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説課稿

綠色植物蒸騰作用説課稿

欄目: 説課稿 / 發佈於: / 人氣:4.97K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就不得不需要編寫説課稿,通過説課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講課缺點。説課稿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綠色植物蒸騰作用説課稿,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綠色植物蒸騰作用説課稿

綠色植物蒸騰作用説課稿1

親愛的各位老師:

大家好!

今天我説課的題目是《綠色植物蒸騰作用》。我將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目標、設計思路、教學程序、教學反思等六方面進行闡述。

一、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綠色植物蒸騰作用》是《生物課程標準》二級主題“綠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和無機鹽”的重要內容,要求是“描述綠色植物的蒸騰作用”。本節是本章的第二節。重點描述了綠色植物的蒸騰現象和蒸騰作用的意義。是植物的三大生理活動之一,並對維持生物圈中的水循環發揮着重要作用。

二、學情分析:

七年級學生活潑好動,對形象生動的內容,形式多樣的學習很有興趣。因此要充分挖掘教材,找出適合本節課中學生觀察、探究的內容,引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點,加深學生對相關知識的理解。

本節課既有正適合學生探究的內容:蒸騰作用主要器官,又有適合學生觀察的內容:製作徒手切片觀察葉片的結構這一技能性實驗(既包含了顯微鏡的使用,又有臨時裝片的製作等),但此實驗對於七年級新同學來説熟練程度要求較高,一節課同時進行,課堂容量太大,很難完成,所以我選擇《課標》中,貫穿於其它九大主題的一級主題“科學探究”為本節課主要教學內容,這樣既可使學生更充分的認識蒸騰作用,又保證了本節內容的完整性。

為此確定本節教學目標如下:

三、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1、描述植物的蒸騰現象

2、探究蒸騰作用的主要器官是葉

3、認同綠色植物進行蒸騰作用的意義。

能力目標:通過讓學生探究葉的蒸騰現象,培養學生實驗設計以及對現象的觀察和分析能力,實際應用能力。

情感目標:滲透生物與環境相適應以及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生物學觀點;引導合作意識,初步形成保護森林的意識。

重點:描述植物的蒸騰現象;認同綠色植物進行蒸騰作用的意義。

難點:實驗探究植物的蒸騰作用主要器官;認同綠色植物進行蒸騰作用意義。

四、設計思路

在教學過程中,每個環節設置都是以通過讓學生看到實際現象,引發學生思考,最終解決問題為指導思想。

以“水”為主線,從創設情境“如何從植物體提取到水——水是由哪個器官散失出來——水如何從植物體散失出來的——植物體能散失多少水分——散失水分的意義”逐層展開。設計了新課導入、新課學習、獻計獻策、課後調查等幾個環節。具體操作如下:

五、教學程序

(一)新課導入:

創設情境:如果你身在野外,怎麼才能找到水?

開拓學生思維,激發學生參與的熱情和興趣,

播放視頻:他們是如何取水的?

出示模擬的實驗裝置,觀察現象?引出本節課題:綠色植物的蒸騰作用。

(二)新課學習:

1、植物的蒸騰現象

(1)探究:蒸騰作用的主要器官。

在這一環節中,先由學生自主討論確定實驗變量,設計實驗方案如何控制變量,通過展示裝置,暴露學生的相異構想,讓學生講解、互評,儘可能多的機會讓學生去表達,去暴露自己的.潛意識,加大學生的思維容量,從不足中進行反思,進而能修改為較合理的實驗裝置,推測現象,得出結論。從而既培養了學生實驗設計能力,又突破了科學探究這一難點,學生也從中體會了探究成功的樂趣。

(2)影響蒸騰作用的因素。

在學生探究熱情被點燃,思維狀態達到高潮時,放寬學生思想維度,“如果大家想盡快看到現象,你有什麼妙招麼?”引入對蒸騰因素的探究,將探究活動延伸到課下。發散學生思維。

