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心得體會

語文新課標解讀心得體會

欄目: 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2.8W

當我們備受啟迪時,往往會寫一篇心得體會,它可以幫助我們瞭解自己的這段時間的學習、工作生活狀態。但是心得體會有什麼要求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語文新課標解讀心得體會,歡迎閲讀與收藏。

語文新課標解讀心得體會

語文新課標解讀心得體會1

通過自學《國小階段語文課程標準》,初步瞭解這門課程的學習可以分成五大塊,分別是:“識字與寫字”、“閲讀”、“習作”、“口語交際”和“綜合性學習”。不敢説學好,但在學習的過程中,有幾點感觸,抓緊記下,渴望大家批評指正。

1、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兼顧德、智、體、美、勞幾個方面。反觀教師,新的社會也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個孩子的成長,需要各方面長期地、精心地“澆灌”。而語文課程可謂責任重大,是語文直接挑起了培養祖國棟樑的重擔。我認為,標準雖是框架,但要求細緻。如果每位教師都能靈活地運用不同的手段,達到標準的要求,我想,祖國的花朵茁壯成長沒有太大問題。如今的學習,已經不再是隻看成績。如何將教育與現代社會的發展需要相結合?如何兼顧學生的全面發展?國小語文教師如何接納多元的文化、教法、思維方式?這些都應該是我思考的問題。當然,育才的前提是育德,作為中華兒女,語文也需要非功利性的學習和積澱。作為教師,我要時刻謹記“為人師表”,以自己的內涵去影響孩子們。

我有幸擔任過少兒國學教師。帶領幼兒(3-6歲)誦讀國學經典(《弟子規》、《三字經》、《千字文》、《古詩一百首》、《孝經》),是日常工作之一。我認為,如果經典誦讀能夠融入到語文課程中去,那對學生的專注力、普通話的發音、學習語文的自信心、感受優美詩文、初步獲得情感體驗能有較大的幫助。甚至能夠自己體會古人的智慧。當然,這需要成體系的、規範的進行安排,而不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重要的是持之以恆。既能放鬆學生身心,又能培養學生能力,還能育德樹人,何樂不為呢?

2、注重事物的發展規律。不強求、不硬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寓教於樂。

有一位男士對故意製造麻煩刁難幼兒的父親説,“人生已經夠艱難了,你為什麼還要製造這些莫須有來傷害他?”我放在這裏,是想説學習對於大部分人來説本來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也如此。既然能選擇讓他快樂地學習,就不要讓孩子太難過了好嗎?我並不容否認寒窗苦讀的艱辛,也不否認教師該有的嚴厲。只是對於國小段的孩子,他們的認知才剛剛開始,答應我,在規矩之中,引起他學習的動機,保護他的自尊,保護他學習的勁頭,保護他的可愛。

當年我在ICA任教的時候,中文部主任是一個要求極高又細緻的華人。每次LearningCircl,她説的.最多的一句話就是“你們的引起動機呢?”一開始一頭霧水,其實就是我們説的導入。她期望我們能夠運用精彩絕倫的、別具一格的導入。我記得我和HY,想破腦袋,也憋不出個所以然來。那時候的自己好笨,不知道多請教,不知道多看書。最後一個階段的時候,逐漸找到了感覺。有一節課是學習與十二生肖有關的課文。我將十五個動物的簡筆畫畫在小卡片上。講課之前,問“你們知道這些動物用中文怎麼説嗎?”——“哪些是十二生肖,説對的同學,我就把卡片送給她”(好像還有塗色的環節,不太記得了)總之,調動了孩子的積極性。那節課,我上的很有成就感,孩子們很開心,學的也很好。我大概懂得了,主任説的,引起動機。(問題討論、調查分類、遊戲、魔術等)

教師智慧靈感的火花,保護學生的自尊與自信,激發學生的夢想和激情。如何做語文教育中的引導者、推動者?是我應該專注的問題。我要學會相信學生,學會引導學生。質變與量變,實踐與積累,時間和汗水,缺一不可!

