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心得體會

簡史心得體會

欄目: 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2.66W

心中有不少心得體會時,不如來好好地做個總結,寫一篇心得體會,這樣可以不斷更新自己的想法。到底應如何寫心得體會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簡史心得體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簡史心得體會

簡史心得體會1

讀完厚厚的一本《萬物簡史》,我感到意猶未盡。這真是一本最打動人的科普書。

作者比爾布萊森自稱這本書是為萬物寫史,為宇宙立傳。他用清晰明瞭、幽默風趣的筆法,將宇宙大爆炸到人類文明發展進程中所發生的繁多妙趣橫生的故事一一收入筆下。這是一本可以從任何一頁任何一行任何一個字開始把你吸引的書,就像是在聆聽一個個妙趣橫生的故事。你可以和作者一起,穿越時空的隧道,去與達爾文、愛因斯坦、牛頓這樣的巨匠一起遨遊科學的海洋,探索宇宙和世界的奧祕。在這本書裏,作者不是在陳列知識,而是用滿腔熱情把知識做成工藝品,讓人讀來舒暢,有時忍不住要拍案叫絕。

這本書的語言風趣幽默,在讀到描寫哈雷這位科學家的文字時,我一下子笑出了聲。其實,類似這樣的語氣和描述在書中比比皆是。哈雷是個不同凡響的人物。在漫長而又多產的生涯中,他當過船長、地圖繪製員、牛津大學幾何學教授、皇家制幣廠副廠長、皇家天文學家,是深海潛水鐘的發明人。他寫過有關磁力、潮汐和行星運動方面的權威文章,還天真地寫過關於鴉片的效果的文章。他發明了氣象圖和運算表他惟一沒有幹過的事就是發現那顆冠以他名字的彗星。他只是承認,他在1682年見到的那顆彗星,就是別人分別在1456年、1531年和1607年見到的同一顆彗星。這顆彗星直到1758年才被命名為哈雷彗星,那是在他去世大約16年之後。

類似的幽默有的時候近乎調皮(這種表達方式語文老師可不怎麼喜歡),也許正是在這樣一支筆下,才有如此生動立體的一個個科學巨人款款走來,一幅幅科學的圖景才如此瑰麗而妙不可言。

其實我喜歡這本書的理由很簡單。它能告訴我關於地球多大多重多老,它能拋開所謂的科學體系的劃分甚至拋開科學這個概念大一統的説事兒,它還講了很多科學家的趣事兒,他更加激發了我熱愛科學的熱情,讓我對探索未知世界的興趣更加濃厚。

雖然已經讀過很多的科普書,但我要説,《萬物簡史》是到目前為止,我讀過的最打動人的一本科普書。

這是一本科普書,也許更適合一箇中學生讀。不過我還是建議對宇宙,天文,物理,化學,科技,生物,古生物,航空,甚至是生命,細菌有興趣的人來讀一下,所有人都會從這裏找到他感興趣的東西。就算是對上面這些都沒有興趣,而對一個只是有好奇心的人來講,這本書也是十分有趣的。

而除了可以讓你瞭解豐富的科學知識,知道科學家們的趣事,當讀完之後也不由得會對生命,對自然生出無限的敬畏。

我們總認為科技已經足夠發達我們的飛船到了火星,此時此刻的現在,美國的新地平線號探索飛船正在飛往冥王星的途中,五年後它就會到達那裏,甚至在前些年還公佈過抵禦小天體的計劃;

我們總以為自己已經足夠強壯可以在自然界的'面前指手畫腳,呼風喚雨。我們有用不完的勇氣和自信,自信的也許有一點過了頭而變的有點自負。自負到以為只要我們足夠努力,所有的事情都是可以被改變,被支配,被左右。

可是結果要讓大家失望了雖然我們的確是非常努力,但我們賴以生存的一切似乎和我們的努力沾不上多少邊。人們常説,成功是靠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加上百分之一的運氣。而這一次絕對是百分之一百的運氣。是的,就是簡單的運氣而已。

首先要感謝帶給我們一切的太陽。我們的地球恰巧處一個和太陽相對最好的位置1。5億公里,所以我們看到的太陽實際上是它大約8分鐘以前的樣子。如果日地距離再近1%或再遠5%我們都會太冷或太熱而導致無法生存,不對,是從未有過;

我們生活在太陽比較穩定的時代,當它從星雲開始形成,一直到紅巨星、白矮星,最後的死骸,這一過程大約要經過100億年,我們正好生活在壯年的紅巨星這一段時期,它不像新星那樣有活力,時不時來個大噴發什麼的;同時又不太老,有大量的物質可以讓它以每秒鐘大約400萬噸的速度自由持續的揮霍,用來維持地球上所有生物的生長和生存。

而我們的外圍又有木星等這樣的大行星,就象是我們的保護傘,以它的巨大引力就象是一個吸塵器一樣,清除來自外圍的垃圾,讓我們不用擔心時常有小天體,慧星,隕石什麼的太空殺手突然照我們的星球來那麼一下子;(真要是那樣的來一下子,我們都只能是自求多福了。説到這裏讓我想起的滅絕的恐龍兄弟們時運不濟啊。)

其次,但絕對不是不重要的我們生存的星球上恰好有水存在,這是我們生命的最基本的前提條件。

從胎兒時期90%,到老年60%以下。現代科學形象的比喻説:人的老化是細胞乾燥的過程。由此可見,水對人的重要性。

而這麼重要的水又是從哪裏來的?對於這個問題,直到今天,科學界一直存在着不同的看法。一種認為,在地球形成後的最初幾億年裏,地殼較薄,小天體不斷轟擊地球表面,地幔裏的熔融巖漿易於上湧噴出,隨同巖漿噴出的還有大量的水蒸氣、二氧化碳,這些氣體上升到空中並將地球籠罩起來。水蒸氣形成雲層,產生降雨。經過很長時間的降雨,在原始地殼低窪處,不斷積水,形成了最原始的海洋。

還有一種説法是,海水來自冰慧星雨,冰慧星的直徑多在20千米以上。太陽系形成的早期,大量的冰慧星進入地球大氣層,可想而知,經過數億年,或者更長的時間,地球表面將得到非常多的水,於是就形成今天的海洋。

無論如何,我們都有了水,並且是足夠的水,足以生存的水。在這裏也可以作為一種宣傳吧!同志們,節約用水吧!它真的是來之不易啊!