(3)蒸騰作用概念

在學生思維已經能夠充分打開的情況下,對蒸騰現象已有了部分認識的基礎上,對比幾種實驗裝置,學生髮現問題評説後,學生自然能描述出蒸騰作用的概念兩個關鍵點:氣態、從植物體內散失,將抽象的概念具體化,突出重點,易化難點,從而達成知識目標描述蒸騰現象。

(4)葉片結構

通過學生實驗觀察到菠菜葉表面出現氣泡,並且背面氣泡多,利用這一現象激發學生下一步的求知慾,繼續想認識葉片的結構。

觀察葉模式圖,引導學生讀圖、用圖,並從中找到與水分散式有關的氣孔、保衞細胞、葉脈,進而體會結構和功能相適應的生物學觀點。

(5)蒸騰作用的過程

利用動畫展示,學生描述出蒸騰作用的過程,培養學生分析、概括能力。

2、蒸騰作用意義

由資料引發下一步思考,有多少水分會被蒸騰出去?植物體散失水分的意義。

以小組討論的形式,進行合作學習,討論。

將學生生活中的現象與蒸騰作用意義聯繫起來,學生比較容易接受。但對於蒸騰作用能促進水分和無機鹽的運輸,這一意義,由於學生知識儲備有限,還不能理解什麼是無機鹽,教師可展示提前做好的裝置,芹菜葉變紅現象,將無形變為有形,將學生難以理解的無機鹽變得具體化,蒸騰作用意義這一難點得以突破。

蒸騰作用不僅對植物體自身重要,對周圍環境也有積極影響,現在各國都大力提倡植樹造林,並確定了自己國家的植樹節,完成情感目標,形成保護森林的意識。

(三)知識小結

(四)達標測試

1、俗話説,“大樹底下好乘涼。”主要原因是()

A.大樹的樹冠擋住了陽光

B.大樹有很強的蒸騰作用,帶走了周圍的熱量

C.大樹根系發達,使周圍土壤水分增多

D.颳風吹走了周圍的熱量

2、下列植物蒸騰作用最強的是()

A.氣温37℃,陰天,無風

B.氣温37℃,晴天,有風

C.氣温20℃,陰天,有風

D.氣温20℃,晴天,無風

3、某同學設計了下面蒸騰作用的實驗裝置。各注入相同體積的清水,分別插入一棵大小相似的枝條,試管中各滴入相同量的植物油,兩小時後觀察實驗結果。請分析回答問題。

該實驗變量是________,實驗結果是_______液麪下降較大,可得出結論是___________________。

(五)獻計獻策

為了增強學生情感目標的培養,使學生將知識應用於實際生活。設立了一下拓展內容。

植物移栽後往往容易出現萎蔫甚至死亡現象,原因主要是蒸騰作用大於根的吸水能力。如果你是一個園藝工人,你會採取哪些措施來提高移栽植物的成活率?

(六)課後調查:

調查法也是科學探究的重要方法之一,因此課後調查幾個小區的綠化情況(植被覆蓋率等),並分析此綠化情況與小區温度、濕度等環境因素的關係。

六、教學反思

1、教學的目的性體現較明確,儘量使學生從生物學的學習中獲得知識和研究方法是本節課的貫穿始終的宗旨。

2、讓學生親自參與實驗設計,從而進一步感悟和領會生物學的研究方式,實驗設計時暴露學生相異構想,思維障礙,使學生學會思考,學會學習。

3、本節課在充分利用教材資源的基礎上,又不拘泥於教材,同時對教材也進行了再加工。突出了教材背後隱含的,注重學生能力培養的指導思想。雖然學生對於實驗的設計較幼稚、分析能力較浮淺,但是教師的教學嘗試,學生的學習體驗是最重要的。

4、由於本人教學經驗的限制,在駕馭這種開放性的課堂上還有很多不成熟之處,比如體現在對學生的關注上,學生探討中的閃光點評價不夠及時,由於比較緊張,蒸騰作用的概念處理不夠好。教學永遠是件遺憾的事情,但是會有不斷創新的課堂,這正是我們努力的方向。

綠色植物蒸騰作用説課稿2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評委,親愛的各位老師:

大家好!

