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演講稿

成由節儉敗由奢演講稿

欄目: 演講稿 / 發佈於: / 人氣:1.06W

演講稿可以提高演講人的自信心,有助發言人更好地展現自己。在社會一步步向前發展的今天,演講稿的使用頻率越來越高,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演講稿吧!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成由節儉敗由奢演講稿,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成由節儉敗由奢演講稿

成由節儉敗由奢演講稿1

老師們,同學們:

大家一定還記得一年級我們學過的古詩《憫農》吧?師生齊誦。這首我們從小就念到大的古詩,告訴大家要珍惜糧食、勤儉節約。世界上有一個專門倡導勤儉節約的日子,哪一天嗎?10月31日——今天,世界勤儉日!對於這麼一個日子,可能很少有人知道,因為就算枱曆上,也沒有標明這個日子。

勤儉似乎被我們忘卻了。很多人都認為如今生活水平提高了,再談勤儉好像沒有多大意義,也就有了我們司空見慣的“長流水”“長明燈”。

曾幾何時,“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一絲一縷,恆念物力維艱”的古訓仍在心頭縈繞;

曾幾何時,偉大領袖毛澤東擲地有聲的一句話:“浪費是極大的犯罪”,指引着幾代人艱苦創業、自力更生。

眾所周知,比爾·蓋茨是世界首富,但他的生活卻非常儉樸,從不鋪張浪費;華人首富李嘉誠曾説過:“如果要我拿出一個億,我會毫不猶豫,但如果有人在地上扔一分錢,我會馬上把它撿起來,我的成功正在於此。”

生活貧困要勤儉節約,生活富裕也要勤儉節約。俗話説:“坐吃山空。”歷史上“今日花天酒地,明日乞討過街頭。”的例子屢見不鮮。我國五代時期有李存審“贈簇教子”的故事。李存審出身貧困,40年為國征戰,100多次被敵箭射中骨頭。後來他做了大官,看見孩子們整天吃喝玩樂,從小嬌生慣養很不放心。他就把以前從骨頭中拔出的箭送給孩子們,並説:“當知爾父起家如此也。”

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自古便有“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破由奢。”。歷史反覆證明了這個道理:奢”能敗國、敗家、敗自己。一個沒有勤儉節約、艱苦奮鬥精神作支撐的國家是難以繁榮昌盛的;一個沒有勤儉節約、艱苦奮鬥精神作支撐的社會是難以長治久安的;一個沒有勤儉節約、艱苦奮鬥精神作支撐的民族是難以自立自強的。也許有人會問:“現在我們的'生活這樣好了,還需要勤儉節約嗎?”你們的回答是:(當然需要!)

“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世界勤儉日的確立,可以體現出世界對勤儉的一種呼喚。如果每人每天節約1分錢,全國13億中國人就能節約1300萬,一年就能節約大約50億,就能建起5000所希望學校,就能讓近千萬個失學孩子重返校園。可見倡導勤儉節約對於泱泱大國該有多麼重要!

親愛的同學們,勤儉不是小氣,而是一種文明,節約一分錢,文明邁大步!就讓我們從今天做起,把勤儉節約的美德傳承下去吧!

成由節儉敗由奢演講稿2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

早上好!今天我在國旗下演講的題目是《成由節儉敗由奢》。

“天下之事,常成於勤儉而敗於奢靡”,這是大詩人陸游的金玉良言,所謂“靜以修身,儉以養德”,勤儉更是一切美德之源,清末中興之臣曾國藩曾經説過:“勤儉自持,可以處樂,可以儉約”,無論是大家還是小家,土農工商,勤儉節約未有不興,驕奢倦怠未有不敗。

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窮奢權欲導致身死國滅的教訓亦是數見不鮮,秦始皇興建阿房宮豪華蓋世,終為楚人一炬,隋煬帝沉迷於燈紅酒綠,不理朝政,落的個身首異地,唐明皇沉醉於享受美色,而至安史之亂,盛唐趨衰。勤儉是建立在“勤”與“儉”的結合上的,只有勤勞才能創造勞動成果,只有節約才能珍惜勞動成果,兩者相加,勞動者創造的成果才會越積越多,社會才能發展進步,反之,則是社會衰敗,文明倒退,正如李商隱所説“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

