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作文

我眼中的傳統文化作文15篇

欄目: 作文 / 發佈於: / 人氣:1.15W

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會接觸過作文吧,作文是從內部言語向外部言語的過渡,即從經過壓縮的簡要的、自己能明白的語言,向開展的、具有規範語法結構的、能為他人所理解的外部語言形式的轉化。那麼問題來了,到底應如何寫一篇優秀的作文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我眼中的傳統文化作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我眼中的傳統文化作文15篇

我眼中的傳統文化作文1

曾幾何時,“山寨”開始成了中國文化的代名詞,缺乏內涵的快餐式產品日益氾濫;

曾幾何時,我們習慣了互送聖誕賀卡,期待收到情人節禮物······國人聽不到,在一個遺忘的角落,有一個聲音在提醒我們不要忘記————————那是我們最後的堡壘,請敬畏我們的經典。

如今,與漢語熱席捲全球形成鮮明反差的是,各種西方文化被國人狼吞虎嚥,我們用荒誕的顛覆迎合流行的口味,用冷漠的嘲弄掩飾浮躁的內心。

以漢語為代表的中華傳統文化體系就好比一棵歷經滄海桑田的參天大樹,如果一片葉子爛了,那無關痛癢;如果樹上到處都是枯黃的葉子,那就應該反思這顆樹了。

漢語是民族文化的精髓所在,是一個民族的基因和烙印,是我們區別於其他民族的身份標誌。事實上,漢語“外熱內冷”的現象只是民族傳統文化當前處境的縮影,很多情況下,特別是在科學技術高速發展的大背景下,我們往往忽視了傳統文化在今天仍具有巨大的影響。

古人的智慧和主張會時不時潛移默化地影響人生觀和價值觀,規範着我們的行為準則。所以,我們必須堅守傳統文化的根,不然,我們靈魂堅守的土壤若被侵蝕,我們只好迷失。由此想到了龔自珍的一句話:“滅人之國,必先去其史”。

不由得心頭一震。

這裏的'“史”是一個廣義的概念,即傳統文化。其實,傳統文化無處不在,只要你用漢語進行思考,用漢語進行寫作題,它就會悄悄地滲透進你的文本中。傳統滲透進漢語和文字的深處,兩者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因此,傳統文化的重要性可見一斑。

如果我們對傳統文化缺乏敬畏之心,任其受外來文化的衝擊卻置若罔聞的話,恐怕這就是我們國家走向沒落的第一步,拯救傳統的行動已刻不容緩。

事實雖然殘酷,但我們切不可悲觀失望,更不應失去信心。

無論我們走到何處,無論我們身處何方,面對文化踐踏,不應僅僅是憤世嫉俗怨天尤人。“憤青”這一稱號已不再屬於21世紀的我們,我們要做的還有自我反思:我們要做一個怎樣的文化消費者?文化良知的根一直在腳下,我們就不會因為些許風雨而荒蕪我們的精神世界。

對傳統文化心存敬畏,我們就能找到人格座標的原點,找到心靈的根,我們才能步履從容,化蛹成蝶。傳統文化這棵樹,需要我們一同呵護。它雖然源遠流長,但依然生機勃勃,依然藴涵着巨大的生命力,是一隻可以屢經涅槃而獲得永生的鳳凰。

所以,你不得不承認,作為炎黃子孫,這是一種義不容辭的責任。面對戰爭的慘敗,魏源曾大聲疾呼:“師夷長技以制夷”。

如今,我們在大量吸收外來先進理念的同時,切不可本末倒置,忽視了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就讓我們從現在開始,從自身做起,永葆一顆敬畏之心,守護我們的經典。

我眼中的傳統文化作文2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古人的這一詩句似乎是清明的真實寫照,温暖的陽關不再照耀大地,接替它的反而是陰雨連綿。小小的雨滴落在地上,敲打在窗邊,勾起人們對已故親人那斷斷續續充滿悲傷與哀愁的懷念。

我家也在為清明節的籌備當中,只是意外層出不窮。奶奶把飯菜的做好了讓我去叫爸媽,可是爸媽卻不見了。於是我給他們打了電話,剛開始還不接,於是我又打了幾次,最後終於接了,我便知道他們原來去了外婆家裏,我舅舅已去世3年,但親人們的懷戀跟惋惜依舊。媽媽在電話裏的`聲音是淒涼的,我還聽到了哭聲,媽媽説讓我們等會兒,説他們馬上就回,可我們等了半天,還是沒有回,過了一會兒,接到了媽媽的電話,她説他們快到了讓我們把飯菜熱一下等着他們。於是我便去跟奶奶説,然後發現奶奶也不見了,於是我便去奶奶家找,可是家裏門鎖着,然後我就去別的地方找,最後在一家小賣部找到了奶奶,她在那裏看別人打麻將。奶奶看到我來了,就問我是不是爸媽回來了,我説他們快了,説讓您把飯菜熱着等他們回來,然後奶奶便回到家準備熱飯。可是卻發現家裏的煤氣完了,奶奶就把飯菜裝起來,拿到自己家裏熱。隨後爸媽便回來了,然後我們家開始燒紙錢,放鞭炮。完了以後就去上墳,上墳燒紙時,天空中下了小雨,一滴一滴的落下來。落在我的臉頰上,也落在了爸爸那歷經風霜的臉龐上。