我是x號選手張樹嶺。今天我説課的題目是《綠色植物的蒸騰作用》。該課題是課標實驗教科書濟南版教材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一章第二節內容。下面,我將從説教材分析,教學方法、學法指導、教學程序等四個方面進行闡述。

一、説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綠色植物的蒸騰作用》隸屬於課程標準確立的“人與生物圈”課程主線中最大的主題之一“生物圈中的綠色植物”中的二級主題,與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共同組成綠色植物三大生理作用,教材在編排上將其安排在兩者之前,既充分考慮了學生主體的認知規律,也科學考量了三者的辯證關係。本節課的學習既可以使學生對前一節綠色植物的主要類羣適應不同的環境有更深刻的理解,又可以為後面光合作用以及綠色植物在生物圈中作用的學習奠定基礎。因此起着承上啟下的作用,在全章佔據舉足輕重的位置。

2、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標“面向全體學生、提高生物科學素養、倡導探究性學習”的三大核心理念,結合教材特點和學生的學情實際,特確立了以下三維目標:

知識目標

(1)描述植物的蒸騰現象,舉例説出氣孔的數目和分佈與蒸騰作用的關係。

(2)嘗試用徒手切片的方法制作臨時裝片,觀察葉片的各部分結構。進一步學會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

能力目標

(1)通過學生徒手製作臨時切片和使用顯微鏡觀察臨時切片標本,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觀察能力、創新能力以及合作學習能力。

(2)通過對蒸騰作用知識的拓展遷移,理論聯繫實際,培養學生靈活運用、分析問題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1)認同綠色植物進行蒸騰作用的意義。初步形成保護森林的意識。

(2)培養敢於實踐、樂於探究的生科科學素養;樹立生物體的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生物學觀點。

3、教材重點與難點

本節課主要是通過觀察蒸騰現象理解葉是蒸騰作用的主要器官;通過觀察葉片的結構理解並認可生物的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生物學觀點。因而確立練習徒手製作臨時切片,觀察葉片的結構,蒸騰作用的意義為本節課的重點。

七年級學生是第一次練習製作臨時切片,並且要在顯微鏡下觀察葉片結構,此外還要注意實驗過程中的安全問題。對學生的綜合要求較高,學生掌握操作要領有一定難度,故把練習徒手製作臨時切片,觀察葉片結構確立為教學難點。

4、學情分析

七年級學生思維活躍,求知慾強,對自然界中的很多現象充滿好奇,樂於動手,能比較熟練地操作顯微鏡;學生通過上一節的學習,瞭解植物各類羣的生活

均需要水,此外,學生知道沙漠地區雨量稀少,空氣乾燥,森林地區雨量充沛,空氣濕潤。以上知識基礎和生活經驗有利於調動學生的探究熱情,也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5、教學準備

教師方面——新鮮菠菜葉,冬青葉,載玻片,蓋玻片,鑷子,雙面刀片,清水,70℃熱水,毛筆,培養皿,滴管,紗布,吸水紙,顯微鏡,橙汁及多媒體課件等。醫用消毒棉,酒精和紗布。

學生方面——興趣小組準備關於觀察植物的蒸騰現象的實驗資料。

二、説教學方法:

根據以上教材分析和學情分析,本節課主要採用以下教學方法:

1、直觀教學法:本節課通過用顯微鏡觀察菠菜葉的橫切面裝片,冬青下表皮裝片及多媒體課件的使用,使得教學直觀形象、生動有趣。通過直觀教學手段,啟發學生積極思考,逐步將感性認識昇華為理性認識,使表象知識內化為自身認知體系。

