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傑克·倫敦簡介

欄目: 外國文學名人 / 發佈於: / 人氣:3.01W

熱愛生命(節選)分析

傑克·倫敦簡介

課文研討

一、整體把握

這篇課文節選自美國著名小説家傑克·倫敦同名小説中的後半部分(結尾除外)。作者以雄健、粗獷的筆觸,細膩、逼真地敍述了一個身處絕境、瀕臨死亡的人,在頑強的求生意識和鋼鐵般的意志作用下,經過艱苦卓絕的搏鬥,終於戰勝了飢餓、傷病、寒冷以及野獸的威脅而起死回生的傳奇故事。小説中的主人公“這個人”是一個美國西部的淘金者,他在返回途中被朋友所拋棄,只好獨自一人跋涉在渺無人煙的荒原上,不久他就陷入到了彈盡糧絕的困境中。更不幸的是他的腿腳先後受傷,只能踉踉蹌蹌地行走在佈滿沼澤、丘陵與溪流,隨時有野獸出沒的荒原上。在極度虛弱中,他發現有一匹病狼循着他的血跡緊緊跟隨着他,顯然是要把他作為獵物。於是,這兩個瀕臨死亡的“生物”在荒原上展開了一場互相獵取對方生命的生死搏鬥。最終他咬死了狼,吞嚥下狼的血,讓生命重新放射出光彩。

課文可以分為三部分:從文章開始到“它們之間的聯繫已經非常微弱”為第一部分。敍述“這個人”在遭遇到棕熊並憑着自己的勇氣與智慧得以逃脱之後,又重新振作起來繼續前進。但恐懼與危險仍然緊緊伴隨着他。長期的飢餓與疲憊,已差不多將他的心智與活力吞噬殆盡,他只能在半清醒半昏迷的狀態中憑藉意志力艱難前行,依靠吮吸被狼咬死的一隻馴鹿的碎骨維持生命。第二部分從“有一天,他醒過來”到“而神志清醒的時候也愈來愈少,愈來愈短”。這一部分主要寫主人公在似真似幻之中發現一頭病狼尾隨着他,開始了漫長的人與狼的對峙。其餘段落為第三部分,也是全文乃至整篇小説的高潮部分。主人公在半昏迷中感覺到了狼的進攻,他於是與那匹病狼進行了一場殊死搏鬥並取得了勝利,同時也戰勝了可怕的命運。

小説成功地刻畫了“這個人”的堅忍頑強、不懼艱難險阻的硬漢性格。他雖然身體衰弱無比,並且時常處於昏迷之中,卻有着驚人的意志力。作者通過“神志清楚”“很冷靜,很沉着”等一系列詞語,向讀者展示了他充分運用理性克服危險與災難、戰勝恐懼與幻覺的心路歷程。我們發現,與他“作對”的不僅是外在的各種艱難險阻與危險,還有他內心深處的恐懼,以及各種心理幻覺與錯覺。而在這場人與自然、人與自我的生死搏鬥中,人的偉大與堅強也最鮮明地體現了出來。主人公之所以最終取得了這場戰鬥的勝利,不僅在於他那面對悲慘命運決不服輸的倔強個性,在於他那“就是到了死神的鐵掌裏”也仍然要反抗的抗爭精神。最難能可貴的是,即使到了生命垂危、令人絕望的關鍵時刻,“這個人”仍然堅守着做人的道德良知。雖然他的朋友比爾曾卑鄙地把他拋棄,但他還是沒有拿走比爾身旁的那袋金子,也絕不“吮吸比爾的骨頭”,人之為人的價值就顯示在這裏。主人公的經歷啟示我們:人活着就要同形形色色的艱難險阻進行抗爭與搏鬥。而只有勇於去追求勝利、抗爭命運,才能充分享受到生命的價值與快樂。正如這部小説開篇的那首詩寫的一樣:“這就是生命中惟一的財富/活過並經歷痛苦/能做到這一點也就不錯/即使輸掉了最後的賭注。”生命對於我們每個人來説都是神奇而寶貴的,只有敬畏生命,熱愛生命,才能讓生命光芒四射。

二、問題研究

1.這篇小説在藝術上有什麼特點?

故事情節的傳奇性與具體細節的逼真性的高度統一,可以説是這篇小説的最大特色。一方面,這篇小説的整個故事情節都帶有傳奇色彩。作者將主人公安置到一個困苦險惡到極點的生存環境中,讓其經受着一般人難以想像的考驗;另一方面,這又是一篇極為逼真的小説,我們在那緊張曲折的故事情節中很難找到人為編造的痕跡,作者準確地摹擬了主人公在特定境遇中的心理感受與意識活動,非常逼真地展示了一個疲憊、衰弱的人在荒原上的艱難求生過程,其“真實性”可謂達到了無以復加的程度。

2.這篇小説有什麼象徵意義?

小説的象徵意味也非常濃厚,這是西方許多文學小説詩歌文學作品的藝術特點,可引導學生仔細加以體會。如小説主人公沒有名字,僅以“這個人”指代,顯然隱含着作者以他作為整個人類象徵的用意所在,而小説中的“狼”更可以看作險惡的自然環境與自然力量的一種隱喻。

練習説明

一、小説的主人公在茫茫荒原上面臨着哪些生死考驗?他為什麼能超越極限、戰勝病狼而頑強地生存下來?

