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心得體會

【精華】教育孩子的心得體會三篇

欄目: 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2.35W

心中有不少心得體會時,不妨將其寫成一篇心得體會,讓自己銘記於心,這樣我們就可以提高對思維的訓練。相信許多人會覺得心得體會很難寫吧,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教育孩子的心得體會3篇,歡迎閲讀與收藏。

【精華】教育孩子的心得體會三篇

教育孩子的心得體會 篇1

8歲女孩讓輔導員揹着走、18歲的高三女生不會洗衣服……荊州天馬假日旅行社輔導員吳曉明,談及暑期夏令營中孩子們的表現搖了搖頭。去年的7月上旬,吳曉明帶着30多位來自武漢市的孩子到北京參加為期一週的夏令營。幾天後,在賓館洗漱間裏,他看見一名18歲女孩將一大盆髒衣服泡在水裏,放上洗衣粉,搓一搓擰乾後直接掛在陽台上。上前詢問,他發現女孩竟不知衣服還需要漂洗。“18歲女孩不會洗衣服也許只是個例,七八歲的孩子不肯吃苦就很多了。”吳曉明説。7月下旬,他帶隊武漢學生參加青島夏令營開營,一天勞累之後,一個8歲的小女孩蹲到輔導員腳下,抱着他的腿説:“輔導員你揹我嘛,我走不動了。”面對這樣的“非分”要求,輔導員也會哭笑不得地答應。也許你不會相信,但這一切卻是真的,而且在我們國家帶有很大的普遍性。試想,一個人連自己的基本生活都不能自理,都需要別人照顧,這樣的人會有多大的競爭力呢?我們的孩子如果沒有核心競爭力,就很難在社會上立足,很難擔起家庭、國家和民族的責任,就是名副其實的垮掉的一代,所以,我們必須正視這個問題。

我們的孩子缺乏生活的能力,其實問題大多出在我們父母身上,現在我們的社會已經處於獨生子女的時代,一個家庭也就一個孩子,父母當然會將自己的孩子當做寶貝,含在嘴裏怕化了,捧在手心怕飛了,對孩子嬌生慣養。拿孩子參加夏令營來説,不少家長們對夏令營的要求也讓人費解。有的家長要求孩子住宿必須是兩人間,有的要求孩子吃飯能“開小灶”,有的要求導遊每天幫孩子洗澡、洗衣服……就是這樣,家長還是放心不下。漢口的一國小生家長鬍豔女士説,去年暑假,她送孩子參加在黃石舉行的拓展訓練夏令營,發現短短5天內,有6位家長開專車入營看望孩子,還抱怨四人間宿舍條件太差,葷菜太少。“家長們過於溺愛,孩子們自理能力和團隊意識太差。”有6年夏令營輔導員經歷的導遊曾中陽説,他認為如今的孩子應多接受夏令營的團隊訓練,培養獨立生存能力和合作意識。夏令營活動暴露出的問題,也不僅僅是孩子的問題,我想,最主要的是我們父母的問題。夏令營活動本來就是培養孩子獨立和合作能力的活動,就是讓孩子離開父母走向大自然走向社會的活動,可是現在好了,我們的父母對參加夏令營的孩子這也不放心那也不方向,孩子走到哪裏,他們的心就牽掛到哪裏,他們的照顧就跟到哪裏,我們的孩子平時受照顧慣了,一旦遇到一些需要自己獨立解決的問題,遇到一丁點兒苦難,就喊爹叫娘,叫苦不迭。8歲的孩子還要輔導員背,連走點路也不習慣,18歲的高三女生不會洗衣服將一大盆髒衣服泡在水裏,放上洗衣粉,搓一搓擰乾後直接掛在陽台上,這樣的孩子,真的讓我們擔心吶!我們中國父母對孩子的教育,説白了是一種溺愛教育,是一種畸形的教育,這種教育很難讓孩子走向獨立,很難讓孩子形成全面的能力,形成健康的人格,我們父母,是要好好反思培養孩子的方式了。