2、引導發現法:發現法是哈佛大學教授布魯納所提倡的,是從學生好奇、好問、好動的心理特點出發,依據教師和教材所提供的材料,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並解決問題,使學生成為知識的發現者。老師始終處於“主導”的位置,引導學生層層深入發現未知,而學生作為課堂的主體始終處於“動腦、動手、動口”的積極參與狀態,藉此培養了學生的探究能力和創新意識。

3、體驗互動法:根據學生認知特點和規律,通過體驗活動,使學生在親歷的過程中理解蒸騰作用的意義。強調學生的真實體驗,力求在師生交流互動,生生交流互動中,實現學生認知過程與情感體驗過程的有機結合。

三、説學法指導:

“現代文盲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掌握學習方法的人。”因此,教師在充分駕馭課堂、優化課堂的同時,要最大限度的將課堂的主動權還給學生,使學生的主體地位得以充分體現。以學生已有的知識、能力和情感基礎為背景,以多種形式引導學生主動構建知識體系,逐步培養各種能力。本節課主要採用的學習方法有:

1、自主探究法:

通過觀察蒸騰現象實驗以及觀察葉片的結構實驗,讓學生體驗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合作學習法:

通過觀察葉片的結構實驗,分析影響蒸騰作用的因素,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和交流表達能力。

3、歸納總結法:

在學生查閲課內外資料時,引導學生掌握方式方法,幫助學生髮現知識內在的聯繫,並學習用思維導圖、概念圖等歸納總結,以培養學生處理信息的能力。

四、説教學程序:

1、創設情境,激疑導入

展示藻類植物、蕨類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的代表植物圖片,複習提問它們所處的生活環境。明確各種植物類羣均需要水,那植物吸收水分用來做什麼

呢?此時,多數學生會誤認為植物吸收水分用於自身組成。是這樣嗎?讓同學們帶着疑惑看典型例子——一株玉米從出苗到結實一生所需的水分約200千克,其中作為植物組成成分的水分為1、827千克,維持植物生理過程的水分為0、25千克,兩者的水量加起來約為2、077千克,僅佔植物吸入體內水分總量的1%,那其餘的99%的水分到哪裏去了呢?此時,學生形成了認知衝突,並對此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迫切地想知道答案。教師通過語言獨白“要弄明白這個道理,就得從植物的蒸騰作用説起,什麼是蒸騰作用?蒸騰作用對植物的生活又有什麼意義呢?這就是我們今天所要研究的問題。”(板書----課題名稱)

(設計意圖:通過回顧上節所學內容,延續學生慣性思維,從而造成了認知衝突,激發了學習興趣,使其產生求知渴望。並且通過該典型例子的數據比對,創設問題情境,吸引了學生的有意注意,有利於教學秩序的有序進行。)

接下來,生物興趣小組展示課前準備實驗,並結合實驗過程圖片講解設計思路:選取三支粗細相近的枝條,甲去掉全部葉片,乙去掉部分葉片,丙不做處理。分別插入三支錐形瓶內,並用塑料袋罩住露出管外的部分,紮緊袋口。在三支錐形瓶內分別加入同量的水,液麪上加適量的食用油,防止水分的蒸發並做上標記,置於陽光下一段時間。引導全班同學觀察三個塑料袋中的現象,並且思考:

1、塑料袋的內壁有什麼物質生成?

2、塑料袋內壁上的水珠是從哪裏來的?

3、塑料袋內壁上的水珠是以什麼狀態出來的?

4、比較各塑料袋內的水珠的多少,説明什麼問題?