此題意在引導學生把握小説的內容,體會主人公的精神魅力。

主人公所面臨的生死考驗有飢餓、惡劣的天氣、個人體力的極度虛弱、傷病以及野獸的威脅等。他之所以能戰勝這些並頑強地生存下來,是因為他堅韌頑強、不懼艱難險阻。他雖然身體衰弱無比,並且時常處於昏迷之中,卻有着驚人的意志力。在這場人與自然、人與自我的生死搏鬥中,人的偉大與堅強也最鮮明地體現了出來。小説詩歌文學作品所要弘揚的正是這樣一種硬漢精神。

二、小説有大量細膩的心理描寫與逼真的細節描寫。試着找出幾例,仔細體會。

此題意在引導學生了解心理描寫和細節描寫的作用。

小説詩歌文學作品有大量的心理描寫,如第三段、第五段對生與死的思索,第八段對自己所處方位的判斷等都是(後面的可以讓學生自己來找)。細節描寫也是比比皆是。如嚼骨頭的細節,在水坑邊舀魚的細節,最後他與狼較量的細節等,都寫得細膩逼真,增添了小説的真實性和形象性。

三、你在其他書刊或電影、電視中看到過類似的人或動物求生的故事嗎?講給同學聽聽。

這是一個拓展延伸題。

教學建議

一、這篇小説寫的是美國當年的西部淘金者,離現在的學生生活實際比較遙遠,可讓學生自己查閲有關資料,瞭解小説的時代背景。

二、這篇小説在寫法上很有特點,要注意仔細體會其中的心理描寫和細節描寫,看它們是如何加強小説的真實性的。

三、有條件的話把小説全文找來讀讀。

有關資料

一、傑克·倫敦──生命的凱歌(薛鴻時)

青年讀者──特別是曾在逆境中奮鬥的文學青年──都能從美國作家傑克·倫敦富於傳奇色彩的一生中汲取力量,因為他是崛起於社會底層的一個成功者,他的一生是對於厄運的一場殊死戰,是一首生命的凱歌……

1876年1月12日傑克·倫敦誕生於舊金山。母親弗洛拉·威爾曼靠主持“降神會”餬口,有時也教教鋼琴;父親約翰·倫敦曾在樊克蘭等地經營蔬菜店和菜圃,種過田,養過雞,但他的努力沒有一次不是以失敗而告終。傑克一直把約翰當作自己的生父,直至有一天他聽到父母吵架時約翰指責弗洛拉不該養個“私生子”,這才隱約感到自己不是約翰所生,幼小的心靈受到了創傷。成年後他打聽到自己的生父是走江湖的星相家、自稱教授的錢尼,曾去信聯繫,但錢尼不肯認他這個兒子。

傑克從未有過歡樂的童年,弗洛拉忙於掙錢養家,把他扔給一個黑人奶媽珍妮,因此他享受不到母愛,他沒有穿過一件“買來的”衣服,沒得過一件玩具,真是寂寞極了。幸虧他異常聰穎,五歲時就能讀能寫,很早就從讀書中得到慰藉,他讀的第一本書是華盛頓·歐文的《阿爾罕伯拉》,這本關於中世紀西班牙摩爾人的傳奇故事,看得他入了迷。第二本是維達的《西格納》,講一個低賤的“私生子”(和他一樣!)刻苦奮鬥,終於成了個偉大的音樂家,這個故事不就是我們理解傑克本人一生道路的某種啟示嗎?

傑克八歲時,約翰養雞失敗,農場被拍賣,全家遷入奧克蘭的貧民窟,比他大八歲的伊麗莎姐姐(約翰前妻所生)一向對他很好,她為了減輕家庭的負擔,竟嫁給帶有三個兒女的老鰥夫希珀特,離家而去,使傑克更覺淒涼。傑克十歲就不得不幹活掙錢了,每天清早要賣完早報才能去上學,放學後還要賣晚報,星期天到滾球遊樂場去幹雜活,把掙來的每一分錢都交給家裏。雖然他能用於學習的時間不多,但他抓得緊,效率高,國小畢業時成績優異,被推為畢業生代表。他不但功課好,而且知識面很廣,因為他從奧克蘭圖書館裏免費借閲了大量遊記、傳奇和冒險小説,平均每週總要看完兩本書!

嚴峻的環境使他早慧早熟,他很早就立下大志,他的座右銘是:凡是別人能做到的事,我一定要做到,並且還要做得更好!