3、學以致用,是語文學習的歸宿。我們想的、説的、用的都是語文。如何將課文知識融入生活中?對於低年級的學生來説,如何實現二者的轉換?如何在一次次學習中進行情感體驗和自我昇華?最終,如何將語文生活變為美好生活的一部分?在每一階段的綜合性學習中,要求就有集中體現。鼓勵學生,敢説;引導學生,説對;與同伴一起討論,有該有的情緒,並且能夠大膽準確地表達。

ICA的學生,我問她們為什麼想學中文?她們説,因為要去中國玩。因為爺爺是中國人。因為老師。因為中國菜好吃。因為中國電影。在她們還暫時不能體會中文的獨特魅力的時候,運用,是她們最渴望學會的技能。國小生,也應該是這樣的。

我的兩段工作經歷,帶給我彌足珍貴的體驗。寫完這篇文章,有一種如沐春風的感覺。感謝相遇,感恩命運!

語文新課標解讀心得體會2

通過閲讀、學習《國小語文新課標》,我從中受益匪淺,收穫豐厚,作為一名新教師,我加深了對新課程改革的理解與體會,我進一步認識到了新課改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一、加強學生語文素養的培養。

語文新課標明確提出:“語文課程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新課標要求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要求學生擴大知識面,要求課堂教學中師生互動等,我將根據新的語文能力實踐系統,致力於學生語文綜合素質的提高,促進語文課程的呈現方式和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對於國小語文教學來説,既要轉變教的方式又要轉變學的方式,在這兩個轉變中,教的方式轉變是主要矛盾,教的方式一轉變,學的方式也隨之轉變。學的方式轉變可以理性地在課堂中呈現,證明教的方式轉變,證明教師新理念的真正樹立。把課標學習與教材教法研究結合起來;因此要鑽研新教材、理解和把握新教材,用好新教材,同時重視教學反思。

二、注重學生的讀與背能力的提高。

語文新課標明確提出“要重視朗讀和默讀。讓學生逐步學會精讀、略讀和瀏覽。培養學生廣泛的閲讀興趣,擴大閲讀面,增加閲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鼓勵學生自主選擇閲讀材料。九年課外閲讀總量應在400萬字以上。”。作為一個教師,把握好了閲讀背誦的寬嚴尺度,就能充分調動國小生讀與背的積極性,就能取得很好的教學效果。閲讀是語文教學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訓練項目之一。閲讀也是人們重要的活動之一,它能使人積累知識,培養能力,陶冶情操,讓人身心愉悦,每一個有時代感、責任感的教師都應該重視學生的閲讀。宋代的理學大家朱熹也曾指出,“讀書百遍,其義自見”,杜甫也曾倡導“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等,無不強調了多讀書,廣集益的好處。在現實生活中,作為教師,要及早引導學生去正確面對豐富多彩的閲讀世界,博覽羣書,開拓視野,豐富學生的知識儲備,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使學生身心得以健康的成長,潛能得以充分地發揮。因此我認為,一是要為學生創設良好的閲讀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閲讀課上教師的講解不能完全代替學生的自主活動,教師應千方百計地營造寬鬆的教學環境,給學生充分閲讀的時間,讓學生自己用心讀課文,調動各種感官,讀出感覺,讀出味道,讀出情趣。二是培養學生熟練地掌握閲讀的方法。在國小閲讀教學中,精讀、略讀、瀏覽是綜合運用的。在閲讀一篇課文的過程中,三者還常常遵循“快讀→略讀→精讀”的次序:先用快讀法,迅速選擇閲讀材料;再用略讀法,迅速抓住閲讀材料中的主要內容,確定閲讀重點;最後用精讀法,正確而有創見地理解閲讀材料,從而達到自己的閲讀目的。三是要多讀適合學生年齡特點的課外書在抓好課內閲讀的同時,也要大力開展課外閲讀,使“小閲讀教育”向“大閲讀教育”方向發展。從閲讀內容來説,不但要選擇真、善、美的讀物,而且要博覽新、活、寬的讀物。

三、加強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的訓練。

《語文課程標準》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語文教學中,通過教師的組織、變化,有效地激發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性學習,可發展學生的想象力,可訓練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培養學生的`創新性,有利於學生智力和能力的開發。因此要,賦予學生自主權。讓學生抓住重點內容進行自學,同時要進行合作學習與同學愉悦交流,可以採取小組合作、自由合作、全班合作的方式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樹立學生解決問題的信心,指導學生理解和應用知識,訓練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另外需指導學生解決問題的策略。