再之後我們的祖先嚐試了行走,使我們的大腦有機會進步的更快,至少是比其他的動物要快;使我們成了地球上的最智能的生物,成為地球的主宰,而不是放在籠子裏供別的生物觀看,也不是養在飼養場以備成為餐桌上的頭盤。

更為可貴的是學會行走後的祖先們都是聰明和十分有魅力的,這使他們都能成功的找到另一半,並且有了下一代。而且在之後很多萬年的進化中基因未出現偏差和失誤。

在茹毛飲血的時代他們在有了後代之前沒有被野獸或其他野人吃掉,

在戰火紛飛的時代他們在有了子嗣之後才受到慘無人道的屠殺;

再後來,他們受盡了千辛萬苦也咬牙挺住而不是將兒子賣去宮裏作太監......

正因為有無數個祖先對生命的熱愛和執著,對生活的小心和認真,才換來了一個可以坐在這裏打字的我,以及此時也許正笑着看這篇文章的你。

話説回來,也不是和我們的努力一點關係都沒有,當我們只是幾十億個精子中的一個的時候,只是因為,我們努力的比其他的兄弟姐妹快了那麼10的負N次方一秒,才成為今天的幸運兒。不管怎麼説,努力總是沒錯的。

有時一想到當太陽再過50億年,燃盡了核燃料,然後膨脹成為一個巨大的紅色惡魔,吞噬掉他所有的行星,包括我們的一切,心靈都會受一下打擊。此時的我們還抱怨什麼呢?生活不富裕?事業不順利?社會不公平?愛情不甜蜜嗎?而到了那時,生存,活下來都將無法保證。有這時間還是為我們的子孫們祈福吧,但願他們在那個時候能夠找到新的可以生存的星球,並且造出交通工具可以到達那裏。可那,那又有什麼用呢?宇宙最後都會消失的。唉呀,這還真是一個讓人一想就鬱悶的事呢。所以不建議大家以這件事為己任,有時間還是要多想想四個現代化建設,以及怎樣好好的生活?這就是對自然最好的尊重了,珍惜別人,也珍惜自己,珍惜哪怕是一口可以自由呼吸的空氣!不要等失去了,才被學會。

一本好書就象是一個好朋友,有時可以啟迪心靈,有時可以陶冶情操,而這本書,會帶你走進另一個陌生而又熟悉的世界,你會從心裏不斷的感歎:噢。原來是這麼回事!希望你也和我一樣,在這本書裏找到屬於自己的樂趣。請記住它相對於精彩內容來講有點乏味的名字《萬物簡史》!不會讓你失望的!

通俗的説:《萬物簡史》的作者比爾布萊森以生動活潑,幽默輕鬆的語言把從宇宙大爆炸到人類文明史產生的歷程展現在作者面前,同時也將近現代自然科學史巧妙的鑲嵌在書中,讀來令人頓生閲盡世間萬物萬象,縱橫上百億年上億萬光年之感。

難怪北大前校長許智宏教授在本書的序言中説我十分樂意向中國的廣大讀者推薦這本既妙趣橫生又令人大開眼界的書,希望它能喚起廣大青少年對科學的興趣,在他們的心裏播下熱愛科學的種子。我也是從小熱愛科學故事喜愛科普書籍的青年學生,在閲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我真正的記住的知識並不多,我一路驚歎和感歎於大自然的種種神奇和奧妙,我與生俱來的的求知慾,好奇心和想象力不斷被激發出來。

當然,還要感謝作者和我們分享關於某些科學家的令人詫異又忍俊不禁的奇聞軼事。

一本正經的説《萬物簡史》大大的拓展了我的視野,它引領我去探索宇宙,地球,生命和人類的產生,變化和發展的進程,它使我感受到宇宙,地球,生命和人類的種種偉大和神奇,它讓我對人類永不止步的探索精神充滿敬意。

《萬物簡史》喚起了我對生命的崇敬之情。生命在它長達四十多億年的時間裏,雖然歷經無數艱難險阻和滅頂之災,但是卻能繁衍生息代代相傳,她的光輝史不得不使我從心底升起敬畏和崇敬之情。正如作者在本書的最後寫道:如果説這本書有什麼寓意的話,那就是我們來到地球上,實在是十分的幸運這裏的我們我們,我指的是所有的生物。在這個宇宙中,獲得任何一種生命都是一個奇蹟。當然,作為人類,我們更是雙倍的運氣。我們不僅享有存在的恩典,而且還享有獨一無二的欣賞這個存在的能力,甚至還可以以多種多樣的方式使其更加美好。這樣一種技巧,我們才剛剛開始懂得。

《萬物簡史》讓我重新認真的思索起我是誰,我從哪裏來,我要到哪裏去的千古命題,我的回答是:我也是我們,我們是生命,生命之舟必將駛向光明美好的未來回顧四十多億年的生命史,我有理由堅持這條信念。

一個星球,一次試驗。我想對待對待生命的最好方式,一是珍惜她的美好,二是要為她創造更多的價值。我們人類,應當自求多福,好自為之。

簡史心得體會2

中國是一個繁榮富強的國家,中國共產黨從1921年成立以來,今年已成立100週年,為了求得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實現國家的繁榮富強和人民的共同富裕,每一代共產黨人都為之奮鬥,這也使得中國共產黨在一百年的歷史裏內容豐富多彩,浩如煙海。圖片