上不起中學,他進罐頭廠當童工,工資每小時一角。為了歸還家裏的欠賬,有時他要連續幹二十多個小時。後來他回憶道,“我不知道在奧克蘭有沒有一匹馬乾活的時間有我這麼長?”短篇小説《叛逆者》就是他這段生活的寫照,只是他比小説裏的強尼更堅強,他説自己從來沒有在體力勞動中打過敗仗。

他看到當苦力沒有前途,就向黑人奶媽珍妮借了三百塊錢,買了一艘帆船加入一個偷捕牡蠣的海盜幫,後來這些人起了內訌,把他的船鑿沉了,傑克憤而加入魚警隊,專門逮這幫“賊”。16歲時,他跟隨一幫流浪漢,扒乘火車周遊全國。17歲時登上“蘇菲·薩瑟蘭號”輪船,前往日本、俄國海域捕獵海豹。他在顛沛流離的生活中也沒有中斷認真讀書的習慣,他的文化素養大大提高了,並且漸漸萌生了創作的熱情。他的年齡雖小,可是生活經歷已經相當豐富了。

從遠東歸來後,他進黃麻廠做工,工資還是每小時一角。這時,舊金山《呼聲報》舉辦徵文比賽,傑克在母親的鼓勵下,於整天辛苦勞作之後,僅用三個晚上就寫成一篇《日本海上的颶風》,拿去應徵,結果榮獲第一名。當時傑克才17歲,初次顯示出他的文學才華。這次成功更堅定了他走文學創作道路的決心。此後,他在終日辛苦勞作的不利條件下,以驚人的毅力寫出大量各種體裁的小説詩歌文學作品,像連珠炮似地轟擊着各家文學刊物的編輯部,但他那些描寫下層社會生活、迸發出旺盛的生命力的小説詩歌文學作品當時還不能為出版界所接受,所有的投稿都被無情地退回,最後終於到了連一張郵票都買不起的地步。後來他進發電廠當剷煤工,工作量大得驚人,像他這樣的壯漢也要十幾個小時才能幹完,一位老工人偷偷告訴他,這份工作原先是由兩個人分兩班乾的,資本家為了省錢,用你一個人把原先那兩名工人頂走了。過了不久,有一天那位老工人指着報上一條“失業工人棄家自盡”的消息對傑克説,那自殺的正是被你頂走的兩個人中的一個!這件事對傑克的刺激太深了,當天他扔下工作就離開了發電廠。

他參加了失業工人“向華盛頓進軍”的示威行動,初次接觸到有政治覺悟的先進工人,第一次聽到馬克思和恩格斯的名字。示威羣眾被政府派軍警驅散,傑克在歸家途中在尼亞加拉瀑布前被警察以“流浪”罪逮捕,罰他幹三十天苦工,他被換上了囚衣關進了收容所。這段生活使他目睹了資本主義社會司法制度的黑暗與不公。收容所裏有一名慣犯拉攏他,要他服刑期滿後跟他一起幹非法勾當,但這不是傑克想走的路。獲釋那一天,兩人進小酒店喝酒,傑克略施小技就把那名慣犯甩掉了,獨自扒上火車,行程數千裏回了家。

回家後,他在伊麗莎的資助下又上了一年中學,並靠自學學完了高中的全部課程。1896年他考上了加利福尼亞大學,但半年後又因貧困而輟學。以後他一邊做工,一邊爭分奪秒地拼命讀書,從亞里士多德、吉朋、亞當·斯密、馬爾薩斯到馬克思、恩格斯、尼采、斯賓塞,他都瀏覽。他覺得自己已經弄清了工人階級為什麼會受苦的原因,已經成為一名社會主義者。其實,他的思想十分駁雜,他把尼采的超人哲學、斯賓塞的社會達爾文主義硬和馬克思的科學社會主義糅合在一起。他把人類社會也看作是殘酷的生存競爭的戰場,而盎格魯—薩克遜人種是“強者”,是優秀民族……這種觀點與科學社會主義是格格不入的。他的世界觀中的矛盾決定了他的小説詩歌文學作品瑕瑜互見,具有各種不同的思想傾向。儘管如此,他還是滿腔熱情地參加社會黨的宣傳活動,曾因發表反對資本主義的激烈演説而被捕。

就在這一時期,他愛上了中產階級的小姐、文科大學生梅布爾,為了使自己配得上她,傑克更加勤奮學習、努力寫作,以期提高自己的學識和社會地位。

1897年3月,傑克出發到阿拉斯加克朗代克去淘金,歷盡千辛萬苦也沒有淘得一粒金砂,卻得了壞血病,於翌年夏天回了家。淘金是失敗了,但他在苦寒北國的經歷是比金子更寶貴的創作素材。這時約翰已經病故,為了一家人的衣食,傑克只得參加郵局的招工考試,他雖然被錄取了,但卻沒有去就職,因為淘金者的故事已經在他的頭腦裏醖釀成熟,逼得他非寫不可。他一面打短工養家,一面以瘋狂的熱情寫下了一系列阿拉斯加的故事,他把小説詩歌文學作品念給梅布爾聽,期待着她的賞識和支持。但這位趣味“高雅”的小姐卻説他寫的都是粗俗、野蠻的生活,他靠寫作是永遠出不了頭的,還不如趕快去當郵差。兩人志趣不同,終於走向決裂。

