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説課稿

高中語文説課稿15篇

欄目: 説課稿 / 發佈於: / 人氣:1.94W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編寫説課稿是必不可少的,寫説課稿能有效幫助我們總結和提升講課技巧。那麼問題來了,説課稿應該怎麼寫?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高中語文説課稿,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高中語文説課稿15篇

高中語文説課稿1

一、説教材

《炮獸》是新教材人教版高中語文選修教材《外國小説欣賞》第二單元第一篇文章,屬於小説。

《九三年》是雨果最後一部長篇小説,是他晚年爐火純青之作,也是人道主義思想的巔峯之作。主要人物有朗德納克、郭文和西穆爾登。朗德納克為解救孩子而自願落入共和軍隊手中;郭文不惜把自己送上斷頭台,放走朗特納克;西穆爾登在痛苦中開槍自殺。

《炮獸》的故事發生在小説的開頭。描寫叛軍頭目朗德納克侯爵帶領艦隊從英國偷渡到法國旺岱地區,企圖勾結當地xxx武裝發動xxx叛亂。叛軍出師不利,還沒到法國登陸就瀕臨險境,遇到了極大挫折。然而,他以賞罰分明,指揮若定的出色能力使叛軍暫時度過了難關。

小説中那個被稱為“鄉下人”的老頭,就是從英國去法國組織叛亂的叛軍最高統帥朗德納克侯爵。由於肩負重大使命,他的身份只有船長一人知道。作者也埋下伏筆,設置懸念,保持他身份的神祕感。本文就是為烘托朗德納克侯爵的“出場”而設置的。他將人物置身於一個混亂的危急時刻,考驗他的意志和能力,表現他們的精神和性格。在《炮獸》一文裏,作者通過對特定場景的描寫,巧妙地烘托出朗德納克侯爵的剛毅性格,塑造了一個鐵腕叛軍統帥的形象。

二、説教學目標及教學重難點

本單元教學目標在於瞭解和認識場景描寫在小説中的.重要作用。本文由三大場景組成,場景中又有鮮明生動的人物形象,所以,本文的教學目標是探究場景描寫與人物性格的關係以及場景描寫的作用,這也是小説的教學重點,而體悟作者人道主義思想在作品中的滲透是本文教學難點。

三、説教學方法

響應課改號召,本節課我運用了多媒體課件、帆船模型,採用了自主探究學習法、朗讀法、討論法、比較法和歸納法來完成教學任務。

自主探究學習法,旨在激發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的探究和合作意識,培養他們的協作能力。

“教學千法,朗讀為本。”朗讀法旨在培養和鍛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理解能力。朗讀便於集中注意力,進而深入文本恰當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討論法,旨在激發學生思想潛能,培養團隊精神和合作意識。

比較法和歸納法,旨在訓練學生對信息的概括和整合能力,便於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系統的瞭解和把握。

四、説教學過程

本節課,我設置了朗讀導入、温故知新、教學目標、人物賞析、課內檢測和課外探究六大教學步驟,將內容集中於8張幻燈片中。

(一)朗讀導入

選取文中主要人物的語言作為朗讀內容進行導入,既創設了情境,便於引領學生進入文章意境氛圍,又突出了人物剛毅果斷的性格特點。同時,對學生進行了德育滲透。

(二)温故知新

對上節課內容做一簡單回顧,既鞏固了知識點,也便於深入本文的學習,起到了一個紐帶的作用。

(三)教學目標

明確教學目標這一環節,省時不費力、一筆帶過,但起到了綱領性的作用,便於教學重點的把握。

(四)人物賞析

人物賞析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點之一,便於學生對人物性格瞭解和把握,也便於運用人物之間的對照關係進一步瞭解雨果“對照原則”在文本中的體現;也便於巧妙運用人物與場景之間的聯繫,突出場景描寫的作用。

(五)課內檢測

既強調了基礎知識的重要性,又藉助“朗讀”,對雨果的浪漫主義手法有了更深的感受。

(六)課外探究

針對學生的差異性,我進行了分層訓練,由淺入深設置了三個問題。既鍛鍊和考察了學生的概括和整合能力,也考察了他們的應用能力。還將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進行探尋,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慾。

(七)課堂小結

簡明扼要的課堂小結,可以把課上傳授的知識儘快地轉化為學生的素質,也培養了學生善始善終的性情。

各位領導、同仁,以上就是我對《炮獸》一文的教學設想。考慮不周之處,懇請各位的指導和幫助。謝謝大家!(鞠躬!)

高中語文説課稿2

一、教材分析

《孔雀東南飛》,是高中語文必修五第一單元的第一課。這個單元的話題是愛的生命樂章,本單元這幾篇文章,都是純潔愛情的美麗讚歌。《孔雀東南飛》是我國文學史上最早的一首長篇敍事詩,也是我國古代最優秀的民間敍事詩,是本單元的重點篇目。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瞭解這首詩的思想內容及人物性格。

情感目標:培養學生對中國古典詩歌的熱愛。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對詩中主要人物性格的分析和把握,瞭解人物美,愛情美

難點:理解劉蘭芝和焦仲卿愛情悲劇的根源與意義。

二、教法和學法

教法分析

這首詩歌的教法通常是:從詞句的理解到人物形象的把握和主題的提煉,再到藝術手段的分析。同時擴展閲讀空間進行比較閲讀,在不同的形式轉換中深入理解詩歌的思想內容、人物性格和藝術特徵。主要採用三種教學方法:

(1)互動教學

(2)啟發探究式教學

學情分析

學生在學習此類詩歌時,大多是等着老師來分析,自己做筆記,缺乏主動性,在學習這首詩時,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他們參與其中討論探究,作讓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三、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播放通俗歌曲《孔雀東南飛》:孔雀東南飛,飛到天涯去不回。千般憐愛,萬種柔情,相思成灰。心碎的`時候,秋聲格外讓人悲。天若不盡人意,我願生死相隨,孔雀東南飛,飛到天涯去不回。大江上下,殘照斜陽,萬木低垂,情深的時候,哪種離別不傷悲?這次痴心赴水何時何地相會?我願有情人共飲一江水。紅塵外,柔情內,有沒有斷腸的淚。我願有情人共飲一江水,但求真心以對,今生何懼何悔。

這首歌曲調低沉舒緩,非常符合原詩的意境,而屠洪剛的演唱絲絲入扣,深沉含蓄,對劉蘭芝“攬裙脱絲履,舉身赴清池”和焦仲卿“徘徊庭樹下,自掛東南枝”的心理揭示比較細微,可以激起學生學習本文的興趣,為本篇的學習奠下感情基調。

(二)課前檢查字詞

1古今通假,找出句子中的通假字並解釋

終老不復取( )蒲葦紉如絲( )摧藏馬悲哀( )奄奄黃昏後( )

2重點字詞

堂上啟阿母(啟: )供養卒大恩(卒: )於今無會因(因: )

事事四五通(通: )卻與小姑別(卻: )逆以煎我懷(逆: )

渠會永無緣(渠: )

(三)整體感知

快速瀏覽全文,結合剛才的《孔雀東南飛》歌曲,談談你對整個故事的感受?並用一兩個字概括你的讀後感。

(四)重點突破

1、大家讀了文章,都認為劉蘭芝是本故事的主角,並發表了自己的看法,仔細閲讀文章,看看哪些地方寫到了劉蘭芝?她有何特點?

點撥:文章第二段“十三能織素,十四學裁衣,十五彈箜篌,十六誦詩書,十七為君婦,心中常苦悲” :聰明能幹,多才多藝,很有教養

當蘭芝離開劉家時:著我繡夾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躡絲履,頭上玳瑁光.腰若流紈素,耳著明月鐺.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纖纖組細步,精妙世無雙.”:一連串誇張性動作的鋪張,意在表現蘭芝被逐離焦家前的沉着冷靜鎮定自若,突出“精妙世無雙”這一點,既體現蘭芝之美,堅強,也是對她命運不公譴責。

蘭芝離家時:善良

蘭芝的再嫁:所謂“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從側面烘托了她的美…….

2、(討論)蘭芝如此之美,她卻被休了,難道是她的丈夫的原因嗎?她的丈夫又是怎樣得人呢?

點撥:“兒已薄祿相,幸復得此婦.結髮同枕蓆,黃泉共為友.”

“今若遣此婦,終老不復娶。”

“……不久當歸還,還必相迎娶。以此下心意,慎勿違吾語。”

一直到“自掛東南枝”。

説明:焦仲卿鍾情,叛逆

3、(討論)如此美麗的愛情怎沒延續呢,是誰製造了這場愛情悲劇?他們有什麼特點起到什麼作用?

點撥: 焦母蠻橫無理

蘭芝的兄長不近人情

作用:襯托

(五)難點突破

1、劉蘭芝是那樣的美麗善良,劉焦的愛情是那樣的完美,焦母為什麼要把蘭芝休了呢?《禮記本命》中載:“婦有七去:不順父母去,無子去,淫去,妒去,有惡疾

去,多言去,竊盜去。”有人據“共事二三年”還沒子嗣,俗話説:“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所以蘭芝被休。你有什麼感悟,各抒己見。

2、閲讀下面文字,尋找原因。

*蘭芝:三日斷五匹,大人故嫌遲。

*焦母:此婦無禮節,舉動自專由。吾意久懷忿,汝其得自由。

*蘭芝:奉事循公姥,進止敢自專?晝夜勤作息,伶俜縈苦辛。謂言無罪過,供養卒大恩。仍更被驅譴,何言復來還

點撥:真是“不順父母”嗎?當然不是,這只是“莫須有”的罪名,是封建禮教在作怪,一段美麗的愛情,一位美麗善良的女子,在封建禮教的摧殘下夭折了,封建禮教才是罪魁禍首。

3、被休後的蘭芝被太守家看中,為什麼還要“舉身赴清池”呢?起到什麼作用?

點撥:以死向封建禮教抗爭

更是她反抗性格的昇華,完成了她完美人格。

(六)小結

因此,作者給了我們一個完美的結尾,正像《梁祝》。放樂曲

高中語文説課稿3

一、 説教材地位特點

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第四冊第三單元是學習社會科學方面的雜文、隨筆的單元。通過學習本單元,將使學生學會思考社會、人生等與自己成長密切相關的問題,培養學生的應用、審美與探究能力。單元第二課《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就是一篇著名的隨筆。

二、 説教學目標

《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要求,閲讀論述類文本,教師應引導學生把握觀點與材料之間的聯繫,着重關注思想的深刻性、觀點的科學性、邏輯的嚴密性、語言的準確性;學習從習以為常的事實和過程中發現問題,培養探究意識和發現問題的敏感性。根據這些要求,我設立以下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理解父愛的本質和母愛的本質,瞭解作者關於健康而成熟的靈魂的觀點。

能力目標:初步掌握閲讀論述類文章的方法,即理性分析的解讀方法。體會本文思路清晰、結構嚴謹的寫作特點。學會對生活現象進行哲學層次的思考。

情感目標:認識到父母之愛的偉大,學會愛自己的父母。進而敬畏生命,學會回饋社會。

三、 説教學重難點

根據教學目標和教材的特點、地位。我確定以下教學重難點。

重點:從理性的高度認識父愛、母愛的本質及其對孩子成長的影響。理解父母對自己的愛,學會愛別人。體會本文思路清晰、結構嚴謹的寫作特點。

難點:引導學生理解父愛與母愛的本質及部分關鍵語句。

四、 説教法學法

1、引導學生利用網絡資源蒐集愛的格言、愛的故事、愛的歌曲。

2、父愛、母愛與學生的關係非常密切,每個孩子都是在父愛與母愛的籠罩下成長起來的。所以,這篇文章的教學要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從生活細節裏蒐集父母之愛的小事。

3、通過對課文的研讀、探究,瞭解作者的觀點,對“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形成自己的認識。引導學生理解父母對自己的愛,學會愛別人。

4、拓展課堂,結合《詩經》、《論語》中有關“孝論”的閲讀,開展“怎樣愛父母”的研究性學習。

五、 説教學過程

一、 導入。激發情感,創設氛圍。

1、播放歌曲《愛的奉獻》

2、在音樂的旋律在,講述汶川地震中的一個小故事。

救援人員在一所坍塌的民宅廢墟里,搜尋到了一位母親。她已經停止呼吸,卻至死保持着一個姿勢:雙手撐地,雙膝跪地,上身向前匍匐,背部早被壓得變形,卻依然努力拱着。救援人員見她已死去,轉身離開,但救援隊長忽然往回跑,來到這位母親跟前,將手費力伸進女人的跪姿之中,驚喜地大叫:“有孩子,還活着!”孩子被成功救出。他只有三四個月大,被包在小被子裏,在里氏8級的大地震中竟毫髮未損,酣睡如初。隨行的醫生髮現被子裏有部手機,屏幕上顯示一條已經寫好的短信:“親愛的寶貝,假如你能活着,一定要記住我愛你!”