在《中國共產黨簡史》第一大章節裏,我對"五四運動和馬克思主義的傳播"這一篇章印象尤為深刻。讀到的字裏行間,彷佛也將我帶回了那個年代。辛亥革命後的中國呈現出人們完全沒有想到的一番景象:與袁世凱稱帝、張勛復辟的倒行逆施相呼應,思想界掀起一股尊孔讀經的逆流;從西方學來的多黨制、議會制,成為各派軍閥、官僚、政客藉以爭權奪利的工具;1915年日本提出的消滅中國的“二十一條”,再次記錄下中國的奇恥大辱;1916年袁世凱死後,北洋軍閥分成直系、皖系、奉系三大派系,各自割據一方,並以帝國主義列強在中國的爭奪為背景,相互之間展開愈演愈烈的軍閥混戰,使國家陷於長期的分裂和動亂之中。面對殘酷的現實,資產階級革命派並不甘於失敗。孫中山高舉民主革命的`大旗,繼續為實現真正的民主共和而鬥爭,但屢遭失敗,陷入困境。國民黨代理理事長宋教仁滿懷着對實行議會制的真誠和期望而奔走呼號,慘遭北洋軍閥的卑鄙暗殺。革命黨人發動的反對袁世凱的“二次革命”和護法運動等,換來的是反動軍閥的瘋狂鎮壓。這樣那樣的救國方案都試過了,但沉重的失望代替了原先的希望,國家的情況一天比一天糟。

要救國必須尋找新的出路。中國的先進分子從消沉、苦悶和彷徨中走出來,再次在心中燃起熱切的期待,一場巨大的革命風暴在孕育之中。1915年9月,陳獨秀在上海創辦的《青年》(後改為《新青年》)雜誌,猶如黑夜中的一道閃電,掀起一場空前的新文化運動的狂飆。這場運動,正是新的革命風暴到來的前奏。

1919年5月4日發生在北京的一場以青年學生為主,廣大羣眾、市民、工商人士等階層共同參與的,通過示威遊行、請願、罷工、暴力對抗政府等多種形式進行的愛國運動,是中國人民徹底的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愛國運動,又稱"五四風雷"。五四運動直接影響了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和發展,中國共產黨黨史將其定義為"反帝反封建的愛國運動",並以此運動作為舊民主主義革命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分水嶺。更重要的是五四運動前後以李大釗為代表的中國先進分子,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所做的卓有成效的工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開啟準備了最重要的條件之一。新時代,我們要把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學習與研究、宣傳與踐行紮紮實實地接續傳承下去,使社會主義中國的明天更加燦爛輝煌!

作為一名青年民警,正確的價值觀念能指導我們做正確的事情,用正確的方式方法開展工作,維護社會和諧平安。當然在思想上一定要時刻牢記使命,永葆忠誠,才能讓青春由磨礪而出彩,人生因奮鬥而昇華。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當年無數青年為了國家和民族挺身而出,如今時代將我們新一代的青年推向了社會的最前沿,從革命先輩手中接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火炬,今年更是建黨100週年,我們更應該準確把握“學黨史、悟思想、辦實事、開新局”總目標和“學史明理、學史增信、學史崇德、學史力行”總要求,將書中的精神譜寫在新時代,揮灑青春為鐵路公安事業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簡史心得體會

學原文,讀原著,悟原理。我認真閲讀了《中國共產黨簡史》這本書,書中內容涉及到從中國共產黨成立到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歷程,中國共產黨在艱苦奮鬥中前行、在挫折中拼搏,不斷髮展奮進,帶領中國人民經歷了抗日戰爭、新民主主義革命、新中國成立、社會主義建設和發展,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是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為中國人民謀幸福。

該書共10章,70節,忠實記錄了100年來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進行革命、建設、改革的光輝歷程,充分反映了我們黨為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和人類文明進步事業作出的歷史功績,系統總結了黨和國家事業不斷從勝利走向勝利的寶貴經驗,集中彰顯了黨在各個歷史時期淬鍊鍛造的偉大精神。

黨史中湧現了一批批“為有犧牲多壯志,敢叫日月換新天”的奮鬥者、開拓者、拼搏者,如毛澤東、朱德、陳毅等革命領袖、革命先驅、革命先輩,他們開天闢地、敢為人先的愛國精神、革命精神、首創精神值得每一位中國人學習。

學史明理,在學習黨史中明白了,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救中國,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發展中國。建黨初期,先輩們經過了一系列的探索,從一次次失敗中汲取經驗教訓,從一次次革命運動中發展壯大,革命先烈們“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這樣的錚錚誓言深深感動着我,這些偉大的英雄犧牲了小我,推動中國解放事業的發展,才有了今天人們幸福安穩的生活。

作為一名新時代普通的交通運輸工作人員,在今後的工作中勇於擔當作為、積極奉獻,強化為民服務的宗旨意識,以時不我待、只爭朝夕的精神投入工作,在平凡的崗位上貢獻自己的力量,交出一份讓人民滿意的新時代答卷。

簡史心得體會3

《萬物簡史》這本書告訴我們:1774年,內維爾·馬斯基林決定利用艾薩克·牛頓關於以引力來測定地球質量,而且更多地利用三角測量法,這需要爬很多的山,馬斯基林和數學家查爾斯·赫頓一起爬上了蘇格蘭的斯希哈林山。赫頓在作計算的同時發明了高線,他宣佈,地球的重量是將近5000萬億噸。1793年約翰·米歇爾留下一種儀器的圖樣,這台儀器將精確地測定地球的質量。1797年,享利·卡文迪許用米歇爾的儀器得出地球的質量為60萬億億噸,他的結果跟目前最準確的`估計數僅相差1%左右,真是了不起!

這本書還告訴我們地球的年齡。其實,地球是在不斷隆起的,赫頓還推測,是地球內部的地熱創造了新的巖石和新的大陸,頂起了山脈。赫頓的現論中特別指出,形成地球的過程需要很我時間。還要再過100年左右的時間,科學界才能着手解決地球年齡的問題,赫頓很有才能,率領大家開創一門地質學。

這本書告訴了我們很多少知識,不僅我有講的這些,還有生命、宇宙、行星等等,希望小夥伴有時間的話可以去看看這本書!

