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説課稿

心理健康説課稿

欄目: 説課稿 / 發佈於: / 人氣:2.2W

心理健康説課稿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説課稿,藉助説課稿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寫説課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心理健康説課稿 ,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心理健康説課稿

心理健康説課稿 1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老師,大家好!今天我説課的題目是《學會讚美》,將從主題選定、活動目標、方案設計和活動過程四個方面進行闡述。

一、主題選定

心理學家研究證明:希望得到尊重和讚美,是人們內心深處最大的願望。國小中年級學生已初步具有自我意識,十分關心同學對自己的評價,更希望得到同學的讚賞。依據教材和學生心理特點我確定設計了《學會讚美》一課。

二、活動目標

基於該階段學生在人際交往過程中的心理特點和本節課的內容,我將本次活動目標定為以下三點:

1、使學生能正確認識自己,評價別人。

2、學會恰當地讚美他人,真誠地讚美他人。

3、體會到讚美他人與被人讚美都是幸福、快樂的 。

三、方案設計

在教學中,我根據中年級心理健康教育課標的要求以及本節課的具體特點,注重營造平等、民主、寬鬆、和諧的氛圍,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參與性和情感性,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原則。

四、活動過程:

國小中年級心理健康活動形式對於活動的參與性、情感性的要求更高。在設計活動時,我充分考慮學生的年齡及心理特點,設計了以下四個教學環節。

1、激發興趣,感受讚美

2、小品引路,學會讚美

3、參與體驗,分享讚美

4、總結延伸,昇華讚美

下面,我具體説説是怎樣準備這一課的。

首先是課前活動

上課前,為了給學生營造一個寬鬆、和諧的氛圍,我有意識的對學生進行讚美,例如:“孩子們真精神!”“你今天穿的衣服真漂亮。”“你的聲音真好聽!”??提高學生的課堂情緒,自然的引出“學會讚美”這一話題。

一、激發興趣,感受讚美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所以第一個教學環節是激發興趣,感受讚美。我運用多媒體創設情境,讓學生看動畫,聽《稱讚》這個故事。這個故事主要講的是:在小獾有點泄氣的時候,小刺蝟稱讚了他,使他有了自信;而小獾稱讚小刺蝟的蘋果香極了,使小刺蝟消除了一天的疲勞。聽完故事後請孩子們説説:“你喜歡這兩個小動物嗎?為什麼?”孩子們觸景生情,暢所欲言。

這樣孩子們就可以初步感受到讚美不僅能給人帶來快樂,而且也能使交往的雙方彼此喜歡。

二、小品引路,學會讚美

讚美是一門學問,也有一定的技巧。那麼如何去讚美別人呢?第二個環節小品引路,學會讚美我是這樣設計的:播放錄像短片《誰最會誇》,看後讓孩子討論交流:你認為誰最會誇?為什麼?以小品為載體,讓學生認識到讚美別人最重要的是真誠的發自內心的讚美。接下來播放兩個生活情景,引導孩子發現其中人物的閃光點進行讚美,讓孩子在“潤物細無聲”之中學會了讚美。

三、參與體驗,分享讚美

有位兒童心理學家曾説過:“讚美是兒童精神世界地陽光!”。所以我設計地第三個環節是參與體驗,分享讚美。通過一個活動“我來點亮那顆星”來調動孩子地積極性,儘量讓每個孩子都有機會體會到讚美他人與被人讚美地幸福和快樂 。活動是這樣地:在一個盒子裏放着一些紙條,每張紙條上寫着一位同學地名字,我先從中抽出一張紙條,然後請全班同學幫忙找一找被抽到同學地優點,(此時引導學生多角度地發現別人地優點,不光學習,還有勞動、紀律、衞生、文明禮貌等),最後請被讚美地同學談談受到讚美後地心理感受。此時,老師點亮一顆星。接下來請一個孩子抽出一張紙條,大家一起來找找被抽到同學地優點,點亮第二顆星。最後是小組間同學互相讚美。教師相機點亮所有星星。

這樣,參與地人員由點到面,發揮了學生地主體作用,使每個人都能感受到讚美地愉悦,清醒地認識到每個人都有自己地閃光點,從而能正確地認識自己、評價別人。

四、總結延伸,昇華讚美

為了讓學生的心靈再次受到強烈的震撼,充分感受讚美的魅力。在本節課最後一個環節總結延伸,昇華讚美中,我配樂朗誦《讚美》:同學們,請不要吝惜你的讚美,因為讚美是春風,它能使人温馨和快樂,

請不要小看讚美,因為讚美是力量,它可以激發自信和希望。讚美也是心靈的陽光,沒有陽光,我們便不能生長。願讚美的力量激勵每個人進步,願讚美的陽光普照在每個人的身上。

最後總結延伸:同學們,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還有許許多多的人值得我們去讚美,(相機出示圖片):辛勤的園丁、勤勞的清潔工、盡職的警察、還有保家衞國的解放軍??慷慨地送出我們的讚美吧,這樣我們的生活將充滿和煦的陽光,我們的社會將變得更加和諧。

通過準備這節課使我深深的感受到讚美的巨大力量。做為一名老師,我們更應該持之以恆的用我們的實際行動去讚美我們的學生。一句真誠的話語,一個甜蜜的微笑,一道讚許的目光,一個豎起的大拇指??都可以給我們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穫。

以上是我對本節課的教學設想和反思,可能會有一些不足之處,懇請各位專家、老師批評指正,謝謝!

心理健康説課稿 2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老師:

大家好!

下面我把這節心裏活動課的設計思路向大家彙報一下,希望能夠得到各位方家的批評指正。

首先要説説課題的選擇。七年級學生年齡小,自控力差,在學習生活中渴望成功,但又不能堅持不懈地努力。遭遇失敗時,常怨天尤人,自暴自棄,他們沒有深刻地認識到主觀努力才是成功的必由之路。在我們班,考試後有不少家長反映,孩子把考不好的原因歸咎於座位靠後,同桌紀律不好,老師講得太快,家長文化程度不高不能輔導自己等等。他們總是在為失敗找各種各樣的客觀原因,而不願從主觀上刻苦努力。因此幫助學生認識努力的重要性,養成他們不放棄、不服輸、不懈怠的的意志品質,對學生的發展是大有裨益的。所以我就選擇了這個課題:努力打造實力。

通過這節班會課上,我想達到兩個目標:

(一)、幫助學生認識努力的重要性;

(二)、讓學生通過自我反省發現自己的問題,並獲得一些可操作的解決問題的方法。

我們知道心理活動課重在學生參與,師生共同活動,在活動中讓學生感悟、體驗,從而達到學生自我瞭解、自我探索、自我體驗、自我發展、自我成長的目的。所以在設計方案時我充分考慮到心理活動課最核心的兩個要素“活動”和“體驗”,通過創設一定的心理情境,喚醒學生內心深處的一些心理體驗。整個教學過程包括:角色扮演,創設情境————自我反省,暴露問題——展開討論,解決問題———榜樣引導,加深體驗———矯正反饋,自我激勵——再創情境,強化體驗這六個環節。

首先我運用角色扮演法引入本節課的話題。角色扮演法是一種通過行為模仿或行為替代來影響個體心理過程的方法。讓學生扮演活動中的角色,進行現場表演,通過觀察、體驗,進行分析討論,從而使學生受到教育。在我的指導下,學生自編自演了小品“超超為什麼總是考不好”,通過學生的表演和其他同學的觀察,使得全體學生能很快認識到失敗時找任何客觀理由都是於事無補的,關鍵應該從自身找原因。

第二個環節是自我反省,暴露問題的環節,這也是本節課中的一個至關重要的環節,旨在引導學生進行自我批評、自我暴露,讓學生有知不足而後進的思想。

第三個環節我組織學生進行討論,來尋求解決自身問題的方法。討論法是心理活動課最基本方法。通過同桌討論、小組討論、全班自由討論,達到相互接納、相互包容、情感互動、自助助人的目的。在這節課的討論中,學生們自己歸納出自己一些努力學習的具體做法。

學生有了努力的方法,還應該付諸於行動。接下來在榜樣引導這個環節中我注重讓學生在自己身邊尋找榜樣,這樣可以給學生提供一個可學習、仿效的對象,幫助他們儘快把內心的體驗付諸於行動。約翰·庫緹斯也是學生學習的榜樣,學生可能無法直接去仿效他的做法,但他卻從更深層次觸動了學生的心靈,深化了學生內心的體驗。

對超超説一句警醒的話,設計這一環節目的是讓學生把自己的內心體驗轉化成可以用來鞭策自己、激勵自己的一句話,也針對性地解決了上課伊始學生自我暴露的問題。

課的最後,全運會的視頻片段和永不言棄這首歌搭配起來,是為了再一次創設情境,繼續深化學生內心深處的心理體驗。

課上完後,我自己覺得這節課對學生還是有所觸動的。當然,學生行為習慣的養成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所以我們不能奢望通過一兩節心理活動課就能解決學生不刻苦、不努力的問題,但是作為教師,我們應該時刻去喚醒學生的努力意識,激發學習努力向上的慾望。所以今後的教育教學活動中,我將繼續努力。希望各位老師、各位領導能給我提出意見和建議,謝謝大家。

心理健康説課稿 3

各位老師,大家上午好:

一、説教材

本課內容選自人教版《體育與情緒的調控》。學好本課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認知和思維水平,而且可以讓學生認識到情緒產生的原因,以及如何正確調適自己情緒的方法,以便以更佳的情緒狀態投入到學習生活中,充分發揮良好情緒對於學習的動力作用以及挖掘學習中的非智力因素並形成良好的學習心態。

二、説學情

學生狀況:當代中學生在科學不斷進步,文化不斷髮展,社會不斷變革的今天,雖然能很快適應現代社會生活,但他們的心理還不夠成熟,在情緒特徵上表現為好衝動、不穩定、極端化等特點。對自己的不良情緒表現缺乏深刻地認識,也不善於調試自己的情緒。而且高一學生正處於人生的重要關口,已經有較強的獨立意識,但是自控能力和心理調節能力還比較薄弱,又處於發展的不完全成熟期,形成了他們內心需要與意志調控能力之間的失調,從而導致他們在處理很多學習和生活中的問題時衝動、極端化,難以很好的調試自己的情緒。

三、説教學內容

本次課的主題是《怎樣合理調適自己的情緒》。是來自教材中的《最近比較煩》一課,主要目的是幫助學生認識各種情緒以及它們對人的影響和作用,並使學生在瞭解自己情緒特徵的基礎上,學會對情緒進行自我調試,以合理的方式、方法恰當地表達自己的情緒和情感,以增進身心健康。

四、説教學目標

根據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我主要分為三個目標:

1. 認知目標:讓學生了解情緒的表現及情緒對人的身心健康的影響,清楚的知道情緒產生的原因。

2. 態度和情感目標:重視情緒的調控,培養良好的情緒。

3. 能力和問題解決目標:能覺察和分析自己的情緒,認識情緒對自身的影響,並能應用有效的方法控制自己的情緒和對情緒進行自我調適。

五、説重點

重點:理解合理調適情緒的重要性

六、説難點

難點:結合自身情緒體驗,分析情緒產生的原因,尋求控制、調適情緒的方法。

七、教法、學法分析

本節課我主要運用講授法、討論法以及角色扮演法等進行教學。

本課的教學過程主要刺激學生對所學內容的興趣,強調師生互動。本課程設計的基本內容就是在教學過程中,利用學生心理特點,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更多地體驗一種成就感。教師及時引導,學生主動參與並主動、積極探索,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掌握所學的知識並加以運用,能夠學會解決學習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問題。

八、教學過程設計

為了達到前面所説的認知、態度和情感、能力和問題解決的教學目標,我設計了具體的教學過程:

本課設計為六個板塊,分別為:

(一)故事導入

(二)情緒的故事

(三)情緒的圖片

(四)情緒的假設

(五)錦囊妙計

(六)教師小結

故事導入:教師主要通過一個關於林肯和他的陸軍部長斯坦頓的情緒的故事導入到本節課的學習並通過提問的方式引起學生的思考,激發學生的思維,為下面的而活動做好準備。

過程:(一)情緒的故事。為了貼近學生心理,活躍課堂氣氛,教師通過講故事的形式來引導學生,向學生説明憤怒、悲傷、痛苦等不良情緒對人的身心健康是不利的,而愉快、歡樂、滿意、平靜等良好的情緒有利於人的身心健康。同時,結合兩個故事,告訴學生任何情緒的表現都應去適應,否則,就會物極必反,樂極生悲。