5、還可以如何設計實驗?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分析現象,歸納出蒸騰作用的'概念,體會到葉是蒸騰作用的主要器官,並能通過對照試驗認識到葉片多少影響蒸騰作用效率,這為學生理解移栽植物時為降低蒸騰作用去掉部分枝葉的做法做鋪墊。進而把學生的注意力拉到觀察葉片結構上來。把學習的自主權交還學生,凸顯學生學習主體的地位,培養學生獨立思考,主動發現,合作交流的意識和能力。)

學生要想知道植物怎樣通過葉進行蒸騰作用散失水分,就必須瞭解葉片的結構,這是本節課的知識重點及難點,為此,我設計了第一個課堂活動。那就是——

2、自主探究互動你我

請同學們按照實驗程序“五步驟”

(1)明確實驗目的要求——練習製作徒手切片;認識葉片各部分的結構特點。

(2)清點材料用具

(3)閲讀實驗步驟

(4)觀看切割演示視頻,講解切割要領,強調安全意識。

(5)以四人小組為單位展開實驗,實驗員、記錄員、實驗員助理各司其職,實驗有序展開。實驗過程中興趣小組同學每人負責3組的巡視工作,確保實驗有序高效開展,教師全班巡視指導。製作好臨時切片的小組接下來再通過看一看(觀察葉片結構);畫一畫(簡單繪製葉片基本結構);比一比(將繪製圖和課本模式圖比對);賽一賽(回答各部分結構名稱)四個環節對葉片各部分的結構進行認知理解。

教師注意實驗過程中的積極肯定、適度鼓勵。對實驗不很成功的小組悉心指導,可以建議觀察葉片永久裝片。在學生對葉片的基本結構有了感性認識之後,教師結合生活實例提出問題“為什麼葉面的顏色總比葉背深?” “秋天的落葉為什麼大多是葉面向下而葉背朝上?”學生帶着疑問重新回到鏡下世界去尋找答案,很快便發現靠近上表皮的葉肉細胞排列緊密含葉綠體多,而靠近下表皮的葉肉細胞排列疏鬆含葉綠體少,為學習下一節光合作用奠定基礎。同時學生也會提出許多問題,學習興趣大增,爭先恐後提出問題並回答問題,教師則給予準確提示,於是在熱烈的課堂氛圍中,實現了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此時,教師及時利用課件出示葉片橫切面的立體結構,並進行簡單總結。接着引導學生:我們瞭解了葉片的基本結構,那麼水分到底是從葉片中的什麼結構中跑掉的呢?學生自然而然把注意力集中到氣孔上面。

教師演示實驗:將一片剛摘下的冬青葉片浸在盛有70 ℃以上熱水的燒杯中。學生觀察現象並討論:葉片表面是否產生氣泡?如果有,比較葉片正面和背面,哪一面氣泡數目較多?為什麼?通過觀察實驗、交流討論引導學生進行邏輯推理得出:氣泡是從氣孔中冒出的,因此氣泡的位置就是葉片上氣孔的位置,大多數植物葉片的上、下表皮都有氣孔,而且下表皮的氣孔數目一般多於上表皮。並簡單補充大多數陸生植物陸生植物具有氣孔,形式生物體的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生物學觀點。氣孔是什麼樣子的呢?組織學生利用製作冬青葉表皮臨時裝片,A組製作上表皮臨時裝片,B組製作下表皮臨時裝片,觀察完後相鄰AB組互換觀察。(補救方案:如學生不能較快較好製作表皮臨時裝片,發放興趣小組製作的臨時裝片進行觀察)學生很容易觀察到氣孔是由一對半月形的保衞細胞圍成的空腔,它不但是蒸騰失水的門户,也是氣體交換的窗口。並藉此引導學生比較保衞細胞和表皮細胞的形態及排列特點。

(設計意圖——通過引導學生製作徒手切片,激發了學生的探究興趣,也鍛鍊了實驗能力。通過一層層遞進的問題引領,使學生不斷加深葉片結構及特點的理解。本環節通過自主探究不但突出了重點,而且通過“五步驟”和“四環節”有效分解、突破了難點。使學生樹立起生物體的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生物學觀點。)

對於影響蒸騰作用強弱的因素這一部分結合課件展示在春天陽光下、夏天陽光下、陰天潮濕環境、電吹風吹葉片四種情況下蒸騰作用的強弱,讓學生理解蒸騰作用強弱受光照強度和環境温度、空氣濕度以及空氣流動狀況的影響;並通過課後思考與練習“某一植物在一天當中某些時段的失水量”加深理解。

