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作文

有關民俗的作文

欄目: 作文 / 發佈於: / 人氣:5.43K

在日常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大家都經常看到作文的身影吧,作文是從內部言語向外部言語的過渡,即從經過壓縮的簡要的、自己能明白的語言,向開展的、具有規範語法結構的、能為他人所理解的外部語言形式的轉化。怎麼寫作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有關民俗的作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有關民俗的作文

有關民俗的作文1

我的家鄉在寧夏市、和政縣,那裏有大山風景如畫,我家就住在大山的對面,以前家門前只有一條不寬不窄剛走過一兩車的大路,好幾年沒有回家,今年一回家,哇!家鄉徹徹底底的變化,以前的“羊腸小道”已經變成寬大的柏油馬路。

以前聽奶奶説:“這裏曾經打過仗”,怪不得我家對面的大山上有幾處像堡壘似的“怪物”呢,原來這是打仗留下的。

我們回民的風俗有很多很多,而且這些都很封建,比如:戴的白帽子,還要閉齋什麼的,婦女們還在頭上戴紗巾。

我們的這些風俗是很特別的,男人或男孩都要戴白帽子,而婦女們是必須戴紗巾的,婦女們不能光着頭露着身體的胳膊和腿,而男的就很例外,他們可以戴也可以不帶戴。

先説説我們的飲食習慣,比如蓋碗茶,如果家裏來客人,才會把這些蓋碗的茶端出來,讓客人品嚐,還會做些饃饃來招待客人,饃饃的花樣很多,比如:油香、麻花、錁錁、饊子、酥饊……,它們各個有特色,不過製作它們就難,比如錁錁,把面和好,還要發麪什麼的,錁錁裏面的圖形有很多,比如:龍、青蛙、小鳥……它們既好看又好吃,是我們回民招待客人的最拿手的事,用一張大的.桌子,放在炕上,上面擺上各種好吃的東西,還要倒上蓋碗茶,這些好吃的招待客人缺一不可呀!

還比如我們的閉齋習俗,齋要閉一個月,早晨的時候必須在六點以前吃過,到白天就不能吃,到傍晚的八點左右就可以吃,如果你一天不閉齋,那麼就得補61天的齋,我也不知道這是為什麼,可就有這樣的習俗啊!

關於閉齋還有一個風俗,男的12歲就要閉齋,12歲以下可以不閉齋,女的8歲就要閉齋,8歲以下可以不閉,我就想不通男的閉齋和女的閉齋的差距怎麼就這麼大呀!可是沒辦法,這就是習俗呀!必須得遵守啊!如果一天不閉那麼就要補61天的。這很不划算,還不如把那一天的齋閉夠,關於閉齋的風俗就是這樣。

還有一個風俗就是13歲或14歲以上的女孩就不能穿短裙什麼的,也不能穿短袖,你們説説:“我們的習俗是不是很封建呀!”再怎麼封建也得遵守呀!”因為習慣也就覺得這個習俗很好,在漢人看來是很封建的。不,不,我可不同意你們的看法,不是説“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嗎?

我們回民家鄉的習俗就是這樣的。家鄉可是一個美麗的地方呀,如果有機會的話,你們可以來家鄉旅遊,我們家鄉的人可是很好客的呀!

有關民俗的作文2

——蒙古族

我的家鄉位於準葛爾盆地邊緣的小縣城,因為這裏是江格爾的故鄉,而成吉思汗又在這裏停留過較長的時間,所以有很多的蒙古族人居住在這裏。為此,我們這個縣取名為“和布克賽爾蒙古自治縣”。下面我就給大家介紹關於蒙古族的民風民俗。

蒙古族發祥於額爾古納河流域,史稱“蒙兀室韋”、“萌古”等。 蒙古族是東北亞主要民族之一,也是蒙古國的.主體民族。除蒙古國外,蒙古族人口主要集中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內蒙古自治區和新疆及臨近省份以及俄羅斯聯邦。全世界蒙古族人約為一千萬人,語言為蒙古語。其中,一半以上居住在中國境內。