四、將語文學習與生活緊密聯繫起來。

“生活處處皆語文”,“語文的外延等於生活的外延”。《語文課程標準》強調書本學習應與生活實踐活動緊密結合;倡導學生關注生活,能提出生活中的問題;提倡在生活實踐中學語文,用語文。在對傳統課程的審視與反思中,眾多專家、學者提出語文學習要“迴歸生活”。迴歸生活世界是我國本次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所追求的目標之一,也是語文綜合性學習的目標之一。教學中,應引導學生關注生活,從生活中提煉綜合性學習主題,讓學生學習鮮活的語文。

五、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自我表現,自我完善,自我創新,開發他們學習的潛能,給不同程度的學生留下發展的空間。因此要培養學生自主性參與意識,提高學生的自主性參與能力。增強學生自主意識的關鍵在於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和策略,讓學生由“要學”到“學會”,最後過渡到“會學”,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同時要構建平等和諧的新型師生關係,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讓學生體驗成功喜悦,增強探索慾望。

總的來説,在日常的語文教學中,教師應持之以恆,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生為主體,當好組織者、引導者,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新精神。只要給學生以學習主人的地位,在學生心中播下自主的種子,着力於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學習,就能發掘學生個體的自我潛能,為培養出高素質、高技能的創新人才打下紮實的基礎,從而我們教師的教學也會越來越成功!

語文新課標解讀心得體會3

新課標提倡的自主、互助,在我的教學中也逐漸體現出來,並在課堂上不斷實踐着國小語文新課程標準涉及的識字、閲讀、寫作、口語交際、綜合實踐能力幾個方面。

看完新課程標準,對於閲讀和寫作方面的體會自己頗有感觸。新的課程理念非常注重閲讀教學,閲讀是為了着重培養理解書面語言的能力而進行的一系列語文訓練。它符合語言文字學習的特點,“讀”是培養學生綜合性語文能力的客觀要求和最重要的途徑。忽視“讀”或“讀”不到位,學生語感的培養和聽説讀寫技能的訓練便成了無本之木,無源之水。

語文教學的過程性是指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的參與程度和思維方式等。學生的學習結果不一定是具體、有形的成品,可能是提出一種見解,產生一個方案,策劃一項活動,注重在學習體驗的'過程中,學習者對所學的內容有所選擇、判斷、解釋、運用,從而有所發現。語文教學的全過程,應是全體學生積累參與學習的過程。

學生的年齡、知識積累和個性特點,決定了其學習品質的差異性、因此,反映在學習結果上差異肯定是存在的,不管學生的差異有多大,只要是積極參與了學習研究的過程,都要給以肯定和鼓勵。承認差異就是尊重學生的學習過程。體現語文教學的過程性,就要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給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讓學生邊讀邊思,領悟語言表達之精妙,獲得情感體驗之愉悦。

給學生討論交流的時間,討論交流的形式可以多種多樣,或同桌研究,或分組討論,或自由組合交流,以期達到人人蔘與、各抒己見的目的;給學生質疑問難的時間,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鼓勵學生大膽提出有價值的問題,並尋求解決的途徑。

閲讀教學,首先要使文本開口“説話”。這就需要學生積極主動地通讀課文,才能抓住重點,也才能與文本深入對話,因此,初讀是閲讀教學的基礎。但是想到自己過去一年的語文閲讀教學中,初讀這一重要的教學環節或多或少存在着一些問題:一是時間得不到保證,學生在課堂上匆匆地讀一遍就進入精讀,在家讀的時間也得不到保證,向我們農村學校,學生回去沒有家長的督促,很多學生就只完書面作業,不讀課文;二是初讀目標不明確,認為初讀就是讓學生有充分的讀書時間,於是學生一遍又一遍地讀,多數學生是有“口”無“心”;三是缺乏教師的指導,就是一個“讀”字貫穿始終;四是反饋不及時,自己不知如何評價學生的讀,以至於學生應有的語文能力得不到訓練。