1900年,傑克的好友傑可布斯在美西戰爭中死在馬尼拉,他跑去安慰亡友的未婚妻貝西,結果愛上了她,當年他倆就結婚了。

與此同時,文學刊物的編輯們開始注意起傑克那些充滿生命力的阿拉斯加故事來了,《寂靜的雪野》《北方的奧德賽》等小説一篇篇地都得到了發表的機會並博得讀者的好評,傑克多年的努力所結出的果實開始為社會所承認。同年,他的第一本短篇小説集《狼的兒子》出版,接着又出版了他的第一部長篇小説《雪國的女兒》。1902年他深入英國倫敦的貧民窟,寫出了深刻揭露資本主義剝削制度罪惡的報告文學《深淵中的人們》。1903年是他生命中極為重要的一年,他發表了動物小説《荒野的呼喚》。小説寫一隻富貴人家豢養的狗──勃克──被壞人盜走,賣到阿拉斯加去拉雪橇。在殘酷的生存競爭中,體弱的狗被同類撕成碎塊,連皮肉帶腸子統統吃掉。勃克越變越頑強,它學會歇宿時在雪地裏挖一個洞以免凍僵,學會沿着前面雪橇留下的轍痕拉橇以節省體力,它殺死兇狡的狐犬,取得了狗中領袖的地位。越往北走,它的野性越加顯現,它似乎聽到了祖先──狼──的呼喚,這聲音吸引着它,有時它要從主人身邊逃出去三四天和狼作伴。當它不在主人身邊時,那位對它有救命之恩的主人竟被印第安人用箭射死,勃克為主人報了仇,最後加入了狼羣,但每年總要回到主人倒斃的河岸,發幾聲淒厲的哀號。這部小説與後來的動物小説不同,不但有寓意,而且有豐富的生活內容,它使人和動物的心靈得以溝通,既真實可信又哀慼動人。這部小説受到讀者的熱烈讚揚,從此他名滿天下,得到了優厚的稿費,但傑克慷慨好施,揮金如土,家裏食客終年不斷,收入多了,欠債更多。

1903年他和貝西分居,原因是他又愛上了比他大五歲的女作家夏米安。

那一年,傑克完成了長篇小説《海狼》,它寫一位膂力和智力都非常驚人的船長拉森,他以“超人”自居,殘酷地虐待全體船員,終於招致滅亡。傑克的本意在於批判尼采的超人哲學,但讀者大都沒有理解這一點,反被拉森這一“超人”形象所吸引。

1905年11月18日,法院正式批准他和貝西離婚,第二天他就和夏米安結婚,受到了輿論的譴責。

隨後他出資三萬建造《斯拿克》號遊艇,於1907年3月偕同夏米安出發,準備花七年時間周遊世界。他遊遍南太平洋,時常要親自駕船。但每天總能完成一千字的寫作任務。1909年因病他只得以不足三千元之數把船賣掉,回到美國。這次旅行歷時27個月,其間完成長篇小説六部半。在這段時間裏發表的《鐵蹄》是一部政治寓言小説,作者預言1932年時,資本主義已發展為寡頭統治,撕掉一切“民主”的遮羞布。工人階級轉入地下,發動第一次革命,遭到了失敗,但工人領袖恩斯特·埃佛哈特不屈不撓地積極準備發動第二次革命,以期最終推翻“鐵蹄”的統治。作者用馬克思主義觀點分析自己的時代,見解深刻犀利。長篇小説《馬丁·伊登》前半部具有自傳性質,它真實、感人地描繪了自己從社會底層崛起的奮鬥史,書中羅絲小姐的生活原型正是他曾熱愛過的梅布爾。下半部寫馬丁成名後感到幻滅的悲哀,終於投海自盡。作者説他的本意在於批判個人主義,但讀者卻深深地被馬丁個人奮鬥的勇氣和毅力所打動,傑克·倫敦説它和《海狼》一樣,都是“最為人誤解”的書。

傑克在文學事業上取得輝煌成就的年代,也是他積極參加社會活動的時期。他寫文章,作演講,宣傳社會主義,號召工人階級起來推翻資本主義剝削制度。在他以前,社會主義在美國的傳播,僅僅侷限在一部分先進的德國移民中間,傑克用美國工人都能懂的、生動活潑的英語宣傳社會主義,他的功績是不可磨滅的。

在他生命中最後幾年裏,他仍寫出許多優秀的小説詩歌文學作品,如揭露資產階級小姐醜惡靈魂的《在甲板的天篷下》,在藝術上達到了新的高度。《墨西哥人》成功地塑造了一個有色人種革命家利維拉的形象,這位青年對事業的忠貞和獻身精神突破了作者一貫持有的“白人優越論”的偏見。此外他還寫出一系列動人的南海故事。但總的説來,從1910年以後,他的創作已走向下坡路。因為,從航海歸來後,他花巨資購買土地、營建住宅,往往一本書還沒寫完,版權早就被他賣掉了。由於花銷過大,他不得不匆忙寫出新作來還債,因此後期小説詩歌文學作品往往比較粗糙,而且還寫了一些思想傾向錯誤的小説詩歌文學作品,如《紅死病》等。最後他竟會文思枯竭,出錢向文學青年辛克萊·路易斯(1930年他榮獲諾貝爾文學獎)購買情節。