全世界蒙古族人約為1000萬人。 中國的蒙古族人口為581萬人,在我國少數民族人口裏排名第六。主要分佈在內蒙古自治區、東北三省、新疆、河北、青海,其餘散佈於河南、四川、貴州、北京和雲南等地。

畜牧業是蒙古族人民長期賴以生存發展的主要經濟。此外,還從事加工業、農業和工業。現以農耕為主。蒙古族善於歌舞,民歌分長短調兩種。主要樂器是馬頭琴。喜愛摔跤運動。蒙古包和勒勒車是他們遊牧生活的伴侶。

蒙古族有自己的語言文字。蒙古語屬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有內蒙古、衞拉特、巴爾虎布利亞特。科爾沁四種方言。現在通用的文字是十三世紀初用回鶻字母創制,14世紀初,經蒙古學者卻吉·斡斯爾對原有文字進行改革,成為至今通用範化的蒙古文。

《蒙古祕史》等典籍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定為世界著名文化遺產;著名的英雄史詩《江格爾》,是中國三大英雄史詩之一;《飲膳正要》被列為對世界文明貢獻卓著的重要醫學發明。

在蒙古族有一種風俗叫獻哈達;哈達是蒙古族日常行禮中不可缺少的物品。獻哈達是蒙古族牧民迎送客人和日常交往中使用的禮節。獻哈達時,主人張開雙手捧着哈達,吟唱吉祥如意的祝詞和讚詞,渲染敬重的氣氛,同時將哈達的摺疊口向着接受哈達的賓客。賓客要站起身面向獻哈達者,集中精力聽祝詞和接受敬酒。接受哈達時,賓客應微向前躬,獻哈達者將哈達掛於賓客脖子上,賓客應雙手合掌於胸,向獻哈達者表示謝意。來蒙古族還有許多風俗,比如:敬神、骨肉進餐……帶你一起唱歌:蒙古族的勸酒往往通過情真意切的表達出來。唱歌與對酒是同時進行的,往往一人主唱之後,大家舉杯合唱,然後大家一起幹杯。怎麼樣?聽我的介紹,你們是不是和我一樣開始喜歡蒙古族呢?

有關民俗的作文3

我熱衷於喝粥。

其中一層原因是姥姥擅長煮粥。

我嘴比較懶,不願意吃一些難嚼的食物。所以,自記事以來,姥姥就用小砂鍋給我煮小米粥——我是被姥姥帶大的,她最疼我了。小米粥煮的很粘稠,像冒着熱氣的果凍一樣,甚至比果凍還晶瑩剔透。裏面裹着金沙似的小米。我最喜愛的是那粥面上浮起的一層薄薄的油脂,我很天真的以為,那是整碗粥的精華。

姥姥還會做皮蛋瘦肉粥。蓮子百合粥,綠豆粥,豬骨粥……説起來,她最拿手的,還是臘八粥。

這粥,其實就是八種糧食,乾果組成的。你想加什麼,隨你。乾果裏,像葡萄乾、棗、桂圓、核桃仁、瓜子仁、蓮子、枸杞等等。糧食嗎,就更多了:大米、小米、糯米、黃米、紅豆、黃豆、綠豆、花生米、燕麥、紫米等等。

想起來很是奇怪,好像還在昨天,我在濟寧老家喝臘八粥。今天,卻在濟南,呆在家裏上網課。

臘七,臘八節的前一天。一大早,姥姥把大鐵鍋,從灶台上搬下來,仔仔細細地刷一遍。這鍋,大到你無法想象,像一個倒過來放的大黑雨傘——是直接鑲到灶台上的,鍋的身子在灶台下,灶裏點火。刷完之後,再泡豆。下午煮粥,煮一晚上。只見姥姥把水燒熱,放入豆類,看到豆子在沸水裏上下沉浮,乏了,就坐在爐灶邊的.小板凳上,姥姥也坐下來。

我們聊天,聊奇聞趣事,聊鬼狐傳説,聊她年輕時候的故事,聊濟南的樣子。我看着她,那時她六十出頭,頭髮不密卻烏黑,沒有一根白髮,眼角眉梢有幾道皺紋,可眼睛是烏黑明亮,無一絲瑕疵的。姥姥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莊稼人。説話不多,幹活可多。誰家地裏農活忙不過來了,都是她去幫忙。現在,六十多歲的人了,還下地幹活,迎着油煙做飯。“哦,好了,該放米了。”之後,我睡着了。