這是發生在現實生活中的真實事例,一則只有19個字的短信,刺痛了全中國人的眼睛,震撼着我們的心靈。而《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這篇文章則從心理學的角度闡述了“愛”的理論。文章按兒童成長過程的各個階段闡述了父母之愛與孩童情感與心智成熟的關係,揭示了愛作為一種改變社會的力量的心理基礎。

三、 研讀課文,探究問題。

1、 理清結構,整體感知

請同學們填寫人在生長過程中各個階段的情感變化特徵表。設計這個環節,主要是為了讓學生體會本文思路清晰、結構嚴謹的寫作特點。

年齡段 特 徵

剛出生階段

8歲以下

8~10歲

少年時期

成熟時期

年齡段 特 徵

剛出生階段 無愛的意識

8歲以下 有被愛的意識

8~10歲 有愛的意識: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喚起愛

少年時期 我愛,因為我被人愛

成熟時期 我被人愛,因為我愛人

我們通過填寫表格發現,這篇文章條理清晰,全文按照一個人成長過程來敍述母愛和父愛在構成他自己健康而成熟的靈魂中的作用。課文1-3段是分析成長過程,4-8段是針對情感對象,9-10段總結全文。課文層層深入地闡明瞭父母與孩子之間愛的性質以及發展變化。告訴我們,母親是孩子的“自然世界”,父親是孩子的“思想世界”,孩子從對以母親為中心的依附轉到對以父親為中心的依附,最終與他們分離,在自己心中擁有父親和母親這兩個世界,奠定靈魂健康和達到成熟的基礎。

在理請了文章的結構後,我們就可以輕鬆地進入到“問題探究”的環節

2、 問題探究: [10頁] [11頁] [12頁] [13頁]這個環節我們可以採取小組合作討論的形式,在充分討論的基礎上解決問題。

① 文章談到兩種愛的原則:“我愛,因為我被人愛”和“我被人愛,因為我愛人”;“我愛你,因為我需要你”和“我需要你,因為我愛你”。它們的區別在哪裏?尋找生活中自己曾經有過的這種感情經歷。

明確:按照作者的觀點,愛自己的價值在自我中是不能實現的,這樣在他人和社會的.存在中才能實現。“他人的要求同自己的要求同等重要——事實上也許更為重要。給比得更能使自己滿足,更能使自己快樂,愛要比被愛更重要。”成熟的愛,是能從愛他人中實現愛自己。(在課文中找到作者的觀點並不難,難的是啟發學生結合生活實踐認識自己情感成熟的過程,從理性層面審視自己的情感。)

② 怎樣理解“一個成熟的人最終能達到他既是自己的母親,又是自己的父親的高度。他發展了一個母親的良知,又發展了一個父親的良知”?

明確:一個成熟的人最終會在內心剝離父母的外部形象,而建立起有關他們的精神世界。他把母親的良知建築在他自己愛的能力上,把父親的良知建築在自己的理智和判斷力上 (設計這個問題還是在引導學生理解作者的觀點,成熟的人會融合父母給自己的愛,從而建立起自己獨立的精神世界,懂得愛父母,懂得回報社會) 。

③ 作者認為:“母愛就其本質來説是無條件的”,這個觀點你同意嗎?為什麼?

這是個開放性的問題。教師應引導學生説出自己個性化的理解。

④ 文章指出“父親總是挑選他認為最合適的兒子當繼承人,也就是與他最相像,因而也是最值得他歡心的那個兒子”,也就是説父愛是有條件的,你同意這個説法嗎?聯繫實際,談談你的見解。

這也是個開放性的問題。解題的角度同上一題。。

四、 課外拓展

結合《詩經》《論語》閲讀,開展對“怎樣愛父母”研究性學習。

一、《詩經》中的孝論

《楚茨》:“孝孫有慶,報以介福,萬壽無疆。”

《下武》:“永言孝思,孝思維則。”

《既醉》:“孝子不匱,永錫爾類。”

《卷阿》:“有孝有德,以引以翼。”

《閔予小子》:“於乎皇考,永世克孝。”

《泮水》:“靡有不孝,自求伊祜。”

二、《論語》中的孝論

《學而篇》子曰:“孝弟(悌)而好犯上者,鮮矣。”

《學而篇》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悌)。”

《學而篇》子曰:“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為政》孟懿子問孝,子曰:“生,事之以禮;死,喪之以禮,祭之以禮。”

《為政》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為政》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為政》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如何對父母 “行孝”,《詩經》《論語》中不乏真知灼見,教師可以利用網絡蒐集這些資源,並把它們提供給學生。 要求每4-5位學生組成一個研究性學習小組。並讓他們在“怎樣愛父母”這個話題中選擇合適的角度,在班級的範圍裏做調查,並對調查的數據進行分析,然後指出“中學生該怎樣愛父母”,合作完成課外研究性學習的作業。

高中語文説課稿4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

你們好!我今天説課的題目是《陳情表》,下面我從四個方面説這堂課的設計:

一、説教材

《陳情表》是必修五第二單元中要求背誦的課文。本單元話題是學習古代抒情散文,旨在讓學生把握作品抒發的真摯情感。就文體而言,是文言文也是散文。按課程標準,閲讀淺易文言文、理解詞句含義、讀懂文章內容是高中生必須達到的目標;從散文的角度學習文學作品《陳情表》,要按課程標準“從整體上把握內容、概括要點”的要求,從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現代觀念審視作品,評價其積極意義與歷史侷限;引導學生感受《陳情表》感人至深的思想情感,理解孝敬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忠孝兩全的思想侷限,進而關注學生情感的發展,培養關愛親情的思想意識。

結合單元教學要求和本課特點,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1、知識目標:通過誦讀、背誦,積累文言詞彙,積澱文言語感,提高文言文閲讀能力。

2、能力目標:學習和運用陳情於事、寓理於情的構思藝術

3、情感目標:體會作者至真至誠的親情、忠情、苦情。正確認識“孝”,繼承孝敬父母長輩的傳統道德。

教學重、難點:

1.學習重點:識辨課文中通假字,活用詞,古今異義詞,掌握重要實詞、虛詞及多義詞,積累文言詞句知識。

2.學習難點:本文的主要特點是以情動人,作者是怎樣逐層深入地敍事陳情,達到願乞終養的目的的。

課時安排:兩課時

第一課時主要來完成知識目標,第二課時完成能力目標和情感目標,本節課為第二課時。

二、説教法和學法

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能使教學效果事半功倍,達到教與學的和諧完美統一。基於此,我準備採用的教法是講授法,點撥法。講授法,教師可以系統的傳授知識,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學法上,我貫徹的指導思想是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具體的學法是討論法、朗讀法和勾畫圈點法,讓學生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良好閲讀習慣。

三、説教學過程

為了完成教學目標,解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課堂教學我準備按以下五個環節展開。

環節1:情景導入。孝敬長輩,忠於朝廷,是中國古代君子立身行事的最基本的道德準則,千百年來,人們奉行於此,常以“忠則《出師表》、孝則《陳情表》”相提並論,李密的《陳情表》感動了皇帝,感動了上蒼,今天我們繼續學習這篇以孝動人的文章——《陳情表》。

環節2:課堂檢測。課前已發下了導學案,主要檢查學生對文言字詞的掌握情況。

環節3:自由朗讀課文,理清文章思路。

為學生設計三個問題:本文的題目是“陳情表”,作者為什麼要向晉武帝陳情?他陳情的內容是什麼?用了什麼方式?

學生討論後發表見解,教師梳理內容並歸納為:

(1)李密“陳情”的理由是因為皇帝下詔任命他為太子洗馬,“尋蒙國恩,除臣洗馬”,而他又不想應詔就職,“臣具以表聞,辭不就職”。

(2)李密“陳情”的具體內容:

①述父喪母嫁、祖母收養、祖孫相依為命之悲慘遭遇。

②述因祖母病重,太守舉孝廉不就,刺史舉秀才不從,皇帝下詔、官府逼迫也難以應詔的兩難處境。

③述聖朝以孝治天下,而自己孤苦無依,祖母又“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人命危淺,朝不慮夕”,祖孫“更相為命”,因此“不能廢遠”的理由。

④述祖母年事已高,“烏鳥私情,願乞終養”,祖母百年後,自己再對國家“生當隕首,死當結草”,報效犬馬之勞的願望。

(3)李密陳情的`方式是融理於情、融情於事。

作者自己的孤苦無依、和祖母相依為命、對皇帝的知遇恩情等“情”自然巧妙地融入了對皇帝的“陳”述之中,曉暢、通達、渾然一體,沒有雕琢之痕,使人感到作者時時在述事,又處處在抒情。這是本文寫作上的一大特點。

環節4:拓展探究

(1)有人説,讀《陳情表》不下淚者,其人必不孝。孝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傳統美德,讀罷此文,請談談你對“孝”的感受。

(本題的目的是讓學生結合文章內容並談談自己的學有所悟,以求學生提高自己的認知能力、概括能力並讓學生真誠地為親人奉上自己真誠的回報。在經濟建設迅猛發展,道德意識逐漸淡漠的今天,注重對學生的思想教育,顯得尤為重要。)

學生分小組討論,討論結束後,各小組選一名代表發言,其他同學可以補充。

明確:封建統治者提倡以“孝”治天下的倫理,其根本的目的在於維護自己的統治地位,今天我們應有清醒的認識態度。另一方面,孝敬父母、長輩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至今仍未過時。

(2)將本文與諸葛亮的《出師表》對比,看兩篇文章在“動之以情”上有什麼異同。

學生討論後,教師歸納總結:

古人常有“忠則《出師》,孝則《陳情》”之説,可見兩篇文章在用情方面是相似的,都是以真情來打動人,這是古代抒情散文中的典範。

不同:《出師表》這篇奏章以議論、敍事為主,字裏行間滲透了諸葛亮眷戀“先帝”知遇之恩的強烈感情。作者與劉禪兼有“君臣”與“託孤”的關係,陳述意見借“先帝”之口道出,飽含深情,字字句句發自肺腑,更容易打動劉禪。告誡語重心長,殷勤寄語,率直誠懇又不失長者、臣下身份,全文無不流露出作者忠君愛國之情。杜甫贊之:“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陸游贊之:“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可見語言感情之深。

