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馮祖荀簡介

欄目: 中國教科文衞名人 / 發佈於: / 人氣:1.33W

馮祖荀:中國現代數學的早期代表人物

馮祖荀簡介

張奠宙 袁向東

馮祖荀(1880—約1940),數學教育家。中國現代數學教育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1911年以後,多次擔任北京大學數學系主任,對在中國傳播現代數學知識有重要貢獻。

馮祖荀是中國現代數學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1902年考入京師大學堂師範館。在學期間,被選出洋留學。根據1898年中日政府間簽訂的中國向日本派遣留學生的協議,管學大臣張百熙於1904年1月8日奏請派京師大學堂學生出洋留學,奏摺中稱:“計自開學以來,將及一載,臣等隨時體察,益覺資遣學生出洋之舉,萬不可緩。誠以教育初基,必從培養教員入手,而大學堂教習,尤當儲之於早,以資任用。”折中所載京師大學堂速成科“31人派赴日本遊學”,即列有馮祖荀之名。1904年,馮祖荀入日本京都第一高等學校(相當於高中)就讀,後轉至京都帝國大學理學部研讀數學。在日本留學期間,馮祖荀和當時由北京赴日留學的若干學生髮起成立了“北京大學留日學生編譯社”,該社“以講求實學輸入文明供政界之研究增國民之知識為宗旨”,選擇編譯的題材“亦必以純正精確可適用於中國為主”。該社出版《學海》雜誌,於1908年發刊,總髮行所為上海商務印書館。該刊分甲乙兩編,乙編涉及理工農醫各科,首期首篇即是馮祖荀譯的《物質及以脱論》(原著為英國w.w.r.博爾(ball)所寫的《matterandther》),《學海》是我國最早的科技譯刊之一,對在我國傳播現代科學知識功不可沒。

辛亥革命前後,中國研習現代數學而稍有成就者為數甚少,現知者還有秦汾(1909年獲美國哈佛大學數學天文碩士學位)、鄭之蕃(1910年獲美國康乃爾大學學士學位)、王仁輔(1913年獲哈佛大學學士學位)和胡浚濟等。辛亥革命後京師大學堂更名為北京大學。1912年10月,馮祖荀即到該校任理科教授。至遲到1913年,北京大學開設數學門(相當於現在的“系”),馮祖荀是該系的主要教授。此後,他和秦汾、王仁輔、胡浚濟、江澤涵等為建設北京大學數學系做出了傑出貢獻(1934年前馮祖荀多次擔任該繫系主任),初步探索出一套中國現代大學數學系的辦學模式,課程設置亦逐漸完善。1917年,北京大學數學門(1919年北京大學正式改門為系,並沿用至今)的主要課程有:解析幾何(立體)、微積分、物理與物理實驗、化學與化學實驗、函數論、微分方程與調和函數、近世代數、近世幾何、理論物理、羣論、數論、線幾何學、數學史和外語。至20年代末,又陸續增設了天文學、高等平面曲線、微分幾何、積分方程、集合論、變分法、無窮級數、橢圓函數及橢圓模函數。馮祖荀擅長分析學方面的學科,在1924—1925年度課表所列由馮祖荀講授的課程有:集合論、積分方程式論及微分方程式論、無窮級數論、變分法、橢圓函數及橢圓模函數論等。馮祖荀對講課的要求很高,選用的教材很深。如三年級的微分方程課,選用d.希爾伯特(hillbert)和r.庫朗(courant)合著的《數學物理方程》原版書作教材。在集合論課上,他介紹1915年出版的f.豪斯多夫(hausdorff)著的《集合論》。他的教學方式崇尚德國一派,講得頗深,習題佈置很多,但對學生做不做並不嚴格追究。在繁忙的教學之外,馮祖荀也作了一些學術研究。1919年1月《北京大學月刊》創刊號上有他的文章《以圖象研究三次方程之根之性質》。1930年國立北京大學《自然科學季刊》2卷1期發表了他的《論模替換式之母》。此外,馮祖荀還撰寫過《柯西(cauchy)氏積分公式之新證法》等論文。

馮祖荀對於學生的學術活動一直給予積極支持。1918年北京大學學生成立“數理學會”,並出版《數理雜誌》;北京高等師範學校(簡稱北京高師,1923年改名為北京師範大學校)亦成立了類似的組織,出版期刊。馮祖荀曾在北京高師的《數理雜誌》上連載長篇著述《微分方程式論》,對推動我國早期微分方程的學習與研究起了積極的作用。他還多次作通俗的學術報告,啟發學生的求知慾。