(二)情緒的圖片。分為兩個小環節:一是教師出示各種情緒圖片,引導學生辨認各種情緒的不同表現。通過圖片展示,不同的情緒與表述一一對應,學生體會各種情緒的外部表徵。二是列出喜、怒、懼、哀、恐等情緒,讓學生用語言表述這些情緒在日常生活中的形容詞。這樣做,目的是讓學生初步體驗日常生活中的各種情緒,在課堂中加以整理並理性分類,同時,又提高了學生正確表達的能力。在這個過程中,要求學生把自己最近一週或半個月以來的情緒體驗進行勾劃,勾劃出最適合自己情緒體驗過的詞,如果以上又沒列出來的詞語,學生自己也可補充寫上。

(三)情緒的假設。通過以上分類,教師趁熱打鐵,提出以下十種情境,請學生説出他們會產生何種情緒及產生該情緒的原因。比如有人弄壞了你的文具,你會產生什麼情緒?有過這種體驗嗎?當時又是怎樣處理的?如果一旦再出現類似的這種情況,產生這種情緒時又如何調適呢?等等。教師結合學生的回答,引導學生分析:如產生被激怒的情緒時:

1、分析一下問什麼發怒

2、分析一下發怒的結果

3、怎樣使自己不過分激動

4、如何控制、調節被激怒的情緒等。

本環節的主要目的是通過以上三個活動讓學生在弄清情緒的各種分類後,當面對這些不良情緒時,怎樣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如何來合理調適情緒。

(四)錦囊妙計。為學生提供一些不良情緒的自我調適方法。

1、怡悦調適法。利用古代的一個故事作為背景。讓學生通過扮演故事中的人物並利用"怡悦調適法"來解決劇中人物之間的矛盾和內心的衝突和痛苦,告訴學生如果自己怒罵無常,憤怒難耐,也可以通過這種怡悦法來進行調適。

2、宣泄法。分為三種:

①在產生痛苦、悲傷、難過等情緒時,可通過哭來宣泄、釋放積聚在內心的痛楚,達到心理平衡

②有鬱悶、憤怒、困惑等消極情緒時,可通過音樂或書寫宣泄法來調適

③如受了委屈或欺侮後,可藉助一些外物來宣泄,比如説拳擊、打沙包等方法。

3. 還可以用自我暗示法、意志控制法、理智調適法、活動轉移法、注意力轉移法、交往調節法、情緒昇華法等調適方法。

這一教學環節,誘導和啟發學生在不良情緒出現時,應及時採取正確的調適方法,讓學生達到不良情緒的有效化解,使自身的精神堅不可摧,讓精神之庫不斷注入振奮、歡欣和愉悦,讓心境之水永遠清澈與蔚藍。

(五)教師小結。

1.結合教學目標和重點、難點,佈置作業:

①想一想良好調適自己的情緒是否還有其他的方法?

②情緒與人的關係,以及對人的影響有哪些?

③我該怎樣調控才能獲得良好的情緒?

2.教師結束語:情緒時人心理能量的調節器,它可以發動人的行為,確定人的行為方向,對人具有無法估量的感染力。我們要充分利用積極情緒的正確作用。讓我們都做自己情緒的主人,讓自己的情緒永遠都擁有舒適、温暖的環境,讓自己的內心世界更多地呈現出一片晴空。

心理健康説課稿 4

一、活動目標:

1、 在老師的引導下,有目的地觀察菠菜、胡蘿蔔、大蒜、西紅柿等蔬菜,知道名稱,瞭解其豐富營養;

2、 通過親自“烹飪”,激發幼兒愛勞動的興趣,同時教育幼兒懂得多吃蔬菜身體好,養成愛吃蔬菜的好習慣。

二、活動準備:

1、多種蔬菜(菠菜、胡蘿蔔、大蒜、西紅柿等)

2、烹飪用具、音樂磁帶、小籃子

3、豐富詞彙:維生素

三、設計思路:

買菜、認識、瞭解常見蔬菜、烹飪 、品嚐、收拾、整理

針對中班幼兒,對其糾正挑食、偏食的心理與行為,進而愛吃各種食物,均有着重要的影響。

四、活動進程

1、進超市、《買菜》音樂導入

師:小朋友,你們看這是什麼地方?幼:××蔬菜超市!師:我們到超市裏去買點喜歡吃的蔬菜吧。(音樂)

師:請把你買的菜放在桌子上,排好。

師:啊,你們可真能幹!買了那麼多,都有什麼菜呀?

2、認識蔬菜,瞭解其豐富營養(分別出示)

師:這是菠菜,長得什麼樣子呀?(有綠色的葉子,紅色的根),誰喜歡吃菠菜,你為什麼喜歡吃菠菜?有什麼營養?菠菜裏含有Va,它能使我們的皮膚變光滑,小朋友經常口腔潰瘍,那是因為身體裏缺少了Va,所以請小朋友喜歡菠菜、多吃菠菜。你們知道還有那些蔬菜裏含有Va嗎?青椒、南瓜、油菜裏也含有Va。還有一種蔬菜裏面含有Va你知道是什麼菜嗎?請你們猜一猜它是桔紅色的,動物中兔子和馬非常願吃。對!是胡蘿蔔 。

師:你們看,這是什麼菜?西紅柿,你們吃過西紅柿做的什麼菜?西紅柿裏也有許多的營養,象Vc他能是我們的牙齒骨骼變的堅固,還能防止牙齦出血。

師:小朋友平時都是誰做菜給你們吃呀?咱們自己也來做一個菜嚐嚐好吧。

烹飪過程(介紹大蒜的營養)對幼兒進行安全教育、隨機教育,共同分享勞動成果並學會收拾整理。

心理健康説課稿 5

《愛的三部曲》説課稿愛情到底是什麼?高中生能否享受愛情?這是很難回答的問題。

高中階段是性別社會化的重要階段,正值高二的學生,大部分已經體驗過對異性的好奇、好感、迷戀、喜歡,對愛情有着複雜的思緒:渴望、害怕、迷茫、挫敗……一方面,為了獲得更多來自傾心的異性的關注,他們會賣力地秀自己;另一方面,他們時時會陷入困惑:“自己的感覺到底是喜歡還是愛?要不要向對方表明心意?要不要接受對方的心意?面對愛的感覺,接下來應該怎麼辦?”

本活動課依託電影《愛情麻辣燙》中“王艾喜歡玲玲的聲音”這一視頻材料,設置了“愛的困惑”、“愛的選擇”、“愛的成長”三個場景,進行同伴之間的觀點碰撞:自己的感覺到底是喜歡還是愛?要不要向對方表明心意?要不要接受對方的心意?同時藉助斯滕伯格的“愛情三角形理論”中關於愛的內涵和愛的品質的觀點,貫穿所有場景,達成內心昇華,適時提出高中階段的愛情觀:“為美好的愛情,努力成為值得別人愛和有能力愛別人的人。”引導學生為了心中美麗的愛情去昇華自我,為愛成長為可愛的人,給雙方成長的機會,而非匆忙開始戀愛。

本活動課操作過程中要營造一個開放而安全的課堂環境,讓學生説出內心的困擾,讓同伴之間的觀點有機會真正碰撞,並從正面建構積極的愛情觀。

《愛的三部曲》教案

【活動對象】

高中二年級

【活動目標】

1.幫助學生認識喜歡與愛的區別,理解愛的內涵、愛的能力的重要,減少盲目涉愛行為。

2.幫助學生在面臨愛的困擾時,更加理性地做出有利於雙方成長的選擇。

3.激發學生為愛成長的意識,並將重心置於雙方成長而非戀愛行為。

【設計理念】

愛情到底是什麼?高中生能否享受愛情?這是很難回答的問題。

高中階段是性別社會化的重要階段,正值高二的學生,大部分已經體驗過對異性的好奇、好感、迷戀、喜歡,對愛情有着複雜的思緒:渴望、害怕、迷茫、挫敗……一方面,為了獲得更多來自傾心的異性的關注,他們會賣力地秀自己;另一方面,他們時時會陷入困惑:“自己的感覺到底是喜歡還是愛?要不要向對方表明心意?要不要接受對方的心意?面對愛的感覺,接下來應該怎麼辦?”

本活動課依託電影《愛情麻辣燙》中“王艾喜歡玲玲的聲音”這一視頻材料,設置了“愛的困惑”、“愛的選擇”、“愛的成長”三個場景,進行同伴之間的觀點碰撞:自己的感覺到底是喜歡還是愛?要不要向對方表明心意?要不要接受對方的心意?同時藉助斯滕伯格的“愛情三角形理論”中關於愛的內涵和愛的品質的觀點,貫穿所有場景,達成內心昇華,適時提出高中階段的愛情觀:“為美好的愛情,努力成為值得別人愛和有能力愛別人的人。”引導學生為了心中美麗的愛情去昇華自我,為愛成長為可愛的人,給雙方成長的機會,而非匆忙開始戀愛。

本活動課操作過程中要營造一個開放而安全的課堂環境,讓學生説出內心的困擾,讓同伴之間的觀點有機會真正碰撞,並從正面建構積極的愛情觀。

【活動過程】

一、團體暖身階段:臨時家庭

“臨時家庭”遊戲規則:

全班同學圍成幾個圈圈站立,注意聽老師口令。當老師喊一個數字N時,N個同學立刻隨機抱成一團組成臨時家庭,落單的同學成為無家可歸者。

(提問)

為什麼沒有男女生敢單獨擁抱在一起?

為什麼不得不與異性同學擁抱在一起時我們很糾結?

(引導)

若是有人問起:“哪一時期的男女交往最有美感?”答案無疑是“青春期”。我們這個年齡正是對異性超級敏感的階段,但我們有時會迷惑於兩性間的界限和距離。

我們很多人在遊戲中的狀態有點糾結:一方面我們渴望受到異性的關注和歡迎,期待在遊戲中得到他們的擁抱;另一方面,當真的有機會擁抱他們時,我們卻又猶豫不決。

面對一個讓自己砰然心動的男孩或女孩,我們有時也分不清自己對他們的感覺究竟是好感還是愛。今天借這樣一個機會,老師和大家一起來探討一下這個話題《喜歡與愛》。

二、團體轉換階段:愛的困惑

視頻《愛的困惑》

高中生王艾痴迷於各種聲音,直到有一天他迷上了同班一個女孩小玲的聲音:“不知怎麼的,我被她的聲音迷住了,對我來説,其他的聲音似乎變得不那麼重要了。這種感覺,我還從來沒有過,真的,她的一舉一動都那麼吸引我,她的每一種聲音,我都不想放過,我要把它們錄下來,存在心裏。”

【愛的困惑】

王艾對玲玲的感覺究竟是什麼?喜歡和愛有什麼區別呢?

學生可能回答:好奇、好感、迷戀、喜歡…

【愛的知識1】

“喜歡”與“愛”都是能為我們帶來愉悦感受的積極情感,但這畢竟是兩種不同的感覺:

喜歡一個人,卻不一定愛TA;愛一個人,就一定會先喜歡TA。

喜歡一個人,是看到了TA的優點;愛一個人,是包容了TA的全部缺點。

喜歡一個人,更多希望擁有TA;愛一個人,卻更多為TA的存在和成長考慮。

有一句話很形象地描繪兩者的區別:

喜歡一朵花,你會摘下它;愛一朵花,你會澆灌它。

偉大的愛情心理學大師弗洛姆在他《愛的藝術》一書中也説過:

“愛是對我們所愛者的生命及其成長的關懷!”

當我們愛一個人,我們會更多地給予、呵護和成全,為了TA的成長和幸福不懈努力。這也許就是“愛”為什麼會比“喜歡”更深刻而偉大!

愛喜歡

清晰的、明智的基於對對方瞭解基礎上欣賞其長處、接納其短處只看到吸引自己的地方並不瞭解對方的全部會隨着時間而增長隨着時間推移,感覺會越來越淡。

往往以對方為中心,願為對方付出一切代價,甚至是生命的代價。

往往以對方的條件為中心,並不為對方負責任,更多地是關注自己的感覺。

三、團體工作階段:愛的選擇

視頻《愛的選擇》

王艾沉迷於自己對玲玲的這種感覺,從此開始變得有點兒“怪”。他開始有意無意地出現在玲玲身邊,常常製造邂逅碰面,並偷偷用錄音機錄下玲玲的各種聲音:朗讀課文的聲音、歡快的笑聲、沒頭沒腦的對話,並將這些聲音剪輯製作成了一盤特別的錄音帶:

王艾:“你喜歡和我在一起嗎?”

玲玲:“喜歡呀!”

王艾:“真的喜歡嗎?”

玲玲:“真的喜歡呀,怎麼啦?”

【愛的選擇】

假如我是王艾,要不要向玲玲表達自己的心意?理由是什麼?