我們大多數都是獨生子女,是家裏的寶貝,父母的掌上明珠,我們從小就生活在安定舒適的環境裏,父母拼命賺錢,來滿足我們所有的需要,而我們有部分同學則在學校裏大肆揮霍,不知道珍惜父母的勞動成果,還有一些同學太過於注重自己的服飾,打扮和享受,穿衣服要最新款,要品牌,用的是有品位有檔次的產品,外國人都説:“中國的孩子是用金錢打造出來的,中國的孩子最擅長的就是花錢”,我不知道當你們聽到這些是怎樣的感受,可我在瞭解到這些時,我感覺到的是悲哀、是無奈,在外國人的眼裏,我們中國孩子一無是處,可我們無力去反駁,因為這是事實,在美國,在日本, 這樣的強國裏,他們的孩子,18歲獨立,獨立以後,就無權再使用父母的'錢,甚至要憑藉自己的能力來償還父母18年在他們身上的花費,所以,他們很早就知道勤儉,當然,每一個不良現象存在的同時,也都有與之對立的好現象存在,在我們的學校裏,有許多同學都為我們做出了好的榜樣,他們從不無故丟掉吃不完的東西,他們也不會刻意追求物質上的享受,他們在離開教室或寢室時記得關燈關電扇,他們的衣服並不豔麗如花,卻乾淨整潔,為我們的校園增添了一份淡雅與樸素。

我國的發展已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但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很大差距,家底還很薄,這就要求我們繼續保持勤儉節約的優良傳統,不能因為肚子飽了,袋子裏的錢多了,就輕易丟掉勤儉的美德,小到一個人,一個家庭,大到一個國家,要生存和發展,都離不開勤儉,我們要用心感受它,努力實踐它,在勞動的同時,更學會珍惜,在日常生活中,從節約每一分錢,每一張紙,每一粒米,每一滴水做起,養成勤儉節約的好習慣。

成由節儉敗由奢演講稿3

唐朝詩人李商隱曾在他的《詠史》中將國家的興亡概括為“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那麼什麼是勤儉?勤儉是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的“節約便士,英鎊自來”,是陶潛的“不慼慼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是周總理那一件滿是補丁的睡衣。而什麼是奢侈?奢侈是商末紂王的“酒池肉林”,是夏桀的驕奢無度,是秦始皇嬴政的萬里阿房。縱觀歷史,有哪一個國家不是依着勤儉節約立國,有哪一個人不是靠着勤儉節約而成功的?

北宋傑出的史學家司馬光在他的《訓儉示康》中認為:“儉,德之共也;奢,惡之大也。”節儉,是善行中的大德;奢侈,是邪惡中的大惡。孔子也曾説過:“奢則不遜,儉則固。與其不遜也,寧固。”意思是説:奢侈,就會顯得驕傲;節儉,就會顯得鄙陋。與其驕傲,寧可鄙陋些。由此可見,勤儉節約是中國人的一種傳統美德,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小到一個人、一個家庭,大到一個國家、整個人類,要想生存,要想發展,要想進步,都離不開勤儉節約這四個字。可以説修身、齊家、治國都離不開勤儉節約,諸葛亮把“靜以修身,儉以養德”作為“修身”之道;朱子將“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當作“齊家”的訓言;以“厲行節約,勤儉建國”為“治國”的.經驗。一個人的成功是因為勤儉節約,一個國家、民族的成功更是因為勤儉節約。然而隨着社會的發展,財富的積累,有人就忘記了勤儉這一美德,反而揮霍無度,鋪張浪費。前段時間在南寧出現了“最牛生日宴”這一事件,中學生王某的父親在豪華酒店為其兒子舉辦極盡奢侈的生日宴,大擺20桌每桌8000元的宴席,還在空中升起24個大氫氣球和長條幅,長條幅上是眾多單位和企業為王某送去的生日祝福。這一事件受到社會各界廣泛關注,人們紛紛譴責這樣奢侈浪費的行為。這類現象在中國日益頻繁,造成的社會影響是極其惡劣的。我們必須唾棄這種行為,努力培養勤儉節約的習慣,才能夠擁有發展的潛力,我們個人才能取得成功,我們的國家才能立於世界之林。

