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集部 > 楚辭

楚辭讀後感範文

欄目: 楚辭 / 發佈於: / 人氣:8.17K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後,你有什麼體會呢?為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後感了。可是讀後感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楚辭讀後感範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楚辭讀後感範文

楚辭讀後感範文1

屈原曰: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

漁父曰:聖人不凝滯於物,而能與世推移。

世人皆濁,何不淈其泥而揚其波?

眾人皆醉,何不餔其槽而歠其離?

何故深思高舉,自令見放為?

在湘江江譚邊,漁父遇到了屈原並認出了他是被放逐的三閭大夫,於是,兩人便開始討論深刻的處世之道和人生哲理。《楚辭·漁父》記載的就是漁父和屈原的討論過程。並且由漁夫的談吐舉止可知,他並不是真正的漁父,按文中的話來説是“與世推移”,是一個懂得隨遇而安,樂天知命的隱士形象。他看透了塵世的紛紛擾擾,但決不迴避,而是恬然自安,將自我的情操寄託到無盡的大自然中,在隨性自適中保持自我人格的節操。

漁父是作為屈原的對面存在的,面對社會的黑暗、污濁,屈原按文中的話來説是“深思高舉”,則顯得執着,決絕,他始終堅守着人格之高標,追求清白高潔的人格精神,寧願捨棄生命,也不與污濁的塵世同流合污,雖然理想破滅了,但至死不渝。

司馬遷為人熟悉的大人物,他與屈原也是相反的人。他是用生來創造生命的價值,而屈原是以死來體現生命的意志和尊嚴。

生命的價值不在長度,而在厚度和高度。

漁父提出的問題與談論的人生見地或許是對屈原的試探,或許是一種真誠的勸説,然而屈原的回答卻是態度鮮明,立場堅定毫不妥協:“寧赴湘流,葬於江魚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乎?”

攜與最後“望大河之洲渚兮,悲申徒之抗跡。驟諫君而不聽兮,任重石之何益?心掛結而不解兮,思蹇產而不釋。”的悲歎的迴風,一位偉人的光芒便消失在汨羅江邊。

正是屈原這種甘願清白以死,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崇高品德堅貞節操連同其不朽詩篇使他成為中華民族歷史上最優秀的`詩人之一,彪炳千古,流芳百世!

楚辭讀後感範文2

五月在過去現在未來都會屬於一個人——屈原。屈原雖忠事楚懷王,卻屢遭排擠,懷王死後又因頃襄王聽信讒言而被流放,最終投汩羅江而死。

讀着《楚辭》,五月的種子在心中慢慢發芽,我彷彿看到了行吟江畔的詩人目視着滔滔江水,感歎着人生的無常。也許,對於屈原和宋玉,人生都或如浮萍一般無根無蒂,陌如塵土。國家的命運,人民的疾苦和自己的生命,到底該選擇哪一個?以前覺得,屈原死得不值。屈原之死,不能改變楚王的昏庸,奸臣的諂媚,也不能改變楚國被滅亡的命運。秦統一中國是歷史大勢所趨,屈原之死不過是螳臂當車,自不量力,是愚忠,甚至是愚蠢。可是我讀完《九章》,我覺得他的死是應該的,是順理成章的。

一個人經歷了那麼多的煎熬,奔波過那麼多地方,屈原太孤獨了,太勞累了,又是太渺小了。天地那麼大,山原、江水、滔滔洪流、滾滾紅塵,他只是其中的一粒芥子。生與死,對於浩蕩的宇宙來説,實在不算是什麼。何況這個世界上,早已找不到一個能瞭解自己的人了,這樣活着,實在是一種痛苦。

江畔的詩人叩問蒼天,蒼天無語,凝視大地,大地無聲,過盡千帆驚回首,報國無門的詩人只剩下腳邊的落英和盈袖的花香。地老天荒,卻等不來一個王。屈原的生命,該是一個臻子永恆的過程,因為他在那些落英繽紛的年華里,培育出了千古不滅的故事。朝賜你財物,午賜你宅院,暮賜你美麗的人,説不定何時就想賜你一死。可你忙於政務,又怎能留國王的誇獎是一種帶回鈎的暗器!

你短暫的生命留下的篇章,他們都活了幾千年,我們是不是可以認為,箭的自由就是弓的自由?濤濤滾滾洶湧澎湃,但它淘不盡,淘不盡高尚的靈魂。昂首是春,俯首是秋,如此的氣質,如此的靈魂,剛勁堅毅地挺立在天地之間,留給後世的人們永久的仰望、膜拜。

《楚辭》中我選不出最愛的一段,因為每一段都是那樣的美好。我只愛那美麗的章句,愛那悽美的風格,更愛屈原純潔的心靈。