請學生按照自己內心的想法,分組坐:選擇表達的坐在一起,選擇不表達的坐在一起。然後小組內討論如此選擇的理由,之後班級內觀點碰撞。

(選擇表達的可能理由)

不表達心裏憋得難受

會在不確定的感覺中痛苦掙扎更久

説不定對方就等着我主動表達,不想錯失機會

不如把決定權交給對方,給自己一個痛快的決定

心動的感覺以後説不定就沒有了,及時把握機會

給雙方一個進一步相互瞭解的機會

(選擇不表達的可能理由)

不太瞭解對方

沒有時間和精力談戀愛

覺得自己不夠好沒有勇氣

這種不確定的朦朧的曖昧的感覺就很好

一旦告白,給對方太大壓力,造成對方的困擾

萬一進一步瞭解後發現不合適,造成矛盾,連朋友都做不了

不想為了解決當前的小煩惱,造成雙方更大的困擾

【愛的知識2】

美國心理學家羅伯特.斯騰伯格提出過一個廣為人知的愛情三角形理論。他認為,構成愛的要素有三種,並把這些要素形象地比作三角形的三個邊:激情Passion、親密Intimacy、承諾Commitment親密:就是親近的感覺,與某人溝通,相互融合。親密就是你們分享祕密,你只和這個人分享信息,而不和別人分享,這就是親密。結合源於你們之間信息的分享,而這些祕密是你不會與他人所分享的。

激情:是把我們引向浪漫愛情的驅力,你可以當它是生理吸引,或者是性愛。這是戀愛關係中必不可少的一個因素。

承諾:就是一個人處於一段戀愛關係中,願意為這段關係貼上戀愛標籤,做出承諾來維持這段關係至少持續一段時間。愛情的長度更多取決於承諾。

具備這三個成分的愛可謂真愛,只有激情而沒有親密和承諾的愛是不能永恆的。當激情消退的時候,留下的便是或深或淺的傷害。真愛的承諾絕不是空頭支票,最重最重的承諾靠的不是嘴巴上的甜言蜜語,而是實實在在的行動和努力。

四、團體結束階段:愛的成長

視頻《愛的成長》

王艾最終還是選擇表達自己的情感,玲玲收到了王艾悄悄放在文具盒的錄音帶,回家認真地聽了很久……也想了很久……

【愛的成長】

假如我是玲玲,如果選擇不接受王艾的告白,如何與他溝通才不會傷害到彼此?如

何激發雙方為這段美好的情感而默默努力?

愛不僅僅是一種感覺,而是一種情感。當一個男孩和一個女孩相愛,他們熱切渴望與對方在一起之時,更關心的是如何讓對方得到成長、收穫幸福。當我們愛上一個人的時候,我們會覺得自己對對方負有責任,這種責任讓我們對愛與對方既期盼又謹慎,不敢貿然承諾什麼。所以最真的愛也最難以啟齒。因為一旦愛上TA,我們最最關心的就不是“如何才能得到TA”,而是“如何才能給TA幸福”。

建立一段穩定、持續的愛情需要戀愛雙方耗盡畢生的精力去培育、呵護,它是一項貫穿人生的浩大工程,絕不是靠一時的感覺就能實現的,而一時被誤會的“愛情”在風浪來臨時就會輕易夭折。

朦朧的愛意、傷感的思念、纏綿的暗戀、莽撞的表白,雖然讓人心動感慨,但理智的堅守、平和的心態、成熟的人格、遠大的目光更讓人欣賞讚歎。正如這首小詩表達的:

【年少的愛】

當我們青春年少,上天賜我們以真情,並不是要讓我們享受愛情,而是要讓我們成長為一個“可愛”的人!(Lovely & Lovable)

(注:此處“可愛”具有“值得別人愛”和“有能力愛別人”雙重含義。)

期望在坐的每一位少男少女,能在最美好的年華里修煉自己愛的能力和愛的品質,努力完善自己,成為一個“值得別人愛”和“有能力愛別人”的人。同時給成長中的對方修煉愛的空間和時間。在最終綻放的時候,兩個同樣可愛的人,一起創造一段有愛的愛情故事。

心理健康説課稿 6

大家好!我説課的題目是:《挑戰自我,實現夢想》

一、活動設計的背景:高三學生很快就要面臨擇業或繼續求學的人生選擇。面對新的挑戰,何去何從?這對於涉世未深的高三學生來説,實在是個難題。進入高三,經過一段時間和學生的交流,我發現很多學生無論是在學習上還是心理上都存有很多的困惑。這次心理輔導課旨在幫助學生更好的調整自己,激勵大家成為學習的主人,充分發揮主體作用,由夢想直達成功的彼岸。

二、輔導的目的:幫助高三學生正確認識大學聯考,面對困難,勇於挑戰,並介紹緩解心裏壓力幾種方法。幫助學生更好的調整自己,建立自信,並樹立為自己的目標努力奮鬥的決心。

三、輔導的重點:幫助高三學生正確認識大學聯考,面對困難,勇於挑戰,並介紹緩解心裏壓力幾種方法

四、輔導的難點:如何幫助學生樹立信心,面對困難,勇於挑戰

五、輔導方式:小品、講述與討論、交流、觀看錄像等

六、輔導準備:調查問卷、小品、視頻錄像、課件

七、教學設計:

本節課我設計了七個環節:(1)輔導課前的準備,調查問卷"面臨高三,你最大的困惑是什麼?"(2)以一張鮮紅的大學錄取通知書引入主題(3)學生探討話題"大學聯考,意味着什麼?"(4)情境小品(5)學生討論交流(6)觀看錄像(7)學生為自己寫一句鼓勵的話

(1)第一個環節是輔導課前準備,在學生當中進行調查問卷"面臨高三,你最大的困惑是什麼?",這個環節的目的是深入學生,瞭解學生們最關心什麼,最大的煩惱和困惑是什麼,從而發現熱點,就找到了教學內容的主題。心理輔導的基本原則之一是貫徹學生主體性原則,開設心理輔導活動課要以學生的需要為出發點,其內容的選擇與安排應充分考慮到學生的需要,圍繞學生關心的實際問題來進行。

(2)第二個環節是創設情景,以一張鮮紅的大學錄取通知書入手,你最希望上面寫的是誰的名字?著名的教育心理學家布魯納非常強調"內在動機"對學習的作用,"大學錄取通知書"是每個高三學生夢寐以求的,從教育心理學上來説,它就是誘因,可以激化和強化學生內在的學習動機,調動學生的興趣,活躍氛圍,直接進入主題

(3)第三個環節是"設疑",創設問題情景,將學生引入到話題"大學聯考,意味着什麼?",讓學生分小組討論,並派代表發言。

這個環節的目的是讓學生談談對大學聯考的感受和認識,拓展到對成功的看法,從而引出對成功正確的認識。貫穿一條線從大學聯考錄取通知書——大學聯考意味什麼——對成功的理解。心理學上要求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鼓勵學生唱"主角",在活動設計中要給學生髮揮想象留有餘地,在輔導過程中鼓勵學生髮表看法。在活動中,儘可能讓學生討論、交流,通過討論,對一些問題能達成共識,一些不正確的負面的心理得到正確的指引。

最後我做個歸納小結:大學聯考只是成功的一個步驟,就算在這一次競賽中失去了主動還有下一次,讓學生知道其實人生還有很多的機會,重要的是我們是否明白人生應該不懈的奮鬥,真正的大學聯考勝利者,並非是指那些成績拔尖的狀元,而是在高中這三年裏成長起來的樂觀、自信、堅韌不拔的你們!大學聯考的競爭是壓力和挑戰,也是機遇和希望,成功屬於戰勝自我的人。

(4)第四個環節是情境小品,小品反映的內容是:第一位同學沒有進入高三的狀態,懶散,上課睡覺,發短信,課後泡網吧,玩遊戲,沒有信心,基礎差,放棄學習------第二位同學非常渴望上大學,學習勤奮,晚上學習很晚,壓力很大,過度緊張導致失眠,非常焦慮不安-----

這個小品是根據班級的實際情況設計的,我所帶的高三(5)班是普通學校裏的普通班級,學生基礎比較薄弱,班上學習成績兩極分化。成績差的同學自卑,沒有信心,放棄學習,成績好的同學感覺壓力大,焦慮不安。以往的課堂,常常是老師講,學生聽,考慮本班學生的特點和需求,這節課我把學生也當作一種課堂資源充分利用起來,讓他們來親自表演小品,方式有變化,學生們的積極性很高,特別是參加表演的同學,在排練的過程中受到的教育是最深刻的。體現的教學理念是以學生為主體,引導學生自己認識,自己體驗,自己踐行,將課堂教學和自己的行動結合起來。

(5)第五個環節是學生討論交流,我引導學生觀察這兩位同學的表現,鼓勵學生髮言,剖析原因,找出根源,思考:你遇到過這樣的困惑嗎?我們該如何幫助他們?

蘇聯著名教育家馬卡連柯認為,一切良好的教育應從建立兒童集體開始,讓兒童在集體中接受教育。集體心理輔導,就是讓學生在集體中接受教育,通過集體活動調整心境,明白道理,從而增強班集體的凝聚力。讓學生在活動中自己感悟道理。集體的教育育人無形,潤物無聲,起到一個潛移默化的作用。通過集體心理輔導的教育,形成了較好的集體氛圍,增強了班集體的凝聚力。

最後我小結:高三的壓力大,有些同學在壓力面前顯得意志薄弱,沒有足夠的勇氣去面對大學聯考的挑戰,逃避現實。這個世界上沒有什麼救世主,這些同學應該努力改變自己、完善自我,改掉懶散的毛病,勇敢地接受挑戰,不管大學聯考考得怎樣,為了不給自己留下遺憾,在最後9個月的時間裏,一切儘自己最大的努力!一些同學由於幾次考試成績不好,短時間內看不到效果就認為自己不行了,對自己的能力產生懷疑,因而也容易產生苦悶自卑的心理。欲勝人,先勝己。複習備考,自信心是非常重要的。精神分析者阿德勒在《超越自卑》一書中説:"事實上,每一個人都是自卑的,只是程度不同而已。因為我們發現我們所處的現狀都是可以進一步改善的。"從這個意義上説,自卑也可成為一個人進步的動力,人生正是在對自卑的不斷超越中而漸入佳境的。希望我們每一位同學都能勇敢接受挑戰,樹立信心。介紹幾種樹立信心的方法,針對同學們提到的學習方法問題,可適當地介紹:艾賓浩斯的遺忘曲線,鼓勵同學們科學地記憶和合理地安排時間,並讀大學聯考狀元的10條經驗介紹,供同學們參考。

高三的同學們困惑最多的還有一個壓力的問題---無奈,脾氣暴躁,感到迷茫,沒有自信,害怕,緊張。這時我提出問題:你也有過這樣的焦慮嗎?高三的緊張情緒要如何來進行自我排解?鼓勵學生結合自身,積極發言。我指出:其實學習需要一定程度的焦慮,心理學試驗表明:焦慮水平與學習成績呈倒"U"形關係。無焦慮或焦慮水平過低,學習無緊迫感,對什麼都無所謂,肯定學不好;而焦慮水平過高,人的精神極度緊張,又會影響正常的思維;只有處於中等焦慮水平的同學激發內在的學習動機,變壓力為動力,學習效果最好,能夠形成一種最好的應考心態。介紹幾種緩解壓力的方法

(6)第六個環節是觀看錄像,我覺得這應該是我這節心理輔導課的精彩之處。從高一到高三,我和我的學生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我真心地關愛他們。學生們課後都是親切稱我為"阿纓姐",課堂上我是他們的老師,課後我希望是他們的朋友,活動初期在調查問卷中,反映出學生各種各樣的困惑與煩惱,來自家庭的,身邊朋友的,自身的等等,面臨大學聯考的壓力,他們還要揹負沉甸甸的心裏負擔,我真的很心痛,讓我下定決心一定要幫助他們解決一些不必要的困惑。考慮到以往的班會活動都是教師説教式的,或者學生單純的節目表演。這次活動我決定給學生一個意外的驚喜。我在活動前採訪了我們學校的校長和書記,部分科任老師,取得了他們的支持與配合,我把他們對全班同學寄以的期望與鼓勵都拍成了視頻錄像,我還召開了全班同學的家長會,我要求每一位家長對自己的孩子説一句鼓勵的話,不少家長是流着眼淚對着鏡頭呼喚孩子的名字,鼓勵孩子要加油。這一段錄像是瞞着全班同學拍攝的,目的是讓學生能真切地感受身邊的老師親人發自內心的關愛,觸動真情,從而樹立信心,戰勝困難。

蘇霍姆林斯基説過:"人的文明最精細地表現在情感的文明裏。"情感對學生的學習、品德乃至身心健康都有着巨大的作用,按照心理學上的解釋,情感是一切行為的生命線,我們只有把情感融入課堂,才能把信服、震撼駐存在學生的內心,教育家第斯多惠説過:"我們認為,教學藝術不僅在於傳授的本領,還在於激勵、喚醒、鼓舞。",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通過研究發現,一個沒有受到情感的人,僅能發揮其能力的20%—30%,當他受到情感激勵時,其能力可以發揮到80%—90%.在人的一切活動中,情感因素髮揮着很重要的作用,通過情感激勵可以調動學生學習的內動力,促使學生主動探索學習,促進學生自我發展。

最後我告訴學生:在非洲的草原上,羚羊剛睜開眼睛,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我必須比跑得最快的獅子跑得還快,不然,我就會被吃掉;而在同一時間,獅子從睡夢中醒來,閃過的第一個念頭就是:我必須比跑得最慢的羚羊跑得快,不然我就會餓死。生活就是這樣------不論你是羚羊還是獅子,當每天太陽初升時,就得毫不猶豫地奔向前方!從高一到高三,我們一路風風雨雨走過來,還有9個月時間你們就要踏進大學聯考的考場,其實我們都會緊張,但是當你們焦慮、苦惱、無助時,不妨抬起頭看看四周,你們有老師、父母、同學,大學聯考的路上我們一起走過!

