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作文

精選家鄉事的作文三篇

欄目: 作文 / 發佈於: / 人氣:1.81W

在平時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寫過作文吧,藉助作文人們可以實現文化交流的目的。那麼你有了解過作文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家鄉事的作文3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精選家鄉事的作文三篇

家鄉事的作文 篇1

我的故鄉在江蘇省濱海縣濱海港鎮,這裏雖然沒有城市的喧鬧,也沒有車水馬龍般的壯景,可我卻深深地愛着這片土地,每次聽到有關家鄉的報道,我心裏就很自豪。

家鄉美,美在那一座座拔地而起的大樓房。家鄉的人民現在逐漸變得富裕了,家家都爭先恐後地蓋了樓房。一條條的嶄新的道路伸向遠方,不像以前見到的車輛所到之處就揚起漫天的灰塵。樓房中間的街道也完全變了一個樣,它像一個正在成長的孩子,慢慢散發着它的光彩和魅力。街道兩旁裝上嶄新的路燈,到了晚上,無數盞燈照亮了出來散步人們的心房。雖然不能和城裏相比,但我的故鄉也有模有樣了。伯伯家靠種植果樹致富了,家裏還買了汽車,它代表着我們家鄉經濟的顯着變化。

家鄉的樹很多,大部分都是楊樹和柳樹。夏天,綠樹成蔭,幾乎把整個天都遮住了,密不透光。在樹底下真的很涼快,空氣也很清新。下午,有很多人在樹下拉個吊牀或鋪個涼蓆,乘起了涼來,再沏上一壺茶水,真的是享受,所有的人們都感到無比爽快。

家鄉美,美那一排排樓房;家鄉美,美在那一條條寬闊的道路;家鄉美,美在那一條條綠水。綠水兩岸的'柳枝倒映在水中,好像綠了整個世界;魚兒在水中游來游去,快活極了!家鄉美,她給了我無窮的憧憬和力量。這些所有的變化都是我們黨的富民政策好,給家鄉的人們帶來了美好的生活!我們這些家鄉的孩子沐浴在黨的陽光雨露下,感到無比幸福和快樂!

家鄉事的作文 篇2

大年初五。窗外,不時傳來噼裏啪啦的爆竹聲。我坐在書房裏,下手如飛地敲着鍵盤。屏幕右下角Q羣的頭像不斷地閃爍,同學在線。

“馬上開學了,煩死了。要是這個年能再多幾天就好了……”“九年級的春節,開始晚結束早。”“過年有什麼好的呀!”“是呀是呀。”此言一出,附和聲一片。“過年真沒有意思。想想初八開學,就高興不起來。再想想幾個月後的考試,更鬱悶。我跟媽媽説,我要去上‘3+2’。”囧臉。

“我都一年沒回老家了——田野河流小鄉村,水井裏還養了一隻烏龜。更重要的是,我可想爺爺奶奶了。放假頭幾天,車票買不到。好不容易買到車票了,天又開始下雪。我們家是臘月二十八的票,結果大年八年級才出發。”囧臉。“嚴重同情!我留南京過年,倒沒有感受行路難。可是很羨慕你回老家過年,我小時候也常回去,大人領着我走親訪友,到每一家都被熱情的招待。咱們這裏好像很少串門,估計是門離門比較遠。”“呵呵,其實這個年也沒有那麼糟糕吧?” 笑臉。

“放爆竹煙花最開心了。鄉村裏小孩子放爆竹和咱們不一樣,他們把一掛鞭炮拆開,一個個點着扔着放。我也想那樣可我媽媽爸爸不讓。不過煙花打在夜空裏,五顏六色的,真美啊!是我見過的.最絢爛的綻放。知道為什麼嗎?”“?”“因為鄉村少了很多污染視線的光源,只有星空……” “停,怎麼開始抒情了?”