一大清早,被臘八粥的甜香勾醒,引到廚房裏來。姥姥掀開鍋蓋,白色的甜香湧出,溢的滿屋子都是。她盛出一碗放在灶台上涼着,給我嚐鮮。姥姥的臘八粥,甜而不膩,還很香,鄰里鄉親們都愛喝。姥姥又盛出幾碗分給鄰里鄉親,鄉親們也把剛泡的臘八蒜,分給姥姥。剩下的粥,當做點心,全家分了,喝了。

後來,姥姥到濟南照顧我。再後來,我長大了。

我很懷念,那種大鍋熬的臘八粥,姥姥的粥。現在,又有幾户人家,自己煮臘八粥呢?還有誰有閒情逸致去用小火熬粥呢?路上買兩個包子,吃了;定個外賣,吃了;想吃甜點了,樓下甜品店,賣奶茶,賣餅乾,馬卡龍。我想問的是,我們所要的休閒,真的是在酒吧裏喝到爛醉如泥,在歌廳裏唱到嗓子啞嗎?角落裏的瓷勺、砂鍋發出,心碎的聲響。我們理想的生活只是職場、官場、名利場嗎?

我好懷念,那安靜的時光,那淳樸的民風,那温柔的粥。

有關民俗的作文4

秋日的晚風帶着落葉,一起飄蕩在小路上,夕陽燒紅了天邊的白雲,眼前那棵高大而粗壯的柏樹,盡顯滄桑。耳邊傳來是“咿呀”的聲音。

兒時是在老家度過的。夏日是炎熱的,姥姥喜歡在正午躺在那藤椅上,拿着一把又大又圓的扇子,輕輕地搖。旁邊放一個略顯破舊的收音機,放着是那“咿呀咿呀喲”的京劇。姥姥很喜歡聽着戲,她什麼戲都聽過,像是黃梅戲、豫劇、呂劇等等。不同地方的戲,從她那破舊的小收音機裏傳來。

我那時還小,聽不懂裏面在唱些什麼,想和姥姥説説話,她一邊扇着扇子,一邊做了一個“噓”的動作,示意我不要説話,我只好趴在她的腿上,藉着扇子的清風,進入夏日涼夢。

後來,再大些,勉強可以聽清一兩句,但是仍然不懂意思。中午陪姥姥聽戲已經成為了習慣。不同的是我喜歡趴在風扇前,聽戲。風扇的風吹的總是很大,將我的頭髮到兩邊,猛烈的清風撲到我臉上。耳邊依然傳來的是“咿呀咿呀喲”的唱戲聲。

那天早上姥姥起得很早,在院子裏忙來忙去,我揉了揉朦朧的眼問她:“今天有什麼好事嗎,為什麼這麼忙?”她回過頭,臉上帶着笑,以至於她臉上皺紋都變成優美的弧形:“今天村裏要來唱戲的,一會去看啊!”説完她又去忙活。看着她彎的似弓的背,在清晨的曦光下留下了一個彎彎的背影。

臨近中午,姥姥便領我去佔位。走到柏樹下,已經有很多人了,姥姥找了一個地方放下馬紮,坐下。而我偏要擠到前面看個清楚。終於等到開場,台下的人紛紛鼓掌,簾子被掀開,從裏面出來一個臉上抹滿油彩、身穿戲服的人出來,身後跟着些和他一樣的人。一場下來,人們喝彩不斷,我也跟着鼓掌,似懂非懂地看着台上人所唱的悲歡離合。一直表演到下午才結束,我一直坐在最前面,不曾離開,生怕別人搶了我的位置。這中間有人來,有人走,有人罵故事裏的.人物,有人笑故事裏的情節。