《陳情表》則通過陳述自己的“苦情”“親情”“忠情”來打動晉武帝,希望能夠准許自己侍奉祖母以終餘年,因此言辭委婉流暢,情文並茂,扣人心絃。晉武帝看了文章後説:“士之有名,不虛然哉。”

環節5:課堂小結

文章詳盡而委婉地敍述了李密和祖母劉氏相依為命的處境,申述暫時不能應召赴任的衷情,言辭懇切,表情達意淋漓盡致。學習本文,我們既要學習作者融情於事、真切感人的“情”,又要理解作者作為“亡國賤俘”對新朝國君陳情時的謹慎、得體、恰如其分的語言;既要讀懂李密的“孝”情,又要領悟其中的感激之“情”。

環節6:作業設計

1、背誦《陳情表》,在背誦的過程中,以求更深刻的感悟其情感。

2、語言運用練習:以“忠”和“孝”為話題寫篇隨感。通過這個作業,讓學生學會關注生活,關心身邊的人。

高中語文説課稿5

一、説教材:

《氓》是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第二冊第二單元的第一篇文章。新的高中語文教學大綱在閲讀上的要求是“感受文學形象,品味文學作品的語言和藝術技巧的表現力,初步鑑賞文學作品”。《氓》是《詩經》中的重要作品。這是一首敍事詩。它以一個女子的自述的口吻,講述了她自己的戀愛悲劇。學習本文,重在引導學生反覆誦讀,在誦讀中體會作品的音樂美、語言美、形象美和情感美,為今後的詩歌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高中語文課程應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使學生具有較強的語文應用能力和一定的審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為終身學習和有個性的發展奠定基礎。根據此特點,安排本課教學的三維目標如下:

知識與技能:概述詩經的基本知識,熟練背誦本詩;

過程與方法:通過認知性誦讀、理解性誦讀、評價性誦讀,討論女主人公愛情悲劇原因;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受人物形象,樹立正確人生觀。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分析詩中人物形象。

教學難點: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二、説學生:

這是學生升入高中以來首次接觸《詩經》,但是,在國中時學生有《關雎》的學習經歷,對於《詩經》有一定的認識;另外,本文人物形象鮮明生動,故事情節曲折因此,解決完詩歌的詞語之後學習起來應該比較順利。但相對於實驗班而言普通班的基礎和接受能力還是弱了些,所以,我擬定了兩個課時。第一課時,學生掌握《詩經》基本知識,且在認知性誦讀的基礎上,疏通文意,把握賦、比、興手法;第二課時通過認知性誦讀、理解性誦讀、評價性誦讀,感受人物形象,討論女主人公愛情悲劇原因,樹立正確人生觀。本節課是第二課時。

三、説教法

根據這篇課文的特點,本課的教學過程中,主要採用誦讀法、講解法、啟發法、討論法等。通過反覆誦讀,培養學生的語感,熟悉課文內容並加以強化;講解是為了開啟學生思維,進入語境,讓學生對詩中所涉及的文言知識點有清晰的認識。問題和討論能使師生互動,激發發散思維,並且能夠提高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這些教學方法的妥當運用,可以提高學生的整體語文素養,達到本課的教學目標。

同時,通過使用多媒體課件,展示相關內容,可以使學生獲得直觀的印象,有助於學生對文本的理解,並且能豐富課堂容量,節省時間,提高效率。

四、説學法

新的教學理論不僅要求學生學會,更重要的是會學。本課是一篇以敍事為主的古代詩歌,因此,學習本節課學生主要採用誦讀法、討論法等。

學生領背與自己誦讀相結合,通過反覆誦讀,培養語感,掌握四言詩歌的誦讀節拍,熟悉課文內容理解人物形象並且深入探究其悲劇原因。由教師設置情境,組織學生討論,調動學生的情感體驗,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人物的情感變化,初步培養學生正確的愛情觀。

五、説教學過程

本節課的教學可以分為以下幾個部分:

1、結合國中及上節課所學,回顧《詩經》的相關知識。《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在文學史中佔據了重要的地位,而《氓》又是其中的名篇,所以學習中必然要講到有關《詩經》的文學常識。在此環節,使用多媒體課件展示相應的文學常識知識點:

第一部詩歌總集六義——風雅頌賦比興四言為主,重章反覆

2、認知性誦讀。這一階段分為學生領背與學生自讀兩個環節,在朗讀過程中,學生熟悉文本讓其對詩歌敍述的故事內容有整體的感知。

3、理解性誦讀。由教師導引,幫助學生理把握人物性格特點。

4、評價性誦讀。在對詩歌的'內容有整體把握,並且瞭解人物性格特點的基礎上,對本詩進行進一步的鑑賞。這是本課教學的探究部分。在本環節中,通過“為什麼自由戀愛竟以悲劇收場?”這一問題的設計,引導啟發學生討論,圍繞着“悲劇原因”來展開問題,將本課的教學難點寓於其中,從而使教學難點得以突破。

5、師生合誦《致橡樹》。《詩經》產生於文學創作的樸素時代,千百年來,《詩經》中,尤其是“國風”部分的優秀篇目流傳不衰,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因為它所反應的內容貼近普通大眾的生活,表達的是廣大勞動人民最樸素的感情,愛情是一個永恆的話題,那麼對於新時代的學生如何讓其樹立正確的愛情觀、人生觀應該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由此,我安排了舒婷的《致橡樹》。採用師生合誦這種方式,有兩個初衷:一是豐富課堂內容,加深情感體驗;二是激發學生對詩歌朗誦的興趣。

高中語文説課稿6

各位專家:

今天,我説課的題目是《收放時空,凝境顯情》。

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向各位介紹我對這節課的理解和設計。

一、説教材

【教材分析】

三首作品屬同一詞牌創作,一定程度上也展現了三位詩人的不同風格。從比較鑑賞的角度,有不少值得細細品味之處。形式上有一定的相似性,都是短小精悍,音韻和諧;都有不流於俗的語言,言簡意“遠”,給讀者留下了廣闊的想象空間。在我看來,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三首詞都以數點筆墨,通過虛實情境的靈活選用,藉助時空的變化,來串聯意象,成功創設各個不同的豐厚意境,表情達意。這無疑是三首作品既不同又相通的地方。英國詩人布萊克説“手掌裏盛住無限,一剎那便是永劫”。現實時空是有限的,但文學的語言要求在有限中給人以無限的感受,而高度凝練的古典詩詞,更是如此,這其中,便有時空收放的藝術。

【教學目標】

1.通過對詩歌的誦讀揣摩,讓學生體會詩詞中的時空變化。

2.迴歸情境,感受時空變化對提升詩歌意境,豐富詩人情感的微妙作用。

【教學重難點】

通過三首詞的比較鑑賞,體會時空安排與意境情感的密切關聯,體會虛實之間展現的藝術張力。

二、説學生

【學情分析】在學習古典詩歌的過程中,我們的學生容易陷入兩個誤區,一是思維僵化,淺嘗輒止。凡遇作品,就是找意象概括意境得出情感,抓了意象,也僅流於機械式的賞析,眼中只看到了詩歌大的輪廓,不願讀透,從而無法品味詩歌意境的佳妙,“入不得詩內”;二是摳挖字眼,執着於表面的字義詞義,肢解作品,將體味詩中的韻味、作者複雜多元的感情拋之腦後,“出不得詩外”。如何讓學生抓住意境之神入得詩中,體悟情感出得詩外,便是教師在詩歌教學中需要反覆實踐的重心。

三、説教法與學法

1.比較鑑賞法

圍繞一個鑑賞點,將三首詞比較閲讀,讓學生在誦讀、分析、聯繫比較中理解詩歌意境情感的不同,來體會時空虛實情境設置在此間的作用。

2.自主合作探究法。

在教學重難點上,有深度的問題讓學生討論,多角度多層面的自主合作探究,大膽質疑,在分歧中加深感悟。

3.教學手段及教學媒體的運用

多媒體的展示,給學生直觀的感受。比較鑑賞,文本較多的情況下,將本課中幾個關鍵性的結論以提綱的形式羅列,讓學生有更好的整體把握。

四、説教學過程

本課共設計了4個教學環節:引入新課——梳理概括——思考探究——小結反饋。

(一)引入新課:

以介紹大師的金句入手,陸機在《文賦》中説道:“遵四時以歎逝,瞻萬物而思紛”。這句話不難理解,“四時”、“萬物”也就是自然界的時間和空間。詩人們在四時的交替中歎息,在觀萬物後引出紛繁的思緒,這實際上明確道出了詩人與時空的緣分。以此帶入新課,以這組小令為例,和學生一起來粗淺的感受古典詩詞中時間和空間的運用藝術。

(二)讀詩,梳理概括:

引出這一概念後,帶領學生落實文本。在誦讀之後,先就常規的鑑賞思路,自然地請學生把握三首作品整體的意境和情感,為後面的品析打好基礎。

1.提問:這三首詞各營造了怎樣的意境,表達了怎樣的情感?

明確:

蘇軾:雪後小橋,江上春雨的典型景象,營造了素淨空明的意境

牽掛期盼歸“鄉”之思

秦觀:緊風,曉寒,冷霜,陋舍,鼠窺,人馬喧鬧,營造了淒冷孤苦的意境

悲苦淒涼羈旅之愁

納蘭:落紅,冷簟,孤燈的景象,營造了迷離冷清的意境

忐忑輾轉迷戀之苦

這三首小令,意象特點明確,抒發情感的關鍵字眼清楚,情感把握的難度不大。

2.接下來,請學生在理解了詩歌情感的基礎上梳理出時空脈絡:

提問:三首詞在營造意境時,除了選取典型的景物,還交代了怎樣的時間和空間背景?有沒有變化?

明確:時空

蘇軾:過往冬日雪後如今春日雨後黃州小橋京城玉堂

秦觀:一夜驛舍內

納蘭: 之前(偶遇)如今(輾轉)未來(寂寥)金井房內

有的學生可能在梳理時會有錯亂,教師可以點撥,怎麼把握時空呢?學會關注詩歌的時間空間順序,如暗示時間的詞、點明季節的特徵景物,和人物的活動軌跡。

(三)品詩,思考探究:

明確了時空背景之後,便引入本課的重難點,讓學生分組討論,有選擇性的思考“時空”對於詞作意境與情感的作用

提問:其實詩歌時空組合的方式多種多樣,而且對錶情達意都有一定的作用。這裏,請同學們結合其中一首或兩首,來具體談一談你的閲讀感受。

這裏的設計意圖是促動學生去體會,詩歌作品的時空組合,往往會讓詩歌有意想不到的表達效果,生髮出獨特的魅力。學生可能做不到深入鑑賞,看得比較淺,教師可以通過設問來引導,如秦觀詞,引導學生去發現時空的高度緊縮的特點,關注在這個時空背景下異常細緻的描寫,從而引導學生去發現兩者存在的反差,再去體會時空的緊縮對刻畫這一特定時刻的詩人形象的獨特作用。(緊縮的時空和放大的描寫形成了一種藝術張力,時空越緊縮,感受卻越豐富,感受越豐富,越又顯得環境越壓抑,而這樣一來,作者在貶謫飄泊途中,敏感到有點神經質的苦悶就得以突顯了。)

另外,教師也可以引入學生熟悉的文本,去啟發學生,比如納蘭詞,我們可以援引《雨霖鈴》中相似的時空跳脱的方式,詞中三次時空的騰挪,甚至是交疊的手筆,與詩人因苦戀而陷入迷離恍惚的狀態相契合,而詞人對這段戀愛的念念不忘,縈繞心頭,忐忑期待又自認期望渺茫的心緒,更因此而得以強化。這種張力,便是時空在凝境顯情方面“點鐵成金”的妙筆。