春天陽光下夏天陽光下陰天潮濕環境電吹風吹葉片最後,首尾呼應,迴歸到開始的問題植物體內99%的水分蒸發到空氣中是不是一種浪費呢?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又設計了第二個課堂活動,那就是——

3、體驗感悟討論交流

體驗1:喝橙汁(半杯)。分析不用力吸橙汁不能入口的原因是缺少上升的動力,體會出蒸騰作用能使植物體內產生一種使水分向上運輸的拉力,促進根對水分的吸收,促進水分和無機鹽的運輸。

體驗2:熱棉球擦皮膚。引導學生利用所學知識解釋手感到涼爽的原因,感悟出蒸騰作用能降低葉表面的温度。結合資料和體驗,進行問題討論:

(1)“俗話説:‘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為什麼植物體內水卻是往高處流的?

(2)為什麼在炎熱的夏季,樹葉不會被灼傷?

(3)為什麼沙漠地區乾旱少雨、森林地區雨量充沛?

(設計意圖:請各組同學討論,概括出植物蒸騰作用對植物自身的意義。這樣設計的目的在於讓學生在體驗感受的過程中學習蒸騰作用的意義,可以提高他們分析問題的能力,總結歸納的能力。並通過第三個問題滲透環保教育。)

4、環境教育知識拓展

眾所周知,環境問題已成為全球熱點之一,它對未來人類的生存和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因此,保護環境,提高全民族的環保意識,已成為當務之急。作為一名生物教師,應該充分發揮自己的學科特點,以靈活多樣的教學手段喚起學生的環保意識,培養學生的環保行為。並引述拓展問題——夏季移栽植物時,應採取哪些措施有利於植物成活?

(設計意圖:結合本節課的教學內容,為了及時對學生進行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課堂上我讓學生暢談我們應該怎樣保護森林保護植被,並讓學生設計一則保護植被的公益廣告,並在全校發出倡議。讓學生在充分展示自己才華的同時,也為社會做一點小小的貢獻。)

5、梳理歸納梯度訓練

通過課堂教學學生對課本知識已當堂掌握,因此讓同學們自己以思維導圖的形式對本節內容梳理歸納。習題呈梯度設計,不但可以使全體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又可以使學有餘力的學生有所提高,兼顧了拔尖和“減負”,實現了因材因情施教,學生共同發展的宗旨,達成“課已盡而意無窮”的效果。

通過以上精心設計,可以真正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和強烈的問題意識;真正促使課堂充滿生命的活力和智慧的挑戰;真正實現教法和學法的和諧統一,教師主導作用和學生主體地位的和諧統一。真正使學生在一個生動、有趣的生物課堂中,體驗探究學習樂趣,實踐自主學習理念,豐富認知情感體驗,促進身心全面發展。

綠色植物蒸騰作用説課稿3

一、説教材

1、説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綠色植物的蒸騰作用》隸屬於課程標準確立的“人與生物圈”課程主線中最大的主題之一“生物圈中的綠色植物”中的二級主題,與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共同組成綠色植物三大生理作用,教材在編排上將其安排在兩者之前,既充分考慮了學生主體的認知規律,也科學考量了三者的辯證關係。本節課的學習既可以使學生對前一節綠色植物的主要類羣適應不同的環境有更深刻的理解,又可以為後面光合作用以及綠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的學習奠定基礎。因此起着承上啟下的作用,在全章佔居舉足輕重的地位。

2、説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描述植物的蒸騰現象,舉例説出氣孔的數目和分佈與蒸騰作用的關係。

(2)、嘗試用徒手切片的方法制作臨時裝片,觀察葉片的各部分結構。進一步學會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

能力目標

(1)、通過製作臨時徒手切片和使用顯微鏡觀察臨時切片標本,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觀察能力、創新能力以及合作學習能力。

(2)、通過對蒸騰作用知識的拓展遷移,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1)、認同綠色植物進行蒸騰作用的意義。初步形成保護森林的意識。