再後來,我離開了家鄉,便再也沒有看過戲,直到那天突然很想看戲,那種思念湧上心頭,我終是買了一張票去聽了一場戲。聽的人很少,不似當年那般熱鬧,耳邊依然是“咿呀咿呀喲”的聲音,可終究感覺少了些什麼。台上的人唱着一個個不同的故事,台下的人越來越少,我依然坐在那裏聽他唱完,他們熱愛傳統文化,並且願意傳承下去,他們值得尊敬。

迎着風走在路上,看着人來人往,世界終是變了,變得越來越好,很多高科技產品進入我們的生活,可有些東西卻在慢慢消失。人生中,有些人來了,有些人走了。就像戲裏唱的悲歡離合,就像詩裏説的月有陰晴圓缺。

落葉跑到我腳下,我將它們輕輕踢起,耳邊迴盪的剛才的戲,不禁哼了兩句,一切剛剛好。

有關民俗的作文5

“哎,要不然讓她兩個弟弟壓轎吧。”今天我表姐出嫁,姑姑想讓我和表哥做表姐的“左右護法”。既有紅包拿,又能坐豪車,我們自然一口答應。

經過四十多分鐘的車程,我們駛進了一個村莊,突然司機大叔將車停下,我透過前擋風玻璃向外望去,呀!好大的“鞭炮陣”,一條條亮紅色的長鞭婉若游龍盤旋於天際,一桶桶煙花像火箭發射器似的,矗立於道路的兩側,“放”只聽一聲令下,巨龍開始了震天動地的咆哮,一支支“小火箭”猶如一個個等待放學的國小生一般,衝出束縛,接二連三直衝雲霄。現在雖然是早上看不到煙花綻放出的燦爛笑容,但從一聲聲清脆、嘹亮、高亢的“咚咚”聲中,我感受到了它們體內儲備的無窮能量,在一瞬間釋放,一個個迫不及待地飛翔、綻放,它們的笑容多麼美麗璀璨,多麼無與倫比!

“鞭炮陣”正熱鬧着,盡頭的“鑼鼓陣”也開始了表演。只見鼓手們個個戴着色彩鮮豔的紅頭巾,在風中飄搖着,手持一對短小結實的木鼓槌,高仰着頭,手中的鼓槌上下翻飛,大鼓也繫上了光鮮亮麗、喜慶紅火的腰帶,舒服地趴在一個結實的手推車上,跟着歡快的旋律,伴隨着擊鼓大爺的節拍,鼓面上下浮動着,好似跳起了“肚皮舞”。鼓的深沉加之鑼的.響亮,還有場邊雷鳴般的掌聲作伴,真是好不熱鬧!

“鑼鼓陣”的表演還沒結束,“啦啦隊”就急不可耐的上場了!他們都身穿亮紅色的大衣,身披喜慶的“大紅袍”,手裏拿着鑼或者鏜,像一隻只翩翩起舞的蝴蝶,邁着輕盈的步伐,“嘡嘡”“咣咣”地邊敲着手中的樂器,邊對旁邊聞聲趕來湊熱鬧的人們説:“鄉親們,今天我們家有喜事,都來吃個喜糖、喜饃!”説着她便開始繞着花車轉了起來。這時有人遞過來一個盛有喜糖、喜饃的大紅瓷盤,瞬間她身邊就被圍得水泄不通,她一會像天女散花般向空中撒着喜糖,一會兒又抓起一個拳頭大小的白膜隨手一拋“喜饃啦!”她大聲喊着,笑逐顏開,鄉親們更是喜不自勝。

“迎新娘下轎了!”嘹亮的一聲喊道。我深知“買賣上門了”。新郎打開車門笑臉盈盈地對我説“該下車了!”“嘿嘿,不行。我使盡全力拽着車門。新郎搖了搖頭,高聲喊道:“紅包伺候!”身旁便有兩名大帥哥送來紅包:“紅包在此,請壓轎查看!”我“撲哧”笑出聲來,在確認了紅包金額後,我將一個紅包分給了表哥,然後歡天喜地,蹦蹦跳跳地下了車。“左右護法”就這樣被兩個紅包快快樂樂地“收買”了。

今天的迎親真熱鬧啊!我不僅滿心歡喜,還體會到了特別的關中民俗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