我不喜歡淋雨跟燒紙錢,還有放鞭炮。所以我做了一個愚蠢的事,我説爸媽,我不想燒了,沒意義,我先回去了,媽媽先是反對,最後還是無奈的讓我回去了,在回去的最後一刻,我看到爸爸的臉上寫滿了無奈跟憂愁。我的心突然有一種酸酸的感覺,但我還是回到了家,回到家之後我第一個想到的就是給爸媽送傘過去,可是想了想,他們並不似我這樣討厭下雨,可能他們還願意在這個傳統的節日的淋下雨呢,於是我便向奶奶家走去,幫奶奶撐着傘,奶奶手裏端着的就是放滿了飯菜的東西。我説奶奶重不重啊,要不要您來撐傘吧,我來幫您拿,她説,不重,我拿着就好了。我想幾盤菜可能也不是很重,於是我便沒有再多説,繼續幫奶奶撐着傘,到了家門口的時候,正好爸媽回來了,可能他們看到了我為奶奶撐傘便原諒了我,後來也沒有在那件事上説什麼,這件事可能就這麼不了了之了吧。

最後,我們一家人坐在桌子上,吃着清明節的這頓飯。飯菜很好吃,可是氣氛卻不是很好。最後是爺爺打破了沉寂,隨後便在桌上都聊了起來,這種氣氛多好,大家開開心心的吃完了飯,於是便都離開了,爸爸去了武漢,媽媽出去了,爺爺奶奶也都回家了,只剩下我一個人獨自在家裏體驗着清明節的孤獨與寂寞。

讓我們從這個春天,這個清明開始,珍惜時間生命,畢竟,生命也似春天一樣燦爛!

我眼中的傳統文化作文3

春節我感興趣的傳統節日中最喜歡的是春節,因為它是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在農曆正月七年級,又叫陰曆年,俗稱“過年”,“新年”。

每年過年,街上掛滿了紅紅的燈籠,彩旗飄飄。商場是人山人海,購買年貨,可熱鬧了。

奶奶準備了豐盛的食物,外面有許多“砰、砰、砰”的鞭炮聲。每個小朋友都穿上了漂亮的新衣服,大人們露出了滿意的笑容。爸爸給我買了許多禮花和鞭炮,到了晚上,我就拿出禮花下樓和小朋友一起放,我們玩得非常高興,到了晚會開始,我才戀戀不捨地回家,與家人一起一邊吃水果一邊觀看晚會,精彩的表演把我們逗得哈哈大笑,心想:要是天天都過年該多好啊!

我還喜歡過“重陽節”,農曆9月9日,是中國的`一個古老的傳統佳節——重陽節。重陽節,又稱“老人節”。重陽這一天,人們賞菊花,佩帶茱萸,攜酒上山,暢遊歡愉。這一天放學,我和爸爸媽媽準備了一份禮物去看望爺爺奶奶,我心中非常開心,因為我明白尊老愛幼是我們中華的傳統美德。

“元宵節”也讓我難忘。每年農曆的正月十五日,春節剛過,迎來的就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這一天我們也放了許多煙花,還吃了元宵,猜了燈謎,還到公園裏觀了燈。一家團團圓圓,那時的我心中充滿無比的幸福和歡樂。

中國的傳統節日真是豐富多彩,它是中國的文化。我瞭解的傳統節日還有:端午節、清明、七夕節、中秋節等。這些傳統節日同樣給我們帶來了歡樂和幸福,所以我們要記住這些節日,並永遠繼承下去。

中國的傳統文化更是光輝燦爛的古代文化,作為我們新一代要加強學習,大力弘揚中國的這些傳統文化

吃完飯後,我們一起觀看一年一度的春節聯歡晚會。優美的歌曲、舞蹈等節目讓我們目不轉睛,風趣的小品、相聲逗得我們哈哈大笑。只聽“當——當——當——”新年的鐘聲敲響了,新的一年又來了,我們歡呼着。只聽“噼嚦啪啦”的聲音,我打開門一看,原來他們在放花炮,我拖着爸爸的手,説:“我也要放花炮!”“好呀!”爸爸對我説。我連忙到家裏也拿了幾根花炮,走出家門。開始放花炮了,我拿着一根花炮,爸爸用打火機一點,只聽“呯”的一聲,“噼嚦叭啦”五顏六色的花升上天空,有的像綻開的花朵,有的像一把大花傘。有的像小鳥在天空中自由的飛翔,還有的??它們顏色也不一樣呢!有紅色、有紫色、有黃色、還有??把夜空點綴得五彩繽紛,絢麗多彩,美麗極了。

每年的正月七年級是春節,俗稱“過年”,是我國最重要、最隆重的節日。為什麼呢?奶奶告訴我:“春節是個辭舊迎新的節日,意味着生機勃勃的春天又要來了,人們又可以播種等待着豐收,是一個讓人充滿希望的節日!所以要高高興興地迎接新年的到來。”

我眼中的傳統文化作文4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種文化孕育着一種文明。“泱泱大國,禮儀之邦”的東方文明,正是源遠流長的中國傳統文化鑄就的輝煌。

當我掀開那悠久的歷史,深入那燦爛的文化,研讀那深邃的思想時,我腦海中首先想到的是必須繼承和弘揚這些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而對於一名中學語文工作者來説,傳播傳統文化更有着得天獨厚的客觀條件。我們的中學語文教材中,聖賢先哲的至理名言、詩詞歌賦、感人事蹟,可以説比比皆是,它為傳統文化教育提供了一個廣闊的天地。所以,作為一位語文教師,理應最大限度地利用好手中的課本,成為一名優秀的文化傳播者。

中學語文教材中雖有着豐富的傳統文化,但如何能被中學生所認識、瞭解,其中優秀的成分如何能被中學生所接受、繼承,這是一個需要研究、探討和實踐的問題。筆者就結合近幾年的教學實際和感受,談些粗淺的看法。

古詩詞是我國民族文化的精華,內容豐富,佳作雲集,既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又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語文課本對這些傳統文化進行了精挑細選,供學生誦讀、學習,並讓他們從中受到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薰陶。