簡史心得體會4

今天,我看了《時間簡史》這本書。讀過了《時間簡史》這本書,激起了我研究宇宙學的興趣,因為我小時候以為宇宙只有太陽系,可《時間簡史》時這本書卻告訴我宇宙不是隻有太陽系,而是好大的,所以激起了我研究宇宙學的興趣。

《時間簡史》這本書主要內容是:從古代的`天文學説到了現代的天文學,也是從宇宙大爆炸説到宇宙為什麼會形成黑洞。

《時間簡史》這本書説了許多,其中我喜歡《我們的宇宙圖像》那一章。讀了那一章我知道了人們早在公元前340年就知道了地球是圓的。我還知道1514年哥白尼提出了一個觀念,觀念是太陽是靜止地位於中心,而地球和其他行星繞着太陽作圓周運動。我讀了《時間簡史》這本書學了許多天文學的知識。

我看了作者簡介:史蒂芬;霍金他出生於伽利略逝世三百週年紀念日。是不是在科學家逝世紀念日當中出生的孩子長大後都會有科學智慧嗎?不是的,這是因為他小時候認真讀書才會有今天的成就!我也要向他學習,以後做個天文學家。

《時間簡史》這本書讓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努力學習,以後才有成就。

簡史心得體會5

《人類簡史》作為《未來簡史》的姊妹篇,講述的是現代社會之前的事情,其中有一個觀點我我覺得非常新穎,就是人類現在我們説人類是智人,但是人數這一個大樹中間還有許多其他的人,比如尼安德特人之類的,這些人有的體格比智人強壯,有的腦子比我們發達,有的有更高更強的製造工具的能力,他們基本每一個種羣都在某一方面比我們智人有着更好的表現,但是為什麼最後是我們智人脱穎而出,直接佔領了整個世界呢?

這本書就講了一個觀點,智人們能夠相信某種虛構的故事,曾經猴子看到別的猴子那也就知道他是猴子,看到別的獅子也知道他是隻獅子,但是,猴子們是不會相信他看不到的東西的,比如説你跟他講美元,跟他講國家,其實這些東西在我們生活中司空見慣,但是猴子們就是不能理解,因為,這些在實際生活中是見不到的,你看美元或者人民幣,事實上就是一些花花綠綠的小紙片,你説他有什麼用呢?能吃能喝?其實都不行。

一個國家不只是那麼多領土,還有人口,還有文化政治,這些虛無縹緲的東西,不是以一片地域就可以一言以蔽之的,所以説,這些東西都是虛無縹緲的,猴子們不能理解,他們所能理解最龐大的一項,也許就是一些什麼獅子大象之類的',但是現在獅子大象,這些巨大的物種再遇到我們所能理解的這些虛構的,比如帝國,比如美元,比如銀行這些,虛構的名詞的時候,恰恰是這些虛構的事實,更能佔上風,而且有非常龐大的力量,獅子大象要想不滅絕,可能還要祈求它們的憐憫。這是為什麼呢?就是因為許多人都相信這件事,把整個人類社會都統一在一起,世界上現在出現的第一個這類虛構的故事,基本上就是宗教。一開始以基督教為首,你説上帝你永遠也看不着,但是當時還有非常多的人去信,所以,人類才第一次有了,穩固的階級統治,有了一個思想方針和對於大之問題的見解,都有了一個模板,有了這些模板,更好統一思想,統一戰線,從而就可以讓更多的人為這個帝國服務了。而且現在又發生了許多新的變化,比如出現了一種現代宗教叫做資本主義,這種意識形態化的東西,其實也是從宗教脱胎而出的,但是,這種看不見木着的東西,其實時時刻刻通過操縱整個社會都在影響你的生活,因此,整個龐大的人類社會,之所以能發展到這麼大,而且持續了這麼久都沒有崩潰,其實大多數都是這些虛構的東西在起作用。

簡史心得體會6

本書的作者尤瓦爾.赫拉利,1976年出生,以色列人,牛津大學歷史學博士,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最受歡迎的教授。《人類簡史》讓他一舉成為全球矚目的新鋭歷史學家。

本書以智人從無到有的歷史脈絡為主線,講述了一個規模宏大的文明發展史。在講述智人漫長演化時,我們看到這位歷史學家嫻熟的運用生物學,物理學,數學,社會學等多種學科,這也間接證明了歷史學並不是單一的學科,而人類的歷史也從不是我們想的那麼簡單。從認知革命,農業革命,科學革命連續的發展,作者幫助我們進一步的梳理出清晰的歷史軌跡。

從135億年前的“大爆炸”作為漫長故事的開端,地球開始出現。大約38億年前,有機體以精細的結構慢慢出現,開始有了最早的生物。最早的人類大約從250萬年前的東非開始演化,祖先是一種更早的猿屬,與共享棲地的其他生物相比,並沒有什麼突出的地方。大約200萬年前,這些遠古人類離開家鄉,來到不同的環境中,發展出了不同的體徵,也就形成了不同物種的人類。我們現代人類的祖先智人,就屬於其中一種,大約15萬年前就已出現在東非。

人類與地球上的其他動物共同相處中,第一次明顯的進步是可以使用火器,並控制它加工和獲取食物。而人類語言開啟的偉大認知革命,使人類成為想象共同體,可以通過語言描述見過和沒見過的事物,甚至可以組織規模性的行動。至此,人類繞過了宂長的基因演化,進入文明發展的快通道,將其他生物遠遠地甩在後面,站在了金字塔的`最頂端,成為兇猛地洪水猛獸。可能跟不上基因演化的速度,即使生活在物質充足的城市高樓,現代人仍保持着狩獵民族的特性,這也是現代人感到壓力和不舒服的原因。只不過矛盾重生的歷史在科學家面前選擇了沉默不語。

農業革命作為支撐人口增長的主要進步,同時也要求人類去投入更大人力時間去種植。在不斷的投入與獲取中,人類慢慢的離不開農業,並開始定居附近進行勞動和守護,形成了早期的部落。從這個角度講應該是農作物馴化了人類,農業革命是一場騙局。

