量的對比實驗有較好的把握,能設計模擬實驗,探究降雨量的大小、土地坡度的大小、有無植物覆蓋等會影響土地被侵蝕的程度。用文字、圖畫、符號記錄實驗結果,用口頭和書面語言描述實驗中的現象。對自然現象和實驗結果做出自己的解釋,在小組內交流結果和想法。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認識到土壤對生命以及人類生產生活的重要意義,認識到保護耕地不被破壞的重要性。認同人類活動也會影響地球表面的形態,會加劇或減輕各種自然力帶來的自然災害的觀點。

(四)運動和力

1、科學概念目標

物體運動有不同形式,如滑動、滾動和反衝運動。運動的快慢是可以測量和比較的。力有大小和方向,力的大小是可以測量的。力的單位是“牛”。常見的力有:重力、彈力、反衝力和摩擦力。摩擦力大小與接觸面的光滑程度、運動物體的重量、運動方式(滾動還是滑動)有關。摩擦力有時有利,有時有害,我們可以按需要增大或減小它。改變物體的靜止或運動狀態,必須有力的作用。

2、過程與方法目標

安裝用重力拉動的小車,用橡皮筋彈力驅動的小車和氣球反衝力推動的小車。用簡單材料製作橡皮筋測力計,模擬滾珠軸承。在教師指導下,運用已有知識和經驗大膽想象,創造性製作小賽車。使用彈簧測力計測量力的大小。用簡單器材做拉力大小與小車快慢關係的實驗、橡皮筋繞的圈數與小車行駛距離關係的實驗。在教師指導下做研究摩擦力大小的簡單對比實驗。經歷推測、設計實驗、檢驗推測的過程,並作實驗記錄。運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對摩擦力有益還是有害作判斷,對自行車上增加和減少摩擦力的設計作解釋。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體驗合作和不怕困難,尊重自己和他人的勞動成果。發展對技術設計和動手製作的興趣,激發創造精神。體驗認真實驗、收集數據,進行解釋的科學過程,樹立根據數據得出結論的科學態度。勤于思考、大膽解釋,樂意用科學知識分析日常事物。感受科學技術與社會的關係。

五、教學重點

1.能針對問題,通過觀察,試驗等方法收集證據。

2.尊重事實,對收集到的證據做好紀錄。

3.願意合作交流。

六、教學難點

1.能對研究過程和結果,對證據與解釋之間的邏輯關係,提出自己的想法、評論,並與他人交流。

2.在學習和解決問題中注重證據。

七、教改措施

1.以課堂為主陣地,向40分鐘要效率,培養學生的好習慣。

2.在探究活動中既培養學生動手能力,也培養學生動腦意識,做到既動腦又動手。

八、後進生轉化

積極利用課餘時間輔導學困生,不歧視、不放棄。

九、教學進度

第一週:開學工作

第二週:第一單元生物與環境1、種子發芽實驗(一);2、種子發芽實驗(二)

第三週:3、觀察綠豆芽的生長;4、蚯蚓的選擇;5、食物鏈和食物網

第四周:6、做一個生態瓶;7、改變生態瓶

第五週:8、維護生態平衡

第七週:第二單元光1、光和影;2、陽光下的影子

第八週:3、光是怎樣傳播的;4、光的反射;5、光與熱

第九周:6、怎樣得到更多的光和熱;7、做個太陽能熱水器

第十週:8、評價我們的太陽能熱水器

第十一週:第三單元地球表面及其變化1、地球表面的地形;2、地球內部運動引起的地形變化

第十二週:3、堅硬的巖石會改變模樣嗎?4、土壤中有什麼5、雨水對土地的侵蝕

第十三週:6、什麼樣的土地容易被侵蝕7、河流對土地的作用

第十四周:8、減少對土地的侵蝕

第十五週:第四單元運動和力1、我們的小纜車;2、用橡皮筋作動力

第十六週:3、像火箭那樣驅動小車;4、測量力的大小

第十七週:5、運動與摩擦力;6、滑動與滾動

第十八週:7、運動與設計;8、設計製作小賽車

第十九---二十週:複習迎接期末檢

國小教學計劃 篇5

一、班級基本情況分析:

這一學期四年級共有2班,這2班的學生比較活潑,生性好動,好奇性強。從上學期的科學活動情況來看,學生對活動非常喜歡,並能以自己的方式觀察到許多細節的地方,興趣濃厚,但由於學生還有許多對科學課的不適應,不知道如何最有效的觀察、探究、描述、總結、不會實際應用或聯繫實際。通過一學年對科學課的學習,學生的學習有了很大的變化:課堂學習的注意集中了,小組合作探究更融洽了,對科學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更強了,對“科學”也很自己的見解。所以我們要創造更多的機會,激發學生對科學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培養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因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待改進的是學生課堂學習的規範性和個別學生的學習習慣。另外科學探究小組的探究態度和習慣要進行着重培養。

二、學期教學目標

(一)充分展開教學過程,讓科學素養的培養真正落實在每一課的教學活動之中

國小生科學素養的培養,需要通過教學過程來實現。為此,教學過程必須是經過周密思考後的精心設計。在教學中僅僅向學生提出學習的主題和探究的問題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對學生在科學探究中的主要經歷進行設計,確立哪些素材更有價值,哪些過程更為重要,孰先孰後。可以這樣説,教材為我們精心設計了相關的主題探究活動,但我們也不要讓這些設計束縛自己的手腳,在弄清活動設計的意圖後,我們完全可以把它當作一個例子,也可以對教材的內容作適當的裁剪或發展教材內容以適合不同學生的需要,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用教材教,而不是僅僅去教教材。

(二)加強對學習主體的研究,構建以兒童心理髮展為線索的科學探究體系

結構優化的教學能夠發展學生的探究能力。教材編寫者明確指出在國小階段以兒童的心理髮展為基礎構建教材的探究體系。尤其在四下的編寫過程中,更提出所有活動設計都要為兒童的發展服務,都要在對兒童認識問題的規律和特點深入理解的基礎上進行活動設計。具體説,就是活動設計要充分遵循兒童認識發展的序,從學生們可觀察到的微小變化開始,從關注學生身邊的事物開始,用學生的眼光去看待事物,努力促進他們去建立自己的觀點和概念。

那麼,我們教學時就要不斷追問自己:為什麼要讓學生進行這一內容的學習?它的意義究竟是什麼?對於這一問題,學生們是怎樣想的?在觀察、調動原有的經驗時,學生產生的問題可能會是什麼?他們對這一問題的認識發展過程是怎樣的?通過教學要引導他們繼續向什麼方向發展?這才是真正把學生當作學習的主體。

(三)、適當擴大單元規模,使學生能夠在一段較長的時期內深入研究重要的科學概念

四下教材在呈現方式上的最大特點就是採用大單元的模式,這是在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滿足學生髮展需要的前提下做出的改進。大家在教學舊教材時明顯地感覺到課題多、聯繫少,每個課題的研究時間少,是內容上的主要問題。新教材理念追求的是一英寸寬、一英里深的探究活動。這對激發學生持續的研究興趣、經歷較為完整的探究過程,以及實現科學教育目標具有重要作用。

四)更加註重科學程序的培養,探究方法不斷豐富

在三年級的科學教學中,強調科學探究始於觀察。確實,對於十一、二歲的孩子來説,他們總是對周圍的世界充滿了極大的好奇心,總是帶着一雙探索的眼睛去認識世界。科學上的發明、發現也往往正是由觀察邁出的第一步。所以把觀察作為進行科學探究活動的第一個重要方法加以強調是完全正確的,也符合兒童的認知規律。隨着科學探究活動的逐步深入,探究的方法自然應該得到不斷豐富。其中的猜想和推測,是科學研究過程中兩個重要的環節。我認為四年級下冊教材在這兩方面是有所側重的。隨着探究方法的豐富,探究的模式也跟着豐富起來:如觀察—統計—比較—分析—結論、觀察—假設(推測)—驗證(測量、實驗)—分析—結論等。

三、單元教學目標:

(一)、單元中,希望讓學生通過對電的相關內容進行調查、交流、預測、驗證、測量和推理、解釋等活動,使學生達成如下一些具體目標:

1、組織學生經歷一些典型的科學活動:

經歷調查家用電器的活動過程,並且記錄在活動手冊上。

經歷對發光小燈泡的連接裝置進行觀察和猜想電在小燈泡內的流動路徑的活動過程。

經歷一次電路出故障的各種原因分析活動。

經歷用電路檢測器檢測故障電路的活動過程。

經歷對物體是否導電的檢測、記錄、整理、分析的活動過程。

經歷給模型房間設計電路,並能在活動手冊中畫出電路的過程。

2、在電單元的學習中,掌握一些基本技能:

能用一根電線、一個電池,使一個小燈泡亮起來,以及用更多的材料使更多的小燈泡亮起來。

能在檢測25種物體是否導電的活動中找到導體、絕緣體的特點;並且將感性的材料轉化為理性的自己對導體和絕緣體的理解認識。

能夠自己連接簡單的串聯電路與並聯電路。

3、明確一些安全用電的常識,並在日常生活中逐步養成安全用電的習慣。

(二)、第二單元本單元的教學希望組織引導學生達成的具體目標有:

1、知道花的各組成部分的名稱;在對一棵油菜的花進行觀察後能推測花的變化過程,並用科學畫的形式記錄下來;學會這種科學思維方式。

2、能自己設計有關花的小專題研究方案,完成小專題研究活動,並能將研究結果以表格、圖示、文字等方式呈現出來。在專題觀察的過程中發現花的內涵,能夠區別什麼是花?

3、知道什麼是完全花和不完全花、雄花和雌花、單性花和兩性花;知道蠶豆種子的構造:由種皮、胚根、胚芽、子葉等部分組成。

4、知道植物的花承擔着生產種子、繁殖生命的任務,能用自己擅長的方法表達雄蕊和雌蕊的特徵;能用圖片或其他形式表述植物的花——果實的成長過程。

5、能自己設計“豌豆莢裏的種子數”圖表,並通過數學統計的方法知道豌豆種子數量的分佈規律。

6、認識幾種常見的植物散播種子的方式;認識各種植物的種子和果實在外部形態上是不同的,都有其獨特的傳播方式;認識種子和果實的結構與種子傳播方式之間的聯繫;激發探究植物種子和果實的興趣。

7.認識動物的一些繁殖活動及產卵動物的卵的特點,感受自然界生命的生生不息,動植物的'多樣性特點及動、植物在繁殖上的相似性。

(三)、第三單元

通過本單元的學習,期望孩子們能獲得以下幾個主要的觀察食物的活動經歷:

1、交流討論食物中含有哪些營養成分的經歷。

2、檢驗脂肪、糖類的活動經歷。

3、觀察生、熟食物,使用酒精燈燒熟食物,進行簡單的觀察和描述活動的經歷。

4、觀察變質食物,比較新鮮食物和變質食物的活動經歷。

5、觀察黴菌的經歷。

6、觀察食物包裝的經歷。

(四)、第四單元

1、通過收集、觀察巖石特點、對巖石成因和變化的探索。對巖石產生更大的研究興趣,讓學生獲得豐富的研究巖石的愉悦心情。

2、組織和引導學生在課堂中經歷以下的科學探究活動:

(1)引導學生經歷綜合運用各種感官觀察研究自己收集的各種巖石特點的活動過程,獲得觀察巖石的基本方法及技能。

(2)引導學生運用多種方法觀察巖石的構造特點,並通過觀察到的現象對巖石的形成過程進行合理的推測和假設。

(3)引導學生經歷對巖石組成的觀察探究活動,通過觀察、查閲資料、記錄等多途徑確定描述礦物特徵的標準。

(4)組織和引導學生經歷對礦物光澤、硬度和礦物條痕的觀察和描述的活動過程,使學生初步瞭解和運用研究礦物的基本方法。

(5)引導學生經歷“假設——驗證”的科學研究活動。感受巖石變化,通過模擬實驗初步解釋自然界中巖石變化的原因。

(6)引導學生經歷調查、查閲資料的活動,瞭解巖石與我們的關係。

通過對巖石和礦物的一系列探究活動,引領學生運用觀察、實驗等科學方法進行研究,並能實事求是地進行觀察描述,能自覺地運用科學的方法進行探究。

3、獲得有關巖石和礦物構造、成因、變化等方面的科學知識。

4、引導學生初步樹立起保護、利用巖石的可持續發展意識。

四、具體教學措施

(一)、第一單元

1、本單元是學生第一次在課堂上接觸電的知識,必須十分重視安全用電的教育。因為教材只涉及電池和直流電,不能把它擴大到照明用電上去,以免造成嚴重的觸電事故。要反覆強調,電池的電與照明電路的電的不同之處,引起學生的重視。