古詩詞的語言最有特色,字字經典、內涵豐富、有着獨特的韻律美。在教學中,我們首先要引領學生通過誦讀來體會詩詞的語言特色。學生在誦讀時,教師要指導學生“激昂處還他個激昂,委婉處還他個委婉”,把詩詞的神情理趣,在誦讀中傳達出來。例如,讀温庭筠的《夢江南》就要讀得委婉、纏綿;讀毛澤東的《沁園春·雪》要讀出豪邁、宏大的氣勢;讀李煜的《相見歡》要節奏舒緩,帶着無可解脱的愁苦……由此來引導學生與作者神氣相通、心靈感應。對這些優秀的詩詞,不僅要多讀熟讀,而且要熟讀成誦,爛熟於心。需要時信手拈來,使它們為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服務,使文章厚實而優雅,添加文化含量。

對於古詩詞中的經典名句不僅要反覆誦讀,更要細細品味。教師要經常有意引導學生咬文嚼字,品味詩句“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的`功力。品讀的方法有很多,可從關鍵字詞、句式、修辭、節奏、平仄等方面入手。比如,《望廬山瀑布》這首詩中“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詩人運用誇張的手法,形象地描繪出了廬山瀑布磅礴的氣勢。再如,《江雪》中的“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簡單的十個字就描繪了大雪時山中無飛鳥、路上無行人的蕭索景象,兩行詩對仗整齊,韻律和諧,讀起來朗朗上口,又使人產生無限想象。教授古詩詞就是要帶動學生這樣細細品味語言,我們古典詩詞的魅力就出來了,學生就會喜歡上民族的語言,就會接受語言所承載的文化。

我眼中的傳統文化作文5

假日裏,我們“鹿鳴小隊”開展了一場有意義的活動,尋訪身邊的傳統文化活動在萬鬆書院進行,這裏雖不及河坊街、吳山廣場那樣熱鬧,但它那獨特的寧靜與古樸,使人感覺處處洋溢着傳統文化的深厚氣息。

萬鬆書院位於鳳凰山北萬松嶺上,原是一座寺廟,叫做“投恩寺”建於唐貞觀元年。在明弘治十一年時改建,因詩人白居易在《夜歸》一詩中曾寫下“萬鬆皆在青山上,十里沙堤明月中”的句子而得“萬鬆書院”之名,據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了。

書院的主入口刻着三幅浮雕:正面是梁山伯與祝英台同窗三載的情景;左面是“拜師”圖,體現了中國古代尊師重教的傳統美德;右面是“日課”圖,表現了先生不辭辛勞地教學,弟子們孜孜不倦學習的優秀素養。

走上台階,便是三座古色古香的牌坊,因形似“品”字,所以稱為“品”字牌坊,也有“做人要看人品,做官要看官品”的寓意。

再往前走,看到的是“仰聖門”。“聖”指的是堪稱“萬世師表”的孔夫子,那麼“仰聖”就是人們對孔夫子的敬仰。走出這道門,就到了另一道門——毓粹門。“毓粹”表示要培養品學兼優的人才。穿過了這道門後,就意味着你已經是個極有文化素養的人了。

懷着真誠的敬仰之心穿過兩道門後,就看到了一座典雅的建築“明道堂”它的左右分別是“由義齋”和“居仁齋”它們的名字出自於孟子的“居仁有義,體用己全”。這裏原是學生們住宿和自習的場所。“明道堂”前大園柱上,刻着一幅對聯:大德大功還憑仁義立言冠冕百家稱極致;成王成聖最是精神傳世華夷一例拜先師。這裏原為教師授課之處,現則擺放着工藝鉅著《中國科舉大觀》。每一個人物,每一座建築都雕刻得栩栩如生。令人感覺自己被一種強烈的文化氣息帶進了古代。深深嗅到了古典文化的氣息。

跨出“明道堂”,看到的是兩座亭子:曾唯亭和顏樂亭。穿過亭子就來到了古人祭祀孔子的地方“大成殿”。殿內陳列着五尊雕塑,正中間端座着孔子像,其餘分別是孟子、曾子、顏回和子思的塑像。從這之中就可以看出人們對這五位聖人的敬仰之心有多麼的深厚了。在雕像左右的展板上,繪畫書寫着八幅“孔子行教圖”。

從“大成殿”的後門出去有一塊方方正正的極大的石碑上面刻着“萬世師表”四個大字,不禁讓人起了肅穆之心。

離開萬鬆書院,大家互相討論着自己所感受到的傳統文化。有的'説:“這裏的對聯對仗工整”;有的説“這裏的石雕雕刻精緻,特別是那幅‘孔子線刻像’,連一個石匠都如此的敬業,既有道又有德,可見人們有多崇拜孔子了”;還有的説“連這裏的燈籠都勾勒着古代名人像,這也是傳統文化哪!”。是啊,“萬鬆書院”真是一座埋藏着中國文明的寶地,一塊有着深厚傳統文化的聖地。

我眼中的傳統文化作文6

我們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有精美的民間工藝,如剪紙、陶瓷等;有古老的民間藝術,如戲劇、國畫等;有獨特的風俗習慣,如元宵節鬧花燈等??但是,我對民族藝術國畫情有獨鍾。

《清明上河圖》是一幅水墨畫,也是一幅名揚中外的國畫,是北宋時期畫家張擇端畫的。這幅畫很長,有528釐米呢!它寬24.8釐米。畫的是北宋都城汴梁熱鬧的場面。《清明上河圖》已經有八百多年的歷史了,現在還安然無恙地在北京故宮博物院裏呢!張擇端畫這幅畫下了很大的功夫,光畫上的人物就有五百多個,有從鄉下來的農民,有走江湖的醫生,有撐着船的船工,有做各種買賣的生意人,有擺小攤的攤販,有留着長鬍子的道士,有官吏和讀書人??三百六十行,每一行的人都畫上了。

那裏的街市可熱鬧了,街上有掛着各種各樣招牌的店鋪、作坊、酒樓、茶館……裏面熱鬧極了。走在街上的,是來來往往、形態各異的人:有的騎着馬,有的趕着小毛驢,有的小孩在歡快地放風箏,有的挑着擔子,有的推着那時的獨輪車,有的悠閒地街頭溜達……畫面上的人有的還不到一寸,但我們能看清楚人們都在幹什麼。

我國的民族藝術真是有趣!咱們中國真不愧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哦,我忘記了,我們可不要只觀看不發揚呀,我們要把祖國流傳下來的`東西發揚光大哦!