簡史心得體會7

《時間簡史》是偉大的科學家斯蒂芬。自1988年第一版以來,霍金的名氣已經成為全球科學作品的里程碑。已被翻譯成40多種語言,售出1000萬冊,成為世界出版史上的奇蹟。就像我們讀徐遲的報告文學《哥德巴赫猜想》,科學的最終目的是提供一個簡單的理論來描述一個高深莫測的現象。霍金的學生、《時間簡史》的中文翻譯吳曾寫道:“他(霍金)就像一個孩子,一個好奇的孩子,喜歡問最基本的問題。為什麼是我?幾點了?我們從哪裏來,又去了哪裏?”他以通俗的方式向我們展示了關於宇宙本質的最前沿的知識。

有了日月星辰的奧祕,才有了時間的歷史。閲讀《時間簡史》不僅讓你明白了時間的起源和構成,也讓你知道這位偉大的科學家在他的時間幻想曲後面還有更多未完成的筆記。

時間是每個人一生的伴侶。從青年到老年,我們無時無刻不在穿越時間。有悲有喜;有淚有樂;有失敗也有成功。時間的痕跡刻在臉上,刻在心裏。如果把人生比作一個宏偉的舞台,那麼戲劇在舞台上的表現水平就不僅僅取決於空間因素,還取決於時間條件;如果把活着的旅程比作攀登歲月的長城,那麼時間策略、時間信念、時間質量將決定攀登者的速度;如果把寶貴的生命比作閃耀的星星,那麼星星的光源一定是生命長時間熱能的積累。

時間也是一種年齡哲學。富蘭克林曾經説過:“你熱愛生活嗎?那就不要浪費時間,因為時間是構成生命的物質。”偉大的發明家愛迪生在79歲時自豪而幽默地向人們宣佈:“我已經是一個135歲的人了。”這是因為他積累的時間財富比普通人多很多倍。從十六歲到六十歲,愛迪生通常一天工作十八到二十個小時。六十歲以後,他仍然每天工作十六個小時。按照一般人一生的活動和工作時間,他的壽命已經成倍增加。所以79歲加起來就是135歲。其實人的一生真的會無緣無故的浪費很多時間,從手指,從眼鏡下面,從無聊。但是我們不在乎,我們總覺得路還長着呢!結果,“明天后天,明天多少。我為明天而活,一切都將付諸東流……”這樣的生活會縮短你我的壽命。年齡的加減增加了有意義有價值的時間,減去了虛度的歲月。

我現在老了,年輕的時候不努力很煩。但我羨慕此刻的年輕人,因為人生的黃金時代是青春。青春的火花,友情的暖流,生活的'喜悦匯聚在一起,事業開始了最初的跋涉。生活揚起了破浪的風帆,生活領域迅速擴大,工作話題驟然增多。但是作為一個老人,我想告訴年輕的朋友們,現實生活的春天是隨着夢想的種子的播種而到來的。生命的海洋不像習字湖那樣有藍色的波浪和漣漪。隨着時間的流逝,時而平靜如鏡,時而浪花飛濺,時而巨浪衝天……只有把握自己命運的人,才能創造生命的輝煌。

今天不能耽誤,昨天也不能叫回來。這個蜷縮在輪椅上的斯蒂芬,可以和上帝對話。霍金似乎在《時間簡史》告訴了我們這個道理。

簡史心得體會8

《人類簡史》作為《未來簡史》的類簡史》講述了現代社會以前的故事。我認為其中一個觀點非常新穎,那就是人類現在説人類是智人,但在這棵樹的數量中還有很多其他人,比如尼安德特人。有些人比智人更強壯,有些人比我們更發達,有些人有更高更強的製造工具的能力。他們基本上每個種羣在某種程度上都比我們的智人有更好的表現。

這本書講述了一個觀點,智者可以相信一些虛構的故事,一旦猴子看到其他猴子也知道他是猴子,看到其他獅子也知道他是獅子,但是,猴子不會相信他看不見,比如你告訴他美元,告訴他國家,事實上,這些東西在我們的生活中很常見,但猴子不能理解,因為,這些在現實生活中是看不見的,你看到美元或人民幣,事實上,是一些五顏六色的小紙,你説他有什麼用?能吃能喝嗎?事實上,它並不好。

一個國家不僅有這麼多的'領土,還有人口、文化和政治。這些虛幻的東西不能用一個地區來概括。因此,這些東西是虛幻的。猴子們無法理解。他們能理解的最大的東西可能是獅子和大象,但現在獅子和大象,這些巨大的物種遇到了我們能理解的虛構物種,如帝國、美元和銀行。當這些虛構的術語是虛構的時候,正是這些虛構的事實可以佔上風,而且它們有非常大的力量。如果獅子和大象想要不滅絕,他們也可能需要祈求憐憫。為什麼?這是因為很多人相信這件事,把整個人類社會統一起來。世界上第一個虛構的故事基本上是宗教。起初,__首先,你説上帝你永遠看不見,但有很多人相信,所以,人類第一次,穩定的階級統治,有意識形態政策和觀點,有一個模板,有這些模板,更好地統一思想,統一戰線,讓更多的人為帝國服務。現在有很多新的變化,比較

出現了一種現代宗教叫做資本主義,這種意識形態化的東西,其實也是從宗教脱胎而出的,但是,這種看不見木着的東西,其實時時刻刻通過操縱整個社會都在影響你的生活,因此,整個龐大的人類社會,之所以能發展到這麼大,而且持續了這麼久都沒有崩潰,其實大多數都是這些虛構的東西在起作用。

簡史心得體會9

《時間簡史》這是一本包含了非常多文字的書,連作者自己都説,這是一本很長很長的書,長到幾乎要把整個時間都包含進去。然而,時間又是根本沒有始終的,它不可能被任何空間所包含。所以,時間的無始無終也就成了書的作者霍金教授在整本書結束的時候要表達的終極意圖。《時間簡史》這本書可以説是一部寫給普通人看的物理學著作,用最簡單的語言闡述最深奧的宇宙原理,同時,它也是一本當代青年不可不讀的經典名著。