1913年,他的住宅“狼舍”即將竣工。社會黨同志們不贊成他在黨急需經費時揮霍巨資為個人興建如此豪華的住宅。資產階級更因這個出身低賤的窮小子竟爬到與他們平起平坐的地位而感到惱怒。就在他的“狼舍”竣工的那天晚上,這座宮殿般建築竟會突然起火,頃刻間化為灰燼,至今也沒有查明究竟是誰放的火。這件事對傑克的打擊十分沉重,加上他與貝西離婚後不能得到女兒的愛,更使他痛苦萬分。為了還債,他只能經常用喝酒、打嗎啡針勉強支持自己寫出能換錢的文章來。1916年元月,他退出了社會黨,並在對待世界大戰的問題上,他陷入了沙文主義的錯誤。當年11月22日,他因注射了過量的嗎啡,搶救無效而與世長辭。當時報紙上説他的死因是“尿毒症”,但他的朋友厄普頓·辛克萊、他的醫生以及日後為他寫傳記《馬背上的水手》的歐文·斯通都説他是自殺的。

傑克·倫敦“四十年華付杳冥”使舉世震悼,特別是千百萬身居社會底層的讀者更感到痛惜。傑克·倫敦是資本主義社會的叛逆者,儘管他也有缺點、錯誤,但他熱愛生活,自強不息,終生不屈不撓地與厄運搏鬥,終於從苦難中崛起,在美國文學史上留下了自己的印記,他的一生是一首非常動人的歌──生命的凱歌!

(選自《文學知識》1986年第2期)

二、拼搏藴蓄着生命──傑克·倫敦和《熱愛生命》(王鳴熊、劍波)

“……他從夢裏慢慢甦醒過來,覺得有條舌頭在順着他的一隻手舔去。他靜靜地等着。狼牙輕輕地扣在他手上了,扣緊了,狼正在盡最後一點力量咬進它等了很久的東西里面。可是這個人也等了很久,那隻給咬破了的手也抓住了狼的牙牀。於是,慢慢地,就在狼無力地掙扎着,他的手無力地掐着的時候,他的另一隻手已經慢慢摸過來,一下把狼抓住。五分鐘之後,這個人已經把全身的重量都壓在狼的身上。他的手的力量雖然還不足以把狼掐死,可是他的臉已經抵緊了狼的咽喉,嘴裏已經滿是狼毛。半小時後,這個人感到一小股暖和的液體慢慢流進他的喉嚨。……”這裏所寫的並非驚險小説,而是傑克·倫敦的短篇小説《熱愛生命》中的一個情節。

短篇小説《熱愛生命》是描寫一個淘金者與飢餓、寒冷、恐怖和死亡作鬥爭的故事,表現出人戰勝自然,生戰勝死的積極思想。

偉大的革命導師列寧對這篇小説非常喜愛、讚賞,克魯普斯卡婭曾經在回憶列寧時説過:“……在伊里奇逝世的前兩天,我在晚上給他讀傑克·倫敦的短篇小説《熱愛生命》,這本小説還放在他房間裏的桌上。這是一篇很有力的小説詩歌文學作品。……伊里奇非常喜歡這篇小説。第二天他要我繼續讀傑克·倫敦的小説。”

傑克·倫敦是美國一位隨着20世紀的誕生而崛起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人們稱他為“美國無產階級文學之父”,甚至譽之為“美國的馬克思”。

在傑克·倫敦17年的創作生涯中,他一共寫了19部長篇小説,一百五十餘篇短篇,3部劇作,還有一些自傳體小説詩歌文學作品以及隨筆、論文、特寫等著述。主人公基本上都是社會下層人民,如工人、童工、拳擊師、淘金者、印第安人,小説詩歌文學作品所觸及的問題有三個方面:揭露美國不合理的社會制度及其腐敗的政治機構;對資本主義社會苦難深淵中的勞動人民寄予深切的同情,主張用社會主義革命來改變美國的社會現實;抨擊資產階級極端個人主義思想。

《熱愛生命》是傑克·倫敦1906年寫的短篇小説,全文約一萬五千多字。小説描寫阿拉斯加的克朗代克河的一個孤零零的淘金者。在廣袤的荒野裏,他的惟一的同伴拋棄了他,他已經有兩天沒吃東西,並且迷了路,他的兩腳早已皮開肉綻,鮮血淋淋,他的槍沒了子彈,他的胃也失去了知覺,他已經筋疲力盡,不是靠兩腳走路,而是用手腳在地上爬了,他吃的是雪水,睡在露天,雨雪淋濕了他。在荒野的六天六夜中,他僅吃了一二條水塘中銀白色的小鰷魚和四隻剛出殼的小松雞。在惡劣的自然環境下,在他奄奄一息時,有一條病狼卻時刻尾隨着他,舔食着他留下的血跡,覬覦着他的肉體。最後淘金者用智力和毅力咬開了病狼的咽喉,憑着意志吮吸了病狼的血,並堅持着爬到了大河邊。最後,他在大河邊被幾個科學考察人員救起,他在與大自然的拼搏中活了下來。