另外,感覺自己在平時的教學中對孩子們課外閲讀書目的數量及程度鼓勵力度不夠,缺乏一定得評價方法,在今後的教學中一定會努力改正,爭取提高自己的閲讀教學。 總之,在新的課程、新的學習方式、新的教學氛圍下,需要老師引領學生開闢出一片語文學習生活的新天地,在這片天地裏,教師和學生將共同成長,不斷進步。

語文新課標解讀心得體會4

今年暑假學校組織教師學習《國小語文新課程標準》,這次的學習與以不同,以前學習時,我總是走馬燈似的看一遍,便寫下學習心得,對《新課標》的學習不夠深刻。今年,學校要求每位教師先抄一遍,然後再寫下心得體會,一萬多字的《新課標》在抄的時候的確費了一些勁,但逐字逐句的抄寫,讓我更全面、深入的瞭解了《新課標》。通過學習,我再一次更清晰的認識到國小語文,其性質的核心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更是兒童學習語文,運用語文為主的教育。

一、根據各學段要求,完成教育任務。

通過學習,我發現我在教學第一階段時對學生在書寫漢字的筆順的要求上還不過關,我的學生馬上要進入中年級了,我要根據中年級的學段要求,完成語文在聽,説,讀,寫上的要求,還要把之前落下的漢字書寫要求也補上。《新課標》讓我的教學目的更加明確,也給我指明瞭教學的重點和難點,這樣就不會無的放矢了。

二、提高語文教學的多樣性。

要從本班本校本地的實際出發,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徵和不同教學內容,創造性地靈活地選擇和運用教科書的各種設計,採取合適的教學策略,把讀寫聽説和綜合實踐活動落到實處,大力改進課堂教學,提倡啟發式、討論式教學,積極開發課堂學習資源和課外學習資源,溝通課堂內外,溝通平行學科,創造性地開展各種活動,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讓學生在實踐中豐富語言積累,掌握學習方法,提高基本技能,接受薰陶感染,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打下紮實的語文基礎;鼓勵學生採用各種手段擴大閲讀面,增強學生在一切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積極參加各種課改活動,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

三、創建屬於自己的特色語文課堂。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處理教材、組織教學活動、選擇教學手段、運用教學語言以及教師的儀表風度等諸種因素,凝聚之後顯示出來的課堂氛圍,這種課堂氛圍體現於教學的全過程,併為學生所品評體驗,或深或淺或長或短地吸引着學生。古人云:文如其人。可見“課如其人”的説法也合乎邏輯,正如大自然裏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一樣,世界上也沒有兩性格格絕對相同的教師,在語文課上顯出與眾不同的性格,讓學生體會到學習的樂趣。

在語文的教學中,就像“維納斯”、“比薩斜塔”這種殘缺的`美也會讓世人為之傾倒一樣,沒有哪一堂課可謂堪稱完美,但每位教師追求美的腳步卻不曾停止。在新課程改革的進程裏,孜孜不倦前行的教師引領着學生開闢語文的新天地,這也是每一位教師的職責。

“新課標”對於我來説已不陌生,上學期教導處組織了多次學習活動,但我認為真正把它滲入教學中絕非幾次學習那麼簡單。於是利用暑假,我再次認真研讀了國小語文新課程標準,下面我就談談自己學習後的感想。

新課標要求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擴大知識面,課堂教學中師生互動等,培養學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強調以生為本,注重人文性、自主性,注重“三維”目標。而不再是原先的由老師單方面的填鴨式式教學了,我近期一直在反思為什麼本班有些學生的成績一直平平,提升的很慢,經過一段的時間的觀察發現,對於低年級而言,拼音、字詞教學是關鍵,雖然課上我都細細地去講,但是每次考試還是有很多同學寫錯,後來我經過思索調整了教學模式,對於一些字詞訓練,訂正的時候不再是老師寫在黑板上,而是讓學生自己去查書、字典等,自己去訂正,反饋下來效果比原先好了許多。共同參與是課堂教學的靈魂,教學的真正含義是教師教學生如何學習。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調動全體學生的積極性,使他們主動參與、全面參與、全程參與,興趣盎然地學習、生動活潑地發展。學生的思維狀態如何,直接影響學習的效率。我會根據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創設鮮明生動的情景,激活學生思維的興奮點,真正使本班學生動腦、動口、動手,學思結合,樂於參與。