你們可知道我最拿手的是什麼嗎?讓我來告訴你們吧!我最拿手的是剪紙。只是你們不要以為我只會剪什麼動物、字、花等圖案,我是想要剪什麼就能夠剪什麼的,而且你們還不要説我還剪得有點像模像樣的,非常逼真。

怎麼樣,你想要看看我的手藝嗎?好吧,我就剪一個給你看一看。只是,不巧,你不能夠到我這兒來。現在我只能夠用文字告訴你,看了以後你一定也會感受到、欣賞到的。

我先找來了一張白紙,裁成一個正方形。然後,我按照自己想剪圖形的樣子去摺紙。我斜着對摺,然後再斜着對摺一次。好了,現在這一張紙成了一個三角形了,好象一座小山。接着,我就動手剪了起來。我東邊一剪,西邊一剪,然後彎了下去,再翻過一個身來往中間剪過去。我又彎來彎去地剪了一會兒,很快我就把紙花給剪好了。然後,我把紙翻開。啊,這時你就可以看到一幅漂亮的剪紙呈現在你的面前了。當然,如果你在現場看到我的剪紙的話,一定會更加興奮。而且還會立刻動手也想自己親自剪一剪呢!不過沒有關係,你只要自己動手試一試,多試試,就一定會摸索出一套經驗來的,而且會越剪越好的。

好了,我不跟你多説了,你趕緊去按照我説的去做,去剪吧!如果有機會,我們還可以走到一起商量探討,把我們的剪紙技術進一步提高,讓我們的中國民間藝術得到進一步發揚光大。

我眼中的傳統文化作文7

傳統文化不能遺棄,發揚文化最重要。不忘根,不忘本,是最基礎的做法。我們要做到文化第一,娛樂第二,選擇最佳方式,發揚傳統文化,從身邊的一點一滴開始做起。在娛樂中發揚文化,在發揚文化中體現娛樂。

在有一年中,一對年老的夫妻在“感動中國”的頒獎儀式上得了獎,他們是香港樹仁大學的校長鍾期榮和校監胡鴻烈。記得胡鴻烈説過一句話:“我們發現香港的字典裏沒有仁字,所以決定把學校取名為樹仁。”這位普通老人質樸的語言,帶給我們的不僅僅是感動,更是一種極力維護中國傳統文化的崇高精神。

在物質文明高速發展的今天,已經很難聽到一種對中國傳統文化高度認真、負責的聲音,而且在現在,這種認真被當作一種古板。是的,現在我們特製生活雖然豐富了,但精神生活卻漸漸的空虛。一些傳統文化正在遠離我們,春節時要貼的對聯受到冷落,京劇、川劇、戲劇很少有人去學,《四書》、《五經》、《紅樓夢》、《西遊記》《三國演義》《水滸傳》等古代典籍,很少有人埋頭苦讀了,這些原本屬於我們的精典,現在卻只能趟在遺忘的角落裏。到世界各地去看一看,一片片具有歷史特色的街區被剷除,一個個青瓦粉牆的古村古鎮在消失,代之而起的是高高矮矮,形狀差不多的洋式樓羣,什麼“西班牙城堡”“羅馬花園”、“巴黎廣場”、“美國小鎮”等等,讓人們眼花繚亂,扼腕歎息!我們常常説崇洋媚外的現象,實際上是對中國傳統文化自輕自賤,民族自尊心,自信心的喪失,真是可悲啊!

不是説外來文化不好,而是説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危要旦夕,在戰爭年代的中國,傳統文化沒有出現斷層。而在和平年代的今天,傳統文化卻漸漸暗淡了它的色彩。這的確是一種悲哀啊!然而,幸好還有像胡鴻烈夫婦的人在為捍衞中國的傳統文化而努力,他們大概也可以被稱作“中國的脊樑”吧。

要繼承和發揚中國的傳統文化,這是鍾期榮夫婦傳遞給我們的信念。儘管在中國文化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巨大沖擊,但無疑,鍾期榮夫婦用他們的影響下,會有越來越多的'中國人站到文化維護者的行列中,使中國的傳統觀念文化精神代代相傳。

歷史悠久的文化,博大精深的詩詞,這是中國文化的魅力所在,像這次《中國詩詞大會》的出現更引來一股綜藝清流。

不知何時,我們忘記了李白杜甫那抑揚頓挫的寫作風格,也淡忘了他們那種率真自然的高尚品質。就是《中國詩詞大會》的出現讓我們喚醒對詩人的認知;如今新時代的我們,早已習慣了美好和平的生活。

高新技術的變遷,使我們不得不讓我們“厭棄”傳統文化,就是《中國詩詞大會》的出現使我們一次又一次地被古典詩詞的魅力所吸引,讓我們喜愛並關注它。

我眼中的傳統文化作文8

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是古人遺留給我們的最珍貴的寶物,是我們的民族文化之根,是值得我們學習和推崇的燦爛瑰寶。然而,在文化缺失尤其是傳統文化逐漸喪失的今天,我們該如何自處?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寥寥數語道盡人間滄桑;“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寒山寺的鐘聲滿載着張繼的失意和愁緒,永久地留在了唐詩中;“明月不諳離恨苦,斜光到曉穿朱户”,“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從古至今,月亮又承載了多少人的相思!踏着古人的足跡,從先秦走到唐宋,在詩歌的海洋裏徜徉,會讓你“沉醉不知歸路”。字字珠璣的經典之作讓人歎服!但是,在這個物慾橫流的時代,當我們的視聽逐漸被低俗文化所充斥和包圍,還會有多少人靜下心來去品讀經典?

