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作文

説“安”作文

欄目: 作文 / 發佈於: / 人氣:2.52W

在平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有寫作文的經歷,對作文很是熟悉吧,藉助作文可以宣泄心中的情感,調節自己的心情。一篇什麼樣的作文才能稱之為優秀作文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説“安”作文,歡迎閲讀與收藏。

説“安”作文

説“安”作文1

心安者,成萬事。

——題記

觀花者心安靜待,才能看到曇花驚人的美豔;採藥者心安靜尋,才能找到舉世難求的靈芝。生活中,處處需心安。心安者,成萬事。

遭遇坎坷時,需要心安。李白被貶回鄉,卻豪放不減,安心享受難得的自由。於是,有了“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的瀟灑與大氣。蘇軾流放海南,卻悠然依舊,安心享受難得的悠閒,於是,有了“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的'自在。李白、蘇軾仕途失意,但內心卻並不為之所動,而是依然心安自在,快樂滿懷,於是,成就了他們馳騁詩壇,流芳千古的偉業。心安者,成萬事。

身處逆境時,需要心安。史鐵生,不到二十,下身就殘廢,但他卻並未被嚇倒,而是安心於寫作,終於成為現代文壇一顆耀眼的明星;海倫?凱勒,雙目失明,但她卻並未被壓彎,而是安心練習説話,終於成為生活的強者、世人學習的楷模;史蒂芬?霍金,全身僅有兩根手指能動,但他卻並未被擊垮,而是安心努力用兩根手指寫書和工作,終於,一部《時間簡史》驚歎世人。他們,都是生活中的不幸者,然而,他們卻用內心的安然和自身的努力,使自己成了生活中的萬幸者。心安者,成萬事。

面臨成功時,需要心安。試想,如果沒有居里夫人在發現釙後仍安心鑽研,怎會有化學元素“鐳”的發現?如果沒有我國領導人在國家高速發展之時,仍不滿足於現狀,安心辦事,怎會有中國今日傲立於世的輝煌?不沉湎於已有的成績,安心創造新的業績,一次次的成功必將不斷垂青於他。心安者,成萬事。

前方烏雲密佈,與其無方向亂竄,不如安心靜待並不斷積蓄能量,待準備好,調整好,以一顆安然之心,借風之勢、山之力,還怕撐不出個晴空萬里?

面對坎坷,安心處之;遭遇失敗,安心處之;面對成功,安心處之。朋友,攜一顆安然的心,快樂出發吧!夢想,就在不遠處。

心安者,成萬事。

説“安”作文2

“安”字有很多含義,其中之一便是“安逸”,“安逸”其實是很多人追求的一種生活態度。

“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是一種安逸;“小橋流水人家”是一種安逸;然而,“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後的一杯清茶、一壺酒也是一種安逸。安逸是一種釋然,是一種隨心,是一種大風大浪後的平靜與享受。

佛祖釋迦牟尼放棄自己王子的奢侈生活,寧願漂泊於世,苦求真理。最後終於在菩提樹下大徹大悟,得到完善。他所追求的,就是一種安逸。這樣的安逸不同於安於現狀,是他在艱難的自我否定與自我昇華中尋得的.。這樣的安逸也不等同於安樂。他在找到完善的自我之後,並不滿足於此,而是巡遊世界、暗渡眾生。因此,安逸,是找到真理後內心的平靜,是修行自我後無私的奉獻。

陶淵明拋下塵世的功名利祿而歸隱田園。無論是他曾幻想的武陵桃花源,還是他自己所經營的“草屋八九間”,他都在追求一種安逸。他“不為五斗米折腰”,是不想讓物質的銅臭味破壞他心中的聖境。他的這份安逸,有別於一些人的逍遙快樂,有別於一些人的事不幹己,而是希望迴歸農村的質樸、純潔,迴歸人類本性的善良與自然。

李白終生仕途不順,屢遭排斥,但他可曾想到,後人眼中的他,沒有被官場失利的陰影所遮蔽,而是一個“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的豪情萬丈的詩仙!他“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流傳百年,世人稱讚,又勝過了多少苦苦追求一官半職,終生逃不出科考的人!他的釋然、豪爽,不也是一份安逸嗎?不被名利所束縛,這份安逸,就是當時的皇帝也難以享有。沒有這樣的安逸、灑脱,李太白怎能留給後人這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千古名句呢?