(7)第七個環節是學生為自己寫一句鼓勵的話。播放音樂《我的未來不是夢》大屏幕投影上出現的是同學們的照片,校運動會拼搏的身影,校文化藝術節上的節目表演,取得團體總分第一名全班同學的合影等等。那一時刻,相信所有的同學都很激動,感覺到前進的道路是有老師、家長、同學的陪伴,渾身充滿了力量。

最後我指出:高三有苦有累,有渴望有理想,高三,寄託了所有,付出了所有,為的只是成功時的喜悦,也為圓我們心中那個彩色的夢。就讓我們大家都笑着面對高三,勇敢地接受挑戰吧!相信我們高三(5)班的每一位同學都能以最好的心態走過高三階段。相信我們整個班級會攜手共進。讓我們一起拿起筆寫下最想對自己説的一句話。事先準備好的圖紙,背景是藍天,將每個人的夢想寫在事先準備好的白雲狀紙片上,貼上去,拼成一幅鴿子形象,相信我們的未來不是夢!

自我激勵是人們精神活動的動力之一,也是保持心理健康的一種方法。心理研究發現:沒有什麼力量比自我激勵的力量更強大、更長效地作用於一個人。本環節的目的是充分發揮學生自我激勵的教育作用,由外激勵轉化為內激勵,不斷追求進步和成功,達到自我教育的效果

八、最後談一下我在設計這節心理輔導課的幾點體會:

(1)這節心理輔導課輔導的難點是:如何幫助學生樹立信心,面對困難,勇於挑戰。莎士比亞説過:"自信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缺乏自信是失敗的重要原因。有了自信心才能充滿信心去努力實現自己的目標。"近年來,許多國家都把增強學生自信心作為培養目標。強烈的自信心能使學生在完成任務的全過程中始終保持較強的興趣。因此,要使學生在學習、生活中能認真做好每一件事情,培養樹立他們相對應的自信心是必不可少的。我在這節輔導課上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鼓勵學生髮表看法,我從心理學角度分析:心理學研究表明,高智商和低智商的人只佔整個人羣的4%左右,大多數人的智力在90-110之間。雖然平時有的同學表現得比較聰明些,有的反應較慢些,但這並不表明我們的智商不如別人,事實是:大家的智力都是平等的。只要你努力,只要你用功,只要你找到合適的學習方法,只要你自信,你就能成功!自信還來自家長和老師的激勵,學生需要激勵,因此輔導課的最後我特意安排了錄像,激勵可以把學生的潛能發揮出來,促使他們克服困難,完成任務,從而使學生自信。

(2)以往的高三心理輔導都是臨近大學聯考後期才進行,針對班級的實際情況和存在的問題,我把心理輔導的時間提前到開學初,距離大學聯考還有9個月的時間,讓學生有更充分的準備,及時調整自己。這正是遵循了心理輔導的基本原則,預防與發展相結合原則,學校心理輔導兼有矯治、預防與發展三種功能,就整體而言,應該是預防、發展重於矯治。

(3)心理輔導要能打動學生,必須做到真正為學生着想,使學生感受到教師對他的尊重、理解和接納,從而拋開心理上的防範,對自己的內心世界作更自由的、深入的探索。從高一到高三,我和學生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課上是老師,課下是朋友。我努力使自己遵循尊重與發展學生的原則。

(4)開設心理輔導還要貫徹學生主體性原則,要以學生的需要為出發點,圍繞學生關心的實際問題來進行,活動設計給學生髮揮想象留有餘地,輔導過程鼓勵學生髮表看法,宣泄情感,探索解決問題的辦法。我在輔導前進行了調查問卷,對"大學聯考,意味着什麼?"進行探討,對小品中人物進行剖析,觀看錄像這些環節的設計遵循的正是這一原則。

(5)心理輔導的重要基本原則之一整體性發展原則,心理輔導追求學生人格的整體性發展,要樹立學生個性全面發展的觀念,不論從事哪一個領域的輔導,都要關注學生人格整體的完善,這一原則強調不宜把心理輔導課程變為單存的知識傳授。心理輔導涉及到學生知識、社會技能、情感、態度、價值等方面的學習,而不僅僅是讓學生掌握知識。因此開展多種多樣的活動就顯得十分重要。因此這節輔導課我太多的不是談具體的學習方法指導,而是着重解決思想認識上的問題,從大學聯考錄取通知書,讓學生談對大學聯考的認識,提升到對成功的理解;從對小品中人物的剖析,結合教育學心理學觀點,讓學生提高認識,從而讓學生卸下心理的包袱;從錄像中領導老師家長們寄語,接受情感教育,提升到自己鼓勵自己,從而樹立起信心,接受挑戰,努力去實現夢想。

心理健康説課稿 7

一、説課內容:勇敢

現在我們面對的多是獨生子女,在獨生子女成長過程中,由於家長過度的呵護等因素,使孩子失去了很多應有的能力,膽小、無毅力是他們當中許多人的通病,培養勇敢精神已經被很多家長老師引起重視。在與家長的溝通及家訪過程中我發現,每個孩子都有自己單獨的房間,可真正能做到單獨睡覺的孩子卻很少,多半原因是孩子不敢睡,有的孩子睡到半夜後,迷迷糊糊又鑽進了父母的房間。有的孩子犯錯誤後,不敢向家長承認錯誤,為了隱瞞一個錯誤會接着犯下一個錯誤。還有的孩子認為勇敢就是膽大,無論多高都敢往下跳,活動時兜裏時常揣着鉛筆、小刀等堅硬的物品。低年級同學在勇敢方面主要存在着認識上的偏差及實踐上的不足,作為老師和家長應及時指導並多加鼓勵,幫助學生鍛鍊膽量,為今後的生活積累經驗。

二、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的勇敢精神、堅強的意志。

2.用辨證法的觀點理解“勇敢”,從而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三、教學重、難點:

1.通過學習和討論加深對“勇敢”的認識。

2.培養學生由淺認識的勇敢上升到在學習上,在困難面前,在緊急關頭堅強、勇往直前的品質,從而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四、教學環節

本節課我設計了三個活動:

1、進述和討論——認識勇敢理解勇敢

2、情境小品——判斷哪種行為是勇敢的

3、自我測試——如何克服怯弱,使自己變得勇敢

1、講述和討論

因為勇敢屬於性格方面的問題,為了不傷同學們的自尊心,我先講了發生在自己身上的故事,讓同學們知道老師也曾有過的膽小的時候,但正確面對後,克服了害怕的心理,經過不斷的鍛鍊現在已不再害怕了。聽了老師的講述,你想對我説什麼呢?從而引出“勇敢”的話題。“你認為什麼是勇敢?”“説一件你認為是勇敢的事?”從學生的回答中比較“勇敢”和“大膽”的區別,讓學生討論,作為一名國小生什麼才是真正的勇敢?

這一環節從認知方面幫助學生形成概念,否定了那種別人不敢做我敢做就是勇敢的觀點,有利於學生價值觀世界觀的形成。

2、情境小品

在上一個環節中學生對勇敢的涵義有了初步的認識,僅僅是在認知層面上,接下來通過小品的形式,讓學生判斷哪種行為是勇敢的表現。第一個小品:一個孩子和家長在商場裏走散了,他就在原地等家長,有人要領他找家長,他也不跟那人走,請售貨員阿姨幫忙,用廣播找到了家長。第二個小品:一個男孩和同學打架,腦袋上出了血,他不喊疼,別人誇他真勇敢。第三個小品:小麗在寫作業,小剛叫她去玩。小麗有一道題算不出來,她不去,小剛同意讓她抄自己的作業,小紅拒絕。小紅經過自己的努力,終於做出來啦!第四個小品:小明看到一所房子着火,他想和消防員叔叔一起救火,於是就衝進了火場。

小品表演後,讓同學討論:哪種行為是勇敢的?為什麼?通過討論,讓學生更加清楚勇敢的真正意義,對今後生活有定的指導作用。特別是第四個小品,作為國小生來説,是未成年人,是受保護的對象,救火是有危險的,這種行為太魯莽,不能稱為勇敢。

這四個小品展現的是孩子們平時生活中的事情,雖然事兒小,但從中反映出的卻是他們對勇敢的理解,以小品的形式呈現出來,一方面孩子很喜歡,調動了他們的積極性,另一方面,由學生親自表演的也是一種教育的過程,使學生對勇敢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3、自我測試

當學生對勇敢的含義有了更加清楚的認識後,通過問卷的形式進行自我測試,使學生對自己的勇敢程度有一個認識。

(1)你是自己一個人睡覺嗎?

(2)晚上爸爸、媽媽外出辦事,你一個人敢在家嗎?

(3)做不出題目,你想哭嗎?會發脾氣嗎?

(4)遇到危險或困難時,你是否會發抖或出汗? 能做到一至二件的同學,你比較勇敢;做到三件的同學,你挺勇敢。之後的“小勇士解難”給那些膽小的孩子出主意想辦法,幫助他們克服害怕的心理,同時也是讓他們自豪地展現了自己的勇敢。

五、本節課我想力圖體現的幾點

對國小生的心理教育要以國小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特點為基礎。勇敢屬於意志品質範疇,意志是指在認識和變革現實的過程中,人自覺地確定目的,有意識地根據目的動機調節支配行動,努力克服困難,實現目標的心理過程。心理學家通過實驗表明:優良的意志品質並不是生來就有的,而是在兒童的實踐活動中,在克服困難的過程中逐漸形成起來的。國小時期是意志品質形成和發展的重要時期,重視對國小生良好意志品質的培養將對其一生的發展產生重大影響。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講,意志品質影響學生認識活動的方向性、積極性與持久性。從小培養學生的勇敢精神,對學生意志鍛鍊具有重要意義。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在困難面前表現大膽、無畏、果斷、堅強——這是一種無可比擬的精神狀態。在人的不幸中,最大的不幸是失去勇氣,變成一個渺小的、膽怯的可憐蟲。假如我的學生在童年時代不敢爬上樹頂,不敢遊過河流,不敢在夜晚走進森林,不敢在暴風雪中護送無能為力的小孩回家,這種教育只能是温室裏的教育。”

1、幫助學生重新認識勇敢。

很多學生都認為勇敢就是膽大,比如説上課大聲地發言,不害怕雷電,不害怕昆蟲等,在這種片面的認識下,會發生很多危險的事,像爬到窗户外夠口袋、拿着鉛筆對着同學亂畫,在操場上扔石頭等。這些行為都源於學生對勇敢沒有一個清楚的認識,因此在這節課上,通過自己講述、小品表演、討論等形式,告訴學生什麼才是真正的勇敢。“小勇士解難”則幫助學生在實際生活中如何提高自己的膽量。

2.意志必須通過克服困難來實現現實生活中,不是所有有目的的行為都需要努力。只有克服困難的行動才是意志行動。困難有外部困難和內部困難兩種,外部困難是指客觀條件的障礙,。內部困難是指人在行動時,受相反的要求和願望的干擾。外部困難必須通過內部困難而起作用。意志主要表現為克服內部障礙上,因為對有能力的人來説,克服外部障礙是能力大小的問題,談不上意志。外部障礙只有變成內部障礙,才能引起意志努力。如,第三個小品,在沒有完成作業時,小夥伴來找她玩,這時就需要用意志來戰勝自己想玩的慾望,在戰勝的過程中自己的意志品質得到了提高。要想真的使自己變得勇敢還需要克服膽怯的心理,在實際生活中去鍛鍊。