“毫無疑問,我做的餡餅,是全天下最好吃的。”如果不是把這幾句話分行來寫,你能感覺它也是一首詩嗎?諸如此類的“梨花體”詩很多,“一隻螞蟻,另一隻螞蟻,一羣螞蟻,可能還有更多的螞蟻。”分行加回車鍵,輕而易舉地就能“造”出一首詩。試問:這樣的大白話還是我們民族引以為豪的'傳承着民族精神的“詩”嗎?

不獨詩歌,國人對其它傳統文化所變現出的無知與膚淺也同樣堪憂。

今年大學聯考考生王雲飛用文言寫作的《綠色生活》以通篇駢體古文的方式完成,這篇作文難住了閲卷老師。某古典文獻專家説:“不僅普通閲卷老師不認識,看不懂,就連我這個教古典文獻學的老師,也不全懂……”專家稱這位考生用純正文言文寫作,修養很深,可直接讀碩。王雲飛同學對古文的熱愛還造詣,不正反襯出我們對古文的漠視和膚淺嗎?

我們不提倡復古,但作為一箇中國人,連自己國家的古文字都不能識別,豈不是數典忘祖?值得玩味的是:為國人所漠視的傳統文化卻被其他民族尊崇着。韓國向世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議列孔子為韓國人,傳統節日端午節是韓國流傳而非中國的;國際上掀起“漢語熱”,不少外國人來中國留學,研究唐詩宋詞……面對這些,我們地地道道的傳統文化繼承者又該説些什麼呢?我們終日被外來入侵文化衝擊着,口中説着半中半洋的語言;對網上不斷湧現的怪異詞彙津津樂道,卻講不出四字成語的意思……

我們不否定改革,百花齊放才是春。但如果丟了我們的民族文化之根,那麼,再花哨的事物也只能是無根的野草。大浪淘沙,低俗的事物定會被歷史的浪潮吞噬。

總之,發展新時期的文化,前提是繼承和弘揚我們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留住我們的根,中國的文化才能走的更遠、飛得更高!

我眼中的傳統文化作文9

上下五千年,中國一路風塵僕僕走來,腳下踏的是深厚的文化底藴。但在今天,一提及中國傳統禮儀,大多數人並沒有什麼清晰概念,甚至則一位這種傳統禮儀人化是過時的東西。因此,中國禮儀文化正在遭受着史無前例的以往與不屑。

然而,中華民族傳統禮儀文化是中國人民幾千年來處理人際關係的實踐結晶,是人與人之間行為規範的準則。

楊時與他的學友遊酢為求的正確答案一起去老師家請教。時值隆冬,天寒地凍,來到程家時,適逢先生坐在路旁打坐養神,楊時二人不敢驚動老師,就恭恭敬敬立在門外,等候先生醒來,過來良久,程一覺醒來,從窗口發現侍立在風雪中的楊時,只見她遍身披雪。腳下雪已有一尺多後了。此後,“程門立雪”的故事就成了尊師重道的千古美談。

禮儀是律己,進人是一種規範,是表現了對他人的尊重。古人云“不學禮,無以立”文明禮儀不僅是個人素質、教養的體現,也是個人道德和社會公德的體現。

東漢黃香僅僅九歲,就懂得尊老愛幼,孝順父母。在冬天嚴寒之時,就用自己的身體將父母的被子温暖後,再請父母安寢;在夏日炎熱之際,則用扇子給父母扇涼驅蚊,以侍奉父母安寢。黃香温席是在中國傳統孝之禮儀,孝順父母,從小事做起。

近百年來,由於種種原因,一些優秀的倫理道德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如今的人們已經有了較之過去更為雄厚的經濟基礎來孝敬老人,心已經沒了,孝敬父母不是有心無力,而是有力無心。

唐朝貞觀年間,西城回綸國是大唐的藩國,一次,回綸國為了表示對大唐的友好,派使者帶一批珍寶見唐王,其中最珍貴的是白天鵝。途中,白天鵝不謹飛走,使者只拔下幾根鵝毛,卻沒能抓住白天鵝,使者在擔心害怕之餘吧鵝毛獻給了唐太宗,唐代宗並沒有怪罪他,反而覺得他忠誠老實,不辱使命,從此,“千里送鵝毛,禮輕情意重”的故事幹為流傳開來。

中國傳統禮儀,應是體現精神價值的生活方式,傳錄它可以使我們的禮儀化發揚光大。

傳統禮儀畢竟是中國傳續了幾千年的血脈,若血脈堵塞,中國只能被稱為是一個現代國,而不能稱其為中國了。中國傳統禮儀文化博大精深,它足以使國人和海外人引來容耀和自豪,它是中華民族重要的凝聚力,沒有它,國人將迷失自我;沒有它,中國便只剩下一個空殼。

縱觀古今中外各國發展,世上沒有一個民族失否定自身傳統禮儀的,沒有任何一個民族會認為自己的優秀的傳統禮儀是過時的,有害的。而傳來中國傳統禮儀文化。是每個華夏兒女的責任,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無愧地大聲説:“我是中國人!”