2、學生對電的知識感到神祕,又感到好奇。因此要滿足學生的探究慾望,儘量讓學生在動手操作的基礎上,來學習電的知識。準備的材料要充分,一些材料可以讓學生課前準備。

3、激發學生課外研究的興趣,往往對電的興趣就是從本單元開始的。要鼓勵學生在課外的研究與探索,適當提供器材,促進學生的課外活動朝着良好的方向發展。

4、注意教材編排過程中藴含的教育價值和科學價值。科學課強調實事求是,強調對事實的尊重。在課堂教學中,要注重科學本質對學生的影響作用,促進學生科學素養的提高。

5、每個學生的發展水平是不同的,我們允許有的學生走得快一些,走得遠一些,發展到很高的水平,但是不要求每個學生都要達到高要求,要允許有的學生走得慢一些,學的少一些。

(二)、第二單元

1、教材從生命的高度,編寫本單元的內容。因此,我們要有一種敬畏生命的意識,來教學本課的內容。自始至終要有一種愛惜生命、珍愛自然的思想感情,無論在研究花,還是果實、種子、卵的時候,儘量做到不傷害動植物的生命,竭力在自然狀態下進行觀察研究。

2、一些內容、一些活動與自然課差不多,我們可以從區別於自然課的角度來認識科學課。哪些方面改變了,改變的意義和價值在哪裏?要從科學的方法、科學的思想和價值觀上去認識這些改變的內容,教師在實際教學中要儘量體現出這方面的內涵。

3、教師要以更高的視野來看待本單元的教學內容,不要侷限於教材所涉及的內容,不要侷限於動植物本身的知識,更要擴大知識面,更要體現對科學理解和科學的思想和價值觀。

要擴大學生的視野,不要侷限於教材上的幾種植物,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師,鼓勵學生走向自然。當學生學了本單元的內容之後,如果走到大自然中,會自覺地仔細地觀察一棵植物,會用教材上的方法進行研究,那麼教學的目標就實現了。

(三)、第三單元

1、本單元的編寫是從學生思維發展的角度展開的,因此要十分重視學生在課堂中出現的生成性的問題,及時調整策略進行教學。

2、對比實驗是相當嚴謹的,變量的控制是關鍵。教師要指導好其中的幾個對比實驗,讓學生養成嚴謹、求真、求實的科學態度,形成科學價值觀。

3、科學課希望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不斷地發現問題,並且想辦法解決問題。當學生遇到困難的時候,要及時提供幫助,不要以為提倡了自主探究,就放手不管,不能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

4、在本單元的學習過程中,學生將獲得很多有關事物的知識。我們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一定要發展學生的認識經歷。通過對事物的觀察研究活動,能有意識的去關注自己日常的生活中的科學,使自己變得更聰明、更理智。同時學會收集資料、學會分析整理,以此來認識周圍的世界,是很有價值意義的。教師一定要站得高些看得遠些。

(四)、第四單元

教師在備課前思考以下問題:

1、學生對巖石已有的認識和探究興趣是我們開展活動的開始,你瞭解學生最想知道的是什麼?

2、本單元的第一個活動“開個石頭展覽會”的目的是什麼?如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促使學生在課前體驗收集巖石的過程?

3、四下年級的學生應該具備怎樣的分類能力?學生在給物體分類過程中還會有什麼困難?“給巖石分類”的目標是什麼?它與第一個活動和後續對巖石的研究活動有什麼關係?

4、貫穿整個單元中的線索是什麼?你理解這些活動編排的意圖嗎?學生在經歷了這些活動後,在哪些方面會有發展?

5、最後一課你覺得用什麼活動形式比較好?對學生後續的學習和發展有什麼影響?

6、本單元結束後,你如何瞭解和評價學生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