3、同學參與表演。以往的課堂,常常是老師講,學生聽,這節課我把學生也當作一種課堂資源充分利用起來,讓他們來親自表演小品,方式有變化,孩子們的積極性很高,特別是參加表演的同學,在排練的過程中受到的教育是最深刻的。

心理健康説課稿 8

一、説教材與學生

1.教材分析

《走進新生活》節選自湖南省教科院編寫的《心理健康教育》高一分冊。它從學生的知、情、意、行來提高其心理素質,培養其樂觀、向上的心理品質,而不是純粹要求學生掌握更多的心理健康知識。《走進新生活》又是高中階段心理健康教育課的開篇,因此還要激發學生對心理健康教育課的熱情與興趣。

2.學情分析

我校高一學生大部分是獨自一人,從落後的國小校到先進的示範性中學,從偏僻的瑤山深處到繁華的縣城中心,又加上學習上的變化,絕大部分都出現了“不適應”現象,普遍存在自信心不足,瑤族學生更是如此。

二、説目標與方法

1.教學目標

讓學生熟悉高一新生活是“新”在哪些方面,並找出“不適應”的原因及對策。教學的重點是增強學生在學校的安全感和歸屬感,為戰勝新生活中的困難樹立勇氣,切實提高學生的自信心,讓學生在“走進”新生活的過程中保持良好心態。

2.教學方法

運用多媒體組合教學、體驗式教學、活動式教學、研究探討式教學、分組教學等

三、説教學程序

為了提高學生的適應能力尤其是心理適應能力,根據螺旋遞進式原則,這堂課我共設計了三個模塊,它們之間在邏輯上既相對獨立,又保持連續和遞進。同時三個模塊在教師引導、學生內化、知識發展上也保持連續性和完整性。

1.模塊一:身臨其境(感受新生活)(7分鐘左右)

(1)通過多媒體(圖片、視頻等)展示“新生活”中的變化,讓學生產生共鳴,同時對將要遇到的困難有一定的心理準備。

(2)讓學生討論後補充還有哪些“新”的變化。

在這個模塊中,重點是多媒體素材的選取,一是在反應“新生活”的內容上要有代表性、典型性,二要使學生感覺到“新生活”與原來的生活反差很大,也就是對比要明顯。

2.模塊二:刨根問底(探討“不適應”的原因)(11分鐘左右)

“刨根”遊戲步驟:

(1)教師向學生展示事先做好的“紙板”,介紹其內容和操作方法。

(2)挑選一至兩名學生和教師一起做主持人,組織學生遊戲。

(3)要求學生討論並補充其它原因。

(4)教師根據“遊戲”和“補充”總結“不適應”的原因。

在這個模塊中,織組好學生成敗的基礎,師生互動是成敗的關鍵。

3.模塊三:各顯神通(找出“不適應”的對策)(21分鐘左右)

活動一:“我也有對策”:

(1)教師把學生分成五個小組(環境的變化,學習的變化,氣質、性格差異,心理準備的情況,家庭社會的壓力)

(2)請學生把“對策”寫在“我也有對策”紙上。

(3)教師收上後,邊展示邊講解。

活動二:高中階段自我設計:要求學生根據今天的學習和以往的經驗,給自己的高中階段做個設計,教師組織學生主動發言和寫在“自我設計”紙上相結合。

在這個模塊中,教師要準備了一些影視資料,當活動中出現“沉默”時,用來引導和啟發學生。

4.小結與課後拓展(1分鐘左右)

(1)小結,這堂課是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第一堂課,目的是讓大家樹立戰勝一切困難與挫折的勇氣和信心,我們以後還會針對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2)課後拓展,瀏覽學校網站,到學校論壇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分壇提問並參與討論。

四、説教學反思

反思教學中的三個模塊是否實現了當初的設計構想,反思教學中“學生主體性”是否真正得到了實現,在加以修改後寫成《走進新生活》教學案例。

心理健康説課稿 9

一、説教材

本課內容選自高一《心理健康教育自助讀本》第一分冊第18課,本教材是由湖南省

教科院編著。學好本課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認知和思維水平,而且可以讓學生認識到情緒產生的原因,以及如何正確調適自己情緒的方法,以便以更佳的情緒狀態投入到學習生活中,充分發揮良好情緒對於學習的動力作用以及挖掘學習中的非智力因素並形成良好的學習心態。

二、説學情

學生狀況:當代中學生在科學不斷進步,文化不斷髮展,社會不斷變革的今天,雖然能很快適應現代社會生活,但他們的心理還不夠成熟,在情緒特徵上表現為好衝動、不穩定、極端化等特點。對自己的不良情緒表現缺乏深刻地認識,也不善於調適自己的情緒。而且高一學生正處於人生的重要關口,已經有較強的獨立意識,但是自控能力和心理調節能力還比較薄弱,又處於發展的不完全成熟時期,形成了他們內心需要與意志調控能力之間的失調,從而導致他們在處理很多學習和生活中的問題時衝動、極端化,難以很好的調適自己的情緒。

三、説教學內容

本次課的主題是《怎樣合理調適自己的情緒》,是來自教材中的《最近比較煩》一課,主要目的是幫助學生認識各種情緒以及它們對人的影響和作用,並使學生在瞭解自己情緒特徵的基礎上,學會對情緒進行自我調適,以合理的方式、方法恰當地表達自己的情緒和情感,以增進身心健康。

四、説教學目標

根據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我主要分為三個目標:

1、認知目標:讓學生了解情緒的表現及情緒對人的身心健康的影響,清楚的知道情緒產生的原因。

2、態度和情感目標:重視情緒的調控,培養良好的情緒。

3、能力和問題解決目標:能覺察和分析自己的情緒,認識情緒對自身的影響,並能應用有效的方法控制自己的情緒和對情緒進行自我調適。

五、説重點

重點:理解合理調適情緒的重要性

六、説難點

難點:結合自身情緒體驗,分析情緒產生的原因,尋求控制、調適情緒的方法。

七、教法、學法分析

本節課我主要運用講授法、討論法以及角色扮演法等進行教學。

本課的教學過程主要刺激學生對所學內容的興趣,強調師生互動。本課程設計的基本內容就是在教學過程中,利用學生心理特點,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更多地體驗一種成就感。教師及時引導,學生主動參與並主動、積極探索,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掌握所學的知識並加以運用,能夠學會解決學習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問題。

八、教學過程設計

為了達到前面所説的認知、態度和情感、能力和問題解決的教學目標,我設計了具體的教學過程:

1、本課設計為六個板塊,分別為:

(一)故事導入;

(二)情緒的故事;

(三)情緒的圖片;

(四)情緒的假設;

(五)錦囊妙計;

(六)教師小結

2、故事導入:教師主要通過一個關於林肯和他的陸軍部長斯坦頓的情緒的故事導入到本節課的學習並通過提問的方式引起學生的思考,激發學生的思維,為下面的活動做好準備。

3、過程:

(一)情緒的故事。為了貼近學生心理,活躍課堂氣氛,教師通過講故事的形式來引導學生,向學生説明,憤怒、悲傷、痛苦等不良情緒對人的身心健康是不利的,而愉快、歡樂、滿意、平靜等良好的情緒有利於人的身心健康。同時,結合兩個故事,告訴學生任何情緒的表現都應去適應,否則,就會物極必反,樂極生悲。

(二)情緒的圖片。分為兩個小環節:一是教師出示各種情緒圖片,引導學生辨認各種情緒的不同表現。通過圖片展示,不同的情緒與表述一一對應,學生體會各種情緒的外部表徵。二是列出喜、怒、懼、哀、恐等情緒,讓學生用語言表述這些情緒在日常生活中的形容詞。這樣做,目的是讓學生初步體驗日常生活中的各種情緒,在課堂中加以整理並理性分類,同時,又提高了學生正確表達的能力。在這個過程中,要求學生把自己最近一週或半個月以來的情緒體驗進行勾劃,句劃出最適合自己情緒體驗過的詞,如果以上有沒列出來的詞語,學生自己也可補充寫上。

(三)情緒的假設。通過以上分類,教師趁熱打鐵,提出以下十種情境,請學生説出他們會產生何種情緒及產生該情緒的原因。比如有人弄壞了你的文具,你會產生什麼情緒?有過這種體驗嗎?當時又是怎樣處理的?如果一旦再出現類似的這種情況,產生這種情緒時又如何調適呢?等等。教師結合學生的回答,引導學生分析:如產生被激怒的情緒時,

①分析一下為什麼發怒;

②分析一下發怒的後果;

③怎樣使自己不過分激動;

④如何控制、調節被激怒的情緒等。

本環節的主要目的是通過以上三個活動讓學生在弄清情緒的各種分類後,當面對這些不良情緒時,怎樣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如何來合理調適情緒。

(四)錦囊妙計。為學生提供一些不良情緒的自我調適方法。

1、怡悦調適法。利用古代的一個故事作為背景。讓學生通過扮演故事中的人物並利用“怡悦調適法”來解決劇中人物之間的矛盾和內心的衝突和痛苦,告訴學生如果自己怒罵無常,憤怒難耐,也可以通過這種怡悦法來進行調適。

2、宣泄法。分為三種:

①在產生痛苦、悲傷、難過等情緒時,可通過哭來宣泄、釋放積聚在內心的痛楚,達到心理平衡;

②有鬱悶、憤怒、困惑等消極情緒時,可通過音樂或書寫宣泄法來調適;

③如受了委屈或欺侮後,可藉助一些外物來宣泄,比如説拳擊、打沙包等方法。

3、還可以用自我暗示法、意志控制法、理智調適法、活動轉移法、注意力轉移法、交往調節法、情緒昇華法等調適方法。

這一教學環節,誘導和啟發學生在不良情緒出現時,應及時採取正確的調適方法,讓學生達到不良情緒的有效化解,使自身的精神堤壩堅不可摧,讓精神之庫不斷注入振奮、歡欣和愉悦,讓心境之水永遠清澈與蔚藍。

(五)教師小結。

本環節分為兩個部分,作業的佈置和教師的小結:

1、結合教學目標和重點、難點,佈置作業:

①想一想良好調適自己的情緒是否還有其他方法?

②情緒與人的關係,以及對人的影響有哪些?

③我該怎樣調控才能獲得良好的情緒?

2、教師結束語:

情緒是人心理能量的調節器,它可以發動人的行為,確定人的行為方向,對人具有無法估量的感染力。我們要充分利用積極情緒的正確作用。讓我們都做自己情緒的主人,讓自己的情緒永遠都擁有舒適、温暖的環境,讓自己的內心世界更多地呈現出一片晴空。

心理健康説課稿 10

一、教學理念

“我就是我”這一課我是根據一年級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告訴你,我最特別的地方》這一課,改編的第二課時。這一課主要是培養低年級學生在活動體驗中,對自我有個初步的認識,幫助學生建立初步的自我意識,培養自信心。旨在通過將對自己的認識與他人眼中的自己進行對比,矯正對自己的認識。自我意識是兒童能否積極對待生活,對待他人的內在依據,是健康形成的基礎。國小一二年級自我意識正在初步發展,因此我在該年齡段安排了這一節課,目的是引導其瞭解自己與別人的不同,通過自己認知自己“最特別的地方”,獲得和別人不同的自我評價感受,學會發現別人的特點。

二、學習目標鏈:

本活動課我圍繞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設計了以下學習目標鏈:

1、在活動體驗中,進一步瞭解自己與別人的不同,樹立自信心,對自我有個初步的認識。

2、明白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選擇,不能盲目學習別人。

3、學會發現別人的特點,與人友好的交往。

三、教法學法:

心理健康教育課是一門以活動性和體驗行學習為主的學科,為了使學生有較強的感受,我採用了以下教法學法:

1、討論交流法:在“神奇寶貝”遊戲時讓學生猜猜他是誰,為什麼是他(她),要學生主動討論,反饋交流,我儘量讓學生去訴説。

2、活動感悟法:活動能有效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加深內心的體驗性。本課教學貫穿在“神奇寶貝”、“塗畫花瓣組成花束”、“詩歌表演”幾個活動中。

3、音樂調節法:音樂最能促動人的心絃,有時也往往能給人一種調試,適時利用能促進對課文的理解,所以本課我利用背景音樂來渲染氣氛。

四、教學過程:

本課設計注意活動性,從遊戲“神奇寶貝”出發,讓學生體會到自己本身就是一個寶貝,非常神奇;進而舉行塗塗畫畫,選擇自己的花型,塗花色,並説清為什麼選擇這些花型塗上這種顏色,最後把美麗的花插入花瓶,讓學生感受到人人都不同,都有各自的特點,正因為這樣就組成了這個温暖的大集體;第三個環節讓學生進行心理診斷,針對教學實際,從兒童生活中捕捉教育敏感的信息,以“芳芳事例”進行拓展昇華,明白該學的一定要學,不該學的千萬別學;最後讓學生在音樂聲中讀讀説説、唱唱跳跳,編編兒歌,來結束本課,得出“我就是我”,一個與眾不同的我。

心理健康説課稿 11

今天,我説課的內容是國小三年級的心理健康教育輔導課《學習要有好習慣》。

一、主題的選定

我選擇這一主題的主要原因是,去年我新接了一個班,這個班的學生比較聰明、活潑、好動。但學習習慣不好,上課時注意力不集中,注意品質不好,經常有學生在下面搞小動作,不會聽講,導致成績不是很理想。我認為優異成績的取得與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分不開的。所以,在經過了一段時間的考察,並認真學習了《中國小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之後,我給學生上了一節《學習要有好習慣》的心理健康輔導課。目的是要幫助學生在學習生活中品堂解決困難的快樂,調整學習心態,提高學習興趣與自信心,正確對待自己的學習成績,讓學生從心理上意識到好習慣的重要性,訓練學生怎樣養成學習好習慣,從而學會學習。

二、教學目標

1、通過學習,使學生進一步養成好的學習習慣,充分意識到好習慣對成長的重要作用,提高自覺性。

2、使學生知道學習習慣包括哪些內容,讓學生能辨識好的學習習慣和不良學習習慣,分析自身已具備的好習慣及存在的問題,充分發揮自己主觀能動性,改掉不良習慣,提高自我控制能力。

三、教學重難點

1、能辨識好的學習習慣和不良學習習慣,檢查並評估自己的學習習慣,學會矯正不良的學習習慣。

2、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四、教學方法

根據國小生的心理特點,以及本節課的具體內容,我除了採用講述法、討論法和多媒體輔助教學等教學方法外,還重點採用了以下五種教學方法:故事法、談話法、心理測試法、小品表演法、遊戲法。使學生入情、入境,給學生提供暢所欲言的空間,有利於學生有感而發,降低教學難度。

五、教學過程

(一)啟發談話,故事導入

俗話説:“興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師。”開課前我首先找準了學生感興趣的點,通過一個小故事,牢牢地吸引住學生的注意力。為了達到這節課的輔導目標,我選擇了這樣一個小故事:福特大學畢業後,去一家汽車公司應聘,因為隨手撿起了一張廢紙這個小小的衞生習慣而被錄用,後來這個公司揚名天下,改名為福特公司。

故事講完後,提問學生:聽了這個故事,你有什麼想法?現在知道為什麼董事長會錄用福特了吧?那就是因為福特擁有一個好習慣。你還知道在哪些方面應該有好習慣呢?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學習要有好習慣。

通過這個小故事,使學生明白我們生活中、學習上經常有成功和失敗的時候,原因是什麼呢?這與我們每個人的生活習慣、學習習慣有關。有了好的習慣就可以幫助你獲得成功;沒有好的習慣就可能影響你的學習成績。可見,好的習慣對一個人的成長有多麼重要。從而引出今天聊天的話題,學習要有好習慣。把學生帶入一個聊天話家常的氛圍。

(二)學習習慣評估

我與學生所聊的第一個話題是為什麼學習要有好習慣?聊這一話題的目的就是使學生在同學與老師之間、同學與同學之間的談話中明確“好習慣成就一生”!從小養成好的學習習慣對人的一生有着深刻的影響,要想成就學業,事業,要擁有美好人生,就必須養成好的學習習慣。

對於三年級的孩子來説,在每個人的身上必然都會或多或少的擁有一些好的學習習慣。那麼他們都會有哪些好習慣呢?接下來我就帶領他們通過心理小測試的方式來盤點自己所擁有的好習慣。學生對心理小測試特別的感興趣,他們實事求是地回答測試中的每一個問題,並且對自己的學習習慣認真地做出評估。評估後自然地進入到下一話題:你在學習上有哪些好習慣?學生會根據自己盤點的結果,總結出自己都有哪些好習慣。這樣一來不但讓學生盤點了自身學習的好習慣,也使學生因為自己擁有這麼多好的學習習慣而感到自豪,樹立了自信心。

(三)情境表演,自我體驗

在上一個環節中學生對學習要有好習慣的認識,僅僅是在認知層面上,接下來通過小品的形式,讓學生判斷哪種行為是對的表現。

小品一:上課時,老師在上課,同學A開始做小動作,同學E則仍認真聽,此後用手輕碰他,提醒不要做小動作了。

小品二:下課時,作業本發下來,學生B胡亂翻一下,有錯但沒訂正。同學C則叫他把作業訂正好後,再去玩。

小品三:週末,兩人一起回家,學生D説:“我們去打遊戲機怎麼樣”同桌E則説:“我要做作業。”學生D説:“家庭作業嗎隨便。”同桌E説:“不管什麼作業都要認真做。”

通過三個小品中不同角色的扮演,讓學生產生不同的情緒體驗,小品表演後,讓學生討論誰做得好,誰做得不好,為什麼?並且能夠體驗到這些壞習慣將會導致什麼樣的後果。這三個小品展現的是孩子們平時生活中的事情,雖然事兒小,但從中反映出的卻是他們平時的一些學習習慣,以小品的形式呈現出來,一方面孩子很喜歡,調動了他們的積極性,另一方面,由學生親自表演的也是一種教育的過程,使學生對學習要有好習慣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四)獻計獻策,助人自助

通過上一環節中的小品表演,在學生深刻體會到了壞習慣可能導致的不良後果之後,我再引導學生反思,那在我們自己的身上有沒有不好的學習習慣呢,有哪些呢?繼而思考:既然我們身上還存在着這麼多不良的學習習慣,那你以後準備怎麼做呢?也歡迎大家幫助他出出主意。

在學生內心發現自己的不足之後,讓學生在討論中集思廣益,尋求改掉壞習慣,養成好習慣的方法,助人自助,在幫助別人的同時,自己也得到了幫助。

然後接着提問:好習慣是不是一下子就有了呢?我們又應該怎麼辦呢?通過帶領學生玩一個十指相握的遊戲,使學生懂得習慣不是天生的,而是後天養成的,也不是一下就能養成的,我們應該不斷約束自己,做到堅持再堅持,才能養成好的習慣。

(五)發現身邊的榜樣

國小生的意志心態還處於比較薄弱的狀態,他們容易受暗示,喜歡模仿別人,好榜樣的作用是不容忽視的,往往要比語言更具説服力。因此,教師要給他們提供良好的示範和榜樣,讓學生思考:你認為在咱們班級中或者是我們的身邊誰的好習慣最值得你學習?從而引導他們學習身邊同學的好習慣。

(六)教師心語

在這節課即將結束時,送給學生著名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的一句話:

播下一個行動,你將收穫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你將收穫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你將收穫一種命運。

希望通過威廉·詹姆士的這句話來激勵學生能像福特一樣養成學習好習慣,成就好人生。

六、教學反思

這節心理輔導課取得了不錯的效果。我認為這節課之所以能取得成功,原因在於本節課心理健康輔導課選題切合學生實際,符合《中國小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中提出的指導學生學會學習這一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內容,具有較強的現實指導意義;教學目標具體明確;教學重難點得到了較好的貫徹落實,學生既意識到了好習慣對成長的重要作用,提高了自覺性。又讓讓學生能辨識好的學習習慣和不良學習習慣,發現並改正不良習慣,提高了自我控制能力;教學方法靈活多變,整個教學活動以活動性、趣味性為基本特色,充分體現了心理輔導課的相關原則,“小品表演”、“心理測試”充分體現了“自主性、活動性”原則和“形成良好的課堂心理場”的原則。不足之處是,整節課談話的話題過多,沒能做到引領學生就着某一個話題進行深入地探究,課程顯得有些淺顯。

但總的來説,這節心理輔導活動課達到了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目的,實現了通過學校心理輔導課程發展學生心理健康的目標。

心理健康説課稿 12

老師們大家好:

今天我説的是國小中低年級的心理健康教育課,題目是《團結合作力量大》

一、説學生:

智障學生愛以自我為中心,又加之現在集體活動不多,大多數的孩子都不會合作,在集體生活中不考慮集體的利益,只顧個人喜好,不會與人友好相處,共同完成事情。即使在合作中,有時也不考慮別人的感受,耍小性子。這是因為孩子們在生活中缺乏與人合作的經驗,缺乏“團結合作力量大”的意識。還有一些孩子內心渴望與人交朋友,願意和別人共同完成事情,但是不知道怎樣與人合作,缺乏這方面的認識,也缺少這方面的指導。因此,本節課就以此為出發點,為孩子們提供一個活動的平台,在活動中認識、感受合作的重要性,培養與人交往的能力。

二、説教學目標:

通過本節課的活動,讓學生體驗到團結合作力量大的意識,從而使學生認識到團結合作在人際交往中的重要性,學會與人合作,掌握一些與人合作的經驗和方法,能與身邊的每一個人搞好關係。同時,學會用真誠、積極的態度與他人交朋友,體會團結合作而獲得成功的快樂。

三、 説教法:

從學生實際出發,我以遊戲和角色表演為主,富有趣味性與適應性。採用情境教學模式教學法和愉快教學法,教師通過講解、示範,指導學生積極參與活動,採用引導、鼓勵、表揚、遊戲等手段,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共同參與,在活動中明白道理,使學生在活動中體會團結合作力量大的意義,並提供暢所欲言的空間,活動中有感而發,降低教學難度,從而達到了教學目的。

四 、説教學過程:

(一)熱身運動,激發興趣。

在這次活動課中,以堅持“健康第一”為指導思想,促進學生健康成長。激發學生的運動興趣,興趣的培養是實現體育與健康課程目標和價值的有效保證。本着以學生髮展為中心,教師為主導。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學習能動性。我在上課一開始就組織學生聽歌曲《幸福拍手歌》,師生圍成一個圈,邊走邊跟着節奏拍手。有效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

(二)實際操作,揭示課題。

實踐是最好的依椐。我請兩個同學分別用五個或者十個手指系紅領巾看誰快誰慢,讓學生試一試、比一比、説一説,來揭示本節心理健康教育的課題,通過學生的參與,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從而感受團結合作力量大的奧祕,引人入勝。同時滲透多種學科教育在內,有數學的比多比少;有常識教育的人有兩隻手,十個手指頭,在一起做事就會比較快,我們的手指兄弟,各有各的本領,只有團結起來力量才大。讓學生聯繫生活,結合實際,想一想手指的作用。拓展他們的思維,領悟手指團結的力量大,理論聯繫實際;還有師生互動場面:讓學生倒計時數數,製造緊張而熱鬧的課堂氛圍。

(三)遊戲和角色表演,緊扣課題內容。

本節課的主要內容是以遊戲和角色表演為主,富有趣味性與適應性。教學內容適合於低年級的教學手段,如遊戲“拔河比賽”和“分豆子比賽”;角色表演有“值日生掃地”。學生們的學習興趣油然而生,富有趣味性。比如:在拔河這一項目,讓學生認識到個子高矮和體重多少及個人體質,還有人數的多少與比賽輸贏是有直接關係的,而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人多力量大;通過把紅綠豆分開並運送到超市,看誰做得快,請優勝組的學生們説出勝利的祕訣,從而體會到一起做事情不僅要團結還要懂得分工合作;為了進一步鞏固“做事情除了要團結還要懂得分工”我開設了角色表演“值日生掃地”,通過同學間的討論,上台各抒己見,既教育學生要懂得分工幹活才能把事情幹得又快又好,又對學生進行了一番思想教育----如學校大掃除時不拈輕怕重,應該大同學挑重活幹,小同學做些力所能及的事,不要依賴別人,在家裏也一樣。

這樣由有了一定的認識到進一步認識,再到更加深刻的鞏固,符合了智障學生循序漸進這個特點,以遊戲活動為主,以學生為主體,充分發揮學生個性差異,在玩中學習,玩中認識,玩中體會。從遊戲比賽中尋找合作成功的快樂與失敗的`教訓,每一個環節都圍繞着“團結合作力量大”這一主題展開,環環相扣,互相照應,充分體現了主題明確,重點突出。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進行健康的人際交往打下良好的基礎。這樣順利完成了教學目的。