我們的孩子從出生到長大,都浸潤着父母濃濃的愛,都浸潤着方方面面的愛,在愛的環境中生活、成長,他們很難獨立經歷許多必要的挫折,很難獨立地挑戰一些困難,用一些教育專家的話來説,我們的孩子太缺乏挫折教育了。愛的太深,其實也是傷的'最深。我們的孩子一旦離開父母的關愛,就變得手足無措,就會一籌莫展,總是把解決問題的希望寄託在別人身上,就是不會自己想辦法。有識之士指出,我們的孩子現在是隻長身體長知識就是很難長能力長素質,這是社會的通病,如果這個通病長期得不到解決,勢必會影響社會的健康發展。其實藥方很簡單,就是用挫折教育來稀釋愛的教育,對孩子不能溺愛,不能老是牽着手,或者抱着,要讓他們承擔該承擔的責任,甚至風險。家庭教育也好,學校教育也好,要多創設一些接近真實的情境,讓孩子有一些耐挫折的體驗。我很欣賞西方國家父母教育子女的做法。西方國家父母教育子女,很多時候近乎殘酷。如小孩跌倒了,我們國家的父母會立刻走到孩子面前講孩子抱起,為他擦鼻涕擦眼淚然後恨恨地罵地,如西方國家的父母則是讓孩子自己起來,讓孩子自己獨立面對。西方國家的孩子到了一定的年紀哪怕父母是世界首富,他們也得一邊讀書一邊勤工儉學,他們長大了要自己獨立創業,不像我們國家的父母,就是經濟條件不行也要咬緊牙根送孩子讀書給孩子創造衣食無憂的環境,孩子只管讀書,什麼都不要管,就別説讓孩子勤工儉學了,至於要錢的家長,對孩子的關心則是面面俱到,絕對不會讓孩子邊讀書邊打工,愛的教育,讓我們的孩子獨立生活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弱化了,這樣,我們的孩子的翅膀被蜜糖粘住了,怎麼飛得起飛得高飛得遠呢?

孩子成長的道路上,有風和日麗,也有飛霜雪月,很多時候,後者多於前者,逆境多於順境,人生不如意常八九,我們的父母,老是利用自己的力量為孩子創造條件,讓孩子繞開逆境繞開挫折一路順風,顯然這是違背成長規律的,違背規律遲早會受到處罰,這不,不少被父母寵愛的孩子一旦離開了父母,就不能夠獨立生活獨立解決問題,就一塌糊塗了,我們總是哀歎80後、90後這不行那不行,他們的問題其實主要是我們父母教育的問題,我們該是正視的時候了!

要問我們的孩子什麼時候能夠飛起飛高飛遠,先得有一個前提,那就是我們的父母放手讓孩子嘗試飛,孩子畢竟不是紙鳶,我們父母如果老是拽着線,拽得緊緊的,我們的孩子恐怕就會變成紙鳶,看似高飛,實則不然,一遇風暴雷雨就會跌落。所以,放手讓孩子飛,這很關鍵!

教育孩子的心得體會 篇2

1. 耐心傾聽

氣急攻心的家長在面對不聽管教的孩子時,通常最直接的反應就是破口大罵。但是這樣根本解決不了問題。管教孩子,關鍵是要找出孩子犯錯的原因,從源頭下手,把原因除去。

此時家長應先冷靜下來,多一分耐心,問問孩子這麼做的原因是什麼。當家長的心思已經放在瞭解孩子的想法,並想辦法幫孩子解決問題時,也許就會發現孩子的行為其實是情有可原的,並且也已經釋放掉了很多負面的情緒。

2. 放下身段

同孩子做協商有些家長總喜歡在孩子面前保持威嚴,習慣用以上對下的態度來對待孩子,但是這樣做往往會激化矛盾,叫他不要他偏要。這時,父母不妨放下身段,不要總是命令孩子,而是同孩子做協商,各退一步也許是很好的方法。

比如當孩子想要跳沙發,而家長卻有事情要思考的時候,就可以請孩子去卧室的牀上跳,或者請他等一會再跳,或者等家長把事情處理完,再帶孩子去公園盡情地跳。

3. 讓孩子去體驗後果

如果孩子老是聽不進大人的話,你再怎麼吼叫也是無用的。那麼在保證安全和沒有惡劣後果的前提下,家長也可以讓孩子自己會“自食惡果”的滋味。通過自身的切實體驗,孩子將能深刻領悟到家長的教導有多麼正確和重要。

4. 跟孩子講道理除了平時的告誡之外,家長也要在實際的情境中教導孩子一定的道理。

讓孩子有同理心,讓他從其他人的角度去體會一下,真正明白自己的行為會如何影響他人。至於解説道理的方式,則可依孩子的年齡來選擇講解的深度,特別小的孩子可以用講故事的`方式來進行。

5. 給孩子另一個選擇當孩子犯了錯誤,你不要只是吼叫孩子,説教大道理,而是要給孩子另一個選擇。

也就是説,不要只説“不可以”,請指出一條可以的路來給他走。大腦好像一個大草原,上面已有一條從A到B的路,如果你不要他走這條路,你要先牽他的手走另一條也可以到B的路,走久了,新路的草被踩扁了,新路便形成了,而舊路許久不走,又被長出來的草蓋住,便看不見了。