這一環節,教師預留比較充分的時間,讓學生反覆的研讀文本,加深認識。需要説明的是,三首詞在時空的運用上各有不同,都有豐富的作用,不必強加給學生教條式的結論。名家有言,“詩有可解,不可解,不必解,若水月鏡花,勿泥其跡可也”。不拘泥於形跡,只要學生能抓住“神韻”即可。

附:

時空的拓展拓出意境之靈

蘇軾:這首詞清淡自然,空明灑脱,詩人因眼下春雨淋漓,又到耕種時節,就回憶起當年在東坡耕作的悠閒快意,表達了思歸之情,當然,這裏的思歸,並不是歸鄉,而是回到他曾經生活過的有深厚感情的黃州,更可能包含作者對遠離官場紛擾,堅持自我氣節的一種寄託。這本是一首很簡單的詩,情感清晰,寫景也接近於白描,但詩人在時空上做了一個突破,引入了對過往離開黃州時記憶中的那座小橋,架構了另一個時空支點,這個支點,使眼下的春意盎然與離開後的.雨雪霏霏,京城的江上春意和黃州的小橋寥落形成了反差,意境更為豐富,牽掛的那個地方便也有了具體可感的畫面,身處京城的詩人時刻牽掛的卻是離開時那破敗的那一抹畫面,思歸的情感也就有了落點,表現的更為真切。

時空的緊縮襯出形象之魂

秦觀:這首詞時空高度緊湊,選取了詩人在貶謫途中住宿荒野客棧的一個晚上來展開。短短一個晚上,閉塞狹窄的空間中,時間凝結於一點,而詩人卻着力於這一點,不管是霜風緊吹,短睡驚醒,或是飢鼠窺燈,曉寒侵被,户外嘈雜,詩人細緻入微、不厭其煩的描述着這一夜在客棧房中的所見所聞所感,緊縮的時空和放大的描寫形成了一種藝術張力,環境越緊湊,感受卻越多,感受越多,越顯得環境的壓抑,而這樣一來,作者在貶謫飄泊中的敏感到有點神經質的苦悶就得以突顯了。

時空的穿梭,交疊顯出情感之神

納蘭:這首詞是學生最容易體會到時空的騰挪變化的。起筆是回憶當初在一個落紅滿地的暮春時節在金井旁邂逅了意中人,此後突然跳脱,到當下表白自己的心緒,急切猜測對方是否對我也有意呢?誰能理解我的心事呢?誰省,誰省?有哀怨,有期盼,有忐忑,眼見詩人鬱結於心的情緒應該噴湧而出了,卻又戛然而止,再跳入另一時空,以一幅未來的詩人於冷席之上孤燈難眠的畫面,來結束全詩。由過往,到如今,到將來。當然,學生可能對這首詞的時空判斷意見不同,實際上這首納蘭的愛情代表作,評論家也有很多的解讀,“滿砌落花紅冷”既可以理解為當時邂逅之景,看基調又可以理解為如今看到金井的蕭條景象,映襯詩人此刻的低落忐忑;“從此簟紋燈影”既可以理解為將來的落寞場景,亦可以理解如今已是這番光景。詩無達詁,不管學生作怎樣的理解,如何對這首詞進行時空組合,都不妨礙我們體會到在時空的穿梭裏,詩人對這段戀愛的念念不忘,縈繞心頭,忐忑期待又自認期望渺茫的無奈情感。而時空的變化多樣,穿梭甚至交疊,也與詩人因苦戀而陷入迷離恍惚的狀態相契合。

(四)悟法,小結反饋:

藉助探究環節的反覆推敲,以這三首小詩為基點,實際上是可以讓學生粗淺的瞭解到詩歌中時空收縮,拓展,交疊穿梭的幾種組合。當然,時空的組合有非常豐富的表現形式,一節課並不能囊括。但通過這節課以及課後的遷移閲讀,讓學生明白,詩人在營造意境時對時空的靈活運用,或實或虛,實際上能夠在拓展詩歌的意境,映襯詩人的形象,支撐詩歌的情感方面有“點睛”的妙用。正如劉勰在《文心雕龍.神思篇》中所説的“思接千載”、“視通萬里”,學生只有悟出這一點,才算更進一步的真切感受到中國古典詩歌獨特的神韻。

五、作業佈置:

時空收放藝術是古典詩詞具有極大藝術張力的重要手法。如李商隱《夜雨寄北》中時空嵌套的手法,讓人叫絕,“離”的惆悵中有憧憬的温馨,“合”的美滿中卻藴含回憶的酸楚,短短二十八字,兩度時空交錯,凸顯着人的聚散離合。課後請學生試着賞析,並再舉幾例,通過對更多古典詩詞這一技巧的品析,加深對此的認識。

附:説板書設計:提挈綱領,簡潔明瞭

拓展拓出意境之靈

時空組合緊縮襯出形象之魂

穿梭、交疊顯出情感之神

高中語文説課稿7

一、説教法:

1、採用的教學方法及其依據(7分)

1)朗讀法:通過朗讀來體會人物對話中潛藏的深層含義,把握人物豐富的內心世界,從而理解作品的人物形象,

2)討論法:通過課堂討論,激發學生進行發散式思維訓練,讓學生思維的火花在討論中碰撞,並且通過這樣的合作學習可以加深對問題的理解。

3)練習法:學以致用,通過練習法,讓學生對文章進行理性的分析,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2、準備使用的教具、學具和其他教學手段(3分)

《荷花澱》是一篇意境優美、語言請麗的詩化了的小説,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特色,本課用AUTHORWARE軟件製作課件。通過展示白洋澱優美的風光,播放優美的樂曲把學生帶入審美享受的`境界,同時運用課件,可以充分發揮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加大課堂容量,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益。

如果條件許可,可以讓學生利用課餘時間,到INTER網上去瀏覽有關孫犁的生平、創作特色,《荷花澱》的評價、關於“詩體小説”等知識,然後在進行信息的篩選,從中選擇有效信息,然後以小組為單位制成POWERPOINT,用於課堂交流。這樣將會有助於文章的理解,同時也可讓學生感覺到自主學習、資源共享的合作學習的樂趣。

三、説學法(10分)

1、教給學生的學習方法及其依據(5分)

現代社會是一個學習化的社會,學習化的社會要求每個人終身不斷地學習,因此,學校教育決不是學習的終點。學校教育需要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受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因此本課主要教給學生“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的學習方法。

2、培養學生的操作技能和思維能力(5分)

本課主要培養學生通過品味語言分析人物形象的操作技能,培養學生展開想象和聯想,進行概括、歸納的思維能力。

四、説教學過程設計(40分)

一)導入課文,創設情境

(在優美的《高山流水》樂曲聲中,徐徐展開白洋澱的風光圖片,老師再用優美的語言導入課文,把學生帶入美妙的境界,使學生進入審美享受的情境,激發學生的求知慾。)

()二)、出示目標,明確任務

教學目標,作為預期的學生行為變化,是語文課堂教學最核心的因素,是語文課堂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有效地教和有效地學開始於準確地知道達到的目標是什麼。教學目標具有導向作用、激勵作用和調控作用。簡單明瞭地揭示教學目標更有利於激發學生的認知內驅力,讓他們把學習目標指向掌握目標。這樣學生就會帶着積極、愉快的情緒主動地參與課堂學習。

三)、整體感知,理清情節

《語文課程標準》特別強調“在教學中尤其要重視培養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的能力”。本文沒有複雜曲折的情節,因此,在學生課前充分預習的基礎上讓學生用簡要的語言複述故事情節,然後用四字短語精要地概括情節就可以理清文章的思路了,基本理解文章的主旨。

四)品味語言,把握形象

本文沒有具體描寫人物的外貌、服飾等,而是通過簡潔傳神的對話來描寫人物豐富內心世界,從而使人物栩栩如生。因此,通過品味人物的對話,讓學生把握作品人物形象。

高中語文説課稿8

各位同仁:

大家好!今天我説課的題目是人教版高中語文第一冊第一單元第二篇課文《死水》。

一、説教材

(一)教材分析

《死水》是人教版高中語文第一冊第一單元第二篇課文《中國現代詩三首》中的第二首。本單元主要學習中國現當代詩歌和外國詩歌。教學重點是從語言文字描繪的形象出發,結合對作品創作背景和創作意圖的瞭解,聯繫自己的生活經驗,通過想像和聯想,體會詩中的情思和意味,從而培養良好的讀詩趣味。

《死水》是現代著名詩人聞一多先生的代表作。1925年詩人回國後,目睹了國內軍閥混戰、民不聊生的慘狀,產生了怒其不爭的憤激情緒。本詩通過對“死水”這一具有象徵意義的意象的多角度、多層面的描寫,揭露和諷刺了腐朽不堪的舊社會,表達了詩人對醜惡現實的絕望、憤慨和深沉的愛國主義感情。詩中的“一溝絕望的死水”是半封建半殖民地舊中國的象徵。詩人抓住死水之“死”,先寫死寂、次寫色彩,再寫泡沫,突出了死水的污臭、腐朽,把“絕望”的感情表現得淋漓盡致。聞一多是新詩格律的倡導者和開拓者,《死水》則是他對新詩格律的“最滿意的試驗”。學習《死水》重點要領悟“死水”這一意象的象徵意義,體會詩人對祖國的那份深沉的感情,以及《死水》所體現出的三美:繪畫美、音樂美、建築美;並學習新詩的鑑賞方法。

(二)教學目標和重點

教學目標:

1、語文積累:(1)關於聞一多文學常識;(2)熟讀,最好能背誦全文。

説明:語文學習的過程其實就是積累的過程,語文的積累主要包括四個層面:文化常識的積累;語言材料的積累;人生閲歷的積累;思想感情的積累。只有積累,才能厚積薄發,才能通過吸收內化而學以致用。

2、感知《死水》的三美;探究死水的象徵意義,領悟詩人對祖國的深沉感情;學習新詩賞析的方法。

説明:語文學習除了關注學生的聽説讀寫能力,還要關注學生的審美能力,關注學生的思想情感以及態度價值觀,進而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提高學生的審美趣味,提升學生的人生境界。

教學重點和難點:《死水》的象徵意義和藝術特色。

二、説教法和學法

教學方法:誦讀吟詠法,問題探究法。

媒體設計:播放《七子歌》、朗誦帶《死水》。

教學手段:多媒體教學。

課時安排:一課時。

三、説教學過程

(一)導入:

由澳門迴歸時的主題歌《七子歌》導入聞一多。先讓學生講述對作者其人其文的瞭解。再由老師補充介紹聞一多:(1)原名聞家驊,湖北浠水人,中國現代著名詩人、學者和民主戰士。1946年7月15日被國民黨特務殺害,用自己的鮮血譜寫了愛國主義的不朽詩篇。(2)聞一多的詩歌表現了對帝國主義和反動軍閥的痛恨,抒寫了對祖國和人民命運的深切關注,洋溢着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代表作有詩集《死水》《紅燭》。(3)詩歌創作主張:“三美”——音樂美、繪畫美和建築美。

(二)誦讀吟詠,整體感知

説明:《死水》是新格律詩的代表作之一。從形式看,每節四句,每句九字,排列非常整齊;從韻律看,各大體均押。abcd型的二四腳韻,每行詩又以四音節為主。由於內在節奏的高度和諧一致,加上嚴格的雙行押韻、每節一韻的音響效果,使全詩的節奏十分鮮明。全詩遣詞造句繪聲繪色。反覆吟誦,建築之美,音樂之美,繪畫之美,自可領悟。

