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孫連仲簡介

欄目: 中國軍事名人 / 發佈於: / 人氣:1.42W

孫連仲

孫連仲簡介

孫連仲(1893.2.2—1990.8.14),字仿魯,河北雄縣人,國民黨二級陸軍上將,抗日名將。

1893年2月2日,孫連仲生於今河北省雄縣龍灣村。雄縣,佔稱瓦橋關,五代時周世宗徵遼,攻佔此關後易名雄州,明代改縣。古代此邑常為戰爭之地,故民風尚武,流傳至近代。

孫連仲的父親孫保安,生長在一個富裕的農民家庭,三個兒子中排行第二;幼在私塾讀書,稍長,於裏中開設麪店。其兄與弟皆從事農業。孫保安積得資本後在雄縣南關經營錢糧行,生意興隆,獲利頗豐,購置田產四百餘畝。孫保安有三個兒子、兩個女兒,孫連仲是第二個兒子。孫連仲四歲時,父親就去世了。此後真生活教育,完全依賴母親及哥哥的撫養幫助。他的哥哥孫連喜,系清末武秀才,是當地紳士中有影響的人物。弟弟孫連宜,長大後掌管自家的錢糧行,繼而早亡。

孫連仲七歲入私塾,後入保定舊制學堂讀書。他讀書很努力,寒暑不輟,不曠課,不請假,博得老師和同學的好評。但孫連仲對武術技擊,更感興趣。他身材魁梧,膂力過人。清末明初,社會動盈,青年中頗流行“從軍報國”的思想。辛亥革命後的第二年,即1912年2月,北洋軍第二鎮派孔祥標到雄縣招兵。時年十九、並已與同邑蘇姓女子結了婚的孫連仲祕密赴招兵處報名應募。其母聞訊,命他的哥哥孫連喜趕至招兵處婉勸,以家道富實,田產年年增加,不但不必去當兵,而且家業尚需他幫助料理為詞,要他回家;同時託雄縣縣長王瑚代為向招兵處交涉除名。孫連仲表示:“男兒應立志報效國家,豈能終老田園與草木同腐?從軍之志,不可更改!”其兄為之感動,放棄勸説而歸。入伍後,孫連仲被編入第二鎮八標二營八連為學兵。清帝退位後,北洋陸軍各鎮改為師,孫連仲隸王佔元的第二師之下。此時孫已調入炮兵營,並由學兵升為正兵。1915年,袁世凱親信陸建章的京衞軍被派往陝西鎮壓白朗起義軍,行軍前在各旅成立炮兵營,從他部調選人員,孫連仲被選中,來到了馮玉祥的第十六混成旅炮兵營充任班長。有一次,馮下連檢查,適逢孫連仲所在連的連長正在考問士兵“五十二條精神訓條”(此為馮玉祥為部隊所規定)的內容,就悄悄站在後面聽。不料長時間無人主動回答,最後孫連仲站了起來,不僅流利地背誦了一遍,還頭頭是道地講解了一番。孫連仲從此為馮玉祥所賞識。

孫連仲頗具軍人膽識,性格忠厚,作風樸實,然諾必行。軍旅生活中既能嚴以律己,寬以待人,又於作戰取勝和地位升遷後毫無驕色。因此,同階青年軍官與之友好,士兵擁護。這些,都為他地位的不斷上升創造了條件。

1915年底護國戰爭爆發後,當時駐在四川的馮玉祥第十六混成旅與雲南護國軍在瀘州、敍州(宜賓)間作戰。孫連仲在龍頭山一役中,曾一人扛起二百三十八斤的山炮,帶領士兵抄後路襲擊護國軍,一炮擊中對方陣地,給馮軍帶來暫時勝利。馮玉祥擢升他為炮兵營第一連連長。

1917年,第十六混成旅已回駐京津之間的廊坊,馮玉祥一度調離該旅。張勛復辟事件發生後,段棋瑞要馮玉祥返回部隊任旅長。馮未到達前,一羣少壯軍官醖釀對“辮子軍”作戰。當時羣龍無首(原任旅長楊桂堂亦不在部隊),孫連仲乃聯合孫良減、韓復榘、石友三、劉汝明、佟麟閣等共十二位連長,在萬莊一帶阻截張勛軍,並追擊至永定門。馮玉祥復任旅長後,孫連仲被提為營長。孫當營長時,在一位師範畢業的同鄉幫助下,讀了一陣《左傳》、《論語》、《孟子》、《中庸》、《大學》,然而“只會念不會講”,自覺收穫不大。