(四)分享學生體驗結果,總結教學內容。

此環節,我請同學們各抒己見,説説自己從這節課中學到了什麼,説出自己的體會,從而反饋了本節課的教學內容。讓學生們感受到了團結就是力量,團結就是勝利,團結也是一種美德,團結還能感受快樂!快樂使人身心健康,願同學們都能快樂健康地度過每一天!讓同學們暢所欲言,説出自己心中想説的心裏話。使教學目的得到昇華。並把快樂健康的心情帶到課堂外,校園外……

五 、説體會:

在這次活動課中,以 “團結合作”為主線,通過熱身運動,遊戲活動,角色表演,同桌互相討論,自由發言,激發學生的運動興趣,肢體活動能力,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在遊戲活動中體驗團結與成功的樂趣。當然,在活動過程中,可能有的學生會有情緒高漲,愛自我表現,會不由自主地上台表演或發言,出現紀律渙散,難以控制等場面,但我想,通過本次活動課定能增強學生與人為善,和睦相處的意識,或多或少糾正了他們以自我為中心,不合羣的缺點。從而幫助他們逐漸消除一些人際交往的障礙。

心理健康説課稿 13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大家下午好!我是號學員,石麗君,來自史家院九年制幼兒園。今天我説課的題目是中班健康活動《有趣的蘿蔔》。

一、説設計意圖

此活動選材來源於生活。我們都知道,蘿蔔是幼兒比較熟悉的蔬菜之一,它的品種非常豐富,有白蘿蔔、胡蘿蔔、卞蘿蔔等,其中大小不同、顏色不同、形狀不同;它營養豐富,吃法繁多,可煮湯、可涼拌、可紅燒、可醃着吃,有的還可生吃呢!民間還有“十月蘿蔔小人蔘”的美稱。

然而幼兒雖然知道蘿蔔,但對蘿蔔的種類、用途、營養價值等還不太瞭解,在日常生活中經常發現幼兒不愛吃蘿蔔的現象。因此,有必要使幼兒形成對蘿蔔正確的認識,加深對蘿蔔的特徵、用途等的理解,激發幼兒愛蘿蔔的情感。就如《綱要》中所説,“既符合幼兒的現實需要,又有利於其長遠發展;既貼近幼兒的生活,選擇感興趣的事物或問題,又有助於拓展幼兒的經驗和視野”。因此,此活動來源於生活,又能服務於幼兒的生活。

二、説活動目標

教育活動的目標是教育活動的起點和歸宿,對教育活動起着導向作用。因此我根據中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及實際情況從認知、能力、情感三方面設定了以下目標:

(一)知識技能目標:幼兒在感知蘿蔔的基礎上,能表達蘿蔔的特徵及用途,並能按蘿蔔的特徵進行分類。

(二)能力發展目標:在遊戲中瞭解蘿蔔的生長過程,體驗蘿蔔生長的快樂。

(三)情感態度目標:幼兒樂於探索,能大膽表述,在活動中感受蘿蔔的有趣,產生愛蘿蔔的情感。

以上活動目標既有知識經驗的獲得和能力的培養,又有愉悦情感的體驗,融合了各領域的目標要求,體現了目標的整合性。

三、説活動重點、難點

(一)説活動重點:感知蘿蔔的有趣,主要是蘿蔔的特徵、用途及生長過程。通過探索發現、多媒體課件、歌曲引路、遊戲體驗及品嚐蘿蔔製品,使活動得到深化。

(二)説活動難點:根據蘿蔔的不同特徵進行分類,主要通過小組商量自主操作,在動手的過程中意識到分類標準及分類結果,提高幼兒的分類能力。重難點突破的方法是通過讓幼兒自己嘗試,在實際操作中來解決的。

四、説活動準備

活動的開展離不開教師、幼兒以及環境材料的積極互動,中班幼兒的思維還具有具體形象性,他們必須藉助豐富的環境材料來獲得知識經驗。為了更好的完成活動內容和目標,我為幼兒做了以下三方面的準備:

(一)物質準備:兔子玩具、各種蘿蔔、籃子每桌一套、創編歌曲、多媒體 課件、蘿蔔食品、輕音樂。

(二)經驗準備:幼兒對蔬菜有一定的經驗(吃過或看過)。

(三)環境準備:操作枱6張呈半圓形擺佈在前面和側面,便於操作評價。

五、説教法、學法

(一)説教法

新《綱要》指出:“教師應成為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活動中應力求“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師幼互動。因此,我採用的教法有:

1、操作法:它是幼兒建構活動的基本方法。所謂操作法是指幼兒動手操作,在與材料的相互作用過程中進行探索學習。本次活動安排了兩次操作活動。第一次是引起興趣後操作,主要是探索蘿蔔的趣味性、多樣性,讓幼兒在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中獲得感知。第二次操作是對蘿蔔進行分類。幼兒分類是指幼兒把具有一個或幾個共同特徵的物體聚集在一起的活動,分類活動是觀察活動的延伸和應用。

2、遊戲法:遊戲是幼兒的基本活動,它具有教育性、娛樂性、創造性。本次活動的第三環節中,我就引導幼兒扮演蘿蔔籽,共同體驗蘿蔔生長的快樂。由於我利用了節奏快的旋律巧填歌詞,編成了一首《蘿蔔歌》,這給遊戲活動注入了新的活力。孩子在表演的過程中不僅理解了蘿蔔的生長過程,更是創造了一個個可愛的蘿蔔形象。教師的適時賞識,把幼兒的創造之花點燃,顯示了無窮的力量。

3、演示法:是指教師通過講解談話,把實物或教具陳示給孩子看,幫助他們獲得一定的理解。本次活動中的演示法是通過製作多媒體動畫“蘿蔔的生長過程”,讓幼兒對蘿蔔生長有全新的認識,在這一過程中,現代教學輔助手段的運用發揮了傳統教育手段不可替代的功能,使理解和認識更透徹。

4、情境教學法: 本次活動的全過程,我就引入了幼兒喜歡的兔子形象,引發幼兒融入到看蘿蔔、分蘿蔔、品嚐蘿蔔的情境中,使幼兒主動探究,積極思維,達到科學素質的提高與個性發展的統一。

(二)説學法

以幼兒為主體,創造條件讓幼兒參加探究活動,不僅提高了認識,鍛鍊了能力,更昇華了情感,本次活動幼兒採用的學法有:

1、多通道參與法:新《綱要》科學領域中的目標明確指出,(幼兒)“能用多種感官動手動腦,探究問題;用適當的方式表達,交流探索的過程和結果”。因此,活動中我們引導幼兒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分一分、嘗一嘗、學一學、説一説等多種感官的參與,不知不覺就對蘿蔔發生了興趣。

2、嘗試法:陶行知先生説過在“做中教,做中學,做中求進步”。在第二次操作活動中我們就鼓勵幼兒分蘿蔔,引導幼兒按蘿蔔的特徵進行分類。在這一過程中幼兒通過商量、合作、嘗試着不同的分法。

3、體驗法:心理學指出,“凡是人們積極參加體驗過的活動,人的記憶效果就會明顯提高”。為了讓幼兒對蘿蔔的生長過程有更深的印象,我們就採用了遊戲體驗法,在唱唱演演中引導幼兒體驗蘿蔔生長的快樂。

六、説活動過程

為了能緊扣教學目標,展開教育活動,根據活動的內容和幼兒的實際情況,我將活動過程分為以下幾個環節:

環節(一)情境導入,激發興趣(情境:小兔的蘿蔔豐收了)

“興趣是最好的教師”。活動一開始教師就利用幼兒熟悉的小兔形象,為幼兒創設了“小兔蘿蔔豐收”的語言情境和物質(蘿蔔)情境,引發幼兒觀察蘿蔔的興趣。在以下的環節中,我都是以小兔作為情節發展主線,從形式上,內容實質上深深吸引孩子。

環節(二)自由探索(看小兔的蘿蔔)

根據幼兒好奇、好動的特點,運用皮亞傑的認知發展理論,在第二環節我就安排了孩子自由探索。我們為每組提供了充足的蘿蔔,供幼兒觀察。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是引導者、支持者、合作者。在輕音樂播放的輕鬆氛圍中,幼兒比比、摸摸、説説各自看到的蘿蔔的特徵。

在這一過程中,孩子獲得經驗是零碎的,那怎樣進行加工整理呢?為此,在自由探索後我們就通過幼兒介紹,集體講評的方式,對幼兒獲取蘿蔔的經驗進行整理。由於材料的投放在孩子的視線前面,故講評時可結合實物進行,避免了空洞性。為了拓寬幼兒對蘿蔔的認識,教師還結合收集到的圖片和實物蘿蔔作了一個概括,點到了課題中蘿蔔有趣的含義。

環節(三)操作分類(情節:幫小兔分蘿蔔)

幼兒通過説一説、分一分、在嘗試和自我糾正中完善各組的分類。這裏主要是按蘿蔔的自然屬性——形狀、大小、顏色等進行分類。由於中班幼兒還不具備多維度思考問題的能力,故分類要求不是十分嚴格標準。我們允許產生錯誤和爭論,引導幼兒在多次操作、反覆嘗試中積極思考,自己修正,學習到科學的態度和精神。因此,只要幼兒分得有理,他們就完成了幫小兔整理蘿蔔的任務,就可以把分好的蘿蔔送到小兔家,這樣幼兒就有了成功的體驗。

環節(四)遊戲體驗(體驗蘿蔔的生長過程)

幼兒感受知蘿蔔的特徵後,很自然地就會聯想到其生長過程。因此,及時設問“你們知道蘿蔔是怎麼長大的嗎?幼兒通過聯繫實際經驗的交流,結合多媒體課件,幼兒真切地理解蘿蔔怎樣由一粒蘿蔔籽慢慢長大的過程,其動感使孩子感知生命的力量,替代了圖片死扳不動的傳統方法。為了使幼兒的興奮點上升,全體幼兒又在一曲《粉刷匠》旋律中自編自演了《蘿蔔歌》,在輕鬆的氛圍中體驗了成長過程的快樂。

環節(五)品嚐交流(情節:小兔請大家品嚐蘿蔔食品)

在討論交流蘿蔔的用途後,大家一定很想品嚐了,為了滿足孩子嘴饞、控制能力弱等特點,我就及時安排了小兔請大家品嚐蘿蔔的情節,,很自然地引導

幼兒進行品嚐交流蘿蔔的吃法,我們在每組提供的食品有:(生吃的、醃製的、紅燒的、炒的、涼拌的)。大家吃吃講講,在興奮的狀態之中,幼兒也逐步意識到多吃蘿蔔(蔬菜)營養好的道理,從而自覺地做到不挑食,讓身體吸收更多營養,使身體長得更捧。在這一過程中蘿蔔的吃法也全面體會,幼兒在輕鬆的氛圍中結束活動。

七、説活動延伸:審美延伸(蘿蔔小製作展示)

活動結束,我們不能馬上告一段落,關鍵是引導幼兒持續不斷地對蘿蔔產生興趣。小朋友知道了蘿蔔不僅有趣,它還有很多吃法,接着以加工製作玩具,使幼兒在審美心理、創作慾望上得到滿足。教師通過幾件小製作,引發幼兒對蘿蔔的創作慾望,使審美心理得到愉悦,進而為孩子有意願投入下一個非正規性的自主活動奠定基礎。同時,請幼兒把小兔和蘿蔔帶走,既是為兔子幫忙的表現,又是為可能進行的製作創造條件,相信孩子會對蘿蔔產生持續的興趣,或許還可以從中生成更有價值。

八、説活動特色

1、教材取材於生活,充分體現了《綱要》中強調“幼兒活動的選材既要來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和“幼兒一日生活皆課程”的理念。

2、通過孩子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事物讓孩子探究,通過讓孩子充分動手操作,通過玩來讓孩子主動的去探索與發現,最終達到積極探究、身心健康,養成良好

的生活習慣。

我的説課完畢,謝謝大家!

心理健康説課稿 14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

上午好!我説課的內容是國小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陽光總在風雨後》,屬於動機理論範疇。

一、主題選定

從心理學的觀點看,挫折是指人們在從事有目的活動時,由於受到阻礙和干擾,其需要得不到滿足時出現的一種消極的情緒反應,如果處理不當,它會給人造成心理壓力,從而影響學習和生活,損害身心健康。從教至今,我一直擔任班主任工作,我發現現代物質生活的舒適安逸、家長的過度保護以及學校疏於這方面的教育,造成了國小生耐受力較差,經不起挫折,吃不了苦頭,受不了委屈。美國兒童心理衞生專家認為,"有十分幸福童年的人,常有不幸的成年",這是因為很少遭受挫折的孩子長大後會因為不適應激烈競爭和複雜多變的社會而深感痛苦。因此,為使他們在未來的競爭中成為能夠經受挫折,勇於開拓創新的強者,我們教育工作者必須從現在做起,讓孩子走出温室,經受艱苦生活的磨練。

二、目標解讀:

1、引導學生正視挫折,它是生活中常見的現象,關鍵在於怎樣正確認識挫折。

2、通過經典故事使學生懂得挫折也是人生可貴的財富.