1、 先讓學生自由誦讀。

(我之所以不要學生齊讀,是因為我覺得朗讀是一種對文本的再創造過程,而且這種再創造帶有鮮明的個體色彩,因為朗讀本身就打上了理解的烙印,每個學生對文章的理解不一樣,他朗讀時的抑揚頓挫輕重緩急是不一樣的。)

2、再請學生自薦誦讀;師生評點並正音。文中有幾個字詞很容易唸錯,如:

漪yī淪 剩菜殘羹 油膩 羅綺qǐ 酵jiào成等

3、播放朗誦帶《死水》(由於本人嗓音沙啞,朗讀水平平平,不適合範讀,只能藉助朗讀帶子,比較遺憾)

(三)詩歌鑑賞,問題設計:

鑑賞該詩我主要從分析“死水”的象徵意義與新格律詩的藝術特色入手。

(1)全詩共有五節,試概括每節的主要意思。(因為死水的象徵意義比較難理解,讓學生通過概括每節大意而對全詩有個整體感知與把握)

明確:

第1節,總寫這溝凝滯的死水。風吹不動,腐爛呆滯,沒有一點兒活力和生氣,已無可救藥,這是它的特徵。

第2節,直承第1詩節的3、4句,主要從色彩、光澤上靜態地描寫死水的骯髒和污濁。這4句類似“反語”,“翡翠”“桃花”“羅綺”“雲霞”看成是正面寫死水的美。

第3節,從動態上描寫了死水的腐爛變質。黴爛的死水“飄滿了珍珠似的白沫”,那些腐臭的產物——“水珠”們如魚得水,發出洋洋自得的“笑聲”,與那些藉機滋生的“花蚊”臭味相投,共享這“一溝綠酒”。

第4節,以動襯靜,寫出死水的沉寂。詩人以“青蛙”的歌聲,有力地突出死水的寂寞和沉寂,彷彿空山聞鳥語般以動顯靜。

第5節,詩人在前4節冷嘲熱諷的基礎上,忍不住內心的激憤,揭露了“死水”的真面目。詩人看透這溝死水毫無希望,唯有創造一個新世界,才能找到“美的所在”。

總之,詩人圍繞“死水”的呆滯、骯髒和黴爛,創造出一系列醜惡的意象,將痛恨的.感情隱藏在反諷的背後。

(2)探討“死水”的象徵意義。老師先列出三種理解,讓學生從文本和創作背景等方面去找依據。

一般人認為,《死水》一詩,從創作、發表到結集出版,隨時地不同,其象徵意義至少有三重:

A、從《死水》的創作時間看,“死水” 象徵美國社會。

明確:

此詩的後面,署有創作時間:1925年4月。正是在美國芝加哥留學的聞一多先生準備提前回國的前夕。留美期間聞先生的情緒,有兩個突出的方面:一是由於他在美國身受種族歧視之苦,對美國社會那種在繁華掩蓋下的腐朽與罪惡感到憤怒與厭惡;一是對自己的祖國的無限熱愛與思念。在這種情緒支配下,他寫下了許多充滿愛國反帝激情的詩篇,這種愛國反帝的激情,集中表現在他回國前夕所寫的《洗衣歌》、《七子之歌》、《醒呀》、《死水》等詩中,如詩人所説,這些詩是“歷年旅外因受盡帝國主義的閒氣而喊出的不平的呼聲”。

詩人描寫“死水”的外表為:一池的“綠酒”,上面有綠的“翡翠”、紅的“桃花”、閃光的“羅綺”和燦爛的“雲霞”,還“飄滿了珍珠”,又有“歌聲”。

詩人揭示“死水”的內裏為:裏面有的是“破銅爛鐵”和“剩菜殘羹”,這些污穢的東西在這裏黴爛、發酵;那翡翠便是破銅之綠,桃花是爛鐵之鏽,羅綺是油膩的光,雲霞是黴菌,綠酒是一溝臭水,珍珠是臭水上的泡沫。可見,“死水”的外表的華美,只是污穢和垃圾的黴變。華美外表的下面是污穢和罪惡。這樣的“死水”,不正是美國社會最真實的寫照嗎?

B、從《死水》的發表時間看,“死水”象徵的是北洋政府。

明確:

《死水》雖然創作於1925年4月的芝加哥,其原意如上所述。那麼,到了1926年4月,身在北京的聞一多先生,才特意把它拿出來發表,又有什麼新的含意呢?

1926年3月18日,就是魯迅説的“民國以來的最黑暗的一天”,段棋瑞北洋政府血腥屠殺請願的愛國學生,製造了震驚中外的三·一·八慘案。聞一多先生懷着滿腔義憤,聲援學生的愛國鬥爭。他選擇此時發表《死水》,正是用以表達自己對北洋政府的深惡痛絕。也就是説:這個北洋政府已是“一溝絕望的死水”,“這裏斷不是美的所在”,那就讓它見鬼去吧,“不如讓給醜惡來開墾”。態度決絕、激烈!

C、從《死水》詩集出版時間看,“死水”象徵的是黑暗的中國現實。

1927年,轟轟烈烈的大革命失敗了。聞一多先生對於祖國的美好希望破滅了。他結束了詩人的生涯走進了學者的書屋。

1928年,他編成他自己的第二部詩集,取名“死水”出版,作為向詩壇的告別。他親自為詩集設計了封面與封底,採用的是通盤的黑紙,只有封面的上方貼有小小的金色籤條,寫着書名與作者。整個封面封底散發着憂鬱、沉悶的氣息。人們看到這以“死水”命名的黑色詩集,心中就會浮起“這是一溝絕望的死水”的詩句。這個時候,《死水》一詩和《死水》這一書,又有了另外一層寓意了。

到這時候,在聞一多先生心目中,“死水”象徵的是黑暗的中國現實,表達了詩人對這種現實激憤而又失望的情緒,也表現了他與反動統治者不合作的態度。

(3)《死水》的寫作藝術

A、寄託和象徵

對《死水》的寄託有不同的看法。比較流行的一種認為,全詩是一種隱喻。它以一溝死水比喻那個黏滯的流不動的、漚的發臭的、完全喪失生命力的社會現實。“死水”再加上“絕望”,是詩人對現實的堅決否定,表現了鮮明的批判精神。

意象是詩人創造想象的產物,怎樣體會詩中的意象,取決於吟誦者的再造想象。一個人所處的時代,所站的立場,所經歷的生活以及所具有的思想傾向等,都會影響其審美趣味,教學的任務就是培養學生具有對優秀詩歌的濃厚的欣賞趣味。

對《死水》的象徵意義也有幾種説法。(1)“死水”象徵美國社會,那是一個外表繁華、內裏充滿罪惡的社會。(2)象徵北洋政府。當時腐朽的北洋軍閥製造了震驚中外的三·一·八慘案,激起全國人民的憤慨。(3)象徵黑暗的中國現實。

B、反諷手法的運用

詩人汲取了西方現代派代表人物波德萊爾“以醜為美”的藝術主張和創作技巧,營造一種反諷的氛圍,揭露和批判了醜惡和骯髒。詩人選用翡翠、桃花、羅綺、雲霞等華麗詞句描寫這溝死水,將醜惡寫得很美。美與醜交織反差,造成新穎獨特的表達效果。醜越寫得美,越引起反感,使讀者去反思詩人要表達的真實感情,增加了引人思考的魅力。

C、具有“三美”性

聞一多先生要求新格律詩具有三種美:音樂美,繪畫美,建築美。所謂“音樂美”,指的是音節和旋律的美;所謂 “繪畫美”,指的是詞藻的運用,要體現出中國象形文字的視覺方面的印象;所謂“建築美”指的是節的對稱和句的整齊。《死水》,就是他新詩理論的嘗試與實驗的最完美的作品。全詩都用形象的詞藻,語言雕繪滿眼,像死水、醜惡、銀淪、殘羹、翡翠、桃花、羅統、雲霞等詞語,安排妥帖,縷金錯採,在視覺上令人目眩神搖;每行詩收尾的都是雙音詞,讀起來音調和諧。音樂美,繪畫美和建築美,在這首詩裏得到了完美的體現與融合。

(四)課後練習。

1、試談《死水》的象徵意義。

2、賞析《死水》的三美。

高中語文説課稿9

《花未眠》是人教版高中語文第一冊第二單元第四篇課文,是日本作家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川端康成的一篇關於美和審美的哲理散文。現就教材、教法、學法及教學過程四個方面加以説明。

一、説教材:

1、教材簡析:

本單元設計的目的是通過閲讀現當代散文,學會在總體把握散文思想內容和藝術的基礎上,感受散文中的自我,品味散文的語言。學會整體把握文章思想內容,學會體會散文語言的美感。《花未眠》是第一冊第二單元的最後一篇課文,文章以發現海棠花未眠寫起,從三個方面闡述:自然美是無限的,人感受美是有限的;美是邂逅所得,親近所得;重視自然美,崇尚寫實精神。本文由於是哲理散文,加上學生對藝術欣賞的能力尚待形成,因此內容理解較難。如何把難理解的文章深入淺出的講解好,使學生能較好的理解體會是教學設計的關鍵所在。

2、教學目標:

根據本單元教學對學生知識和能力的要求,以及本課特點,特制定兩個教學目標:

(1)情感目標,理解本文主旨,讓學生建立起感受生活美的意識。

(2)知識與能力目標,學會整體把握文章內容,品味散文語言。能從現實生活中去發現美,感受美,學會創造美。

3、教學重點難點:

根據教學目標的設定,本課教學的重點難點就確定為:理解本文主旨與鑑賞本文語言,理解重點句子的含義。

二、説教法:

本文教學重點是理解主旨和鑑賞語言,因此教學中讓學生整體把握文章是關鍵。運用前幾篇課文所學的.提要鈎玄的方法,學會勾畫圈點重要的句子,抓住關鍵句子理解主旨。採用重點段落重點閲讀的方法進行。同時輔之以多媒體教學設計,讓學生能儘快的抓住關鍵。同時也採用問題激趣討論法,使學生能自主地探討問題。

三、説學法:

本課內容較難理解,特別是有些哲理性較強,隱含着作者深切感受的語句如:“它盛放,含有一種哀傷的美”等,理解較困難,因此,課堂上要激發學生的探討興趣,讓學生自由的發表意見,自主合作的探討問題。

四、説教學過程:

導語設計:以一組鮮花圖片展示其自然的美,讓學生自由發表觀後感受,引起學生對自然美的注意和欣賞。

高中語文説課稿10

各位評委:

上午好!今天我的説課題目是莫泊桑的《項鍊》。《項鍊》是高中語文第四冊第二單元的課文。作為莫泊桑頗為著名的作品之一,《項鍊》是一篇故事情節波瀾起伏,引人深思的短篇小説,體現了作者在小説情節結構安排上的獨到構思,並且產生了不同凡響的藝術效果。

結合教學大綱、本文及學生的特點,我確立教學目標如下:

1、心理描寫對刻畫人物的作用;

2、體會小説精心的構思和巧妙的佈局。

這篇小説最值得品味的就是它精巧的構思,猶其是它的結局,讓人意猶味盡。由此,確定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體會小説精巧的構思。同時本文還採用了生動、細膩心理描寫來刻畫人物的心理活動從而表現人物的'性格特點,所以教學難點是心理描寫對刻畫人物的作用。如何突破重點、難點,有效完成本課的教學任務呢?

