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作文

故鄉的特產作文6篇

欄目: 作文 / 發佈於: / 人氣:4.88K

在學習、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都接觸過作文吧,作文是通過文字來表達一個主題意義的記敍方法。如何寫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作文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故鄉的特產作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故鄉的特產作文6篇

故鄉的特產作文1

我的家鄉在乾縣,這裏有悠久歷史的鍋盔。

在古代,男人經常打仗,不能按時吃飯。有一個士兵餓得實在忍受不了,就用他的.頭盔當鍋,裏面放入和好的面,架在火上烤,烤就的饃香氣撲鼻,人們把這種饃叫做鍋盔,這個名字流傳至今。

乾縣的鍋盔可是遠近聞名的。我奶奶也是做鍋盔的高手。只見她先把面揉成長條形,放茴香,然後把它用擀麪杖壓扁,再把它捲起來,立起來,最後把鍋盔擀平,放進鍋裏,不一會兒鍋盔烤好了。烤出來的鍋盔色澤鮮豔,看着就讓人流口水。

大人們把切好的鍋盔里加上辣子,吃起來酥脆可口。我喜歡夾肉的鍋盔,我覺得鍋盔人們越吃越愛吃。我愛家鄉的鍋盔。

故鄉的特產作文2

我的故鄉在天津,我愛故鄉的狗不理包子。

狗不理包子是天津的特產。它的外表圓圓的,白白的,包子上有它獨一無二的褶花,像一朵盛開的白菊花。我用手輕輕的捏一捏,包子皮還會彈起來。又軟又韌,拿在手上聞一聞,我説:“太香了!”於是,我迫一及待的要吃了,“嗷”用力咬一大口,嘴巴里全是湯汁,都灑出來了。

狗不理包子不僅好吃,它還有一個有趣的故事。

它是一個叫“狗子”的人創建出來的,當時狗子十四歲時,來到天津學手藝,聰明的他把包子做得飄香百里,吸引了許多的'人們來吃包子。當時包了鋪生意非常興隆,狗子顧不上和客人説話,大家都説狗子賣包子不理人。天長日久,大家就叫他“狗不理”。

現在的狗不理包子了品種可多了。有蔬菜餡的,有肉餡的,有一個蒸籠裏放一個包子的,有一個蒸籠裏放兩個包子的,有一個蒸籠裏放四個包子的,而且每個蒸籠的外面都印有狗不理三個字。

我愛故鄉的特產,歡迎大家來天津做客。

故鄉的特產作文3

我的家鄉在長興,位於太湖之濱,是魚米之鄉。我的家鄉特產很多,有銀杏、茶葉……銀杏是我的最愛。

銀杏長得很慢,但它能長壽,是我國最古老的'樹種之一,被稱為“活化石”。

春天的銀杏葉子染綠了整一棵樹,綠油油的一片。近看,一把把小傘子似的樹葉可愛極了。

夏天,銀杏樹上結滿了果子,那就是白果,而白果由綠變黃,慢慢成熟。炎熱的日子裏,白果如同怕熱的孩子躲在綠葉底下,小傘子就扇走了熱光,扇來了涼爽。

深秋初冬時,人們把採摘下來的白果表皮剝掉,露出白白的殼,曬乾。白果可以炒着吃,也可以煮雞湯喝,還可以放在微波爐裏煨着吃。味道好,營養豐富。

我愛銀杏,更愛我美麗的家鄉。

故鄉的特產作文4

我的家鄉在乾縣,這裏有悠久歷史的鍋盔。

在古代,男人經常打仗,不能按時吃飯,有一個士兵餓得實在忍受不了,就用他的頭盔當鍋,裏面放入和好的面,架在火上烤,烤就的饃香氣撲鼻,人們把這種饃叫做鍋盔,這個名字流傳至今。

乾縣的鍋盔可是遠近聞名的。我奶奶也是做鍋盔的高手。只見她先把面揉成長條形,放茴香,然後把它用擀麪杖壓扁,再把它捲起來,立起來,最後把鍋盔擀平,放進鍋裏,不一會兒鍋盔烤好了,烤出來的`鍋盔色澤鮮豔,看着就讓人流口水。

大人們把切好的鍋盔里加上辣子,吃起來酥脆可口。我喜歡夾肉的鍋盔,我覺得鍋盔人們越吃越愛吃。

我愛家鄉的鍋盔。

故鄉的特產作文5

我的故鄉在藍田,我愛故鄉的柿子。

春風吹着,春雨下着,一棵棵樹的葉子,好像我們在“滴滴……”唱歌。他們伸展着一季常綠的至根,一片一片狹長的`葉子在春雨裏歡笑。

國慶節過後,柿子樹結滿了果實。小的向核桃大,大的向燈籠,想吃柿子的時候非常難,因為樹高大,需要用梯子貨棍子去摘。柿子先是橙黃色的,隨後慢慢變成紅色的,這是就是熟,你撥開皮,就可以遲到香甜的果肉了。沒有熟透的柿子吃時,會感到很澀,吃着甜甜的柿子,我哈哈大笑起來,小時候,有一次吃多了,還得我便祕好幾天,什麼東西都不敢吃。

我愛故鄉的柿樹,更愛吃故鄉的柿子。

故鄉的特產作文6

我的故鄉在陝西,我愛故鄉的蘋果。

春天的雨絲從天空的懷抱裏跳出來,擁抱大樹,親親蘋果,所以才讓蘋果有了可愛的小臉。

秋姑姑悄悄地來到了,到了蘋果寶寶們練習走路和跳高的時候了。

蘋果不大不小,和桃差不多,在蘋果的紅臉蛋上面,還有一根頭髮呀!哦!原來那是蘋果的綠梗兒呀!夏天,蘋果剛出生,它還是綠的,吃起來又苦又酸,非常難吃。

立秋的時節到了,也是蘋果快成熟的`時候,蘋果的顏色開始變黃綠或紅黃,吃起來是又酸又甜。秋天,到了蘋果學走跑的時候了,它才慢慢變成紅紅的顏色,它的味道甜甜的了!你們一定不知道,你每天早上吃一個,醫生會給你説“再見”哦!因為呀,這個蘋果可是肚子裏面的環保小衞士呢!如果你想要吃到更大更甜的蘋果,請到我們陝西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