1922年,第一次直奉戰爭後,馮玉祥任命孫連仲為炮兵團長。孫曾以自己缺乏學歷,未進過中學而稍露怯意。馮鼓勵他説:“論帶兵打仗,大學生也不如你們,中學生更不用説。”繼又許諾:“將來我會讓你們進陸軍大學。”當年10月底,馮玉祥以陸軍檢閲使兼第十一師師長,移駐北京南苑,集訓練兵,孫連仲隨其前後,頗為倚重。隨著馮玉祥軍事力量的發展,出現下一批他所親信的少壯將領,孫連仲、石友三、孫良誠、劉汝明等,被稱為馮的“十三太保”。

1924年秋,馮玉祥聯合胡景翼、孫嶽發動“北京政變”,推翻了直系新頭目,賄選總統曹錕。事變之前,馮玉祥提升孫連仲為衞隊旅旅長,管轄手槍團、學兵團、炮兵營三個單位。孫親自率手槍團化裝為接運糧餉部隊,由古北口潛回北京。10月22日晚,孫連仲的參謀長王德晉宴請曹錕的衞隊團團長張漢臣。當張、王等人飯後打牌寸,孫連仲指揮手槍團包圍了總統府,繳收警崗槍支,派兵接替了警位。其時曹錕衞隊團官兵多在酣睡中,在毫無防備的情況下,被全體解決。事變後,孫連仲調任國民軍第一軍炮兵旅旅長。不久,馮部擴軍,孫又升任了騎兵第二師師長。

孫連仲對部隊訓練抓得很緊。平日練兵時,他經常深入營連直接檢查示範,與士兵一起操練演習;作戰中,他與士兵生活上同甘共苦,所以博得了部下愛戴。他對於軍紀也要求甚嚴,恪守馮玉祥為國民軍提出的“不擾民,真愛民,誓死救國”的要求,因而得到駐地羣眾的稱讚和支持。

1925年,孫連仲部隨同國民一軍在京津地區活動,曾參加國民軍一、二、三軍會戰天津之役。在攻打韓家墅、楊柳青時,孫連仲親率部隊衝鋒十餘次,從上午8時戰至午後,未能克敵。適第二軍鄧寶珊由南路夾攻楊柳青,配合孫連仲部迫敵向天津敗退。1926年初,孫連仲師駐山海關。時奉直已達成諒解,不久奉系張作霖與直系吳佩孚以五十萬兵力聯合進攻國民軍。1926年4月,國民軍撤至位於居庸關與昌平之間的要隘——南口,以劣勢兵力抵抗奉直精鋭達四月之久。後因寡不敵眾,回退綏遠,並打算以西北為後方根據地,養兵待戰。南口大戰時,孫連仲師奉派參加攻打山西。及南口戰事失利,國民軍進攻山西之計劃遂告失敗,孫連仲率領部隊隨同綏遠部統兼第—卜二師師長蔣鴻遇經包頭、五原到達寧夏。當時孫連仲的部隊僅剩一”千多人,乃整飭隊伍,與蔣聯合馬鴻逵,驅逐地方小軍閥張兆鉀、孔繁錦退回甘肅。

1926年9月,馮玉祥從蘇聯返國,舉行“五原誓師”,宣佈響應南方國民革命軍北伐。當時,河南軍閥劉鎮華奉吳佩孚之命圍攻西安已達數月之久。守衞西安的是國民軍楊虎城、李虎臣部。楊、李屢電求援,急如星火。馮玉祥接受李大釗建議,全力南下援陝。孫連仲此時已接任了蔣鴻遇的第十二師師長,馮玉祥又加委他為“全軍總執法”,對旅長、道尹以下,均有權處置。但孫由寧夏入甘肅後,擅自往隴南收編了孔繁錦部,繼入漢中以圖發展國民軍勢力。馮玉祥為此電責其“率部火速援西安”,孫才率部隊參加瞭解西安之圍吶戰鬥。11月28日,在孫良誠、劉汝明、孫連仲等人的協同作戰下,劉鎮華主力敗於猴兒寨,加上其總司令部被襲,劉只好率其鎮嵩軍東撤、西安之圍乃解。

1927年5月1日,馮玉洋部隊改稱國民革命軍第二集團軍,接受武漢國民政府領導。第二集團軍東出參加北伐後,孫連仲率部在豫西南一帶作戰,先後進擊直系于學忠,改編了閻德勝的部隊,追擊過向四川流竄的吳佩孚。嗣後移駐唐河、確山,解決了直系舊部靳雲鶚的部隊,佔據了乎漢線,靳隻身逃往上海。

蔣介石、馮玉祥合流後,孫連仲為馮的第九方面軍總指揮兼第十四軍軍長,進駐新鄉。不久與鹿鍾麟對調,任第二方面軍總指揮,並任蔣、馮“北伐軍”的京漢前線總司令,率韓佔元、秦德純、馮治安、龐炳勛四個軍,在漳河沿岸與奉軍作戰,激戰二十六天,屢挫奉軍楊宇霆指揮的部隊,傷亡敵軍以萬計。奉軍雖竭全力一再增援猛攻,均不能得逞,京漢、隴海兩線戰況得以穩定,蔣、馮於整個戰扃遂得從容調度。孫連仲部在接受通電嘉勉及獎勵後,以激戰過久,疲勞特重,奉命往鄭州整補休養。