3、通過身邊同學的事例,使學生知道戰勝挫折需要有迎難而上、堅韌不拔的意志。

4、通過創設的情境介紹減輕心理壓力,調節情緒的幾種方式。

三、教學重難點:

1、通過學習和探討加深學生對“挫折”的認識。

2、辨證地看待“挫折”,從而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2、能運用一些恰當的方式方法疏通“挫折”帶給自己的心理壓力,變壓力為動力。

四、教學環節:

(一)活動導入,拉近你我

利用“開心詞典”的活動方式,讓孩子競猜問題“猜猜他是誰?”,如遇到困難的問題,可以求助場內同學和場外老師。我選取了三個典型的人物:張海迪、桑蘭和貝多芬,在提示語的設計上,我先給出他們在經受挫折前的經歷,接着再給出他們遭受的重大挫折,最後是挫折過後取得的成績。活動過後總結問題中的人物共有的特點是什麼?那麼學生們不難發現這三人都是在經歷過挫折後依然憑藉着堅強的毅力笑對人生,並切取得了更為矚目的成績。從而把“挫折”引入正題,讓學生自由談對挫折的認識。

通過這個環節主要達到舒緩一下課堂氣氛,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從感知上幫助學生形成初步對挫折初步了理解。

(二)情感分享,吐露心聲

因為挫折對一般人來説都是一次痛苦的經歷,所以也是一個避諱的話題,為了讓學生能勇敢地面對它,我先講了發生在自己身上的故事,讓同學們知道老師也曾有過挫折,但正確面對後,經過不斷地自我暗示,克服了焦慮心理和不安的情緒。接着讓同學們靜下心來回憶一下在成長的道路上,肯定遇到過不少的挫折失敗,在你記憶中,印象最深的一次挫折或失敗是什麼?當時你的心情怎樣?把這些填寫在“心靈絮語”這張問卷上,在問卷最後一項:當時你的心情怎樣?這個問題設計中,我讓學生可以用顏色來表示,也可以畫一幅簡單的畫。因為有些時候的心境是無法用言語來表達清楚的,而顏色和繪畫可以使一些心理活動用最直接形象地投射出來。

通過這個環節,我想了解不同學生對挫折的感受能力、承受能力和應急能力,讓學生也能靜下心來反思一下挫折在自己人生道路上產生的影響,找到存在的共同問題,尋求輔導的突破口。

(三)測試調查,故事啟迪

當學生對挫折有了更加清醒的認識後,我先進行了一個簡單的挫折體驗測試,目的是想讓學生辨證地看待挫折。

(1)你是否認為挫折就意味失敗?

(2)當困難落到自己頭上時,你往往會認為這是個鍛鍊的機會嗎?

(3)如果有令你很擔心的事發生時,你通常都能安心學習嗎?

對於挫折大多數同學們希望越少越好,希望自己的人生如那些祝福語那樣,一帆風順,萬事如意。如果一個人的成長路上真的沒有挫折,沒有失敗,又會怎樣呢?觀看多媒體課件演示——蝴蝶的故事,之後交流故事給我們什麼樣的啟迪。

該環節設計讓學生認識到在成長道路上都留下過挫折和失敗的印記,通過測試讓孩子反思了自己在生活中出現失敗或挫折時,會以怎樣的心態去面對?而蝴蝶蛹因為人為幫助反而失去飛翔能力的故事有很強的感染力和説服力,不需老師多講,學生的心有所動。

(四)案例分析,交流方法

學生對挫折有了正確的認識,積累和交流經驗方法就成了以後面對挫折困境時的一劑良藥。

1、請大家觀看一段根據同學真實經歷拍的錄象。

討論交流:主人公失敗的原因、產生了什麼樣的不良情緒及幫主人公擺脱不良情緒,進而反思遭受到失敗或挫折後,我們應該如何做?

對於真實的案例,同學們作為第三者去看,或多或少都能找到自己的影子,引起共鳴。從案例中找到自己失敗的原因,進而在交流中找到恰當的方式去疏通挫折帶來的危害。

2、教師給學生看一份林肯失敗檔案記錄(22歲生意失敗;23歲競選州議員失敗;24歲再次生意失敗;27歲精神崩潰;29歲競選州議長失敗;34歲競選國會議員失敗;35歲當選州議員;39歲競選國會議員再次失敗;46歲競選參議員失敗;47歲競選副總統失敗;49歲競選參議員再次失敗;51歲當上美國總統),再去感悟名人禁受更大的挫折,靠自己的意志取得成功,讓學生知道失敗並不意味着結束,成功者不過是爬起來比倒下去多一次。

最後在《陽光總在風雨後》的主題樂曲中教師做最後小結,讓學生在意味深長中品味收穫。

心理健康説課稿 15

尊敬的各位領導、評委們:

大家好!

我的説課是《走近父母》, 是針對國中二年級的心理輔導。下面我從活動設計意圖、目的、準備、輔導過程、課後反思五個方面對本課進行説課。

一、活動設計意圖

我女兒15歲,在我校讀九年級,成績很好,我很欣慰。但近兩年,我的乖乖女悄然發生着變化,不像以往“魚事蝦事”都粘着跟我説,甚至有了鎖着的日記。許多家長也常向我哭訴,孩子現在是如何的不聽話,如何不珍惜他的關愛等。多年的教學經驗和心理學知識使我知道,這是孩子步入青春期後逆反心理在作祟。再加上現在多是獨生子女,受祖輩父輩幾代人的嬌慣,多以自我為中心。不會也不願與父母溝通,影響學習和生活從而導致有的家庭不和諧,甚至可能影響他們的成長。因此,我設計了本課。

二、活動目的

1、知道影響與父母溝通的原因,掌握與父母溝通的技巧。

2、體會父母對自己的關愛,培養學生理解尊重父母的品質。

三、活動準備

1、排練情景劇。

2、教師製作多媒體課件。

四、活動輔導過程

本節課,我設計了七個活動環節:

(一)創設情境,導入主題

首先,播放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中“和”字的影像,明確“和”字充分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精神,而建設“和諧家庭”則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一個家庭只有每個成員都相互理解、體諒、溝通,才能和諧幸福。引出探討的話題《走近父母》。

設計理念:此環節從大處着眼,強調話題的重要性。

(二)敞開心扉,查找癥結

這環節,我設計了5個層面,逐層深入探討問題的根源。

第一層:播放歌曲。播放周杰倫的《聽哈哈哈話》,會唱的一起唱,全場馬上動了起來。這層我抓住青少年喜歡模仿偶像的心理特點,從接受人到接受歌的內容,肯定了處於青春期的學生從心底裏都知道父母的好,也渴望溝通,但表達時,由於生理、心理原因往往走了樣,引起學生的共鳴。

第二層:案例分析。案例中的丁強,集國中生與父母溝通的通病,引導學生討論回答問題,學生明確了父母的嚴格要求也是愛,問題是缺少溝通。然後讓學生思維發散,交流長此以往的危害。

第三層:正視自身問題。引導學生敞開心扉談自身溝通的問題。開始有些學生不願意談,我馬上進行心理暗示,告訴學生心理輔導課就是為學生提供説心裏話,宣泄情緒、情感的機會和場所。在一些外向型的學生的帶動下,學生們暢所欲言。

第四層:換位思考。我先明確有些問題的原因來自父母,然後,學生很自然從自身找原因,學生自我解剖的很透徹。

第五層:剖析危害。播放短片《問題少年》,通常我們用正面事例教育引導學生,但是反面事例運用好了更能給學生以警戒和啟迪。學生交流感悟明白了,與父母有些小矛盾都很正常,但長期溝通不好,就有可能成為問題少年。懂得了溝通不好的危害性。

設計理念:整個第二環節,引導學生逐步從表面感知,深入分析感悟,反思歸納。

(三)情感體驗,溝通重要

表演情景劇《心裏有困惑時》。維也納精神科醫生莫里諾認為,情景劇是一種以現實生活為模式的心理集體治療法。學生談觀後感,從而明確主動與父母溝通,心理會更愉悦。

為了使學生懂得與父母溝通的重要性,我選取了《獅子王》的片段,鮮活的畫面,極大調動了學生的參與興趣,我提示學生注意“辛巴”與父親腳印相合一幕。看後請學生閉上眼睛想,自己的手貼在父母手心上的感覺?啥時常這樣做?現在還需要嗎?一系列問題調動了學生積極的情感體驗,明確了還需要父母的關愛,使自己少走彎路。

設計理念:這環節,我設計時充分體現,在心理輔導課上,無論多精彩、生動的講授,都無法替代學生親身體驗到:與父母溝通的好處及重要性。

(四)暢所欲言,達成共識

我把學生在第二環節的溝通問題歸納起來,請學生交流寶貴經驗,互相學習。因為是展示自己的優秀面,學生熱情高漲,爭先恐後的支招,課堂氣氛非常熱烈。我則適宜的肯定和讚美。一位心理學家説“讚美,是人精神世界的陽光”。我會盡量提供足夠時間,讓每個學生都參與,使他們都有機會感受讚美的快樂。

設計理念:讓學生明白,榜樣就在身邊,也是自身,這種感召力,也將長時間影響着他們的心理,以後自然而然會嘗試、模仿和實踐。體現了學生的發展應建立在親身體驗的經驗基礎上。

(五)總結提升,內化行動

引導學生把寶貴經驗,總結成“溝通的技巧”,使學生從理論上得到指導,提高溝通水平。

前面交流中,與父母溝通多采用口頭交流的方式,啟發學生,還有哪些方式?學生稍稍思考,七嘴八舌的説了很多。

設計理念:在這一環節中,學生有種自豪感,因為他們的高招成了學習的經驗。依據皮亞傑的認識發展教學原理,學生是主動的認同化成順應的方式,由此,引導學生主動學習與探索,對與父母溝通的技巧及方式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

(六)吐露真情,昇華親情

關於中學生的心理問題,我們牟平區教體局非常重視,開展了“與父母説心裏話”的互通信活動,為學生搭建了與父母溝通的平台。三名學生和我,聲情並茂的誦讀兩組信件,當學生們聽到自己掏心窩子的話,父母發自肺腑的回信,有的哭了。我則捕捉教育的契機,點撥到:普天下的父母都有一顆關愛我們的心,和我們的溝通,也多體現在對我們的關愛上。隨機,我拋出了一個問題:我們的父母值得我們怎樣做?學生們爭着搶着説:愛、歌頌、感恩等。我知道,學生已有了強烈的溝通慾望。馬上進行心理暗示:我們都是從心底裏愛父母,何不借這節課,把藏在心靈深處的“爸爸媽媽,我愛您”大聲喊出來呢?這時,學生都抑制不住自己內心的情感,大聲地呼喊,使課堂氣氛達到了又一個高潮。看着學生激動的樣子,我提醒到,這句話要常掛在嘴邊,落實在行動上,敞開心扉,與父母進行心與心的溝通,讓父母感覺到你的愛。為了渲染主題,我又設計了歌曲欣賞《兒行千里》,讓學生體味父母那深深的情,濃濃的愛。

設計理念:本環節我採用創設情境法,調動學生積極的情感體驗,使情緒得到了很好的宣泄。這樣既營造了良好的課堂氛圍,又幫助學生自覺的調整心態和行為,主動與父母溝通。

(七)放飛心情,美好祝願

精彩的結束語不僅是這節課的總結昇華,更是對學生寄予的無限希望。所以,我是這樣設計的:其實,在父母的眼裏,我們永遠都是孩子,永遠都是最愛,不到閉眼那刻,都會永遠關愛着我們。正處於青春期的我們與父母間有點小矛盾很正常,關鍵是要想辦法學會與父母溝通,解除矛盾煩惱,多一份理解,多一份溝通,父母舒心,我們開心。我願同學們能堅持和父母真心交流、真誠溝通,順利度過青春叛逆期。也祝願普天下的家庭和諧、幸福、美滿。

設計理念:我採用的是期望式和祝福式相結合的結束語,使主題得以昇華,使學生得到啟迪和激勵。

五、課後反思:

本節課,最成功的是我融入了母親這個角色,以朋友的身份和學生進行了心與心的交流溝通,調動了學生積極的情感體驗,引導學生懂得了要積極主動與父母溝通,掌握了溝通的技巧。這也是本課的重點。不足的是,培養學生理解尊重父母的品質,不是一節課所能達到的,還需要長期的進行輔導。

我的説課結束,請大家提出寶貴意見。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