安逸給予世上所有人都是平等的,它不是眾人分食的一塊蛋糕。而是每個人內心深處都埋藏着的一種態度。當我們奮鬥一生,努力追求過自己的理想後,我們也許有了白髮,也許皺紋爬上眼角,但此時,我們能夠説,自己的能量曾經真正的釋放,自己曾經真正拼搏過、付出過,即便沒有來生,我們也不後悔。這時,我們得到了一種非常寶貴的東西——安逸,我們此時才真正能夠微笑,能夠寬容,能夠無悔。

説“安”作文3

幼苗長成參天古木,是因為它安於土壤,不求凌雲之高;石礫被沖刷成卵石,是因為它安於河底,不求跨洋之遠;沙石被浸成珍珠,是因為它安於蚌殼,不求驕陽之暖。人又豈非如此,只有安於現有的,才能最終有所收穫,過多地追求享受,反而會阻礙前進的步伐。

這個道理其實誰都懂,可人偏偏是不安份的生物,總喜歡不斷追求所有東西,到頭來往往是一無所獲。漢九年級傑之一的韓信,當年戰功赫赫,封為齊王。而他卻毫不滿足,擁兵自傲,索地覓封侯,終被降為淮陰侯,又因謀反罪被殺,三族誅滅。若他也能像張良那樣,拒絕劉邦的封賞,而甘居小小的留地,又怎會莽送了一世英名?身居高位,已屬不易,為何不好好珍惜,非要更上一層樓呢?自古聖賢,都是懂得安於現狀而謀大計的,晉文公重耳身受迫害,亡走諸候,飽嘗顛沛流離之苦才成為一代霸主;勾踐二十年卧薪嚐膽。才有了一字千金的《呂氏春秋》,試想這些人當初如果都不肯安於現狀,豈非是重耳扶劍自頸,勾踐以卵擊石,不韋憤憤而終?安於現狀,並非是讓人不求進取,而是在一種不斷磨鍊中,完善自己,厚積薄發。正如楚莊王“三年不飛,一飛沖天”,“三年不鳴,一鳴驚人”。

如今的人們,過多地被物質迷惑了雙眼,越發不安份起來了,追功,逐名,謀祿,那一個不是充滿誘惑力,世人只有擦亮雙眼,看清自己真正追求的是什麼,安於現狀,方可獲得想要的一切。如何做到安於現狀?子路和孔子有這樣的對話,子路問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安份,富而好禮也。”孔子的話精闢地闡述瞭如何安於現狀,不論貧富,都對現有的一切感到滿足,沒有過份的`追求,並不斷完善自己的人格,這便是真正意義上的“安”,換句話説,便是人格上無休止的追求,在物質上適時滿足,“君子務本,本文而道生”,“安”是一種人生的智慧,是一種更高境界的生活方式。

“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我們縱沒有先哲那超脱一切的氣度,十之取其三,安於現有的一切,也還是做得到的!

説“安”作文4

古人有云: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可見,古時之人就把修身放在了第一位。我也認為:安家、安國、安邦,必先安心。

志者,必先安心。有志之士,必先有心。確定心之所向,志向也將勢如破竹地衝破一切阻礙,成就一番事業。諸葛孔明忠義乾坤世人皆知,一句“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便把“卧龍”這個名字照得亮堂堂的,孔明將心安在了漢室統一上,最後雖然出師未捷身先死,可後人永遠將佳話圍繞在了他身邊。元帥岳飛將心安在大宋,一曲《滿江紅》,唱出了“精忠報國”的英雄氣概,志者,安心,心如磐石。