1928年5月,孫連仲部調陝西綏靖地方。此前一月,甘肅發生了馬仲英領導的“河州事變”,動亂日益擴大。馮玉祥即命孫連仲就近移師入甘。孫於7月入甘,於9月以第二集團軍第二方面軍總指揮名義率部打敗了自武威進攻永登的馬廷剿,並一舉攻佔了古浪、武威。馬於9月底退走青海樂部。馬廷勃是甘肅回軍早期著名人物馬安良之子,曾歸服國民軍,此時加入了馬仲英的反馮活動。連年作戰,孫部兵力由兩萬人減至一萬左右。為了補充兵力,孫連仲在甘肅廣為招募,整頓操練。

同年9月,國民黨中央決定設立青海省。這是時任行政副院長兼軍政部部長的馮玉祥為鞏固實力採取的一項措施。12月,孫連仲在蘭州先行就任青海省主席。省府委員五人,孫之外有建設廳長馬麒、民政廳長林競、財政廳長郭立志、教育廳長鄭道儒。未赴青海視事前,經甘肅財政廳長張省三的夫人介紹,孫連仲與前清端王載漪之孫女羅毓鳳結婚,婚禮於1929年元旦舉行。此後孫的軍旅生活,羅多時相隨,頗盡內助之力。抗日戰爭中,羅毓鳳曾創辦傷兵救護醫院、難童教養院、眷屬工廠,並參與組織軍隊俱樂部活動,親自為官兵演京劇,軍中一時傳為佳話。

1929年2月,孫連仲到青海履任。青海地區向為甘肅回軍勢力馬麒、馬麟所盤踞。他們對孫之主青,明迎暗拒。尤以馬麒次子馬步芳與旅長馬子乾等,軍事上威脅最大。馮玉祥為使孫連仲順利進入西寧,確立對青海的統治,乃用釜底抽薪的辦法,電調馬步青旅開往潼關,委以該處警備司令職務;又調馬子幹旅駐涅源;馬步芳的第四混成旅則令駐循化、巴戌。孫到青海後,以其第九十一旅駐樂都,第九十二旅、第九十三旅及直屬部隊移駐西寧附近,控制局勢。

除軍政事務外,孫連仲也希圖間津青海建設。青海地處偏僻,土地廣袤,加以交通不便,內部各地以及全省與外界的聯繫困難,經濟、文化十分落後。孫下令修築公路,以利開發,又提倡栽樹、修渠引灌。困任期短暫,成效不著。

在青海,孫連仲注意拉攏當地少數民族上層人士,希望建立較山和睦的關係。他看到伊斯蘭教阿訇在回族、撒拉族羣眾中很有號召力,便以發揚伊斯蘭教的名義,令各縣成立“回教促進會”,並由哲政府撥款八萬元,修建各地清真寺,開辦“阿訇訓練班”,想控制伊斯蘭教阿訇,防止其聯絡羣眾“造反”。

1929年2月,駐湟源的馬子幹旅受人唆使鼓動,發動了討孫戰爭,進攻西寧。事初起時,孫連仲力避戰事擴大,下令招撫,無效後,始令安樹德、魯崇義兩旅進剿,但提出“要捉活趙雲,不要死子龍”。這是因為馬子干係馬麟家族成員,孫怕引起更大事端。進剿不到半月,俘虜了馬子幹。然而由於士兵未執行上級意圖,將馬打死了。為安定馬麒家族並防止回、漢民族間對立情緒的增長,孫親自迎接馬子乾的靈柩於西寧城外,並主持了追悼會。此舉取得了馬麒的諒解。

是年8月,原甘肅省主席劉鬱芬奉命東調,就陝西省主席一職。孫連仲接任甘肅省主席。孫入甘後不久,青海大權落入了馬麒、馬步芳父子手中。他們因此對孫具懷感激之情。後來“西北諸馬”中最有實力的“青馬”,從此走上了大發展時期。

蔣介石召開所謂“編遣會議”後,馮玉祥和蔣的矛盾更加尖鋭,積極準備與蔣的武裝決戰。陝甘兩省的馮系將領,紛紛厲兵秣馬。孫連仲為使其部士飽馬騰,不甘落後,徵收甚重,計得現金七十萬元有餘。正遭大旱之災的甘肅人民,因此陷入了水深火熱之中。這是甘肅民間多年來對馮乇祥及其國民軍頗多微詞的一個重要原因。