“我覺得過年挺好的,可以睡懶覺。哪像上學,天天覺都不夠睡!”“吃的東西也很豐富。我還把年夜飯照了下來,大家可以去我的相冊裏看。有一張水果拼盤,草莓、小西紅柿、獼猴桃、檸檬、蘋果什麼的,上面擠點色拉醬,是我做的。紅紅綠綠的,很好看,我把它當桌面了呢。”“除夕夜裏大人給壓歲紅包,我也很開心。凡是比我大的,都得給我紅包。我攢着,等暑假解放了,去旅遊。大家可以一起去……”“其實玩的也不錯,過了一個銀色的新年。七年級上午,媽媽和我去運動場堆了兩個大大的雪人,立在球門前,中國足球要是倆守門員,那估計就穩贏不輸了。”“哈哈,最近國足不是贏了嘛!”

“快樂的時間總是很快嘛!”“要不這樣,咱現在一人説一句新年感受吧。”“我先來。舊歲爆竹一聲辭,新年成績全是優。有爆竹,就是過年!”“想想,雖然很多事情表面沒有什麼變化,可是都加了一個形容詞——新。新年、新春、新衣、新氣象……”“看我的!老聃青牛西函谷,趙公金虎東石頭。我舅舅寫的對聯。”“趙公是誰呀?”“就是初五迎的財神爺。”“財迷!財迷!財迷!”“哎呀!媽媽來了,我下了!”

説實話,過年的感受我真的用一句話不好概括,剛打着媽媽的旗號藉機溜開,關了QQ,哪知這時,我老媽真進來了——

“怎麼又用電腦?快關了!今天寫了作業沒有?”

家鄉事的作文 篇3

圌山,屬於寧鎮山脈,她雄峙江左,扼鎖長江,蜿蜒逶迤,怪石嶙峋,秀麗宜人,平均海拔約200米,主峯高達258米。我的家鄉——大路,就安卧在她的腳下。因為抬足即至,傾耳就能聆聽到她跳動的脈搏;因為近在咫尺,舉手就能撫摸到她俊朗清秀的面龐;因為抬頭不見低頭見,以為想什麼時候去都可以,正唯其是如此,對家鄉的這段景緻,平日裏缺乏太多的關注,甚至遊玩的次數也屈指可數了。

光陰荏苒,拂去歲月的塵埃,不經意間,舊事記憶的種子在塵封的腦海裏萌芽、抽穗。那些兒時常聽的膾炙人口的神話傳説、坊間廣為流傳的民俗故事,如今雀躍着,似精靈翩躚、似柳絮飛揚、似雨雪霏霏,輕歌曼舞在葳蕤的枝葉裏,飄逸在驛動的心扉。忽而,登圌山的念頭油然而生,於是乎,計劃擇日前往。

蔚藍的天空裏,沒有一絲閒雲,煦暖的太陽向地表投射着温和的光芒,刺骨的寒風不再肆虐,冷酷的冬季不再陰冷。享受於這個愜意的午後,不免思緒橫生,自然,也就想起了先前的決定來。

乘車,在大港新區興港東路的圌山風景區公交站台下。遠遠望去,崔巍的圌山靜立在長江中下游這片肥沃的土地上,經年累月,餐飲日月之精華,吐納天地之靈氣,晝看金烏噴薄於滄海,夜觀銀盤明滅於江河。春花秋月的更替,夏雷冬雪的易換,雕琢了她神奇而又不凡的身世。相傳,圌山原名瑞山,秦始皇東巡途經此地,見瑞氣升騰,龍驤虎視,立即傳旨將瑞字左邊的“王”去掉,用“囗”將餘下的“耑”框起來,以免王氣外泄危及萬年江山。隨後,這座山便叫做“圌山”了。