我眼中的傳統文化作文10

我們身為中國人,傳統文化是我們最不應該忘記的東西。我國的傳統文化有很多,每個人對傳統文化的理解也是不同的。下面學大為大家介紹的是我眼中的傳統文化作文,希望大家能夠了解。

説起中國傳統文化那可是數不勝數,而讓我記憶深刻的就是這春節了。

春節是中國人民最隆重的傳統節日,是象徵團結、興旺,對未來寄託新的希望的佳節,如何慶賀這個節日,在千百年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風俗習慣,有許多還相傳至今。其中有一個風俗習慣就是吃餃子。吃餃子之前當然要包餃子啊。我為了能吃上美味的餃子,便自己動上手。

想吃餃子就要包餃子,這餃子可不是很容易做的。包餃子之前首先要和麪。我倒了一些面放在盆裏,又拿碗倒了一些水放了進去。剛開始水倒少了,揉出來的面拿起來向下掉面渣。又加了點水之後,面又都粘在我手上。哎,水總是加的不合適,光和麪就這麼難,等到吃上餃子要等到什麼時候啊!又加了一點乾的麪粉,面總算弄好了。可是一聽媽媽説面還要放半個小時,真等的我不耐煩了。面好了我等不及的衝到面旁邊,拿出一小塊面學着媽媽以前包餃子的動作把面揉成一個細長條。結果揉的一節粗一節細的還好揉了好長時間終於揉好了。我突然想:既然餃子作為中國傳統文化流傳了下來,餃子就一定很美味,但是肯定有一定的製作難度。為了吃上美味的餃子努力!接下來開始把面切成小塊,再繼續擀皮。

擀皮是最難的事了,也是重中之重。如果皮薄了餃子容易破,如果皮厚了餃子餡熟了皮沒熟。我把一小塊一小塊的面按成了可愛的小柿餅大小,便準備擀皮了。我一手拿着小餅,一手拿着擀麪杖擀餃子皮。哎,像媽媽那樣擀皮好難啊,我實在學不會最後我就像擀大餅一樣擀了餃子皮。雖然方法笨拙但是效果還是不錯。該包餃子了,媽媽給我做了我最愛吃的豬肉大葱餡。我拿起擀好的皮在媽媽的旁邊學着包餃子。包出一個餃子之後突然覺得包餃子不是那麼困難。終於包好了開始煮了,我在鍋的旁邊盼着餃子煮熟。看着餃子在過的翻騰如同一條條白色的魚在歡樂的.遊戲。餃子煮熟了!嘴裏吃着餃子心裏説不出的開心。霎時,我覺得我離中國的傳統文化也近了一步。

我愛中國傳統文化!

我們每個人都有不一樣的視角,對於傳統文化來説也是這樣。希望同學們能夠通過上文的我眼中的傳統文化作文,能夠有不同的視角,正視我國的傳統文化。

我眼中的傳統文化作文11

傳統文化,是什麼?大家也許都非常的好奇,有人説“傳統文化”就是從古到今流傳下來的習俗,難道古人流傳下來的習俗都是傳統文_化嗎?

傳統文化是中國從古代時就開始流傳到現在的知識,知識就是財富,知識就是打開成功之門的一把鑰匙!而從古流傳至今的知識文化更應讓我們細細品閲!古代時,有許多著名詩人、書法家流傳下來的著作,而古時書法者們所留下來的書法作品,正應該體會書法的美秒感覺知意境。古代詩人所流傳下來的詩,之所以被人們稱為古詩,皆是因為是古人們所作的詩,且其中藴涵了古時人們的才智,知識是有多麼的令人驚歎!古時,小故事情節所融入一體的並不是微小説,而是文言文,文言文簡潔、雖少,但是寓意卻很能表現出事情經過、發展、結果,將本應大篇大篇的語言濃縮到了只有一小段的文段,這令我也是深深的佩服!傳統顧名思意,也就是非常正式,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一些事物!

傳統文化,我們也是知道的,從歷史上,我們大略地就可以明白古時候發生的許多事情,傳統文化是中國歷史的重要史實和發展的基本線索,也是理解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的重要性,認識中華文明的歷史價值和現實意義,這也就是一個具有很大地藴意!傳統文化也就必須讓人們感受到傳統文化的情感和思想,參加傳統禮儀和傳統節慶活動,瞭解傳統習俗的文化內涵。

我喜歡傳統文化中的音樂,因為我覺得古時候的音樂聽起來十分清雅,給人帶來一絲清涼意,還有心也如湖水一般平靜了,其中,我最喜歡古箏了,因為我覺得這是一件十分好玩的事情,總是看別人表演彈古箏的時候,我總是會心癢癢的想去彈,我好多次幻想,難道是自己的愛國意識萌發了還是對中華古代所發生的事情感興趣嗎?除了古箏外,當然還有其他的樂器我也喜歡啊!葫蘆絲啊,琵琶啊,我都非常喜歡聽的,也許是因為它們是傳統,從古時候流傳至今的古代見證物,所以我很喜歡它們,這也是我喜愛傳統文化的緣由。

而現在,傳統文化也增加了在文化內容這一塊兒的比重,在會考中,大學聯考化學考試也都增加了比重。這也就是説明了傳統文化進入大學聯考、會考了!既然現在傳統文化如此之重要,那我們在學習中,生活中都會提高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度!

傳統文化培養作為中華民族一員的歸屬感和自豪感。當今的我們,連普通的知識都學不好,又怎樣去體會傳統文化的'廣大淵博呢?所以,我們都從最開始的小知識學起,一步一步地有了前進的動力,你也就會利用自己所學到的知識去體會傳統文化的奧妙之處了。當然,你也能品閲到傳統文化所帶來的美感與文化的意境!

有一種文化叫傳承,還有一種知識叫努力!將祖國的文化繼而傳承下去,這便是傳承文化!讓以後的子子孫孫都瞭解在古時候所產生的知識文化的博大精深!