1930年4月,東調的孫連仲被任命為馮部第八路軍總指揮。他率領高樹勛的第十二師,連同騎、炮、工兵等部隊經隴東、陝西到河南,留雷中田師駐防蘭州,維持後方秩序。孫連仲對這場即將掀起的蔣、馮戰爭的看法是:西北軍實力不夠,後方地方軍閥勢力未完全削平、民變、土匪活動時有發生,仗還不到打的時候。如果孤注一擲,打敗了連退處都沒有。但多年養成的對馮玉祥的服從性格,使他還是遵從命令全力投入了戰鬥。孫部入豫後,駐防漯河、太康、歸德及安徽亳州等處。6月,孫部與蔣方的何成浚、朱紹良部激戰,打敗了何。朱。此時孫連仲電請馮王祥允許他南下攻取武漢,馮來電阻止,要孫進攻杞縣,以解亳州之圍。解圍後,孫又提出南進,馮仍不允,要他東進解商丘之圍。商丘解圍後,交給孫殿英守備。7月,戰場形勢開始轉向有利蔣方,馮軍在隴海線上奮力支撐,希望能依託鄭州扭轉戰局。但原先支持馮玉祥的閻錫山見大勢已去,令其部隊撤出主要戰場,馮軍獨木難支,退往豫北。9月18日,張學良通電擁蔣,並派大軍入關參戰,馮軍失敗已成定局。10月,馮玉祥離鄭州北去。孫連仲率部到新鄉,西北軍擁鹿鍾麟為總司令,孫為副總司令,高樹勛、張自忠師歸孫指揮。鹿、孫請劉驥去向馮玉祥請示下一步怎麼辦,馮回電只四個字“西望長安”,意思是帶部隊向西開。這時,鹿鍾麟亦準備離部隊去天津,孫連仲趕到火車上去彌留,無奈鹿執意要走,並請孫收拾西北軍殘局。孫怏怏而歸後欲説服鄧隊西退,但部下都不願意。孫也明白,大戰前西北軍幾乎傾巢出動,陝甘地盤實已放棄,西退也是絕路一條。乃于思危再三後派田鎮南、李顯堂、冉寅谷為代表,赴鄭州謁見何應欽,表示願意服從中央,軍隊靜候改編。10月18日,在新鄉發出通電,聲明今後“擁護中央,和平統一建國,決不參加內戰”。

孫連仲接受蔣介石改編後,被委為第二十六路軍總指揮。不久,孫率部開往山東濟寧一帶整編就食。第二十六路軍下轄第二十五師(孫自兼師長)、高樹勛的第二十七師、關樹人的第一騎兵師。

當時山東省主席是韓復榘,同孫連仲交情較深。孫到山東後,韓打起了如意算盤,企圖利用孫的力量壯大自己。孫此時亦有與韓互為依託的想法。但蔣介石認為,韓復榘野心大,反覆多變,故對其時加防範;而孫連仲勇於作戰,忠於上司,一旦拉過來,定當甘為驅使,所以對孫極為籠絡。蔣派曾任馮玉祥部參謀長的曹浩森去濟寧做孫的説服工作;繼而分批邀請孫部將領到南京一一召見,贈款甚厚。孫連仲派其軍需處長兼祕書長袁其祓等赴南京謁蔣,蔣介石親自設宴款待,席間對孫頗多稱讚。蔣懷柔備至,孫連仲漸為感動,遂決意為蔣效力。

1931年初,孫連仲奉命開往江西,以江西清鄉督辦的頭銜率領第二十六路軍參加對中央蘇區的第二次“圍剿”。

4月初,第二十六路軍由樂安、宜黃向東韶、小布進攻,紅軍採取“誘敵深入”的作戰方針,並以集中兵力,先打弱敵,在運動中各個殲滅敵人的戰術,經過激烈的戰鬥,使孫連仲部損失了約一個旅的兵力。

同年7月,蔣介石親自出馬,指揮三十萬大軍向中央蘇區進犯。孫連仲部改番號為第二軍團,屬右翼集團軍總司令陳銘樞指揮。紅軍組織第三次反“圍剿”作戰,採取運動戰術,“避敵主力,打其虛弱”,取得了六戰五捷的勝利,斃傷和俘虜敵軍三萬餘人。在這次“圍剿”中,孫連仲部連接打了敗仗,損失慘重。另外,孫部官兵多出身於西北,不習南方水土,營中瘧疾、赤痢流行,死亡日有發生。加上紅軍的政治瓦解,軍心日漸不穩。適孫連仲本人患牙疾,乃請假赴南京就醫,並請求蔣介石將其部隊調離駐地寧都,找一適當地點休整。孫走後,部隊交參謀長趙博生(中共地下黨員)指揮。

