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作文

“笨拙”的螃蟹作文3篇

欄目: 作文 / 發佈於: / 人氣:1.4W

在學習、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吧,藉助作文人們可以實現文化交流的目的。你所見過的作文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笨拙”的螃蟹作文,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笨拙”的螃蟹作文3篇

“笨拙”的螃蟹作文1

在海邊,生活着一隻笨拙的小螃蟹。

為什麼説他是笨拙的呢?因為它經常會不小心的傷害到別人,而這一切都怪自己有個大鉗子。就説昨天吧,它到小白兔家裏玩,一不小心就把小白兔的寶貝項鍊給剪斷了,小螃蟹緊張地説:“對……對……對不……對不起!”説完就不好意思的跑了。

它繼續往前走,看見熊貓小小在一根長長的竹子前急得上竄下跳,小螃蟹説:“我能幫你嗎?”熊貓見到小螃蟹高興的説:“你來的太及時了!正好你的大鉗子能幫到我……”沒等熊貓説完,小螃蟹就開心的舉起那隻笨重的`“大手”,放在離竹子根部10釐米距離的地方“咔嚓,咔嚓”用力一次一次使勁的夾,直到竹子斷了。熊貓小小對着那隻笨拙而喜歡幫助別人的螃蟹説:“謝謝你!”這次小螃蟹終於感受到自己大鉗子的用處,心裏特別得開心!

從那以後小螃蟹明白了:雖然自己的大鉗子很笨拙,但用處還是很多的。

“笨拙”的螃蟹作文2

一天,螃蟹下海去玩,剛一入海,他就看自己的好朋友林貝,林貝也是一隻小螃蟹,他們玩了一個叫吹泡泡的遊戲,林貝把他的大鉗子向下放,吹,而入海的那隻螃蟹把大鉗子向上放,吹,結果把泡泡扎破了,他説:“我不適合玩這個遊戲,我去找其他朋友玩吧,再見了林貝。”

然後,他找到了他的朋友向林,向林是一隻小海龜。他和向林玩的是賽跑的遊戲,賽跑時,他們氣喘吁吁,非常非常累,但是他們還是堅持跑到了終點,向林用了一分三十五秒,但是螃蟹用了三十七分四十五秒,因為鉗子太重拖了後腿,真是差距太懸殊了。螃蟹説:“這個遊戲也不適合我,我去找別的朋友玩吧,再見,向林。”

螃蟹又找到了一個名叫鍾信路的好朋友,鍾信路是一隻水母,而且是有毒的'一隻小水母,他和鍾信路一起玩龍捲風的遊戲,可是一拉手,螃蟹中毒了,水母找到了好多好多好朋友,經過了六九五十四天,終於把他治好了。

這天,螃蟹聽到了遠處的聲音,馬上跑過去了,發現時大章魚被水草纏住了,拿他的大鉗子,剪啊剪,把大章魚給“剪”出來了,大章魚謝過螃蟹,螃蟹終於知道自己大鉗子的用處了。

“笨拙”的螃蟹作文3

在一片海洋中,有成千上萬的海洋生物。在這些生物中,有一個龐大的羣體,那就是螃蟹。其中,有一隻螃蟹很自卑,它叫尼尼,它總是覺得自己會破壞別人的東西。

當尼尼一個“人”走在寂寞的沙灘上,就會想起自己的鉗子給別人帶來的麻煩。一天,它一邊走在沙灘上一邊流淚,説:“我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鉗子呢?”走着走着就遇到了剛剛出門的海龜、章魚、水母。尼尼走向它們,説:“你們為什麼沒有鉗子呢?我真羨慕你們!”章魚和水母有觸腳可以撓癢,海龜有可以防衞的殼子。而它們卻説:“沒有關係,我們一起去玩吧!”尼尼就跟着一起去了。

它們一起玩了“追泡泡”的遊戲。海龜興奮地説:“我先來。”然後,海龜吹起了一個大泡泡,章魚、水母首先追了上去,而小魚則拉着尼尼飛快向前跑去。追了一會兒,大家都累了,而尼尼卻很好奇地上前去,用鉗子捅了一下泡泡。“啪!”泡泡破了,尼尼傷心地説:“對不起,我不是故意的,都怪這個鉗子!”大家紛紛安慰尼尼,提議玩別的遊戲。尼尼垂頭喪氣地説:“還是不玩了,再玩我會害了你們的。”水母卻説:“沒關係的,我們來玩捉迷藏吧!”尼尼點點頭,答應了。

遊戲開始了,章魚很快就躲了起來。而尼尼東找找,西找找,看到珊瑚旁邊有一個貝殼,就鑽了進去。尼尼以為躲在這裏就沒事了,可尼尼忘記了,它有一個鋒利的鉗子。尼尼總是覺得躲在黑黑的地方不好受,只聽見“咔咔”一聲,尼尼把貝殼給夾破了,它開始埋怨自己。於是,水母就提議尼尼來找。尼尼開始倒數:“十、九、八……一!”倒數完了,尼尼開始找了。尼尼的火眼金睛很快就從沙灘中找到了海龜,又從貝殼中找到了水母,但唯獨不見章魚!它走到珊瑚叢中東望望,西望望,就是找不到章魚。突然從旁邊傳來一聲聲呼救聲,“救命,救命!”聽見聲音的同伴們紛紛趕來,只見章魚被水草給繞住了。尼尼急中生智,用自己的鉗子剪下水草,把章魚給救了出來。章魚説:“謝謝你,尼尼。”尼尼突然有了一點成就感,但只是一時的.,不能解除根本,不知道哪一天,它又要自卑了。

尼尼把章魚救下之後,就邀請尼尼去參加自己的生日宴會。第二天,尼尼走進了章魚的家,海龜、章魚、水母邀請尼尼玩遊戲,玩“捉到誰,誰就是鬼”的遊戲。海龜當鬼,大家立刻四處逃竄。這時,水母被沙子覆蓋了,根本出不來。尼尼立馬趕了過來,用鉗子把沙子挖了出來,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水母給救了出來。

水母説:“尼尼,你不是一隻笨拙的螃蟹,你是一隻聰明又樂於助‘人’的螃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