相繼穿過新建的捆山河橋和疊翠橋,沿着筆直的水泥馬路前行百米,便來到圌山入口處,只見一條由石塊鋪就的參觀遊道,順着山勢的起伏而上下波動,宛如一條巨龍向大山深處游去。寬闊的遊道兩側,淹沒在綠色的海洋裏。纖纖幽篁,翹首等待親朋的遊憩;茵茵松柏,拱手敬邀好友的觀賞。被枝葉剪碎的陽光,如天女散花般,撒落在草叢上、點綴在零星盛開的野花間,花兒笑紅了臉,笑彎了腰,在這片屬於植物的國度裏,自由空靈地呼吸。而更多的時候,它們像一個個舞者,迎風搖曳着婀娜的身姿,演繹出令人痴迷的舞蹈;也似一朵朵翻騰的浪花,在萬頃柔波的世界裏綻放美麗,吐露芳菲;也如灑落在夜空裏一顆顆閃爍的繁星,用自身渺小的存在來襯托宇宙的浩瀚無邊。於是,這片不大的天地,因為花,而有了勃勃生機,有了絢麗多姿,有了讓人遐想的無盡韻味。

然,此季雖不是春,但這些美麗的使者,依舊讓人感受到春的無時不在、無處不在。情不自禁地,聯想到春季裏一個有關圌山的重要民俗節日——黃明節。黃明節,清明節次日,是大路地區最大的廟會。這天,十里八鄉的人們不約而同地從各處紛至沓來,聚結在山腳下,一個叫許弄的村莊,一則逛廟會,購置物品;再則登山踏青祈福,憑弔古人。當地民間流傳:登圌山可以遙望到山西的綿山,以此來緬懷和紀念因“割股奉君”,隱居“不言祿”而流芳百世的春秋晉國名臣介子推。隨着時代的發展,現如今,廟會的規模和延續的時間,與昔日相比,大有縮水之勢,給人以一種江河日下之感,但,車水馬龍、人聲鼎沸的登山場面仍舊蔚為壯觀,絲毫不遜於從前。

一邊躬身登山,一面領略沿途的景色。巍峨的山峯,在台階斗折蛇行的變化中,展現着異樣的雄姿。潺潺的溪流,時緩時急地流淌在裸露的巖石上,藏匿在深山密林裏。黃牆碧瓦,隱約在蒼松翠柏、茂林修竹之中,難窺全貌。林間深處,枝椏上,棲息着數只山鳥,它們時而振翅凌空,時而引吭高歌,時而追逐嬉戲,歡樂聲夾雜着空氣裏流動的暗香,在空曠的山谷裏來回飄蕩。幾口深呼吸後,身體倍覺爽朗,精神也振奮了許多,忘卻了登山的疲倦,忘卻了大千世界的紛紛擾擾,儘管短暫,如此舒坦。

拾階而上,一路登攀,於峯迴路轉之時,西南山脊的一穴天然山洞映入眼簾:洞高百餘丈,如天橋懸空而架,巨石突兀兩側,洞穴貫穿中間山壁,這就是圌山著名的風景點——箭洞。都説它的來頭不小,涉及它的傳説有很多個版本,其中廣為人知的有三種:后羿射日時,一箭沒射到太陽,而將圌山山腰射穿;小秦王吆山塞海時,圌山不肯移動,用神鞭將圌山山肩抽穿;大禹治水時,用“柳枝箭”,射穿圌山,造就了奇異的箭洞。這些優美的神話傳説,為箭洞增添了幾份神祕的色彩,引得遊人絡繹不絕。其實,箭洞的形成是地殼運動的結果,在地質學上稱其為“天生橋”。

順着箭洞的方向仰望山頂,熠熠生輝的寶塔,正懸掛眼前,唾手可得。自以為登頂的路不再遙遠,但每邁一步都挺困難:人乏、路曲、階陡、風緊。我儘量把握好節奏,調整呼吸頻率,控制步伐速度,小心謹慎前行。到了,到了,終於到了!結伴鳥語花香,飛踏氤氲山氣,一路風塵僕僕,姍姍到了。雖然是遲到了,但,畢竟還是到了;儘管不堪,但,最終還是到了。