是年12月,趙博生和第七十三旅旅長董振堂率領一萬七幹名官兵舉行了著名的寧都起義。蔣介石對孫連仲轄下發生如此重大的事件十分震驚,立即派陳誠孫陪飛返寧都(起義部隊已開往蘇區),收拾殘局。由於打內戰的需要,蔣撥款重建了孫的部隊,並恢復第二十六路軍稱號,但編制縮小。這段時間,蔣介石對孫連仲不如前時那麼重視了。

1932年春,高樹勛第二十七師奉命駐防宜黃一帶,突遭紅軍的圍攻,高棄城而逃。宜黃之敗,使孫部實力又減。作戰失利,士氣消沉,孫連仲為鞏固部隊和取得蔣介石的諒解,主要請求撤其江西清鄉督辦和第二十六路軍總指揮名義,將所部分併為一個師,以充實人數,健全戰鬥組織。蔣介石接呈後準去其江西清鄉督辦,第二十六路軍總指揮仍保留,原有部隊並編為第二十七師及一個獨立團,師長由孫自兼,池峯城、馮安邦分任旅長。正當孫連仲為自己的前途擔憂的時候,蔣介石得到吉鴻昌與紅軍祕密聯絡的密報,深恐再發生“寧都起義”那樣的事件,故搶先下手,把吉的第二十六路軍縮編為第三十師,歸孫指揮。孫認為蔣這樣做是使自己絕處逢生,感激之至。

1932年3月,孫連仲在金溪縣滸灣駐防,迎戰紅軍林彪部。孫親臨前線指揮,與紅軍展開拉鋸戰。紅軍終以不克而退,孫部進駐永豐。蔣介石旋發表他為第四十二軍軍長,仍兼任第二十七師師長。1933年7月,蔣在廬山設訓練團,自兼團長,委孫為團副,教育長為陳誠。訓練團結束,孫連仲返防後率部攻佔寧都、贛縣。同年9月,駐湖北麻城之第三十軍張印湘部不穩,蔣介石乃調張任第四十二軍軍長,發表彭振山為第三十軍軍長,命孫連仲以第二十六路軍總指揮名義前往整頓。孫積極整訓該部,又一次得到了蔣的稱許。

1934年初,孫連仲率第三十軍再到江西,駐永豐,蔣又將第二十七軍、第四十二軍劃其指揮。是年,孫連仲參與了對中央蘇區的第五次“圍剿”。第二年初,又奉命率部到湖北追擊紅軍賀龍、肖克部,10月,孫部調往蘇北地區,總部駐淮陰,全軍分駐宿遷、漣水、泰縣、東台、如皋、南通等處,從事修築國防工事以及導淮工程。孫在各師提倡舉行工作競賽,進展順利。在同年11月舉行的中國國民黨“五大”上,孫連仲當選為中央監察委員。

“西安事變”後,孫連仲部駐河南信陽、確山一帶。及“七·七”蘆溝橋事變爆發,孫部於7月12日接到北上增援命令。日本擴大對我國的侵略,使孫連仲義憤填胸,情難自己。他曾與宋哲元懇談,鼓勵宋應戰,決不可妥協自誤。部隊北上出發前,孫召集本部高級軍官會議,在會上慷慨陳詞説:“日本蓄意侵略我國已久,現國家命運已至最後關頭,吾人須以全力報效國家,挽救危局,以盡軍人天職!”全體軍官聽後至為感奮。全軍乘平漢路火車北上,行進途中,曾接宋哲元電報要孫暫緩前進,將部隊停於彰德(安陽),以免刺激日軍。孫連仲電告蔣介石請求繼續北上,獲准後揮師到保定。

平時整個華北戰場的態勢是:7月中旬,日軍入關部隊已達五個師團,兵力約十萬人。26日,宋哲元拒絕了日本方面的最後通牒,令第二十九軍奮起抵抗,在豐台、廊坊、天津車站等處擊敗日軍。但中國軍隊在南苑作戰失利,佟麟閣、趙登禹壯烈殉國,日軍乘勢包圍北平。月底,平津相繼失陷。

華北戰場形勢空前嚴峻,蔣介石命孫連仲為第二集團軍副總司令(總司令劉峙)兼第一軍團司令。8月10日,孫部與日軍河邊旅團在良鄉西南之竇店對峙。15日起,戰鬥日趨激烈,孫將全部兵力投入,迭予日軍重創。由於敵軍炮火猛烈,孫部陣地被摧毀。不得已乃行後退。8月下旬,轉進至馬頭鎮、琉璃河一,線。時日軍已佔南口,敵指揮官板垣徵四郎指揮三個師團向平漢線進攻。9月15日,固安失守,孫連仲率部由琉璃河轉進,在涿縣與敵激戰。嗣以關麟徵、萬福麟等部戰敗南退,孫部在涿縣處突出地位。日軍正面進攻多次不逞後,採用從左翼迂迴包圍戰術,孫部池峯城師在坨里附近南大寨山區被敵突破。孫部被迫轉進冀西南,保定失守。