我決定從學情出發,採取如下辦法:

1、探討法:高中階段是培養學生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的重要時期,所以我採用了探討法,以教師為主導,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以促進學生的合作學習和自主學習,激發學生深入研讀課文的興趣。

2、提問法:逐步引導,逐漸深入。最後教師進行講解,歸納。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設計:首先我談談我是如何導入課文的。通過提問的方式。

檢查預習:提出三個個問題使學生對本文情節有一個大致瞭解。

3、提出教學目標,讓學生了解本堂課所要解決的問題。

4、研析新課。

高中語文説課稿11

各位,下午好:

今天我説課的課題是古詩《迢迢牽牛星》。接下來,我對本課題進行分析:

一、説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迢迢牽牛星》是編排在粵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教科書語文必修1第四單元第四個課題《漢魏晉詩三首》中的其中一首。“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詩歌是詩人真情實感的詠唱,是心靈對現實的應答。《古詩十九首》映了時代的動盪,社會的亂離《迢迢牽牛星》借牛郎織女的故事,寄託織女的相思之苦,形象地抒發了現實生活中男女情人咫尺天涯的哀怨,表達了渴望夫妻團圓的強烈願望。通過學習本文,將使學生進一步學會詩歌鑑賞的方法,培養人文素養。在此之前,學生們已經學習了《詩經》兩首、《離騷(節選)》、《孔雀東南飛》,這為過渡到本課題的學習起到了很好的鋪墊作用。因此,學好本課為學好以後的詩歌可以打下牢固的理論基礎,而且它在整個教材也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本課包含的一些重要的知識點和思想,為以後學生在學習理解類似的詩歌併為簡單地鑑賞詩歌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説教學目標

根據本教材的結構和內容分析,結合着高一年級學生他們的認知結構及其心理特徵,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瞭解《古詩十九首》相關知識,有節奏地朗讀詩歌並背誦全詩。

2.技能目標:會分析詩歌的情感,能簡單分析詩歌疊音詞作用和表達效果。

3.情感與價值觀目標:品味《迢迢牽牛星》詩中的愛情美,理解詩歌所表達出的渴望普天下夫妻團聚的願望。

三、説教學的重難點

本着對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的理解,在吃透教材基礎上,我確定了以下教學重點和難點。

1.教學重點:分析詩歌中疊音詞作用和表達效果,掌握鑑賞此類詩歌的技巧。

2.教學難點:據學生的認知特點,牽牛織女星等天文知識、光年的定義的理解是教學的難點。

3.確立重點和難點的依據是:天文知識、光年較抽象,學生欠缺這方面的基礎知識。

為了講清教材的重難點,使學生能夠達到本課題設定的教學目標,我再從教法我學法上談談。

四、説教法

我們都知道語文是一門提高人文素養,培養人的鑑賞能力的重要學科。因此,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使學生“知其然”,還要使學生“知其所以然”。我們在以師生既為主體又為客體的原則下,展現獲取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思維過程。

考慮到高一級學生的現狀,我主要採取朗讀法、講授法、讀寫結合法,心理學理論告訴我們:學生的學習情緒直接影響學習效果。因此我還採用多媒體為教學手段的情景教學方法,創設情境幫助學生理解詩歌,利用疊音詞串聯詩歌,充分調動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使他們在活動中得到認識和體驗。當然老師自身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學資源。教師本人應該通過課堂教學感染和激勵學生,調動起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激發學生對解決實際問題的渴望,並且要培養學生以理論聯繫實際的`能力,從而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基於本課題的特點,我主要採用了以下的教學方法:

1.朗讀法:“三分詩七分讀”。從教學過程來説,教學中將朗讀教學貫徹到課堂始終,教師示範朗讀,引導學生按要求聽讀,幫助學生深入體會課文的情感意藴,學生通過反覆的朗讀,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培養學生的語感。

2.講授法:教師通過口頭語言向學生傳授知識、培養能力、進行思想教育。按照徹啟發式教學原則,講授的內容突出本課的的重點、難點和關鍵,使學生隨着教師的講解或講述開動腦筋思考問題,講中有導,講中有練。使學生主體作用凸顯出來,把課堂進行得生動活潑,而不是注入式。

3.讀寫結合法:注重讀寫結合,在熟讀的基礎上,讓學生對教材後面的疊詞練習進行快速地思考,組織答案,我來總結這類題目的答題技巧和規律。這不僅有助於學生對詩歌疊音詞的理解,而且提高了學生的詩歌鑑賞能力。

五、説學法

根據本文篇幅簡短,又是淺顯的文言文的特點,要求學生課前必須進行預習,並利用課下注釋和工具書來疏通文意。讓學生從機械的“學答”向“學問”轉變,從“學會”向“會學”轉變,成為學習的真正的主人。在課堂上,通過朗讀和提問法去推動學生思考,進一步理解文章的內容,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讀出初步真實感受。這節課在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方面主要採取以下方法:思考評價法、分析歸納法、總結反思法。

最後我具體來談談這一堂課的教學過程。

六、説教學過程

在這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注重突出重點,條理清晰,緊湊合理,各項活動的安排也注重互動、交流,最大限度的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主動性。

1.導入新課:

提問學生是否知道中國古代四大愛情故事,從學生的回答情況中引出本節課的主題牛郎織女的故事。在此之後,請一位男生和一位女生起來講述他們所瞭解到的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總結學生的回答情況,並由我來詳細地向學生交代故事的起源、發展,最重要的是突出這樣一個常識讓傳説與課文有了緊密的切合點,牛郎和織女是因為王母娘娘的一根髮簪化成的銀河而相隔兩地,不得相見,後來真情感動天地,遂允許二人七月七日相見。

2.示範朗讀:

教師朗讀全文,學生按要求在書中畫出容易讀錯的多音字詞。教師用語言鼓勵學生,請學生給老師挑刺(教師故意讀錯某個詞),歡迎學生與教師競爭。這樣既能使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聽讀上,同時又能激氣學生當堂背下詩歌的興趣和信心。

3.學生朗讀:

朗讀是詩歌教學中必不可少的手段,應反覆進行。要引導學生採用輪讀、個讀、聽讀、小組讀等多形式朗讀,以讀帶動對課文的理解,使學生以讀為樂。

4.學生背誦

在經過反覆的聽讀和朗讀之後,學生已經基本能粗略知道詩歌大意,在此基礎上,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的情況即時背誦,教師根據學生的不同情況引導以詩歌的思想內容。

5.板書設計:

我比較注重直觀地、系統的板書設計,並及時地體現教材中的知識點,以便於學生能夠理解掌握。我的板書設計是:

5.佈置作業。

我佈置的課堂作業是:《名師一號》P110頁第三題

七、我為什麼要這樣上課

1.對教材內容的處理。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知識的跨度、學生的認知水平,我對教材內容的增有減。

2.教學策略的選用

(1)重點字詞如多音字讀音讓學生動手去查閲,自己作初步的記憶,教師扮演輔導者的角色。這樣有利於學生能力的提高,有利於學生對詩歌學習興趣的培養。通過對《古詩十九首》及《迢迢牽牛星》的文學常識和背景知識的介紹,激發學生了解古詩的興趣,有利於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2)讓學生鞏固重點知識並形成新的知識。通過佈置作業,讓學生背誦課文,使他們進一步的理解文章,梳理思路,提高詩歌鑑賞閲讀的語感和鑑賞的思路。完成《名師一號》的習題,有利於學生對詩歌的深刻理解,對以後的古詩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八、結束語

各位領導、老師們,本節課我根據高一年級學生的心理特徵及其認知規律,採用直觀教學和討論法的教學方法,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教師的“導”立足於學生的“學”,以學法為重心,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索的學習,主動地參與到知識形成的整個思維過程,力求使學生在積極、愉快的課堂氣氛中提高自己的認識水平,從而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我的説果完畢,謝謝!

高中語文説課稿12

各位領導專家老師:

我是×××××××,我今天非常榮幸有這麼一個展示的機會,謝謝你們!希望得到你們的指導。我説課的題目是《花未眠》,我説課的內容分別是説教材,説教學法,教學程序設計等。

《花未眠》是人教版高中語文第一冊第二單元第四篇課文,是曰本作家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川端康成的一篇關於美和審美的哲理散文。現就教材,教法,學法及教學過程四個方面加以説明。

一、説教材:

1、教材簡析:

本單元設計的目的是通過閲讀現當代散文,學會在總體把握散文思想內容和藝術的基礎上,感受散文中的自我,品味散文的語言。學會整體把握文章思想內容,學會體會散文語言的美感。《花未眠》是第一冊第二單元的最後一篇課文,文章以發現海棠花未眠寫起,從三個方面闡述:自然美是無限的,人感受美是有限的;美是邂逅所得,親近所得;重視自然美,崇尚寫實精神。本文由於是哲理散文,加上學生對藝術欣賞的能力尚待形成,因此內容理解較難。如何把難理解的文章深入淺出的講解好,使學生能較好的理解體會是教學設計的關鍵所在。

2、教學目標:

根據本單元教學對學生知識和能力的要求,以及本課特點,特制定兩個教學目標:(1)情感目標,理解本文主旨,讓學生建立起感受生活美的意識。(2)知識與能力目標,學會整體把握文章內容,品味散文語言。能從現實生活中去發現美,感受美,學會創造美。

3、教學重點難點:

根據教學目標的設定,本課教學的重點難點就確定為:理解本文主旨與鑑賞本文語言,理解重點句子的含義。

二、説教法:

本文教學重點是理解主旨和鑑賞語言,因此教學中讓學生整體把握文章是關鍵。運用前幾篇課文所學的提要鈎玄的方法,學會勾畫圈點重要的句子,抓住關鍵句子理解主旨。採用重點段落重點閲讀的方法進行,讓學生能儘快的抓住關鍵。同時也採用問題激趣討論法,使學生能自主地探討問題。

三、説學法:

本課內容較難理解,特別是有些哲理性較強,隱含着作者深切感受的語句如:"它盛放,含有一種哀傷的美"等,理解較困難,因此,課堂上要激發學生的探討興趣,讓學生自由的發表意見,自主合作的探討問題。

四、説教學過程:

1、導語設計:以一組鮮花圖片展示其自然的美,讓學生自由發表觀後感受,引起學生對自然美的注意和欣賞。此設計直接調動學生的審美情感。然後由蘇軾的"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粧"的佳句引入川端康成的《花未眠》,出示題目。

2、簡介作者川端康成。

川端康成(1899—1972),日本小説家,散文家。幼年時父母相繼去世,分別由外祖父和舅父託養。1924年從東京帝國大學畢業後,開始了作家生涯。小説《伊豆的舞女》(1925)奠定了其在日本文壇的地位。代表作有《雪國》(1937),《千隻鶴》(1951),《古都》(1957)等。它們"以豐富的感情,高超的技巧,表現了日本人的內心精華",川端康成因此獲得1968年諾貝爾文學獎,他是繼泰戈爾之後,第二個獲此殊榮的東方作家。川端康成繼承了大和民族文學的古典美,並使其昇華到美學境地。在文學領域中,他既是美的追求者,更是美的獲得者和傳播者。由於受佛教影響較深,故其作品常帶有消極悲觀情調。榮譽也不能解脱他思想的頹廢和空虛,1972年4月16日,他終於口含煤氣管自殺,終年73歲。

3、初步理解文章主旨:

首先指定學生朗讀第三段內容,然後思考:看看作者由花未眠想到了什麼或者説有什麼感悟接着讓學生評價是否同意這個觀點能否説説他們所能感受的自然的美

通過這個過程的閲讀,學生就能整體把握到文章的一個觀點:自然的美是無限的,人感受到的美是有限的。同時也通過討論讓學生進一步明確我們身邊很多事物是非常美的,只是我們平常沒有留心,讓學生明白平時要留心生活中的自然美。

4、思考作者又是在怎樣的環境中發現海棠花的美的呢

學生通過閲讀課文學會在文中找到答案:"凌晨四點起來,我一個人凝視着海棠花,更覺得它美極了。""我之發現花未眠,大概也是由於我獨自住在旅館裏,凌晨四時就醒來的緣故吧。"然後教師小結:作者能夠發現司空見慣的海棠花的美,原因有二:一為"靜";二為"孤獨"。學生通過這一環節的自學,就去把文章的第二觀點"美是邂逅所得,是親近所得"找到並有所理解了。

5、出示文中出現的有關藝術作品的圖片,讓學生直觀感受,思考對於這些藝術作品作者持什麼態度它們有什麼共同點藉此讓學生再去讀文章關於這些內容的段落,明白這些藝術作品都是和自然美的完美結合,能夠給人更多的美感,而真正反映自然美的藝術作品更能引起欣賞者美的共鳴,能夠提高人對美的感受能力。

6、通過這幾個環節的學習,學生對內容有了全面的瞭解,教師此時再加以總結,學生就對內容有了更明確的理解。教師小結:作者由未眠之海棠寫起,闡述了自己對美和審美的三個觀點,即:自然的.美是無限的,人感受到的美卻是有限的;美是邂逅所提,是親近所得;契合自然美的藝術品能提高人對美的感受能力。這三個觀點其實就是要告訴我們要發現存在的美,感受發現的美,創造有所發現的美。

7、學生對內容有了較深刻的理解,然後再進行遷移拓展就順理成章了。設計一個遷移訓練,讓學生從讀到寫,出示一個名家描寫自然美的語段,朱自清《荷塘月色》;出示一幅清幽的山水圖,也請學生把自己感受到的自然美用三五句話把它描述出來。

8、最後一個環節就是品味文中優美的句子的含義這個環節放手讓學生自由討論,你認為優美的句子或是不太好理解的句子。

教師可舉例引導如:

(1)它盛放,含有一種哀傷的美。為什麼説盛放的海棠花的美含有一種"哀傷"

明確:海棠花在夜間是不眠的,然而其盛放的美卻無人發現,無人欣賞,所以説含有一種哀傷的美。

(2)如果説,一朵花很美;那麼我有時就會不由自主地自語道:要活下去!這句話背後有什麼隱蕆義

明確:①一個微小的生命都要努力展現自己的美,作為人更要勇敢活下去。②人生是一個學習的過程,也是一個不斷在有意或無意間錯過一些美好事物的過程。我們可能錯過了美的景色,美的音樂,錯過了山上那從沒有看過一眼的野花和小草,錯過了從我們身邊流淌過的清澈的小溪,但只要堅韌地活着,就能不斷髮現美。③我們要用畢生的不懈追求使有限的感受美的能力接近無限的自然美。

9、最後教師總結:通過學習,我們可以發現,雖然這是一篇談論美學問題的文章,可是它本身也是美的。其實美無處不在,美就在我們的身邊。我們應該感謝川端康成,他告訴我們只要細心地去尋找,用心地去觀察,我們就可以發現美,感受美並能創造美。那就讓我們以這種美好的心態去擁抱我們燦爛的明天吧!

高中語文説課稿13

各位同仁:

大家好!今天我説課的題目是高中語文《知其不可而為之》。

《論語選讀》是“文化論著研讀”系列選修課的一種,本課程的核心目標是培養正確解讀和批判繼承傳統文化的能力。具體學習目標中的第三點,提高個人的精神品格。所以根據這一目標,編排了這一課。本課所選內容就是反映了儒家的“知其不可而為之”的人生哲學。孔子對待陳恆弒君一事的態度、隱士對孔子的評價、孔子對待隱士的態度和孔子的喟歎,都可以反映出孔子這種大無畏的崇高精神。

教學本文,首先應指導學生疏通文句,理解文意,積累相關的文言知識,在此基礎上,組織學生交流探討孔子的精神。課堂教學以問答法、文化延伸拓展法為主,創設濃郁的教學氛圍,體會孔子精神,增加感性認識。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理解掌握課文中出現的常見文言詞語。

2、能力目標:通過改寫的方式,擴充文本中的留白處,提高學生的對文本的感悟能力。

3、德育目標:理解孔子“知其不可而為之”的精神,樹立堅毅品質。

本章選擇的幾段語錄,表現出孔子堅持理想、堅持原則、認定目標的執着精神。人是需要一種信仰、一種理想、一種精神的,孔子一生堅持朝着自己的理想前進,不管多少艱難險阻,甚至明知理想難以實現,但還是儘自己力量堅持到底。

本課中,有接輿、長沮、桀溺、丈人、晨門等隱士,他們身處亂世獨善其身的做法自然無可非議,但孔子“知其不可而為之”體現了儒家追求理想的執着和奉獻精神。孔子的一生,躬身踐行着這種追求,始終堅持自己的道德信念,無視於苦難與死亡的威脅,處處碰壁而不改理想,不改為人處事的準則。這是一種深切的社會責任感和勇敢的擔當精神。這種精神照耀了中華民族史,影響深遠。

教學重點:理解“知其不可而為之”的精神內涵。

在理解並積累文中常用的文言詞語之後,在此基礎上,通過品讀本課幾個選段,分析人物的行為細節和語言神態,結合當時的社會背景,想象孔子的處境和心境,並通過與隱者的對比,感悟儒家“知其不可而為之”的精神。

教學難點:品味語言,分析孔子孤獨、寂寞於亂世,卻鍥而不捨地追求道的品德。

本課的學習難點主要是認識“不可”與“為”的關係。即使明知結果必定毫無結果,但他認為此事該“為”,明知“不可”也要“為”。

教學準備:選段改寫。

教學方法:

運用啟發式教學,精心設計富有啟發生,針對性,層次性的問題。

運用情景教學法,通過改寫,還原當時對話的場面,來體會孔子的心情。

探討交流法,讓學生交流莊子和孔子的不同人生態度。

教學設想:

本節課在上述切實可行的教法及靈活多變的學法下,將精心設計出課堂教學的環節、程序、步聚,摒棄串講串問,讓教學服務於學生的自主學習,同時做到教學目標以語言訓練為主,教學過程以學生實踐為主,教學方法以指導讀書為主。使學生通過本課入情入景的學習,體會孔子的精神。

學情分析:

根據現在學生的知識結構以及自身素質,很難理解孔子為何知其不可還要為之的心情。

學習方法:

通過改寫的方式,學習課文的語言文字,領會“不可”也要“為”的精神。

注重學生課堂交流,充分尊重個體差異,讓每一位同學投入到交流中,共同體驗成功的歡樂。

教學過程:

(一)導入:孟子曰:“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與孔子精神相契合)

(二)文字疏通,複習上節課的學習情況。(承前啟後,在此基礎學習文章內涵)

沐浴 告夫三子 之三子告 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 趨而闢之

子路問津 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 止子路宿 見其二子焉

不仕無義 欲潔其身 果哉!末之難矣

(三)文章研討第一則

1、在得知陳成子殺了齊簡公之後,孔子為何要“沐浴而朝”?(體會孔子對此事的重視)

(明確)沐浴就是齋戒,古代在舉行祭祀或其他典禮前進行齋戒,包括沐浴、潔食、禁慾,以示莊重和虔誠。這説明孔子對這件事情的重視。

2、按理來説,陳成子殺簡公,哀公應該早就知道這件事,但他卻沒表示要出兵。況且殺的是齊國國君而並非魯國國君,為何孔子還要如此隆重地請求魯哀公出兵討伐?(體會孔子對禮的重視,凸顯其品質)

(明確)這是因為在孔子的觀念中,臣子應該有自己的本分,應該依禮行事,臣子僭越諸侯的禮節都已經使他很憤怒了,如他就曾説過:“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何況竟然有人弒君,那就是冒天下大不韙。此種行徑應該天下羣起而攻之,不僅是為了簡公,還為魯哀公的統治,甚至為了天下的君主統治的秩序。這是孔子“禮”的體現,所以他才會如此隆重地提出這種要求。

3、文本語言簡單凝練,讓學生在留白處發揮一定的想象,模擬出當時對話雙方的神色和心態。(有助於學生理解孔子和魯哀公當時所處的處境和心境,為解決4、5題打下基礎)

4、孔子在稟告時為何直呼陳成子為“陳恆”?哀公又為何説“告夫三子”?

(明確)古代稱呼他人,同輩稱字或稱官職。陳成子作為齊國的掌權大臣,地位何其尊貴,而孔子直呼其名,主要體現了孔子對他弒君行為的憤怒。這與後人所謂孔子的“春秋筆法”是一致的。春秋筆法:指寓褒貶於曲折的文筆之中。

而哀公説“告夫三子”,實屬無奈,因為當時的魯國也是公室衰微,私室強大,三桓握有實權,以致國君沒有實際的決斷權。

這種情況孔子理應知曉,但他首先稟告國君而沒有直接找三桓這種實權人物,也體現了他遵守禮制的思想。

5、報告無效後為什麼反覆申説自己“不敢不告”?這反映了孔子怎麼樣的心情?

(明確)“不敢不告”説明孔子仍用大夫的政治責任要求自己,表現他對周禮的虔誠,而且也體現“在其位,謀其政”,另一方面也説明孔子對於魯國君臣實現自己的'要求就沒有報多大的希望,帶有“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和“知其不可而為之”的意味,反覆申告反映了孔子無可奈何的心情。

小結:孔子的“知其不可而為之”是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是一種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是一種勇敢的擔當精神。這種積極入世的態度,比一般“獨善其身”的態度更為崇高而悲壯。

(四)文本研討其餘幾則,指導學生對“仕”和“隱”進行探討。

通過與隱士的對比,感悟儒家“知其不可而為之”的精神。

1、孔子在聽了接輿的勸説之後,為什麼“欲與之言”?發揮你的想象,你覺得孔子會以什麼態度對待接輿,又會説什麼話?(根據課前改寫,讓學生進行討論,言之成理即可)

(明確)孔子聽完接輿的話後,應該明白接輿的意圖,即認為從政已岌岌可危,應避禍為是,別去救治,要孔子及時悔改。但以孔子的一貫追求和主張,他必定不會放棄自己的堅持。

2、如果接輿有一種對話的態度,孔子會説些什麼?在原文中找相關語段。(文章相關段落的理解)

(明確)“鳥獸不可同羣,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

“不仕無義。長幼之節,不可廢也。君臣之義,如之何其廢之。欲潔其身,而亂大倫。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小結:中國向來多的是人精,缺的是志士。如不和天下志士在一起還能和誰在一起?如説“滔滔者皆是”而先下動亂,那麼此時正需有人知難而進、知不可而為之,給黑暗以光明,方見君子仁人的分量和質量。

(五)思想總結

試試用簡潔的文字概括“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內涵。(學生探討)

(明確)孔子一心要積極入仕,恢復周禮,平定亂世。雖然自己也知道很難成功,但他仍然表現出堅定的原則性,從不動搖。如果從積極意義角度説,這是一種值得尊敬的社會責任感。

(孔子的“知其不可而為之”,是“替天行道”的社會責任感,也是建功立業、名垂青史的人生追求,更是一種從政的強烈自信。這種力求用世的態度,比一般“用之則行,舍之則藏”的態度更為積極。)

(六)文化拓展(培養學生積極進取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莊子》)

“世人皆濁,何不淈其泥而揚其波?”(《楚辭》)

在孔子“知其不可而為之”和莊子的“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之間,你如何抉擇?