10月31日是世界勤儉日,但是勤儉並不僅是那一天的行為。作為中學生,我們更需從一點一滴做起。我們不需要做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事,只要我們留意關注身邊的每一件小事,做好生活中的每一個細節,勤儉節約就不會只是一句口號,也不會只是一句空談。我們可以將用過的草稿紙和廢棄的塑料瓶子收集起來回收,可以在使用水性筆時“少買筆,多換芯”,可以在每次離開教室時留意關閉每一盞燈,離開宿舍時關好每一個水龍頭……這些都是我們力所能及的事,只要每個人都留意觀察,都可以把它們做好,都可以實現勤儉節約。

水滴石穿,聚沙成塔。讓我們從身邊的每一件小事做起,摒棄驕奢,拒絕浪費,從今天開始,以勤做事,以儉生活,讓自己的人生在勤儉中走向充實,走向成功!

成由節儉敗由奢演講稿4

勤儉是一切美德之源。清末中興之臣曾國藩曾經説過“無論是大家還是小家,士農工商,勤儉節約,未有不興,驕奢倦怠未有不敗”。可見,勤儉是修身養性、成就事業的基本前提。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

行船靠掌舵,理國靠節約,周總理躬行節儉,始終是人民的楷模。

周總理的飲食清淡,每餐一葷一素,從不浪費一米,一片菜葉。國務院經常召開國務會議,會議過午還不能結束,食堂便做出工作餐。總理規定工作餐標準是“四菜一湯”,飯後每人交錢交飯菜票,誰也不準例外。總理吃完飯,總會夾起一片菜葉把碗底一抹,把飯湯吃乾淨,最後才把菜葉吃掉。吃飯時,偶爾掉在桌上一顆飯粒,馬上拾起來吃掉。有人對他如此節儉感到不解,總理説:“這比人民羣眾吃得好多了!”三年困難時期,總理和全國人民同甘共苦,帶頭不吃豬肉、雞蛋,不吃稻米飯。一次,炊事員對他説:“你這麼大年紀了,工作起來沒黑天白日的,又吃不多,不要吃粗糧了!”總理説:“不,一定要吃,吃着它,就不會忘記過去,就不會忘記人民哪!”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他一生無私,始終做人民的公僕。他讓無數外國記者瞠目結舌,他也讓人民的.淚水灑滿了十里長亭,他身上的節儉之光將光耀千秋!

儉能立名業,奢必隨落敗,司馬光勤儉節約,心獨以樸素為美。

司馬光不僅對史學有卓越的貢獻,而且以遠見卓識,精心教育下一代,又深刻地分析了何以要節儉的道理。看似信筆寫來,卻條理清晰。他平生“衣取蔽寒,食取充飢”而矣。何以要“儉素”?司馬光以豐富的史實作了論證。例如,“石崇以奢靡夸人”,便引來了殺身之禍。司馬光從這些史實中得出結論:講奢侈者,“居官必賄,居鄉必盜”,必然落得個“敗家喪身”的下場。司馬光還舉了許多正面的事例,講明節儉是“大賢之深謀遠慮”。

無論從強國還是從育人出發,都要力戒奢侈,崇尚節儉,這是中華民族流傳下來的美德。

古人云:“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我國每年在“舌尖上”的浪費數量巨大,至少有八百萬噸食物蛋白和三百萬噸脂肪被白白丟掉,着實讓人心痛。儉開福源,奢起貧兆。由儉入奢易,從奢入儉難,勤儉建國家,永久是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