是年10月,日軍川岸師團直撲山西娘子關,直接威脅太原。中國軍隊決定組織娘子關戰役,以阻擊日軍。此時,孫連仲部正撤至娘子關附近,奉命參加這次戰役,擔負總預備隊任務。

川岸師團以一部攻擊娘子關正面,而王力則進攻娘子關右側的舊關。舊關地理位置重要,關係這次戰役的成敗。由於中國軍隊在舊關一帶佈防薄弱,所以敵軍一舉佔領了該地。第二戰區副司今官黃紹玻焦急萬分,立即下令中央軍第三軍曾萬鍾增兵反攻,決心收復。不料日軍增援部隊趕到,情況十分危急。此時,孫連仲率第二十七師趕赴前線,他嚴令部下沉著作戰,相機殲敵,屢敗日軍,把戰局穩定了下來。由於敵軍繼續增援,慘烈的拉鋸戰爭展開了。激戰兩週後,敵軍集中炮火猛轟孫部陣地,掩體工事被摧毀;加以人右友軍傷亡過大,無力配合,且先行轉進,孫部被迫棄守。娘子關失陷了。

此後,孫連仲率部撤到陽泉。部隊前段作戰中傷亡過大,除馮安邦的第二十七師外,其他兩個師已無戰鬥力了。但他一腔抗日熱情,仍命令馮固守陽泉,説:“無命令後撤,就要把你槍斃!”孫、馮是連襟,孫治軍之嚴,亦可由此見一斑。不久,陽泉、太原相續失守,孫連仲部經晉南開往河南。

在華北保定地區作戰中,第二集團軍總司令劉峙畏敵如鼠,愴惶逃遁河南,時人譏之為“長腿將軍”。蔣介石為樹軍威,撤劉峙之職,而以孫連仲代之。但孫所轄之軍仍是原有部隊,幾番激戰,傷亡甚大。他到河南後立即派人到豫東、魯西一帶招募兵員,還吸收了不少從家鄉河北逃亡出來的青年學生,在許昌設立幹部訓練所,培養幹部,充實下級軍官隊伍。

1938年春季,日寇的精鋭部隊板埴師團、磯谷師團、小米內旅團等,兵力共約五萬多人,企圖沿滓浦線南下攻佔徐州。當時國民黨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負責指揮徐州一帶戰事。蔣介石于徐州方面告急時,也認為在戰略上有加強第五戰區之必要,乃倉促檄調第一戰區駐河南補充訓練尚未完成的湯恩伯軍團與孫連仲第二集團軍星夜增援。

第五戰區長官部判斷,恃戰勝餘威、驕狂分萬的磯谷師團長一定不待蚌埠方面北上敵軍的增援呼應,便要直撲台兒莊,以期一舉攻下徐州,搶先奪取打通津浦路的大功,故調兵遣將,張網以待。除以孫連仲部正面迎敵外,又派湯恩伯潛行南下拊敵之背,協同孫部包圍日軍而殲滅之。

3月19日,孫連仲接到命今後,立即指揮部隊東調,指定參謀人員先行赴徐州以北地區選定前進指揮所。同時命令池峯城第三十一師進駐台兒莊及其附近地區,構築工事,掩護他部陸續集中。第二集團軍完成後的佈防概況是:台兒莊城寨由第三十一師一八四團防守;該師其他部隊一部分防守台兒莊以西七裏之範口村及以東約三裏之官莊,準備協同台兒莊核心之作戰;另一部分沿大運河南岸佈防。池峯城在城寨外指揮。第二集團軍的第二十七師、第三十師和第四十四旅陸續集結於賈汪東北和台兒莊以南地區。總司令部設在距台兒莊城寨五公里處。

3月22日,池峯城師進駐完畢。次日,由嶧城南下之敵進犯台兒莊,中國軍隊還擊,形成對峙狀態。劉蘭齋率騎兵從台兒莊北門出擊日軍,乜子彬旅長率第一八三團跟進,在康莊與日軍騎兵遭遇,出擊部隊邊戰邊退,誘敵深入。第一八三團在獐山與日軍激戰至晚。同日下午,敵機多架在台兒莊一帶低空飛行,進行偵察掃射、一場喋血大戰即將展開。