馮祖荀對提攜後學盡心盡力,他培養傅種孫的事蹟傳為美談。馮祖荀曾兼任北京高師數學系主任多年。傅種孫於1917年入該校攻讀數學,頗顯才華,畢業後到北京高師的附中任教。1921年馮祖荀為集中精力於北京大學的工作,想培養傅種孫主持北京高師數學系,於是把他調回數學系,一年後傅種孫升任講師。後馮祖荀又舉薦他到北京大學兼課,終使傅種孫在1928年升任北京師範大學數學系教授,後成為我國著名的數學教育家。

到20世紀30年代,中國的現代數學已有了長足的發展。北京大學數學系亦有較大進步。1931年江澤涵到北京大學任教後,協助馮祖荀大力促進教學改革和國際學術交流,數學系先後邀請德國的e.施佩納(sperner)和美國的w.f.奧斯古德(osgood)來系任教授,並邀請德國的w.布拉施克(blaschke)和美國的g.d.伯克霍夫(birkhoff)來校講學,活躍了學術空氣。這一時期的北京大學數學系還培養出一些優秀學生,後來成名者有樊、王湘浩、王壽仁、張禾瑞等。在這一形勢下,成立數學家自己的全國性學術組織的條件漸趨成熟。1929年,由馮祖荀和張貽惠(物理學家)發起成立了中國數理學會;其成立宣言稱:“……深知欲促中國科學進步,非從事提倡基本科學不可。故由南北各大學數學及物理學界同仁發起中國數理學會,一面聯絡全國數理學家,一面從事於新學説之傳播與探討。”此後,成立單獨的數學會的呼聲漸高。由上海的胡敦復、朱公瑾和顧澄等發起和籌備,中國數學會終於1935年在上海成立,馮祖荀被選為9名董事之一。馮祖荀還曾擔任以張學良為校長的東北大學的數學系主任。

抗日戰爭時期,北京大學南遷昆明,與清華大學、南開大學組成西南聯合大學。馮祖荀因健康原因滯留北京,曾在日軍佔領期間設在北平的“北京大學”任教,其間曾協助將北京大學數學系的學籍檔案轉移至昆明。1940(1941?)年馮祖荀病逝。抗日戰爭勝利後,北京大學返京,1947年由校方出面為馮祖荀重新安葬。墓址在八大處福田公墓內,墓碑由胡適之題寫,上書“馮漢叔先生墓”。樊於1993年重修馮祖荀墓,碑文由蘇步青題寫。

馮祖荀與同鄉樊女士結婚,因其子早亡,故生平事蹟未能完整保留。馮祖荀是著名數學家樊的姑父,樊走上數學道路完全是受馮祖荀的影響。據樊回憶,馮祖荀喜穿布鞋布襪,嘴上叼着外國煙斗,裝的卻是中國旱煙絲。他生性平和,淡於名利,凡事不計較也不在乎,飄飄然像個“仙人”。據他的學生回憶,馮祖荀為人慷慨,在同事或工友生活困難時,常予以經濟資助。

簡歷

1880年 生於浙江杭縣(今杭州市)。

1902年 入京師大學堂師範館學習。

1904年 赴日本留學,先後在日本京都第一高等學校及京都帝國大學學習。

1908年 在日本參與發起成立“北京大學留日學生編譯社”,創辦《學海》雜誌。

1913—1937年 歷任北京大學數學系教授、系主任,北京高等師範學校(現北京師範大學的前身)數學系教授、系主任,東北大學數學系教授、系主任。

1938—1940年 在北平的“北京大學”數學系任教。

1940—(1941?)年 病逝於北平。

主要論著

1馮祖荀.以圖象研究三次方程式之根之性質.北京大學月刊,1919,1:129—130.

2馮祖荀.微分方程式論.數理雜誌,北京師範大學校數理學會編輯發行,1920—1923,2(2);3(1,3);4(2).

3馮祖荀.論模替換式之母(on the generators of modular substitutions).國立北京大學自然科學季刊,1920,2(1):14.

參考文獻

〔1〕丁石孫,袁向東,張祖貴.北京大學數學系八十年.中國科技史料,1993,14(1):74-85.

〔2〕蕭超然等.北京大學校史(1898—1949,增訂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8.

Tags:馮祖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