我讀完《時間簡史》,獲益匪淺,是先有雞,還是先有蛋?宇宙有開端嗎?如果宇宙有開端的話,在此之前還發生過什麼事情?宇宙從何處來,又向何處去?時間的本質是什麼?它會有終結嗎?過去與將來之間的差別從何而來?為什麼我們記住的是過去而不是將來?這是我們很多人都曾經思考過的問題,同時又深深地被困惑,無法解答。對自己存身於其中的宇宙的神祕感卻永遠潛存在我們每一個人的心中。

文中提到宇宙大爆炸發生1秒種後温度降為100億度,那麼爆炸前的温度是多少呢?在網上查找相關資料相結合後知道宇宙大爆炸前的温度為10的32次方絕對温度。這是經近代高能物理學家所證明的温度。雖然這龐大的數字,特殊的單位我都無法理解,但我感受到自己是多麼的渺小。

根據研究發現,宇宙在大爆炸後在10的負23次方每秒,這一瞬間的時間,宇宙就膨脹了10倍,那麼這個宇宙膨脹的速度大概是10的31次方米/秒,這是什麼概念?根據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光速是不可超的,除非是在靜止的狀態,質量為0的光子,才可能達到光速,光速是每秒種30萬公里,那麼就是3乘10的8次方米每秒,而宇宙膨脹的速度遠遠的億萬倍地超過光速。在大爆炸開始10的35次方米每秒以內的事情根本沒辦法知道。 再來説宇宙大爆炸的'速度,這個速度既不能快,也不能慢,如果慢的話,所有星球就會被萬有引力拉回來,整個宇宙大爆炸要精調到10的55次方分之一才可能達到爆炸所需要的速度。

是我的水平不夠,讀書不仔細,看了整本書中也只能談談宇宙大爆炸,其它諸如“多維弦理論”等更復雜的概念就不敢涉足了,以免獻醜。不過,霍金先生在書最後所寫的確實挺有意思的:“然而,如果我們確實發現了一套完整的理論,它應該在一般的原理上及時讓所有人所理解。那時,我們所有人,包括哲學家、科學家以及普普通通的人,都能參加為何我們和宇宙存在的問題的討論。如果我們對此找到了答案,則將是人類理智的最終極的勝利——因為那時我們知道了上帝的精神。”

人類需要了解自己,以前的自己,宇宙中的自己,人類渴望瞭解,在不斷了解中不斷進步,不斷地走向未來。

簡史心得體會10

放下手中厚重的書籍,卻久久不能忘懷,是科學的神奇?還是對自身的探索?在這本被美國著名媒體紐約時報稱為“為萬物寫史,為宇宙立傳”的書中,作者以一種區別於普通科普圖書的通俗易懂和引人入勝方式讓我們折服。

《萬物簡史》是一有關於現代科學發展史的書,其作者是美國比爾·布萊森。比爾·布萊森是世界知名旅遊文學家,1951年出生於美國艾奧瓦州,作品主要包括旅遊類隨筆、幽默獨特的科普作品。比如《萬物簡史》、《母語》等等,橫跨多種領域,乏味的知識在他信手拈來。布萊森曾在英國居住20年之久,在20年中他無時無地不在學習英國的人文風貌,從而使在《萬物簡史》中英國式的'幽默和美國式的搞笑同時出現,佩服的是不僅兩者之間沒有任何衝突還很好地融合了起來。在書中不僅涉及了宇宙,天文,物理,化學,科技,生物,古生物,航空,甚至是生命。在書中的有一節介紹了細菌世界,當你安然入睡時,你會不會感到一絲不適?其實在你的牀上還住着超過200萬的蟎蟲,它們以吞吃你的頭皮屑為食,聽起來很恐怖吧!

讀完這本書你會發現人類多麼渺小,大自然的神奇。可總是有人不服從大自然的安排,試圖逆轉大自然,可結果呢?不用説大家應該都知道了吧,與大自然對抗的結果自然是滅亡。

作者曾經不止一次説過地球是幸運的,因為我們生活在太陽比較穩定的時代,當它從星雲開始形成,一直到紅巨星、白矮星,最後的滅亡,這一過程大約要經過100億年,我們正好生活在壯年的紅巨星這一段時期,它不像新星那樣有活力;同時又不太老,有大量的物質可以讓它以每秒鐘大約400萬噸的速度自由持續的揮霍,用來維持地球上所有生物的生長和生存。但最重要的不止如此,我們的地球恰好有水的存在,這是我們生命的最基本的前提條件。

總而言之這本書囊括了眾多領域,可以使我們的知識累積有一個質的飛躍。當我真正放下這本書時我發現世界不再沉悶了,因為我通過《萬物簡史》這扇窗户瞭解了這個世界還有很多的精彩帶我們去發現!正因為有無數個祖先對生命的熱愛和執着,對生活的小心和認真,才換來了一個可以坐在這裏打字的我,以及此時也許正笑着看這篇文章的你。

簡史心得體會11

數論專家寫的數學歷史簡史,條理性,邏輯性強,作者奇才博學,讀書多,文字精彩,有大手筆。整本書簡明扼要,通俗易懂,精彩。特別是他對於過去世界數學歷史的回顧,沒得説。它都是些“經典”的詮釋與介紹。

讀數學歷史的意義?如同哲學家,思想家。布萊士·帕斯卡曾説過:“不認識整體就不可能認識局部,同樣,不認識局部也不可能認識整體。”這像中國常言道,“不觀全局,不足以為謀”。同時他還強調“一葉知秋”的`重要。其實,在學習所有學科領域應該都是如此。

儘管作者涉及介紹數學歷史內容太廣,太豐富,他在關注數學思想美或者算法思想本身及將來數學發展的前景或者未來數學發展思想萌芽方面的介紹,居然都不欠缺。特別是面對將來,數學畢竟更多,更大的挑戰是要面對未來,像量子物理,AI算法等,它也都有介紹。