教育孩子的心得體會 篇3

國小教育是人一生中的基礎教育,對今後人生的發展具有相當重要的作用。近年來家長對孩子越來越重視、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注重對孩子文化知識的學習,很多學生家長卻忽視了對孩子進行行為習慣教育,家長們認為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孩子行為習慣的教育是學校的事情,跟家長沒有關係,完全將學生的教育交給學校管理,家庭教育重視不夠,父母是孩子的人生中第一任老師,父母的教育對孩子的成長具有很大的作用,家長的行為直接或者間接的影響孩子的行為習慣的養成,我們需要動員家庭、社會,引導父母對孩子進行家庭教育,共同推動國小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家庭教育是國小生一生教育中最基礎、最重要的一個環節,家庭教育的好與壞對國小生的終身發展舉足輕重,父母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對孩子的發展至關重要,父母的一言一行直接影響到國小生的行為習慣的培養。

(一)父母行為決定國小生行為取向

家庭教育中,父母有什麼樣的態度直接影響到孩子的行為習慣的養培養。父母對孩子的培養理念要保持一致,要始終站在孩子的角度考慮問題,每個成年人與孩子的態度、性格定位等都是有一定的年齡、時代差異,這些差異會對國小生行為習慣培養產生不利影響。父母要在家庭教育中要營造和睦、民主、和諧良好的氛圍,要及時與孩子進行溝通,合理尊重孩子的意願、想法,做到家長、孩子和睦相處營造良好的的家庭教育氛圍,暴力教育一定不可取,使國小生的身心、行為習慣都能得到健康發展。

(二)父母要注重與孩子的互動

社會發展越來越快,教育理念越來越更新,越來越多的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有新的認識,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不再只是一個不懂事的孩子,也是一個有血有肉有思想的的自然人,家長要與孩子交流互動,要以身作則,這對培養孩子的良好行為習慣能起到示範作用,父母在引導孩子的同時,自己的行為也被孩子引導者着。父母應該及時認識這一行為的重要性,避免在教育中採取我是家長孩子必須聽我的教育行為,進而限制了孩子的個性,創造性和積極性的發展。採取強制措施一方面使一部分孩子個性走向極端,另一方面使孩子與家長關係破裂,使家庭不和諧,使國小生形成不良的的行為習慣,最終孩子教育失敗。

(三)父母的行為模式決定孩子的行為模式

在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學校教育方式中,家庭教育對國小生行為習慣養成教育影響最大。父母自身的言傳身教直接影響孩子的行為習慣養成,父母的一言一行具有父母自身特有的價值觀念、行為習慣、道德規範,將家庭環境演變成國小生行為習慣教育的第一課堂,第一課堂的好與壞將決定國小生行為習慣的形成方向,父母創設一個良好的家庭環境對國小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具有重要的作用,採用何種教育方式,是父母教育的主題。因此,父母是國小生的良好行為習慣養成的第一責任人。

父母教育應遵循的原則,學校有學校教育的原則,學校對國小生進行教育不能沒有節制,同樣父母對孩子的教育也有不一樣的`方法,父母的教育方法是指導父母在家裏正確的行為規範,為使父母能夠適應現代化的教育要求,父母教育要遵循以下教育原則:

(一)父母教育要循序漸進

家庭教育要量力而行,循序漸進,不能急於求成,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國小生成長具有特殊的情況具有階段性和順序性,父母根據國小生不同階段的特點,適時對國小生進行合適的家庭教育,不要急於求成,否則不能達到自己預想的目標。

(二)父母教育要協調統一

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不同在於,父母之間的文化、性別、個人素養差異,父母對孩子教育要進行實時溝通,在各個方面保持一致性,使得國小生的身心,行為習慣和思想教育都能按照統一的要求向前發展。因此,在家庭教育教育中,要避免出現極端化教育模式,家庭成員要互相溝通減少矛盾發生,家庭教育要不斷配合,來彌補家庭教育過程中的不足環節,父母與孩子要經常溝通協調,瞭解孩子的內心世界,父母要與孩子相互尊重,父母要知曉孩子的心裏歷程,在家庭教育中讓孩子思想與父母教育步調一致,最終使國小生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三)父母教育要以人為本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要根據孩子的自身特點進行行為習慣養成教育,很多父母由於生活原因、文化程度等原因,不能瞭解孩子年齡特點、興趣愛好、價值觀等等,在行為習慣養成教育中不能做到有的放矢。父母要靜下心來、俯下身來與孩子溝通交流,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性格特點、興趣愛好等,有目的的確定對孩子的教育方式,所選教育內容以及所採用的教育方法,進行教育活動。採用激勵機制教育模式,增強學生的自信心。使學生在家庭教育中養成自主創造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

好的行為習慣的養成不是國小生個人的事情,也不是父母雙方可以獨立完成的任務,學生良好習慣的養成是靠家庭教育、學校教育以及社會教育三方共同努力才能完成的事。父母教育是不能忽視的重要要素,父母採取適當的教育方式,將有利於孩子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同時,家庭要與學校,社會教育相結合,步調一致,認認真真做好教育工作,父母要提高對國小生良好行為習慣養成的認識,培養國小生核心素養,良好的行為習慣養成會讓學生終生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