(2)、培養敢於實踐、樂於探究的生物科學素養;樹立生物體的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生物學觀點。

3、説重點與難點

重點:練習製作徒手臨時切片,觀察葉片的結構,理解蒸騰作用的意義。

難點:練習製作徒手臨時切片,觀察葉片的結構。

4、説學情

七年級學生思維活躍,求知慾強,充滿好奇,樂於動手,對製作臨時裝片及顯微鏡操作有一定的瞭解。

5、説教學準備

教師:實驗用具、材料及醫用消毒棉,酒精和紗布,課件等。

學生:興趣小組準備關於觀察植物的蒸騰現象的實驗資料。

二、説教法

1、直觀教學法:利用直觀教學手段,啟發學生積極思考,實現知識的昇華和內化。

2、引導發現法:引導學生層層深入發現未知,並在“動腦、動手、動口”狀態中提高探究能力和創新意識。

3、體驗互動法:在師生、生生互動中,實現學生認知過程與情感體驗過程的有機結合。

三、説學法:

1、自主探究法:通過觀察蒸騰現象實驗以及觀察葉片的結構實驗,體驗科學探究的一

般方法,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合作學習法:通過觀察葉片的結構實驗,分析影響蒸騰作用的因素,提高交流表達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

四、説教學流程:

本節課,為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吸引學生的有意注意,優化教學秩序,我是這樣導入的:

1、創設情境,激疑導入

首先複習各種植物類羣所處的生活環境,明確各種植物類羣均需要水,那麼植物吸收水分用來做什麼呢?此時,多數學生會誤認為植物吸收水分用於自身組成。讓同學們帶着疑惑看典型例子——一株玉米從出苗到結實一生所需的水分約200千克,其中作為植物組成成分的水分為1.827千克,維持植物生理過程的水分為0.25千克,兩者的水量加起來約為2.077千克,僅佔植物吸入體內水分總量的1%,那其餘的99%的水分到哪裏去了呢?

此時,學生形成了認知衝突,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趁此導入課題。(板書課題名稱)繼而進入第2個教學環節:

2、觀察思考,深化認知

活動一:觀察植物的蒸騰現象

(由於植物的蒸騰現象需要一定的時間,因此提前一天要求興趣小組同學做好實驗,課堂上呈現實驗各裝置初始狀態圖片)

此時興趣小組展示圖片,闡述設計思路:選取三支粗細相近的枝條,甲去掉全部葉片,乙去掉部分葉片,丙不做處理。分別插入三支錐形瓶內,並用塑料袋罩住露出管外的部分,紮緊袋口。在三支錐形瓶內分別加入等量的水,液麪上加適量的食用油防止水分的蒸發並做上標記,置於陽光下一段時間。引導學生指出對照實驗,明確單一變量。

然後興趣小組呈現實驗裝置,通過觀察、對比啟發引導學生思考相關問題:

(1)、塑料袋的內壁有什麼物質生成?

(2)、塑料袋內壁上的水珠是從哪裏來的?

(3)、塑料袋內壁上的水珠是以什麼狀態出來的?

(4)、比較各塑料袋內水珠的多少,這説明了什麼問題?

(5)、對該實驗你還可以怎樣設計?

在觀察、思考的過程中歸納出蒸騰作用的概念,理解葉是蒸騰作用的主要器官,並能通過對照實驗認識到葉片多少影響蒸騰作用效率,為學生理解移栽植物時去掉部分枝葉的做法做知識鋪墊。接着提出問題:葉為什麼可以進行蒸騰作用呢?當然這與葉的結構有關,自然展開第3個教學環節:

3、自主探究,互動交流

具體操作分兩步:

第一步,製作臨時徒手切片,讓學生按照“五個環節”展開:(1)明確目的要求(2)清點材料用具(3)閲讀實驗步驟(4)講解操作要領,強調安全問題(5)做好分工,開展實驗。