通過改變新的教學方法,可以使學生在課堂上踴躍發言,積極主動的學習,提高學生對語文的學習興趣。在以後的教學實踐工作中,我應不斷總結反思,並和有經驗的教師互相交流互相學習,積極探討,總結經驗。總之,在新的課程、新的學習方式、新的教學氛圍下,需要老師引領學生開闢出一片語文學習生活的新天地,在這片天地裏,教師和學生將共同成長,不斷進步!

語文新課標解讀心得體會5

4月30日上午,我們工作室成員集體學習了鄧國民教授的講座。在學習的過程中,我認真聆聽了鄧教授對《20xx年版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的解讀,並認真記錄,用心思考,受益良多。

通過鄧教授的解讀,我明確了新課程標準設計理念為:

一、立足學生核心素養髮展,充分發揮語文課程育人功能;

二、構建語文學習任務羣,注重課程的階段性與發展性;

三、突出課程內容的時代性和典範性,加強課程內容整合;

四、增強課程實施的情境性和實踐性,促進學習方式變革;

五、倡導課程評價的過程性和整體性,重視評價的導向作用。

在這一理念的倡導下,新課程標準的主要內容有四個主要變化:

1、價值引領,以文化人;

2、素養為綱,任務導向;

3、立足生活,實踐主線;

4、強調情境,主題統整。

新課程標準設計理念及主要內容的變化給我帶來了以下思考:

一、如何“以文化人”

在課程目標部分,讓我感觸最深的是“文化自信”這個詞,我們的祖國日益強大,綜合國力逐漸增強,我們五千年的優秀文化是我們的驕傲。在課程內容方面增加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文先進文化等主題,我們就應該讓學生通過語文學習,熱愛中華文化,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民族自信心。

其次,讓孩子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書。教師應增強閲讀方法的指導,重在教給學生方法,還應關注學生性格情感體驗,提高學生對作者感情的體會,發展學生性格。“書讀百遍,其義自見。”

二、如何“落實語文素養”

語文新課標明確提出:“語文課程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語文課程應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與寫字的'能力、閲讀與鑑賞的能力、表達與交流的能力、梳理與探究的能力。

三、如何“構建任務羣”

“構建語文學習任務羣”對於學生能力的發展將起到重要的作用。教師要進一步關注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和核心素養形成的內在邏輯,建立以生活為基礎,以語文實踐活動為主線,學習主題為引領,以學習任務為載體,整合學習內容、情境、方法和資源等要素為核心的語文學習任務羣,並在這個任務羣中不斷髮展學生能力。

四、如何“增強情境”

國小生的閲讀教學應以讀為主。新的《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書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指導學生讀出感情,這種感情不是教師強加給學生的,而是在教師指導學生讀書的過程中學生自悟,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入境,入情,入景。同時教師還可在教學中結合語言、互聯網等手段促進情境的產生。

五、如何“善用評價”

新課改倡導“立足過程,促進發展”的課程評價體系,重視評價的激勵與改進功能,關注個體的進步和多方面的發展潛能。因此實施新課程中應有多元化的評價方法,一段激勵性的話語、一個豎起的拇指、一種會意的微笑都是我們常用的評價方法。教師應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更要樹立每個學生都能成功的信念。

新課程標準的頒佈給了我們語文教師很多引領,也讓我更感覺語文教學任重而道遠,我會在以後的教學工作中且行且思,且思且進。

語文新課標解讀心得體會6

作為一線的國小語文教師,非常榮幸能夠有這樣一個學習的機會,這次講座,聆聽幾位專家的剖析,我受益匪淺,收穫頗豐。使我對新課標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體會,讓我對語文教學有了更深的思考。

專家們總結了原來的《語文教學大綱》在教學目標上,曾出現過兩種不良傾向:一是過分強調思想性,把語文課當成思想品德課;二是過分強調文學性,把學生當做未來的的作家來培養。專家首先剖析了語文這門學科的本質,“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是對語文課程性質的界定。語文課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決定了“語文課程應該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新的課程標準明確提出了要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語文課程應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閲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