站在一寺廟的'廢墟旁,上下打量這座屹立於圌山之巔、被譽為“萬里長江第一塔”的報恩塔:寶塔修建在青石台基上,磚砌塔身,七層八面,高約30米。各層朝不同方向設龕門,其中第一層面南側龕門鑲“報恩塔”匾額。各層磚雕重檐和斗拱,頂部八脊封檐,磚雕檐椽,檐角上翹懸掛銅鈴,一根避雷針高聳入雲。塔心中空,原有旋梯可登高望遠,現已封閉。報恩塔,像一刃未老的寶刀,直刺蒼穹;像日晷沙漏,記錄着滄海桑田變遷的時光;像歷史老人,講述着芸芸眾生盛衰沉浮的故事。在她斑駁的軀體上,鐫刻着風花雪月的深深褶紋;在她古老的容顏裏,埋藏着陳年往事的總總印記。

繞塔而遠眺,無限風光,盡收眼底。長江,似玉帶緊繫在大地遼闊的腰腹上,閃爍着耀眼的光芒,一路笑語歡歌,曲折東去。片片風帆,凌亂在這條橫貫東西的玉帶上,往來漂移。彩虹般騰空飛架的大橋,靜靜地懸浮在玉帶上,如紐帶,使天塹變通途;如扁擔,肩挑起大江南北經濟騰飛的重任。“甲殼蟲”在阡陌小道間縱橫穿梭,自由自在。一棟棟鱗次櫛比的高樓像鳥籠,錯落有致地分佈,在這片熟悉的土地上,玲瓏且精緻。

山風陣陣,塔鈴聲聲,好似來自天籟,妙不可言。這清脆的鈴聲,彷彿敍説着報恩塔的前世:陳觀陽,鎮江丹徒人,自幼家境貧寒,經寒窗苦讀,終成大器,官至明代吏部尚書。為報答父老鄉親的養育之恩,鼓勵後輩奮發讀書,知恩圖報,遂將畢生的俸祿積攢起來而建造;這悠揚的鈴聲,彷彿提醒我們:要讓“懂恩、知恩、惜恩、感恩和施恩”的中華傳統美德傳承、發揚光大;這悦耳的鈴聲,彷彿警示我們:時刻牢記“一寸光陰一寸金,寸光難買寸光陰”的古訓,以只爭朝夕的氣場和膽識,為早日實現自己的夢想而不懈努力。

落花闌珊了春的記憶,融雪斑駁了冬的容顏。當我們駐足回首時,熟悉的故事,熟悉的人,以及遠去的時光,留存心底的又有幾許?無奈,似水光景,總是透過手指的縫隙悄然溜走——握不緊、抓不着、留不住。對於過往,我們只能在記憶裏反芻,在反芻裏回味,在回味裏領悟。突然,一張以報恩塔為背景的相片,浮現在腦海裏。記不清,它具體拍攝於何年?只是清楚記得,這是春遊登圌山時,眾多紀念照裏的一張;清晰地認得相片中三位笑容滿面的老師。斗轉星移,相片裏,熟悉的面龐,如今身居何處?生活得怎樣?變成了何種模樣?是童顏鶴髮,步履矯健,安享天倫?是兩鬢斑白,蹣跚踉蹌,正與生命做着不屈的抗爭?還是老有所為,發揮餘熱,為延續自己的職業生涯而親力親為的無私奉獻?我無法忘記:他們和顏悦色的面龐、春風化雨的教誨、平易近人的態度、孜孜以求的作風,而現在,只能是悄悄想起、翼翼採擷、細細端祥、靜靜回憶、默默思索。

一羣風華正茂的有志人,懷揣着共同的理想,從四面八方集結在一起,從此,他們有了相似的人生軌跡,有了平凡而又非凡的人生經歷。倘若將這樣的人生擱置於時光隧道里、歷史長河中,雖如滄海一粟,但依然可以激揚起一朵朵飛濺的浪花。沒有索取的付出,沒有沉淪的堅持,沒有驕傲的謙卑,在他們身上所煥發的精神力量,默默而無聞、無怨且無悔。而這種精神力量一直在鞭策激勵我,油油地在心底層層漣漪,久久不忘。

沒有神奇險峻的容顏,沒有獨特瀲灩的景點,普遍常見,樸實平淡,這就是家鄉的山——圌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