《熱愛生命》沒有離奇曲折的情節,沒有輕鬆抒情的筆調,但卻使人慨然以悲,欣然以喜。這是和傑克·倫敦的高超的寫作技巧分不開的。

小説一開始就接觸到主體部分,沒有故事的開端和發展,而是從近高潮處寫起。首先映入讀者眼簾的是兩個又累又乏的淘金者,然後其中一個走出畫面,另一個則呆呆地站在荒野中。接着是一個特寫鏡頭:淘金者環視了一圈荒野雪地,眼神狀如受傷的鹿一樣,顯出了恐懼的表情,他的亂棕似的鬍子在抖動,他的左腳踝受傷了,所以把沉重的包袱向左肩挪了一下,又一顛一跛地向前走去……他的目的就是要走出荒野,所以小説直接從這裏起筆。

整篇小説沒有告訴我們淘金者的姓名,也沒有一句對話,但卻給了主人公以生命,使他躍然紙上。原因之一是因為小説心理描寫的細緻真實。儘管沒有花紅柳綠,你追我逐,沒有血流如注,打鬥暗殺,但卻真實可信,吸引讀者。當他在沼澤邊發現許多零亂的骨頭時,他端詳着這些骨頭,它們已經給啃得乾乾淨淨,精光發亮,其中只有一部分還沒有死去的細胞泛着粉紅色。“難道在天黑之前,他也可能變成這個樣子嗎?生命就是這樣嗎,呃?真是一種空虛的,轉瞬即逝的東西,只有活着才是痛苦。死並沒有什麼難過。死就等於睡覺。它意味着結束、休息。那麼,為什麼他不甘心地死呢?”我們也正是帶着這個問題被作者的筆墨所吸引和感染的。

小説還極力描寫了荒野的景色,從而為表現主人公的心情和小説的內容服務,如“他把周圍的那一圈世界重新掃了一遍……到處都是模糊的天際線。小山全是那麼低低的。沒有樹,沒有灌木,沒有草──什麼都沒有,只有一片遼闊可怕的荒野……”天空也是灰色的。“沒有太陽,也沒有太陽的影子。”在這樣的荒野中,一隻大棕熊又站在他的眼前,“發出威脅的咆哮”,狼也多起來了,“狼嚎的聲音在荒原上飄來飄去,在空中交織成一片危險的羅網,好像伸手就可以摸到,嚇得他不由舉起雙手,把它向後推去……”當病人和病狼在荒原裏拖着垂死的軀殼,相互獵取着對方生命的時候,淘金者在與猛獸和大自然的搏鬥中成為一個“大寫的人”。在這樣惡劣的環境中,主人公沒有被嚇倒,他一步一步地向着勝利走去,這就更襯托出了主人公的堅忍頑強。

描寫細緻是這篇小説非常突出的特點,小説詩歌文學作品中兩次描寫了淘金者把包袱往左肩挪動了一下,間接地告訴讀者主人公的右腳已經扭傷了。主人公數火柴、分火柴一段也寫得非常細緻,還有撕毯子裹腳,舀水坑裏的小魚,砸猛獸吃剩的骨頭,追逐松雞等等,都寫得細膩剔透,吸引讀者。而這些都是與作者豐富的生活經驗分不開的。小説中還有不少詞用得很貼切生動,如主人公聽到狼嚎,不由自主地舉起了雙手,要把這嚎叫聲“向後推去”;他筋疲力盡時,兩條腿的關節都“像生了鏽的鉸鏈”等等。

正當淘金者用最後兩天時間爬到離大船四英里、三英里、二英里,人們以為他勝利在望時,作者卻又宕開一筆──淘金者發現“那條船離開他仍然有七英里,而他每天連一英里也爬不到了。”這就使故事情節跌宕起伏,扣人心絃。但淘金者卻還不停地爬,到後來他一小時大概只能爬五、六米,然而他還是不停地搖晃,不停地向前扭動……這些情節既合情合理,又回味無窮。

困難──奮鬥──前進,這就是淘金者前進的交響曲。

生活,就應該有這樣的拼搏精神。

(選自《語文學習》1983年第9期)

三、在雙重撞擊中展現人物性格──略談傑克·倫敦短篇小説的人物塑造藝術(杜進)

高爾基曾稱讚傑克·倫敦“善於刻畫毅力堅強的人們”。這當中值得我們探討和總結的藝術經驗很多。就其短篇小説創作而言,精心設置某種特異環境,着力激發人物潛在的意志和力量,則是傑克·倫敦善於刻畫毅力堅強的人們的一個鮮明特點。在他的小説中,人物常處於一種危機、災難之中,他就是用這種反覆出現的危機來考驗人物的機智、勇氣和品性,表現人的意志的創造力的。他的一組以阿拉斯加北方生活為題材的短篇小説,都顯示出這樣的特色,其中受到列寧讚賞的《熱愛生命》,是最具光彩的一篇。