只是好像如何對於控制調節“複雜系統”之全新數學缺乏有挑戰的系統思考,或者似乎需要有更多或者大手筆對於未來數學發展,像能夠有“一葉知秋”的深思熟慮,或者列出還有哪些數學有待證明難題挑戰?如果作者能夠有一個簡單清單,可能就更精彩。因為現在似乎不缺對於一個不是數學家都可以總結內容書。例如,過去的數學。特別是用如此多筆墨與精力介紹已經知道的數學歷史,多少有點像是一種人才極大浪費。因為介紹數學家們及其數學或者八卦故事小冊字已經成堆了。當然,本作者下半部分有關現代數學內容介紹及數學應用部分最精彩!這也可能正是他的書與眾不同的地方。它能夠開人的數學大眼界。

如此有上建議,是因為來自對於數學吃瓜讀者的興趣或者好奇心,及未來新一代讀者,更關心的可能是哪些有挑戰或者未知的,激發人想象力東東。因為人對精神包括數學領域的創造是有一種強烈的渴求,如果沒有這樣一種渴求,也許就不會有下一位“新的愛因斯坦”式人物,也不會有新一代有影響力的大哲學家,思想家,大數學家。一本經典書一般涉及過去,現在及未來。所以,衷心希望作者能定位更好,集中精力在下一部近代數學介紹書中,只關注高精尖內容,將其他內容留給一般科普普通作者。附錄中內容介紹到20xx年,數學界最終確認俄羅斯的佩雷爾曼證明了龐加萊猜想。滿分好書!

簡史心得體會12

《時間簡史》是英國偉大的物理學家、黑洞理論和大爆炸理論的創始人斯蒂芬霍金寫的一部宇宙學經典著作。是普及高級理論物理的科普模型。

“任何理論都是暫時的:你永遠無法證明它。無論實驗結果與某個理論一致多少次,你永遠無法斷定下一個結果不會與之矛盾。”是我看《時間簡史》得出的結論。這句話的大致意思是,一切物理理論永遠不能説是真的。即使準確推測了上千次,只要下次出現不一致的推斷,這個理論也是站不住腳的。

當我在網上讀到馬克思的座右銘時,想想一切,然後改變

言之也就是懷疑精神。懷疑精神是人類前往的動力,只有這樣文明才會進步,不然將會面臨的結果只會停滯不前。以前,我從來沒有過這個觀念。

讀了這本書後,腦中一直旋繞着許許多多的問題。宇宙到底有沒有過大爆炸?宇宙到底是不是一個無限小的一個點?會坍塌,還是最後趨於穩定?宇宙是無邊無際的'還是有盡頭的的?人類能否發明出時光機回來過去?所有問題迎面而來。

霍金曾説過:“我的目標很簡單,就是完成我對宇宙的認識,這包括宇宙為什麼會存在。”包括霍金在04年也宣佈過關於黑洞的理論存在的錯誤。他説:“黑洞並非如他和其他大多數物理學家以前認為的那樣。

宇宙是神祕的也賦予黑暗,但是在我們內心之中有擁有着這樣的宇宙!

簡史心得體會13

《時間簡史》中,偉大的科學家們在繼承前人的基礎上努力創新,從而不斷地推動科學的發展。正是這種創新精神,才使得人類社會不斷地向前邁進。馬爾滕曾經説過:水不流動,必至污濁。同樣,一切事業,假使使當事者不常留意改進,改良,努力着創新,最終是準會落伍,失敗的,所以説,創新是發展的不竭動力。

歷史,這輛時空之車,在時光中不知疲倦地穿梭,並將繼續向前方行進,創新便是它前進的車輪。因為創新,歷史才不斷地發展。回首望去,在農業的發展史上有這樣一段足跡,黃帝發明農耕器具,到後來人們使用水車,到如今的噴灌技術和農業土地多利用,這是一個又一個的創新,這個創新,使中國這個農業大國可以養育着世界上1/5的人口,再想想,政治上無論是北孝文帝通過改革創新使國家興旺,還是唐太宗的“貞觀之治”,都使國家走向一個又一個歷史的巔峯;再想想,數學上無論笛卡兒創立了解析幾何學,還是祖沖之將“π”算到小數點後9位,都使數字變得美輪美奐;再想想,科技上無論是我們國人為驕傲的四大發明,還是虎克發明了顯微鏡,都給人們帶來了福音;再想想,教育上無論是孔子的因材施教,還是當前的以學生為主的教學方法,都為社會培養了大批人才。這些,不管在哪一行,無不都充分體現着創新的力量,揭示着,創新推動者整個社會的發展。

有的朋友説:‘那都是偉人所做的.大事,跟我沒有關係呀。’那你就錯啦。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也都離不開創新。當有的同學發現擦黑板時有灰塵,於是發明了一個新種新的黑板擦。當有的同學發現考試時鉛筆容易壞,於是發明了自動鉛筆。這些例子無一不證明着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也離不開創新。

不僅個人需要創新能力,而且整個國家也需要創新意識。因為只有創進才可以發展,只有發展,才可以屹立世界民族之巔。

創新是後車輪,發展是前車輪,只有不斷的創新才能推動國家不斷的發展。

簡史心得體會14

《社會主義史》作為上海中共早期組織出版發行的第一本宣傳社會主義的著作和“新青年叢書”的第一種著作,曾在20世紀20年代引起很大反響,影響了一大批早期共產主義者。它以聖西門、傅立葉、歐文的空想社會主義為起點,描繪了一戰前夕歐洲主要國家以及美國和日本等國社會主義運動的情況,在系統闡述社會主義運動歷史的基礎上,還客觀、理性地介紹了馬克思主義學説的主要觀點,尤其是剩餘價值論和歷史唯物主義。此外,書中對於革命的手段也有細緻的探討,向中國展示了西方社會主義流派的主張及世界社會主義運動全貌,填補了中國知識界關於社會主義歷史的認知空白。