24日晨,日軍三個聯隊約五六千人,在飛機、坦克、重炮配合下,向台兒莊猛撲(參見台兒莊戰役)。臨戰之際,孫連仲親赴前線調令下屬:“面臨強大的敵人,我們只能依靠地形擋住它,再利用夜裏的小突擊拖住它。沒有命令,決不撤退廠戰鬥中,日軍摧毀了台兒莊北城牆,從突破口衝了進來。池峯城親率敢死隊與敵拚殺。李宗仁聞報,明令以十萬銀元獎賞。但敢死隊員一致表示:“只要抗戰,不要銀元!”當晚,池峯城身先士卒,率隊夜襲敵陣,在第一八六團配合下,殺出一條血路,將從突破口衝入日軍全部消滅。

此後連續數日,敵軍仗其優勢武器裝備,利用白晝作戰。中國軍隊堅決抵禦,同時摸黑夜襲,消滅敵人,雙方展開了激烈的拉鋸戰。

29日凌晨,孫連仲召集軍、師、旅長及炮兵團長會議,重申固守台兒莊之志。並指出:當面之敵似在待援中,我以鉗形攻勢當可聚殲之;第三十一師仍須獨自為戰,以利外線組織戰鬥。

戰鬥延續到4月3日,日軍攻佔了台兒莊的東南門,侵入城寨內百米,同時擲催淚瓦斯彈。台兒莊三分之二的地方為日軍佔領,中國守軍死傷十之七八。孫連仲的部隊據守南關一隅,死拚不退。這時,李宗仁來電話,嚴令第二集團軍守至次日拂曉,等待湯恩伯軍團前來增援。孫大義凜然地説:“長官有此決心,我第二集團軍犧牲殆盡不足惜,連仲亦以一死報國家。”旋集合可用之兵,包括炊事兵、擔架兵都一併參加,組成一個敢死隊,於午夜襲擊敵人。這時,池峯城來電話請示可否撤退至運河南岸,孫連仲命令説:“士兵打完了,你自己填上去。你填過了,我就來填進去。有誰敢過河者,殺無赦!”池部乃以必死之決心,逐屋抵抗至4日黃昏,將敵增援部隊擊退。

4月6日,中國軍隊完成了合圍任務後,全線出擊。日軍磯谷、板垣兩師團陣腳大亂,狼奔豕突,漸向北撤去。孫連仲部與友軍內外夾擊,橫掃殘敵。台兒莊戰役以中國軍隊的全勝而結束。此役中,孫部武器雖劣,但官兵勇於作戰、不怕犧牲的精神彌補了這一點。近戰時大刀發揮了很大威力。孫部官兵還用十二枚一捆的束集手榴彈炸燬敵軍坦克。

台兒莊戰役結束後,孫連仲的部隊傷亡嚴重,但仍在運河東岸參加了掩護徐州國民黨軍大部隊撤退的軍事行動。接著奉令撤到信陽、許昌一帶休整補充。武漢棄守後,孫部退駐南陽。

1939年夏,孫部進駐唐河、桐柏等縣。旋對豫南敵人之大本營信陽,展開全面進攻。激戰四日,進佔信陽。次年,孫部配合張自忠第三十三集團軍在湖北棗陽、宜城地區對日軍作戰。這一時期,第二集團軍原來的兩個軍縮編為一個軍,第四十二軍番號撤銷;又把劉汝明第六十八軍、曹福林第五十五軍編入建制。但實際上孫對這兩軍的經濟、人事皆不能過問。蔣介石曾要孫任第七戰區司令長官,接替鹿鍾麟的冀察戰區總司令的防務。孫以華北部隊不是自己的舊屬,難於駕馭;另外對在華北地區要與八路軍打交道,懷有疑懼,因而連電蔣,謙辭不就,蔣乃改任龐炳勛前往。第六戰區司令長官陳誠,對孫素有敬意,建議調孫為其副司令長官,於1942年冬初到任。次年5月,日軍向鄂西大舉進犯,孫連仲在宜昌、沙市以南地區組織抵抗失利後,又在長江西岸石牌進行阻擊,取得勝利。繼沿江反攻,宜昌、宜都間江防態勢全告恢復。此役對穩定重慶形勢,頗有關係。蔣介石因此來電獎勉,並升任孫為第六戰區司令長官,長官部仍設湖北恩施。同年11月,孫連仲組織領導了常德會戰,驅逐進佔常德之敵。繼克復湖南南縣、安鄉、津市、澧縣王家廠,湖北枝江、鬆滋、公安等地。此次戰役,亦很激烈,孫部師長許國璋、彭士量、孫明瑾犧牲。

1945年7月,蔣介石命孫連仲改任第十一戰區司令長官,主持華北軍事,由河南向北進攻,並囑其負責將來在華北對八路軍作俄事宜。為了表示對孫連仲的信賴,蔣同時委孫為河北省主席兼國民黨河北省黨部主任委員。孫在重慶組成了河北省政府後,又到西安籌組第十一戰區長官部。接著,一班人馬到新鄉,開始指揮軍事北進。