這個短篇一開始,就把讀者置身於特異的規定情境中:一個餓得快要死的掘金者在人類足跡尚未到過的荒原峽谷裏很難地行進着。當他剛涉過一條冰冷刺骨的河時,腳腕子不意扭傷了,另一個叫“比爾”的同夥卻在這節骨眼上扔下他,“頭也不回”地跨過一個山頭徑直走了,他慢慢環視了一下比爾走後只剩下自己的一片死氣沉沉的世界,不禁恐懼起來,但又不得不鼓起勇氣,一顛一跛地向前走去。有時候,他一天只前進了幾米,求生的意志仍推動他匍匐着、爬行着、滾動着。這時候,一隻差不多同他一樣又病又餓的瘦狼盯上了他。於是,在那荒無人煙的雪原裏,兩個生物──一個病人與一隻瘦狼,為爭生存展開了激烈的搏鬥。病人多次想把瘦狼搏死在地,飽餐一頓,正如它無時無刻都想把他吞噬一樣,但他們誰也沒有在對方肌體上撕開一條血口的力量,於是便一前一後地周旋着,彼此耐心地等待着最佳戰機。雖説此刻“他”已是一天只能爬行短短的幾步了,然而,這個無比剛毅者憑着求生的本能,還在向死神挑戰!最後,他終於戰勝了狼,勝利地到達了目的地。

這篇小説幾乎讓讀者在不寒而慄中讀完。作者將人物性格及其同恐懼、飢餓和死亡威脅的格鬥,一步步一層層地推向高峯,從而唱出了一支人對大自然的勝利之歌。傑克·倫敦善於讓人物處於艱難的逆境,讓環境折磨、考驗人物,從而凸現人物在鬥爭中的人格的偉大和剛強。《熱愛生命》的成功,與其説在於小説詩歌文學作品塑造人物的鮮明,毋寧説是作家設置環境的匠心。正由於傑克·倫敦把人物置於極地、荒原,使他不得不與恐懼、飢餓、野獸作鬥爭,所以人物才能夠顯示出如此鐵打的身板,鋼樣堅硬的意志,頑強的吃苦耐勞的本性,以及經久不衰的元氣和精力。

傑克·倫敦的北方小説幾乎都充滿着北極地帶嚴寒大自然的浪漫色彩,也都很好地表現了人的意志、力量和美德。這些小説詩歌文學作品中的主人公都是堅毅、剛強和勇敢的人們,他們連接不斷地遭受困苦、災難打擊,但又自始至終地不向環境和命運屈服。他們以非凡的毅力為生存而鬥爭,善於克服障礙,努力達到既定的目標。即使死去,也是自豪地死去,始終保持人的尊嚴。《白茫茫的雪原》中的獵人麥佐,在距離目的地還有兩百英里的沒有開闢的道路上,不幸被一株老松樹軋得不成樣子,他要同夥和妻子繼續往前走,毅然命令同夥用槍把自己打死在“懸空的墳墓中”。《巴素克》中的巴素克,是個印第安女人,她為了丈夫能通過七百英里的雪原,去海茵斯公館報告人們的困境,即使在路上遇到已經餓得發昏的哥哥,也沒有給他一點吃的,仍讓他餓着肚子走去。日復一日,她只吃了與丈夫平分的食物一半,而另一半又為丈夫收藏在一個小口袋裏……生活在白色無聲世界的人們就是這樣地無私、剛強、忠誠,近乎自我犧牲。在嚴寒的大自然面前,人的靈魂中的高尚的東西都展現出來了。因此,讀傑克·倫敦的北方小説,不僅不會使讀者在大自然面前感到渺小無力的無可奈何,產生一種屈服於自然、放棄人類戰勝自然之主動性的沮喪意識,反而更使人們增強同自然作鬥爭的勇氣和力量。

如果説,在傑克·倫敦的北方小説中,特異環境主要指北極地帶的嚴寒自然環境,它側重的是寫人與自然的關係的話,那麼,在他晚些時候創作的社會題材小説中,特異環境則主要表現為人物生活歷程中的某個特定瞬間,即由某些生活變故而呈現的特定生活情境。這特定的瞬間,通常是人物命運、思想、生活的關鍵性時刻,或者是人物一生其他具有重大意義的時刻,因而對人物性格有一種神奇的顯相作用。名篇《一塊牛排》與《墨西哥人》的創作都是如此。

《一塊牛排》以一個在“二流俱樂部的鬥拳老年人”湯姆·金為主人公,集中地描寫了他最末的一場拳擊比賽及其失敗的經過。這種藝術構思,具有高度的概括性。一個早已過了體育青春期的老年人,只好在二流俱樂部裏混口飯吃,這就點出了人物與特定環境的關係;寫他最近的一次,也許是最後的一次拳擊比賽,是把鏡頭集中在他拳擊生涯中富有戲劇性的時刻,即生活的特定瞬間。隨着鏡頭的移動,讀者目睹了湯姆·金與青年拳擊手辛德爾的精彩比賽場面。湯姆·金雖然老了,這次比賽又沒有充分的準備,吃得不足,還是步行兩英里來到比賽場的,但他卻運用自己熟悉的一切有利方法,一而再、再而三地用手、腳和身體的佯攻來誘惑對方反擊,以巧計和智慧彌補了自己精力和體力的不足。然而,湯姆·金畢竟老了,他終於因體力不支而敗下陣來。因此,當他“流着淚”走回家的時候,我們既同情他的悲劇命運,也讚歎他在比賽場中所顯示出來的“戰鬥意志”和毅力。《墨西哥人》截取的也是主人公李維拉同對手進行拳擊比賽的特定瞬間—矛盾衝突最為集中的時刻。當然,與湯姆·金為掙得三十鎊錢的因由不同,李維拉參加拳擊是為祖國的革命運動而謀取資金。他知道革命急需要錢,所以才為賺錢去打拳。而跟前這場比賽又是直接關係到革命能否繼續進行下去的關鍵性一戰,他“不能有別的結局啊!”所以,面對美國第一流的拳擊家、拳王華爾德,他沉着應戰,以堅強的毅力和非凡的本領,贏得了勝利。小説把鏡頭集中在他與華爾德拳擊比賽的特定瞬間,正是抓住了社會矛盾的焦點所在,使人物堅毅的革命意志得到了閃光的顯現。