我眼中的傳統文化作文12

昔我華夏,泱泱大國。五千年的文明歷史沉澱,五千年的文化基因傳承,在中華眾多優秀的文化遺產中,誰能主領風騷,成為中華之根呢?這個問題可能一時沒有誰能給出準確的答案,但在我心中,我認為,筷子和中國書法能當此大任。

嬰兒時,長輩們用筷子蘸着各種味道教我們辨別酸甜苦辣,這是一種傳承;孩提時,爸爸敲打我們先下手夾菜的筷子,是一種明禮;長大後,我們用筷子往媽媽的碗裏夾上她愛吃的菜,是一種感恩。中華飲食文化源遠流長,千百年來,一句“民以食為天”竟令無數文人騷客、權貴寵臣和普通百姓竟折腰。我們不妨夾起一雙木筷,從胃開始來讀懂中華文明。

筷子一頭圓、一頭方。圓的象徵着天,方的象徵着地,對應天圓地方,這是中國人對世界基本原則的理解。其次,手持筷子時,拇指食指在上,無名指小指在下,中指在中間,是為天地人三才之象,也是最初人對人和世界關係的理解。

可能有人要追問,為什麼我們不像美國人那樣使用刀叉呢?孟子在他的文章中説過:“刀叉會令人想起殺戮和鮮血。”這實在是完美的的詮釋。關於筷子,有許多風俗習慣。俗話説:“敲碗敲筷子,討吃一輩子。”吃飯不能敲碗;不能將筷子插在碗中間;捏筷子時不能將食指伸出等等。這些看似循規蹈矩的觀念,卻代代相傳。也許在科技高度發展的今天,很少有人再去注意這些麻煩而無道理的規則。可是,難道筷子真的比不上西式餐具嗎?若真是如此,孩童牙牙學語時,父母不會一遍又一遍教他們怎麼使用筷子。我想,能夠代代相傳的,才配得上所謂“根”吧。

其次,我認為最能代表中國傳統文化的`就是中國書法了。

中國書法,被冠上了“中國”這一修飾語。這就代表着書法是中國特有的,獨創的。中國書法是一門古老的漢字的書寫藝術,從甲骨文、石鼓文、金文演變而為大篆、小篆、隸書,至定型於東漢、魏、晉的草書、楷書、行書等。在我國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湧現出許多優秀的書法家。顏體筆道瘦挺遒勁而含姿媚;歐體筆法有力險勁結構獨特;柳體更是集顏歐於一身,字體優美剛勁有力。我們在孩提時代,就在一筆一劃,一撇一捺地書寫漢字。而書法則是書寫漢字的最高境界。一個國家的語言代表着一個國家,所以我認為書法是中國民族的文化根基所在。況且,我們中華幾千年的文化傳承,有那一點離開過漢字呢?就是我們現在教材的印刷體,不也是一種獨特的書法體嗎?沒有充實的精神家園,怎麼會在高速發展的信息化時代中堅守自我,保持初心呢?同樣,一個國家如果沒有其特有的民族文明,又怎麼會在世界多極化的發展中佔據一席之地呢?水立於源則長其河,樹立於根則繁其葉。中國只有“飲其流者懷其源”,才能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發揚光大。

我眼中的傳統文化作文13

這樣的會場是第一次見到:一進禮堂的大門,就有專門人員領你到你所在的小組,不用擁擠,不用等待,就把你安排到你的位置。一路上總是見工作人員以90度的鞠躬禮向你問好。進入會場,耳邊是悠揚的民樂,身邊是坐定的人們。於是,你也就收斂了説笑聲,感悟到心靈的恬淡和寧靜。舉目望去,主席台設計莊重肅穆,一幅以人工天河為背景的風景畫,引得我們安陽人的自豪感油然而生。會標醒目:安陽市首屆公民德行教育公益論壇。兩條標語渲染了氣氛,一條是:“傳承中華美德,培養民族精神”;另一條是:“弘揚傳統文化,構建和諧安陽”。處處洋溢着濃厚的傳統文化氣息。置身於這樣的會場,心裏反覆唸叨的就是: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中華民族不愧為禮儀之邦。沒有深厚的文化底藴,營造不出如此韻味悠然的會場,沒有深厚的積澱,也成就不了謙謙君子般的禮儀,讓我們由表及裏受到了文明禮儀的薰陶,又由內及外的要把自己內心的那份文明與禮儀自然的流露了出來。感慨到:以往參加的那些亂糟糟的會議,不能埋怨與會者素質低下,不遵守會場秩序,如今一對比,只能説,是那些會議的組織者考慮的不到位,佈置的不周密。

然而,下午再看這種躬身禮,我的心裏就不舒服了。每個工作人員(後來聽介紹説是義工,不收取任何報酬,完全是義務奉獻。)見你都在微笑,這還能泰然應對對方一個禮貌的笑容。然而,每個義工都給你90度的躬身禮,而且還是三步一個五步一個的,甚至還有白髮的老人家也這樣做,讓你心裏面感覺承受不起!一個同事實在好奇,詢問了一個義工,確認了他們的確是無償付出的,他們的躬身禮沒有進行過培訓,代表了懺悔!這樣一説,嚇我一跳:難道,不是禮儀?僅僅是懺悔?我眼前浮現的是電影中藏族同胞沒有解放時被喚作藏奴的影子。這樣一閃現,再看在主席台服務的`義工,他們都是那樣弓着身子進退的。我心裏的感覺更加不好了。我願意他們是文明的化身,是利益的典範,實在不願意相信他們這樣做的目的就是贖罪!

也許就是贖罪吧。下午論壇安排的內容都是一些誤入歧途的人們,通過學習傳統文化,準確説是學習了《弟子規》之後,幡然醒悟,迷途知返的事例。這樣的安排,是想突出我們的傳統文化在生活中也是很有用的,指導着我們成為一個有德行的人。但傳統文化可不僅僅是一本《弟子規》啊!