日本投降後,孫連仲受命為平津地區受降主官。9月9日,孫派前進指揮所進駐北平,安排受降事宜。10月9日,孫本人由新鄉飛抵北平。次日,在故宮太和殿主持了受降典禮。北平羣眾二十多萬人聚集在殿前及天安門廣場觀禮。當敵酋華北方面軍總司令官根本博等向孫連仲俯首呈上降書,並文獻出他們視為最珍貴之物的“武士道”軍刀後,歡聲雷動,震撼占城。

抗戰勝利後,孫連仲對國民黨接收大員滿天飛、貪污之風蔓延的現象十分不滿;蔣介石嫡系軍隊在接收戰略物資時的跋扈自私以及對非嫡系部隊的歧視,亦使他十分不快。第一戰區司令長官胡宗南曾欲插手華北地區接收事務,搶先向乎津地區派出辦事處,到處張貼布告。孫連仲氣憤地表示自己不想在華北幹了,對何應欽説:“別人想幹,我不想幹。為什麼不叫願意的人幹呢?”並將此意報告蔣介石。蔣為安撫孫,一紙手令,第一戰區的辦事處全部撤銷了。

儘管這樣,孫連仲仍不能安心華北軍政事務,因為國民黨政府的各部、各委員會,在平津都設立了辦事處。這些辦事處的人拿著第十一戰區的“封條”到處去“接收”,其中“一些人把東西往家裏接收”。孫被他們架空了,卻又擔著「接收”造成的後果的責任。另外,北平市長熊斌、天津市長張廷鍔,皆為蔣介石所派,名義上由孫“指導監督”,但多各行其是。總之,孫連仲認為“一切都亂了”。

1945年10月,第十一戰區所轄的第三十軍、第四十軍和新八軍共四萬五千多人,奉命進攻晉冀魯豫解放區,下旬侵入磁縣、邯鄲地區,遭到劉伯承、鄧小平指揮下的人民軍隊的痛擊。30日,第十一戰區副司令長官兼新八軍軍長高樹勛陣前起義,歸向人民陣營。31日,第十一戰區副司令長官兼第四十軍軍長馬法五在漳河以北旗杆樟、辛莊、馬營一帶遭到大敗,馬法五及其部下二萬多人被俘。魯崇義的第三十軍此役中也遭到重大損失,不久撥歸胡宗南指揮,這樣,孫連仲所能直接指揮的部隊幾乎沒有了。以後凋歸第十一戰區的第九十三軍、第九十四軍、第十六軍皆各有背景,人事黜陟和兵力運用,孫均不能干預。他抱著勉為維持現狀的思想,在任內堅持了兩年。其間第十一戰區於1947年3月改為保定綏靖公署,孫任主任。

是年4月,孫連仲就通過陳誠向蔣介石表示:“想要加強華北的軍事力量,應當將察(哈爾)、綏(遠)的部隊調河北。為達此目的,最好將傅作義調任華北‘剿匪’總司令。”孫連仲“知難而退”的原因足他考慮自己主持華北軍政事務以來,往往一籌莫展,處境艱難。更深刻的原因從宅觀方面講,孫系一職業軍人,長於軍事,不善主蚊,任青海、甘肅主席,均為時不長,其於國民黨官場交際,缺乏手腕,河北省主席一職對他壓力甚大;華北軍事力量的調動,孫因此寸失去實力,亦指揮不靈。客觀方面講,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已大大削弱了敵人的有生力量。蔣介石的全面進攻失敗後已改為“重點進攻”,孫瞻念前景,不願在無權力運用、束手坐困的情況下為華北戰場國民黨軍的失敗承擔責任。11月底,蔣介石蒞北平視察,孫又次當面向蔣提出辭去自己在華北的本兼各職,終獲蔣的同意。12j月,孫連仲被凋往南京出任首都衞戍司令。1948年6月,奉令特派山總統府參軍長,掌管軍令宣達、文件承轉及總統府行政事務。

蔣介石於1949年1月引退後,孫連仲亦辭職到上海暫住。2月,孫往溪口見蔣,蔣告以陳儀被扣事。3月,孫偕夫人羅毓鳳飛往台灣。孫在台初任“總統府戰略顧問”,1956年1月退役;任“總統府國策顧問”;後由蔣介石提名為國民黨中央評議委員,還曾任國民黨中央紀律委員會委員。1990年8月14日,孫在台灣病逝,享年九十七歲。

孫連仲有子女八人,長子湘德、長女惠書為蘇氏所出;子鵬九、鵬程、鵬萬,女少茹、幼茹、小茹;均為羅氏所出。子女皆受高等教育或留學。女少茹曾在意大利音樂學院深造,1963年獲法國國際聲樂比賽第一名。

Tags:孫連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