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冼星海個人資料

欄目: 藝術體育名人 / 發佈於: / 人氣:7.02K

冼星海

中文名稱: 冼星海

性  別: 男

國  別: 中國

生平簡介

冼星海個人資料

中國作曲家。曾用名黃訓、孔宇。祖籍廣東番禺,1905年6月13日生於澳門,1945年10月30日卒於莫斯科。

在冼星海短促的一生中,創作生活約10餘年,共作歌曲數百首(現存250餘首),大合唱4部、歌劇1部、交響曲2部、管絃樂組曲4部、狂想曲1部以及小提琴、鋼琴等器樂獨奏、重奏曲多首。

在冼星海的創作中,數量最多、影響最廣的是多種多樣的羣眾歌曲。其中有正面表現中國人民的抗日鬥爭、採用號召性、戰鬥性的進行曲形式的《救國軍歌》、《青年進行曲》、《保衞盧溝橋》和《到敵人後方去》;有具體展示人民戰爭壯美的戰鬥圖景、將抒情性與鼓動性或描繪性與概括性結合在一起的《在太行山上》、《遊擊軍》和《反攻》;有表現工農羣眾的勞動生活、採用特定的勞動音調和節奏寫成的《頂硬上》、《拉犁歌》、《搬夫曲》和《路是我們開》;還有為抗戰中的婦女、兒童寫的《只怕不抵抗》、《祖國的孩子們》和《三八婦女節歌》等等。在這些羣眾歌曲中,冼星海根據不同內容,創造具有不同個性特徵的音樂形象,或以具有衝擊力的節奏和挺拔高昂、富於稜角的旋律,表現激昂慷慨的情緒和威武豪壯的氣勢;或以氣息寬廣的旋律、舒緩沉着的節奏和抒情含藴的音調,體現革命人民豐富的內心世界。

《黃河大合唱》是冼星海最重要的和影響最大的一部代表作。作於1939年3月,並於1941年在蘇聯重新整理加工。這部小説詩歌文學作品由詩人光未然作詞,以黃河為背景,熱情歌頌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光榮歷史和中國人民堅強不屈的鬥爭精神,痛訴侵略者的殘暴和人民遭受的深重災難,廣闊地展現了抗日戰爭的壯麗圖景,並向全中國全世界發出了民族解放的戰鬥警號,從而塑造起中華民族巨人般的英雄形象。

在冼星海的歌曲創作中抒情性的獨唱歌曲佔據著重要的位置,其中大多是為舞台劇和電影所作的插曲。這些小説詩歌文學作品從各個不同側面,反映了特定的人物在現實生活中的遭遇和內心感受,或傾訴對祖國對人民的熱愛,或抒發投入鬥爭的熱切情感。如:《夜半歌聲》、《莫提起》,充滿激情和幻想,唱出了橫遭封建勢力迫害和國土淪喪後的痛切感情與戰鬥呼號;《熱血》和《黃河之戀》都是慷慨悲歌,表達了為自由而戰的堅強意志和勝利信心;《做棉衣》、《江南三月》和《戰時催眠曲》等,則以優美親切、純樸清新的民間音調,抒發了抗戰婦女的愛國深情。

為了表現廣闊的現實生活和使歌曲更具有民族特色,冼星海還探索創造了一些具有新時代特點的歌曲樣式。其中有將抒情性與戰鬥性兩者不同的表現特點有機地結合在一起的歌曲,如《在太行山上》、《三八婦女節歌》;有頌揚性的歌曲《讚美新中國》;還有將民間説唱音樂與戰鬥性的羣眾歌曲音調相結合的敍事性歌曲,如《梁紅玉》和《打倒汪精衞》等。他很善於發掘歌詞語言的韻律美,在表現主題形象的前提下予以音樂性的發揮。他也很善於運用多種多樣的歌曲演唱形式,如獨唱、齊唱、領唱、合唱和有説有唱等,特別是在羣眾歌曲中廣泛運用輪唱和二部合唱的形式,在當時的抗戰歌詠中具有創新的意義,並具有廣泛的影響。此外,他在去蘇聯期間,主要採用中國古典詩詞譜寫的藝術歌曲,在探索新的體裁和民族風格方面也取得了一定成果。

冼星海在音樂創作上的另一重要貢獻,是開創了表現我國人民革命鬥爭並具有民族特點的大合唱創作。所作4部大合唱,在題材、內容的現實性和表現形式的民族化、羣眾化方面是相同的,但又根據不同的題材、內容,以不同的藝術手法進行處理,而使各個小説詩歌文學作品具有不同特色。作於1939年3月的《生產大合唱》,以載歌載舞和戲劇表演相結合的形式,通過“春耕”、“播種與參戰”、“秋收突擊”和“豐收”4個場面,表現解放區人民的生產勞動和抗戰生活,音樂具有民間風味,合唱粗獷質樸,其中的《二月裏來》和《酸棗刺》兩個段落,常被作為獨唱和童聲合唱曲目,流傳至今。為紀念“九一八”事變8週年而作的《九一八大合唱》,是一部敍事性的大合唱,採用交響性和迴旋曲的形式結構,全曲以具有舞蹈特點的音樂主題和悠長深沉的副主題對比貫串和反覆出現,其間插入許多不同性格的段落,表現人民羣眾在歡慶勝利時回顧抗戰歷程,激發起抗戰到底的決心;其中的女聲獨唱與合唱段落《九一八子夜歌》,運用了戲曲、説唱音樂中的板式變化手法,具有戲劇性效果。《九一八大合唱》和《生產大合唱》的樂隊伴奏,在對民族打擊樂器和中國音樂風格的節奏的運用上很有特色。作於1940年3月的《犧盟大合唱》,是為山西犧牲救國同盟會的抗日決死隊寫作的一部羣眾歌曲聯唱形式的大合唱,包括齊唱、獨唱、輪唱、合唱等6個段落,音樂具有鮮明的地方色彩。

Tags:冼星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