世界著名評論家w·t·潑拉斯説過:“突出性格的唯一方法,是把人物放入一定的關係中去,僅僅是性格,等於沒有性格只是堆砌而已。”換句話説,就是要把人物的性格投放到一定的關係環境中去揭示,去變化,去發展。人物性格爆發出來的火花,不像螢火蟲,不像磷火那樣可以自身發亮。它是藴藏在火石中的火星,只有在火石與火石的碰撞中才能迸發出來。作家的任務,就是要千方百計地誘發這些火石相互碰撞,迸發出人物性格耀眼的火花,而且,迸發得越多越好,越亮越好!因此,作家的才華不僅在於塑造人物,而且在於設置環境,在於找到那對於人物來就中一觸即發的敏感點。傑克·倫敦把人物置於特異環境中,正是抓住對人物來説是一觸即發的敏感點。

人是環境的產物,人的性格只有在與環境的碰撞中才能得最生動、最豐富的表現。然而,每個人與環境所產生的行為,又必須、也只能通過自身性格的相互搏鬥和碰撞來最後確定。這正如美國著名戲劇、電影理論家勞遜所説:“人物有無深度和進展,取決於他們下決心和實現決心。同時,這些決心在事件體系中憎愛分明須具有明顯的地位。”下決心,是人物與環境撞擊的最後階段;實現決心,是人物與環境碰撞的最後結果。它們都表現為人與環境相互作用而導致性格的自我撞擊。實際上,生活中的每一個人都會受到雙重撞擊:環境與自身。自身撞擊,又集中了與環境的撞擊力,使人們性格的火花達到起火點,突發亮光,因此,對作家來説,僅僅讓人物與環境發生撞擊是不夠的,還必須寫出由此而引起的人物性格自身的撞擊。這種撞擊甚至是更關鍵的一面。我們所説的傑克·倫敦善於刻畫毅力堅強的人們,其實就是指傑克·倫敦既善於設置特異環境,讓人物與環境發生碰撞,又能夠使人物在這種特異環境中發生性格的自我撞擊,最終爆發出耀眼目的火花。

《故事的尾聲》寫林捷醫生冒着嚴寒,跋山涉水去給一位被豹子咬傷的獵人治療,當他看到這位受傷者就是奪去他妻子梅瑞的施特令格時,內心碰撞的激烈程度可想而知。他要立即動身往回走,卻又被梅瑞哀留下來。梅瑞答應他:等施特令格治癒後就跟他走。他於是悉心地給施特令格治療。然而,當他真的把施特令格的傷治好後,梅瑞正上路跟他一道走時,他突然冷漠地説:“故事的尾聲是很清楚的。我認為施特令格的茅屋不應該沒有女人。再見了。”他猛然抽回了梅瑞緊緊地握住的他的手,撐船離開了河岸。原來,林捷在給施特令格治療過程中,已全然明白梅瑞當初離開自己的原因,她對施特令格的愛如此強烈,他們誰也離不開誰。整個小説,作者未置一辭,卻將一個醫術高明、醫德高尚的醫生形象凸現在讀者面前,而讀者也正是在這種不動聲色的描寫中,深深地感受到人物內心的激盪。又如《棕色的沃爾克》,作者為了讓男女主人公能自我展露心跡,精心設計了一個戲劇性的生活環境:丈夫懷特·伊文和他的妻子帶着心愛的沃爾克──一條公狗走在鄉間的土路上,沒想到碰上了沃爾克的舊主人、從北方來的凱福·米勒。雙方為爭奪這條公狗各不相讓。這就形成了一種態勢:隨着狗在新、舊主人間緊張地往返奔跑,在各自的心靈上都產生激烈撞擊。人們也就在他們心靈撞擊迸發的瑰麗火花中,窺見其各具特色的美好心靈和堅毅性格。

人物與環境、與自身的撞擊,二者缺一不可。在寫好這兩面撞擊的同時,尤其要寫好人物內心的自我撞擊,這是因為它既是人物與環境撞擊的“因”,也是人物與環境撞擊的“果”。説“因”,是因為人的意志、情感、願望、要求等,是造成環境發生矛盾的起因;説“果”,是因為它最終決定人計算的行動。生活中,每個人都有內在的要求,有要求就會有碰撞,有碰撞就要最後通過內心作出抉擇。那種只強調寫好人物與環境發生碰撞,或者只強調寫好人物的內心衝突,都是不全面的。傑克·倫敦的短篇小説在雙重撞擊中展現人物性格,為我們提供了值得借鑑的寶貴的藝術經驗。

(選自《外國文學研究》2000年第3期)

Tags:傑克 倫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