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格言 > 座右銘

適合青少年的座右銘

欄目: 座右銘 / 發佈於: / 人氣:2.09W

在每個人的一生裏,都應該擁有專屬於自己的座右銘,青少年也不例外。一起來看看本站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適合青少年的勵志座右銘,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適合青少年的座右銘

適合青少年的座右銘

1.埋首俯身,全為了奮力向上,並不是對頭上的太陽缺乏感情。

2.浪花,從不伴隨躲在避風港的小表演,而始終追趕着拼搏向前的巨輪。

3.一時的挫折往往可以通過不屈的搏擊,變成學問及見識。

4.在避風的港灣裏,找不到昂揚的帆。

5.真正的領導者,其厲害之處不在於能指揮多少君子,而在於能駕馭多少小人。

6.很多時候,人並不是因為失敗而煩惱;而是因為失敗後找不到任何藉口而煩惱。

7.挫折經歷的太少,所以總是把一些瑣碎的小事看的太重。

8.卑鄙的朋友,遠比正直的敵人更可怕的多。

9.男兒不展同雲志,空負天生八尺軀。

10.在茫茫沙漠,唯有前時進的腳步才是希望的象徵。

青少年勵志座右銘

1. 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歐陽修

2. 想想自己的錯,會忘卻別人的過。

3. 不是路已走到盡頭,而是該轉彎了!

4. 當你將信心放在自己身上時,你將永遠充滿力量。

5. 生命不在於活得長與短,而在於頓悟的早與晚。

6. 不寬恕眾生,不原諒眾生,是苦了你自己。

7. 在懶漢的眼裏,汗是苦的,髒的;在勤者的心上,汗是甜的,美的。

8. 愚蠢的人總是為昨天悔恨,為明天祈禱,可惜的是少了今天的努力

9. 一份信心,一份努力,一份成功;十分信心,十分努力,十分成功。

10. 白首壯心馴大海,青春浩氣走千山。——林伯渠

11. 願相會於中華騰飛世界時。——周恩來

12.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顧炎武

13. 畫工須畫雲中龍,為人須為人中雄。——秋瑾

14. 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日日待明日,萬事成蹉跎。世人皆被明日累,明日無窮老將至。晨昏滾滾水東流。今古悠悠日西墜。百年明日能幾何?請君聽我《明日歌》。——文嘉

15. 據我觀察,大部分人都是在別人荒廢的時間裏嶄露頭角的。——福特

16. 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宜自勉,歲月不待人。——陶潛

17. 時鐘隨着指針的移動滴答在響:“秒”是雄赳赳氣昂昂列隊行進的兵士,“分”是士官,“小時”是帶隊衝鋒陷陣的驍勇的軍官。所以,當你百無聊賴,胡思亂想的時候,請記住你掌上有千軍萬馬;你是他們的統帥。檢閲他們時,你不妨問問自己——他們是否在戰鬥中發揮了最大的作用。——菲·蔡·約翰遜

18. 生命是以時間為單位的,浪費別人的時間等於謀財害命,浪費自己的時間,等於慢性自殺。——魯迅

19. 今是生活,今是動力,今是行為,今是創作。——李大釗

20. 人生太短,要乾的事太多,我要爭分奪秒。——愛迪生

青少年經典座右銘

1. 真正的敏捷是一件很有價值的事。因為時間是衡量事業的標準,如金錢是衡量貨物的標準。——弗·培根

2. 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諺語

3. 時間是由分秒積成的,善於利用零星時間的人,才會做出更大的成績來。——華羅庚

4. 三更燈火五更雞,正男兒立志時。黑髮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顏真卿

5. 如果你浪費了自己的年齡,那是挺可悲的。因為你的青春只能持續一點兒時間——很短的一點兒時間。——王爾德

6. 世俗有“時間是金錢”這句話,所以竊取他人時間的小偷,當然該加以處罰,即使是那些愉快的好人,還是該如忌諱疾病地躲避他們。——卡耐基

7. 痛苦和寂寞對年輕人是一劑良藥,它們不僅使靈魂更美好,更崇高,還保持了它青春的色澤。——大仲馬

8. 浪費時間是所有支出中最奢侈及最昂貴的。——富蘭克林

9. 光景不待人,須臾發成絲。——李白

10. 睡得多的人學得少。——西班牙諺語

11. 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岳飛

12. 凡是想獲得優異成果的人,都應該異常謹慎地珍惜和支配自己的時間。——克魯普斯卡婭

13. 時間象彈簧,可以縮短,也可以拉長。——柬埔寨諺語

14. 我只惋惜一件事,日子太短,過得太快。一個人從來看不出作成什麼,只能看出還應該作什麼?——居里夫人

15. 合理安排時間,就等於節約時間。——弗蘭西斯·培根

16. 誰虛度年華,青春就要裉色,生命就會拋棄他們。——雨果

17. 世界上最快而又最慢,最長而又最短,最平凡而又最珍貴,最容易忽視而又最令人後悔的就是時間。——高爾基

18. 昨天是一張作廢的支票,明天是一張期票,而今天則是你惟一擁有的現金——所以應當聰明地把握。——李昂斯

19. 時間是世界上的一切成就的土壤。時間給空想者痛苦,給創造者幸福。——麥金西

20. 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陶淵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