治者,必先安心。冰心詩中寫道:“心若冰清,天塌不驚”。治國之人,必先做到天塌不驚。心安得穩,國安得就穩。勾踐卧薪嚐膽終報國恥的故事,再次證明了治者安心。記得從書上看過這麼一句話“不可忘,不可念”,用在這裏正合適,所謂國仇不可忘,天塌不可驚;家恥不可念,心應若冰清。治者,安心。心若冰清。

智者,必先安心。曾經疑惑,曾經迷茫,將心放平,你便是智者。做得到寵辱不驚任庭前花開花落,做得到去留無心看天上雲捲雲舒,這才是將心放平,一朝不得志便抑鬱而終的人,也許是詩人,也許是文學家;也許是學富五車,也許是家財萬貫,但不懂得笑看風雲,不懂得安心的`人,決不是智者。智者,是一份瀟灑、一份幽默、一份認真、一份玩笑、一份勇敢,五份安心。智者,安心。心比鏡湖。知者,必先安心。佛曰:“渡人自渡。”也許這就是安心的最高境界。

與人爭名逐利,不如守拙歸田的恬淡輕鬆;與人比權量力,不如渡人自渡的豁達明朗。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友。只有懂得寬宏,懂得不把世界看得太清楚,懂得笑看得失,淡觀榮辱的人,才是知者,才懂得笑看風雲。知者,安心。心似蒼穹。安家,安國,安邦之人,必先安心。將心安如磐石的人是“志者”;將心置若冰清的為“治者”;將心比作鏡湖的必為“智者”;將心看似蒼穹的實作“知者”。安心、安家、安邦,之後安天下。

説“安”作文5

提起“安”字,你多半會看到國人微笑的臉,是啊,有誰不喜歡“安”呢,“安”就代表了穩定,代表了幸福,至少,國人多是如此看的。

這時想起了一個王朝的都城——長安。這座都城,古老卻蓬勃,清淡而輝煌,它是大唐歷史的見證,它有着動聽的寓意——“長治久安”。在我看來歷史不外乎亂世及治世,因此以治而安,安而成功,在這個“長治久安”的都城中,唐王朝的統治者實現了一統天下的大業,成就了大唐在歷史中的盛世,締造了中國在世界的輝煌。而長安,仍然是靜靜地矗立,即使它有當時的繁華,縱然在百年的歷史中也有過動盪,它仍矗立着,寵辱不驚,因為它的名字中充滿了人們的希冀——“長治久安”,因而我們説,“安”字絕妙。

人們希望獲得“安”,歷代的統治者也在努力製造一個“安”的局面。

然而,真是“安”嗎?為何我耳邊總在迴響着屈原哀怨的絕唱,“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求什麼呢?求君主的聖明,求百姓的福祉,求國家之“安”。為何我腦海中總是浮現出一位僵卧孤村的老者,那是陸游在吟詩吧,雖然“鏡中衰鬢已先斑”,卻仍掙扎着,“尚思為國戍輪台”,這位憂國憂民的詩人,至死仍盼望着“王師北定中原日”,而他不知道,宋王朝的統治者只求一隅之“安”,在那風景如畫的`臨安,哈,恰又是一個“安”字,只可惜是“臨時安定”。

那個在不安中求安的宋朝啊,悲悽的宋朝有易安居士攜所有家當追隨朝廷,而最後也只得歎一句,“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只是那執政者不是“人傑”,更不會,也不願做“鬼雄”,她只願在風雨飄搖中“一晌貪歡”,莫“辜負了窗前月明”就好。

於是我感歎,從古到今,國人一直在追求“安”,可能真如魯迅先生所述,即使只是做奴隸吧,只要有安定的環境,那也是萬幸了,所以我們一直堅信“跟着安定走,幸福向你招手”嗎?所以我們可以拋棄土地,拋棄尊嚴嗎?所以在動盪的晚清,我們簽下了那麼多喪權辱國的條約嗎?

不要因為“安”而喪失了我們中國民族的氣節,我們喜愛“安”,然而我們也要提防“安”,不要因一晌貪“安”,而蒙敝(應為“蔽”,評者注)了雙眼。想吾泱泱大國,幾千年基業,定要將“安”字慎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