《社會主義史》的傳播在一定程度上為社會主義思想在中國生根發芽奠定了基礎。後來,科學社會主義思想系統傳播開來,中國共產黨人開始有了自己的思考和判斷,自覺將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從理論和實踐上建設社會主義制度,並在之後的一系列探索中漸漸形成了適合中國國情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產生了道路、理論、制度、文化四大支柱。歷史和現實都告訴我們,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這是歷史的結論、人民的選擇。可以説,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至今離不開《社會主義史》的`啟蒙和奠基,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也是對社會主義發展史的總結和昇華。

現如今,我們堅持和發展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斷提高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別具中國特色又保持着時代精神,向着最高理想實實在在地努力。作為共產黨的年輕血液,我們更應該把個人理想追求融入國家和民族的事業,堅定共產主義的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積極投身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中去。

簡史心得體會15

所有的物理理論都是臨時性的……也才知道,我的固有的觀念‘如果所有因素都確定了,那麼結果一定是可以計算出來的’原來是一種‘宿命論’。天哪,該怎麼辦?我本來還堅信人的思維也因為過往環境的確定性而屬於定數呢。先姑且不去考慮思想究竟是怎麼產生的,因為在基於純物質的理論基礎搞清晰前去強迫自己想這個問題,可能無異於思想上的自殺吧。

既然物理理論都是臨時性的,都隨時做好了被推翻的準備,那麼,人為定義的一些概念所支持的理論就更不長久了……我深信不疑的數學,也是否有一天被自己的悖論所推翻呢?

我感覺自己已經處於半混亂狀態了。我們這個世界,無論多麼精彩或噁心,總有一天所有的這一切都不過會坍塌成黑洞裏的一個極小的點而已……想到這裏我不自覺的伸出手來,要去感受一下這周圍的空氣此刻是否還真實的存在着。而這個‘此刻’又意味着什麼?也是宇宙永恆的一個組成部分吧。

宇宙啊宇宙,你為何如此的存在呢?他們把宇宙大爆炸那一刻稱為奇點,奇點之前就不負責任的不追究了?怎麼能這樣呢?人類的目標,仍然是不斷去認識和改造自己周圍的世界——無論這種認識會帶來多麼悲觀的結果。是否存在有一天,事實終於可怕到再沒有人敢於去探索呢?我想一定不會的,要不人類怎麼會走到今天——在上帝的關懷下生活不是很温暖的麼。

我一想到那些為了科學而放棄生活樂趣的.人——他們才真正在推動人類的前進——我就不由得要鄙視自己,同時鄙視了其他象我一樣為了生活而奔波的人。

當同學把我的書寄過來的時候,雖然少了好些,可是也發現多了幾本原本不屬於我的書。很讓我感興趣的是有一本偵探小説,可是翻了翻後意味索然,又無意識的拿起了這本《時間簡史》。但是拿起來就放不下了。後來我才意識到,這應該是純興趣的選擇吧,我仍然熱愛科學的。第一次見它的時候好像是大一還是大二吧,不過它的出現並沒有轉移我們當時打雙扣還是電腦遊戲的任何注意力。我記得高二的時候看因斯坦傳的時候也是抱着濃烈的興趣在瞭解那些未知的不能理解的東西的。當然因為大學聯考的原因,這種興趣很快給中斷了。可是為什麼進入大學後反而失去了對科學的興趣呢?這裏面當然有個人特性,但是教育體系,尤其是高等教育制度也着實很有問題。

當愛因斯坦在無聊的專利局裏花在總結狹義相對論上的時間,被我們的教授們用來考慮做什麼了呢?難道當今的科學研究真的就昂貴到那種程度使得連理論物理學家都完全沒有施展的空間了?如果有人鄙視我們所有的教授和所謂的專家,我至少不會去譴責這個人。

什麼叫做對科學的獻身精神?什麼是人道?完美的人道只會讓社會退步。必然有些人要犧牲自己的幸福,但是他們終將在歷史上留下自己的名字!專注於科學的科學家是受我敬重的,即便如霍金這樣身形難堪,這難堪也只會在我的敬重中增加震驚而已。

那麼夫子提倡的仁德又居於何位呢?想到這裏,又想打擊一下人為神話了的先古聖賢。都同樣是人,為什麼先古的就能做到大聖大賢?再更廣泛的打擊一下那些人為誇張臆想以至於捏造的行為。不論我的思想觸動有多大,神,還是我最討厭的東西。

那麼感情和藝術的地位呢?不得不承認這些東西里邊有些是很崇高甚至偉大的,可是它們畢竟都盤旋在思想體系之內。要通過它們去創新到思想本身的起源以及意義,是不太可能了吧?而這些東西於社會的穩定和發展也是必需的。可見我們這個世界為了發展,所需的額外的代價是多麼的巨大!

所有的理論,都是總結共性的基礎上具有預見性。所以不要在乎理論是否從字面上看起來是否膚淺,更應該注意它是否有效——在此刻或者以後更長一點的時間。

正如書中處處注意處理科學與神學的關係一樣,這本書給我帶來更多的應該不是科學知識,而是哲學理念上的衝擊吧。容我整理一下,讓我思想重新有序,才能夠再次平和的看待這世界。

有必要補充以下摘錄:

迄今為止,大部分科學家太忙於發展描述宇宙為何物的理論,以至於沒工夫去過問為什麼的問題。另一方面,以尋根究底為己任的哲學家跟不上科學理論的進步。在18世紀,哲學家將包括科學家在內的整個人類知識當作他們的領域,並討論諸如宇宙有無開初的問題。然而,在19至20世紀,科學變得對哲學家,或除了少數專家以外的任何人而言,過於技術性和數學化了。哲學家如此地縮小他們的質疑範圍,以至於連維特根斯坦——這位本世紀最著名的哲學家都説道:“哲學餘下的任務僅是語言分析。”這是從亞里士多德到康德以來哲學的偉大傳統的何等的墮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