這就啟發我們必須轉變教的方式,改變傳統的單純的知識灌輸,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這過程中,教師教的方式改變了,學生學的方式也就隨之改變了。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我想我們可以從這幾個方面來嘗試:

1、認真學習新課標,轉變語文教育理念

克服以往在語文教學中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過分追求學科知識系統的錯誤傾向,迴歸到培養學生的基本素養上來,從課內來説,語文教學必須以學生為中心,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為學生的將來學習和今後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這種基礎,就是讀讀背背、説説寫寫。從課外來説,必須加強課外閲讀和實踐。在準確把握教科書編輯思想的基礎上,從本班本校本地的實際出發,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徵和不同教學內容,創造性地靈活地選擇和運用教科書的各種設計,採取合適的教學策略,把讀寫聽説和綜合實踐活動落到實處,比如班委選舉;課前一分鐘演講;評論班級生活;開主題隊會;讀書、看報、聽廣播;參加文藝、體育、科技競賽、小小辯論賽……讓學生在實踐中豐富語言積累,掌握學習方法,提高基本技能。

2、注重學生的閲讀和朗讀

一個人知識的獲取主要靠的是閲讀。語文教學一方面要重視培養學生閲讀的樂趣;二要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閲讀習慣。發現、獎勵和發展學生在閲讀中所表現出來的每一個優點,那麼他們就會以樂觀的態度去對待老師的教學活動,愛上這門課程。因此我們在教學中就要儘可能增加趣味性,在活動中、在遊戲中引導學生學習語文,應用語文,使學生品嚐到閲讀的樂趣,這樣才能增加興趣。

但是有時我們在教學中會發現很多學生,文章中沒有難懂的字詞和語句,但是學生就是讀不懂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和內涵,授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因此,教會他們閲讀的方法,培養閲讀能力更為重要。 堅持“以讀為本”,引導學生學會“讀書”。讀的.次數多、內容多、形式多,有利於感悟和積累,有利於打破沉悶呆板的課堂氣氛。因此各個年段的閲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默讀、精讀、略讀。並特別要加強朗讀和默讀的指導,要重視指導朗讀和學生進行有感情朗讀的方法。進行閲讀教學,一定要多讀少講,把比較多的時間留給學生讀書,讓學生主要通過自主的入境入情地朗讀,讀懂課文,有所感悟;並通過朗讀的實踐,逐步提高朗讀的水平。當然學生的閲讀能力的形成和培養需要一個過程,不能急於求成。

3、重視學生對語文知識的背誦

我們也會發現,有很多學生胸中有千言萬語想要表達吐露,但訴至筆端,卻辭不達意,這就是因為學生積累的語言素材太過於貧乏。我們提倡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並不代表不要學生背誦。背誦是語言和文化的儲存、積累,學生不僅得益於當前,而且受益於一生。我國有句“熟讀唐詩三百首,不能作詩也能吟”的俗語,古代私塾的教學方式再簡單不過了,就是熟讀成誦,積少成多,然後融會貫通。由此可見“背誦”在學習語文中還是具有相當的作用的。

4、語文生活化,將語文教學由課內拓展到課外。

生活即課堂。由於是語文這一門工具性的學科,因此培養學生具有日常口語交際能力,也只有在日常生活中不斷實踐,反覆歷練,把生活所得的一點一點累積起來,才會形成一個人的口語交際能力和語言運用能力。所以,我們要打破課內課外的界線,樹立大語文觀,把生活和語文結合起來,生活處處有語文,把口語交際的課堂延伸到學生五彩斑斕的生活之中,關注自然,關注生活,關注社會。

總之,在新的課程、新的形勢下,需要老師深刻領會新課標,引領學生進行新的教學實踐,開闢新的語文學習新天地。

語文新課標解讀心得體會7

關於新課標的學習心得體會,我只能結合自己幾年的教學實際簡單談一談,如有疏漏和不妥之處,歡迎各位老師指正。

在前幾天學校舉行的語文教師素養大賽中,多次出現了有關國小生閲讀的考題,很慚愧一個假期的碌碌無為,趁這幾天趕緊重拾起新課標,認真、細細查看,其實無論是從提高民族的文化素養來説,還是從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來説,學生閲讀習慣的培養都應引起我們高度的重視。新的《語文課程標準》,更加關注課外閲讀,關注學生閲讀興趣的培養,並明確規定了國小階段的課外閲讀量不少於145萬字的任務。