第二步,觀察制好的臨時切片,請同學們遵循“四個動作”進行:(1)、看看(顯微鏡下觀察葉片結構)(2)、畫畫(簡單繪製葉片基本結構)(3)、比比(將繪製圖與課本葉片結構模式圖比對,強化認知)(4)、賽賽(組內搶答各部分結構名稱)教師巡視並指導。

在學生對葉片的基本結構有了感性認識之後,教師結合生活實例提出新的問題“為什麼葉的正面綠色深些而背面淺些?”“秋天的落葉為什麼大多是葉面向下而葉背朝上?”引導學生加深認識葉片的結構,完成重點知識的.學習,為下一節光合作用的學習奠定基礎。然後,利用課件“葉橫切面的結構示意圖”,引導學生對葉片基本結構進行總結概述。(板書:葉片的基本結構)

在學生了解了葉片的基本結構後引導學生繼續深入思考,水分到底是從葉片中的什麼結構中散失的呢?繼而展開第三個活動:

2

活動三:觀察表皮臨時裝片

為使學生能形象的瞭解氣孔的位置和分佈,指導一名學生進行形象演示:

將課前剛摘下的冬青葉一片用鑷子夾住浸在盛有70℃以上熱水的燒杯中。片刻後學生很容易觀察到葉片表面產生氣泡。據此使學生明確氣泡是從氣孔中冒出的,氣泡的位置就是氣孔的位置;並且引導學生觀察比較正面和背面氣泡數目?並遷移學生的認知:分析氣孔的數目、分佈特點與蒸騰作用的關係,初步樹立生物體的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生物學觀點。

氣孔是什麼樣子的呢?組織學生製作蠶豆葉表皮臨時裝片,甲、乙兩組分別製作上、下表皮臨時裝片,引導學生重點觀察保衞細胞和氣孔,然後相鄰甲乙組互換觀察。學生能夠觀察到氣孔是由一對半月形的保衞細胞圍成的空腔,引導學生明確氣孔不但是蒸騰失水的門户,也是氣體交換的窗口。並藉此引導學生比較保衞細胞和表皮細胞的形態及排列特點。(板書:比較表皮細胞、保衞細胞)

對於影響蒸騰作用強弱的因素這部分教學,展示在“春天陽光下、夏天陽光下、陰天潮濕環境、電吹風吹葉片”四種情況下蒸騰作用強弱的課件,讓學生理解蒸騰作用強弱受四種因素的影響:光照強度、環境温度、空氣濕度以及空氣流動狀況;並通過課後思考與練習中“某一植物在一天當中某些時段的失水量”加深認知理解。

接下來回歸到開始導入的問題:植物體內99%的水分用於蒸騰作用是不是一種極大的浪費呢?隨即引入第4個環節:

4、體驗感悟,討論交流

活動四:體驗感悟蒸騰作用的意義

體驗:用吸管喝水。讓學生體會到蒸騰作用能使植物體內產生一種使水分向上運輸的拉力,從而促進根吸收水分,促進水分和無機鹽的運輸。

感悟:用熱棉球擦皮膚。讓學生感悟出蒸騰作用能降低葉表面的温度。

討論交流:結合學生的體驗和感悟及蒸騰作用示意圖,在理解蒸騰作用的意義基礎上,討論交流如下問題:

(1)、“俗話説:‘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為什麼植物體內水卻是往高處流的?

(2)、為什麼在炎熱的夏季,樹葉不會被灼傷?

接着引述問題“夏季移栽植物時,應採取哪些措施有利於植物成活?”來拓展學生思維,喚其環保意識,誘其環保行為即對學生進行環境教育:

5、拓展思維,環境教育

最後對全體學生的基礎知識進行檢測及對部分學生的綜合技能進行考核,達到因材因情施教目標,引導學生進行第6個教學環節:

6、梳理內化,達標昇華

讓學生結合板書對本節內容梳理、歸納以求內化,並通過導學案進行達標訓練,以求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