不過,這次活動還是讓我感受到了傳統文化的影響。作為一個師者,更應該學習傳統文化,讓傳統文化植根在我們的生活中,生命中。

我眼中的傳統文化作文14

中國是一個有着悠久禮貌歷史的古老國家。幾千年來,它創造了燦爛的文化,形成了高尚的道德規範和完備的禮儀規範。它被稱為“文明古國,禮儀之邦”。這個結論可以從李吉身上得出。東亞和東南亞文化的精髓是中國禮貌的傳承。中國有五千年的禮貌歷史,素有“禮儀之邦”之稱。中國人也以其彬彬有禮的風格而聞名。禮儀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中國社會歷史的發展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其數據十分豐富。禮儀的範圍非常廣泛,幾乎滲透到古代社會的各個方面。

在中國古代,“禮”和“禮”實際上是兩個不同的概念,“禮”是制度、規則和社會意識的概念,“器”是“禮”的具體表現形式。它是以“禮”的`規定和材料為基礎的一套系統完整的程序。在中國古代,禮儀起源於宗族制度和等級關係的高低,以適應當時社會的需要,因此它產生時就具有時代的特點和侷限性。今天,現代禮儀和古代禮儀有很大的不同。我們必須拋棄那些為階級規則服務的禮儀規範,而專注於今天仍然具有進取精神和普遍性的傳統禮儀,如尊老愛幼、得體、待人禮貌、儀表堂堂等。這對於培養良好的個人素質,協調和諧的人際關係,塑造文明的社會氛圍,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具有重要價值。

儀式在系統中是顯而易見的,並且工具“比形式更重要”;禮座度,笑座得古代祭祀儀式是合乎法律的,笑是有節制的。在現代,根據禮儀的發展規律及其自身的功能和特點,我們將其定義為人類在社會交往活動中形成的行為準則和規範,具體體現在禮貌、禮儀、儀容、禮儀、禮品、器皿等方面。

禮貌是指人們在相互交流過程中表現出尊重和友誼的行為準則。禮貌是社會道德的重要組成部分,注重內在修養。在不損害他人利益的前提下,相互尊重,相互承認,相互肯定,相互尊重人格。基本要求是真誠、謙遜、善良和謹慎,以待人真誠地在中、外。主要信息包括:遵守秩序、相信語言、尊重老人和聖人、善待他人和注意衞生。

禮儀是在交流場合相互尊重、讚揚、問候、問候、哀悼、哀悼以及必要的幫助和關懷的一種常見形式。禮儀是一種具體的、外在的禮儀形式,是內在美的外在化。它是交流中所有行為、舉止、外表和語言的規範。

儀表是禮儀在個人外在形象中的體現,包括禮儀、儀表、衣着、姿勢等,它與人們的道德修養、文化水平、審美情趣和禮貌密切相關。它起着自我識別、修正和補償的作用,包裝着人們的外表形象。

禮儀是指在交際活動中,根據禮儀的要求,用特定的程序和方法表達禮儀的過程。它們大多以組織的形式出現在大規模的傳播活動中。如歡迎、開幕、升旗、剪綵、簽名等。它是公共關係活動的重要材料,是一種外在的、聳人聽聞的禮儀形式。

禮物和用具指的是一些表示尊敬和尊重的物品

我眼中的傳統文化作文15

茶,有悠遠的香,有醇厚的味。對於茶只有細細地、慢慢地品,才能發現其中無窮的滋味。

爺爺愛喝茶,從我有知開始,就天天見到爺爺捧着杯子,坐在木椅上,蠻有勁頭地邊喝邊點頭,我忍不住饞,邊跑上前去問爺爺:“爺爺,我……我能喝一口嗎?”“當然可以!”爺爺爽快的答應着,又一邊把杯子遞給我,我為了解饞,“咕嚕嚕”地喝了幾口,沒什麼感覺,只是有種澀澀的感覺,(味道實在不咋的)爺爺邊笑邊指正我:“哪有你那麼喝茶的?要慢慢喝,去品嚐那醇香,,知道嗎?”“哦。”

雖然品了茶,但我還不知足,過了幾天,奶奶(對爺爺)説:“老太公,明天我要去摘茶葉。”“我也去!反正明天我也不讀書!”我接過奶奶的話(搶過爺爺的話),爭着説了出來。“OK。”奶奶説。

第二天,我和奶奶(早早地起牀,做好一切準備),興致勃勃地來到採茶地,奶奶快手快腳地幹着。我卻有點不耐煩了。坐在一旁觀察葉子——淡淡的綠色,脈絡分明,靠近鼻子聞一聞,一股清新自然的味道,我陶醉在這茶的世界中,睡着了……

奶奶拎着滿滿一袋茶葉找到我,(哼着小調兒)終於回家了,一進家門,只見爺爺早已準備好了笪、火爐、大鍋,他見到奶奶就激動,一把“搶過”茶葉帶,挑出好茶葉放在笪中,然後戴上厚手套,開始炒茶,只見爺爺把茶葉在鍋的內壁上回了一圈又一圈,直到茶葉變了色。

爺爺的愛茶之心感染了我。茶那悠遠的.香,那醇厚的味,讓我品到採到也炒到,也只有細細地、慢慢地品,才能發現其中的內涵。

(生活好比喝茶,只有細細地去發現其中的美妙之處。)雖然品了茶,但我還不知足,過了幾天,奶奶(對爺爺)説:“老太公,明天我要去摘茶葉。”“我也去!反正明天我也不讀書!”我接過奶奶的話(搶過爺爺的話),爭着説了出來。“OK。”奶奶説。

第二天,我和奶奶(早早地起牀,做好一切準備),興致勃勃地來到採茶地,奶奶快手快腳地幹着。我卻有點不耐煩了。坐在一旁觀察葉子——淡淡的綠色,脈絡分明,靠近鼻子聞一聞,一股清新自然的味道,我陶醉在這茶的世界中,睡着了……

奶奶拎着滿滿一袋茶葉找到我,(哼着小調兒)終於回家了,一進家門,只見爺爺早已準備好了笪、火爐、大鍋,他見到奶奶就激動,一把“搶過”茶葉帶,挑出好茶葉放在笪中,然後戴上厚手套,開始炒茶,只見爺爺把茶葉在鍋的內壁上回了一圈又一圈,直到茶葉變了色。

爺爺的愛茶之心感染了我。茶那悠遠的香,那醇厚的味,讓我品到採到也炒到,也只有細細地、慢慢地品,才能發現其中的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