對於這項要求,我想,從一年級的孩子們一入校就抓起再合適不過了,借鑑二年級組去年的'經驗,堅持不懈的在自己班實施也是對我這學期工作的考驗。要使孩子們保持對課外閲讀的興趣並逐漸形成良好的閲讀習慣,肯定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年齡小,注意力不夠集中,維持對某件事的熱情的時間很短,許多孩子都具有這樣的“三分鐘”特點,那麼如何培養他們積極閲讀的習慣呢,我也從各方面查閲了相關資料與方法,收穫頗多。

首先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知識水平幫學生選好讀物,引導學生讀優秀的課外作品。

一般地,低年級的學生應選取圖文並茂的課外讀物。圖書角的設置使我們學校的傳統,老師從學生開學那天就要為他們講解圖書角的設置目的,利用學校圖書館的優質資源介紹適合的圖書給他們看,如一些圖文並茂的兒歌、童話故事等。學完拼音後,給他們介紹帶有拼音的圖書,要求邊看圖邊讀拼音和漢字。以後學生學完課文後,還可以想學生介紹與課文有相關內容的課外書,讓學生去閲讀,並指導怎樣讀。正如在第十二冊書中魯迅先生曾經告誡我們的一樣:“只看一個人的著作,結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優點。必須如蜜蜂採蜜一樣,採過許多花,這才能釀出蜜來,倘若叮在一處,所得就非常有限了,枯燥了。”因此,我們在指導學生選擇課外讀物時,選擇的內容應較廣泛,可涉及兒童生活、歷史故事、科學常識等;體裁應多樣,可以是詩歌、散文,也可以是小説、童話、寓言,不拘一格,只要是思想內容健康,有教育性,對兒童的思想、品德、智力、情感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影響的文學作品,都可以推薦給學生閲讀,這樣學生才能博覽羣書。

其次是要激發學生的閲讀興趣,由課內向課外延伸。

葉聖陶老先生説過:“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學校內許多老師已經在這一點上形成了共識:學生每學一篇課文,只要有相關的資料,大家都會向學生介紹與這篇課文有相關內容的課外書,讓學生去閲讀。比如在六年級時:學了《最後一頭戰象》,學生們已經不用我提醒便開始搜尋沈石溪所寫的其他動物小説去讀,因為他們已經初步具備了這樣的閲讀習慣,學了《賣火柴的小女孩》,我與孩子們一起重温《安徒生童話》……在即將揚帆的新的班級中這也是我告訴自己一定要實現的目標之一。

再次,給學生自由發揮的空間,學寫讀書筆記。

古人云:“不動筆墨不讀書。”課外閲讀要“養成讀書記筆記的習慣”。讀到好文章,摘錄下好詞好句,記下自己的心得體會。這樣日積月累,潛移默化,增加了詞彙量,為寫作打下堅實的基礎。那麼從閲讀起點開始的孩子們如何做讀書筆記,在喜歡的地方夾上一張自制的樹葉書籤,在本子上描描畫畫書中所講述的故事片段,一朵小花,一根小草,自己給閲讀增添無限樂趣。

最後,開展課外閲讀交流活動。

在閲讀的過程中,如果放任自流,肯定沒有收到實效的。圖書角設在教室一角,課間課餘隨時借還,十分方便。“故事大王”“剪貼冊”、“知識競賽”、“詩歌朗誦比賽”等生動活潑的活動都可以用在閲讀課上,既有效地檢查孩子們的閲讀情況、鞏固閲讀成果,更讓學生享受閲讀的樂趣,激發他們閲讀興趣和熱情。

正如新課標所示:每一位語文教師要給學生閲讀的內容,給學生閲讀的方法,讓他們去閲讀,去思考,使學生從小養成閲讀的良好習慣,促進學生閲讀能力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