(學生探討)

(明確)“知其不可而為之”並不是執迷不悟。首先,所堅持的必須是正道,而不是歪門邪道。其次,要懂得方法策略,不做無謂的犧牲。

(七)學生週記片段欣賞。

(八)哲理共勉

追求,永遠不會遺憾!

高中語文説課稿14

一、説教材

本文必是修一第二專題“獲得教養的途徑”的第二版塊“經典的力量”下的唯一的的文本,本專題的學習方法是問題探討,而這一版塊的重點是“為什麼要閲讀經典作品”。通過本課的學習,讓學生理解經典作品對自我成長的意義,理解讀書的真正意義和價值,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讓學生從基本的讀書求知意識逐步上升為自我完善、服務人類的精神追求,並總結“問題探討”這種學習方式給自己的學習帶來的變化。

二、説學情

三、説教學目標及教學重難點

1.知識和能力目標:通過探討了解人獲取教養的途徑,樹立正確的學習觀。

2.過程和方法目標:學習緊扣中心話題,多角度論證,對比説理的寫作方法。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閲讀經典,繼承前人的思想成果,是獲得教養的重要途徑。要重視閲讀,樹立正確的讀書觀,提高自身修養。

教學重點:閲讀經典對一個人獲取教養的意義。

教學難點:理解文本所表現出來的價值判斷和審美取向。

四、説教法學法立足文本,主要採取討論交流的問題探討教學方式。

五、説教學過程

一、導入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人要想從矇昧而走向智慧,從自然的人成為社會的人,成為有教養的人,只有讀書學習,充分利用前人的知識積累。人應當具有終身學習的.追求。人類社會的文明進步有賴於人開掘潛能,運用智慧,產生先進的思想,這就需要公民尊重知識,尊重科學,有學習的需求和讀書學習的慾望。

怎樣才能成為一個有教養的人?獲得教養的途徑是什麼?今天我們大家一起學習瑞士作家赫爾曼?黑塞的《獲得教養的途徑》,聆聽大師的教誨。

二、對“教養”的理解

1.黑塞認為教養是什麼?能從文中找出相關的詞句嗎?

明確:“精神和心靈的完善”。

教養“不追求任何具體的目的”,即“這種或那種能力和本領”,這些只是生存的手段,教養是“為了自我完善”“找到生活的意義”,不帶有功利色彩,這是生存的境界。

2.你認為哪些行為是有教養的表現?學生暢所欲言後歸納。

明確:忠誠、勇敢、信任、勤勉、互助、捨己救人、臨危不懼、吃苦耐勞、堅貞不屈……充滿敬重敬畏敬仰之心。

教養的內涵非常廣泛,當然不侷限於上面的內容,此外還有: 一個有教養的人,當熱愛大自然。 一個有教養的人,對歷史有恰如其分的瞭解,知道身而為人,我們走過了怎樣曲折的道路。 一個有教養的人,除了眼前的事物和得失以外,他還會不由自主地想到他遠大的目標。 一個有教養的人知道害怕。明瞭自己的限制,知道世上有一些不可逾越的界限……

三、我們為什麼要閲讀經典

1.作者認為獲得教養最重要的途徑是什麼?

明確:研讀世界文學,也就是閲讀經典。

2.你讀過經典嗎?你為什麼認為它是經典?你覺得什麼樣的作品才稱得上為“經典”?

學生分組討論,推舉代表回答。歸納:

真正的經典,不怕被世人忘卻,不在乎如冰的冷嘲和如火的熱評,也不會使讀者淺嘗一口即束之高閣。經典作品是產生某種特殊影響的書,經典作品是具有持久魅力的作品,經典作品是每次重讀都像初讀那樣帶來發現的書。

3.為什麼要閲讀經典,經典對我們的人生有何意義。

請一位學生閲讀課文第二段,其他同學邊聽邊思考,邊用筆畫出重點語句。

明確:研讀世界文學,能讓我們“逐漸地熟悉掌握各國的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以及他們在作品中留給我們的思想、經驗、象徵、幻象和理想的巨大財富”,“會使你感到滿足和幸福”,“有了鮮活的意識和理解”,“在自己與整個人類之間,建立起息息相通的生動聯繫,使自己的心臟隨人類心臟的跳動而跳動”,“幫助我們將自己的人生變得越來越充實、高尚,越來越有意義”。

培根: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之學使人善辯;凡有所學,皆成性格。

四、怎麼讀,才能讀出經典的意味?

作者認為,我們該以什麼樣的態度和具體的方法去讀經典呢?學生討論後回答。

明確:態度:閲讀傑作,特別是讀那些有久遠影響、有世界聲譽的傑作,要有愛的追求,要有理想,要有對知識的敬重!這就是作者第五段中寫的“我們先得向傑作表明自己的價值”如果沒有一種敬重之心,是難以體會到傑作的偉大的。

具體方法:作者主張“從自己能夠理解和喜愛的作品開始閲讀”,“需要我們認真對待,需要我們在讀的時候花力氣、下功夫”。

作者在第七段中以自身的閲讀經驗説,思想家和作家的著作,“過一些年都會對讀者呈現出新的、變化了的面貌,都將得到新的理解,在他心中喚起新的共鳴”,學會讀書,懂得運用自己的經驗深入閲讀,融會貫通,就能發現經典作品的獨特魅力。而人的經驗不斷增長,閲讀不斷深入,就能不斷地從名著中有所發現,這就是所謂的“常讀常新”。

精細、深入和舉一反三的閲讀。

教師:黑塞倡導的讀書觀是“愛的閲讀”。善於讀書的人,並不追求數量,而只追求他心靈的獲得,這是有價值的閲讀。

作為普通人,我們如何讀經典?我的經驗是,不妨把經典當作閒書來讀。也就是説,閲讀的心態和方式都應該是輕鬆的。千萬不要端起學問的架子,刻意求解。讀不懂不要硬讀,先讀那些讀得懂的、能夠引起自己興趣的著作和章節。這裏有一個浸染和薰陶的過程。

古今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清·王國維)

五、教師進行小結,並引導學生自我反思

小結: 教養是一些習慣的總和,教養是衡量一個民族整體素質的一張x片子。教養和遺傳幾乎是不相關的,是後天和社會的產物。閲讀經典,能夠讓教養在我們的骨髓裏繁衍,假以足夠的時日,就將自然而然地散發出香氣。

同學們,臉面上可以依靠化粧繁花似錦,但只有內心的強健,才經得起沖刷和考驗,才是力量的象徵。 引導反思:我是一個有教養的人嗎?

六、拓展:你的心中是否存在這樣一本經典著作,你一直渴望讀卻總是沒有讀到?如果事實如我所説,同學們,當我們學完了《獲得教養的途徑》這篇文章後,你是否為了教養,為了精神和心靈的完善,為了更加明確生活的意義,有了一種更強烈的想讀書的慾望?

高中語文説課稿15

一. 教材分析和處理:

《蜀道難》是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必修3第二單元的第一首詩歌。第二單元是唐代詩歌單元,單元目標重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進入詩歌的意境,感受古代社會生活與古人的情感世界,領略古人的獨特的審美情趣,解讀不同時期、不同創作背景的不同風格,在朗讀中提高對詩歌思想內容和藝術旨趣的感悟能力。

高中語文新課標對詩歌閲讀的要求是:加強誦讀涵泳,在誦讀涵泳中感受其思想、藝術魅力,獲得情感的體驗、心靈的共鳴和精神的陶冶。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學習從內容、表現技巧等方面對作品進行賞析,感悟作品的藝術魅力,獲得豐富的審美感受。本單元的設置意圖是在必修2古代詩歌學習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詩歌鑑賞能力。

大學聯考對詩歌鑑賞的考查大致有這樣幾個方面:鑑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評價文學作品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

依據以上內容,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定製如下:

知識與技能方面要求學生了解作者,整體感知詩意,能夠知人論“詩”;把握全詩的行文脈絡。反覆誦讀,鑑賞詩的意境美和聲韻美,品位其飄逸豪放、流轉自然的語言,感受本詩的宏大氣勢和奔放的感情,品味詩歌的浪漫主義風格。培養學生鑑賞詩歌作品的能力和方法,鑑賞本詩的藝術特色。

我們知道誦讀是詩歌鑑賞的重要環節,是對語言的最直接的感知,是品味語言的最好手段,它所獲得的不僅僅是語言表層的東西,所以鑑賞一首詩歌首先要做的就是誦讀。而要想透過語言表面讀懂文字背後深層的意思,那就少不了問題探究,要想讓學生真正學會鑑賞詩歌,就要給他們自主鑑賞的機會,給他們搭建展示自己文思的平台,因此,我將本課的

過程與方法目標定為:

1. 本詩教學按“初步感知----合作探究----互動交流----擴展昇華”的過程進行。

2. 學生自主學習,自主質疑、解疑及自我感悟。

採用誦讀法、問題探究法、自主賞析法。

(1)誦讀法 掃除文字障礙,初步品味字、詞、語的妙用;

(2)探究法、點撥法 師生共同探究,尋求文字背後的知識,品味李白語言的獨特魅力;

(3)賞析法 進一步感受作品,培養學生初步的鑑賞能力,感悟作者雄奇的想象,大膽的雕琢,從而找到自己最佳的賞析點,從李白的作品中讀出自己的李白來。

誦讀詩歌,可以讓我們從中獲得審美感受,從而陶冶我們的情操,基於此,我將本課的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定為:

瞭解李白的放達,感受本詩的宏大氣勢和奔放的感情,品味詩歌的浪漫主義風格。通過誦讀,培養學生對詩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培養良好的審美情趣。培養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這首詩 之所以詩情勃發雄放,極具感染力,和它的藝術手法是分不開的,而且只有把握了藝術手法,才能進行深層次的探討與拓展,所以我把教學重點確立為:

感受本詩的宏大氣勢和奔放的感情,品味詩歌的浪漫主義風格,學習本詩的藝術手法。

古代詩歌距離我們年代久遠,感受古人的情感世界、領略古人獨特的審美情趣對我們的學生來説是件不容易的事,所以我把教學難點確立為:

體悟詩情,獲得情感體驗,得到審美享受,感受詩歌的藝術性。

怎樣突破重點、難點,有效完成本課的教學任務呢?我決定從學情出發,我以情感自我體驗,喚起學生誦讀興趣,使他們愛學。開放自主協作,激發學生探討鑽研,使他們會學。聯想探索實踐,激活學生思維,使他們善於學習。依據教學媒體優化組合原則、直觀性與抽象性原則、啟發性原則、循序漸進原則,我採取如下教學方法和手段:

誦讀法,討論法,啟發、點撥法,藉助多媒體輔助教學。

第一,誦讀法。,詩歌的語言是獨物的、精練的,誦讀有助於品味詩歌的語言美,體會詩歌的美學價值,通過誦讀容易將學生帶人詩境,用心體會詩歌的情感,可以增強學生的自我體驗,喚醒他們沉寂的真情,從而引起強烈的共鳴。

第二、討論法。只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才能激發學生的參與意思,甚至能夠生髮出自己的個性見解。

第三、啟發、點撥法。當學生陷入迷途時,教師的主導作用就該發揮了,教師的適時的啟發、點撥,就會點鐵成金。

第四、藉助多媒體輔助教學。課堂上力求通過課件的介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運用多媒體將課文內容形象化、具體化,增強學生對詩歌的主體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